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类小麦雄性不育系论文-朱启迪,翁群珠,张改生,张姣,巨岚

粘类小麦雄性不育系论文-朱启迪,翁群珠,张改生,张姣,巨岚

导读:本文包含了粘类小麦雄性不育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小麦,粘类细胞质雄性不育,同核异质,线粒体DNA

粘类小麦雄性不育系论文文献综述

朱启迪,翁群珠,张改生,张姣,巨岚[1](2014)在《粘类小麦雄性不育系线粒体DNA的AFLP标记及SCAR转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能在分子水平上有效鉴定具有粘果山羊草(Aegilops kotschyi)、偏凸山羊草(A.ventricosa)、普通小麦变种斯卑尔脱(Triticum spelta)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90-110和8222,提高其在杂交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研究与应用中的定向遗传改良,本研究对其线粒体DNA进行了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AFLP)标记和序列特征性片段扩增区域(sequence characterized amplified region,SCAR)标记。通过AFLP标记方法,应用64对引物组合EcoRⅠ-NNN/MseⅠ-NNN对小麦同核异质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进行扩增,共扩增出682条带,其中113条为多态性条带。引物E-AGG/M-CTA组合在粘果山羊草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中扩增出一条大小约300 bp的特异性条带,对该特异条带进行回收、测序,利用Primer Premier 5.0软件重新设计SCAR引物,并对这3种类型同核异质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进行扩增,其中引物YW1在3种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中都扩增出条带,而引物YW2仅在粘果山羊草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扩增出一条198 bp的特异性片段,结果表明,已成功地将AFLP标记转化为操作简便、表现稳定的SCAR标记。此片段与小麦线粒体基因组有很高的同源性(同源性为99%),为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H)脱氢酶基因(GenBank登录号:EU534409.1)上的序列,该酶是线粒体中氧化磷酸化的入口酶,与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密切相关。本研究可以用于粘类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也为小麦细胞质种性鉴定提供了技术支撑和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农业生物技术学报》期刊2014年08期)

翁群珠[2](2014)在《几类小麦雄性不育系线粒体DNA的AFLP标记及SCAR转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杂种优势的研究与利用对于小麦品质和产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细胞质雄性不育(CMS)是作物杂种优势利用的重要途径,也是其主要的授粉控制系统。因此,研究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分子机理对创建、鉴定和利用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统,培育超高产杂交作物新品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是一种核质互作的遗传现象,目前研究表明,线粒体基因组是细胞质雄性不育胞质因子的主要载体,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与线粒体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线粒体基因组的变异性很可能涉及到不育系育性本质的改变,因此对线粒体基因组的分析,在揭示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分子机理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具有黏果山羊草、偏凸山羊草和斯卑尔脱小麦不育细胞质的不育系及其保持系为材料,研究了这几类小麦雄性不育系线粒体DNA的AFLP标记及SCAR转化,获得下述重要结果:(1)首先根据醇溶蛋白间的差异,鉴定了供试材料遗传背景。结果表明,供试的叁种类型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重复个体之间遗传相似系数为1,而且不育类型之间的遗传相似系数也为1,说明保存的试验材料种子纯度高,通过25代以上的回交,它们之间以及和亲本之间的遗传相似度都很高,核基因背景相当一致。(2)本试验采用64对引物组合对供试同核异质小麦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材料进行扩增,其中13对引物表现出多态性扩增。总共扩增出682条条带,其中113条为多态性条带。(3)AFLP引物组合E8/M5只在黏类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系ms (Kots)-90-110和ms (Kots)-8222中扩增出特异条带,片段大小约为300bp。(4)基于AFLP标记结果,对扩增出的特异性条带进行回收、测序,设计特异SCAR引物;然后,对其同核异质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进行扩增,仅在黏类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扩增出一条198bp的特异性片段;其结果与小麦线粒体基因组有很高的同源性(同源性为99%),这表明已成功地将AFLP标记转化为操作简便、表现稳定的SCAR标记,可以用于黏类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也为小麦细胞质种性鉴定提供了技术支撑和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4-05-01)

