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曼黑塞论文-赵继红

赫尔曼黑塞论文-赵继红

导读:本文包含了赫尔曼黑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悉达多》,思想文化,真实性,意义

赫尔曼黑塞论文文献综述

赵继红[1](2019)在《思想文化交往中自我的真实性及意义的探寻——以赫尔曼·黑塞《悉达多》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从赫尔曼·黑塞的《悉达多》的剧情出发,悉达多从追寻自我和无我的分离而一心求学,但是从佛陀那里获得了失败与放弃的机会,但是几经世俗,最后在河边经历了为人父和为人夫的大悲大痛,也懂得了自我和无我的一体同一而最终找到"我"本身。文章探索了思想文化交往中自我的真实性及意义,从中也可以发现作者对于人性的热爱和敬畏。(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9年33期)

李怡[2](2019)在《赫尔曼·黑塞的童话世界》一文中研究指出1887年赫尔曼·黑塞写出童话《两兄弟》,时年10岁。故事中矮小羸弱的弟弟见到风水轮流转的颓然哥哥,选择不计前嫌以德报怨。纳粹上台的1933年,黑塞临近无所违碍于心的年岁,这一年完成影射背叛和亵渎的《鸟儿》,童话就暂时说到这里了,直至1962年去世。他与(本文来源于《中国青年报》期刊2019-07-16)

茆汉梅[3](2019)在《理想的阅读使人幸福——我读赫尔曼·黑塞的《获得教养的途径》》一文中研究指出《获得教养的途径》一文是着名作家赫尔曼·黑塞的作品。该文逻辑严密,闪烁着理性的智慧之光。作者认为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劝说人们多读经典着作,在思考中完善自我,获得更好的教养。在文章中,作者通过大量的驳论,阐释了教养和幸福之间的密切联系,也隐含着他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忧虑。一、通过阅读获得良好教养赫尔曼·黑塞一直试图从哲学、心理学等不同领域寻找让人类精神得以解放的方法,他希望人类可以获得心灵上的自由。作者在文章开篇便对"教养"进行了阐释。他认(本文来源于《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上旬)》期刊2019年06期)

何心怡[4](2019)在《解析赫尔曼·黑塞小说中的性别叙事》一文中研究指出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因其"灵思盎然的作品"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其作品"既具有高度的创意和深刻的洞见,亦象征古典的人道主义理想与高尚的风格",被誉为"一个古老的、真正的、纯粹的、精神上的德国"的代表。本文以女性主义视角解读黑塞从创作早期的田园诗话和艺术家小说、到中期极富代表性的"通向内在之路"、直到晚年集大成的"玻璃球世界"中的性别叙事。(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9年14期)

孟国锋[5](2019)在《寻找精神导师与回归自我之路——赫尔曼·黑塞的隐居母题探源》一文中研究指出赫尔曼·黑塞的文学作品被广泛地阅读与研究,而其文中出现的"与隐者相遇"这一叙事线索却被长久地忽视。因黑塞的作品具有强烈的自传色彩,本文从作家自身的隐居经历,在隐居实践中与精神导师兼好友古斯托·格雷泽尔的离合关系,以及对内心世界的自我反思等方面出发进行作家生平与文学考据的挖掘与分析,从而在实与虚的张力关系中探索黑塞文学文本的"隐居"母题来源以及在此之间所形成的"沉思的自然美学"。(本文来源于《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欧阳敏[6](2019)在《越界作为一种成长的可能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成长小说”作为德语文学中的一种重要体裁,长期以来一直是文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在一部传统的成长小说中,主人公的成长一般遵循一种时间导向的线性发展轨迹。而在赫尔曼黑塞的长篇小说《玻璃珠游戏》当中,这样一种线性的发展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空间叙事。本文选择空间理论为视角,在对尤里·M·罗特曼的文化符号学空间定义和汉斯·克拉的空间理论进行梳理,尤其是对其中核心概念如“符号空间”、“越界”和“事件”等理论进行论证的基础上,主要对小说《玻璃珠游戏》中对立的两个空间,即“外面的”世俗世界和“封闭的”卡斯塔里世界进行分析。从拓扑学或是符号学的角度来看,这两个世界在文本中均呈一种对立的状态。而主人公的成长主要围绕这两大空间展开,克乃西特的两次重要的越界构成了一个“圆形”的发展。文本开始,追随某种精神世界的呼召,他从世俗世界进入了“教育省”卡斯塔里,之后接受里面的精英教育,最后坐上玻璃珠游戏大师这一最高职位。然而令人错愕的是,当克乃西特取得巨大成功之际,他选择了返回原来的“外面的世界”,当上了一位普通的家庭教师。借用汉斯·克拉的理论,主人公的“越界”(Grenzüberschreitung)构成“事件”(Ereignis),而事件又带来“事件的消解”(Ereignistilgung)。“事件”和“事件的消解”交替出现便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而在小说《玻璃珠游戏》当中,“事件”便是由主人公不断的“空间越界”产生的,从而推动了故事的发展。而主人公的精神上的成长恰恰便是在这一过程中实现的。值得注意的是,黑塞作品中重要的“两极性”主题,也在“越界”过程中得以展现。两个对立的空间代表的便是这样一种相对极,而主人公的两次越界形成了一个“圆”,从而对呈现为两极性的对立,对“世俗”和“精神”以及对“阴”和“阳”的融合。从这个意义上讲,主人公的“回归世界”和最后“牺牲之死”是寻找自我的必然,是“人性”和“神性”的合一。(本文来源于《四川外国语大学》期刊2019-04-01)

