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引发论文-袁建华

表面引发论文-袁建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表面引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生物实验室,等离子体

表面引发论文文献综述

袁建华[1](2019)在《真空等离子体引发高分子材料表面改性技术在生物实验室耗材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告第一部分简单阐述生物实验室耗材国内外发展现状;第二部分结合企业自身技术开发和产业化应用,分别阐述真空等离子体引发高分子材料表面亲水/超亲水/温敏相变/超疏水改性的工艺方法,技术表征,以及改性技术在细胞培养和液体处理系列实验室耗材产品开发中的应用。(本文来源于《第叁届粤港澳大湾区真空科技创新发展论坛暨2019年广东省真空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11-28)

孙玉洁,章露娇,赵玉清,唐志辉,段顺[2](2019)在《基于表面引发聚合构建表面抗菌功能化牙科植入体》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提高钛种植体的生物相容性能和抗菌性能。方法 用多巴胺包覆和表面引发聚合法将季铵化聚乙烯亚胺(QPEI)接枝到酸蚀钛片表面。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水接触角测试、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激光共聚焦、细胞实验、动物实验等方法 ,分别评价修饰材料的表面形貌、亲水性、结构、抗菌性、细胞毒性、生物相容性和抗感染性能。结果聚乙烯亚胺(PEI)上的叔氨基成功转变为季铵基团,通过多巴胺包覆及表面引发聚合的方法均可以在种植体表面成功接枝QPEI,但其抗菌性能和细胞相容性存在差异,通过表面引发聚合进行表面功能化的Ti-PGED-Q组的抗菌性能显着优于通过多巴胺自聚进行功能化的Ti-PDA-Q组,其抑菌率为89.69%。表面引发聚合修饰能影响早期细胞粘附,但对细胞增殖没有显着影响,并显着抑制了带菌种植体造成的体内炎症反应,材料在体内埋植7天时,其表面抑菌率为85.4%,起到良好的抗菌作用。结论通过原位聚合法对种植体表面进行修饰,可以提高其表面的抗菌性能,并保持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本文来源于《表面技术》期刊2019年07期)

张家旋,朱晓群[3](2019)在《光引发接枝聚合调控水凝胶表面疏水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光引发表面聚合的方法在水凝胶表面接枝疏水基团,赋予水凝胶表面疏水性能,其原理是基于TypeⅡ型光引发剂的夺氢光引发机理,夺取水凝胶高分子链中叔胺邻位碳原子上的氢原子,使得该碳原子成为自由基,引发丙烯酸十八酯增长聚合,从而在水凝胶表面以化学键铆接上一层疏水的高分子层。通过红外(FT-IR)、接触角和水滴渗入时间测试,探讨了光引发接枝条件对水凝胶表面疏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凝胶中加入含有叔胺基团的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作为TypeⅡ型光引发的助引发剂和接枝位点,与疏水单体丙烯酸十八酯发生聚合反应可以形成稳固的疏水层,有效增强水凝胶的疏水性;采用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BIS)交联剂能使疏水层形成交联网络结构,提高接枝层的致密性和疏水性,对水滴的渗入起到更好的阻碍作用。(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马正峰,刘强,吴杨,李斌,于波[4](2018)在《亚表面引发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制备牢固的嵌入式聚合物刷》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展示了一种新的材料表面改性方法: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sSI-ATRP)的亚表面修饰,即通过ATRP反应在聚合物材料界面嵌入聚合物刷,构筑稳定的、厚的聚合物亚表面层.首先,将ATRP引发剂分子通过共价键引入到丙烯酸树脂、聚氨酯、聚酯、环氧树脂等聚合物材料中,然后该基底材料在含有催化剂的单体溶液中引发表面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表面接枝的亲水聚合物刷使材料的表面变得亲水并发生溶胀,使得单体溶液可以进一步接触到材料内部的引发剂而引发新的ATRP反应,该过程不断重复,最后在基材表面上形成几十微米厚的聚合物刷改性的亚表面层.与传统的表面接枝的聚合物刷相比,这种嵌入式的聚合物刷赋予材料表面改性层更好的机械性能,可承受高载摩擦和更好的抗海生物附着特性,且在改性亚表面层破坏后,不需要引发剂修饰组装而再次重复引发聚合改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化学》期刊2018年12期)