龚宏伟,马翎健[3](2013)在《2类小麦雄性不育系育性敏感时期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以2种不同类型小麦雄性不育系及保持系为材料,研究花粉发育过程中倒2叶和花药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不育系花药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在整个发育期呈下降趋势,二核期后下降更快,丙二醛含量在二核期后明显高于保持系;不育系叶片中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与相应的保持系相比差异显着,不育系和保持系叶片中丙二醛含量在整个发育期变化与花药中丙二醛含量变化一致;2类不育系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差异明显。小麦花粉败育关键时期是二核期。(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3年07期)

龚宏伟,马翎健[4](2012)在《几类小麦雄性不育系育性敏感期的可溶性蛋白质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几种小麦雄性不育系育性敏感期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变化。[方法]以2种K型小麦雄性不育系及保持系和YS型温敏不育系为材料,对花粉发育过程中倒二叶和花药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进行研究。[结果]不育系花药中蛋白质含量从减数分裂期至单核期呈上升趋势,而单核期至叁核期呈下降趋势,且单核期至二核期下降速率最快;保持系在单核期至叁核期蛋白质含量下降较不育系缓慢,整个时期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明显低于保持系;不育系和保持系叶片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在整个生育期变化没有花药中变化明显;K型不育系和YS型温敏不育系蛋白质含量差异不明显;不育系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显着下降。[结论]蛋白质合成受阻或较多的蛋白质降解会导致生理代谢紊乱,花粉正常发育受到阻碍。(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2年28期)

李建超,张改生,孙瑞,牛娜,马守才[5](2012)在《粘类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恢复性能及其杂种优势和细胞质效应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更好地揭示粘类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系(CMS)的恢复性能、杂种优势和细胞质效应,以推动叁系杂交小麦的生产应用,以4类19种异质粘类小麦CMS为母本,与系列恢复系亲本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获得248个互为同核异质、同质异核、异质异核的杂种F1,对粘类小麦CMS的恢复规律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影响粘类CMS恢复性能的主要因素是恢复系、不育系核型、不育系胞质类型,叁因素对恢复度的影响表现为:恢复系>不育系核型>不育系胞质类型;(2)粘类CMS与系列恢复系的杂种F1穗长、分蘖均值分别为其亲本的1.129倍和1.273倍,具有很强的杂种优势,株高为亲本的0.997倍,具有一定的负向优势;(3)对粘类小麦CMS产生单倍体的影响表现为:不育系核型>不育系胞质类型>恢复系,单倍体产生程度与不育系核型和不育系胞质类型相关,单倍体产生频率只和不育系核型直接相关,单倍体产生频率与单倍体产生的严重程度没有直接关系,利用特定不育系核型可有效避免产生单倍体。(本文来源于《麦类作物学报》期刊2012年02期)

李艳飞[6](2011)在《叁个育性相关基因在叁类小麦雄性不育系中的表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雄性不育是利用杂种优势的重要途径之一,对粮食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小麦育种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高单位面积的小麦产量,因此小麦雄性不育机理的研究对小麦生产和育种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本研究用两种K型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和一种YS型温敏不育系为实验材料,测定了在人工控温条件下培养的实验材料中,叁个育性相关基因在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量变化趋势,主要结果如下:基因AY914051和基因AY660990与试验中的1B/1R类不育系、非1B/1R类不育系和YS型雄性不育系的育性均存在相关性;编码磷酸乙醇胺-N-甲基转移酶的基因FJ803924与非1B/1R类不育系的育性相关,但是与另外两种雄性不育系小麦的育性转换关系不明显。磷酸乙醇胺-N-甲基转移酶在小麦和水稻中均有表达,且此酶已经被证明与水稻的育性有关。在叁类雄性不育系材料中,育性基因的表达差异在减数期就已出现;雄性不育系材料败育的关键时期为单核期或者减数期到单核期之间;单核期往往是育性基因的表达量最高峰或育性基因基因表达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转折时期。在相同实验材料、相同发育时期的前提下,高温培养下的基因表达量总是要高于低温条件下的基因表达量;同一不育系材料在高低温下同时期的基因表达量差异要远大于对应的保持系;基因表达的高低温差异表现在表达量和表达时期两种方式上;非1B/1R类K型不育系及其保持系的基因表达量受温度影响的程度远大于1B/1R类K型不育系及其保持系。YS型雄性不育系败育有可能是低温改变了某些育性相关基因的表达时期,导致某些重要的基因产物表达量在需要时候不足所致。(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1-05-01)

