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家用硬质表面清洁剂的现状和未来(英文)

欧洲家用硬质表面清洁剂的现状和未来(英文)

一、欧洲家用硬表面清洗剂的现状与未来(英)(论文文献综述)

王鹏飞[1](2021)在《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研究 ——以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为中心》文中研究指明洗涤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洗涤技术是人类保持健康、维持生存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追求美好生活、展示精神风貌的重要方式。人类洗涤的历史与文明史一样悠久绵长,从4000多年前的两河流域到我国的先秦,无不昭示着洗涤与洗涤技术的古老。但现代意义上的洗涤及其技术,是以表面活性剂的开发利用为标志的,在西方出现于19世纪末,在我国则更是迟至新中国成立以后。前身可追溯至1930年成立的中央工业试验所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是我国日化工业特别是洗涤工业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专业技术研究机构,是新中国洗涤技术研发的核心和龙头。以之为研究对象和视角,有助于系统梳理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全貌。迄今国内外关于我国洗涤技术发展的研究,仅局限于相关成果的介绍或者是某一时段前沿的综述,且多为专业人员编写,相对缺乏科学社会学如动因、特征与影响等科技与社会的互动讨论;同时,关于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系统学术研究也基本处于空白阶段。基于丰富一手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院史档案,本文从该院70年洗涤技术研发的发掘、梳理中透视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的历程、动因、特征、影响及其当代启示,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价值。在对档案资料进行初步分类、整理时,笔者提炼出一些问题,如:为何我国50年代末才决定发展此项无任何研发究经验的工业生产技术?在薄弱的基础上技术是如何起步的?各项具体的技术研发经历了怎样的过程?究竟哪些关键技术的突破带动了整体工业生产水平的提升?在技术与社会交互上,哪些因素对技术发展路径产生深刻影响?洗涤技术研发的模式和机制是如何形成和演变的?技术的发展又如何重塑了人们的洗涤、生活习惯?研究主体上,作为核心研究机构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在我国洗涤技术发展中起了怎样的作用?其体制的不断变化对技术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其曲折发展史对我国今天日用化工的研发与应用走向大国和强国有哪些深刻的启示?……为了回答以上问题,本文以国内外洗涤技术的发展为大背景,分别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其它离子型(非离子、阳离子、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助剂及产品、合成脂肪酸等四大洗涤生产技术入手,以关键生产工艺的突破和关键产品研发为主线,重点分析各项技术研究中的重点难点和突破过程,以及具体技术研发之间的逻辑关系,阐明究竟是哪些关键工艺开发引起了工业生产和产品使用的巨大变化;同时,注重对相关技术的研发缘由、研究背景和社会影响等进行具体探讨,分析不同时期的社会因素如何影响技术的发展。经过案例分析,本文得到若干重要发现,譬如表面活性剂和合成洗涤剂技术是当时社会急切需求的产物,因此开发呈现出研究、运用、生产“倒置”的情形,即在初步完成技术开发后就立刻组织生产,再回头对技术进行规范化和深化研究;又如,改革开放后市场对多元洗涤产品的需求是洗涤技术由单一向多元转型的重要动因。以上两个典型,生动反映出改革开放前后社会因素对技术研发的内在导向。经过“分进合击”式的案例具体研究,本文从历史特征、发展动因和研发机制三个方面对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进行了总结,认为:我国洗涤技术整体上经历了初创期、过渡期、全面发展期和创新发展期四个阶段,而这正契合了我国技术研发从无到有、从有到精、从精到新不断发展演进的历史过程;以技术与社会的视角分析洗涤技术的发展动因,反映出社会需求、政策导向、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环保要素在不同时代、不同侧面和不同程度共塑了技术发展的路径和走向;伴随洗涤领域中市场在研究资源配置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我国洗涤技术的研发机制逐渐由国家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过度和转化。本文仍有一系列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挖掘和全面拓展,如全球视野中我国洗涤技术的地位以及中外洗涤技术发展的比较、市场经济环境下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核心力量的潜力发挥等。

