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苏属论文-周勤梅,朱德伟,罗孟兰,戴鸥,彭成

紫苏属论文-周勤梅,朱德伟,罗孟兰,戴鸥,彭成

导读:本文包含了紫苏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紫苏属,化学成分,生物活性

紫苏属论文文献综述

周勤梅,朱德伟,罗孟兰,戴鸥,彭成[1](2019)在《紫苏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紫苏属植物在我国分布广泛,资源丰富,且大多数均为药食同源植物。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们从该属植物中发现得到了多种化学成分,包括萜类、黄酮类、苯丙素类、甾体等,具有抗过敏、抗炎、抑菌等多种生物活性。基于紫苏属植物的广泛应用,从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作用方面对紫苏属植物的研究进行概述,以期为紫苏属植物开发和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华中医药学刊》期刊2019年08期)

沈奇,商志伟,徐静,杨森,温贺[2](2018)在《紫苏属植物研究进展及发展潜力》一文中研究指出紫苏是我国传统的、特色的药食两用型油料作物,在医药、食品、油料及景观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简要介绍了紫苏的主要成分、药食价值、资源分布、栽培区域、品种选育进展等;总结了紫苏种群划分以及关键性状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并对我国紫苏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及对今后的发展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中国作物学会油料作物专业委员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综述与摘要集》期刊2018-11-19)

温春秀,刘灵娣,胡彦,谢晓亮[3](2012)在《紫苏属植物药用成分含量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据2010版《中国药典》,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了我国紫苏种下5个变种21个紫苏种质苏叶、苏梗、苏子中药用成分挥发油和迷迭香酸的含量。结果表明:所检测的21个紫苏种质中,10个紫苏种质叶中挥发油含量达到药典规定标准;16个紫苏种质梗中迷迭香酸含量达到药典规定标准;13个紫苏种质种子中迷迭香酸含量达到药典规定标准。其中,四川省广安县野生紫苏、河北省安国市(油苏)白苏、河北省安国市平叶纯紫紫苏、广西省南宁市紫苏、云南省临沧县(耿马白紫苏)耳齿紫苏和云南省临沧县(耿马黑紫苏)耳齿紫苏的叶、梗、子中的药用成分含量均达到了国家药典规定标准。该研究为有效开发利用紫苏种质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河北农业科学》期刊2012年09期)

王佛生,盖琼辉[4](2010)在《紫苏属植物分类刍议》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概述了我国古代及现代有关紫苏属植物分类的学说,并提出紫苏属植物应分为白苏和紫苏两个种,其中紫苏有两个变种,即野生紫苏和回回苏。(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科技》期刊2010年10期)

蔡伟,熊耀康,余陈欢[5](2010)在《3种紫苏属植物挥发油化学成分的GC-MS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紫苏、白苏和鸡冠紫苏3种紫苏属植物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获得挥发油,经GC-MS技术结合计算机检索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组峰的相对含量。结果:从紫苏、白苏和鸡冠紫苏的挥发油中分别鉴定了32、32和26种化合物,各占其总量的95.5%、92.1%和85.2%。结论:3种紫苏属植物挥发油化学成分大致相似,其主要成分都为紫苏醛、栓檬烯、芹菜脑和反式-丁香烯及其衍生物,但含量差异较大。(本文来源于《云南中医中药杂志》期刊2010年08期)

胡彦,丁友芳,温春秀,谢晓亮,周巧梅[6](2010)在《紫苏属植物种子含油率及其脂肪酸组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化学法萃取和GC-MS法,对从国内5个省、市、自治区收集的紫苏属植物5个变种的10份试材种子的含油率及其脂肪酸组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紫苏属植物10份试材间种子的含油率介于33.49%~42.58%之间;应用SPSS11.0软件对其种子含油率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紫苏属植物5个变种10份试材间种子含油率存在极显着性差异。GC-MS分析结果表明,紫苏属植物种子油中脂肪酸的组成简单,10份试材种子油中共检测出6种脂肪酸组分——棕榈酸、亚油酸、α-亚麻酸、硬脂酸、10-十八碳烯酸和油酸,其中前4种为10种试材的共有成分,1、2、3、5号试材含油酸,但不含10-十八碳烯酸,4、6~10号试材含有10-十八碳烯酸,但不含油酸。10份试材种子油中α-亚麻酸含量介于71.75%~80.06%之间,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介于88.80%~92.82%之间。(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期刊2010年14期)

