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倒伏性状论文-聂萌恩,柳青山,白文斌,郭平毅,张伟

抗倒伏性状论文-聂萌恩,柳青山,白文斌,郭平毅,张伟

导读:本文包含了抗倒伏性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谷子,农艺性状,抗倒伏力,产量

抗倒伏性状论文文献综述

聂萌恩,柳青山,白文斌,郭平毅,张伟[1](2019)在《喷施多效唑对谷子农艺性状及抗倒伏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倒伏是谷子"高产、优质、高效"综合生产目标的限制因素之一。为了研究喷施多效唑对谷子抗倒伏力的影响,本试验以‘晋谷21号’和‘张杂谷5号’为研究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苗期叶面喷施150、300、600、1200 mg/L多效唑,清水作对照,收获期分别测定谷子茎秆机械强度和产量。结果表明:随施药浓度的增加,谷子株高逐渐降低,伸长节间数和节间长度逐渐减少,节间增粗增厚,抗倒伏力逐渐增强。与对照组相比,300 mg/L多效唑处理‘晋谷21号’和‘张杂谷5号’株高分别降低14.12%和22.10%,节间数分别减少1.2和0.8,其中N3节间节长分别减小1.70 cm和2.20 cm,茎粗分别增大0.61 mm和0.44 mm,茎壁厚度分别增大0.64 mm和0.29 mm,抗倒伏力分别增强24.79%和47.55%,产量分别增加1.12 kg/hm2和1.27 kg/hm2。苗期叶面喷施300 mg/L多效唑有利于形成基部节间短而粗,茎壁厚度大,茎秆充实程度好,抗倒伏力强的株型,进而提高其产量。(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9年33期)

邵庆勤,万成,李晓庆,任兰天,闫素辉[2](2019)在《取样后处理措施对小麦抗倒伏性状测定结果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文旨在优化与改进小麦取样后的后处理措施,为提高抗倒伏性状测定结果的准确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完全随机设计,设置2个试验:取样后3种放置方式(取样后去除根系、取样后保留根系和取样后保留根系并将根系浸泡在水中)与取样后7个放置时间(0、2、4、6、8、10和12 h)为试验条件;以基部第2节间剥除叶鞘后的7个放置时间(0、0.5、1、1.5、2、2.5和3 h)为试验条件,分析其对抗倒伏相关形态指标和茎秆化学成分的影响。[结果]随着放置时间的推移,取样后保留根系并将根系浸泡在水中的放置方式下小麦单茎鲜质量、重心高度、机械强度和抗倒伏指数在放置12 h内与对照无显着差异,可溶性糖、蔗糖和淀粉含量在放置10 h内与对照无显着差异。取样后保留根系放置方式下小麦单茎鲜质量、重心高度、机械强度、可溶性糖含量、蔗糖含量和淀粉含量在放置2 h内与对照均无显着差异。取样后去除根系放置方式下,单茎鲜质量、机械强度和淀粉含量在放置2 h时与对照差异显着。随着基部第2节间剥除叶鞘后放置时间的延长,机械强度、抗倒伏指数、可溶性糖含量、蔗糖含量和淀粉含量均呈现先降后升趋势,0.5 h内机械强度和抗倒伏指数变化较小,但可溶性糖、蔗糖和淀粉含量在0.5 h时分别比对照显着降低7.21%、5.63%和19.91%。放置方式和放置时间对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均无显着影响。[结论]田间取样后保留根系并将根系浸泡在水中的放置方式下小麦植株抗倒伏性状测定结果稳定性较好,10 h内测定结果与对照无显着差异,取样后保留根系放置方式抗倒伏性状需在2 h内测完;同时基部节间剥除叶鞘后应立即进行相关性状的测定。(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齐龙昌,周桂香[3](2019)在《水稻抗倒伏性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水稻倒伏的发生规律、影响水稻倒伏的3方面原因即环境因素、田间管理措施、遗传育种等展开了论述,并就如何提高水稻抗倒伏能力提出了对策。(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9期)