李如梅[2](2021)在《基于观测数据的臭氧来源解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环境空气中臭氧(O3)为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VOCs)与氮氧化物(NOx)等前体物在光照条件下产生的二次污染物,现己成为制约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的重要指标,受到了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O3污染是由光化学反应生成与区域输送共同作用的结果,持续性的O3污染暴露将对人体健康与生态环境将产生不利影响,而探明其来源对于O3污染防控决策具有重要意义。复杂空气质量模型可同时对O3生成与区域贡献来源进行分析,但其采用的排放清单数据对解析结果的时效性与准确性具有一定局限。随着O3及其前体物监测系统的逐步完善,以观测数据为基础的O3来源解析方法因其相对较真实反映源排放对O3生成的贡献而被推荐。本文选用基于观测数据的0维大气框架模式(Framework for 0-D Atmospheric Modeling,FOAM),将其与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模型(Positive Matrix Factorization,PMF)耦合,建立基于观测数据的O3来源解析方法(F0AM-PMF-F0AM法),并以长治市O3及其前体物观测数据为例对该方法进行应用,定量评估了地面O3污染来源,为开展O3来源解析提供了新的思路。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通过外场观测,分析了 O3及其前体物浓度特征,并为定量分析O3污染来源方法准备了基础数据。长治市日最大臭氧8小时体积分数范围为162~261 ppbv,日间O3小时平均体积分数为95 ppbv,表现出明显O3污染。O3污染期间,日间(06:00~20:00)平均温度为30℃,平均相对湿度为47%,VOCs、CO、NO、NO2等前体物的平均体积分数分别为20.34ppbv、1 ppmv、3ppbv、16ppbv,考虑VOCs在源-受体传输过程中发生的化学损耗,反算出VOCs的初始平均体积分数为 30.68 ppbv。2、基于观测数据的FOAM模式可真实模拟环境O3的生成过程,其模拟与实际观测的O3体积分数具有显着相关性(相关系数大于0.96)。通过该模式模拟VOCs与NOx体积分数变化引起的O3净生成变化率,分析得出长治市O3生成主要受VOCs控制。3、基于观测数据将FOAM模式耦合PMF受体模型的O3来源解析方法,即首先基于观测数据分析O3生成的敏感性因子并对该因子进行来源解析,再模拟各源的O3净生成率,进而定量解析各排放源对O3生成的贡献。采用PMF模型首先对长治市O3生成敏感因子—VOCs来源进行分析,直接采用观测与反算的VOCs进行来源分析均得出:燃煤源与机动车排放源为长治市环境VOCs最重要的来源,其对环境VOCs的相对贡献率分别为31.41%与25.71%、27.61%与28.98%。直接采用观测数据进行VOCs来源分析时因未考虑化学损耗可能使得具有较强反应活性的源贡献率相对初始化源解析结果下降,如机动车排放源(-1.37%)、溶剂使用源(-2.23%)与工艺过程源(-5.72%)。而LPG/NG使用源与燃煤源排放VOCs因活性相对较弱,可能通过区域输送方式影响市区环境VOCs。4、长治市市区O3变化主要是由于光化学生成与区域输出或扩散共同作用的结果。市区西北部与中东部区域O3光化学生成对长治市本地O3体积分数贡献显着,同时这些区域又为长治市O3输出的重点影响区域,本地O3输出可能导致其周边区域(包括山西晋中、河北南部、河南东北部等区域)环境O3升高。在长治市O3污染期间,应用F0AM-PMF-F0AM方法对环境O3来源解析得出:工艺过程源、机动车排放源、燃煤源、LPG/NG使用源、溶剂使用源对O3生成的相对贡献分别为29.14%、26.68%、23.82%、11.33%、9.04%。工艺过程源、机动车排放源与燃煤源为长治市O3生成的主要贡献源。应用FOAM模式模拟以O3削减为目标的VOCs与NOx减排比例,表明当长治市环境NOx体积分数减排率低于80%时,有效降低O3体积分数的VOCs/NOx削减比例至少需达到1.1。短期内减少VOCs排放,尤其机动车源VOCs排放,可有效减少长治市O3生成,而VOCs与NOx等前体物协同控制,且多源并控,重点减排NOx可能是减少长治市O3污染的长期策略。5、FOAM模式以观测数据为基础可较真实模拟实际大气环境中的O3生成过程,采用该模式建立的基于观测数据的O3来源解析方法不仅可以真实反映O3光化学生成的主要来源,更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与推广应用价值,将为基于观测数据进行O3污染来源与成因分析提供新方法与思路。

陈思[3](2018)在《寒地文物建筑冻害的机理与防治研究》文中指出文物建筑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承载着千百年以来的历史文化信息,而成为民族、国家乃至世界的宝贵文化遗存,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以及科学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文物建筑逐渐出现了诸多问题,尤其是我国寒冷地区的文物建筑,表现出了相对复杂的病害类型及形态表征,其生成机理也较为复杂特殊,其中以冻害最为典型,即在冻害的预防及治理的过程中,其修缮材料与技术的选择也具有一定的区域应激性,十分值得深入探究。因此本文在寒地视角下,以价值为导向,进行文物建筑冻害的机理分析与防治研究,为我国寒冷地区文物建筑的保护提供参考和借鉴。论文通过文物建筑价值与冻害防治的关系,建构价值对文物建筑保护及冻害防治的指导性与应对性理论。首先,通过寒地文物建筑的多维价值体系,分析价值评估对于文物保护主导方向的指引,价值的建立与衡量,判定不同文物建筑的重要性差异,进而设定相应的保护决策,最终体现遗产价值的核心地位。其次,利用不同价值文物建筑的等级差异性,论证了保护与治理措施的对应性。就保护的力度而言,凡是具有极高价值的文物建筑,其保护措施都更为严格谨慎;相对价值较低的文物建筑来说,其保护力度也相应较弱。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省级、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因价值与等级的不同,针对其病害的勘察、监测、预防及治理的方式也有一定程度的差别。文中引入中东铁路沿线文物建筑案例,进行理论分析与建构。最后,通过文物建筑的价值与冻害防治应对性,从预防性保护、真实性与完整性保护的理论层面,挖掘文物建筑价值对冻害防治的决策依据与指导方向。建构价值指导下,寒地文物建筑保护的级差性理论,以及价值与冻害防治的应对性理论,从而形成“价值指导性、价值与保护的级差性、价值与冻害防治的应对性”理论框架。论文将田野调查、归纳分析、科学实验、案例分析等方法贯穿于文物建筑保护及冻害防治整个过程的各个阶段:前(冻害的信息采集与病害机理分析)、中(冻害的预防调控)、后(冻害的治理措施),即从冻害的表征、冻害的发生路径、以及冻害路径的封堵等逻辑关系,对寒地文物建筑的冻害实施科学、合理、高效的勘察、分析、预防与治理程序研究。通过大量的寒地文物建筑所处环境的地理、气候、水文等的信息汇总,进行冻害的信息采集、表征分析及数据统计,建立冻害图像数据系统、对其进行类型划分并选择量化方法。从冻害的内在因素(温湿度影响)、外在因素(冻害加剧的成因)深层挖掘不同材料及结构的文物建筑冻害发生机理。同时,在基础研究的积淀下,从寒地文物建筑材料的自身特点、环境、人为因素等方面,通过气象参数视角,进行宏观及微观层面的综合分析与详细阐释,深入挖掘寒地文物建筑冻害的发生机理,为后期文物建筑冻害的预防与治理提供指导方向和决策依据。论文从宏观到微观层面,探讨寒地文物建筑的冻害预防调控机制,从不同结构、构造及材料的角度,在文物建筑保护相关原则下,研究寒冷地区文物建筑冻害治理的具体措施。首先,以冻害的核心要素为依据,提出隔离水分的具体措施,分析文物建筑冻害的湿度控制、结构检测及病害跟踪。其次,对不同价值等级的文物采取实时监测、定期检测以及病害跟踪等手段,从源头避免冻害发生。最后,文中引入大量作者本人参与的寒地文物建筑保护修复项目作为案例进行分析,通过对国内及国际大量成熟的文物建筑病害治理案例的优势借鉴,对传统材料与新材料、传统工艺与新技术的特点进行合理的分析与筛选,进而提出适寒性预防策略与治理措施,为我国寒地文物建筑后续的保护与治理提供借鉴性方案,从而有效地缓解文物建筑的冻害劣化趋势,进一步促进寒地文物建筑的保护进程,最终实现文物建筑的价值存续这一终极目标。

