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林伦伦教授

采访林伦伦教授

一、林伦伦教授访谈录(论文文献综述)

阮氏清水(NGUYEN THI THANH THUY)[1](2020)在《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的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研究 ——以越南高校汉语教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和“一带一路”战略的持续深入,学习汉语的人也越来越多。早在西汉时期,汉语就传入了越南,随后不断与越南历史、文化、社会相融合。新中国成立之后,越南是最早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之一,两国在社会、经济、历史、文化、教育等领域不断相互交流,汉语自然就成为越南重要的外语之一。汉字(ch?Hán)、汉喃辞(t?Hán N?m)、汉越词(t?Hán Vi?t)成为越南语言中不可缺失的部分。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中越两国友好合作关系不断深化,对汉语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越南高校汉语教学研究工作也就备受重视。然而,当前越南汉语教学仍然停留在对教学技巧的强调,对相关理论研究、教学模式研究、线上与线下(O2O)的教学融合,以及如何提升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与高速发展,极大地改变着社会的方方面面。面对这一深刻变化,如何寻求一条适合越南学生的有效汉语学习新途径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针对越南高校学生汉语学习的自主能力较低、教学模式陈旧等问题,探索构建一个适用于越南高校的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O2O(Online/Offline)对外汉语教学模式,探讨适合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的学习环境、学习活动和学习评价的设计,以及具体的案例研究。紧紧围绕研究问题的重点,本论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构建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通过对自主学习能力研究现状、越南对外汉语教学现状及O2O教学模式的文献分析,基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新建构主义理论,依托O2O教学原则、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以及结合越南高校本土教学实情,构建了面向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同时提出了两个假设:一是O2O教学模式适合越南的对外汉语教学;二是学生习得汉语的过程中,线上线下设计好的学习活动将从不同的维度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产生不同的影响。这个过程将会降低不利因素的干扰、激发有利因素作用的发挥,从而逐渐培养和提升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制定了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案,为后续模式验证提供相应的评价标准。(2)设计实施O2O对外汉语的学习环境及学习活动。本研究基于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设计原则以及模式架构,从教师教学的视角,创设了支撑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且利于提升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的学习环境。同时对学习环境与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针对O2O汉语教学模式的线上线下两环境的功能、架构及具体的学习活动进行了设计。(3)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的案例教学实践。为了验证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的有效性,本研究采用了Edmodo作为线上教学平台,选择河内首都大学外语系汉语班为研究对象,以《汉语言文化》为例开展案例研究实践。采用设计研究的思路,开展了包括模式的初步应用、模式的细化应用、模式的强化应用三轮迭代案例实践。通过三个学期教学模式迭代设计和教学活动调整,对187名学生的线上跟踪、课堂观察、调查数据的分析结果得出:大多数学生不仅较好地适应了新的教学模式,而且在汉语学习观念、自我意识、信息素养、社区归属感和学习成绩等方面都得以提升,尤其是自主学习能力方面得到了显着提升,从而也验证了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对促进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的有效性。互联网教育应用在越南刚刚兴起,必然会挑战各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模式,汉语教学也不例外,创新教学模式是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互联网时代知识爆炸,更加凸显了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基于此,本研究探讨利用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期他们能主动适应互联网时代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要求。尽管本人在越南高校长期从事汉语教学,深感汉语教学远比其他语言的教学难度大得多。选择这样的研究题目,也是一种挑战、一种探索、一种提升。期望自己的研究不仅能促进自己未来汉语教学的提升,也为他国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与实践方面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