王爱方,马翎健,李艳飞,武晗,靳凤[7](2010)在《几类小麦雄性不育系育性敏感时期可溶性蛋白质和ATP酶活性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K型和YS型小麦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的生化机制,用Native-PAGE凝胶电泳技术对稀盐缓冲液提取的不育系及其保持系育性敏感期旗叶和小穗中的可溶性蛋白进行了分析,并对不育系和保持系小穗质膜和液泡膜H+-ATP酶活性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1B/1R类K型不育系3314A和非1B/1R类K型不育系732A的同型保持系732B的旗叶在二核期和叁核期均出现一分子量大小相同的特异性条带。对小穗的电泳结果显示,1B/1R类K型不育系3314A和非1B/1R类K型不育系732A单核期与其同期相应保持系相比,表达了一些特异性的蛋白,而YS型光温敏不育系A3017二核期和叁核期比单核期多出现了特异蛋白条带。这些小穗中表达的特异蛋白可能与育性相关。另外,通过对质膜和液泡膜H+-ATP酶活性测定表明,不育系小穗单核期ATP酶活性较高,尤其是不育系液泡膜H+-ATP酶活性在单核期均明显偏高。(本文来源于《麦类作物学报》期刊2010年03期)

王爱方[8](2010)在《几类小麦雄性不育系育性敏感时期可溶性蛋白质和ATP酶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几类雄性不育小麦花粉发育过程中酶活性、差异蛋白、超微结构与育性发育的关系,本研究对几类不育系及其保持系的ATP酶活性进行了测定,并对其差异蛋白进行了电泳分析,同时还利用透射电镜对其花药发育过程进行了超微结构观察。研究结果如下:为研究几类雄性不育小麦花粉发育过程中质膜和液泡膜ATP酶活性、差异蛋白、花药超微结构与育性发育的关系,本研究对几类不育系及其保持系的ATP酶活性进行了测定,并对其差异蛋白进行了电泳分析。对质膜ATP酶的研究表明,在单核期,非1B/1R不育系732A和YS型不育系3017A表现出较高的质膜ATP酶活性,而732A的保持系732B和常用的恢复材料160的同期质膜ATP酶活性则比较低。到了二核期,3017A表现出比单核期更高的酶活性,而其他材料不育系和保持系、恢复系质膜ATP酶活性相近且水平较低。而1B/1R不育系3314A及其保持系各时期质膜ATP酶活性相近,单核期活性高,二、叁核期下降。因此,质膜ATP酶活性可能与非1B/1R不育系732A及温敏不育系3017A花粉败育有关,而与1B/1R不育系3314A的败育无关。液泡膜ATP酶活性研究表明,在单核期,各类型不育系液泡膜ATP酶活性均高于保持系和恢复系,到二核期,3017A仍保持较高的ATP酶活性,而其他不育系则降低至与保持系和恢复系相当的水平。因此,液泡膜ATP酶活性与雄性不育相关,并且不育系ATP酶活性高于保持系和恢复系,单核期为各不育系的育性转换期,且3017A育性转化期持续时间较长,为单核期到二核期。对育性敏感期各不育系及其保持系旗叶中可溶性蛋白进行的非变性电泳表明,不育系3314A和保持系732B旗叶的活性蛋白在二核期、叁核期均出现一条特异条带,但该蛋白在单核期没有表达,而其他材料在单核期、二核期、叁核期均未见该特异蛋白条带。特异蛋白同时出现在不育材料和可育材料中,表明该蛋白可能与材料差异有关,而与育性没有必然联系。因此,未发现旗叶中蛋白与育性有关。育性敏感期小穗中可溶性蛋白的电泳分析发现,1B/1R不育系3314A和非1B/1R不育系单核期表达的差异蛋白条带较多。这些特异蛋白条带可能是雄性不育相关的。所有材料在二核期均比单核期多了一条小分子量蛋白带,该条带可能与小穗发育有关,但与育性无明显相关。该研究也表明,雄性败育的关键时期是单核期,且不育系的败育可能是蛋白的差异表达造成的。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对3314A及其保持系3314B、732A及其保持系732B单核期、二核期和叁核期的花药进行观察,结果表明,1B/1R类型不育系3314A单核期细胞质比较稀,该不育系在二核期没有产生大量的前乌氏体,而保持系中有大量的前乌氏体。叁核期,该不育系绒毡层消失,花粉皱缩,而保持系中绒毡层未完全消失,且绒毡层中出现不少的淀粉粒,花粉粒圆球状。非1B/1R不育系732A在单核期细胞核被挤到一侧,营养物质分布不均,未发现绒毡层,而其保持系花粉的细胞核被绒毡层所包围。到叁核期,732A出现大量大的淀粉粒,绒毡层消解,花粉细胞皱缩。而同时期其保持系花药细胞中,绒毡层出现许多小颗粒淀粉粒,绒毡层未完全消解,仍然代谢丰富,花粉粒圆球状。(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0-05-01)