王开明[4](2014)在《XGDQ公司经营模式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旨在通过对XGDQ公司的经营模式管理相关问题以及对经营模式战略中的创新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并与国外行业巨头进行横向比对,以管窥豹,不仅从产业链的纵向探寻,而且进行横向比较,从而找出困扰在我国民用清洁行业中广大企业的经营模式管理及创新方面问题的对策和方向。XGDQ公司所在的我国民用清洁行业,在2008年及2010年我国成功举办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后,迎来了井喷式的大发展期。据中国信息产业部统计,中国每年潜在的专业清洁市场需求在3000亿人民币以上。然而民用清洁行业在我国市场的发展尚晚,仍旧属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同时,民用清洁行业的发展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近一两年互联网营销的成熟和中国本土制造业的长足进步使得民用清洁行业市场细分加速发展,从而日趋成熟。因此,笔者也将对我国民用清洁行业现状做一个梳理,并对问题进行分析。“经营模式管理”是本文的另一个关键词。我们说企业的最终价值目标,乃是通过企业所采取的某一类方式方法——这类方式方法我们归总为经营模式所达成。面对新挑战新发展,企业经营模式管理及创新管理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今,本土民用清洁企业不仅面临产业剧变带来的挑战,同时也在承受国外清洁巨头的咄咄逼人的竞争压力。可是笔者通过调研发现,国内关于经营模式管理方面的论着不多,尤其是在民用清洁行业的经营模式管理方面的论述就显得更加稀缺。因此,在这样一个大变化大发展的时期,对我国民用清洁企业的经营模式管理等方面进行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迫切,且有现实意义。章节结构方面,首先对经营模式管理及民用清洁行业相关理论进行综合论述。在接下来的章节中,则对行业典型企业XGDQ公司的经营模式管理等方面进行阐述及分析。并且,通过行业内的横向比对,说明经营模式的管理和创新对企业产生的深远影响。最后,本文首次在论点中强调了经营模式创新对企业经营模式尤其是我国民用清洁行业企业的经营模式管理战略的重要影响。填补了关于民用清洁企业经营模式管理相关文献的空白,并结合实际调研相关研究分析,尝试探讨了民用清洁企业经营模式管理的基本思路及管理对策。

余宇帆[5](2012)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典型工业VOCs源排放成分谱研究》文中指出珠江三角洲(以下简称“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迅猛,工业发达,大气污染物排放巨大且集中,由此引起的大气环境污染问题尤为突出,以光化学烟雾污染和灰霾天气为代表的二次污染事件频有发生。由于挥发性有机物(VOCs)是大气复合污染形成过程的重要前体物,开展典型工业VOCs源排放成分谱研究对了解大气污染形成机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气体样品采集于分析,按具体工业类别建立与溶剂使用相关源分类相对应的VOCs源排放成分谱,在了解典型工业源VOCs排放组分与溶剂相关原辅材料使用、排放方式之间关系的基础上,识别重要的VOCs排放组分、来源及其贡献,为污染源排放控制以及区域空气质量改善对策研究提供基础信息,对政府制定正确的污染控制对策具有重要的科学与实际应用意义。本论文首先通过对珠三角典型工业VOCs源排放清单进行估算,从行业排放分担率角度考虑,优先选取了珠三角五个排放贡献较大的典型VOCs工业排放行业作为研究对象,包括印刷、木制家具制造、制鞋、涂料生产和金属表面处理,而其中印刷行业则根据该地区主流工艺进一步细分为平版印刷、凹版印刷和凸版印刷工艺子类别。气体样品使用2升真空不锈钢气体采样罐采集,在企业正常生产工况下,于企业生产排放车间内或集中排放烟囱分别采集无组织排放和有组织排放样品;共采集样品总数100个,确定有效样品72个。样品分析参考美国EPA分析测试方法TO-14和TO-15,使用气相色谱与质谱联用系统(GC-MS),对上述各类污染源排放样品的C3-C12挥发性有机物进行分析测定,共检定出263种VOCs物种,分为烯烃、烷烃、芳香烃、卤代烃、含氧VOCs和其他六类。通过生产工艺流程与含VOCs原辅材料的现场调研情况结合现场源排放样品分析结果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五个典型VOCs排放行业之间总体类别结构上有一定的相似性。含氧VOCs均为其VOCs排放成分谱中的重要组分。而涂料生产、木制家具制造以及金属表面处理行业六类别VOCs组分非常相似,均以芳香烃类为首,其次为含氧VOCs。(2)五个典型VOCs排放行业之间源排放成分特征在具体物种方面存在明显区别,尤其是印刷行业与制鞋行业。如芳香烃(苯和甲苯等)是凸版印刷的主要VOCs组分,其余两个印刷工艺则以含氧VOCs(如乙酸乙酯、异丙醇等)为其特征VOCs。而制鞋行业则与其他几个行业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其排放的特征VOCs组分为酮类,尤其是2-丁酮和丙酮。(3)无组织排放与有组织排放方式对这些工业、工艺类别的VOCs排放类别组分影响不大,除平版印刷工艺与制鞋行业,其他行业与工艺类别有组织与无组织VOCs排放类别组分相似。(4)含氧VOCs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五个典型VOCs排放工业行业源排放成分谱中共同的重要组分,但在其他地区的研究结果中几乎没有报道。

