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播种前处理技巧

小麦播种前处理技巧

一、小麦种子播前处理技巧(论文文献综述)

许晨[1](2020)在《花后喷施DA-6对小麦种子活力的影响与作用机理》文中研究表明种子活力是影响种子质量的关键指标,高活力的种子萌发迅速整齐,抗逆性强,具有很大的生产优势。DA-6作为叔胺类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提高植物的光合速率,调节碳氮代谢,提高作物品质和产量,而其对种子活力的影响研究较少。本研究首先选用12个山东省内广泛种植的小麦品种(山农20、山农22、山农23号、山农28、济麦20、济麦22、良星77、济南17号、山农8355、泰农33、齐民6号、临麦4号),验证花后DA-6喷施对不同小麦品种的作用。随后选择多穗型良星77和大穗型山农23号,进行不同喷施时期和不同喷施浓度的DA-6处理,测定小麦种子活力、千粒重、化学成分的变化,确定DA-6喷施处理的最适条件。进一步研究花后DA-6喷施对小麦种子物质代谢酶基因表达、物质积累、旗叶光合作用、千粒重与化学成分、不同穗位粒位种子发芽活力、种子萌发期关键代谢酶活性的影响,探究DA-6处理影响小麦种子活力的作用机理,为DA-6在农业中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小麦品种DA-6喷施效应的差异对12个小麦品种花后6天喷施DA-6,不同品种表现出不同反应,其中有8个品种表现正效应,使千粒重、蛋白质含量及种子活力显着提高,分别为山农20、山农22、山农23号、山农28、济麦20、济麦22、良星77、济南17号。各品种最佳喷施浓度有所不同,山农20、济麦20适宜喷施浓度为4 g/L,山农28适宜喷施浓度8 g/L,山农22、山农23号、济麦22、良星77、济南17号适宜浓度为8 g/L9.6 g/L。2.小麦DA-6喷施的适宜时期和适宜浓度选择适宜浓度在适宜时期喷施DA-6可显着提高良星77和山农23号的种子活力、千粒重及蛋白质含量。对良星77来说,喷施时期选择抽穗期或花后46天喷施DA-6可使千粒重、蛋白质含量、种子活力同时显着提高;喷施浓度选择8 g/L9.6 g/L,可使千粒重、蛋白质含量、种子活力同时显着提高。对山农23号来说,喷施时期选择抽穗期或花后46天喷施DA-6可使千粒重、蛋白质含量、种子活力同时显着提高;喷施浓度选择14.4 g/L,可使千粒重、蛋白质含量、种子活力同时显着提高。3.小麦DA-6喷施处理对籽粒物质积累和千粒重的影响选择良星77和山农23号花后6天喷施14.4 g/L DA-6的种子,分别于花后22天、32天取样,进行物质代谢关键酶基因表达的验证。qRT-PCR结果表明,良星77和山农23号DA-6喷施后叶片蛋白磷酸酶和蔗糖磷酸合成酶基因表达水平显着上调,茎秆中Ⅰ类hsp蛋白和hsp70基因表达量显着提高,籽粒中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和hsp82基因也显着上调,表明花后6天喷施14.4 g/L DA-6可以显着促进蛋白、蔗糖代谢关键酶基因和热激蛋白基因的表达,有利于种子贮藏物质合成,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最终提高了千粒重。4.小麦DA-6喷施处理对种子化学成分的影响对良星77和山农23号以最适时期(花后6天)及浓度(良星77为8 g/L9.6 g/L,山农23号为14.4 g/L)进行DA-6喷施处理,结果表明,小麦喷施DA-6后,旗叶光合速率显着高于对照,并且从花后30天开始DA-6喷施处理的千粒重高于对照,相对蛋白质及绝对蛋白质含量同时逐渐上升,最终成熟收获时千粒重和蛋白质含量整体高于对照。5.小麦DA-6喷施处理对种子活力的影响在最适喷施时期及喷施浓度条件下,取良星77(2018年为花后6天喷施6 g/L DA-6,2019年为花后6天喷施14.4 g/L DA-6)和山农23号(花后6天喷施14.4 g/L DA-6)不同穗位、粒位的种子进行发芽试验,结果表明花后6天喷施14.4 g/L的DA-6使两品种穗上部及上位粒种子的单株干重显着增加,从而提高活力指数。适宜浓度和时期喷施DA-6主要提高小麦穗上部、穗中部及上位粒种子的活力指标。DA-6喷施有效降低了不同穗粒粒位之间的种子活力差异,使小麦不同穗位、粒位种子的活力整体均匀提高。进一步对种子萌发期α-淀粉酶活性测定表明,花后6天喷施DA-6的种子α-淀粉酶活性皆高于对照处理。表明小麦花后DA-6喷施处理促进种子萌发过程中幼苗干物质的积累,提高种子萌发期物质转化能力,最终提高了种子活力。

吴月[2](2020)在《深松分层施肥机施肥监控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麦播前采用分层施肥可以满足小麦基肥施用基本需求,使肥料直达作物根部,更有助于小麦根系的营养吸收,有利于小麦作物抗旱、抗倒伏,提高小麦产量。现有深松分层施肥机存在施肥控制精度较低、施肥不均、施用过量等问题,易造成土壤污染,同时深松分层施肥铲易出现肥管堵塞、肥箱肥料不足导致的漏施等现象,如不能及时发现并处理这些故障,将会导致小麦产量下降。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文进行施肥监控系统研究,可实现施肥量精准控制和施肥作业状态实时监测,有利于提高施肥均匀性和精准性,进一步提高肥料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降低人工检测成本和农民生产劳动强度,提高田间作业效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施肥量影响因素分析及数学模型构建。拟定排肥轴转速、排肥器开度和肥箱料位高度为影响施肥量因素,以施肥量变异系数为评价指标,进行了三因素五水平正交试验,试验结果证明排肥轴转速、排肥器开度和肥箱料位高度对施肥量变异系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结合正交试验结果,运用MATLAB软件模糊控制工具箱功能,建立了施肥量关于排肥轴转速、排肥器开度和肥箱料位高度的数学模型。(2)施肥监控系统硬件设计和软件开发。为了实现施肥状态实时监测和施肥量精准控制,进行了肥管流量传感器、肥箱料位传感器、测速传感器、微处理器等硬件选型。利用Altium Designer软件进行了单片机最小系统、电源电路、传感器信号处理电路、电机驱动电路、串口通信电路、显示电路等系统硬件电路原理图和PCB设计,完成了硬件抗干扰设计。分析了软件总体构成,进行了主程序和速度信息采集、肥管堵塞判断与通肥控制、肥箱料位监测、步进电机驱动、按键输入、显示等子程序设计,实现了施肥作业状态实时监测和施肥精准控制等功能。(3)开展了系统测试和田间试验。进行了堵塞报警装置测试试验,在五种排肥转速下,重复试验得出:报警准确率为100%;进行了施肥监测系统田间测试试验,结果表明:系统实现了堵塞及时报警与通肥装置控制、肥箱料位正确指示与预警等功能;进行了施肥均匀性测试试验,测得均匀性变异系数小于4.8%;进行了施肥量数学模型验证试验,得出实际施肥量和理论施肥量的相关系数为0.889,证明施肥量数学模型具有可行性。