梁怡[2](2020)在《戏剧与信仰:泰国乌汶潮剧艺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潮剧是中国广东潮汕地区及福建漳州等地流行的一种传统地方戏剧,其随着华侨华人的移民足迹活跃在海外。因此潮剧艺术也成为海外华人社会中独具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艺术形式。本文以泰国乌汶潮剧艺术为例,立足于戏剧人类学研究方法,围绕泰国乌汶潮剧艺术的渊源与变迁、泰国乌汶潮剧艺术与华人民间信仰、泰国乌汶潮剧艺术展演与信仰空间以及其社会功能这四个方面对泰国乌汶潮剧艺术及展演与华人信仰的关系、该戏剧艺术存在的原因以及其对泰国乌汶华人文化意义进行研究。泰国乌汶潮剧艺术活跃于乌汶华人社会中离不开华人祖籍地神明信仰与祖先信仰的信仰需求,在此信仰语境下乌汶华人与潮剧团产生合作契机,继而发生了乌汶本头宫理事会请戏与乌汶潮剧艺术展演活动。泰国乌汶潮剧艺术的展演过程集中了其与华人的关系,乌汶潮剧艺术中的扮仙戏以演出道具、口白唱词、身体动作为媒介与华人产生仪式互动,在信仰语境中实现人神互通。而泰国乌汶潮剧艺术中的正戏剧目故事建构与戏曲形象则蕴含着中华传统道德伦理意识形态。泰国乌汶潮剧艺术作为一种文化艺术形式不仅保留着戏剧审美娱乐功能,亦承载着宗教信仰与道德伦理功能,其在华人社会中展演并得到传承的过程中起着维护和强化乌汶华人的文化身份认同的作用。此也为我们了解海外潮剧艺术以及海外中国传统戏剧艺术提供另一种视角。

蒋梅[3](2019)在《“以学养书”的饶宗颐书法艺术》文中研究说明饶宗颐是享誉海内外的学界泰斗,是我国当代着名的国学大师。他学贯中西,在文学、经济学、考古学和书画界等领域的学术成就显着,其中书法艺术上的造诣也是非凡。本文将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从学术层面来探讨饶宗颐的书法艺术。本文主要分为五章。第一章,简单概述饶宗颐的生平和学书经历;第二章,主要根据饶宗颐的书法作品做一个详细的分期研究;第三章,通过饶宗颐的“六问”和“十论”探究其书法审美思想;第四章,以甲骨学、简帛学、敦煌学等对他书法艺术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探究“以学养书”的饶宗颐书法艺术。最后,讲述饶宗颐对当代书法发展的启示。饶宗颐在遵从传统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认为简帛可以和碑帖形成鼎足之势,将简帛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是前人所没有提及的。饶宗颐的学书之路是一条由传统到创新的路,从传统的帖学、碑学中取法,但又不拘泥于传统,结合自身在甲骨、简帛等方面的研究,开创了一个新的学书领域。传统之路为饶宗颐的书法创作打下深厚根基,创新之路则让他的书法作品追求拙趣,浑然天成、高古雄奇,自成风格。通过对饶宗颐书法艺术的研究,归纳和总结饶氏“以学养书”的书法创作的本质规律并探讨饶宗颐书法艺术对于当代书法艺术发展的意义。

