镉的毒害论文-余顺慧,张静,陈华华,张波,胡超生

镉的毒害论文-余顺慧,张静,陈华华,张波,胡超生

导读:本文包含了镉的毒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香根草,镉胁迫,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镉富集

镉的毒害论文文献综述

余顺慧,张静,陈华华,张波,胡超生[1](2019)在《香根草对镉毒害的生理响应——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IR)》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阐明香根草(Vetiveria zizanioides)对镉(Cd~(2+))胁迫的耐性机理及其对重金属Cd~(2+)的积累特征,通过水培试验,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IR)研究在不同Cd~(2+)浓度处理时香根草根、茎、叶化学组分的变化,同时测定香根草叶Cd~(2+)的亚细胞分布和其重金属Cd~(2+)含量。结果表明,其根组织在2927 cm~(-1)处峰高先下降后上升,表明在低Cd~(2+)(Cd~(2+)<3 mg/L)处理条件下香根草分泌的有机酸不断螯合Cd~(2+),造成羧酸O—H的减少,但随着Cd~(2+)含量的升高,其羧酸螯合力变弱,有机酸含量渐渐升高;茎组织在1631 cm~(-1)峰高处先上升后下降,表明在低Cd~(2+)(Cd~(2+)<3 mg/L)处理条件下香根草产生氨基酸、多肽和蛋白质等物质,通过渗透调节来增强抗逆性,但随着Cd~(2+)含量的升高,蛋白质二级结构中肽键间氢键的结合力受影响较大。当Cd~(2+)处理浓度为7 mg/L时,香根草生长10 d后,地上部分及根组织富集Cd~(2+)量分别高达212.49 mg/kg和290.59 mg/kg。香根草地上部分的Cd~(2+)含量随Cd~(2+)处理浓度的增加而增加。香根草叶片富集的Cd~(2+)主要分布于细胞质中,其次为细胞壁,而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含量最低。(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19期)

郭振[2](2019)在《镉、砷单一污染对作物种子萌发的毒害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指出了培养液砷、镉的浓度较低可以促进浓作物的生长发育,特别是以砷元素最为明显。若砷和镉的浓度过大,就会对作物的生长发育产生一定程度的毒害效应,该毒害程度随着砷和镉离子浓度的增加和所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剧烈增强。镉元素单一作用对作物种子的萌发、酶活性等有抑制作用,随着浓度的不断增加,其抑制作用就会增强,脂质过氧化产物也会增加。砷元素单一作用对作物种子的萌发也有抑制作用,随着砷浓度的升高,抑制作用则可不断地加强。(本文来源于《绿色科技》期刊2019年06期)

杨红霞,陈俊良,刘崴[3](2019)在《镉对植物的毒害及植物解毒机制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综述近年来镉对植物的毒害及植物解毒机制的相关研究成果。主要从植物生长、光合作用、植物酶活性、植物细胞分裂等方面阐述镉的毒害机制,并从植物对镉的吸收和转运、耐受机制、影响因素等方面讨论植物的解毒机制。(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2期)

