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氧苯氧丙酸类除草剂论文-余雨蓉

芳氧苯氧丙酸类除草剂论文-余雨蓉

导读:本文包含了芳氧苯氧丙酸类除草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芳氧苯氧丙酸类,磺酰脲类,QuEChERS,LC-MS,MS

芳氧苯氧丙酸类除草剂论文文献综述

余雨蓉[1](2019)在《芳氧苯氧丙酸类和磺酰脲类除草剂在烟草上的残留分析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芳氧苯氧丙酸类(APP)除草剂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禾本科杂草的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ase),从而阻碍其脂肪酸的合成,影响杂草的生长。磺酰脲类除草剂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乙酰乳酸合成酶(ALS)的合成,阻止支链氨基酸的生物合成,从而阻止细胞的分裂和生长,达到除草的目的,主要用于防除阔叶杂草和禾本科杂草。本文通过构建两类两类除草剂在土壤、烟叶和烟粉基质中的残留分析方法,对11%高效氟吡甲禾灵·砜嘧磺隆可分散油悬浮剂在烟草上的残留试验样品进行分析检测。论文取得研究结果如下:1、本文通过优化色谱条件和前处理条件,建立了检测分析土壤和烟草中6种APP除草剂和19种磺酰脲类除草剂的QuEChERS-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法,并对该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25种除草剂在溶剂乙腈、土壤、烟叶、烟粉中的线性相关系数(R~2)>0.9904,线性良好;25种除草剂在土壤、烟叶和烟粉中的检测限(LOD)在0.024~0.300 mg/kg之间,定量限(LOQ)在0.08~1.00mg/kg之间,灵敏度较好;25种除草剂在叁种不同的添加水平下,在土壤、烟叶和烟粉基质中的平均添加回收率在72.61%~114.40%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在0.44%~11.55%之间,准确度和精密度较好。2、2017年贵州土壤样品中高效氟吡甲禾灵和砜嘧磺隆、湖南土壤样品中的高效氟吡甲禾灵消解数据无规律,无法用一级动力学方程拟合。2017年湖南土壤中砜嘧磺隆从0 d到7 d有规律,7 d后低于LOQ(0.10 mg/kg),对前7天消解数据进行拟合得到消解动力学方程为:C=0.2296e~(-0.181t)(R~2=0.9389),半衰期为3.83d。2017年两地土壤样品消解动态试验结果表明高效氟吡甲禾灵和砜嘧磺隆在贵州、湖南两地土壤中原始沉积量很低。3、2017年贵州烟叶中高效氟吡甲禾灵的消解动力学方程为C=0.76e~(-0.193t)(R~2=0.6204),半衰期为3.59 d。2017年贵州烟叶中的砜嘧磺隆、湖南烟叶中的高效氟吡甲禾灵和砜嘧磺隆消解数据无规律,无法用一级动力学方程拟合。4、2017年土壤样品中高效氟吡禾灵的残留量为0.24 mg/kg,砜嘧磺隆残留量为<0.10 mg/kg;2017年和2018年烟粉样品中高效氟吡禾灵的残留量为0.60mg/kg,砜嘧磺隆残留量为<0.25 mg/kg。(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9-06-01)

马斌斌,徐明仙,郑夏琼,林春绵[2](2012)在《5种芳氧苯氧丙酸类除草剂的超临界色谱手性分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获得单一的高效异构体对于提高农药药效和减少环境污染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采用Sino-ChiralOJ柱在超临界色谱中以CO2为流动相对5种芳氧苯氧丙酸类除草剂进行手性分离。探索了系统温度(25-45℃)、流动相改性剂(甲醇、乙醇或异丙醇)及添加量(5%-15%)对分离效果的影响。[结果]唑禾草灵、吡氟禾草灵、喹禾灵获得了完全分离,其最大分离度分别为11.66、1.48、8.34,而禾草灵酸和吡氟氯禾灵均未获得分离。[结论]随着改性剂添加量的增大,唑禾草灵、吡氟禾草灵、喹禾灵的容量因子和分离度逐渐减小,而分离因子基本保持不变。在同一改性剂添加量下,容量因子按甲醇-乙醇-异丙醇的顺序基本逐渐增大,而分离因子基本保持不变。随着系统温度的升高,容量因子逐渐增大,分离因子和分离度逐渐减小。各物质结构上的差异导致分离效果不同。(本文来源于《农药》期刊2012年03期)