蔡乾蓉,吴卫,杨文婷[7](2010)在《紫苏属植物主要农艺性状与单株籽粒产量的相关和通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来自日本、美国以及中国四川和广东等地的共26份紫苏属材料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相关分析结果表明,9个相关性状对单株籽粒产量影响的顺序:千粒重、叶片数、穗粒数、总穗数、叶干重、一级分支数、株高、茎干重、叶鲜重。多元回归分析表明,总穗数(x7)、穗粒数(x8)和千粒重(x9)是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3个因素对单株籽粒产量的多元回归方程为y=-26.8880+0.1056x7+0.0734x8+22.8816x9(r=0.9942**)。通径分析也表明,千粒重(x9)、总穗数(x7)和穗粒数(x8)是影响单株籽粒产量的主要因素,所以在油用型紫苏属植物的选育过程中应该注意选育大粒、穗多型品种。(本文来源于《西南农业学报》期刊2010年03期)

蔡乾蓉[8](2010)在《紫苏属植物主要农艺性状和化学成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紫苏属(Perilla L.)系唇形科(Labiatae)草本植物,主产于亚洲东部。该属植物在我国早有记载,是我国传统的药、食兼用植物,其茎、叶、籽均可为药用,或用作蔬菜、入茶等,并广泛应用于医药、工业和化妆品行业。紫苏属资源在我国非常丰富,其各原(变)种在民间皆被利用,但过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该属植物中紫苏P.frutescens (L.) Britton var. frutescens的上,而对各变种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主要对来自日本、美国以及中国四川和广东等地的该属植物不同原(变)种共20余份材料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考察,对其叶片挥发油和氨基酸成分进行测定,并比较其不同原(变)种的种子含油率及其籽油脂肪酸和种子VE含量差异。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26份紫苏属植物主要农艺性状考察结果表明,其平均株高206 cm,变幅165-250 cm;平均叶片数191,最多可达402,最少仅52;一级分枝数平均值25个,变幅为14-37个;叶鲜重在38.5-136.7 g之间,平均值78.7 g,其干重在7.7-38.4 g之间,平均值23.9 g;茎秆干重变幅100.9-472.7 g,平均值194.6 g;总穗数变幅62-192,平均值123;每穗粒数在127-276粒之间,平均为199粒;千粒重变幅0.3476-1.6570g,平均为0.5898 g;单株籽粒产量最高可达40.3 g,最小仅6.0 g,平均值14.2 g。白苏中P06-16表现最优,其株高(196 cm)和一级分枝数(30枝)适中,叶片数(402片)多,叶鲜重(46.5 g)、干重(19.9 g)和茎干重(159.5 g)适中,穗粒数(263穗)多,千粒重(1.6570 g)最高,单株籽粒重(40.3 g)最重;紫苏种中P06-11紫在叶干重(27.0 g)、茎杆干重(213.7 g)等方面均高于该物种中其他材料,且一级分枝数(33)多,株高和叶片数适中;其次是P06-4,叶干重(18.2g)、茎干重(192.5g),株高、一级分枝数和叶片数适中。2.紫苏属植物茎叶产量性状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一级分枝数、叶片数和株高与茎叶产量相关性较大,但通径分析结果表明茎叶产量还受本试验考查以外的因素影响,还需进一步探讨。单株籽粒产量相关分析表明,9个相关性状对单株籽粒产量影响的顺序是:千粒重、叶片数、穗粒数、总穗数、叶干重、一级分枝数、株高、茎干重、叶鲜重。