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卡洛斯·富恩特斯

采访卡洛斯·富恩特斯

一、卡洛斯·富恩特斯访谈录(论文文献综述)

周烨[1](2021)在《博特罗绘画中人物形象的戏谑性研究》文中指出

胡秋香[2](2021)在《为了被遗忘的过去:《查克·莫尔》的叙事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墨西哥作家卡洛斯·富恩特斯的短篇小说《查克·莫尔》采用双重叙事的策略。两个叙事的声音对应小说中事件发展的两条时间线:一条是"我"将菲利韦托的尸体运回墨西哥城,另一条是菲力韦托在日记中记叙的与查克·莫尔的奇异经历。双重叙事的策略使读者能够从多角度获得信息,在故事发展的参与度和明晰度之间达到一个恰当的平衡,从而赋予作品更神秘的色彩,这是作品的表层文本。作品通过象征手法,折射出墨西哥在步入现代化进程后,在现代工业文明社会里,迷失在资本的商业化中,逐渐丢失了本民族原有的东西,揭示出墨西哥正面临的严重的民族文化意识危机和确立自我身份的紧迫性,这是作品的深层文本。通过双重叙述以及象征性的表现手法,作品的表层文本和深层文本得到巧妙呈现,达到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的有机统一。

芦静静[3](2020)在《李洱小说艺术创作研究》文中提出李洱作为中国当代文坛里最引人瞩目的新生代作家之一,以其独立自主的创作精神、丰富多彩的生活经历和渊博深厚的理论积淀积极进行着小说叙事实验的各种探索和研究。李洱不仅接续了先锋小说的创作内核,而且承纳了新历史主义小说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在小说创作过程中,李洱既有对小说文体形式、审美风格的智性探索,又有对各种现代叙事技巧的自由运用;同时,李洱小说聚焦时代历史洪流之下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揭示人类的生存境遇和精神困惑,思考个体与历史、现实之间的问题。无论是从小说叙事技艺的探索方面还是从思想内蕴的表现方面来说,都昭示出李洱高超的艺术才力和深刻的思想深度。论文主体通过以下四个部分进行展开:第一章讲述了李洱小说创作的社会文化语境、李洱的文学经历以及李洱小说创作的整体概貌。李洱小说创作的社会文化语境为其提供了多元开放的社会文化空间,李洱那些丰富多彩的文学经历则造就了李洱自身深厚的理论文化积淀、艺术素养、审美格调和思想情怀等,李洱的整个小说创作发展历程暗含了其小说艺术创作风格的形成与凸显。第二章探究了李洱小说的叙述对象。从叙述对象方面来看,李洱小说的人物形象塑造、故事情节编排、地理环境设置以及主题意义表达都是李洱小说艺术创作全方位整体研究的必要向度,这四个方面的安排与整合都生动地、鲜活地出折射出李洱小说的功能作用和价值意义。第三章分析了李洱小说的叙述要素。从叙述要素方面来看,、叙事节奏、叙事逻辑和叙事声音皆展现出李洱在小说创作过程中的李洱小说的叙事话语细致思考和智性设置,这四个方面的配合与调度则丰富地、深刻地彰显出李洱小说创作的特点与风格。第四章揭示了李洱小说艺术创作的特征。从各个叙述对象和叙述要素的研究积累出发,李洱小说形成了一个开放多元的互文系统,彰显了以人为本的历史精神。同时,李洱在小说的艺术创作实践中批判和反思了先锋小说,并从批判和反思中进一步追问和思考小说艺术创作的未来发展走向。论文将李洱的所有小说作品纳入研究范围,通过对其小说创作概况的梳理,来探究李洱的创作理念和创作风格,并依托叙事学理论和历史学理论分析李洱小说的叙述对象和叙述要素,发现李洱小说形成了互文与历史并重的鲜明艺术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李洱小说互文系统和历史精神的建构,得出李洱小说的互文系统不仅是历史的立体折射,还是历史精神的生动显现。在李洱小说互文系统和历史精神的研究积淀下,着重论述李洱小说创作对先锋小说的批判和反思,重新思考小说文体形式和小说表现内容之间的问题,并以之为触发点回归到文学理论的核心问题探索上去,即“文学艺术往哪里去”,以期为当下文学的创作和发展带来启示和思考。