张灿[4](2019)在《外源独脚金内酯缓解大麦镉毒害的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重金属污染是全球性的难题,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人体健康产生巨大的威胁。土壤镉污染不仅会对作物产生毒害,使作物减产、品质下降;还能通过食物链富集对人体产生危害。独脚金内醋(Strigolactones,SLs)是一种植物中普遍存在的新型植物激素,在植物抵御胁迫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独脚金内酯在作物缓解重金属胁迫中的作用知之甚少。本研究以耐镉性差异显着的大麦基因型浙农8号(耐镉基因型)和w6nk2(镉敏感基因型)为材料,水培镉胁迫试验探讨外源独脚金内酯对镉胁迫下大麦生长、镉吸收与转运、光合特性、营养代谢与活性氧代谢等的影响,旨在探讨外源独脚金内脂对大麦镉毒害的缓解效应及其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镉敏感大麦基因型w6nk2和耐镉基因型浙农8号为材料,外源独脚金内脂为独脚金内脂人工合成类似物GR24(germination releaser 24),水培试验设4 个处理:对照(Control)、GR24(1μMGR24)、Cd(10μM Cd)和 Cd+GR24(10μMCd+1μMGR24),研究外源独脚金内酯对镉胁迫下大麦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及基因型差异。结果显示,10μM Cd处理显着抑制大麦幼苗生长,叶片发黄,植株矮小,根长和生物量显着降低,同时镉胁迫对两大麦基因型的光合作用也有显着的抑制效果,具体表现为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降低。镉胁迫下,添加外源GR24显着缓解了镉胁迫对大麦幼苗生长的抑制,与单独Cd处理相比,株高、根长、地上部/地下部干重和净光合速率,浙农8号增加了 11.75%、47.58%、20.69%/18.18%和 68.90%,w6nk2 增加了 30.77%、28.89%、55.56%/50.00%和135.70%。2.研究了 GR24对镉胁迫下大麦幼苗地上部和地下部镉及其他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10μM Cd处理下,与镉敏感基因型w6nk2相比,耐镉基因型浙农8号的镉含量更高。在镉胁迫条件下添加外源独脚金内酯显着减少了大麦幼苗对镉的吸收和积累,与单独镉处理相比,浙农8号和w6nk2地上部/地下部镉含量分别下降28.81%/28.20%和26.01%/26.95%。此外,镉胁迫降低了两基因型大麦幼苗地上部和地下部Zn、Fe、Cu的含量,添加外源GR24显着提高植株对Zn、Fe和Cu的吸收。3.探讨了外源GR24对镉胁迫下大麦幼苗非酶促活性氧清除系统的影响。结果显示,辐处理大麦叶片中H202、MDA大量积累,累积程度与耐镉性相关,敏感基因型中活性氧积累更为严重。镉处理导致大麦幼苗地上部和地下部的NO含量显着降低;大麦幼苗地上部中AsA、GSH含量显着降低,而根系中的AsA、GSH含量与对照相比显着增加,同时,镉胁迫使大麦幼苗地上部和地下部中DHA、GSSG含量显着增加,AsA/DHA值、GSH/GSSG值大幅度降低。添加外源GR24后,大麦幼苗AsA、GSH含量升高,DHA、GSSG含量降低,AsA/DHA、GSH/GSSG比值升高。4.研究了 GR24对镉胁迫下大麦幼苗酶促活性氧清除系统的影响。镉处理使两个基因型大麦幼苗地上部和地下部NOS、SOD、POD、GPX和APX活性降低。添加外源独脚金内酯后,大麦幼苗根系和叶片中的NOS、CAT、POD、SOD、GR、GPX、APX、DHAR和MDHAR的活性有不同幅度的增强。与单独镉处理相比,w6nk2大麦幼苗地上部/地下部NOS、DHAR、MDHAR和APX活性分别增加了 59.13%/115.27%、30.42%/29.18%、43.44%/26.50%和 49.16%/302.82%;浙农8号大麦幼苗地上部/地下部POD、APX分别增加了 23.96%/10.67%、165.61%/26.66%。在镉胁迫下添加GR24对镉处理下的大麦氧化损伤有明显的缓解作用。(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9-01-01)

任雯[5](2018)在《玉米干旱胁迫和镉毒害响应蛋白鉴定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玉米是我国第一大作物,提高玉米的抗逆性是玉米育种的重要目标性状之一。本实验室前期在抗旱和抗重金属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鉴定出B73玉米基因组中所有71个MAPKKK家族成员,通过RNA-Seq鉴定出其中8个基因在干旱下表达差异显着,而相对表达量鉴定发现其中一个基因在干旱胁迫下的郑单619和8个自交系中均发生显着上调,基于RNA-Seq的关联分析验证该基因中有7个SNP与耐旱性显着相关,推测该基因可能在玉米苗期耐旱性起到重要作用,将这个位于第8号染色体、编码的蛋白定位于叶绿体中的新基因(GRMZM2G305066)命名为ZmMAPKKK18。此外,通过低镉含量品种筛选试验,发现京科968的母本J724是一种低镉积累且重金属抗性突出的品种。本研究在以上基础上开展,获得主要结果如下:1.构建了与重度干旱胁迫相关的全长均一化的库容为2.14×10~6cfu的B73玉米cDNA文库。2.通过酵母双杂交技术在cDNA文库中发现34个ZmMAPKKK18的候选互作蛋白,并对这34个蛋白进行了深入分析。3.发现一个与细胞壁稳态维持等途径相关的MAPK家族新基因(GRMZM2G162333)编码的蛋白与ZmMAPKKK18存在互作,表明ZmMAPKKK18基因可能通过一条新的MAPK级联反应传递干旱胁迫应答信号。4.通过代谢途径分析和GO分析发现ZmMAPKKK18基因在干旱胁迫下特异性调节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吲哚乙酸生物合成途径II、嘌呤核苷酸从头合成途径、产氧光合作用及包含细胞色素c的有氧呼吸I等途径。5.T3代ZmMAPKKK18过表达拟南芥植株在施以PEG处理后较野生型表现出更强耐旱性。6.利用iTRAQ技术系统地研究了玉米幼苗根系在镉胁迫早期(12、24、48和72小时)蛋白质组的动态变化。研究在镉处理12、24、48、和72时后,与不处理对照对比分别鉴定出733、307、499和576个丰度差异蛋白。7.这些丰度差异蛋白的功能主要集中在核糖体活性、活性氧ROS平衡、细胞壁合成、细胞代谢、碳水化合物及能量代谢等方面。其中,核糖体蛋白途径相关蛋白在镉胁迫时表达尤为突出。8.在两个以上时期中均有同趋势表达丰度变化的有166个丰度升高蛋白和177个丰度降低蛋白(CRPs),其中14个在叁个时期均发生持续变化(SCRPs),对其中9个蛋白对应的基因进行了基因表达水平的鉴定。这14个SCRPs可作为继续研究镉抗性基因的重要靶标。(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8-12-01)