许菁[5](2018)在《自由和表面引发剂共存时聚合物链增长的计算机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借助于聚合物刷的表面改性已经成为改变界面化学和物理性质的重要方法。聚合物刷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和工业制造中,例如刺激响应材料、抗生物附着、润滑、胶体稳定等。活性聚合的实现使得制备具有特定结构和分子量的聚合物材料成为可能,这也被称为大分子的分子设计。ATRP(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方法广泛应用于合成接枝聚合物,因为可以使用不同种类的单体,原料也较易于获得。另一方面,ATRP的实验条件温和,合成过程简单。在实验中,实验人员非常关心Mn(数均分子量),D(分散性)和由Mn和D得到的聚合物链的接枝密度。为了测量Mn和D,实验上的方法是从表面切割(刻蚀)下来聚合物链,然后使用体积排除色谱法(SEC)探测它们。得到的SEC数据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因为从平板基底切割(刻蚀)下来的聚合物链含量较低。由于SEC的这个缺点,实际上在实验中采用了另一个方法。在该方法中,除了表面引发剂之外还加入了自由引发剂,使得它们两者同时进行聚合反应,表面聚合物链的M和D可以由自由聚合物链的Mn和D来推测得到。这是基于这样的假设,即表面聚合物链和对应的自由聚合物链的Mn和D值是相似的。本文使用了分子动力学(Molecular Dynamics)模拟,研究了自由和表面引发剂同时存在时,体系中聚合物链的增长情况。我们系统地研究了表面引发剂的密度,初始单体浓度以及自由与表面引发剂的比例对两种聚合物链生长的影响。为了表征聚合反应的进程,我们计算了单体转化率Xm,它被定义为已参加聚合的单体数与初始单体数的比率。为了进一步表征引发链的分散度和链长,我们也计算了多分散性D和链长分布。从单体转化率Xm~多分散性D(或单体转化率Xm~时间步长t)图、两种聚合物链的链长分布图以及归一化后的链长分布图中,我们得到了一些结果。我们发现当表面引发剂密度足够低时,只要表面接枝链的构象仍然在“蘑菇”区内(即表面接枝链稀疏地分布),使用自由引发链的D来估计表面引发链的D的做法仍然是有效的。另一方面,尽管在特定条件下可以使得自由和表面聚合物链的链长近似相等,但是它们的链长分布仍然是不同的。我们还发现增加表面引发剂的比例会导致自由和表面引发链之间的分散性和平均链长的差异增大,这与之前研究人员的结果不一致。我们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自由和表面引发链的相互竞争、自由引发链对表面引发链生长的抑制效应,以及自由和表面引发剂共存时,自由和表面引发链的分散性和链长产生差异的原因。(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8-11-01)

马文中,赵宇辰,李玉雪,张鹏,贾天飞[6](2018)在《表面引发接枝聚合制备MWCNTs-g-PMMA及对PVDF微孔膜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表面引发接枝聚合制备多壁碳纳米管接枝聚甲基丙烯酸甲酯(MWCNTs-g-PMMA)。通过非溶剂致相分离(NIPS)法制备聚偏氟乙烯(PVDF)/MWCNTs-g-PMMA复合微孔膜。通过差示扫描量热和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测试考察了微孔膜的热性能和结晶性能,通过水接触角和水通量测试分析了膜的亲水性能,通过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力学性能测试分析了膜的微观形貌和力学性能。随着MWCNTs-g-PMMA接枝率和含量的增大,PVDF复合微孔膜的结构和性能明显改善。当MWCNTs-g-PMMA接枝率和含量分别为28. 6%和1%时,PVDF复合微孔膜的亲水性能、结晶度、β相和力学性能相对纯PVDF膜提升最为明显。(本文来源于《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期刊2018年09期)