金丽霞[3](2011)在《手性叁唑类杀菌剂和芳氧苯氧丙酸类除草剂高效液相色谱对映体分离》一文中研究指出农药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资。农药中很多化合物是手性的,目前手性农药已占全部农用化学品的40%,而且这一比例还在逐年增加。手性农药对映异构体之间可能存在活性和毒性方面的差异,因此手性农药的对映体分离与制备具有重要意义。手性农药对映体分离分析是研究对映体选择性差异和环境安全的基础和支撑,手性化合物与手性固定相之间的对映体识别作用机理从理论上为手性分离方法的建立提供技术指导,手性化合物在高效液相色谱中的对映体标识(构型判断)为对映体选择性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本论文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在多糖手性固定相上对手性叁唑类杀菌剂和芳氧苯氧丙酸类除草剂进行了对映体分离的研究。(1)在多糖手性固定相Chiralpak AD-H和Chiralcel OD-H( 250×4.6 mm i.d.,5μm)柱上对叁唑类手性杀菌剂进行了对映体分离研究。在Chiralpak AD-H柱上,大部分的叁唑类化合物得到了完全的基线分离。同时考察了二元流动相体系和叁元流动相体系中醇极性添加剂对对映体分离的影响,发现二元体系中异丙醇作为改性剂对此类化合物的分离比乙醇更有优势,而叁元体系中流动相能结合两种醇或醇和醚的共同作用进行对映体洗脱。根据圆二色(CD)检测器所得CD光谱图来确定对映体的出峰顺序,考察分离过程中不同醇添加剂时的对映体流出顺序,结果表明流动相中醇添加剂的种类不同则手性化合物对映体流出顺序可能也不同。最后探讨了叁唑类化合物在手性固定相上的识别机理。利用分子对接手段,考察了己唑醇等6个杀菌剂在直链淀粉-叁(3,5-二甲基苯基氨基甲酸酯)手性固定相(ADMPC)和纤维素-叁(3,5-二甲基苯基氨基甲酸酯)手性固定相(CDMPC)上发生识别时的氢键作用,发现除烯唑醇外,其他化合物R/S-构型在CSP上的氢键作用的作用位点存在异同,因此可判断氢键作用是此类化合物在多糖手性固定相上发生手性识别的主要作用之一。(2)在直链淀粉手性固定相Chiralpak AD-H (250×4.6 mm i.d.,5μm)上、正相色谱中,禾草灵等八个芳氧苯氧丙酸类除草剂得到了完全的基线分离,除吡氟氯禾灵在正己烷和异丙醇为流动相时获得分离外,其他化合物均在以正己烷/乙醇(酸形式化合物添加叁氟乙酸)为流动相时基线分离。进一步讨论了AOPP除草剂在ADMPC上的对映体识别机理,手性识别主要基于π-π作用、偶极-偶极作用和氢键作用。同样利用分子对接建立此类化合物与ADMPC之间识别的氢键模型,识别中氢键作用主要由化合物上的氧、氮原子和羰基与ADMPC上的-NH之间形成。此外,利用HPLC-UV-CD联用技术、stop-flow法实验扫描得此类化合物CD谱图和正负康顿效应的关系;根据化合物的R/S-结构,利用量子化学法、含时密度泛函理论TDDFT-高斯计算从理论上得到八对对映体各自CD谱图和正负康顿效应的关系,发现此类化合物对映体构型与正负康顿效应的关系均为R-(+)-构型和S-(–)-构型。将两种方法得到CD谱图对比后标识了八个化合物各自对映体在相应色谱条件下的出峰,除吡氟禾草灵、吡氟甲禾灵和吡氟乙禾灵出峰为R>S外,其它均为S>R,由此找到了一种在线判断手性农药对映体绝对构型的方法。(3)从手性固定相填料基质色谱硅胶的制备和表征开始,得到粒径为20μm、比表面积为327.3482 m2/g、孔容为0.577156 cm3/g、孔径为60 ?的色谱硅胶,并将其氨丙基化。进一步合成了纤维素-叁(4-甲基苯基甲酸酯)(CTMB)手性固定相并涂覆到自制的色谱硅胶上,匀浆法填装得相应的分析型和半制备型色谱柱。在自制分析型色谱柱上考察了禾草灵除草剂的分离,并将分离条件放大至半制备色谱,结果表明直径为10 mm半制备柱上手动制备每小时可达到mg级,基本能满足对映体靶标活性和非靶标毒性实验研究的需求。(本文来源于《浙江工业大学》期刊2011-12-01)