袭荣英[6](2010)在《家用电器的生命周期理论研究》文中提出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关系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近十几年来,各国已对此取得了共识: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这四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要合理利用资源,必须要建立新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从而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伴随工业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我们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也更加高质量了,品尝到了高科技发展带来的丰硕果实。然而,人们在尽情享受这些物质产品的同时,是否想到造成了对资源和能源的巨大消耗?导致了全球范围的环境污染呢?“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绿色环保”,进入2010年伊始,这些吸引我们眼球的词语一直在我们身边围绕,家用电器节能的理念已深深的给千家万户烙上了印记,消费者的环保意识正在不断的增强。如今的家用电器消费已逐渐朝着新的理念方向发展,低碳冰箱、低碳洗衣机、低碳健康空调、低碳健康电视等节能低碳家电几乎成为消费者购买家用电器的首选。而产品的生命周期理论是“从摇篮到坟墓”的研究,把它引入到家用电器设计中去更是符合当今的趋势。把生命周期理论应用到家用电器产品设计当中,正是综合考虑了家电产品开发的全过程的污染预防要求,包括原材料的获取、产品的加工和生产、包装、运输、使用,直至使用后废弃物的最终处置,正所谓“低碳”家电。设计人员利用生命周期理论,有助于他们确定家电产品的环境影响,找到减少环境影响的措施,不至于漏掉每个阶段和每个环境因素。本文对生命周期理论和家用电器设计的现状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总结,结合生命周期理论和家用电器产品的特点,建立了一套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家用电器的设计策略,给出了相应的设计流程,对支持整个设计流程顺利进行了生命周期设计方法的详细阐述。以改善家用电器企业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为目的,从而提高家用电器企业的综合竞争力,赢得国内和国际市场。

董赤[7](2010)在《新时期30年室内设计艺术历程研究》文中认为“新时期30年室内设计艺术历程研究”是对20世纪30年代以来,我国室内设计艺术发展历程、主要思潮与对人们审美价值取向进行系统性探究的史论性命题。对于社会现代转型过程中的室内设计艺术的发展演变,室内设计文化的形成规律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探索,重点考察了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室内设计艺术的文化特征、艺术规律和文化特征,并对我国室内设计艺术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前瞻性研究。在我国设计艺术现代性的转型过程中,设计艺术的价值追求经历了由功能至上到功能与审美大体均衡,再到审美逐渐压倒功能的发展阶段。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和行业,在步入21世纪时,设计艺术在社会经济和大众生活中的支撑发展地位已经越来越重要。在这一发展历程中,我国设计艺术有了长足的进步,应当说成就卓着,尤其在室内设计方面。但从学界的研究来看,整体上仍停留在总体的历史性框架内,重复性研究较多,亟需立足于发展的视角,对新时期室内设计艺术进行历史性反思。本课题正是在这一视角和背景下对新时期室内设计艺术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梳理和反思,它是一种对过去30年来室内设计艺术发展的把脉,既是一种建设性的批判,也是一种指向未来的探讨。本文在开篇对所选题题目的有关概念、现实记忆、史学思考进行了系统性分析与介绍。并从八个方面深入研究室内设计艺术的本质规律。第一章,重点阐述了室内设计自觉意识于新时期初始,其室内设计参与我国对外开放需要和设计师们的思考,也包括作为工艺美术概念下的设计艺术在经济建设中得到的确认。第二章,从中国室内设计教育内容入手,以改革开放的设计理念,分析室内设计教育较早适应社会所需专门人才的培养模式,并在改革发展的背景下,以“走出去、请进来”为理念,研究确立专业概念,调整艺术教育结构,加强与国际设计教育交流,向社会输送设计人才,传播设计文化,完善室内设计教育模式。第三章,分析了西方艺术思潮的传入,传播的主要途径和对对我国室内设计的影响与冲击,以及国内设计界精英们的思考与行动。第四章,主要阐述新时期以来,设计艺术的室内设计在学术上的种种努力,介绍其研究成果,“人的主题”作为设计的本质提出,营建“室内设计”并发展到“室内环境设计”,及竞赛和评价机制的导入对专业发展的影响。使我国新时期以来,室内设计理论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呈现出清晰的思路。第五章,介绍了作为艺术设计中的室内设计艺术在市场运作中,行业组织、法律法规建设等方面的发展历程,并深入分析了多年来这一行业所存在的诸多现实问题。第六章,就室内设计中行业与其它行业之间的联系、影响以及室内设计本身技术层面的支持所带来的产业化进行把脉,以便于我们从中了解室内设计作为“艺术设计”传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所呈现的引领力量和自身的现代性特征。第七章,重点阐释室内设计由为少数人来享用的艺术走向民间生活,成为大众消费的一种方式。专业的室内设计推动了设计文化,从而影响了大众审美取向。政府与行业组织也积极地指导室内设计,充分体现出的人文关怀,也使得设计与消费、健康与审美,规范与标准等方面健康有序地发展。第八章,着重探讨了新时期中国室内设计专业进入成熟期后的种种反思和营建的努力。在立足于现实的背景下,拓展新的本土化的思考基础和室内设计发展途径,迎接新的世纪“中国设计”、“中国智造”的到来。第九章,着重探讨了新时期中国室内设计专业进入发展期后的种种反思和营建的努力。在立足于现实的背景下,拓展新的本土化的思考基础和室内设计发展途径,迎接新的世纪“中国设计”、“中国智造”的到来。论文的最后结论部分,对我国室内设计学科发展进行总结,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温故而知新”,正是因为这段历史的研究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我们应当从中可以获得不少的历史的经验和启示,为推动中国的室内实际进一步发展而追求和探索新的方向。

王启东[8](2010)在《后《京都议定书》时代中国减排国际义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由于全球气候异常天灾频传,威胁人类的生存环境,于是联合国在1992年签署《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又在1997年于日本签署《京都议定书》,订立共同但有区别责任的原则,规范发达国家,必须在2008-2012年间,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量低于1990年的5.2%。该议定书为具有温室气体约束力的国际公约,并于2005年2月6日正式生效,开启进入全球合作抗暖化的实践阶段。随着中国的“增长”、“崛起”和“发展”作为全球化最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中是国际焦点,不仅受到世界各国和国际性非政府组织的关注,而且受到各方的重视和讨论。全球问题必须以宏观面来检视,本文从全球治理出发,以国际关系及国际法的视角考察,从历次主要国际环境会议和多方立场。中国为发展中国家,依议定书的规定有共同的责任,但不承当减量的义务。美国曾以中国没有承当义务为由退出公约,后虽然签下巴里岛路径图,但在哥本哈根会议依然掣肘中国。欧盟也软硬兼施,加上原本和中国同盟的小岛国联盟,因国土即将淹没,面临生存问题,与中国也渐生芥蒂。且中国的环境生态脆弱,近年来天灾不断,面临国内外的压力,必须严肃正视。中国高经济成长带来高污染,污染排放量跃登世界第一。然而国内还有很多人的生活落后,脱离贫穷必须经济发展。在环保与经济成长冲突下,本文检视国际合作及法律规范,国内对环境治理全面检视实践面,以及未来的走向。考察中国目前成就,展望未来以达成可持续发展成为目的。这是工业革命后,人类生活的大革命,势必无可回避。