陶奇波[3](2020)在《“腾格里”无芒隐子草种子丰产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腾格里”无芒隐子草(Cleistogenes songorica cv.Tenggeli)是由全国草品种审定委员会于2016年审定登记的野生栽培品种(登记号:499)。该品种具有极强的抗旱、耐寒和耐瘠薄等特性,适宜于在我国北方干旱荒漠地区作为优良牧草、生态草及草坪草进行推广利用。但目前该品种仍存在建植率较低、种子清选困难、产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等问题。为此,本研究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于20162019年连续4年在甘肃省民勤县,进一步开展了“腾格里”无芒隐子草种子优质高产关键技术的研究,主要包括:种子引发处理对种子出苗的影响及其机理;灌溉和施氮肥对种子产量的影响和对种子田耗水量、水分利用特征的分析;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提高种子产量的作用;同时,开展了农户生产水平的种子脱粒和清选技术研究。获得主要结果如下。1.水、PEG-6000(-0.3 MPa)和亚精胺(0.5 mmol/L)3种引发处理可显着缓解干旱胁迫对“腾格里”无芒隐子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使种子室内萌发率分别提高了10.0、16.5和23.5个百分点;温室和田间出苗率分别提高了417和919个百分点。在各种引发处理中,以亚精胺处理效果最好。对其引发机理的研究表明,较未引发的对照,引发处理种子的水浸液电导率和干旱胁迫下丙二醛含量分别降低了29.8%63.7%和19.3%35.1%。引发也显着提高了种子CAT等抗氧化酶活性,降低了活性氧的(H2O2)产生量(P<0.05),这反映了引发处理种子的抗氧化能力增强,在干旱胁迫下对种子的细胞膜起到了保护作用。另外,引发处理使种子细胞中处于细胞周期G2期细胞的比例增加,提高了G2/G1比率;温室和田间出苗率与G2期比例和G2/G1比率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P<0.05),表明引发后的种子活力更强。2.连续4年研究了生长季灌溉(I1:分蘖期灌水1次;I2:分蘖期、小穗分化期和初花期各灌水1次)、施氮时期(分蘖期、小穗分化期、两时期分施)和施氮量(0、60、120和180 kg N/hm2)交互作用对“腾格里”无芒隐子草种子生产和水分生产力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所有因子都极显着影响无芒隐子草种子产量(P<0.01)。在交互作用方面,施氮时期×施氮量对种子产量的影响极显着(P<0.001);年际×灌溉处理、灌溉处理×施氮时期和年际×灌溉处理×施氮量的影响显着(P<0.05)。较I1处理,I2处理4年平均种子产量提高了71.4%,且显着提高了无芒隐子草生物量、水分生产力和降水利用效率,但降低了灌水利用效率。种子产量及水分利用相关指标随施氮量增加而提高,但120和180 kg/hm2处理间无显着差异。在I2处理且施氮量为120和180 kg/hm2时,4年中分施较分蘖期处理种子产量平均提高了14.7%,同时显着提高收获指数和水分生产力(P<0.05)。综合分析认为,I2+120 kg N/hm2+分施处理可作为适宜的灌溉和施氮肥管理措施,4年平均种子产量可达507.3 kg/hm2。3.连续4年研究了叶片喷施6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种子生产的影响,每生长季分别在分蘖期和花期分2次施用,以喷施清水为对照。结果表明在6种生长调节剂中,α-萘乙酸、赤霉素、油菜素内酯及6-苄氨基嘌呤处理均显着提高了种子产量(P<0.05),4年平均种子产量分别达到了634.6、666.7、654.8和611.7kg/hm2,分别较对照(537.4 kg/hm2)提高了18.1%、24.1%、21.8%和13.8%,表明赤霉素处理对提高种子产量效果最好;但复硝酚钠和三十烷醇两种生长调节剂对种子产量无显着影响。施用生长调节剂对地上生物量无影响,使收获指数提高了2.46.1个百分点。相关分析表明生殖枝/m2和种子数/m2与种子产量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4.连续2年在农户生产水平下开展“腾格里”无芒隐子草种子脱粒和清选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在采用的50 kg石磙碾压不同遍数处理中,以4555遍处理的种子收获率最高,以手工完全脱粒为对照,收获率超过70%,且对种子发芽率与活力无显着影响。另外,不同筛选、风选组合研究结果表明,利用筛孔尺寸为0.7 mm的筛子,过筛2次且配合4.5 m/s风速风选,种子净度可达85%以上,较以往研究(仅过筛而未风选的对照)提高了50个百分点以上。该结果也为“腾格里”无芒隐子草种子收获机械的研发提供了基础数据。

宫磊[4](2019)在《五谷丰素和玉黄金配施对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玉米是当今世界第一大粮食作物,其集“粮经饲”于一体的特性使其对保障粮食安全、改善人民生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黑龙江省玉米播种面积全国最大,通过提高玉米产量和生产效率有助于提高农民收入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可以增强玉米抗逆性,调节玉米内源激素水平,使其生理生化过程得到改善,从而起到增产增效的效果。本研究供试品种为吉龙1号和天农九,选用五谷丰素和玉黄金两种生长调节剂,五谷丰素采用浸种处理,玉黄金在玉米拔节期叶面喷施,以蒸馏水浸种和蒸馏水喷施为对照,探究这两种植物生长调节剂配合使用对玉米生长发育、形态建成、光合与衰老生理以及抗倒伏和产量的影响。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五谷丰素浸种可以提高玉米苗期株高、叶面积、茎粗,促进玉米幼苗生长发育。使用五谷丰素浸种处理后,吉龙1号与对照相比株高变化不显着,叶面积增加12.1%,茎粗增加32.9%;天农九与对照相比株高增加37.2%,叶面积增加31.6%,茎粗增加21.4%;天农九浸种效果总体优于吉龙1号。2.五谷丰素浸种处理与对照相比可以提高玉米苗期SOD、POD酶活性,提高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强其抗逆性,提高了叶片净光合速率Pn和SPAD值,增强了叶片光合作用的能力。吉龙1号使用五谷丰素浸种SOD酶活性提高了 4.6%,POD酶活性提高了 4.3%,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加7.1%,叶片净光合速率Pn提高了 4.6%,SPAD值增加了 8.2%。天农九使用五谷丰素浸种SOD酶活性提高了 12.8%,POD酶活性提高了 3.5%,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加10.0%,叶片净光合速率Pn提高了 6.2%,SPAD 值增加了 0.4%。3.五谷丰素配施玉黄金处理与对照相比可以提高玉米拔节期以后各个生育时期的SOD、POD酶活性以及可溶性蛋白含量,提高叶片叶面积、净光合速率(Pn)和SPAD值,增强了叶绿素含量及光合作用能力,延缓叶片衰老。4.五谷丰素配施玉黄金处理与对照相比对玉米授粉后苞叶面积、含水量及脱水速率影响较小。5.五谷丰素配施玉黄金处理与对照相比玉米的茎粗有所增加,株高和节间长度有所缩短,其中吉龙1号处理株高降低了 4.0%,节间长度除第1节不明显其余各节分别缩短了 5.4%、19.6%、29.1%、7.0%、12.2%,茎粗增加了 11.2%。天农九处理株高降低了 5.5%,节间长度除第3节不明显其余各节分别缩短了 10.5%、5.4%、22.1%、12.8%、24.5%,茎粗增加了 12.4%。增强了茎秆穿刺强度和茎秆弯折强度,提高了玉米的抗倒伏能力。天农九处理效果要优于吉龙1号处理。6.五谷丰素配施玉黄金处理与对照相比提高了玉米授粉后的百粒干鲜重,吉龙1号处理百粒鲜重增加了 8.81%,百粒干重增加了 1.01%。天农九处理百粒鲜重增加了 4.96%,百粒干重增加了 2.68%。在收获时增加了玉米的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减少了秃尖长和空秆率,提高了玉米产量。吉龙1号处理产量提高了 7.0%,天农九处理产量提高了 7.3%。