梁国玲,张永超,贾志锋,马祥,刘文辉[4](2019)在《高寒区不同燕麦品种(系)表型性状和茎秆力学特征与抗倒伏性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不同燕麦品种(系)间抗倒伏能力差异及其原因,在青藏高原高寒地区对选育的I-D品系及父本(青海甜燕麦)、母本(青海444),以抗倒伏较强的林纳和抗倒伏较弱的青引1号燕麦为对照,在开花期和乳熟期开展了表型性状、器官鲜重和茎秆力学特征等指标与抗倒伏性间的相关关系研究,找出影响燕麦倒伏的主要性状,探明燕麦抗倒伏评价的主要指标,为今后抗倒伏型燕麦品种选育及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5个燕麦品种(系)乳熟期抗倒性强弱依次为林纳>I-D品系>青海甜燕麦>青海444>青引1号。相关分析表明,倒伏指数、表观倒伏率与穗长、穗位高、株高、重心高度、各器官鲜重、节间长呈正相关,与茎粗、秆壁厚间呈显着或极显着负相关,与茎秆力学特性间呈显着或极显着负相关关系。燕麦第二茎节对抗倒伏性的影响大于第叁茎节。茎粗、秆壁厚、穿刺强度、茎秆折断力、折断弯矩、弯曲力矩和弯曲性能可作为燕麦抗倒性评价指标。株高对燕麦品种倒伏性的影响大于穗部特征,秆壁厚和茎粗对燕麦的抗倒性影响最大,穿刺强度最能反映燕麦品种抗倒伏能力,提高茎秆厚度和折断性能是提高燕麦抗倒伏能力的重要途径。选育的I-D品系燕麦株高适中,茎粗、秆壁厚、节间长及茎秆力学特性等方面优于亲本,其抗倒性显着优于亲本。(本文来源于《草业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李浩川,张朝林,曲彦志,崔丽洋,毛熙岚[5](2019)在《玉米抗倒伏相关性状的遗传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抗倒性差异较大的2个自交系L 85和L 57为亲本,通过杂交和连续2代自交得到230个F_(2:3)家系,连续2 a田间试验对不同家系的株高、穗位高、穗高系数、穗下节穿刺力、地上第3节穿刺力和穗轴折断力等6个抗倒伏相关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群体内不同基因型家系间、年份间以及基因型与年份的互作均存在显着或极显着差异;各性状呈正态分布,表现出数量性状的遗传特征。6个性状间表现出一定的相关性,株高与穗位高、穗下节穿刺力、地上第3节穿刺力呈极显着正相关;但穗高系数与穗下节穿刺力呈现出极显着负相关;穗轴折断力与穗下节穿刺力和地上第3节穿刺力均呈显着正相关。由于株高、穗位高和穗高系数的遗传力较高,均在70%以上,而穗下节穿刺力、地上第3节穿刺力和穗轴折断力的遗传力较低,均在40%以下,因此,在分离早代选系时,应重点选择穗高系数较低的单株,不仅可以提高穗下节穿刺力,同时根据其相关性,可提高地上第3节穿刺力和穗轴折断力,从而提高抗倒性选择效果和子粒机收品质。(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白羿雄,姚晓华,姚有华,吴昆仑[6](2019)在《青稞抗倒伏性状的基因型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倒伏是影响青稞生产和产量的主要原因之一。筛选与青稞抗倒伏性密切相关的性状并构建抗倒伏评价体系,是开展青稞抗倒伏品种选育的重要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对35份青稞种质资源根系、茎秆和穗部23个农艺性状进行方差分析,明确不同基因型间各性状的差异性。采用相关分析筛选出与青稞抗倒伏性密切相关的指标,并通过主成分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构建完成青稞抗倒伏评价体系。【结果】不同基因型青稞材料在同一性状间表现出较大差异,且农艺性状在基因型间的差异均极显着,农艺性状中倒伏率的遗传变异最丰富;同一参试材料的农艺性状在两个生态区间差异较大,海北高寒生态区试点各基因型的遗传变异较丰富;各性状的基因型与环境因素间存在显着互作效应(P<0.05)。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茎秆强度同青稞抗倒伏性关系最为密切,并通过抗倒伏指标构建青稞抗倒伏评价体系。青稞分蘖数过多、第叁和第四茎节过长易引起植株倒伏。根干重大、茎秆重、茎秆壁厚、茎秆强度大是植株固持能力强、抗倒伏伏性优异的原因。【结论】分蘖数、穗重、茎长、茎重、茎秆强度适合作为青稞抗倒伏性评价指标,验证结果表明抗倒伏评价体系较可靠,可用于青稞种质的抗倒伏性评价。(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2期)