多元回归分析表明,总穗数(x7)、穗粒数(x8)和千粒重(x9)是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3个因素对单株籽粒产量的多元回归方程为y=-26.8880+0.1056X7+0.0734X8+22.8816X9(r=0.9942**)。通径分析也表明,千粒重(X9)、总穗数(X7)和穗粒数(X8)是影响单株籽粒产量的主要因素,所以在籽粒用型紫苏属植物的选育过程中应该注意选育大粒、穗多型品种。3.采用HPLC法对26份紫苏属植物叶片氨基酸组成及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该属植物叶片中含有17种氨基酸,各氨基酸含量在材料间有较大变异,脯氨酸的变异系数高达59.19%。来自四川的P06-7其必需氨基酸含量达19.55 mg/g,氨基酸总量为57.65 mg/g,综合表现优良。试验结果还表明,野生紫苏的药效氨基酸和香甜味氨基酸含量均相对较高,是紫苏属植物中氨基酸含量丰富的资源。4.采用GC-MS法对26份紫苏资源花期新鲜叶片挥发油成分及含量进行分析,结果共鉴定出49种不同化合物,与上一年度课题组对相同材料进行挥发油化学成分测定的结果存在一定差异,说明不同年份对紫苏属植物挥发油组成及含量有一定程度影响。但其主要成分在两年试验中的组成和含量比较一致,未影响其化学型的划分。根据挥发油成分组成及含量仍可将这些材料划分为8种不同化学类型,即紫苏酮型(Perillaketone, PK),(?)-柠檬烯-薄荷烯酮型(D- Limonene and Piperitone, DLP),薄荷二烯酮型(Piperitenone, PT),肉豆蔻醚型(Myristicin, MS),芹菜脑型(Apiol, AL),榄香素型(Eelemicin, EM),脱氢香薷酮型(Dehydoelsholtzia ketone, DEK)及紫苏醛型(Perilla aldehyde, PA),进一步证明了紫苏属植物挥发油化学型确实是稳定存在的。5.采用GC/MS方法对26份紫苏属材料种子含油率及其籽油脂肪酸组成及含量进行测定,并对其种子含油率和籽油各脂肪酸含量间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紫苏属植物种子出油率为8.53%-42.18%,其籽油脂肪酸主要包括亚麻酸(66.47%-72.77%)、亚油酸(12.89%-17.71%)、油酸(0.73%-2.04%)、棕榈酸(7.11%-11.84%)和硬脂酸(2.54%-4.31%)。其中,以来自四川的P06-16的综合性状表现最好。试验结果还表明,紫苏属植物籽油中亚麻酸与亚油酸含量间呈极显着负相关,油酸含量与棕榈酸含量间呈极显着正相关。在紫苏属不同原(变)种中,硬脂酸平均含量在各原变种中差异较大,最高的为野生紫苏(3.81%),且野生紫苏与白苏、回回苏的硬脂酸含量差异分别达极显着水平和显着水平,白苏与回回苏的棕榈酸和亚麻酸含量差异分别达极显着水平和显着水平。总体上,白苏含油量、亚油酸和棕榈酸含量均相对较高。6.采用HPLC法测定了29份紫苏属不同原(变)种种子维生素E(VE)含量。结果表明,紫苏属不同原(变)种种子均含丰富的VE。所有供试材料的d、γ和a-VE含量及总含量间均存在极显着差异。其中,VE总含量变幅在79.90μg/g -383.30μg/g之间,平均值为199.67μg/g;d、γ和a-VE平均含量分别为5.81μg/g、190.47μg/g和3.48μg/g。以来自日本的P06-37的VE总含量最高,达383.30μg/g。比较不同原(变)种种子VE含量结果表明,不同原(变)种间d、γ和a-VE含量及总含量差异未达显着水平。总体上,以白苏的d、γ和a-VE平均含量及总含量均相对较高。综合上述测定指标,不难发现材料P06-4的挥发油化学型为紫苏醛型,单株干叶产量和茎秆产量分别为18.2 g和192.5 g,其余农艺性状也表现良好,是比较理想的药用型紫苏材料;而野生紫苏中的P06-7的必需氨基酸含量(19.55 mg/g)和氨基酸总量(57.65 mg/g)均高于其他材料,且必需氨基酸配比也较为平衡,是食用型紫苏材料的佳品。而作为籽粒型材料,白苏中的P06-16表现最好,其出油率最高(42.18%),亚麻酸含量达71.59%,且其种子VE总含量高达339.36μg/g,是优良的油用型紫苏属资源。(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0-06-01)