赵海利,马玉录,马康,刘嵩,谢林生[7](2018)在《基于DMD数字掩模的光引发表面ATRP制备聚乙二醇聚合物刷微图案》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基于数字微镜器件(DMD)的数字掩模技术为基础,以叁(2-苯基吡啶)合铱(Ir(ppy)3)为光氧化还原催化剂,以低聚(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为单体,通过光引发表面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在硅片表面实现了复杂图案形状聚乙二醇(PEG)聚合物刷微图案的快速制备(小于10 min)。原子力显微镜(AFM)和光学显微镜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实现最小10μm图形线宽的PEG聚合物刷微图案,且聚合物刷厚度和图形精度受到催化剂浓度、单体浓度的影响。综合考量聚合物刷厚度与图形精度,优选的催化剂浓度为1. 22 mmol/L,单体浓度为1. 22 mol/L。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表征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染色牛血清蛋白在PEG聚合物刷微图案表面的吸附结果表明,所得PEG聚合物刷微图案能够在硅片表面实现不同区域的非特异性抗蛋白吸附反差。(本文来源于《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期刊2018年09期)

贺斌[8](2018)在《光引发表面可控/活性接枝聚合固定化酵母细胞/酶制备生物乙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乙醇具有可再生、绿色环保、来源多样性的特点,是可再生能源的重点发展方向。以纤维素为原料生产生物乙醇是制取该生物能源的主要途径,目前面临成本较高、难以工业化应用的困境。通过对纤维素转化生物乙醇过程中所用微生物、酶的固定化,可以改善其对环境的耐受性、易于分离、实现重复利用,降低成本,是开发生物乙醇制备技术的重要研究方向。本文基于光引发表面可控/活性接枝聚合技术,结合多种化学修饰方法,在聚合物基材表面引入了含官能团的聚合物刷及聚乙二醇(PEG)交联层,并实现了对纤维素酶及酵母细胞的固定化,探究了其在纤维素转化生物乙醇中的应用特点。本论文的研究工作及成果如下:1、开发了在聚合物基材表面接枝含官能团聚合物刷固定化纤维素酶新方法,用于纤维素滤纸催化水解。首先通过紫外光激发的夺氢-偶合反应将异丙基硫杂蒽酮(ITX)半频哪醇“休眠种”引入到聚乙烯膜(LDPE)表面,其次在紫外光辐照下激活“休眠种”引发聚乙二醇单丙烯酸酯(PEGMA)活性接枝聚合,得到PEG聚合物刷。随后利用该反应可控/活性接枝聚合的特征,通过二次接枝,在紫外光下接枝单体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得到同时包含PEG“间隔”段和环氧官能团的嵌段聚合物刷。通过聚赖氨酸或乙二胺中的氨基与环氧基反应将官能团转化为氨基,最终利用戊二醛与纤维素酶和氨基聚合物刷的偶联反应,得到以聚合物刷共价固定纤维素酶的功能聚合物膜。通过多种表征手段证实了嵌段聚合物刷的成功接枝及后续官能团转化反应。PEG“间隔”段长度为385 nm,可以增加酶与聚合物基材的距离,提高固定化酶的表面活动能力。通过聚赖氨酸和乙二胺氨化处理的聚合物刷的酶载率分别为2.58%和1.98%。固定化纤维素酶的酶膜进行重复催化9个批次,水解5.0 g·L-1滤纸,得到葡萄糖浓度从0.06 g·L-1持续增加到0.57 g·L-1。2、发展了以聚丙烯无纺布(PPF)为基材,基于可见光表面可控/活性交联接枝聚合原位固定化酵母细胞的新方法。这一方法包含两步,首先,通过紫外光反应在PPF上引入ITX半频哪醇“休眠基”。之后在可见光激发下,“休眠基”可逆断开形成表面自由基引发含有酵母细胞的聚乙二醇二丙烯酸酯(PEGDA)溶液聚合,形成交联PEG叁维“分子网布”并对酵母细胞原位包埋。通过表征证实大部分酵母细胞被包埋在交联网络内部,少量嵌在交联层表面,包埋酵母细胞活性优异。对聚合单体浓度、发酵温度、摇床转速、底物浓度等条件进行优化,发现在PEGDA浓度50%(v/v),葡萄糖浓度20 g·L-1,30 ℃,200 rpm时,乙醇产率最高为88.2%。经紫外光接枝包埋的酵母细胞的乙醇产率只有相同条件下使用可见光聚合包埋的1.12%,证实了可见光引发的优越性。在最优化条件下,固定化体系在25个批次(每个批次24 h)的间歇重复发酵过程中,相对乙醇产率维持在80.7±0.4%到95.5±6.3°%,发酵稳定性良好,说明酵母细胞在PEG分子网布内保持了较好的活性。同时,由于固定化体系成膜状,通过增加膜的数量,即可增大酵母细胞量,实现高底物浓度的转化,有利于工业应用。3、开发了 β-葡萄糖苷酶(BG)和酵母细胞分层共固定化技术,可实现同步糖化发酵生产生物乙醇。首先以PPF为基材,采用可见光表面可控/活性交联接枝聚合方法,以PEGDA为双官能团单体,将BG原位固定于基材表面。随后基于表面可控/活性自由基聚合技术的再引发特性,通过二次可见光接枝合成PEG“分子网布”并对酵母细胞进行原位固定,得到分层结构的酶/酵母细胞共固定体系。通过多种表征手段证实BG与酵母细胞已被成功分层包埋,其中固定BG酶部分厚度为40μm,固定酵母细胞层厚度为30 μm,酶的固定化效率为98.09%,固定化BG的活性为游离酶的25%,酵母细胞的活性良好。通过分层固定化设计,以PEG分子网布的致密结构将酶与酵母细胞进行分隔,可有效地避免了酵母细胞与BG酶的互相干扰问题。分层固定化体系在重复发酵7个批次后,乙醇产率仍能维持在60%左右,体现出良好的操作稳定性。(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期刊2018-06-01)