李鹏程,魏杰,陈敏珺,尹双义,杨天天[7](2019)在《基于高密度遗传图谱的玉米抗倒伏相关性状QTL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倒伏是影响玉米高产稳产的重要因素,解析玉米抗倒性遗传机制对选育抗倒玉米新品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T877×DH1M重组自交系为试验材料,对7个抗倒伏相关的性状进行表型调查和分析,结合高密度遗传图谱进行QTL定位。主要结果如下:T877和DH1M在茎长、茎秆硬皮穿刺强度、茎秆抗拉弯强度、茎压碎强度、穗位高等性状上存在显着差异,这些性状在RIL群体中存在广泛的遗传变异。本文研究的7个性状均表现出连续变异的特点,基本符合正态分布,属于典型的数量性状。相关分析表明茎杆强度相关性状(茎秆硬皮穿刺强度,茎秆抗拉弯强度和茎秆垂直压碎强度)相互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r=0.430~0.772),并且与茎粗存在显着正相关(r=0.254~0.649)。对株高、穗位高、第叁节茎长、茎粗、茎秆硬皮穿刺强度、茎秆抗拉弯强度和茎秆垂直压碎强度7个性状进行QTL定位,共计定位到22个QTL,每个性状能检测到1~6个QTL,单个QTL仅能解释5.04%~10.36%,表明这些性状主要受到多个微效位点的控制。研究结果将为玉米抗倒伏分子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分子植物育种》期刊2019年06期)

潘典进,侯玲,罗冬玉,吴向阳,郑文楼[8](2019)在《籼型杂交水稻几个抗倒伏性状表现》一文中研究指出调查了品比试验中35个晚籼杂交水稻品种(组合)的株高、地上部伸长节间长、茎秆干物重及密度、分蘖进程、穴穗数及成穗率、稻穗大小等性状,按倒伏和未倒伏分为两组,并对性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抗倒伏品种(组合)具有植株稍矮、第叁伸长节间短、茎秆干物质密度大、分蘖发生早、穴有效穗多、成穗率高等特点。水稻生产中,可通过适宜的栽培措施,充实茎秆质量,促进早生快发,减少外因致倒,增强根基支撑力度,从而防止倒伏发生,避免因倒伏而减产。(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1期)

马晓君,路明远,邢春景,莫太相,刘晓林[9](2018)在《群体密度对夏玉米穗下茎秆性状及抗倒伏力学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设置5个密度处理,2015~2016年研究种植密度对川中丘区夏玉米穗下茎节性状和抗倒伏力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群体密度增加,穗下由基部向上第2~5节节长增长;第3、5节7.50万株/hm~2密度处理较4.50万株/hm~2分别增加了19.04%、13.93%(2015)和22.84%和26.76%(2016);第6~8节变化不显着,穗下各节节粗变细。节干重、单位茎长干物质重、穿刺强度和压碎强度均随密度的增加而降低。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茎秆倒伏率与茎秆节间直径、茎秆干重、单位茎长干物质重呈极显着负相关,与种植密度、节间长度呈显着正相关;与第3~5节和第8节(穗下第1节)穿刺强度和压碎强度均呈极显着负相关,茎秆压碎强度和外皮穿刺强度相关系数为r=0.96**。(本文来源于《玉米科学》期刊2018年04期)

董孔军,刘天鹏,何继红,任瑞玉,张磊[10](2018)在《糜子种质材料的抗倒伏性、农艺性状及力学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2016年在敦煌绿洲灌水区对来自中国不同生态区的59份糜子种质材料进行田间抗倒伏性鉴定与评价。结果显示:59份种质材料中17份未倒伏,占28.8%,42份有不同程度的倒伏,占71.2%。农艺性状与倒伏率的相关性分析表明,糜子株高、株穗质量及茎粗与倒伏率显着相关。茎秆机械强度、倒伏指数与倒伏率极相关,相关系数分别是-0.364和0.833。倒伏指数和农艺性状的相关性与倒伏率和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吻合度最高,说明倒伏指数能全面可靠地代替倒伏率评价糜子种质材料的抗倒伏性。同时筛选鉴定的‘陇糜7号’‘陇糜10号’‘内糜3号’抗倒伏性强,综合性状优良,是糜子抗倒伏基因资源的理想材料。(本文来源于《西北农业学报》期刊2018年08期)