胡彦[9](2010)在《中国紫苏属植物种源评价及紫苏多倍体育种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紫苏属(genus Perilla)植物系唇形科(Lamiaceae),野芝麻亚科(subfamily Lamioideae),塔花族(tribe Saturejeae),紫苏亚族(subtribe Perillinae)单种属一年生自花授粉植物,原产于东亚地区。紫苏作为油料、蔬菜和中药作物广泛栽培于中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紫苏是国家卫生部首批颁布的药食兼用的60种物品之一,它含有多种具有生理活性的化学成分,具有独特的药用价值和食用价值。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紫苏叶片提取物表现出抗过敏,抗炎症,预防肿瘤的功效;紫苏油具有减少胆固醇、预防肿瘤、并改善与年龄有关的认知障碍等保健功能。因此,研究和开发利用我国的紫苏资源,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和广阔市场前景。本研究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紫苏属植物表皮细胞及花粉粒的形态特征,探讨这些特征在紫苏属植物分类学上的意义。利用现代成分分析技术,对紫苏属植物5个变种有代表性的试材叶片挥发油的含量和成分、种子油脂肪酸的成分进行了测定和评价,探讨了吹扫捕集技术在紫苏挥发油成分分析上的应用;对用秋水仙碱诱导产生多倍体紫苏的育种方法进行了研究,取得了如下结论。1.根据裴鉴和李锡文主要的分类学观点,从我国7个省、市、自治区收集到的34份紫苏试材包括了紫苏属植物的5变种,即野生紫苏变种.frutescens(Linn.)Britt. var. acuta (Thunb.) Kudo.,耳齿紫苏变种P. frutescens (Linn.) Britt. var. auriculato-dentata C. Y. Wu et Hsuan ex H. W. Li.,白苏变种P. frutescens (Linn.) Britt. var. frutescens,回回苏变种P. frutescens (Linn.) Britt. var. crispa (Benth.) H. W. Li.和紫苏变种P. frutescens (Linn.) Britt. var. arguta (Benth.) Hand.-Mazz.。5个变种试材之间在叶片的大小、叶片的形态、叶片的颜色和植株的高度等方面存在差异,它们在生育期,紫苏籽颜色,粒径,平均千粒重,单株产量等方面也有区别。2.采用扫描电镜对紫苏属植物21份花粉进行观察,结果表明,该属花粉为单花粉,异极,辐射对称,花粉粒的形态呈近扁球形至扁球形。在每一份试材中,6沟花粉最常见,偶见8沟花粉。根据花粉粒的外壁纹饰是否具有连续的覆盖层,21份试材的花粉粒可分为两类:(1)14份试材的花粉粒具不规则的网状纹饰;(2)7份试材的花粉粒具连续的覆盖层,无穿孔。花粉粒外壁纹饰的样式、花粉粒的大小,结合其它的分类学证据,证明我们将紫苏属植物分为一种5变种的分类方法是恰当的。3.在光学显微镜下,紫苏属植物15份试材叶表皮细胞的形状呈不规则形、不规则多边形;表皮细胞的垂周壁样式呈较平直、浅波状、波状或深波状。气孔器主要分布于下表皮,上表皮偶见气孔器分布;气孔器类型多为横列型,偶见无规则形。在扫描电镜下,气孔器呈圆形,椭圆形等形态,保卫细胞对称排列,气孔缝形态多种多样。紫苏属植物表皮细胞和气孔器的形态的差异性对紫苏属植物种下变种的划分无意义,但对变种下栽培品种的划分具有重要的意义。4.采用水蒸气蒸馏法研究了从国内收集的8份紫苏试材挥发油的含量。结果表明,在紫苏芳香油积累的高峰期,紫苏试材芳香油的差异性大,最高者可达0.212%,最低者仅为0.065%。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超临界CO2萃取法(SFE-CO2)所提取的紫苏属植物叶片挥发油化学成分及其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8份紫苏属植物试材中共检测出45种组分,但共有的成分仅有5种,这说明紫苏属植物叶片挥发油组分在不同试材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5.采用吹扫捕集技术对紫苏不同变种叶片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了富集,以气质联用仪(GC/MS)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分别属于紫苏属植物叁个变种的4份试材之间叶片挥发油的组分和相对含量差异巨大。将采用上述测定方法测得的实验数据与相同试材但采用超临界CO2萃取GC/MS分析所得到的挥发油的组分相比较,发现采用吹扫捕集的方法测定紫苏挥发油的成分是一种快速、经济、有效的测定方法。6.采用化学法萃取和GC/MS法,对紫苏属植物5个变种的10份试材种子的含油量及其脂肪酸组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紫苏属植物10份试材间种子的含油量介于33.49%~42.58%之间;10份试材种子油中共检测出6种脂肪酸组分:棕榈酸、亚油酸、亚麻酸、硬脂酸,10-十八碳烯酸和油酸,其中前4种为10份试材的共有成分。10份试材种子油中α-亚麻酸含量介于71.75%~80.06%之间,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介于88.80%-92.82%之间。7.本研究用不同浓度的秋水仙素水溶液处理紫苏幼苗茎尖的生长点,得到了紫苏突变体植株,经过5年的筛选、鉴定,获得了5个具有潜在开发价值的紫苏多倍体新品系。在电镜或光镜下,与二倍体亲本比较,紫苏同源多倍体品系的花粉粒变大,气孔器明显变大,气孔指数变小;并且多倍体紫苏品系具有植株变矮,叶片变厚,叶色发生了变化,生育期延长,种子变大,种子结实率降低,种子千粒重变大,单株产量降低的特点。诱导产生的同源4倍体叶片挥发油的成分与其2倍体亲本相比,可产生新的组分和缺失某些组分,和共有成分含量的增加或者降低。两个同源4倍体之间叶片挥发油的组分与相对含量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期刊2010-04-01)