张彪,范伟莉[9](2008)在《表面活性剂在家用洗涤剂中的应用进展》文中指出论述了表面活性剂在家用洗涤剂中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了直链烷基苯磺酸钠、α-烯基磺酸钠、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钠、脂肪酸甲酯磺酸钠、脂肪醇聚氧乙烯醚、脂肪酸甲酯乙氧基化物、烷基糖苷等几种重要的表面活性剂的应用和市场情况,阐明了脂肪酸甲酯磺酸钠有望成为新一代有影响力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指出家用洗涤剂的发展趋势将是功能化、浓缩化和液体化,表面活性剂将向油脂基和特种表面活性剂发展,其安全性也将倍受关注。建议加强油脂化学工业建设,为油脂基表面活性剂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赵慧昂,于文[10](2007)在《改性丙烯酸聚合物在玻璃清洗剂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根据目前玻璃清洗剂的发展趋势,详细研究了一种改性丙烯酸聚合物在玻璃清洗剂中的应用效果。实验结果表明:用含有这种聚合物的清洗剂清洗玻璃后,赋予玻璃表面抗再次污染、表面亲水性更强、防雾、快干、不留痕迹的优异性能。探讨了此聚合物在玻璃清洗剂中的作用机理,展望了此种聚合物的应用前景。

