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自我论文-赵继红

探寻自我论文-赵继红

导读:本文包含了探寻自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悉达多》,思想文化,真实性,意义

探寻自我论文文献综述

赵继红[1](2019)在《思想文化交往中自我的真实性及意义的探寻——以赫尔曼·黑塞《悉达多》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从赫尔曼·黑塞的《悉达多》的剧情出发,悉达多从追寻自我和无我的分离而一心求学,但是从佛陀那里获得了失败与放弃的机会,但是几经世俗,最后在河边经历了为人父和为人夫的大悲大痛,也懂得了自我和无我的一体同一而最终找到"我"本身。文章探索了思想文化交往中自我的真实性及意义,从中也可以发现作者对于人性的热爱和敬畏。(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9年33期)

马小艳[2](2019)在《曹文轩《草房子》中儿童自我意识的探寻》一文中研究指出曹文轩是我国当代着名作家,着有长篇小说《草房子》《山羊不吃回头草》《红瓦》《青铜葵花》等。是我国迄今为止唯一一位获得国际安徒生奖的作家,他使得中国儿童文学真正走向了世界儿童文学的舞台,打破了成人叙写儿童文学"危险的强加"模式。M·H·艾布拉姆斯认为成长小说中,"主人公通常要经历一场精神上的危机,然后长大成人,认识到自己在人世间的位置和作用。"曹文轩的小说中,少年儿童历经苦难,体验成长中的疼痛,最终由儿童角色转变为成人角色,完成自我意识的确认。关于自我意识,德国着名哲学家康德认(本文来源于《新疆艺术(汉文)》期刊2019年05期)

段晓光[3](2019)在《边缘的女性:表达自我与探寻心灵的纯爱旅程——女权主义视域下的《卡罗尔》》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一部电影的分析与批评,选取不同的视角和理论领域,将会表达出不同的态度与见解,电影文本具有丰富的解读空间。《卡罗尔》虽是同性题材电影,但本文将淡化边缘题材,深入影片文本,从人物设置、色彩、服装、道具等方面,剖析影片女权主义的表达及其内涵。(本文来源于《视听》期刊2019年10期)

陈红梅[4](2019)在《混沌的阈限:自我探寻·艺术抉择·审美人生——以《他们眼望上苍》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他们眼望上苍》是美国黑人女作家赫斯顿最重要的作品,出版后虽然得到一些正面评价,但在黑人权利运动的挟裹下湮没了十几年才被沃克偶然发现,逐渐成为美国文学的经典。本文在人类学仪式阈限理论和文化相对主义的视阈中,把赫斯顿的民俗学研究及其以《他们眼望上苍》为代表的文学生涯当作整体,结合其经历分析小说内容及作品接受,指出赫斯顿在黑人尚处权利争取阶段不可能融入到白人群体,而她对人生和创作道路的选择造成的与黑人群体的疏离是造成她晚年生活晦暗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叁峡论坛(叁峡文学·理论版)》期刊2019年05期)

刘洋[5](2019)在《《最蓝的眼睛》:白人文化冲击下黑人女性的自我探寻》一文中研究指出托妮·莫里森,当代美国黑人女性作家,在《最蓝的眼睛》这部处女作中,运用细腻的意识流等现代派创作手法,深度挖掘当时还不为多数人所知的黑人女性世界,极富表现力地揭示了部分黑人女性家庭破碎的根源。莫里森揭示了在白人文化为主流的社会中的黑人,特别是黑人女性所遭受的精神迫害,以及黑人文化的流失与自身价值的否定对于黑人家庭所带来的苦难。本文通过对小说中黑人女性的佩科拉等人的分析,揭示了在强势的白人文化殖民下,黑人文化的错位和黑人女性迷惘的归属感和身份认同。呼吁黑人乃至世界各族同胞不要被强势文化殖民,树立属于本族人民的文化自信,勿要丢失其宝贵的本族文化。(本文来源于《海外英语》期刊2019年18期)

王雅真[6](2019)在《试论如何在创意戏剧课程中引导幼儿探寻自我》一文中研究指出基础教育改革以来,为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国民素质继而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国家对幼儿课程教学的要求进一步提升。在幼儿教育中引入创意戏剧课程对于全面提升幼儿综合素质有重要意义,能够引导幼儿提升能力、探寻自我,也是适应当前教育趋势、符合知识经济时代对国家人才培养的需求的必要方式。(本文来源于《考试周刊》期刊2019年65期)