陈昊[4](2020)在《卡洛斯·富恩特斯小说中的知识分子与革命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卡洛斯·富恩特斯小说中革命与知识分子的关系为研究核心,以富恩特斯的人生经历为原点,探究激发其以“革命时间”为标题进行写作的深层原因,分析他在狂热的革命激情下所塑造的知识分子与革命的种种关系,进而对富恩特斯的写作目的特别是他的革命情怀加以解读。通过富恩特斯笔下的墨西哥革命中的知识分子可以看到拉丁美洲作家所共有的对拉美命运的关怀,他的革命写作是对墨西哥命运的思考,也是对拉美命运的探究。富恩特斯笔下的知识分子共有四类,分别是:第一积极参与革命者;第二革命投机主义者;第三流亡知识分子;第四女性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和革命相互依存,知识分子身上所具有的超前性使他们往往成为革命的领头人或核心幕僚,但同时知识分子和革命也相互排斥,革命往往异化了知识分子的革命理想,使知识分子成了革命的牺牲品,甚至是替罪羊。由此知识分子在革命中就带有悲剧性,而越是纯粹的知识分子所具有的悲剧色彩就越强。“我们都是被阐释的生命”,富恩特斯用一种写作的革命阐释他的革命写作,阐释在独裁统治下墨西哥革命的必然性以及他对革命的态度。

齐艳[5](2020)在《当代西方文学地理学批评研究》文中提出从古希腊的描述地理学到18世纪意大利维柯《新科学》的“诗性地理”,再到德国康德的《自然地理学》,西方“文学地理学”的概念在反复推敲中得以明晰。此后,文学地理学的多元性和空间性取代了原本单一以时间为依据的目的论,文学地理学逐渐转换为文学地理学批评。文学地理学批评在广义上描述包含理论、方法与批评实践三个部分,在发展中逐渐构建出了体系化的文学文本研究模式,成为了当今文学批评的热点和新方法。西方文学地理学批评理论十分关注地理学科意义上文学的价值与功用。随着20世纪地理学“文化转向”与人文科学“空间转向”的相互交叉融合,地理空间进而渗透到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内容、实践中去。值得强调的是,虽然西方文学地理学批评在理论研究与文本批评实践之间不甚平衡,对于具体文学地理现象的研究远多于理论方法的探讨,但是它对现代人生存空间状态的关注,文学与地理空间互动关系的探讨以及概念范畴的阐释、理论体系的建构、基本方法的探索都在多国学者的共同努力下,经历了理论探求、学科构建和批评实践的丰富和发展过程。本文旨在结合理论方法与文本实践,探究西方文学地理学批评理论、方法与实践三个部分是如何更好地结合的,从而为中国当代文学地理学和文学地理学批评研究更好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选题的价值和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本文的切入点,交代了论文的结构框架与写作逻辑。第一部分主要对“西方文学地理学”概念的演变进行历史脉络的梳理以及明确其各自理论内涵。首先通过对文学与地理关系的梳理与阐释,明确在当代社会语境下“文学地理”的复杂理论内涵,厘清了西方“文学与地理”关系的流变与发展。其次,通过对维柯、孟德斯鸠、海德格尔、斯达尔夫人、柯罗等人相关理论进行阐释,分析文学与地理关系的结合对西方文学地理学批评发展的影响作用。再次,通过分析以乔纳森·贝特、劳伦斯·布伊尔为代表的西方生态批评理论,探讨生态批评对文学地理学批评发展的推动作用。在这些分析的基础上,论文对“西方文学地理学批评”概念进行界定,辨析其与生态批评的异同,彰显其独特的理论建树。第二部分主要是对当代西方文学地理学批评重要概念的研究。即通过对地理环境、地方、地理景观、地理空间、地理叙事等西方文学地理学批评理论体系的基础范畴的梳理和深入分析,特别是对“地方关注”理论内涵进行了阐述。论文在明确各范畴的理论内涵的基础上考察其在“西方文学地理学批评”中的角色与作用,进一步廓清西方文学地理学批评的概念范畴,并界定、辨析与之相似概念的异同,论述这些概念在西方文学地理学批评理论建构过程中所起到的基础支撑作用。第三部分主要考察当代西方文学地理学批评的四大基本方法,即“地理中心”“多重聚焦”“共感性”“地层学视角”。正是基于这四种基本方法,法国利摩日大学教授波特兰·韦斯特法尔建构起了西方文学地理学批评理论体系雏形。之后,美国学者罗伯特·泰利将韦斯特法尔的代表作《地理批评》翻译成英文,并在其着作《空间性》中结合自身研究成果对该理论体系进行了深化和发展。本章重点从“作者中心”到“地理中心”,从“主体凝视”到“多重聚焦”,从“单一感官”到“共感性”,从“单项化的空间表现”到“多维地层学视角”这四大转向的维度来阐述文学地理学批评的基本方法。第四部分主要考察的是当代西方文学地理学批评另一重要研究理论“文学地图”催生出的两种研究方法,这也是文学与地理学两大学科交叉形成的最突出的理论与实践融合点。同时,重点梳理了在文学地图理论影响下两大代表流派——以美国罗伯特·泰利为代表的“文学制图”和以法国弗兰克·莫莱蒂为代表的“文学绘图”所主张的理论内涵、概念外延及表现形态。第五部分是对当代西方文学地理学批评的批评实践进行考察。波特兰·韦斯特法尔作为地理批评的代表人物,他运用文学地理学批评理论与四大基本方法对众多文学文本中的地理空间进行了解读实践。本章重点分析了韦斯特法尔从都市空间的结构与重组的角度对巴黎的城市空间的文本解读实践方式,以期通过分析寻找文学文本中虚构的和真实世界的调和与发展。此外,本章还对罗伯特·泰利运用文学地理学批评方法从文学地图的技巧与手法角度解读19世纪美国经典文学的实践案例进行了分析,探索文学地理学批评作为一种可以操作的批评方式如何对文学作品、文学作家、文学现象、地理空间等进行批评实践分析,以此说明西方文学地理学批评理论、方法与实践相结合的特征。第六部分主要通过简要分析中国文学地理学的学科定位、理论建构、方法研究、实践探索现状的同时关注中西方文学地理学批评的交融与发展,重点阐述西方文学地理学批评从多维度、多层次方面对中国文学地理学批评带来的创新性影响,对中西方文学地理学批评融合发展的前景从学科层面、技术层面和媒介层面进行逻辑阐述。在结语中,论文通过对西方文学地理学批评的总结梳理,提炼出文学地理学批评在文学研究、地理批评、生态文明建设领域所引起的反思与启示,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通过对西方文学地理学批评理论与相关实践文本的再梳理,在对西方文学地理学批评理论先行的特点与中国文学地理学批评实证为主的特点进行系统性的研究与论述后,论文认为,西方文学地理学批评这种有着深刻的哲学理论基础、科学的理论建构体系、多国学者丰富的批评实践的跨学科文学批评形式,无论从精神内质、思维路径还是理论范式方面,都对中国当代文学地理学领域的学科知识拓展、理论范式研究、学科体系建构、动态发展前景有着积极的借鉴和推动意义,值得持续深入的关注和研究下去。