王芳,彭云玲,方永丰,慕平,王威[6](2018)在《外源油菜素内酯对玉米幼苗镉毒害耐受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盆栽试验进行玉米幼苗镉胁迫处理,研究了不同浓度(0,0.004%,0.008%,0.012%,0.016%)的油菜素内酯(BR)对镉胁迫下玉米幼苗生长的缓解作用。结果表明:重金属镉明显抑制了玉米幼苗的生长,与对照相比,玉米幼苗叶片的抗氧化酶CAT、POD和SOD活性分别下降了14.61%、7.59%和46.16%;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分别降低了49.78%、62.94%和62.69%;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分别降低了74.24%和48.38%;而叶片的丙二醛(MDA)含量和电导率增加,分别增加了38.56%和73.83%,这说明重金属镉对玉米幼苗产生一定的毒害作用。而加入一定浓度(0.012%)的油菜素内酯后有一定的缓解作用,与单独镉胁迫处理相比,玉米幼苗的抗氧化酶CAT、POD和SOD活性分别增加了13.98%、4.21%和67.20%;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分别增加了98.34%、53.15%和79.28%;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分别增加了90.08%和41.08%,而MDA含量和电导率降低,分别下降了30.01%和39.38%。说明油菜素内酯对镉胁迫下玉米幼苗的生长具有缓解作用,以0.012%效果最佳,增强了玉米幼苗的抗性。(本文来源于《干旱地区农业研究》期刊2018年05期)