王培锡[9](2018)在《光引发聚合在功能聚合物合成及材料表面改性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光引发聚合具有操作简单、反应条件温和、聚合过程易控等优点,在功能聚合物制备和生物材料表面改性等领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本论文一方面基于仿“贻贝”粘附蛋白的邻苯二酚类衍生物几乎可以粘附在任何材料表面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材普适性好、适用单体广泛、反应条件温的光引发材料表面功能化改性新方法;另一方面基于“sulfur(VI)-fluoride”交换点击反应(SuFEx)快速、高效的特点,将SuFEx和光引发聚合反应相结合,提出了一种快速高效、无金属催化剂参与的聚合后改性新方法,研究主要从以下叁个方面的内容展开:(1)基于紫外光引发聚合提出了一种材料表面接枝聚合功能化改性新方法。首先,合成了一种新型的、可锚固在多种基材表面的、含邻苯二酚官能团的光引发转移终止剂4-((3,4-二羟基苯乙基)氨基甲酰)苯甲基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酯(Dopa-DETC),然后,在紫外光辐照下,以“Grafting from”接枝策略,不仅将2-(二甲基氨基)甲基丙烯酸乙酯(DMAEMA)模型单体接枝到键接有Dopa-DETC的金片表面上,而且在金片表面上经二次引发3-丙烯酰胺基苯硼酸(BA)嵌段聚合制备了P(DMAEMA-b-BA)嵌段聚合物刷,最后,以同样的方式将DMAEMA单体接枝到键接有Dopa-DETC的高分子基材PVC膜片上。通过椭圆偏振仪、傅里叶红外光谱仪、X射线光电子能谱、水接触角仪等仪器分析了不同基材上接枝聚合物前后厚度的变化以及其表面化学组成的变化,实验结果证实该改性方法不但可以在温和的条件下高效进行,而且无论是对单体还是基材均具有普适性。(2)为了进一步拓宽Dopa-DETC在功能化表面改性中的应用,将Dopa-DETC引发剂和可见光引发接枝聚合相结合,经“Grafting from”接枝改性策略结合制备了一种“Bottle-brush”结构的聚(N-乙烯基吡咯烷酮)(PVP)聚合物刷,用于构建材料表面抗污涂层。首先通过键接在金片表面的Dopa-DETC引发剂,在紫外光引发下,分别引发甲基丙烯酸(α-溴异丁酰氧基)乙酯(HEMABr)单体和N-乙烯基吡咯烷酮(NVP)单体接枝聚合,形成线型结构的PHEMABr和PVP聚合物刷,随后在可见光照射下,以十羰基二锰(Mn_2(CO)_(10))为引发剂,在PHEMABr聚合物物侧链的酰溴活性位点处原位引发NVP聚合,制备了具有“Bottle-brush”结构的PVP聚合刷,最后,通过二次引发甲基丙烯酰葡萄糖胺(MAG)单体嵌段聚合,制备了聚(PVP-b-PMAG)嵌段共聚物刷改性金表面。通过石英晶体微天平、荧光共聚焦分析了不同拓扑结构聚合物刷修饰的金片表面的蛋白排斥与吸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与线型PVP聚合物刷相比,“Bottle-brush”结构的PVP聚合刷具有更优异的抗蛋白吸附性能,同时,“Bottle-brush”结构的聚(PVP-b-PMAG)嵌段共聚物刷不仅具有更加优异的排斥非特异性蛋白吸附能力,还具有良好的特异性蛋白吸附能力。(3)此外,我们将光引发转移终止剂和SuFEx点击反应相结合应用于功能聚合物的合成,提出了一种快速高效、无金属催化剂参与的聚合后修饰改性新方法。首先,合成一种新型的末端含由磺酰氟基团的光引发转移终止剂4-(磺酰氟)苯甲基二乙基二硫带氨基甲酸酯(FSB-DECT)。随后以FSB-DECT为引发剂,在紫外光照下引发N-异丙基丙烯酰胺(NIPPAm)、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醋酸乙烯酯(VAc)叁种单体聚合并研究其聚合动力学,最后,通过SuFEx点击反应快速、高效的实现了这些所合成的末端含磺酰氟官能团聚合物的后修饰改性。凝胶渗透色谱(GPC)以及核磁共振波谱等仪器对聚合过程和生成聚合物的表征结果表明:聚合过程具有良好的可控性,聚合后修饰过程快速、高效。(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8-06-01)