杨嘉辰[6](2020)在《长夜幽兰:墨西哥导演三杰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墨西哥三杰”阿方索·卡隆、吉尔莫·德尔·托罗和亚历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图三位导演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为研究对象,以女性苦难为立足出发点,探索其中具有墨西哥文化烙印的女性主义导演思考。本文由绪论和正文组成,绪论部分包括选题背景、研究现状、研究内容和方法、研究意义等。正文部分有五章。第一章对“三杰”作品中女性形象进行梳理,发现其构成多元,按照角色特征可将所有女性形象归纳为五类:少女、家庭妇女、知识女性、边缘女性和女战士。第二章揭示女性共同的苦难处境,并分析其根源主要有三:一是中美洲原生文明的父权倾向、西班牙殖民时代的男性特权和墨西哥现代文明中的“男子气”崇拜所一脉承袭的父权倾轧,二是玛琳琴、拉罗洛娜和瓜达卢佩圣母等民族寓言中的女性原型所带来的文化烙印,三是殖民时代遗留下来的种族隔阂问题和动荡时代的首当其冲所招致的时代洗礼。第三章聚焦于“三杰”作品中女性在困境中艰难应对之法,并指出大致可归纳为“无效应对”和“有效应对”两类,前者中女性或是即便精疲力竭也始终无法改变自身处境,或是误入歧途走上自我毁灭之路;后者中女性能够直面惨淡、破旧立新,重塑生命价值,或坚持信念获得成功。第四章关注“三杰”在塑造女性形象时具有作者性的独到艺术技法,其中,亚历桑德罗擅长色彩叙事,以色彩和光影渲染角色处境、隐喻角色心理流变;阿方索探索镜头调度艺术,以游离镜头搭建生活全景,以深焦镜头建构两性对立,以象征镜头礼赞母性光辉;吉尔莫追求电影美术设计的极致体验,用精良的服装和道具设计匹配人物情绪、助叙角色心理。第五章是本文对于“三杰”镜头下女性形象塑造的文化价值的思考,从重塑墨西哥民族寓言与女性气质、实践和丰富女性主义电影理论两个角度进行延伸,同时,针对学界基于中国电影女性形象既有研究提出的若干问题,从“三杰”的女性塑造智慧中提炼出值得借鉴的途径。在文化与市场的实时影响下,电影以其独特的镜头语言和艺术形式对现实女性进行了丰富的观照。“电影是女性的艺术”,墨西哥导演三杰在女性角色身上倾注了可观的心血,使其表现出丰富的审美价值、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