夏志欢[4](2019)在《饶宗颐《佛国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963年饶宗颐被印度班达伽东方研究所聘为研究员,前往天竺古梵文研究中心作学术研究,得以游历印度、缅甸、柬埔寨、斯里兰卡、泰国等国度。在异域文化与风土人情的冲击与浸染下,写下了《佛国集》共四十七首诗。这本诗集用旧体诗记录异域行旅,一首五律,四首七律,一首五古,二十六首七绝,十五首七古,且在诗里行间兼有考据,才情横溢,学问渊博。研究《佛国集》这样一部当代人创作的古近体诗歌,十分有助于我们了解当代诗人的旧体诗创作情况。这其中的价值和意义,不仅在于对传统诗歌的继承和发展,更在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本文以其小序中的“以新天下人耳目”为切入点,从诗歌内容、诗语的承与创、苏诗与饶诗的对比及其艺术境界四个方面展开论述《佛国集》之新创,探寻它的文化艺术价值:第一是对《佛国集》内容的研究。因其涉及到许多南亚、东南亚的地名,首先要做的是对地理地名的梳理,并将其按照内容的相似性归类。再根据内容的不同,从生活游历、古典表达、异域感思三类中分别挑选有代表性的诗作进行细致分析,以观饶宗颐对异域风情的抒写特色。第二是对《佛国集》创作手法的研究。其最有特色的三个创作手法大致有二:其一是自注与考据,饶诗多有自注,除了必要的字词解释之外,便是考据。其二是佛语诗化,饶宗颐佛学造诣很高,恰当地运用佛教语言或是佛教典故来描写景物或是抒发情感,以达到独特的表达效果。第三是用(次)东坡韵,全诗用东坡韵的有六首,次东坡韵的有九首,虽有相似处,但苏诗与饶诗在语言风格、物色的选取、以及诗歌结构,乃至意境上都是有所不同的,可从诗歌的语言、结构、意境来比较分析其异同。第四是对《佛国集》诗境的研究。这部分是基于前两部分的细致分析,是更具概括和归纳性的总结。饶宗颐意在为诗界指出“向上一路”,这是需要一个“形而上旨意”的指引,可以从诗歌境界中窥得一二。通过对诗歌“形而上与说理于景”“诗画相生与中外共情”“佛道思想与天人合一”三个方面的分析论述,大致把握其“向上一路”的艺术旨趣。

黄蕴心[5](2019)在《当代潮汕籍中国画家现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潮汕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了百年潮汕中国画艺术。时至当代,历经数代人薪火相传,潮汕中国画坛仍呈现出旺盛的活力,更在开放的当代语境下,当代潮汕籍中国画家继承潮汕传统文化,吸收岭南画派及其他艺术流派之所长,接受西方造型艺术技艺和观念,并在专业领域不懈探索,当代潮汕籍中国画家其趋向更为多元化、多样化发展。当代潮汕籍中国画家汇集了当代广东中国画坛具有影响力的艺术家,其艺术历程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延续至今,贯穿当代广东中国画整个发展时期,他们在不同专业领域上构筑各自的艺术境界和文化理想,由于具有大致相同的画学背景、知识结构、价值取向及审美趣味等,使艺术追求和风格亦呈现一定的整体现象。目前研究多是对某一画家个体的研究,较少针对画家整体展开系统的整理和归纳,因此本文对当代潮汕籍中国画家开展梳理,研究其整体的艺术风格和现象。本文主要运用文献分析、访谈总结等研究的基本方法,在搜集、梳理有关潮汕文化及当代潮汕籍中国画家的作品集、画展资料、期刊等文献基础上,对当代潮汕籍中国画家、其学生以及画家前辈进行采访,通过统计和对比进一步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以此来论证中国画家呈现的现象。本文通过以下几个部分对当代潮汕籍中国画家现象进行分析讨论:首先对潮汕地区传统中国画和思想文化语境进行概述及分析,以揭示当代潮汕籍中国画家的历史渊源和发展历程,解读独具特色的潮汕传统文化艺术对当代潮汕籍中国画家影响,为当代潮汕中国画家辈出奠定了深厚的人文环境和师承。其次分析当代潮汕籍中国家的组成和整体呈现的现象,并探讨其整体艺术风格,详细论述当代几位具有代表性的潮汕籍中国画家,以把握当代潮汕籍中国画家基本情况,通过其中的研究达到对整个现象的探讨。最后总结当代潮汕籍中国画家的贡献及问题、缺失,展望其发展的前景。通过研究可知,当代潮汕籍中国画家继承潮汕传统绘画,取法潮汕地区的自然和物象,各类题材全面发展,呈现出立足本土、注重吸收、崇尚笔墨、讲究意境、画面精细的整体现象,代表了当代潮汕地区乃至广东的中国画的发展状态,是中国美术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郑炜明,陈民镇[6](2019)在《饶宗颐关于复兴中华民族文化的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饶宗颐先生治学广博,文、艺、学皆擅,在中华文化乃至域外文化诸多领域均卓有建树,为国内外学界所共仰。他毕生孜孜不倦地研究中华文化,其中一个目的就是念兹在兹的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饶宗颐主张之"华学",即"知己功夫、反求诸己"的传统中华文化之学,他认为现今国人应找回中华传统文化的真义,重塑民族文化自信心。研究"华学",必须具备史学的关联主义,故首倡"三重证据法"、"五重证据法"等方法。饶宗颐更提倡"新经学",即中国古典学在新时代的复兴,希望建立一套全面而系统地代表中华民族文化和思想、感情传统的"圣经",为当代中华文化发展奠定精神基础。为此,学者可以先成专家,然后再追慕会通,以终成"通人"为目标。