叶玉莲[5](2019)在《不同底墒水平下播种密度对覆膜小麦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借助于大田试验,探究底墒水平及播种密度对覆膜小麦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试验共设高底墒、低底墒两个水平,每个底墒水平下设高密度和低密度,试验共计4个处理。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结果与结论:1)在高或低底墒水平下,高密及低密处理地膜覆盖冬小麦群体动态、生物量动态的变化趋势一致,各生育期高密度的群体数量、生物量高于低密,但处理间差异不显着。播种密度对冬小麦收获期生物量没有显着影响,而其与底墒水平的交互作用对收获期生物量有显着效应。2)高底墒小麦产量显着高于低底墒。两种底墒水平下,与低密相比,高密增加冬小麦穗数及千粒重,而降低穗粒数,但差异不显着。在低底墒下,低密处理的冬小麦平均产量为4284 kg ha-1,高密处理的平均产量为3743 kg ha-1,低密产量高于高密,但处理间差异不显着。在高底墒下,低密处理小麦平均产量为4272 kg ha-1,高密处理平均产量为4787 kg ha-1,与低密相比,高密度显着提高冬小麦产量,增产率为12%。因此,底墒水平与播种密度的交互作用对冬小麦籽粒产量有显着影响。3)在低底墒下,高密小麦耗水量高于低密,高密使小麦耗水量增加17.4 mm,籽粒水分利用效率降低13%、地上部生物量水分利用效率降低4.6%,但差异不显着。在高底墒下,与低密相比,高密增加小麦耗水量,同时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处理间差异也不显着。低底墒较高底墒显着减少小麦耗水量,明显提高籽粒水分利用效率,但底墒水平与播种密度对小麦耗水量及水分利用效率没有显着的交互效应。4)低底墒下,与低密相比,高密处理使可溶性糖表观转运量提高364 kg ha-1,表观转运率降低2.7%,但差异不显着。高底墒下,与低密相比,高密处理提高135.8 kg ha-1的可溶性糖表观转运量,可溶性糖表观转运率降低9.2%,差异也不显着。底墒与播种密度的交互作用对可溶性糖累积量、表观转运量及转运率没有显着影响。综合来看,在黄土高原试验年份条件下,提高底墒水平可以显着提高小麦产量、生育期耗水量,而明显降低水分利用效率。高底墒下,增加播种密度可以显着增加冬小麦产量,并且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低底墒下,增加播种密度降低冬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因此,根据底墒水平应调整小麦播种量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尹立俊[6](2019)在《推迟播期提高冬小麦氮素利用效率的生理机制研究》文中指出本试验于2016–2017和2017–2018两个生长季在山东省泰安市大汶口镇东武村试验田进行,选用广泛种植的冬小麦品种泰农18(T18)为供试材料,设置了早播(9月24日)、传统播期(10月8日)和晚播(10月22日)三个播期处理,研究了播期对冬小麦产量形成、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播期对冬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播期显着影响了冬小麦整个生育期的生长状况。三个播期处理的单株分蘖数、单株干重、群体大小和单位面积干物质积累量在生育前期(越冬期和拔节期)差异显着,在生育后期虽然群体大小的差异依然存在,但晚播处理冬小麦单株干重显着增加,导致三个播期处理的单位面积干物质积累量基本一致。随着播期推迟,冬小麦的成熟期籽粒粒重并未受影响,但单位面积穗数显着降低,而穗粒数显着提高,正是由于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的此消彼长,从而维持冬小麦单位面积粒数,所以三个播期的籽粒产量水平一致,播期并未影响冬小麦籽粒产量。同时,收获指数在三个播期间保持一致,表明播期并未影响干物质向籽粒分配的能力。2播期对冬小麦花前氮素营养指数的影响播期显着影响了冬小麦花前氮素营养指数。在越冬期和拔节期,三个播期的氮素营养指数均小于1,即植株处于氮亏缺状态,暗示了拔节期应适当施用氮肥进行补充,在孕穗期和开花期,早播和正常播期处理的氮素营养指数均明显大于1,即植株处于氮盈余状态,而晚播的氮素营养指数接近于1,即处于氮素供需平衡状态。3播期对冬小麦开花期氮素分配的影响播期显着影响了冬小麦的氮素分配。在开花期,虽然地上部氮素吸收总量随着播期推迟显着降低,但储藏氮中的可转运型氮量显着提高,而积累型氮量显着降低。此外,晚播优化了氮素在单株上的分配,主要表现为:第一,提高了氮素向叶片的分配比例;第二,强化了氮素向上层叶片(旗叶和倒二叶)的分配,减少了氮素向下层叶片(倒三叶和倒四叶)的分配;第三,上层叶片的单位面积干重和含氮量提高,而下层叶片的单位面积干重和含氮量保持不变或者降低;第四,提高了氮素向上层叶片Rubisco酶中分配比例,而保持或者降低了氮素向下层叶片Rubisco酶中分配比例;第五,提高了Rubisco中的氮素向活化Rubisco酶中的分配比例,而降低了非活化Rubisco酶中的分配比例;第六,降低了氮素向各层叶片细胞壁中的分配比例。正是由于上述氮素的优化分配而导致了上层叶片的最大羧化效率显着提高,而下层叶片的最大羧化效率保持不变或者下降。另一方面,晚播优化了二氧化碳由大气向叶片羧化位点的扩散通路,主要是提高了叶片的气孔导度和叶肉导度。结合最大羧化效率以及提高的二氧化碳扩散能力,使得上层叶片的光饱和净光合速率显着提高。而下层叶片光饱和净光合速率的提高主要归因于二氧化碳供应能力的加强。由于延迟播期导致上层叶片单位叶面积光饱和净光合速率增加的比例高于氮素增加的比例,因此光合氮素利用率显着提高。而下层叶片光合氮素利用率的提高则归因于单位叶面积上加强的净光合速率和降低的含氮量。从而在晚播吸收较少氮素的前提下,仍能获得与早播和正常播期一致的籽粒产量,最终显着地提高了氮素利用效率。4播期对冬小麦氮生产力的影响播期显着地影响了冬小麦氮生产力。随着播期推迟,从出苗到开花期,尽管地上部氮素积累量和干物质积累量差异显着,但氮生产力差异并不显着或略有差异,表明推迟播期并未影响此生育阶段的氮生产力,但显着降低了地上部氮素积累量和干物质积累量;从开花期到成熟期,地上部氮素积累量、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生产力均差异显着,表明推迟播期显着降低了地上部氮素积累量,但显着提高了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生产力。