二、欧洲家用硬表面清洗剂的现状与未来(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欧洲家用硬表面清洗剂的现状与未来(英)(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研究 ——以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0.2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0.3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0.4 创新之处与主要不足
第一章 中外洗涤技术发展概述
    1.1 洗涤技术的相关概念
        1.1.1 洗涤、洗涤技术及洗涤剂
        1.1.2 表面活性剂界定、分类及去污原理
        1.1.3 助剂、添加剂、填充剂及其主要作用
        1.1.4 合成脂肪酸及其特殊效用
    1.2 国外洗涤技术的发展概述
        1.2.1 从偶然发现到商品——肥皂生产技术的萌芽与发展
        1.2.2 科学技术的驱动——肥皂工业化生产及其去污原理
        1.2.3 弥补肥皂功能的缺陷——合成洗涤剂的出现与发展
        1.2.4 新影响因素——洗涤技术的转型
        1.2.5 绿色化、多元化和功能化——洗涤技术发展新趋势
    1.3 中国洗涤技术发展概述
        1.3.1 取自天然,施以人工——我国古代洗涤用品及技术
        1.3.2 被动引进,艰难转型——民国时期肥皂工业及技术
        1.3.3 跟跑、并跑到领跑——新中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历程
    1.4 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发展沿革
        1.4.1 民国时期的中央工业试验所
        1.4.2 建国初期组织机构调整
        1.4.3 轻工业部日用化学工业科学研究所的筹建
        1.4.4 轻工业部日用化学工业科学研究所的壮大
        1.4.5 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转制和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发展
    2.1 我国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开端(1957-1959)
        2.2.1 早期技术研究与第一批合成洗涤剂产品的面世
        2.2.2 早期技术发展特征分析
    2.2 以烷基苯磺酸钠为主体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1960-1984)
        2.2.1 生产工艺的连续化研究及石油生产原料的拓展
        2.2.2 烷基苯新生产工艺的初步探索
        2.2.3 长链烷烃脱氢制烷基苯的技术突破及其它生产工艺的改进
        2.2.4 技术发展特征及研究机制分析
    2.3 新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与研究(1985-1999)
        2.3.1 磺化技术的进步与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盐、α-烯基磺酸盐的开发
        2.3.2 醇(酚)醚衍生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2.3.3 脂肪酸甲酯磺酸盐的研究
        2.3.4 烷基苯磺酸钠生产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2.3.5 技术转型的方式及动力分析
    2.4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技术的全面产业化及升级发展(2000 年后)
        2.4.1 三氧化硫磺化技术的产业化发展
        2.4.2 主要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技术的产业化
        2.4.3 油脂基绿色化、功能性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2.4.4 新世纪技术发展特征及趋势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发展
    3.1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技术的初步发展(1958-1980)
    3.2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技术的迅速崛起(1981-2000)
        3.2.1 生产原料的研究
        3.2.2 咪唑啉型两性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3.2.3 叔胺的制备技术的突破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开发
        3.2.4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技术更新及新品种的开发
        3.2.5 技术发展特征及动力分析
    3.3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绿色化品种的开发(2000 年后)
        3.3.1 脂肪酸甲酯乙氧基化物的开发及乙氧基化技术的利用
        3.3.2 糖基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3.3.3 季铵盐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进一步发展
        3.3.4 技术新发展趋势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助剂及产品生产技术的发展
    4.1 从三聚磷酸钠至4A沸石——助剂生产技术的开发与运用
        4.1.1 三聚磷酸钠的技术开发与运用(1965-2000)
        4.1.2 4 A沸石的技术开发与运用(1980 年后)
        4.1.3 我国助剂转型发展过程及社会因素分析
    4.2 从洗衣粉至多类型产品——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开发
        4.2.1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初步开发(1957-1980)
        4.2.2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全面发展(1981-2000)
        4.2.3 新世纪洗涤产品生产技术发展趋势(2000 年后)
        4.2.4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发展动力与影响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发展
    5.1 合成脂肪酸的生产原理及技术发展
        5.1.1 合成脂肪酸的生产原理
        5.1.2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发展历史
        5.1.3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研发路线的选择性分析
    5.2 我国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初创(1954-1961)
        5.2.1 技术初步试探与生产工艺突破
        5.2.2 工业生产的初步实现
    5.3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工业化(1962-1980)
        5.3.1 为解决实际生产问题开展的技术研究
        5.3.2 为提升生产综合效益开展的技术研究
    5.4 合成脂肪酸生产的困境与衰落(1981-90 年代初期)
    5.5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历史反思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我国洗涤技术历史特征、发展动因、研发机制考察
    6.1 我国洗涤技术的整体发展历程及特征
        6.1.1 洗涤技术内史视野下“发展”的涵义与逻辑
        6.1.2 我国洗涤技术的历史演进
        6.1.3 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特征
    6.2 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动因
        6.2.1 社会需求是技术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6.2.2 政策导向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支撑
        6.2.3 技术引进与自主研发是驱动的双轮
        6.2.4 环保要求是技术发展不可忽视的要素
    6.3 我国洗涤技术研发机制的变迁
        6.3.1 国家主导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6.3.2 国家主导向市场引导转化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6.3.3 市场经济主导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2)基于观测数据的臭氧来源解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臭氧污染现状及其危害
        1.1.1 国外臭氧污染现状
        1.1.2 国内臭氧污染现状
        1.1.3 臭氧污染的危害
        1.1.4 臭氧污染的影响因素
    1.2 臭氧来源解析方法研究现状
        1.2.1 臭氧来源定性分析方法
        1.2.2 臭氧来源定量分析方法
    1.3 立项依据与研究内容
        1.3.1 立项依据与研究意义
        1.3.2 研究内容
第2章 臭氧及前体物的观测数据分析
    2.1 臭氧及其前体物观测
        2.1.1 VOCs采样点及采样时间
        2.1.2 VOCs样品及在线观测数据采集
        2.1.3 VOCs样品分析
        2.1.4 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2.2 臭氧及其前体物观测数据分析
        2.2.1 臭氧及其前体物总体特征分析
        2.2.2 臭氧及其前体物化学特征分析
        2.2.3 臭氧前体物初始浓度特征分析
        2.2.4 不同污染级别下VOCs特征分析
        2.2.5 气象条件对臭氧生成的影响
    2.3 小结
第3章 臭氧生成模拟及其敏感性分析
    3.1 基于观测数据的模型的臭氧生成模拟方法
        3.1.1 FOAM模型描述
        3.1.2 基于观测数据的臭氧生成模拟方法
    3.2 臭氧生成的模拟及验证
    3.3 基于FOAM的臭氧收支分析
    3.4 臭氧生成敏感性分析
        3.4.1 指示剂法
        3.4.2 相对增量反应活性系数法
        3.4.3 臭氧净生成率等值线
    3.5 小结
第4章 臭氧前体物来源解析
    4.1 臭氧前体物来源解析方法
    4.2 臭氧前体物来源解析
    4.3 小结
第5章 基于观测的臭氧来源解析及其削减策略
    5.1 基于观测数据的臭氧来源分析法
        5.1.1 基于观测数据的臭氧区域来源分析法
        5.1.2 基于观测数据的臭氧生成潜势法
        5.1.3 基于观测数据的模型的臭氧来源解析法
    5.2 臭氧区域输送路径及潜在源区分析
        5.2.1 臭氧区域输入路径分析
        5.2.2 臭氧区域输出路径分析
        5.2.3 臭氧输送潜在源区分析
    5.3 基于OFP的臭氧来源解析研究
    5.4 基于FOAM的臭氧来源解析研究
        5.4.1 VOCs源的臭氧生成率分析
        5.4.2 基于FOAM的臭氧来源解析结果
        5.4.3 基于OFP与FOAM的臭氧来源解析结果对比
        5.4.4 不同污染天气级别下臭氧来源解析
        5.4.5 不同输送气流影响下臭氧来源解析
    5.5 基于臭氧削减的VOCs与NOx减排比例
    5.6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3)寒地文物建筑冻害的机理与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课题的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
        1.1.3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
        1.2.2 国内相关研究
    1.3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对象及研究范围
        1.3.2 研究要点
        1.3.3 相关概念的厘定
    1.4 课题的研究方法与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第2章 寒地文物建筑冻害研究的价值导向性
    2.1 寒地文物建筑价值的多维体系
        2.1.1 价值体系的核心性
        2.1.2 价值体系的指导性
        2.1.3 价值体系的多样性
    2.2 寒地文物建筑价值与保护的级差性
        2.2.1 我国文物建筑的等级划分
        2.2.2 冻害防治与管理的等级差异
        2.2.3 病害治理与价值的等级对应
    2.3 寒地文物建筑价值与冻害防治的应对性
        2.3.1 预防性保护的价值延续
        2.3.2 真实性与完整性的价值评判
        2.3.3 “主动保护”的价值关联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寒地文物建筑冻害的信息采集
    3.1 文物建筑冻害的物理环境信息
        3.1.1 温度作用要素
        3.1.2 湿环境作用要素
        3.1.3 冻融循环作用要素
    3.2 文物建筑冻害的图像信息采集
        3.2.1 文物建筑冻害的形态表征梳理
        3.2.2 文物建筑冻害的定性等级评定
        3.2.3 文物建筑冻害在不同区域的差异性
    3.3 文物建筑冻害的数据信息分布统计
        3.3.1 墙脚构造的冻害数据调查
        3.3.2 主体围护结构冻害数据调查
        3.3.3 装饰及附属构件的冻害数据调查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寒地文物建筑冻害的机理分析
    4.1 冻胀作用的温湿度影响
        4.1.1 材料自身的吸湿性
        4.1.2 水分来源及作用机理