邓梦雪[7](2020)在《论卡彭铁尔小说的音乐性》文中研究表明阿莱霍·卡彭铁尔(Alejo Carpentier,1904-1980)是古巴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国内研究大多聚焦于“文学爆炸”的先驱身份和“神奇的现实”理论,而忽略他作为音乐造诣极高的音乐家的文学自觉。音乐启迪了他的创作,并进一步成为小说的灵魂。在拉美文学变革潮流中,卡彭铁尔将音乐形式运用到小说创作中,实现变革拉美当下小说形式的愿望,推动拉美小说从内部必然走向形式的自由探索。此外,对音乐的描写也构成了小说的思想文化内涵,展现了拉丁美洲独特的文化图谱和社会图景。总的来说,卡彭铁尔对音乐的借鉴是为了丰富和更深地展示文学的特性,小说的音乐性对文学创作具有补充和完善作用。本文拟采用比较文学中跨学科研究的方法,把音乐学理论和西方曲式理论作为论述的理论着眼点,结合音乐与文学关系的最新研究成果,借鉴叙事学等相关理论。用文本细读法分析卡彭铁尔五部长篇小说及一部中短篇小说,解读小说中的音乐性,并进一步探索了文学与音乐的关系。论文绪论讲述了音乐对卡彭铁尔的影响,对文学和音乐的关系进行了溯源研究,进一步界定了音乐性的概念,梳理了国内外研究相关研究现状,交代了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和思路。第一章详述了卡彭铁尔小说结构的音乐性,剖析了不同小说结构模式对西方音乐曲式中奏鸣曲式、回旋曲式和赋格曲的借鉴和运用,揭示了隐藏于文本中的历史和文学背景。第二章从小说音乐化叙事手法着手,研究了巴洛克音乐和音乐家瓦格纳、勋伯格等对卡彭铁尔在音乐技巧方面的启发,重点分析音乐技巧在他小说创作中的运用。本章将分别从叙事的节奏、主导动机和叙事时序分析小说的音乐性。第三章分析了音乐在小说的显性表现,展示了卡彭铁尔用音乐表达思想的构图。从小说内容的人物形象、歌词和乐器两种音乐元素出发,重点探讨卡彭铁尔小说中音乐的主题表达。在将音乐上升为拉美文化象征的符码时,卡彭铁尔试图在小说中搭建多元文化并存的神奇世界。在拉丁美洲文学革命中,卡彭铁尔小说的音乐性是一个大胆的尝试,作为跨学科的创作值得更进一步的发掘和研究。

周珅宇[8](2020)在《卡洛斯·富恩特斯作品对墨西哥大革命评价流变析意》文中研究说明卡洛斯·富恩特斯(Carlos Fuentes, 1928~2012)是墨西哥当代最重要的小说家和评论家之一,其一生对于墨西哥民族和社会都保持着极大的关注,这种关注也在他的诸多作品中有着各种形式的展现。而墨西哥大革命,作为对于墨西哥当代社会影响最大的事件,自然也成为作者关注的重点。通过他20世纪60年代作品《阿尔特米奥·克罗斯之死》,90年代作品《与劳拉·迪亚斯共度的岁月》和2000年以后的作品《我相信》以及散文、评论和采访,利用不同时期文本中作家对于大革命的描写,观察大革命并分析作家对于墨西哥革命的反思流变,从而反窥作者历史观的变化。

许志强[9](2019)在《关于《马尔克斯访谈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已故的加西亚·马尔克斯是拉丁美洲颇具传奇色彩的小说家。要了解这位作家的生平,获得一幅其经历和思想的地图,阅读相关传记资料是合适的途径。除了通常的自传和评传,还包括作家参与的各种访谈,收入这本《马尔克斯访谈录》的各种对话文本,就是很有价值的第一手研究资料。传记写作方面,巴尔加斯·略萨的