5播期对冬小麦氮素利用率的影响在我们的研究中,播期并未影响冬小麦的氮素利用率,而且氮素利用率与氮素营养指数并不存在相关性,主要是因为播期并未影响冬小麦成熟期籽粒产量,并且三个播期处理的供氮量保持一致,而相同的籽粒产量水平主要是由于单位面积穗数与每穗粒数之间的权衡,以及粒重不变的结果;播期显着影响了氮素吸收效率,即随播期推迟显着降低,而氮素吸收效率与氮素营养指数之间存在着显着的负相关关系,主要是由于虽然三个播期处理的供氮量保持一致,但地上部氮素吸收总量却随播期推迟显着降低;播期显着影响了氮素利用效率,即随播期推迟显着提高,而氮素利用效率与氮素营养指数之间存在着显着的正相关关系,主要是由于尽管冬小麦成熟期籽粒产量保持一致,但随播期推迟地上部氮素吸收总量却显着降低。最终,由于随播期推迟氮素吸收效率降低的幅度与氮素利用效率提高的幅度基本一致,从而氮素利用率保持一致。6播期对土壤氮平衡的影响播期显着影响了成熟期土壤氮平衡,主要包括土壤矿质氮含量和土壤表观氮损失量,在我们的研究中,早播处理的作物氮素吸收量显着高于正常播期处理,从而降低了成熟期土壤矿质氮含量和土壤表观氮损失量,这将减少由于氮淋洗而带来的地下水污染以及N2O的排放而带来的温室效应;晚播处理的作物氮素吸收量明显低于正常播期处理,从而增加了成熟期土壤矿质氮含量和土壤表观氮损失量,这将增加由于氮淋洗而带来的地下水污染以及N2O的排放而带来的温室效应。由此可以看出,晚播处理冬小麦将会损失大量的氮素,而且会加剧环境污染。因此,晚播处理的氮供应量应被减少,这将会提高氮素吸收效率,而氮素利用效率和籽粒产量并不受影响,最终提高氮素利用率。

姚美妮[7](2018)在《辣椒种子前处理技术的研究》文中提出种子前处理技术是目前国际上对种子处理方法的总称。具体包括物理、化学、种子包衣等方法。运用前处理技术处理种子有利于种子活力的提高,最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作物高产。在种子生产过程中,种子老化劣变现象普遍存在,这些种子萌发效果不理想,活力下降,无法满足生产需要。在播种前适当地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方法处理种子或者补充营养可以提高种子活力,延缓种子老化劣变。但对于不同的植物种子,最佳的处理条件存在差异。在本研究中,为探究有效的辣椒种子前处理技术,以“东农快椒1号”种子为试验材料,应用化学物理两大类共9种方法,采取单因素分析确定正交试验的范围,再以L9(3)4正交设计条件组合对辣椒种子进行处理,分析萌发过程中4种指标数据,利用显着性差异分析和极差分析确定各因素之间主次影响,最终筛选出活力指数提高最显着的组合,确定最佳处理方法。进一步利用最佳处理条件对辣椒种子进行处理,并进行发芽试验,同时测定处理前后的生理生化指标,研究种子活力提高的机理。结果表明:1、采用PEG、甘露醇、GA、6-BA、ASA、CaCl2、KH2PO4、磁场、电场等化学和物理9种处理方法均能不同程度的提高辣椒种子的萌发力和活力。运用显着性分析和极差分析结果显示,处理方法类别、试验温度、引发时间、试剂浓度等在不同程度上都能对种子萌发力和活力产生影响。2、采取L9(3)4正交设计对9种处理方法中的最佳处理条件进行筛选。以种子活力指数为处理效果判断依据,最终获得了针对不同处理方法(化学方法:PEG、甘露醇、GA、6-BA、ASA、CaCl2、KH2PO4;物理方法:磁场、电场)中的最佳条件组合,对比各组合的处理效果,发现在25℃下,浓度为5%的PEG(4000)溶液引发辣椒种子12h,种子的活力最佳。3、9种处理方法对生理生化指标影响各不相同,对经处理过的种子进行生理生化指标测定发现,所有经过处理的种子生理生化指标均发生改变,与物质代谢有关的可溶性蛋白含量显着提高。体现膜脂过氧化水平的MDA含量下降。抗氧化酶系列中CAT、POD、SOD含量都高于对照。4、按不同比例把主成分80%戊唑醇与70%吡虫啉,80%戊唑醇与90%恶毒灵组合,配成种衣剂,结果显示配制的6种种衣剂均能以不同的程度抑制枯萎病生理小种1和2的生长,但80%戊唑醇和90%恶毒灵组合的种衣剂抑菌效果更好。

江绪文,王宝卿[8](2018)在《《齐民要术》所载传统种业技术分析》文中认为《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农学巨着,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最有价值的专着之一,它的内容包含了大量的种业文化知识和技术经验。本文以其为标本,结合现代种业科技理论,较为全面地归纳、梳理了书中所载的传统种业知识。借鉴先人种业技术经验,依托现代先进科技,对促进现代种业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江绪文,王宝卿[9](2017)在《《齐民要术》所载传统种业技术分析》文中指出《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农学巨着,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最有价值的专着之一,它的内容包含了大量的种业文化知识和技术经验。本文以其为标本,结合现代种业科技理论,较为全面地归纳、梳理了书中所载的传统种业知识。借鉴先人种业技术经验,依托现代先进科技,对促进现代种业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黄明[10](2017)在《基于收获期土壤测试和施肥位置优化的旱地小麦减肥增效研究》文中指出优化施肥是实现粮食高产、肥料高效和环境友好的有效途径,对解决小麦生产中过量和不平衡施肥的问题有重要作用。但是,雨养旱作条件下由于不同年际、季节和地点的降雨差异,小麦籽粒产量和养分需求不同,使优化施肥更为复杂。2013—2016年,本研究在黄土高原南部的典型旱地雨养农业区,以冬小麦为研究对象,通过多年多点的田间定位试验,建立了基于收获期土壤硝态氮或有机质测试的优化施氮技术以及基于施肥位置优化的膜侧施肥技术,结合收获期土壤有效磷钾测试和秸秆还田生产实践,改进了现有的磷钾衡量监控技术,分析了优化施肥对旱地小麦产量、经济效益、养分吸收利用、土壤水分利用恢复和土壤硝态氮残留的影响。目标在于优化小麦养分管理,为旱地作物可持续生产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与技术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收获期土壤有效氮磷钾测试、作物养分需求和土壤硝态氮安全阈值的优化施肥既降低了旱地小麦氮磷用量,又实现了增产增收增效和环境友好。与传统施肥相比,优化施肥的氮肥用量3年15点平均减少96 kg N hm–2,磷肥用量减少43 kg P2O5 hm–2,0100 cm硝态氮残留降低120 kg N hm–2,小麦籽粒产量和经济效益分别提高386 kg hm–2和1472元hm–2。主要是因为优化施肥在不影响小麦地上部氮磷钾积累量的同时,显着提高了氮磷钾收获指数和生理效率以及肥料偏生产力。(2)基于收获期土壤有机质、有效磷钾测试和作物养分需求的优化施肥,同样降低了氮磷肥施用量,促进了小麦养分吸收利用,在增产增收增效的同时,降低土壤硝态氮残留,促进了土壤氮磷钾平衡。与传统施肥相比,优化施肥2年12点的平均氮磷肥用量分别降低16.1%和43.5%,小麦籽粒产量和经济效益分别提高698 kg hm–2和1984元hm–2,地上部氮磷钾积累量提高3.9%、3.2%和9.3%,氮磷生理效率提高4.1%和3.3%,氮磷钾偏生产力提高35.6%、97.0%和40.8%,0100 cm土层硝态氮残留降低31.6%。