侯颖[4](2011)在《芳氧苯氧丙酸类和氯乙酰胺类除草剂降解菌的分离鉴定、降解基因克隆表达及其代谢途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除草剂大量使用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解决污染的手段与方法不断地被提出和更新,其中利用微生物降解除草剂已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芳氧苯氧丙酸类和氯乙酰胺类除草剂是我国除草甘膦以外,使用最多的两大类除草剂,并且这两类除草剂的品种多,使用量大;在解决了农田杂草危害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污染。本研究以精嗯唑禾草灵和乙草胺为底物,对芳氧苯氧丙酸类和氯乙酰胺类除草剂降解微生物进行了分离鉴定,以期为这两大类除草剂污染的生物修复及其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微生物资源。一、精恶唑禾草灵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降解特性研究从长期受农药污染的土壤中分离出能够快速降解精嗯唑禾草灵的菌株T1,根据表型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DNA系统发育分析,将其初步鉴定为红球菌属(Rhodococcus sp.)。菌株T1最适生长温度和pH分别25℃和7.0,好氧性生长,当NaCl浓度小于3%时,菌体生长良好。经HPLC/MS鉴定菌株T1代谢精嗯唑禾草灵的产物为精恶唑禾草灵酸,即该菌株降解精恶唑禾草灵是依靠断裂其酯键来实现的,但是它不能进一步降解精嗯唑禾草灵酸。菌株T1可以精嗯唑禾草灵降解过程中产生的乙醇进行生长,其降解精恶唑禾草灵的最适温度和pH分别为30℃和8.0。在该条件下,5%接种量的菌株T1在24h内可将100mg·L-1的精恶唑禾草灵降解94%以上,且该菌株还能降解包括精喹禾灵、氰氟草酯、炔草酯、高效氟吡甲禾灵等在内的多种芳氧苯氧丙酸类除草剂,降解谱很广。二、精嗯唑禾草灵水解基因feh的克隆表达及酶学性质研究以叁丁酸甘油酯为底物,利用鸟枪法从Rhobococcus sp. T1基因组文库中筛选到了两个含有酯酶基因的阳性克隆;其中阳性克隆pTT2具有精恶唑禾草灵水解活性。利用重迭延伸PCR技术从阳性克隆pTT2中成功扩增出了精恶唑禾草灵水解酶基因feh,并成功构建了该基因的表达载体pET29a-feh; feh可以在E.coli BL21(DE3)中很好地表达,重组酶Feh经Ni-NTA柱纯化后获得纯酶。精嗯唑禾草灵水解酶Feh的最适反应温度为50℃,最适反应pH值为9.5,具有较好的pH稳定性和热稳定性。Feh可以水解对硝基苯酯类和叁酰甘油酯类物质,但水解能力受碳链长度影响。Feh以精恶唑禾草灵为底物时的Km和Vmax分别为0.37mmol·L-1和1.08mmol-min-1·mg-1.叁、乙草胺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利用以乙草胺为唯一碳源的无机盐培养基,从乙草胺农药厂的活性污泥中获得了能够将乙草胺完全降解的富集液T3和T4,二者均能在6d内将100mg·L-1的乙草胺完全降解。富集液T3和T4均能降解丁草胺,并使敌稗部分降解产生新的产物,但二者均不能降解吡草胺和丙草胺。利用RFLP和平板培养发现富集液T3和T4中具有丰富的细菌多样性。从富集液T3和T4中逐步分离到了能够将乙草胺完全降解的菌株T3-1、T3-6、T4-7和MEA3-1;它们联合降解乙草胺的途径为:菌株T3-1将乙草胺降解为2’-甲基-6’-乙基-2-氯乙酰苯胺(CMEPA),菌株T3-6和菌株T4-7再将CMEPA降解为2,6-甲乙基苯胺(MEA),而菌株MEA3-1则可将MEA完全降解。利用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DNA序列分析将菌株T3-1、T3-6和MEA3-1分别鉴定为Rhodococcus sp.、Delftia sp和Sphingobium sp.。四、乙草胺降解菌的降解特性研究及其对乙草胺的联合降解菌株T3-1可以乙草胺降解产物为碳源生长,其降解乙草胺的最适温度和pH分别为37℃和7.0。在该条件下,5%接种量的T3-1在14h对200mg·L-1乙草胺的降解率为95.5%。菌株T3-1还可以降解丁草胺,但不能降解丙草胺、异丙草胺和吡草胺。菌株T3-6不能以CMEPA降解产物MEA或氯乙酸为唯一碳源生长,其降解CMEAP的最适温度和pH分别为30℃和7.0;在该条件下,5%接种量的T3-6在10h内即可将500mg·L-1的CMEPA完全转化为MEA和氯乙酸。菌株T3-6还可以降解苯胺和邻苯二酚,并使对苯二酚发生部分转化。菌株MEA3-1可以MEA为唯一碳源进行生长,使MEA完全矿化,其降解MEA的最适温度和pH分别为30℃和7.0。在该条件下,5%接种量的MEA3-1在10h内即可将50mg·L-1的MEA降解完。菌株MEA3-1不能降解苯胺,并且只能使邻苯二酚和对苯二酚发生部分转化。在30℃和pH7.0条件下,菌株T3-1、T3-6和MEA3-1的共同作用可以在24h内将200mg·L-1的乙草胺完全矿化80%以上,其降解效果远远高于已报道的菌株。因此,由这叁个菌株制成复合培养物,对乙草胺和丁草胺污染的生物修复有很大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1-10-01)