杨雪[10](2018)在《基于点击化学和表面引发RAFT聚合构筑蛋白质印迹纳米粒子》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子印迹技术是模拟自然界中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相互识别作用,通过合成的分子印迹聚合物(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s,MIPs)对预定模板进行选择识别。随着分子印迹技术进一步发展,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印迹也备受关注,但由于蛋白质的一些特点使其印迹存在诸多困难:一是传质阻力大,模板不易洗脱和再吸附;二是蛋白质构象复杂易变,不易形成精确印迹位点。构筑核-壳结构印迹纳米粒子可有效降低传质阻力;通过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RAFT)聚合法可制备具有结构可控,印迹位点均一的MIPs,解决印迹位点不精确的问题。但RAFT试剂难固载至纳米粒子表面,常导致RAFT试剂固载量不足;另外,固载RAFT试剂后会降低纳米粒子在水溶液中的分散稳定性。为解决以上问题,用高效的铜(Ⅰ)催化迭氮炔烃环加成反应(CuAAC)将RAFT试剂固载至纳米粒子表面,解决了RAFT试剂固载量不足的问题;通过表面接枝羧基官能团,既保证了纳米粒子的水分散稳定性,又增加了模板富集量。由于RAFT聚合后表面残余的活性端基可再次引发聚合,同时MIPs后功能化接枝聚乙二醇(PEG)可提高选择性。因此,先通过表面引发RAFT聚合制得核-壳结构蛋白质MIPs纳米粒子,经过第二步RAFT聚合后功能化修饰非线性类PEG链,合成了核-壳-冠结构蛋白质印迹纳米粒子。(一)SiO_2纳米粒子表面功能化先用St(?)ber法合成SiO_2纳米粒子,然后在表面修饰氨基和迭氮基团,通过氨基与丁二酸酐反应接枝羧基基团,再将炔基化的RAFT试剂通过CuAAC点击至纳米粒子表面,其固载量约为1.53/nm~2。同时,通过引入羧基极大提高了纳米粒子的水分散稳定性和模板富集能力,吸附量达到37.4 mg/g。(二)表面引发RAFT聚合法制备具有核-壳结构的Lyz印迹纳米粒子以上述功能化的纳米粒子为载体,溶菌酶(Lyz)为模板蛋白,温敏性单体(MEO_2MA)为主单体,在相转变温度(VPTT)以上,以过硫酸铵(APS)为引发剂,合成了Lyz-MIP纳米粒子。通过控制聚合时间可对其壳层厚度和模板识别性能进行调控。在最佳聚合反应时间为15 h时,印迹因子约为2.1。(叁)印迹纳米粒子后功能化—表面RAFT端基接枝PMEO_2MA链在不洗脱模板蛋白的前提下,利用纳米粒子表面残余的RAFT试剂接枝了PMEO_2MA。结果发现不仅降低了NIP纳米粒子的非特异性吸附,而且提高了Lyz-MIP纳米粒子的吸附量,印迹因子达到9.1;同时提高了选择性。另外,接枝后两种纳米粒子在10 min内即可达到吸附平衡;由Langmuir方程拟合得到的吸附等温线可知,相比于传统自由基聚合制备得到的印迹纳米粒子,其解离常数(K_d)值大幅度降低,表明了RAFT聚合可提高对模板蛋白的亲和性。(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8-05-01)