优化施肥条件下,冬小麦氮磷钾平均回收率分别为49.8%、9.8%和67.3%,平均农学效率分别为9.2 kg kg–1 N、10.2 kg kg–1 P2O5和17.1 kg kg–1 K2O。秸秆还田条件下,优化施肥的氮磷钾表观盈余量分别为28.3 kg N hm–2、32.5 kg P2O5 hm–2和3.8 kg K2O hm–2,氮磷盈余量较传统施肥显着降低,钾盈余量维持稳定。(3)采用定位施肥,将肥料条施于膜下、播种行侧下5 cm处,实现了机械定位施肥和垄覆沟播集雨抗旱栽培相结合,不仅提高了小麦产量、经济效益和水分利用效率,还增加了下季小麦播前深层土壤贮水。与传统平作相比,普通垄覆沟播的3年平均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8.3%和8.1%,而膜侧定位施肥的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分别提高20.1%、16.1%和23.4%。与垄覆沟播相比,膜侧施肥偏湿润年份减少生长季内100200 cm土壤水分消耗,偏旱年份增加休闲季土壤蓄水,有效确保甚至提高了播前土壤水分,从而显着增产增收、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偏干旱的2013—2014和2015—2016生长季,定位施肥较垄覆沟播分别增产8.4%和15.5%,增效23.2%和30.1%,水分利用效率提高7.0%和10.0%,偏湿润的2014—2015生长季水分利用效率也提高6.0%。(4)膜侧施肥不仅提高了旱地小麦产量,还改善了养分吸收利用特性,显着提高了养分吸收效率,解决了垄覆沟播小麦籽粒含氮量降低的问题,3年平均籽粒氮磷含量较垄覆沟播分别显着提高8.2%和4.1%。与传统平作相比,垄覆沟播的籽粒含氮量显着降低。与垄覆沟播相比,膜侧施肥提高了小麦开花040 cm土层以及收获期0200 cm土层硝态氮累积量,有利于促进拔节后小麦氮磷钾积累、花后营养器官氮磷钾转运和成熟期籽粒氮磷钾分配,从而显着提高小麦籽粒氮磷含量和氮磷钾吸收效率。其中偏干旱的2013—2014和2015—2016生长季,籽粒含氮量分别提高9.9%和8.7%,氮吸收效率提高7.0%和10.0%,磷吸收效率提高9.0%和23.5%;偏湿润的2014—2015生长季,籽粒含氮量和氮磷吸收效率分别提高6.0%、23.3%和23.5%。综上所述,优化施肥能改善旱地小麦氮磷钾养分吸收利用特性,实现增产增收增效,降低收获期土壤硝态氮残留。在旱地小麦生产中,在土壤硝态氮残留过高的区域,采用基于收获期土壤养分测试的优化施肥,结合抗旱节水栽培技术进行施肥位置优化,对减肥增效、增产增收和环境友好有重要意义。

二、小麦种子播前处理技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麦种子播前处理技巧(论文提纲范文)

(1)花后喷施DA-6对小麦种子活力的影响与作用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种子活力的影响因素
        1.1.1 遗传因素
        1.1.2 环境条件
        1.1.3 加工贮藏条件
    1.2 小麦高活力种子生产调控技术
        1.2.1 肥水调控与小麦种子活力
        1.2.2 不同生长调节剂处理对小麦种子活力的影响
    1.3 植物生长调节剂DA-6
        1.3.1 叔胺类物质及其生理作用
        1.3.2 DA-6对植物光合特性的影响
        1.3.3 DA-6对产量的调控作用
        1.3.4 DA-6对果实品质的影响
        1.3.5 DA-6缓解逆境的效应
        1.3.6 DA-6对种子活力的调控作用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与试剂
    2.2 试验设计
    2.3 试验方法
        2.3.1 千粒重测定
        2.3.2 籽粒化学成分
        2.3.3 旗叶光合速率测定
        2.3.4 种子发芽活力指标测定
        2.3.5 α-淀粉酶活性测定
        2.3.6 SOD、POD酶活性测定
        2.3.7 荧光定量PCR
        2.3.8 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小麦品种花后喷施DA-6对种子活力、千粒重及化学成分的影响
        3.1.1 花后喷施DA-6对不同小麦品种种子活力的影响
        3.1.2 花后喷施DA-6对不同小麦品种千粒重的影响
        3.1.3 花后喷施DA-6对不同小麦品种化学成分的影响
    3.2 DA-6喷施时间对小麦种子活力、千粒重及化学成分的影响
        3.2.1 DA-6喷施时间对小麦种子活力的影响
        3.2.2 DA-6喷施时间对小麦种子千粒重的影响
        3.2.3 DA-6喷施时间对小麦种子化学成分的影响
    3.3 DA-6喷施浓度对小麦种子活力、千粒重及化学成分的影响
        3.3.1 DA-6喷施浓度对小麦种子活力的影响
        3.3.2 DA-6喷施浓度对小麦千粒重的影响
        3.3.3 DA-6喷施浓度对小麦化学成分的影响
    3.4 DA-6喷施影响小麦种子活力的作用机理
        3.4.1 DA-6喷施对不同穗位粒位种子发芽活力的影响
        3.4.2 DA-6喷施对小麦籽粒发育进程和化学成分的影响
        3.4.3 DA-6喷施对小麦旗叶光合特性的影响
        3.4.4 DA-6喷施对种子发育过程中物质代谢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3.4.5 DA-6喷施对小麦种子萌发期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3.4.5.1 DA-6喷施对小麦种子萌发期α-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3.4.5.2 DA-6喷施对小麦种子萌发期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4 讨论
    4.1 DA-6喷施对作物产量和化学成分的影响
    4.2 DA-6喷施对小麦种子活力的影响及作用机理
5 结论
    5.1 DA-6喷施对不同小麦品种产量、化学成分和种子活力的效应
    5.2 DA-6喷施对小麦产量和化学成分的影响
    5.3 小麦DA-6喷施提高种子活力的适宜时期和适宜浓度
    5.4 DA-6喷施对小麦种子活力的调控作用
参考文献
致谢

(2)深松分层施肥机施肥监控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施肥控制技术
        1.2.2 施肥状态监测技术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课题来源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1 深松分层施肥机结构及技术指标