刘江[10](2019)在《文学奖声誉影响力研究 ——理论建模与实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在经济全球化、资本市场和现代科技的冲击下,文学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困局和困惑。然而,与文学有关的评奖却大行其道,经久不衰。究其原因,乃在于各利益相关方对文学奖声誉“红利”与“祝圣权力”的觊觎。文学奖不仅具有社会学和文化学的形而上功能,其催生的多重效应也潜藏着经济学与管理学的一般规律。文学奖声誉的创建、积累、维护与传播过程也体现和反映了管理学、传播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与智慧。遗憾的是,传统的文学奖研究大多关注其制度性的一面和经典化功能,或聚焦文学奖个案的评奖机制,缺乏对文学奖的经济学和管理学意义的思考。虽有个别学者论及文学评奖的声誉经济现象,但其切入视角仍归属于传统的文学社会学或文化学范畴,更遑论就文学奖声誉影响力进行系统的跨学科理论建构与实证研究。另一方面,现有的声誉研究对象仅囿于企业或一般社会组织,长期忽略了作为一种特殊组织行为的文学评奖活动所蕴含的声誉管理思想及其所产生的声誉经济,也忽略了文学奖声誉影响力与文学奖多元效应之间的逻辑关联等理论性与现实性的问题。为此,本研究以文学奖为研究对象,从“声誉”这一文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学科的最大公约数出发,借助案例分析、调查研究、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之法,对文学奖声誉影响力进行系统的跨学科考察。本研究基于跨学科的视角,首次提出了文学奖声誉影响力的系统性研究课题,既致力于该议题的理论与模型建构,也注重对其进行科学的实证分析与量化测评,以期拓展文学奖研究和声誉研究的理论与实践视域。概而言之,本研究的贡献或创新之处涉及理论、方法与实践等三个层面。理论上,本研究尝试就文学奖声誉影响力的理论体系进行了创建,主要涵盖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文学奖声誉影响力的本体性问题,如概念、内涵、特征、利益相关者网络、构成因素等进行了理论界定;二是厘定了文学奖声誉管理概念的特定内涵与外延,剖析和构建了文学奖声誉影响力的生成路径、管理模型和实践机制;三是分析了文学奖声誉影响力的效应表征,指出资本化和经典化是文学奖声誉影响力的两大核心效应,并以莫言为例对其分别进行了实证考察;四是从声誉测量的角度构建了文学奖声誉影响力指数测评的模型,并通过实证分析对其效度和信度进行了检验。方法上,本研究试图实现三个融合:一是跨学科研究方法、理念与思想的融合,即将声誉理论、文化资本理论、文学经典化理论等涉及经济学、管理学、传播学、文化学、社会学和文学等跨学科的理论融为一体;二是将定量与定性研究方法相融合,在以定性分析为主的传统文学研究模式中,引入了定量统计分析,从而将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融入文学研究之中;三是理论建构与案例分析相融合,即在进行理论建构的同时,既注重理论探讨围绕案例分析展开,也注重通过案例分析反向检验理论建构之合理性与科学性。在实践中,本研究的预期贡献可概括为三个维度:一是对国家而言,可以为我国文学评奖事业的繁荣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从而有助于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与跨文化传播;二是对文学奖管理机构而言,有助于其发现相关文学奖项在声誉创建、维护、提升、传播、管理等方面的短板,从而为其提供理论与经验借鉴;三是对文学奖各利益相关群体来说,基于本研究创建的文学奖声誉影响力指数模型的评价结果,能为其在评奖参与、赞助捐赠、市场介入等决策上提供较为科学、可信的参照标准。本研究由八个章节构成,各章节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为引言,提出本研究的选题要义和研究意义,并就本文的研究问题、研究方法、研究框架和预期创新等进行了简要的介绍。第二章是文献综述,对国内外有关文学奖及其声誉研究的现状进行了缜密的爬梳,回顾了经济学与管理学等多学科框架下的声誉理论研究进展,并对其进行了述评。第三章,文学奖声誉影响力的理论构念。探讨了文学奖声誉的定义和内涵,总结了其六大特征及利益相关者网络。第四章,文学奖声誉影响力的构成因素。从奖项身份特征、管理策略和利益相关者三个层面,分析了文学奖声誉影响力的14种主要构成要素。第五章,文学奖声誉影响力的生成管理。聚焦文学奖声誉影响力的生成管理之道,对文学奖声誉管理的定义和内涵进行了界定,剖析了文学奖声誉影响力的生成路径,构建了文学奖声誉管理模型,并从准入管理、过程管理、后期管理等三个维度探讨了文学奖声誉管理的实践经验与启示。第六章,文学奖声誉影响力的效应表征。总结了文学奖声誉影响力的五大效应表征共性,指出资本化和经典化是文学奖声誉影响力的两大核心效应表征,并以莫言以为例,对这两大核心效应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实证考察。第七章,文学奖声誉影响力的实证测评。建构了文学奖声誉影响力指数测评的动态模型,结合国内外文学奖项样本对其进行了实证检验,基于该模型得出的评价结果,梳理了国内文学奖在声誉创建和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第八章为结语,就全文的主要发现和贡献进行了总结提炼,并对研究中有待改进之处和后续研究的努力方向进行了相应的说明。

二、卡洛斯·富恩特斯访谈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卡洛斯·富恩特斯访谈录(论文提纲范文)

(2)为了被遗忘的过去:《查克·莫尔》的叙事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 言
双重叙事:两个声音、两条时间线
象征手法:墨西哥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结 语