张婧,陈连丰[7](2019)在《自我身份的探寻—《别让我走》的后殖民视角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石黑一雄移民作家的身份入手,运用后殖民主义批评方法,依次对小说《别让我走》中的克隆人混杂的文化身份和"他者"身份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作为殖民者的黑尔舍姆与作为被殖民者的克隆人之间的关系。(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9年21期)

倪梁康[8](2019)在《探寻自我:从自身意识到人格生成》一文中研究指出东西方思想史上关于"有我"、"无我"问题的思考和争论从未间断,而意识现象学与佛教唯识学、儒家心学的比较研究为此问题提供了一个当代解答方案。一方面,在反思中对"自我"的"横向本质直观"只能提供对"纯粹自我"的结构理解,它相当于整个意识流的一个极点,所有经验活动都从这个"点性自我"出发,但它本身不具有任何经验内容;另一方面,发生现象学、佛教缘起论和当代儒家心学在运用"纵向本质直观"方法的基础上,揭示"线性自我"的发生意义,从而为自我的"人格生成"问题提供了发生—历史的理解方案,并使"人格"的经验内涵得到具体展示。即人格本性与习性的发生,以及作为单子的个体人格与作为社会的交互人格的发生。从理论的自身认识到实践的自身修养(自身人格完善)因而构成一门当代自我学的基本思想脉络。(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李抗,汪凤炎[9](2019)在《探寻中国人的多重互依自我:理论、挑战与整合》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全面理解中国人的互依自我内涵,整理相关文献后,发现主要有华人本土与跨文化两种研究取向及相关的多种典型理论,如差序格局理论、华人四元自我理论、道德自我理论、叁重自我理论和文化会聚自我理论。这些理论适合解释不同类型的互依自我,并面临各自的挑战。在意义维持模型下对这些理论及互依自我类型进行了整理,发现中国人的互依自我是多层次的、动态的。(本文来源于《心理科学》期刊2019年01期)

邹竞舸[10](2019)在《《岛》内外的人生百态与自我探寻——维多利亚·希斯洛普的《岛》的女性角色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维多利亚·希斯洛普通过对四代五个女人刻画,将佩特基斯家族中各人物的不同人生经历因阿里克西斯对过去的探寻以及麻风病串联在一起,牵出了一条从索菲亚离开到阿里克西斯回归的寻根主线,展开了一段从对家族痛苦的挖掘到阿里克西斯发现自我的探寻之旅。(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9年02期)

探寻自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曹文轩是我国当代着名作家,着有长篇小说《草房子》《山羊不吃回头草》《红瓦》《青铜葵花》等。是我国迄今为止唯一一位获得国际安徒生奖的作家,他使得中国儿童文学真正走向了世界儿童文学的舞台,打破了成人叙写儿童文学"危险的强加"模式。M·H·艾布拉姆斯认为成长小说中,"主人公通常要经历一场精神上的危机,然后长大成人,认识到自己在人世间的位置和作用。"曹文轩的小说中,少年儿童历经苦难,体验成长中的疼痛,最终由儿童角色转变为成人角色,完成自我意识的确认。关于自我意识,德国着名哲学家康德认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探寻自我论文参考文献

[1].赵继红.思想文化交往中自我的真实性及意义的探寻——以赫尔曼·黑塞《悉达多》为例[J].青年文学家.2019

[2].马小艳.曹文轩《草房子》中儿童自我意识的探寻[J].新疆艺术(汉文).2019

[3].段晓光.边缘的女性:表达自我与探寻心灵的纯爱旅程——女权主义视域下的《卡罗尔》[J].视听.2019

[4].陈红梅.混沌的阈限:自我探寻·艺术抉择·审美人生——以《他们眼望上苍》为例[J].叁峡论坛(叁峡文学·理论版).2019

[5].刘洋.《最蓝的眼睛》:白人文化冲击下黑人女性的自我探寻[J].海外英语.2019

[6].王雅真.试论如何在创意戏剧课程中引导幼儿探寻自我[J].考试周刊.2019

[7].张婧,陈连丰.自我身份的探寻—《别让我走》的后殖民视角解读[J].北方文学.2019

[8].倪梁康.探寻自我:从自身意识到人格生成[J].中国社会科学.2019

[9].李抗,汪凤炎.探寻中国人的多重互依自我:理论、挑战与整合[J].心理科学.2019

[10].邹竞舸.《岛》内外的人生百态与自我探寻——维多利亚·希斯洛普的《岛》的女性角色分析[J].青年文学家.2019

标签:;  ;  ;  ;  

探寻自我论文-赵继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