抗倒伏性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本文旨在优化与改进小麦取样后的后处理措施,为提高抗倒伏性状测定结果的准确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完全随机设计,设置2个试验:取样后3种放置方式(取样后去除根系、取样后保留根系和取样后保留根系并将根系浸泡在水中)与取样后7个放置时间(0、2、4、6、8、10和12 h)为试验条件;以基部第2节间剥除叶鞘后的7个放置时间(0、0.5、1、1.5、2、2.5和3 h)为试验条件,分析其对抗倒伏相关形态指标和茎秆化学成分的影响。[结果]随着放置时间的推移,取样后保留根系并将根系浸泡在水中的放置方式下小麦单茎鲜质量、重心高度、机械强度和抗倒伏指数在放置12 h内与对照无显着差异,可溶性糖、蔗糖和淀粉含量在放置10 h内与对照无显着差异。取样后保留根系放置方式下小麦单茎鲜质量、重心高度、机械强度、可溶性糖含量、蔗糖含量和淀粉含量在放置2 h内与对照均无显着差异。取样后去除根系放置方式下,单茎鲜质量、机械强度和淀粉含量在放置2 h时与对照差异显着。随着基部第2节间剥除叶鞘后放置时间的延长,机械强度、抗倒伏指数、可溶性糖含量、蔗糖含量和淀粉含量均呈现先降后升趋势,0.5 h内机械强度和抗倒伏指数变化较小,但可溶性糖、蔗糖和淀粉含量在0.5 h时分别比对照显着降低7.21%、5.63%和19.91%。放置方式和放置时间对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均无显着影响。[结论]田间取样后保留根系并将根系浸泡在水中的放置方式下小麦植株抗倒伏性状测定结果稳定性较好,10 h内测定结果与对照无显着差异,取样后保留根系放置方式抗倒伏性状需在2 h内测完;同时基部节间剥除叶鞘后应立即进行相关性状的测定。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抗倒伏性状论文参考文献

[1].聂萌恩,柳青山,白文斌,郭平毅,张伟.喷施多效唑对谷子农艺性状及抗倒伏力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9

[2].邵庆勤,万成,李晓庆,任兰天,闫素辉.取样后处理措施对小麦抗倒伏性状测定结果的影响[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9

[3].齐龙昌,周桂香.水稻抗倒伏性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9

[4].梁国玲,张永超,贾志锋,马祥,刘文辉.高寒区不同燕麦品种(系)表型性状和茎秆力学特征与抗倒伏性的关系研究[J].草业学报.2019

[5].李浩川,张朝林,曲彦志,崔丽洋,毛熙岚.玉米抗倒伏相关性状的遗传特性研究[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9

[6].白羿雄,姚晓华,姚有华,吴昆仑.青稞抗倒伏性状的基因型差异[J].中国农业科学.2019

[7].李鹏程,魏杰,陈敏珺,尹双义,杨天天.基于高密度遗传图谱的玉米抗倒伏相关性状QTL分析[J].分子植物育种.2019

[8].潘典进,侯玲,罗冬玉,吴向阳,郑文楼.籼型杂交水稻几个抗倒伏性状表现[J].湖北农业科学.2019

[9].马晓君,路明远,邢春景,莫太相,刘晓林.群体密度对夏玉米穗下茎秆性状及抗倒伏力学特性的影响[J].玉米科学.2018

[10].董孔军,刘天鹏,何继红,任瑞玉,张磊.糜子种质材料的抗倒伏性、农艺性状及力学特性[J].西北农业学报.2018

标签:;  ;  ;  ;  

抗倒伏性状论文-聂萌恩,柳青山,白文斌,郭平毅,张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