李理卯[7](2019)在《赫尔曼·黑塞的春日之歌》一文中研究指出诗歌和春天一起醒来。诗人赫尔曼·黑塞在他的诗歌《二月的黄昏》中奏响了春日之歌。"暮色自山岩直泻湖滨,/融雪间微光明灭,/似无形而黯淡的梦,/枯树老枝在雾中摇曳。"二月是灰色的,融雪、微光、黯淡的梦、枯树、老枝、雾,所有的这些意象都是朦胧缥缈的,万物于混沌之中沉睡。暮色仍旧苍茫,冬日的积雪尚未完全融进溪河,黯淡的梦、枯朽的树枝早已按捺不住,想要醒来,于是便"穿过村落,穿过微寐的窄巷,/夜风温温地、从容地飘落篱间,/幽暗的花园和年轻的梦里,/将吹进一个春天。"枯朽的树枝穿过村落和窄巷后,成了花园,虽然幽暗,但已然在孕育万物,黯淡的梦也变得年轻。是梦唤醒了春天,(本文来源于《唐山文学》期刊2019年03期)

祝凤鸣[8](2018)在《赫尔曼·黑塞作品中的中国智慧及其启迪》一文中研究指出德语作家赫尔曼·黑塞痴迷东方文化特别是中国古代思想,他对儒、道、释思想的接受和创造性转换遵循一个基本轨迹,即在青年时代钟情道家哲学,中后期转向儒家学说,老年趋于佛教禅宗。黑塞融汇中西方文化的努力与成就,对当代中国如何汲取世界各国文明养分、转化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以启迪。(本文来源于《江淮论坛》期刊2018年06期)

孟国锋[9](2018)在《隐匿的隐居叙事:赫尔曼·黑塞《德米安》中的社会型隐者形象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赫尔曼·黑塞的小说《德米安》中尽管未出现"隐居"字样,然而通过小主人公辛克莱的视角,其人生导师德米安作为社会型隐者的形象在叙事层面被逐渐呈现:不仅辛克莱观察到了德米安的特立独行,而且作为信息传播途径的谣言和神秘主义色彩浓重的"入定"行为也塑造了他被隐匿的隐士身份。在德米安的辅导下,辛克莱最终也走上了独行者"通向内心"的个体化道路。(本文来源于《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陈煜曦,刘波[10](2018)在《献给赫尔曼黑塞——我们的青春的花园》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来源于《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期刊2018年04期)

赫尔曼黑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1887年赫尔曼·黑塞写出童话《两兄弟》,时年10岁。故事中矮小羸弱的弟弟见到风水轮流转的颓然哥哥,选择不计前嫌以德报怨。纳粹上台的1933年,黑塞临近无所违碍于心的年岁,这一年完成影射背叛和亵渎的《鸟儿》,童话就暂时说到这里了,直至1962年去世。他与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赫尔曼黑塞论文参考文献

[1].赵继红.思想文化交往中自我的真实性及意义的探寻——以赫尔曼·黑塞《悉达多》为例[J].青年文学家.2019

[2].李怡.赫尔曼·黑塞的童话世界[N].中国青年报.2019

[3].茆汉梅.理想的阅读使人幸福——我读赫尔曼·黑塞的《获得教养的途径》[J].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上旬).2019

[4].何心怡.解析赫尔曼·黑塞小说中的性别叙事[J].名作欣赏.2019

[5].孟国锋.寻找精神导师与回归自我之路——赫尔曼·黑塞的隐居母题探源[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6].欧阳敏.越界作为一种成长的可能性?[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9

[7].李理卯.赫尔曼·黑塞的春日之歌[J].唐山文学.2019

[8].祝凤鸣.赫尔曼·黑塞作品中的中国智慧及其启迪[J].江淮论坛.2018

[9].孟国锋.隐匿的隐居叙事:赫尔曼·黑塞《德米安》中的社会型隐者形象分析[J].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10].陈煜曦,刘波.献给赫尔曼黑塞——我们的青春的花园[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8

标签:;  ;  ;  ;  

赫尔曼黑塞论文-赵继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