杨文嘉,王庆亚,孙建云[7](2018)在《外源硅对甘蓝镉毒害的缓解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水培实验,以耐镉(Cd)性不同的甘蓝品种‘绿丰’(Cd敏感性)和‘牛心’(Cd耐性)为材料,研究外源硅(Si)对Cd胁迫下甘蓝生长、Cd含量、养分吸收、光合特性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以揭示外源硅对甘蓝镉毒害的缓解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与对照相比,Cd胁迫显着抑制了甘蓝植株的生长,降低了植株体内营养元素(Mg、Fe、Mn、Cu)的含量以及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和叶片的光合效率;并且显着增加了甘蓝植株内丙二醛(MDA)的含量。(2)与单独Cd处理相比,外源Si显着提高了甘蓝植株的生物量、地上部营养元素的含量以及光合参数[净光合速率(P_n)、气孔导度(G_s)及蒸腾速率(Tr)]、荧光参数值[原初光能转化效率(F_v/F_m)、实际光化学效率(Φ_(PSⅡ))、光化学淬灭系数(qP)]、光合色素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同时显着降低了甘蓝植株内MDA含量及Cd由根系向地上部的转运。研究发现,在镉胁迫环境下,外源Si可以通过降低Cd在甘蓝地上部的含量,提高抗氧化酶活性来降低膜脂过氧化,促进养分的吸收和转运,增强光合作用效率,从而缓解Cd对甘蓝生长的毒害。(本文来源于《西北植物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师振亚[8](2018)在《硅对小麦幼苗镉毒害的缓解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造成农产品镉(Cd)含量超过粮食卫生标准,对公众健康构成了潜在的威胁。硅(Si)被证明能够提高农作物抗逆能力,尤其在缓解重金属毒害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近年来,小麦镉污染事件引起公众关注。因此,本试验以小麦为研究对象,通过水培试验,研究了外源Si对小麦Cd毒害的缓解作用和机制,主要分析了小麦的生长状况、光合作用、元素吸收、Cd~(2+)流速、Cd的亚细胞分布和化学形态以及抗氧化指标,以期为Cd污染土壤的农产品安全保障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的主要研究结果概括如下:1.Cd毒害显着抑制了小麦生长,导致植株矮小,叶片黄化,根系短小等症状。Si提高了低Cd(5μM)水平下小麦地上部的生物量,但是对高Cd(20μM)胁迫的小麦作用不显着。Si对小麦根系形态参数的影响未达到显着差异水平。对于光合作用,镉胁迫显着降低小麦叶片光合作用参数,Si处理提高了叶片的光合速率,但对其他参数无影响。以上结果表明,Si能够通过提高小麦光合作用,改善生长状况。2.Si预处理和瞬时处理均显着降低小麦根尖对Cd~(2+)的吸收。Si处理后,小麦根部和地上部的Cd质量分数和累积量显着降低,而对迁移系数的影响不显着。Si处理显着抑制小麦对铁(Fe)的吸收,但是促进了其向地上部的转运;Si处理抑制了小麦对锰(Mn)和锌(Zn)的转运;而对小麦的铜(Cu)的吸收转运影响不显着。3.对于Cd在小麦中的亚细胞分布,Cd主要存在于细胞壁组分和可溶性组分中,细胞器组分Cd含量较少。低Cd水平下,Si处理对小麦叶片和根系的亚细胞分布无影响,而在高Cd水平下,Si处理分别显着降低叶片中细胞器组分和可溶性组分的Cd,根部中细胞壁组分和可溶性组分中的Cd。就Cd在小麦中的化学形态而言,Cd主要以氯化钠提取态和去离子水提取态为主。Si处理显着增加了乙醇提取态的Cd,但降低了其他形态的Cd,尤其是氯化钠提取态的Cd。以上结果表明,Si处理可能通过区隔化作用增强小麦对Cd的耐受能力,但是Si的作用与Cd的浓度和小麦的部位有关。4.Cd毒害显着提高小麦叶片的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和过氧化氢(H_2O_2)的含量,并且,降低抗氧化酶SOD、POD和CAT的活性。Si处理显着降低Cd胁迫下小麦叶片的MDA和H_2O_2含量,并且提高POD以及SOD(低Cd)的活性,但对CAT活性无显着影响。结果表明,Si处理能够显着增强小麦叶片的抗氧化防御能力,以提高其对Cd的耐性。(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期刊2018-06-15)