        4.1.3 冻融循环的侵蚀原理
    4.2 冻害加剧的劣化机制
        4.2.1 构件及构造的失效缺陷
        4.2.2 维护及管理的不当问题
        4.2.3 光照及风速的催化因素
    4.3 典型冻害的发生机理
        4.3.1 酥碱的冻害发生机理
        4.3.2 层裂的冻害发生机理
        4.3.3 裂缝的冻害发生机理
        4.3.4 冻害机理实例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寒地文物建筑冻害的预防调控
    5.1 文物建筑冻害的宏观调控
        5.1.1 排水系统的改进
        5.1.2 防潮设施的改进
        5.1.3 防渗维护的改进
    5.2 文物建筑冻害的中观防护
        5.2.1 建筑构件的湿度控制
        5.2.2 建筑结构性能的检测
        5.2.3 建筑整体的病害跟踪
    5.3 文物建筑冻害的微观应对
        5.3.1 墙体基础水线的预防
        5.3.2 墙体表面酥碱的预防
        5.3.3 墙体内部冷凝的预防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寒地文物建筑冻害的治理措施
    6.1 不同结构的寒地文物建筑冻害治理
        6.1.1 石质文物的评估与检测
        6.1.2 砖木结构的保护与修复
        6.1.3 石构建筑的清洗与材料替换
    6.2 不同构造的寒地文物建筑冻害治理
        6.2.1 线脚及构件的防水性技法
        6.2.2 砂浆粘结剂的适寒性实验
        6.2.3 砌块及构造的可逆性工艺
    6.3 不同材料的寒地文物建筑冻害治理
        6.3.1 抗脆性面层的改良
        6.3.2 抗冻性材料的补缝
        6.3.3 抗裂性技法的加固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XGDQ公司经营模式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文献综述
        1.3.1 经营模式管理方面
        1.3.2 经营模式创新方面
        1.3.3 行业发展现状方面
        1.3.4 相关研究分析
    1.4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经营模式管理及相关理论研究
    2.1 民用清洁行业定义
        2.1.1 民用清洁行业的基本概念
        2.1.2 其他领域清洁行业的基本概念
    2.2 民用清洁企业经营模式管理及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2.2.1 经营模式管理相关理论研究
        2.2.2 民用清洁企业经营模式管理及创新现状
第3章 XGDQ 公司经营模式管理现状及行业横向比较
    3.1 XGDQ 公司概况
        3.1.1 XGDQ 公司发展背景
        3.1.2 XGDQ 公司经营模式分析
        3.1.3 XGDQ 公司的“蓝海战略”
    3.2 国外民用清洁巨头经营模式管理经验借鉴比较
        3.2.1 德国凯驰集团公司概况
        3.2.2 凯驰在华经营模式分析
        3.2.3 凯驰结合中国市场的经营模式管理研究
第4章 XGDQ 公司经营模式创新分析
    4.1 专注细分市场的“专注战略”
    4.2 “市场需求优先”的产品开发模式
    4.3 与时俱进的网络营销模式
    4.4 XGDQ 公司发展前景
第5章 民用清洁企业经营模式管理保障措施
    5.1 民用清洁企业经营模式管理及创新基本思路
    5.2 企业经营模式创新管理对策与行业发展的辩证思考
        5.2.1 产品国标化
        5.2.2 服务社会化
        5.2.3 管理行业化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珠江三角洲地区典型工业VOCs源排放成分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源排放成分谱研究
    1.3 研究目标、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 论文组织架构
第2章 典型工业VOCs源排放行业识别
    2.1 清单估算对象
    2.2 数据来源
    2.3 排放清单估算方法
        2.3.1 排放量估算
        2.3.2 不确定性分析
    2.4 排放因子
    2.5 结果与讨论
        2.5.1 珠江三角洲重点VOC排放行业排放清单
    2.6 各行业VOCs排放贡献率分析
    2.7 不确定性分析
    2.8 典型工业VOCs源选定
    2.9 本章小结
第3章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3.1 仪器设制与采样方法
        3.1.1 仪器设制
        3.1.2 采样方法
    3.2 实验室分析
    3.3 样品采集与分析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3.3.1 样品采集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3.3.2 样品分析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污染源调研与采样
    4.1 印刷行业
        4.1.1 排放来源与特征
        4.1.2 现场样品采集
    4.2 木质家具制造行业
        4.2.1 排放来源与特征
        4.2.2 现场样品采集
    4.3 制鞋行业
        4.3.1 排放来源与特征
        4.3.2 现场样品采集
    4.4 涂料生产行业
        4.4.1 排放来源与特征
        4.4.2 现场样品采集
    4.5 金属表面处理行业
        4.5.1 排放来源与特征
        4.5.2 现场样品采集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VOCs源排放成分谱结果与讨论
    5.1 印刷行业
        5.1.1 凸版印刷
        5.1.2 平版印刷
        5.1.3 凹版印刷
    5.2 木制家具制造业
        5.2.1 有组织与无组织排放VOCs成分特征分析
        5.2.2 木制家具制造行业VOCs排放成分谱结果总结
    5.3 制鞋行业
        5.3.1 有组织与无组织排放VOCs成分特征分析
        5.3.2 皮鞋厂与运动鞋厂VOCs成分特征分析
        5.3.3 制鞋业VOCs排放成分谱
    5.4 涂料生产行业
        5.4.1 有组织与无组织排放VOCs成分特征比较
        5.4.2 涂料生产行业VOCs排放成分谱
    5.5 金属表面处理行业
        5.5.1 VOCs排放成分特征
        5.5.2 有组织样品与无组织样品VOCs成分比较
        5.5.3 金属表面处理行业VOCs排放成分谱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VOCs源排放成分谱对比和源成分谱建立
    6.1 不同地区成分谱比较
        6.1.1 不同地区印刷行业VOCs源排放成分谱比较
        6.1.2 不同地区木制家具制造行业VOCs源排放成分谱比较
    6.2 珠江三角洲典型VOCs源排放成分谱建立
    6.3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建议
    主要结论
    下一阶段工作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家用电器的生命周期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研究背景
    1.1 社会背景
    1.2 家用电器产业背景
        1.2.1 家用电器产业基本情况介绍
        1.2.2 家用电器产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第2章 生命周期理论的基础探讨
    2.1 生命周期评价
        2.1.1 生命周期评价概念
        2.1.2 生命周期评价的发展进程
        2.1.3 生命周期评价技术框架
        2.1.4 生命周期评价的目的及意义
        2.1.5 生命周期评价的局限性
    2.2 产品的生命周期设计
        2.2.1 产品的生命周期设计内涵
        2.2.2 产品生命周期设计的步骤
        2.2.3 产品生命周期设计的必要性
第3章 家用电器设计
    3.1 传统的家用电器设计
    3.2 未来家用电器设计的发展趋势
第4章 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家用电器设计
    4.1 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家用电器设计
        4.1.1 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家用电器设计
        4.1.2 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家用电器设计的框架
        4.1.3 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家用电器设计的优势
    4.2 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家用电器设计的必然性
        4.2.1 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召唤
        4.2.2 严格的国内外法律法规的促使
第5章 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家用电器设计策略
    5.1 家用电器开发层次的设计策略
        5.1.1 耐用性设计策略
        5.1.2 可维修性设计策略
        5.1.3 可升级性设计策略
        5.1.4 功能集成性设计策略
        5.1.5 美学性设计策略
        5.1.6 非物质性设计策略
    5.2 家用电器生产层次的设计策略
        5.2.1 家用电器使用材料的选择
        5.2.2 家用电器生产工艺过程的优化
    5.3 家用电器配送层次的设计策略
        5.3.1 高效的运输方式
        5.3.2 有效的物流管理
        5.3.3 科学的包装
    5.4 家用电器使用层次的设计策略
        5.4.1 选择“低碳”的使用方式
        5.4.2 延长家用电器的使用寿命
    5.5 家用电器废弃和回收处置层次的设计策略
        5.5.1 对废旧家用电器的回收再利用
        5.5.2 对废旧家用电器中不可再利用部分的处理
第6章 结论
    6.1 论文结论
    6.2 论文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7)新时期30年室内设计艺术历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概念话语
    (二) 现实记忆
    (三) 史学思考
一、室内设计的自觉意识
    (一) “十大建筑”与室内装饰艺术的初生
    (二) “国际机场壁画”与绘画装饰艺术的发展
    (三) “广告”对“工艺美术”设计意识的催生
二、室内设计业的市场化崛起
    (一) 思想解放与理性回归
    (二) 建筑设计的发展与室内设计理念的生成
    (三) 室内设计行业的生成与市场化
三、探索中前进的室内设计教育
    (一) 从工艺美术到艺术设计教育
    (二) 设计教育的实践与创新
    (三) 设计教育的交流与合作
四、设计艺术的“西学东渐”
    (一) 渐行渐近的国外设计思潮
    (二) 室内设计的现实走向
    (三) 全球化语境下的本土化反思
五、设计艺术的学术拓展与反思
    (一) 概念的确立与演变
    (二) 在交流中日渐成熟的艺术设计
    (三) 实践与理论的互促——室内设计的创作与竞赛
    (四) 室内设计与人的主题
六、走向规范化的室内设计业
    (一) 发展中的行业组织
    (二) 室内设计业的市场化
    (三) 走向规范的必然选择
七、室内设计的硬件与软件
    (一) 各类相关行业间的互动与实践
    (二) 设计表现与设计艺术的重构
八、室内设计与大众消费
    (一) 室内设计走向民众生活
    (二) 室内设计与大众消费
    (三) “发烧”、反思与务实
九、发展期的设计艺术
    (一) 外来经验的本土转换
    (二) 生存的欲求与应对
    (三) 消费时代的室内设计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8)后《京都议定书》时代中国减排国际义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第一节、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节、研究范围
    第三节、相关文献评析
    第四节、研究方法及架构
    注释
第一章 全球化治理理论对中国减排义务的影响
    第一节、全球化之概述
    第二节、全球治理理论及其对中国减排义务的影响
    第二节、社会资本理论及其对中国减排义务的影响
    第三节、全球环境治理的各种组织及其对中国减排义务的影响
    第四节、全球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理论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第五节、小结
    注释
第二章 温室气体减排国际义务的规范分析
    第一节、《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项下的减排国际义务
    第二节、中国关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实现立场的国际法分析
    第三节、《京都议定书》项下的减排国际义务
    第四节、《京都议定书》项下中国承担的减排义务及展望
    注释
第三章 中国履行《京都议定书》减排义务的障碍与发展
    第一节、中国关于减排国际义务的国际法理论和现实根据分析
    第二节、中国履行减排义务的障碍与基本立场
    第三节、中国减排国际义务的发展趋势:从巴里岛路线图到哥本哈根会议
    第四节、欧盟地区关于中国减排国际义务的立场及其国际法分析
    第五节、美国关于中国减排国际义务的立场及其国际法分析
    第六节、小岛国联盟对中国减排国际义务的立场及其国际法分析
    注释
第四章 中国履行《京都议定书》减排义务的制度建构、成就与展望
    第一节、理论与实践之政策工具
    第二节、环境税收制度
    第三节、碳排放交易制度
    第四节、清洁发展机制
    第五节、可再生能源制度及其它代表性制度
    注释
结论
    第一节、潮流与变迁
    第二节、理论反思与研究发现
    第三节、前瞻评估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会议历程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索引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后记

