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人的友好论文-黄永武

陌生人的友好论文-黄永武

导读:本文包含了陌生人的友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陌生人,双重性格

陌生人的友好论文文献综述

黄永武[1](2017)在《别对陌生人不友好》一文中研究指出电视节目中播出一段话:"中国人在上饭桌时,你推我让,彬彬有礼,但一到上公交车时,你挤我攘,全是另一副面孔。大概中国人有双重性格吧。"其实不见得是什么双重性格,而是只对熟人友好,一遇到陌生人,就不那样待人了;如果在上公交车时遇到一位熟人,彼此也会照例谦让半天。(本文来源于《高中生》期刊2017年28期)

黄明花[2](2016)在《陌生人的友好》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期以来,由于城市化的进程,中国当前的儿童成了社会最弱势的群体之一,尤其是贫困家庭的儿童往往更容易受到伤害。留守儿童、流浪儿童等群体遭受伤害甚至死亡的事件层出不穷。在一个多世纪之前的19世纪中叶,大洋对面的美国也因城市化进程而引发儿童群体性问题。本文试图分析当时美国儿童的身处的大环境,并以当时成立的"纽约儿童救济会"入手,一观当时美国在儿童福利措施上面的态度。(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组织》期刊2016年22期)

特里·克拉克[3](2008)在《一位友好的陌生人》一文中研究指出阳光无情地照耀着大地。我渴得要死,便决定到街口拐角处的小咖啡馆去买杯可口可乐。当我走进咖啡馆时,我看到一个男人正独自坐在柜台旁边。我并不认识这个人,但是一番交谈之后,他却使我终生难忘。我在柜台旁坐下来,要了杯可口可乐。我望着四壁、天花板以及周围所有的东西,就是没看这个人,也不知道为什么,我不想正眼瞧他。这时,或许他看出了我的心思,首先同我搭话。他问我:"外边真热吧?"我回答:"是啊。这是这么多年来最热的一个夏天。(本文来源于《北方人(悦读)》期刊2008年Z1期)

黄明花[4](2008)在《陌生人的友好》一文中研究指出19世纪中叶,不少美国儿童是被政府忽视、被孤儿院利用、被家庭抛弃的弱势群体,处于陌生的社会环境中。1853年,在查尔斯·劳伦·布雷斯(Brace, Charles Loring)的建议和领导下,纽约儿童救济协会(New York Children’s Aid Society,以下简称为CAS)成立。它以“家庭关爱”为宗旨,以“孤儿火车”为手段,为纽约流浪儿送去“陌生人的友好”。本文试图从CAS产生的社会大背景、倡导者个人价值观和社会不同群体给予这一儿童福利措施的不同态度等方面,分析美国近代社会文化中存在的一些和谐因素。全文共分为叁章:第一章主要阐述19世纪中叶,美国弱势儿童群体所处的社会大环境。通过对这一时期美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各方面变化的详细分析,展现对儿童缺乏关爱的陌生社会。由此,进一步分析儿童弱势群体出现的具体原因,以及社会各层面的态度和行动的无效性。第二章着重论述布雷斯的关爱和救助行动,这也是本文的写作重点。随着工业革命和城市化进程,纽约市人口在19世纪快速增长,纽约流浪儿童迅速增加。早期受到良好家庭教育和神学教育的布雷斯,通过实地考察欧洲儿童福利院,进一步坚定了自己“家庭政府”的思想。在目睹纽约街头不计其数的流浪儿童后,认真分析了流浪儿童问题的严重社会后果,最终决定在纽约建立一所儿童救济协会来帮助这一弱势群体。布雷斯牢固的家庭观使CAS第一个接受“家庭关爱”计划,通过早期城市生活的实践后,布雷斯意识到让孤儿们拥有一个新的开始的最好办法是把他们送出纽约,让他们融入到有爱心的西部农村家庭中。随着美国铁路的大发展,到1929年,约12万纽约流浪儿童通过“孤儿火车”在美国中西部得到重新安置。其时间之长、数量之多、范围之广,常常被后来的美国学者称为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儿童移民和最早、最成功的一次儿童救助。同时,它也被看作是美国现代家庭寄养的前身。通过一、二章的介绍和分析,第叁章重点概括了布雷斯领导下的CAS所反映出的和谐因素:以人为本、满足儿童成长中的精神需要、按市场规律办事和最大限度利用家庭教育等。同时,本章还针对部分天主教徒、西部政府官员和社会学者的批评和质疑一一驳析,从而进一步证明在当时社会环境下,CAS对儿童的关爱和救助在很大程度上是一次成功的尝试。CAS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不是本身指导思想和运行机制的缺陷,而是在自由放任经济发展条件下缺少政府宏观调控和相应支持的反映。撰写本文,有利于加深对美国内战前后社会各方面的了解,再次引起人们对儿童福利的重视。只有协调好政府、民间组织和个人等救助儿童的因素,才能把我国的儿童福利工作做得更好,才能真正地促进社会和谐。(本文来源于《首都师范大学》期刊2008-04-01)

黄明花[5](2007)在《“陌生人的友好”——从布雷斯建立的纽约儿童救济协会看当时美国社会文化中的和谐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19世纪中叶,不少美国儿童是被政府忽视、被福利院利用、被家庭抛弃的弱势群体,处于陌生的社会环境中。1853年,在查尔斯.劳伦.布雷斯的建议和领导下,"纽约儿童救济协会"成立。它以"家庭关爱"为宗旨,以"孤儿火车"为手段,为纽约流浪儿童送去"陌生人的友好"。本文试图从"纽约儿童救济协会"产生的社会背景、倡导者的个人价值观以及社会不同群体对待这一儿童福利措施的不同态度等方面,分析美国近代社会文化中存在的和谐因素。撰写本文,有利于加深对美国内战前后社会各方面的了解,再次引起人们对儿童福利的重视。(本文来源于《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7年S1期)

陌生人的友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长期以来,由于城市化的进程,中国当前的儿童成了社会最弱势的群体之一,尤其是贫困家庭的儿童往往更容易受到伤害。留守儿童、流浪儿童等群体遭受伤害甚至死亡的事件层出不穷。在一个多世纪之前的19世纪中叶,大洋对面的美国也因城市化进程而引发儿童群体性问题。本文试图分析当时美国儿童的身处的大环境,并以当时成立的"纽约儿童救济会"入手,一观当时美国在儿童福利措施上面的态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陌生人的友好论文参考文献

[1].黄永武.别对陌生人不友好[J].高中生.2017

[2].黄明花.陌生人的友好[J].中国社会组织.2016

[3].特里·克拉克.一位友好的陌生人[J].北方人(悦读).2008

[4].黄明花.陌生人的友好[D].首都师范大学.2008

[5].黄明花.“陌生人的友好”——从布雷斯建立的纽约儿童救济协会看当时美国社会文化中的和谐因素[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标签:;  ;  

陌生人的友好论文-黄永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