胡俊敏,张龙雨,袁正杰,张改生,韩艳芬[9](2010)在《黏类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系mtDNA消减文库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利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构建了黏类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线粒体DNA的消减文库。分别提取相同细胞质背景下的不育和可育等基因系线粒体基因组DNA(mtDNA),用RsaⅠ酶切成大小不等的片段,并各自与不同的接头连接,连续经过两次消减杂交和两次PCR扩增,将PCR产物与克隆载体连接,转化为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DH5α,经蓝白斑筛选后,再用PCR方法插入片段筛选出阳性重组质粒,构建差异DNA消减文库。在构建的不育mtDNA文库中,将SSH文库的全部扩增产物与SSH文库中的单条扩增条带分别进行胶回收和克隆转化,分别挑取54个和6个阳性克隆进行测序分析和相关功能初步比对。结果表明,不育mtDNA的SSH文库差减杂交效率较高,质量较好;回收单条扩增条带分别进行克隆测序的结果准确率较高;对测序序列进行BLASTx比对及功能注释分析发现,约90%的序列来源于线粒体基因nad1和nad5的非编码区。(本文来源于《分子植物育种》期刊2010年02期)

牛娜,张改生,梅拥军,马守才,李红霞[10](2010)在《粘类小麦雄性不育系F_1结实性状的遗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MINQUE统计方法、加性-显性(AD)及其与环境互作的遗传模型,对粘类小麦雄性不育系和恢复系杂交F1小穗两边结实数、中间结实数等结实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粘类小麦雄性不育系育性恢复性主要以加性效应为主,其次是显性效应,加性方差占表现型方差的比例变幅为38%~48%;不育系(V)-90-110、(Ven)-90-110、(K)-224、(V)-224所配制的组合,在2个结实性状上,包括国内法、国际法,平均结实率均具有正向显着或极显着的加性效应,亲本5253、02-7-215、00-6-247、M8003具有使不育系恢复度提高的加性效应;双亲加性效应高的组合多数表现出其显性效应比较差;国际法恢复度高的组合(K-224×5253),究其原因是双亲国际法恢复度的加性效应高,尤其亲本5253国际法恢复度的加性效应在供试材料中是最高的,其显性效应也较高(36.14%);粘类小麦雄性不育系杂交结实率的高低与环境的互作相对较小,育性恢复性在年份间的表现比较稳定。(本文来源于《华北农学报》期刊2010年01期)