(9)表面活性剂在家用洗涤剂中的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应用现状
    1.1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1.2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1.3 两性表面活性剂
    1.4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2 发展趋势
    2.1 未来家用洗涤剂的发展趋势
        2.1.1 功能化
        2.1.2 浓缩化
        2.1.3 液体化
    2.2 家用洗涤剂用表面活性剂发展趋势
        2.2.1 石油基向油脂基转变
        2.2.2 特种表面活性剂逐步用于家用洗涤剂中
        2.2.3 更重视安全性
3 建议

四、欧洲家用硬表面清洗剂的现状与未来(英)(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研究 ——以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为中心[D]. 王鹏飞. 山西大学, 2021(01)
  • [2]基于观测数据的臭氧来源解析研究[D]. 李如梅.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3]寒地文物建筑冻害的机理与防治研究[D]. 陈思.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1)
  • [4]XGDQ公司经营模式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D]. 王开明. 南昌大学, 2014(02)
  • [5]珠江三角洲地区典型工业VOCs源排放成分谱研究[D]. 余宇帆. 华南理工大学, 2012(01)
  • [6]家用电器的生命周期理论研究[D]. 袭荣英. 山东轻工业学院, 2010(04)
  • [7]新时期30年室内设计艺术历程研究[D]. 董赤. 东北师范大学, 2010(11)
  • [8]后《京都议定书》时代中国减排国际义务研究[D]. 王启东. 暨南大学, 2010(09)
  • [9]表面活性剂在家用洗涤剂中的应用进展[J]. 张彪,范伟莉. 应用化工, 2008(02)
  • [10]改性丙烯酸聚合物在玻璃清洗剂中的应用研究[J]. 赵慧昂,于文. 日用化学品科学, 2007(08)

标签:;  ;  ;  ;  ;  

欧洲家用硬质表面清洁剂的现状和未来(英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