        2.1.1 深松分层施肥机结构
        2.1.2 主要技术指标
    2.2 系统构成及工作原理
    2.3 系统硬件选型
        2.3.1 肥料流量传感器
        2.3.2 肥箱料位传感器
        2.3.3 测速传感器
        2.3.4 微处理器
    2.4 施肥量影响因素分析
        2.4.1 排肥轴转速
        2.4.2 排肥器开度
        2.4.3 肥箱料位高度
    2.5 影响因子对施肥量影响
    2.6 施肥量数学模型构建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系统硬件设计
    3.1 系统硬件总体设计
    3.2 单片机最小系统
        3.2.1 单片机
        3.2.2 时钟电路
        3.2.3 复位电路
    3.3 电源电路
        3.3.1 直流12V转12V稳压电路
        3.3.2 直流12V转5V电源电路
        3.3.3 直流5V转3.3V电源电路
    3.4 传感器信号处理模块
        3.4.1 旋转编码器信号处理模块
        3.4.2 红外对射式传感器信号处理模块
        3.4.3 电容式接近开关信号处理模块
    3.5 电机驱动模块
        3.5.1 步进电机驱动模块
        3.5.2 直流电机驱动模块
    3.6 串口通信模块
        3.6.1 信号抗干扰分析
        3.6.2 串口通信电路
    3.7 人机交互模块
        3.7.1 按键输入电路
        3.7.2 显示及报警电路
    3.8 硬件抗干扰设计
    3.9 本章小结
第4章 系统软件设计
    4.1 系统软件总体结构设计
    4.2 系统主程序
    4.3 信息采集子程序
        4.3.1 速度信息采集子程序
        4.3.2 肥管堵塞判断与通肥控制子程序
        4.3.3 肥箱料位监测子程序
    4.4 步进电机驱动子程序
    4.5 按键输入子程序
    4.6 显示子程序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试验与结果分析
    5.1 实验室试验
        5.1.1 施肥监控装置搭建
        5.1.2 堵塞报警测试试验
    5.2 田间试验
        5.2.1 试验内容
        5.2.2 试验条件
        5.2.3 施肥状态监测试验
        5.2.4 施肥均匀性测试试验
        5.2.5 施肥量数学模型验证试验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个人简介
致谢
附件

(3)“腾格里”无芒隐子草种子丰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国际草类植物种子生产现状
        2.1.1 发展了规模化、专业化的草类植物种子集中生产区
        2.1.2 重视种子生产关键技术研究及成果推广转化
        2.1.3 形成了完善的草种认证体系
    2.2 我国草类植物种子生产现状及存在问题
        2.2.1 我国草类植物种子生产现状
        2.2.2 我国草类植物种子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2.3 草类植物种子生产技术研究进展
        2.3.1 草类植物种子生产的地域性
        2.3.2 草类植物种子田的建植
        2.3.3 影响草类植物种子生产的田间管理措施
        2.3.4 草类植物的种子收获及收获后的田间管理
    2.4 无芒隐子草研究进展
        2.4.1 抗旱生理与分子生物学研究
        2.4.2 种子萌发特性
        2.4.3 建植和种子生产技术
        2.4.4 坪用特性和管理技术
        2.4.5 生态学研究
        2.4.6 抗逆基因挖掘与利用
第三章 无芒隐子草种子引发技术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供试材料
        3.2.2 引发处理
        3.2.3 种子浸出液电导率测定
        3.2.4 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
        3.2.5 样品收集与生理指标测定
        3.2.6 细胞周期测定
        3.2.7 温室出苗试验
        3.2.8 田间出苗试验
        3.2.9 数据分析
    3.3 结果
        3.3.1 种子萌发
        3.3.2 生理指标
        3.3.3 细胞周期
        3.3.4 温室出苗率
        3.3.5 田间出苗率
        3.3.6 部分指标间的Pearson相关分析
    3.4 讨论
第四章 生长季灌溉和施氮肥对无芒隐子草种子生产的影响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地概况
        4.2.2 试验设计
        4.2.3 试验地建植管理
        4.2.4 测定项目和方法
        4.2.5 数据分析
    4.3 结果
        4.3.1 种子产量
        4.3.2 株高、地上部分生物量和收获指数
        4.3.3 产量构成因素
    4.4 讨论
第五章 生长季灌溉和施氮肥对无芒隐子草水分利用的影响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设计
        5.2.2 测定项目和方法
        5.2.3 数据分析
    5.3 结果
        5.3.1 耗水量
        5.3.2 水分利用状况
    5.4 讨论
第六章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无芒隐子草种子生产的影响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研究区概况与试验地建植管理
        6.2.2 试验设计
        6.2.3 测定项目和方法
        6.2.4 数据分析
    6.3 结果
        6.3.1 种子产量
        6.3.2 株高、地上生物量和收获指数
        6.3.3 产量构成因素
    6.4 讨论
第七章 农户生产水平的无芒隐子草种子脱粒与清选技术研究
    7.1 前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试验地概况
        7.2.2 试验设计
        7.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7.2.4 数据分析
    7.3 结果
        7.3.1 收获率
        7.3.2 种子质量
        7.3.3 种子净度、千粒重及空瘪率
    7.4 讨论