李经来[7](2019)在《从“技”到“艺”:潮州工夫茶的当代演变》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主要研究了来自潮州的工夫茶究竟如何从一种地域性的饮茶习俗,演变成今日的中国茶文化的代表。这样的转变是与工夫茶在福建和潮汕地区向中国台湾地区及内地的流动密不可分的。在这一过程中,工夫茶从注重其实用性的“技”的一面向注重其审美性的“艺”的一面转变。但是,尽管现代茶艺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潮州工夫茶的冲泡方式,并且为中国大陆的许多茶人和游客所推崇,潮州当地人却对其不以为然,反而在潮州另外发展出一套与其相对的潮州工夫茶艺。工夫茶在潮州实现从“技”到“艺”的转换的因素包括地方政府的推动、民间组织的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热潮及大师的影响、茶艺馆在潮州的兴起以及茶艺培训机构和茶艺师个人的努力等等。而实现从“技”到“艺”这一转换最主要的现实价值,就是使工夫茶能够走出潮州,吸引更多的人前来潮州旅游、到茶艺馆中消费、购买潮州单丛茶和工夫茶具等等,从而使潮州百姓获得更多实在的利益。同时,也使得工夫茶的品饮者满足其对雅文化的追求。通过工夫茶这一媒介,追求一种更为高雅的生活方式,从而获得社会认同。然而,尽管这样的转变在经济上使潮州百姓获得实在的利益,在工夫茶文化的本真性方面却遭到潮州百姓的质疑。现代茶艺与潮州工夫茶艺的区别并不明显,然而这细微的差别背后,其实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潮州人所形成的独特的感官记忆和经验,这些感官记忆和经验就是潮州人的地方性知识,这些地方性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潮州人对于茶的认知,对于世界的认知,解释着潮州独特的地域文化。

朱玉萍[8](2018)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实证意识的培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在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统一组织和指导下,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从2014年开始对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进行修订工作。此次课标修订,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凝练明确了学生通过学习历史课程,应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品格和关键能力;有助于引导教师在进行历史教育的过程中,更加关注与学科有关的思想和思维品质。其中,《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课程目标明确提出:学生能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增强实证意识。基于实证是理解和解释历史的基本方法与关键能力,笔者认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实证意识的培养,势必给学生和教师带来无限益处。本文以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实证意识的培养为研究主题,以公开展示课为研究对象,分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实证意识培养的优秀经验和存在问题,探究学生实证意识培养的实施策略。文章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通过论述选题背景与意义、厘清选题的研究现状,明确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证意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二部分,概念界定。在前期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实证意识的相关概念进行介绍;第三部分,学生实证意识培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体现和存在问题。对近三年来四川省的三十节高中历史教学公开展示课进行梳理和研究,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了解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关学生实证意识培养的优秀经验和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文章的第四部分对于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提出实施策略。第五部分,基于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实证意识培养的思考。第六部分,结语。