沈报春,袁建勇,王恒春,徐贝佳,徐秀珠[5](2008)在《3种芳氧苯氧丙酸类除草剂在CDMPC与万古霉素手性固定相上的对映体分离》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纤维素叁(3,5-二甲基苯基氨基甲酸酯)(CDMPC)手性柱上成功分离了3种高效芳氧苯氧丙酸类除草剂——稳杀得、千金和禾草灵。正相系统下,分别考察了流动相醇类添加剂的种类、浓度以及溶质结构对手性分离的影响,3种溶质中千金的保留最强而禾草灵的分离效果最好。并在万古霉素手性固定相上对3种芳氧苯氧丙酸类除草剂进行了手性拆分。在正相流动相中,它们在万古霉素手性固定相上的手性分离效果明显不如在CDMPC上的好。探讨了2种手性固定相对3种溶质的手性识别机理。(本文来源于《分析测试学报》期刊2008年12期)

张辉,张武军,王朝斌,陈贵明,彭秀丽[6](2006)在《芳氧苯氧丙酸类除草剂对油菜田杂草群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1998—2004年连续6年定点在四川省水旱轮作冬油菜田使用芳氧苯氧丙酸类除草剂进行化学除草试验。随着除草剂的连年使用,引起了油菜田杂草群落结构的变化,原以看麦娘(Alopecurus aequalis)、棒头草(Polypogon fugax)、繁缕(Stellaria media)为主的未本科、阔叶杂草混生杂草群落,在芳氧苯氧丙酸类除草剂10.8%高效氟吡甲禾灵乳油、5%精喹禾灵乳油、15%精吡氟禾草灵乳油的作用下,均演变成以繁缕(Stellaria media)、猪殃殃(Galium aparine)、早熟禾(Poa annua)为主的阔叶杂草、禾本科杂草混生杂草群落;油菜田杂草种类演变规律的研究为今后进行杂草综合治理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科技创新与绿色植保——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06-11-01)

潘春秀,吴清洲,沈报春,张雪君,张大同[7](2006)在《芳氧苯氧丙酸类除草剂在两种手性柱上的对映体分离》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自制的涂敷型纤维素叁(3,5-二甲基苯基氨基甲酸酯)(CDMPC)手性柱和P irkle型(S,S)-W helk-O 1手性柱上对禾草灵,吡氟禾草灵,喹禾灵,恶唑禾草灵4种芳氧苯氧丙酸类除草剂进行了对映体分离。分别考察了在流动相正己烷中,极性醇类添加剂种类、和浓度以及溶质的结构因素对手性分离的影响,探讨了溶质在两种手性柱上的手性识别的机理。结果显示:恶唑禾草灵在(S,S)-W helk-O 1上获得了较好的分离,其它时3种溶质均在CDMPC上获得了较好的分离,各溶质都达到基线分离。两种手性柱的手性识别机理不同,溶质和固定相的结构是手性识别的关键。(本文来源于《分析化学》期刊2006年02期)

文辉[8](2005)在《手性芳氧丙酸类除草剂的合成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简述了手性农药及手性芳氧丙酸类除草剂的研究意义,研究历史和合成方法。根据国内外目前手性芳氧丙酸类除草剂合成技术的不成熟状况,通过研究合成过程中的实验条件,找到影响手性芳氧丙酸类化合物e.e.值变化的主要因素,从而改进手性芳氧丙酸类除草剂的合成技术,得到e.e.值较高的手性芳氧丙酸类化合物,最高e.e.值达96.2%,对映体纯度可达98.1%。 另外,在合成手性芳氧丙酸类化合物过程中,制备光学纯的2-氯丙酸甲酯时使用了新的合成方法(Vilsmeier-Hack试剂合成法),e.e.值可达98%;并发现了一种新的合成光学纯的2-氯丙酸甲酯的方,e.e.值可达96%;同时,建立了测定手性芳氧丙酸类化合物e.e.值的分析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大学》期刊2005-06-01)