粘类小麦雄性不育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杂种优势的研究与利用对于小麦品质和产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细胞质雄性不育(CMS)是作物杂种优势利用的重要途径,也是其主要的授粉控制系统。因此,研究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分子机理对创建、鉴定和利用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统,培育超高产杂交作物新品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是一种核质互作的遗传现象,目前研究表明,线粒体基因组是细胞质雄性不育胞质因子的主要载体,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与线粒体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线粒体基因组的变异性很可能涉及到不育系育性本质的改变,因此对线粒体基因组的分析,在揭示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分子机理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具有黏果山羊草、偏凸山羊草和斯卑尔脱小麦不育细胞质的不育系及其保持系为材料,研究了这几类小麦雄性不育系线粒体DNA的AFLP标记及SCAR转化,获得下述重要结果:(1)首先根据醇溶蛋白间的差异,鉴定了供试材料遗传背景。结果表明,供试的叁种类型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重复个体之间遗传相似系数为1,而且不育类型之间的遗传相似系数也为1,说明保存的试验材料种子纯度高,通过25代以上的回交,它们之间以及和亲本之间的遗传相似度都很高,核基因背景相当一致。(2)本试验采用64对引物组合对供试同核异质小麦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材料进行扩增,其中13对引物表现出多态性扩增。总共扩增出682条条带,其中113条为多态性条带。(3)AFLP引物组合E8/M5只在黏类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系ms (Kots)-90-110和ms (Kots)-8222中扩增出特异条带,片段大小约为300bp。(4)基于AFLP标记结果,对扩增出的特异性条带进行回收、测序,设计特异SCAR引物;然后,对其同核异质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进行扩增,仅在黏类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扩增出一条198bp的特异性片段;其结果与小麦线粒体基因组有很高的同源性(同源性为99%),这表明已成功地将AFLP标记转化为操作简便、表现稳定的SCAR标记,可以用于黏类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也为小麦细胞质种性鉴定提供了技术支撑和理论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粘类小麦雄性不育系论文参考文献

[1].朱启迪,翁群珠,张改生,张姣,巨岚.粘类小麦雄性不育系线粒体DNA的AFLP标记及SCAR转化[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14

[2].翁群珠.几类小麦雄性不育系线粒体DNA的AFLP标记及SCAR转化[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

[3].龚宏伟,马翎健.2类小麦雄性不育系育性敏感时期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变化[J].江苏农业科学.2013

[4].龚宏伟,马翎健.几类小麦雄性不育系育性敏感期的可溶性蛋白质变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

[5].李建超,张改生,孙瑞,牛娜,马守才.粘类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恢复性能及其杂种优势和细胞质效应的研究[J].麦类作物学报.2012

[6].李艳飞.叁个育性相关基因在叁类小麦雄性不育系中的表达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

[7].王爱方,马翎健,李艳飞,武晗,靳凤.几类小麦雄性不育系育性敏感时期可溶性蛋白质和ATP酶活性的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2010

[8].王爱方.几类小麦雄性不育系育性敏感时期可溶性蛋白质和ATP酶活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

[9].胡俊敏,张龙雨,袁正杰,张改生,韩艳芬.黏类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系mtDNA消减文库的构建[J].分子植物育种.2010

[10].牛娜,张改生,梅拥军,马守才,李红霞.粘类小麦雄性不育系F_1结实性状的遗传分析[J].华北农学报.2010

标签:;  ;  ;  ;  

粘类小麦雄性不育系论文-朱启迪,翁群珠,张改生,张姣,巨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