陈泽森[9](2017)在《饶宗颐词及词学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饶宗颐是当代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人,词体创作与词学研究是其成就卓着的领域之一。饶宗颐承袭了晚清民国的治学门径,于师法上博取宋、清词家之所长,在推崇清真、白石的同时,不忽视其他名家。对于浙西词派、阳羡词派与常州词派的词学主张也各有取舍。其词学缘起与师法取向,既有家学的熏陶,也有民国词家的影响,更有时代环境的作用。从创作心态与作品数量变化的角度考虑,可以将饶宗颐的词作大致划分为1939—1969年、1970—1979年、1980年至21世纪三个时期,每一时期的词作内蕴都是词人心路历程的表征。饶宗颐精通词调、重视音律,其词作在形式上以和韵为主,在技法上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创作上多使用“雪”与“梅”两种意象,词风清雅,是学人之词的典型代表。“选堂词”因其独特的人生阅历与渊博的学识体系而自成一家,在二十世纪词坛上别具一格,倡导“幽敻”,指出“向上一路”,是对当代词学思想的重要贡献,对于当代词的创作与研究不无启示意义。

周少川,罗彧[10](2015)在《饶宗颐学术思想刍论》文中研究指明饶宗颐先生是当今享誉海内外的学术大师,他"动世界而垂久远"的学术成果已形成一门独立的学问。他的学术思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认识:一是立足本位的民族文化史观。他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和推动民族文化在更高层面上的复兴。二是视野开阔、高瞻远瞩的世界性意识。他十分重视中外历史文化发展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求是、求真、求正的学术追求。他主张实事求是地依据材料作研究;提倡服从真理,敢于修正自己;倡导学术研究回归正轨,守正创新。

二、林伦伦教授访谈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林伦伦教授访谈录(论文提纲范文)