吴明根,蔡春鹏,崔锡花,杜晓军[9](2003)在《磺酰脲类除草剂和芳氧苯氧基丙酸类除草剂相互作用机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芳氧苯氧基丙酸类除草剂千金和磺酰脲类除草剂草克星、农得时混用对稗草存在拮抗现象;对狼巴草、扁秆表草、慈菇无拮抗现象.千金处理3d后使用草克星、农得时可避免拮抗现象.与草克星单用相比,两类除草剂混合处理后,稗草体内部分游离态氨基酸及其衍生物含量下降幅度变小,而个别氨基酸含量却反弹上升;总的脂肪酸含量不出现反弹现象,但除了软脂酸以外,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含量比千金单用时有所提高.(本文来源于《延边大学农学学报》期刊2003年04期)

张玉聚,张德胜,刘周扬,潘同霞,李菊梅[10](2003)在《芳氧基苯氧基丙酸类除草剂的药害与安全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芳氧基苯氧基丙酸类除草剂的药害与安全应用@张玉聚$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郑州450002@张德胜$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郑州450002@刘周扬$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郑州450002(本文来源于《农药》期刊2003年02期)

芳氧苯氧丙酸类除草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获得单一的高效异构体对于提高农药药效和减少环境污染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采用Sino-ChiralOJ柱在超临界色谱中以CO2为流动相对5种芳氧苯氧丙酸类除草剂进行手性分离。探索了系统温度(25-45℃)、流动相改性剂(甲醇、乙醇或异丙醇)及添加量(5%-15%)对分离效果的影响。[结果]唑禾草灵、吡氟禾草灵、喹禾灵获得了完全分离,其最大分离度分别为11.66、1.48、8.34,而禾草灵酸和吡氟氯禾灵均未获得分离。[结论]随着改性剂添加量的增大,唑禾草灵、吡氟禾草灵、喹禾灵的容量因子和分离度逐渐减小,而分离因子基本保持不变。在同一改性剂添加量下,容量因子按甲醇-乙醇-异丙醇的顺序基本逐渐增大,而分离因子基本保持不变。随着系统温度的升高,容量因子逐渐增大,分离因子和分离度逐渐减小。各物质结构上的差异导致分离效果不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芳氧苯氧丙酸类除草剂论文参考文献

[1].余雨蓉.芳氧苯氧丙酸类和磺酰脲类除草剂在烟草上的残留分析方法研究[D].贵州大学.2019

[2].马斌斌,徐明仙,郑夏琼,林春绵.5种芳氧苯氧丙酸类除草剂的超临界色谱手性分离[J].农药.2012

[3].金丽霞.手性叁唑类杀菌剂和芳氧苯氧丙酸类除草剂高效液相色谱对映体分离[D].浙江工业大学.2011

[4].侯颖.芳氧苯氧丙酸类和氯乙酰胺类除草剂降解菌的分离鉴定、降解基因克隆表达及其代谢途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

[5].沈报春,袁建勇,王恒春,徐贝佳,徐秀珠.3种芳氧苯氧丙酸类除草剂在CDMPC与万古霉素手性固定相上的对映体分离[J].分析测试学报.2008

[6].张辉,张武军,王朝斌,陈贵明,彭秀丽.芳氧苯氧丙酸类除草剂对油菜田杂草群落的影响[C].科技创新与绿色植保——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集.2006

[7].潘春秀,吴清洲,沈报春,张雪君,张大同.芳氧苯氧丙酸类除草剂在两种手性柱上的对映体分离[J].分析化学.2006

[8].文辉.手性芳氧丙酸类除草剂的合成技术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

[9].吴明根,蔡春鹏,崔锡花,杜晓军.磺酰脲类除草剂和芳氧苯氧基丙酸类除草剂相互作用机理的研究[J].延边大学农学学报.2003

[10].张玉聚,张德胜,刘周扬,潘同霞,李菊梅.芳氧基苯氧基丙酸类除草剂的药害与安全应用[J].农药.2003

标签:;  ;  ;  ;  ;  

芳氧苯氧丙酸类除草剂论文-余雨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