(3)李洱小说艺术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研究目的及意义
    二、相关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第一章 李洱小说创作的社会文化语境及概况
    第一节 李洱小说创作的社会文化语境
        一、李洱小说创作的社会语境
        二、李洱小说创作的文化语境
    第二节 时代变局之下李洱的文学经历
        一、童年经验:小说创作的底色
        二、求学生涯:小说创作的积累
        三、工作经历:小说创作的成熟
    第三节 李洱小说创作概况
第二章 李洱小说的叙述对象
    第一节 李洱小说的人物形象塑造
        一、李洱小说中人物形象的类型
        二、李洱小说中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
        三、李洱小说中人物形象塑造的意义
    第二节 李洱小说的故事情节设置
        一、大处着墨,整体构思
        二、自我模仿,迭现复合
    第三节 李洱小说的文学地域空间构建
        一、李洱小说中的“济州”地理位置探析
        二、李洱小说中的“济州”文学空间
    第四节 李洱小说的主题意义表达
        一、知识分子的日常生活
        二、历史的反讽秘传
        三、原乡神话丧失后的新乡土悲歌
第三章 李洱小说的叙述要素
    第一节 李洱小说的叙事话语
        一、知识镶嵌式的叙事话语
        二、历史思辨式的叙事话语
        三、新乡土牧歌式的叙事话语
    第二节 李洱小说的叙事节奏
    第三节 李洱小说的叙事逻辑
    第四节 李洱小说的叙事声音
        一、隐蔽的叙述者
        二、公开的叙述者
第四章 李洱小说创作的艺术特征
    第一节 李洱小说互文系统的建构
        一、李洱小说中的互文及互文现象
        二、李洱小说的互文系统
    第二节 李洱小说的历史精神
        一、李洱小说中的历史呈现
        二、李洱小说的历史精神
    第三节 李洱对先锋小说的批判与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4)卡洛斯·富恩特斯小说中的知识分子与革命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革命的积极投身者
    (一)乌托邦与身份重构
    (二)革命与启蒙
二、革命投机主义者
    (一)背叛革命
    (二)颓废与沉默
三、流亡知识分子形象
    (一)怀疑革命
    (二)对残酷政治的拷问
四、女性知识分子革命者
    (一)人性的探究
    (二)生命的凝视
五、被阐释的革命
    (一)拉美革命中的“他者”视角
    (二)拉美知识分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卡洛斯·富恩特斯小说在中国译介情况
    附录二:在校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5)当代西方文学地理学批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说明
    二、选题意义
    三、当代西方文学地理学批评研究综述
    四、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第一章 西方文学地理学批评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西方文学地理学批评的产生
        一、古希腊古罗马时代文学地理观
        二、近代西方文学地理观
        三、当代“文学地理学”批评的正式诞生
    第二节 当代西方文学地理学批评的发展
        一、生态文学批评对文学地理学批评的推动
        二、西方地理批评学派与文学地理学批评的发展
第二章 当代西方文学地理学批评的概念范畴
    第一节 地理环境
        一、地理环境的历史流变
        二、自然地理环境
        三、地理环境决定论
        四、文学地理环境
    第二节 地方与地理景观
        一、自然科学对地方与地理景观的描述
        二、人本主义地理学中的地方与景观
        三、文学地理学批评中的地方和景观
    第三节 地理空间
        一、自然科学中的地理空间
        二、空间哲学中的地理空间
        三、文学地理学批评中的地理空间
第三章 当代西方文学地理批评的基本方法
    第一节 文学地理学批评的“地理中心”
        一、“虚构人物”视角下的自身与他者
        二、作为研究中心的“地方”
        三、“地理中心”方法中的动态空间
    第二节 文学地理学批评的“地层学视角”
        一、传统时空体的研究视角观念
        二、从多层空间分析走向地层学分析
        三、地层学视角开辟新空间
    第三节 文学地理学批评的“多重聚焦”
        一、“凝视”的本质与价值
        二、“主体凝视”的主体与客体
        三、“多重聚焦”的基本模式
    第四节 文学地理学批评的共感性方法
        一、早期的感官理论
        二、文学地理学感知方式的整合诉求
        三、复合感知模式下的“共感性”批评
        四、《香水》文本中的共感性研究向度
第四章 当代西方文学地理学批评的“文学地图”理论
    第一节 西方“文学地图”理论溯源