曲丹阳[9](2018)在《壳聚糖缓解玉米幼苗镉毒害的生理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镉(Cadmium,Cd)是植物生长的非必需元素,具有很强的毒性。随着工业叁废(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的大量排放以及含镉产品的应用,农田镉污染问题已经受到高度关注。当前被镉污染的农田面积已达到2×10~4 hm~2。玉米作为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受镉污染的影响日益严重,因此,保障玉米生产安全至关重要。壳聚糖(β-(1,4)聚-2-氨基-D-葡萄糖)是由甲壳素脱乙酰而成,作为自然界中唯一的天然碱性多糖,因其无毒、价廉、高效等优点,在农业生产上具有极好的应用前景。壳聚糖能够缓解作物逆境胁迫的危害。为探究壳聚糖缓解玉米幼苗镉毒害的生理机制,以玉米(Zea mays L.)杂交种“郑单958”为试验材料,采用室内Hoagland水培法,探讨施加100mg·L~(-1)壳聚糖对镉胁迫(80 mg·L~(-1)Cd~(2+))不同时间(0、24、48、72和96 h)下玉米幼苗生长、镉含量、光合特性、叶绿素荧光参数、细胞膜稳定性、活性氧代谢、抗氧化酶活性和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壳聚糖处理提高了镉胁迫下玉米幼苗的干鲜重、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提升了根系活力和根系耐性指数,缓解了镉胁迫对玉米幼苗生长的抑制。2、壳聚糖处理降低了镉向地上部的转运系数和地上部的富集系数,减轻了玉米幼苗的地上部和根部的镉含量,且对地上部的缓解效果更明显。3、壳聚糖处理增加了镉胁迫下玉米幼苗的叶面积,提高了幼苗叶片的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酶活性,减少光合系统紊乱,维持光合生产能力。4、壳聚糖处理降低了镉胁迫下玉米幼苗叶片O_2~(-~·)产生速率和H_2O_2含量,提高了抗氧化酶(SOD、POD、CAT、APX、GR、DHAR、MDHAR)活性和抗氧化物(AsA、GSH)含量,促进了AsA和GSH的再生,保持了细胞的氧化还原状态(AsA/DHA和GSH/GSSG),维持了较高的AsA-GSH循环的运作效率,提高了抗氧化能力,有效缓解镉胁迫对玉米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5、壳聚糖处理促进了镉胁迫下玉米幼苗的IAA、ZR和GA的生成,提高了IAA/ABA、ZR/ABA和GA/ABA的比值,调控内源激素的含量和平衡,提高幼苗抗镉胁迫能力。6、壳聚糖能够缓解镉胁迫对幼苗的伤害,其单独处理也对幼苗生长有促进作用。壳聚糖可以作为外源物质应用到作物抗镉胁迫领域。(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MAPODZEKE,James,Mutemachani,SAGONDA,Tichaona,SEHAR,Shafaque,张欣,黄雨晴[10](2018)在《锌和硅对2种水稻基因型的镉毒害及矿质元素转移的影响(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在镉(Cd)胁迫处理下锌(Zn)和硅(Si)对水稻中矿质元素从根到地上部转移的长期影响,以水稻耐镉基因型秀水110和镉敏感基因型HIPJ 1为供试材料,设置8个处理组合:3个Si处理水平(0,5,15μmol/L Na_2Si O_3·9H_2O)、3个Zn处理水平(0,1,10μmol/L Zn SO_4·7H_2O)和2个Cd处理水平(0,15μmol/L Cd Cl_2),测定其植株生物量、光合强度、抗氧化酶活性、脂质过氧化强度和矿质元素浓度。结果显示,Si(15μmol/L)或Zn(10μmol/L)可有效缓解Cd(15μmol/L)毒害对水稻植株生长的抑制效应,且以Zn的缓解效果更好。在Cd(15μmol/L)胁迫下添加Si(15μmol/L)或Zn(10μmol/L)可有效降低2个水稻基因型叶片中的丙二醛含量,并增强两者叶片中的过氧化氢酶活性,且以在秀水110中的效果更好。单一Zn或Si处理和Zn-Si复合处理均可减少HIPJ 1中的Cd~(2+)从根至地上部的转运。此外,Cd能显着降低水稻植株体内Ca、Mn、Mg等矿质元素的转运。单一Zn处理能够显着促进植物生长,且效果好于单一Si处理与Zn-Si联合处理。但是Zn-Si复合处理对提高Cd胁迫下矿质元素的吸收效果并不显着。(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期刊2018年03期)

镉的毒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指出了培养液砷、镉的浓度较低可以促进浓作物的生长发育,特别是以砷元素最为明显。若砷和镉的浓度过大,就会对作物的生长发育产生一定程度的毒害效应,该毒害程度随着砷和镉离子浓度的增加和所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剧烈增强。镉元素单一作用对作物种子的萌发、酶活性等有抑制作用,随着浓度的不断增加,其抑制作用就会增强,脂质过氧化产物也会增加。砷元素单一作用对作物种子的萌发也有抑制作用,随着砷浓度的升高,抑制作用则可不断地加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镉的毒害论文参考文献

[1].余顺慧,张静,陈华华,张波,胡超生.香根草对镉毒害的生理响应——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IR)[J].生态学报.2019

[2].郭振.镉、砷单一污染对作物种子萌发的毒害效应[J].绿色科技.2019

[3].杨红霞,陈俊良,刘崴.镉对植物的毒害及植物解毒机制研究进展[J].江苏农业科学.2019

[4].张灿.外源独脚金内酯缓解大麦镉毒害的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9

[5].任雯.玉米干旱胁迫和镉毒害响应蛋白鉴定与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8

[6].王芳,彭云玲,方永丰,慕平,王威.外源油菜素内酯对玉米幼苗镉毒害耐受性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8

[7].杨文嘉,王庆亚,孙建云.外源硅对甘蓝镉毒害的缓解机制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18

[8].师振亚.硅对小麦幼苗镉毒害的缓解作用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8

[9].曲丹阳.壳聚糖缓解玉米幼苗镉毒害的生理机制[D].东北农业大学.2018

[10].MAPODZEKE,James,Mutemachani,SAGONDA,Tichaona,SEHAR,Shafaque,张欣,黄雨晴.锌和硅对2种水稻基因型的镉毒害及矿质元素转移的影响(英文)[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18

标签:;  ;  ;  ;  

镉的毒害论文-余顺慧,张静,陈华华,张波,胡超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