蔡乾蓉,吴卫,郑有良,杨文婷,徐应文[10](2010)在《HPLC法比较测定紫苏属植物种子维生素E含量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HPLC法测定来自中国四川和广东,以及日本和美国等地共29份紫苏属不同原(变)种种子的VE含量。结果表明,紫苏属不同原(变)种种子均含丰富的VE。所有供试材料的δ-VE、γ-VE和α-VE含量及总含量间均存在极显着差异。其中,VE总含量变幅在79.90~383.30μg/g之间,平均值为199.76μg/g;δ-VE、γ-VE和α-VE平均含量分别为5.81、190.47μg/g和3.48μg/g。以来自日本的P06-37的VE总含量最高,达383.30μg/g。比较不同原(变)种种子VE含量结果表明,不同原(变)种间δ-VE、γ-VE和α-VE含量及总含量差异未达显着水平。总体上,以白苏的δ-VE、γ-VE和α-VE平均含量及总含量均相对较高。(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期刊2010年06期)

紫苏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紫苏是我国传统的、特色的药食两用型油料作物,在医药、食品、油料及景观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简要介绍了紫苏的主要成分、药食价值、资源分布、栽培区域、品种选育进展等;总结了紫苏种群划分以及关键性状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并对我国紫苏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及对今后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紫苏属论文参考文献

[1].周勤梅,朱德伟,罗孟兰,戴鸥,彭成.紫苏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9

[2].沈奇,商志伟,徐静,杨森,温贺.紫苏属植物研究进展及发展潜力[C].中国作物学会油料作物专业委员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综述与摘要集.2018

[3].温春秀,刘灵娣,胡彦,谢晓亮.紫苏属植物药用成分含量比较[J].河北农业科学.2012

[4].王佛生,盖琼辉.紫苏属植物分类刍议[J].甘肃农业科技.2010

[5].蔡伟,熊耀康,余陈欢.3种紫苏属植物挥发油化学成分的GC-MS分析[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0

[6].胡彦,丁友芳,温春秀,谢晓亮,周巧梅.紫苏属植物种子含油率及其脂肪酸组成[J].食品科学.2010

[7].蔡乾蓉,吴卫,杨文婷.紫苏属植物主要农艺性状与单株籽粒产量的相关和通径分析[J].西南农业学报.2010

[8].蔡乾蓉.紫苏属植物主要农艺性状和化学成分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0

[9].胡彦.中国紫苏属植物种源评价及紫苏多倍体育种的初步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

[10].蔡乾蓉,吴卫,郑有良,杨文婷,徐应文.HPLC法比较测定紫苏属植物种子维生素E含量差异[J].食品科学.2010

标签:;  ;  ;  

紫苏属论文-周勤梅,朱德伟,罗孟兰,戴鸥,彭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