(1)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的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研究 ——以越南高校汉语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对外汉语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亟待关注
        1.1.2 O2O教学模式对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支持
        1.1.3 越南高校对外汉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2 概念界定
    1.3 研究问题与内容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
    1.6 论文框架
2 文献综述
    2.1 自主学习能力
        2.1.1 自主学习能力概念演进
        2.1.2 自主学习能力的制约因素、培养途径及评价标准
    2.2 对外汉语教学
        2.2.1 世界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现状
        2.2.2 对外汉语教学模式
        2.2.3 信息化对外汉语教学
        2.2.4 对外汉语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相关研究
    2.3 越南的汉语教学与研究
        2.3.1 越南汉语教学发展足迹
        2.3.2 越南高校汉语教学概况
        2.3.3 越南高校汉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研究现状
    2.4 O2O教学模式
        2.4.1 O2O教学模式诞生的背景
        2.4.2 O2O教学模式研究现状
        2.4.3 O2O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
        2.4.4 O2O教学模式与自主学习能力的支持
3 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的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构建
    3.1 理论基础
        3.1.1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3.1.2 新建构主义理论
    3.2 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设计
        3.2.1 O2O模式设计原则
        3.2.2 O2O教学模式模块及功能
        3.2.3 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模型设计
    3.3 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学习环境设计
        3.3.1 O2O对外汉语学习环境
        3.3.2 基于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学习活动的设计
    3.4 O2O对外汉语教学:实施流程与条件
        3.4.1 教学流程
        3.4.2 教学条件
    3.5 O2O教学模式评价设计
        3.5.1 评价目标
        3.5.2 评价维度设计
        3.5.3 评价方案
4 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的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案例研究
    4.1 案例简介
        4.1.1 案例简介
        4.1.2 案例研究过程设计
        4.1.3 案例评价方案
    4.2 第一轮实践:模式的初步应用
        4.2.1 对象简介
        4.2.2 实施策略与过程
        4.2.3 实践结果分析
        4.2.4 存在问题与改进策略
    4.3 第二轮实践:模式的细化
        4.3.1 对象简介
        4.3.2 实施策略与过程
        4.3.3 实践结果分析
        4.3.4 存在问题与改进策略
    4.4 第三轮实践:模式的强化
        4.4.1 对象简介
        4.4.2 实施策略与过程
        4.4.3 实践结果分析
    4.5 案例总结与讨论
        4.5.1 案例总结
        4.5.2 讨论
5 研究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总结
    5.2 论文的贡献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中文文献
    英文文献
    越南文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学生使用EDMODO平台之前相关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二 :越南高校汉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于汉语教学的调查问卷
    附录三 :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各维度的调查问卷
致谢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2)戏剧与信仰:泰国乌汶潮剧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界定
    二、研究综述
        (一)潮剧艺术研究
        (二)泰国潮剧艺术研究
        (三)泰国潮剧艺术与民间信仰研究
        (四)中华艺术文化与华人文化身份认同研究
    三、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泰国乌汶与乌汶潮剧艺术的概说
    第一节 泰国乌汶自然与人文概说
        一、自然概说
        二、人文概说
    第二节 泰国乌汶华人传统文化概说
    第三节 泰国乌汶潮剧艺术概况
第二章 泰国乌汶潮剧艺术渊源与变迁
    第一节 泰国乌汶潮剧艺术的渊源
        一、中国潮剧艺术
        二、泰国潮剧艺术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节 泰国乌汶潮剧艺术的本体结构与特征
    第三节 泰国乌汶潮剧艺术的变迁
第三章 泰国乌汶潮剧艺术与华人民间信仰
    第一节 潮剧团的构成
    第二节 祖神信仰与戏神信仰
    第三节 乌汶本头宫理事会请戏
第四章 泰国乌汶潮剧艺术展演及信仰空间
    第一节 展演空间:戏台与祭台
    第二节 泰国乌汶潮剧扮仙戏的展演
    第三节 泰国乌汶潮剧扮仙戏展演释义
    第四节 泰国乌汶潮剧正戏展演空间与正戏展演
第五章 泰国乌汶潮剧艺术的社会功能
    第一节 泰国乌汶潮剧艺术的宗教信仰功能
    第二节 泰国乌汶潮剧艺术的道德伦理与慈善教育功能
    第三节 泰国乌汶潮剧艺术的娱乐功能
    第四节 泰国乌汶潮剧艺术的文化身份认同功能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以学养书”的饶宗颐书法艺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关于选题
    2.文献综述
    3.研究创新点与研究内容
    4.研究方法
第1章 饶宗颐生平及学书历程
    1.1 书香世家
    1.2 学书经历
第2章 饶宗颐书法作品的分期研究
    2.1 积累期(二十一岁之前)
    2.2 探索期(二十一岁到六十岁之间)
    2.3 创作期(六十一岁至八十一岁之间)
    2.4 变革期(八十二岁至九十岁)
    2.5 升华期(九十岁以后)
第3章 饶宗颐书法审美思想
    3.1 关于书法的“六问”
    3.2 十论
    3.3 审美思想
        3.3.1 自然之美
        3.3.2 字势之美
        3.3.3 韵律之美
第4章 学术修养对饶宗颐书法风格形成的影响
    4.1 甲骨学对饶宗颐书法风格形成的影响
        4.1.1 饶宗颐对于甲骨学的研究
        4.1.2 甲骨学影响下的饶宗颐书法创作风格
    4.2 简帛学对饶宗颐书法风格形成的影响
        4.2.1 饶宗颐对于简帛学的研究
        4.2.2 简帛学影响下的饶宗颐书法创作风格
    4.3 敦煌学对饶宗颐书法风格形成的影响
        4.3.1 饶宗颐对敦煌学的研究
        4.3.2 敦煌学影响下的饶宗颐书法创作风格
    4.4 其他
第5章 饶宗颐书法艺术对当代书法发展的启示
    5.1 书家应担当起时代责任
    5.2 书家应提高自身文化修养
    5.3 书家应具有创新精神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饶宗颐《佛国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综述
    (三) 研究思路和方法
    (四) 本论文创新之处
一、《佛国集》的诗歌内容
    (一) 地理地名梳理
    (二) 诗歌的内容特色
        1. 生活游历
        2. 古典表达
        3. 异域感思
二、《佛国集》诗语表达的承与创
    (一) 自揭本事
    (二) 佛语诗化
三、苏诗与饶诗的古今对话
    (一) 诗歌语言
    (二) 物色选取
    (三) 诗歌结构
    (四) 诗歌意境
四、《佛国集》的诗境特征
    (一) 形而上与寓理于景
    (二) 诗画相生与中外共情
    (三) 佛道思想与天人合一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5)当代潮汕籍中国画家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综述
    三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四 论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
第一章 当代潮汕地区中国画的传统概述
    第一节 当代潮汕籍中国画家现象的界定
    第二节 潮汕地区中国画的概况
        一 潮汕地区中国画发展溯源
        二 潮汕地区中国画家群体的形成
    第三节 潮汕地区与其他地区绘画流派的交流
        一 对海派的学习与发展
        二 与岭南画派的融合
第二章 当代潮汕籍中国画家现象产生的思想文化语境
    第一节 当代中国画的文化语境
    第二节 当代潮汕地域文化艺术语境
        一 潮汕地域文化的影响
        二 坚守本土的潮汕画家培养
    第三节 传统岭南画派及“广美”学院教育的影响
第三章 潮汕籍中国画家的构成
    第一节 乡恋:扎根本土的潮汕国画家
    第二节 乡思:安身他乡又寄情乡韵的潮汕籍画家
    第三节 乡愁:境外发展的潮汕籍画家
第四章 当代潮汕籍中国画家的现象及整体艺术风格
    第一节 当代潮汕籍中国画家呈现的现象
        一 立足本土
        二 注重吸纳
        三 崇尚笔墨
        四 讲究境界
        五 画面精细
    第二节 当代潮汕籍中国画家不同题材的发展
        一 山水题材
        二 人物题材
        三 花鸟题材
    第三节 当代潮汕籍中国画家整体艺术风格
        一 田园牧歌式情调的画风
        二 个性张扬的画风
第五章 当代潮汕籍中国画家的成就和不足
    第一节 突出成就
        一 增强和丰富岭南画派
        二 开创广东地区中国画的新面貌
    第二节 不足分析
    第三节 展望未来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7)从“技”到“艺”:潮州工夫茶的当代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内容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关于茶的研究
        (二)关于工夫茶的研究
        (三)国家对于个人品味或口味的影响
        (四)地方对于个人品味或口味的影响
    三、主要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主要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1章 潮州工夫茶的地方性文化根基
    1.1 畲族与凤凰单丛
    1.2 “精细”的地域文化及儒家文人的影响
    1.3 侨乡文化
    小结
第2章 潮州人日常生活中的工夫茶
    2.1 工夫茶冲泡之“工夫”
    2.2 器为茶之父:潮州工夫茶“四宝”
    2.3 “三口为品”:潮州工夫茶的社交功能
    小结
第3章 当代茶艺与潮州工夫茶
    3.1 迂回的路线:“中国茶道”“日本茶道”与中华茶艺
    3.2 再造“工夫茶”:从闽粤、台湾地区到内地
    3.3 “泛工夫化”的当代茶艺
    小结
第4章 工夫茶在潮州的变迁
    4.1 “技”与“艺”的区别与联系:走向舞台的工夫茶
    4.2 从“技”到“艺”的社会因素
        4.2.1 地方政府的推动
        4.2.2 民间组织的作用
        4.2.3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大师”的影响
        4.2.4 茶馆与职业茶艺师的助推作用
        4.2.5 茶艺培训机构的兴起及茶艺师个人的努力
    4.3 从“技”到“艺”的社会意义
    小结
结论
    一、从“华夏边缘”到中国茶文化的代表
    二、从“技”到“艺”对文化建构的意义与影响
    三、身体、地方感与潮州工夫茶
参考文献
致谢