第八章 结论与创新点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五谷丰素和玉黄金配施对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生长调节剂作用机理
    1.3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的作用
    1.4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玉米的作用
        1.4.1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玉米植株生长发育的影响
        1.4.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作物抗逆相关酶的影响
        1.4.3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玉米光合作用的影响
        1.4.4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玉米植株抗倒性的影响
        1.4.5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玉米含水量及脱水速率的影响
        1.4.6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玉米籽粒的影响
        1.4.7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玉米品质的影响
        1.4.8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1.5 植物生长调节剂使用及功效
        1.5.1 植物生长调节剂主要使用方法
        1.5.2 植物生长调节剂主要功效
    1.6 本试验研究思路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及地点
    2.2 田间设计
    2.3 试验管理
    2.4 测定指标
    2.5 测定方法
    2.6 数据分析处理软件
3 结果与分析
    3.1 五谷丰素对玉米苗期的影响
    3.2 五谷丰素及其配施玉黄金对玉米植株形态的影响
        3.2.1 五谷丰素对玉米三叶期植株形态的影响
        3.2.2 五谷丰素配施玉黄金对玉米植株形态的影响
        3.2.3 五谷丰素配施玉黄金对玉米叶面积变化的影响
    3.3 五谷丰素及其配施玉黄金对玉米SOD酶活性、POD酶活性及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3.3.1 五谷丰素及其配施玉黄金间SOD酶活性变化
        3.3.2 五谷丰素及其配施玉黄金间POD酶活性变化
        3.3.3 五谷丰素及其配施玉黄金间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
    3.4 五谷丰素及其配施玉黄金对玉米光合作用参数的影响
        3.4.1 五谷丰素及其配施玉黄金对玉米净光合速率(Pn)的影响
        3.4.2 五谷丰素及其配施玉黄金对玉米SPAD值的影响
    3.5 五谷丰素配施玉黄金对玉米抗倒伏性状的影响
        3.5.1 五谷丰素配施玉黄金对玉米株高、穗位高及茎粗的影响
        3.5.2 五谷丰素配施玉黄金对玉米节间长度的影响
        3.5.3 五谷丰素配施玉黄金对玉米茎秆穿刺强度的影响
        3.5.4 五谷丰素配施玉黄金对玉米茎秆弯折强度的影响
    3.6 五谷丰素配施玉黄金间玉米授粉后含水量和脱水速率的变化
        3.6.1 五谷丰素配施玉黄金间授粉后玉米苞叶面积变化
        3.6.2 五谷丰素配施玉黄金间玉米授粉后含水量变化
        3.6.3 五谷丰素配施玉黄金间授粉后脱水速率变化
    3.7 五谷丰素配施玉黄金对玉米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的影响
        3.7.1 五谷丰素配施玉黄金间授粉后百粒重干鲜重变化
        3.7.2 五谷丰素配施玉黄金对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影响
4 讨论
    4.1 五谷丰素浸种处理对玉米出苗的影响
    4.2 玉黄金喷施前五谷丰素对玉米形态指标和生理指标的影响
    4.3 玉黄金喷施后五谷丰素配施玉黄金对玉米形态指标和生理指标的影响
    4.4 五谷丰素配施玉黄金对玉米抗倒伏能力的影响
    4.5 五谷丰素配施玉黄金对玉米籽粒含水量和脱水速率的影响
    4.6 五谷丰素配施玉黄金对玉米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的影响
    4.7 试验创新点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不同底墒水平下播种密度对覆膜小麦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地膜覆盖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1.2.2 地膜覆盖对作物水分利用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1.2.3 播种密度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1.2.4 播种密度对作物水分利用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1.2.5 播种密度对作物可溶性糖的影响
        1.2.6 底墒水平对作物产量及水分利用的影响
        1.2.7 底墒水平对作物可溶性糖的影响
        1.2.8 冻害对作物的影响
    1.3 小结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点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样品采集与测定
        2.3.1 土壤基本化学性质测定
        2.3.2 土壤水分测定
        2.3.3 植物样品的采集与分析
        2.3.3.1 群体动态记录
        2.3.3.2 生物量测定
        2.3.3.3 产量测定
        2.3.3.4 可溶性糖含量测定
    2.4 数据计算
    2.5 数据统计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冬小麦群体的动态变化
    3.2 冬小麦生物量的动态变化
    3.3 冬小麦籽粒产量及收获指数
    3.4 冬小麦产量构成因素
    3.5 冬小麦土壤水分含量、耗水量及水分利用效率