        一、从附属形态走向独立形态的西方文学地图
        二、多元呈现的西方文学地图
    第二节 弗兰克·莫莱蒂的“文学绘图”方法
        一、弗兰克·莫莱蒂的“文学绘图”概念
        二、文学地图的绘制及应用
    第三节 罗伯特·泰利的“文学制图”方法
        一、文学制图的概念
        二、罗伯特·泰利“文学制图”的应用
        三、罗伯特·泰利的“文学制图”与“小说叙事”
第五章 文学地理学批评的文本解读实践
    第一节 都市空间的解构与重组——以巴黎城市空间解读为例
        一、多重感官下空间的真实与虚拟界限
        二、“地方”与文学文本
        二、地方的建构要素
        三、文本分析中的空间与新现实主义
    第二节 文学地图的技巧与手法——以解读19世纪美国经典文学为例
        一、文学制图与文学创作
        二、地方精神与文学空间的绘制——以《白鲸》为例
        三、文学制图的重叠
第六章 西方文学地理学批评对中国当代文学地理学的意义
    第一节 当代中西文学地理学的交融与发展
        一、作为边缘学科的文学地理学
        二、与文学史学科双峰并峙的文学地理学
        三、作为比较文学研究的方向的文学地理学
        四、作为新兴交叉学科的新文学地理学批评
    第二节 中西文学地理学批评的融合发展新趋势
        一、学科层面融合发展
        二、技术层面融合发展
        三、媒介层面融合发展
        四、中西合璧——国际化融合的文学地理学批评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6)长夜幽兰:墨西哥导演三杰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四节 研究意义
第一章 “墨西哥三杰”及其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多元构成
    第一节 电影界的“墨西哥三杰”
        一、阿方索·卡隆
        二、吉尔莫·德尔·托罗
        三、亚历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图
    第二节 女性形象的多元构成
        一、失落的青春少女
        二、窘迫的家庭妇女
        三、清醒的知识女性
        四、无助的边缘人群
        五、无畏的巾帼战士
第二章 “墨西哥三杰”电影中女性处境的苦难与渊源
    第一节 父权的倾轧
        一、中美洲原生文明中的父权倾向
        二、西班牙殖民文明中的男性特权
        三、墨西哥现代文明中的男子气概
    第二节 寓言的烙印
        一、国母与叛徒
        二、失却与恸哭
        三、贞洁与隐忍
    第三节 时代的洗礼
        一、殖民时代的遗毒
        二、动荡时代的惊惶
第三章 “墨西哥三杰”电影中女性对苦难处境的艰难应对
    第一节 沉沦之渐
        一、炊沙作糜,精疲力尽
        二、歧路亡羊,自食苦果
    第二节 向死而生
        一、直面惨淡,重塑价值
        二、初心永固,方得始终
第四章 “墨西哥三杰”电影中女性形象塑造的艺术技法
    第一节 亚历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图的色彩叙事
        一、色彩渲染角色处境
        二、光影隐喻心理流变
    第二节 阿方索·卡隆的调度艺术
        一、游离镜头搭建生活全景
        二、深焦镜头建构两性对立
        三、象征镜头礼赞母性光辉
    第三节 吉尔莫·德尔·托罗的美术设计
        一、服装设计匹配人物情绪
        二、道具设计助叙角色心理
第五章 “墨西哥三杰”电影中女性形象塑造的文化价值
    第一节 重塑民族寓言与女性气质
    第二节 丰富女性主义电影理论
    第三节 “墨西哥三杰”女性形象塑造的启迪
        一、规避女性形象的空心化
        二、警惕欲望机制的暗变质
        三、修正女性色彩的男性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墨西哥导演三杰执导电影及其中女性角色列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7)论卡彭铁尔小说的音乐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卡彭铁尔与音乐的关系
    1.2 相关理论的溯源及界定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2 小说结构的音乐性
    2.1 奏鸣曲式结构
    2.2 回旋曲式结构
    2.3 赋格曲式结构
3 小说叙事手法的音乐性
    3.1 叙事节奏与音乐节奏
    3.2 叙事中的主导动机
    3.3 《回归种子》的逆行倒叙
4 小说内容的音乐性
    4.1 人物形象的音乐性
        4.1.1 《消失了的足迹》中的音乐家
        4.1.2 《追击》中的两位“音乐人物
    4.2 音乐元素
        4.2.1 歌词文本的隐喻
        4.2.2 小说乐器的文本表现功能
    4.3 卡彭铁尔小说的音乐表达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卡洛斯·富恩特斯作品对墨西哥大革命评价流变析意(论文提纲范文)

