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性论文-陈萱

陌生性论文-陈萱

导读:本文包含了陌生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诗歌创作,口语诗,毕加索,艾略特

陌生性论文文献综述

陈萱[1](2019)在《理想的坚守与开拓——论风言诗歌美学原创的陌生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艾略特曾在《荒原》诗稿初成之时请庞德过目,不料被庞德删去大量章节,并提醒艾略特"写作中务必要保有个人的面貌,对于别人已经写得很好的东西,就没有必要再去写!"于是才有了我们如今读到的《荒原》。说起来,"保有个人面貌"并非是一条新鲜的建议,任何一位作者无不希望拥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令自己的作品具有其独特的审(本文来源于《山东文学》期刊2019年04期)

张立友[2](2019)在《创造“熟悉感”与“陌生性”:汤亭亭作品在美国的经典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汤亭亭作品进入英语文学正典行列,其经典性地位得到了广为认可。她对西方传统诗学规范的借鉴与创新突显了世界性艺术元素。她立足于美国文化语境重构女性生命价值观念,强调中华文化传统承继、融合中美文化,创造性地建构了具有文化异质性的华人移民族裔文化经验。兼具熟悉感与陌生性的汤亭亭作品获得读者认同,进入美国主流文学,完成经典化之路。(本文来源于《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李婷婷[3](2019)在《浅析德语中外来词发音的“陌生性”来源及外来词发音融入情况与融入可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德语中英语、法语、希腊语和拉丁语外来词数量众多。这些外来词在发音上包含明显的"陌生性"。进入德语之后,它们在发音上会发生些许变化,以便适应德语的发音规则。这一过程被称为"德语化"或者语音"融入"。不同语言外来词的融入情况和融入可能各不相同。(本文来源于《汉字文化》期刊2019年02期)

屈冬[4](2018)在《价值双重指向与关系性存在特质——论哈罗德·布鲁姆的陌生性审美》一文中研究指出陌生性是布鲁姆观念中审美的特性,以此为依据,可以将其观念中的美界定为陌生性审美。陌生性审美的价值指向包含作者与读者两个向度。在布鲁姆的观念中,读者的概念包含一般意义上的读者和具有作者特性的读者,而作者则兼具通常意义上的创作主体与具有读者特性的作者含义。对读者而言,美可以增强其精神力量;对作者而言,美可以使其获得经典身份。布鲁姆的陌生性审美,具有一种与主体性密切相关的关系性存在特质,即美是在读者与作者的双向互动的关系中生成的。(本文来源于《海外英语》期刊2018年20期)

张杰[5](2016)在《通过陌生性去沟通:陌生人与移动网时代的网络身份/认同——基于“个体化社会”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化媒体和移动网络的盛行,传统的自我理论和认同理论对于网络身份/认同的解释力进一步下降,移动网络身份/认同的理论基础为何,成为网络传播研究的重要理论问题。本文将移动网络身份认同放置个体化社会的宏观背景下,利用欧洲社会学"陌生人"理论的后现代进展,讨论网络社会中在个体脱嵌的同时,其再嵌入的认同资源为何。最后,围绕个体化与社会整合,多元化与社会认同之间的张力,本文对陌生人作为移动网络身份/认同的基础和实现条件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本文来源于《国际新闻界》期刊2016年01期)

范元涛[6](2014)在《幼儿陌生性的产生及应对》一文中研究指出从胡塞尔生成现象学的角度讲,"陌生"是处于幼儿园教育阶段的孩子的一种生存状态。这种陌生性是相对于常态的、熟悉的、习惯性的家庭世界而言。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类代际的差异,即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规则"的差异,包括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时间、空间与人际关系"规则"的差异。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理应从本体论意义上去理解并保护幼儿"陌生性"的存在,使其成为人类代际更替与文化更新的动力。(本文来源于《内江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5期)

单艳红[7](2013)在《《呐喊》意义流变及“陌生性”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呐喊》是挪威表现主义大师爱德华.蒙克的代表作。本文从艺术家的个人情结、战后人们的心理和波普艺术符号等方面解读《呐喊》在蒙克生前、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叁个历史纬度中的意义流变,并从哈罗德.布鲁姆关于陌生性铸就审美价值的经典构建理论入手,思考《呐喊》的经典魅力所在。(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13年14期)

洛朗斯·科尔尼,霍桂桓[8](2009)在《信任、陌生性和款待》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受邀沿循“思想之路”来探讨共存问题,对建立向多样性保持开放的社会凝聚力的方式进行思考。我的想法是,只有在得到人们重新塑造的时候,作为一种假设、题目和原则的民主才是活生生的。只有当经验都持续不断地,一次又一次地被人们通过行动、有时候还会以导致一些无关紧要(本文来源于《第欧根尼》期刊2009年02期)

陈健[9](2004)在《易地采访陌生性的魅力》一文中研究指出易地采访,是电视新闻采访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相对于属地采访而言的。属地采访是在所属的电视台负责报道的区域内进行的采访,是的常规性本职工作;易地采访则是指到自己分工范围以外的地区进行的采访活动,是一种非常规的采访活动。由中央电视台海外中心组织的全国电视易地(本文来源于《新闻传播》期刊2004年04期)

[10](2003)在《语言中的陌生性》一文中研究指出2002年11月7~9日,"语言中的陌生性——文学、哲学、精神分析"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由北京大学法国文化中心主办,作为"中法政府间教育合作项目"的一部分,是对1998年由巴黎八大、巴黎高师举办的关于翻译的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回应。以"语言中的陌生性"作为中心议题,是希望借此集中讨论文学、哲学等人文学科在东西方文化交流背景中的语言特殊性问题,采用跨学科的方法,深入研究包括翻译在内的交流所遇到的问题和困境,并对研究所使用的理论与方法论进行(本文来源于《国际学术动态》期刊2003年04期)

陌生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汤亭亭作品进入英语文学正典行列,其经典性地位得到了广为认可。她对西方传统诗学规范的借鉴与创新突显了世界性艺术元素。她立足于美国文化语境重构女性生命价值观念,强调中华文化传统承继、融合中美文化,创造性地建构了具有文化异质性的华人移民族裔文化经验。兼具熟悉感与陌生性的汤亭亭作品获得读者认同,进入美国主流文学,完成经典化之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陌生性论文参考文献

[1].陈萱.理想的坚守与开拓——论风言诗歌美学原创的陌生性[J].山东文学.2019

[2].张立友.创造“熟悉感”与“陌生性”:汤亭亭作品在美国的经典化[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9

[3].李婷婷.浅析德语中外来词发音的“陌生性”来源及外来词发音融入情况与融入可能[J].汉字文化.2019

[4].屈冬.价值双重指向与关系性存在特质——论哈罗德·布鲁姆的陌生性审美[J].海外英语.2018

[5].张杰.通过陌生性去沟通:陌生人与移动网时代的网络身份/认同——基于“个体化社会”的视角[J].国际新闻界.2016

[6].范元涛.幼儿陌生性的产生及应对[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4

[7].单艳红.《呐喊》意义流变及“陌生性”思考[J].文教资料.2013

[8].洛朗斯·科尔尼,霍桂桓.信任、陌生性和款待[J].第欧根尼.2009

[9].陈健.易地采访陌生性的魅力[J].新闻传播.2004

[10]..语言中的陌生性[J].国际学术动态.2003

标签:;  ;  ;  ;  

陌生性论文-陈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