(8)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实证意识的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分析
    1.3 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 研究对象与范围
    1.6 研究的创新性
2 概念界定
    2.1 史料实证
    2.2 实证意识
3 学生实证意识培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体现和存在问题
    3.1 学生实证意识培养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体现
    3.2 学生实证意识培养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4 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实证意识培养的策略分析
    4.1 基于课程目标的实证意识培养策略
    4.2 基于教学内容的实证意识培养策略
    4.3 基于学习方法的实证意识培养策略
5 基于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实证意识培养的思考
    5.1 实证意识培养与历史教师专业发展
    5.2 重视“证伪”对学生实证意识培养的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饶宗颐词及词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和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及思路
第一章 饶宗颐家世生平及词学交游
    第一节 家世生平
        一、解字说名
        二、家学渊源
    第二节 词学缘起
    第三节 词学交游
        一、海内圈
        二、亚洲圈
        三、欧美圈
第二章 饶宗颐词的创作轨迹与人生境界
    第一节 1939—1969 年:乡国之忧寄“琴心”
    第二节 1970—1979 年:词境追求“形而上”
    第三节 1980年至21世纪:渐臻淡然通脱境
第三章 饶宗颐词的形式特征与审美取向
    第一节 学人之词的品质与风格
    第二节 和韵:在因循中自树个性
        一、和韵作品统计
        二、和韵对象分析
    第三节 精品意识与词艺锤炼
        一、词调运用
        二、重视音律
        三、以禅入词
        四、以画入词
        五、檃栝入词
    第四节 意象偏爱与人格完善
        一、“雪”意象
        二、“梅”意象
第四章 饶宗颐的词学思想
    第一节 宋词论
        一、重“浑成”
        二、尚“高韵”
        三、主“多元”
    第二节 清词论
        一、承袭常州词派词学观念
        二、不废浙西、阳羡二派主张
    第三节 词境论
        一、倡导“幽敻”
        二、指出“向上一路”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选堂词”注释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后记