一、评价视角从单一到多元:认识深化和视角的变化
    (一)聚焦农村土地问题对墨西哥革命的评价
    (二)从多元人物视角对墨西哥革命的评价
二、对大革命领导人的评价:由个体性到社会性的演变
    (一)早期作品对大革命领导人的批判
    (二)中期作品对领导人的客观具体评价
    (三)晚期作品对领导人的正面评价
三、对于大革命结局的反思:由否定到思考再到客观评价
    (一)早期作品对于革命结局的否定
    (二)中期作品有了更加辩证的思考
    (三)晚期作品的看法产生了新的不同

(10)文学奖声誉影响力研究 ——理论建模与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问题
    1.4 研究方法
        1.4.1 跨学科研究法
        1.4.2 案例分析法
        1.4.3 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法
        1.4.4 调查研究法
    1.5 研究思路及框架设计
    1.6 预期创新之处
    1.7 论文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文学奖及其声誉相关研究进展
        2.1.1 文学奖相关研究述评
        2.1.2 文学奖声誉相关研究述评
    2.2 声誉理论相关研究述评
        2.2.1 声誉概念界定
        2.2.2 声誉管理研究
        2.2.3 声誉测评研究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文学奖声誉影响力的理论构念
    3.1 文学奖声誉的界定
        3.1.1 文学奖声誉的定义
        3.1.2 文学奖声誉定义的内涵
    3.2 文学奖声誉的特性
        3.2.1 积累的长期性
        3.2.2 存续的稳定性
        3.2.3 形成的综合性
        3.2.4 影响的广泛性
        3.2.5 价值的溢出性
        3.2.6 管理的制度性
    3.3 文学奖声誉的利益相关者
        3.3.1 利益相关者的界定
        3.3.2 文学奖声誉利益相关者网络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文学奖声誉影响力的构成因素
    4.1 声誉影响因素概述
    4.2 奖项身份因素
        4.2.1 奖项名称
        4.2.2 奖项历史
        4.2.3 奖励范围
        4.2.4 奖励强度
        4.2.5 奖励人数
        4.2.6 颁奖周期
    4.3 奖项管理因素
        4.3.1 评审制度
        4.3.2 颁奖规格
        4.3.3 宣传造势
        4.3.4 信息披露
    4.4 利益相关者因素
        4.4.1 颁奖机构
        4.4.2 获奖作家
        4.4.3 其他利益相关者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文学奖声誉影响力的生成管理
    5.1 文学奖声誉管理的界定
        5.1.1 文学奖声誉管理的含义
        5.1.2 文学奖声誉管理的内涵
    5.2 文学奖声誉影响力的生成机制与管理模型
        5.2.1 文学奖声誉影响力的生成机制
        5.2.2 文学奖声誉管理模型
    5.3 文学奖声誉管理的实践环节
        5.3.1 准入管理
        5.3.2 过程管理
        5.3.3 后期管理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文学奖声誉影响力的效应表征
    6.1 奖励声誉影响力的共性效应
        6.1.1 增强效应
        6.1.2 马太效应
        6.1.3 晕轮效应
        6.1.4 时间效应
        6.1.5 整体效应
    6.2 文学奖声誉影响力的经典化效应
        6.2.1 学术期刊接受
        6.2.2 学术论着接受
        6.2.3 学术会议接受
        6.2.4 研究课题接受
        6.2.5 官方体制接受
    6.3 文学奖声誉影响力的资本化效应
        6.3.1 文学奖与出版经济
        6.3.2 文学奖与旅游经济
        6.3.3 文学奖与“周边经济”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文学奖声誉影响力的实证测评
    7.1 测评方法与指标确立原则
        7.1.1 测评方法
        7.1.2 指标确立原则
    7.2 文学奖声誉影响力指数测评模型
        7.2.1 文学奖声誉影响因素结构模型
        7.2.2 判断矩阵的建立与一致性检验
        7.2.3 模型建构与赋值说明
    7.3 实证检验与分析
        7.3.1 样本来源及筛选
        7.3.2 描述性统计
        7.3.3 相关性分析
        7.3.4 定性分析
    7.4 国内外文学奖声誉影响力对比分析
        7.4.1 奖项身份特征指标对比分析
        7.4.2 利益相关者指标对比分析
        7.4.3 管理策略指标对比分析
        7.4.4 对策建议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语
    8.1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8.2 本研究的主要贡献
    8.3 本研究有待改进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1:国内外主要文学奖声誉影响力指数排行榜
附录2:中国文学奖项样本及基本信息
附录3:世界各国知名文学奖项样本及基本信息
致谢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卡洛斯·富恩特斯访谈录(论文参考文献)

  • [1]博特罗绘画中人物形象的戏谑性研究[D]. 周烨. 西南大学, 2021
  • [2]为了被遗忘的过去:《查克·莫尔》的叙事策略研究[J]. 胡秋香.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21(01)
  • [3]李洱小说艺术创作研究[D]. 芦静静. 广西大学, 2020(07)
  • [4]卡洛斯·富恩特斯小说中的知识分子与革命问题研究[D]. 陈昊. 西北民族大学, 2020(08)
  • [5]当代西方文学地理学批评研究[D]. 齐艳.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6]长夜幽兰:墨西哥导演三杰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研究[D]. 杨嘉辰. 扬州大学, 2020(05)
  • [7]论卡彭铁尔小说的音乐性[D]. 邓梦雪.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8]卡洛斯·富恩特斯作品对墨西哥大革命评价流变析意[J]. 周珅宇. 榆林学院学报, 2020(01)
  • [9]关于《马尔克斯访谈录》[J]. 许志强. 书城, 2019(07)
  • [10]文学奖声誉影响力研究 ——理论建模与实证分析[D]. 刘江.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采访卡洛斯·富恩特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