表面引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提高钛种植体的生物相容性能和抗菌性能。方法 用多巴胺包覆和表面引发聚合法将季铵化聚乙烯亚胺(QPEI)接枝到酸蚀钛片表面。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水接触角测试、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激光共聚焦、细胞实验、动物实验等方法 ,分别评价修饰材料的表面形貌、亲水性、结构、抗菌性、细胞毒性、生物相容性和抗感染性能。结果聚乙烯亚胺(PEI)上的叔氨基成功转变为季铵基团,通过多巴胺包覆及表面引发聚合的方法均可以在种植体表面成功接枝QPEI,但其抗菌性能和细胞相容性存在差异,通过表面引发聚合进行表面功能化的Ti-PGED-Q组的抗菌性能显着优于通过多巴胺自聚进行功能化的Ti-PDA-Q组,其抑菌率为89.69%。表面引发聚合修饰能影响早期细胞粘附,但对细胞增殖没有显着影响,并显着抑制了带菌种植体造成的体内炎症反应,材料在体内埋植7天时,其表面抑菌率为85.4%,起到良好的抗菌作用。结论通过原位聚合法对种植体表面进行修饰,可以提高其表面的抗菌性能,并保持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表面引发论文参考文献

[1].袁建华.真空等离子体引发高分子材料表面改性技术在生物实验室耗材中的应用[C].第叁届粤港澳大湾区真空科技创新发展论坛暨2019年广东省真空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2].孙玉洁,章露娇,赵玉清,唐志辉,段顺.基于表面引发聚合构建表面抗菌功能化牙科植入体[J].表面技术.2019

[3].张家旋,朱晓群.光引发接枝聚合调控水凝胶表面疏水性能[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4].马正峰,刘强,吴杨,李斌,于波.亚表面引发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制备牢固的嵌入式聚合物刷[J].中国科学:化学.2018

[5].许菁.自由和表面引发剂共存时聚合物链增长的计算机模拟[D].吉林大学.2018

[6].马文中,赵宇辰,李玉雪,张鹏,贾天飞.表面引发接枝聚合制备MWCNTs-g-PMMA及对PVDF微孔膜性能的影响[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18

[7].赵海利,马玉录,马康,刘嵩,谢林生.基于DMD数字掩模的光引发表面ATRP制备聚乙二醇聚合物刷微图案[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18

[8].贺斌.光引发表面可控/活性接枝聚合固定化酵母细胞/酶制备生物乙醇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8

[9].王培锡.光引发聚合在功能聚合物合成及材料表面改性中的应用[D].苏州大学.2018

[10].杨雪.基于点击化学和表面引发RAFT聚合构筑蛋白质印迹纳米粒子[D].天津大学.2018

标签:;  ;  

表面引发论文-袁建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