(10)饶宗颐学术思想刍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本的民族文化史观
    1.立足本位文化,大力表彰中华文明的巨大生命力和影响力
    2.去粗取精,科学总结中国史学之精义,使中国的传统史学在新时代重放异彩
    3.推陈出新,倡导重建中国的“新经学”,以推动中华文化在更高层面上的复兴
二、高瞻远瞩、视野开阔的世界性意识
    1.注意在全球视阈的观照下,探寻研究对象的渊源流变和影响所及
    2.为中国学术和中华文明更好地走向世界,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求是、求真、求正的学术追求
    1.饶先生讲“求是”,就是“要实事求是,认真去认识历史”[21](P9)
    2.饶先生讲“求真”,是指要勇于服从真理、修正自己
    3.饶先生讲“求正”,是要让学术研究回归正轨

四、林伦伦教授访谈录(论文参考文献)

  • [1]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的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研究 ——以越南高校汉语教学为例[D]. 阮氏清水(NGUYEN THI THANH THUY).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3)
  • [2]戏剧与信仰:泰国乌汶潮剧艺术研究[D]. 梁怡. 广西民族大学, 2020(05)
  • [3]“以学养书”的饶宗颐书法艺术[D]. 蒋梅. 西南大学, 2019(05)
  • [4]饶宗颐《佛国集》研究[D]. 夏志欢. 云南大学, 2019(03)
  • [5]当代潮汕籍中国画家现象研究[D]. 黄蕴心. 广州大学, 2019(01)
  • [6]饶宗颐关于复兴中华民族文化的思想研究[J]. 郑炜明,陈民镇. 当代中国史研究, 2019(02)
  • [7]从“技”到“艺”:潮州工夫茶的当代演变[D]. 李经来. 西南民族大学, 2019(03)
  • [8]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实证意识的培养研究[D]. 朱玉萍. 四川师范大学, 2018(12)
  • [9]饶宗颐词及词学思想研究[D]. 陈泽森. 暨南大学, 2017(02)
  • [10]饶宗颐学术思想刍论[J]. 周少川,罗彧. 北京社会科学, 2015(09)

标签:;  ;  ;  ;  ;  

采访林伦伦教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