    3.6 冬小麦可溶性糖累积及转运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推迟播期提高冬小麦氮素利用效率的生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前言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播期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1.2.2 氮素利用率及相关指标的定义
        1.2.3 氮素营养状况判定指标–氮素营养指数
        1.2.4 提高氮素利用效率的途径
        1.2.4.1 氮组分
        1.2.4.2 氮的时空分布对小麦生长的影响
        1.2.4.3 二氧化碳的扩散过程
        1.2.4.4 氮生产力和光合氮素利用率
2.材料与方法
    2.1 种植条件
    2.2 试验材料与设计
    2.3 测定项目与试验方法
        2.3.1 播前土壤基础地力测定
        2.3.2 田间基本情况调查与样品处理
        2.3.3 籽粒产量与构成因素测定
        2.3.4 氮素利用效率的计算
        2.3.5 植物氮生产力的计算
        2.3.6 小花小穗数量测定
        2.3.7 花前氮素营养指数测定
        2.3.8 开花期氮组分测定
        2.3.9 开花期光合器官与非光合器官氮分配比例的测定
        2.3.10 开花期叶片细胞壁干重及氮含量的测定
        2.3.11 开花期叶片Rubisco酶干物质量和氮含量的测定
        2.3.12 开花期叶片Rubisco酶蛋白的基因表达水平的测定
        2.3.13 花后叶片气体交换和荧光参数的测定
        2.3.14 开花期叶片线粒体光呼吸和二氧化碳补偿点的测定
        2.3.15 开花期叶片气孔密度和气孔大小的测定
        2.3.16 开花期叶片超微结构
        2.3.17 土壤氮平衡测定
    2.4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 冬小麦的籽粒产量形成
        3.1.1 群体动态
        3.1.2 干物质积累动态
        3.1.3 干物质损失量
        3.1.4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3.2 冬小麦的氮素利用率
    3.3 冬小麦的氮生产力
    3.4 冬小麦的小花小穗发育进程
    3.5 冬小麦花前氮素状态
        3.5.1 地上部氮素吸收
        3.5.2 氮素营养指数
    3.6 冬小麦开花期的地上部干物质和氮素分配
        3.6.1 冠层干物质和氮素分配
        3.6.2 单茎干物质及氮素分配
        3.6.3 氮组分
        3.6.4 光合器官和非光合器官的氮分配
        3.6.5 叶片的细胞壁干物质及氮素积累量
        3.6.6 叶片的Rubisco酶干物质及氮素积累量
    3.7 冬小麦开花期叶片的二氧化碳扩散通路
        3.7.1 气孔数量
        3.7.2 超微结构
    3.8 冬小麦开花期叶片的叶绿体荧光参数
        3.8.1 光系统Ⅱ捕光效率
        3.8.2 光系统Ⅱ电子传递效率
    3.9 冬小麦开花期叶片的气体交换参数
        3.9.1 净光合速率
        3.9.2 气孔导度和细胞间隙二氧化碳浓度
        3.9.3 叶肉导度和叶绿体内二氧化碳浓度
    3.10 冬小麦开花期冠层和叶片的光合氮素利用率
        3.10.1 冠层的光合氮素利用率
        3.10.2 叶片的光合氮素利用率
    3.11 冬小麦开花期叶片的线粒体呼吸和二氧化碳补偿点
        3.11.1 线粒体呼吸
        3.11.2 二氧化碳补偿点
    3.12 冬小麦的土壤氮平衡
4.讨论
    4.1 播期对冬小麦群体分蘖的影响
    4.2 播期对冬小麦氮素营养指数的影响
    4.3 播期对冬小麦开花期氮组分的影响
    4.4 播期对冬小麦开花期冠层氮素分配的影响
    4.5 播期对冬小麦开花期叶片氮素分配的影响
    4.6 播期对冬小麦开花期叶片内部氮素分配的影响
    4.7 播期对冬小麦开花期CO2扩散能力的影响
    4.8 播期对冬小麦产量组成的影响
    4.9 播期对冬小麦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4.10 播期对土壤氮平衡的影响
5.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目录

(7)辣椒种子前处理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种子活力
        1.2.2 影响种子活力因素
        1.2.3 种子老化机理
        1.2.4 提高种子活力方法
        1.2.5 种子活力提高的机理研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试验技术路线
        1.4.1 处理辣椒种子技术路线
        1.4.2 包衣辣椒种子抑菌试验和活力测定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材料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1.3 主要试剂
    2.2 单因素试验方法
        2.2.1 高分子渗透剂处理
        2.2.2 生长激素处理
        2.2.3 抗氧化剂处理
        2.2.4 无机盐处理
        2.2.5 磁场处理
        2.2.6 高压静电场处理
        2.2.7 种子发芽及发芽指标的测定
    2.3 正交试验方法
        2.3.1 高分子渗透剂处理
        2.3.2 生长激素处理
        2.3.3 抗氧化剂处理
        2.3.4 无机盐处理
        2.3.5 磁场处理
        2.3.6 高压静电场处理
        2.3.7 种子发芽及发芽指标的测定
        2.3.8 方法间多重比较
    2.4 种子活力提高后生理生化变化
        2.4.1 可溶性蛋白含量测定
        2.4.2 丙二醛含量测定
        2.4.3 抗氧化酶系统活性测定
    2.5 辣椒种衣剂配方的研究
        2.5.1 六种配方种衣剂抑菌试验的研究
        2.5.2 不同配方种衣剂处理种子
3 结果与分析
    3.1 单因素处理
        3.1.1 渗透剂处理对种子活力的影响
        3.1.2 生长激素处理对种子活力的影响
        3.1.3 抗氧化剂处理对种子活力的影响
        3.1.4 无机盐处理对种子活力的影响
        3.1.5 磁场处理对种子活力的影响
        3.1.6 高压静电场处理对种子活力的影响
    3.2 正交试验
        3.2.1 渗透剂处理对种子活力的影响
        3.2.2 生长激素对种子活力的影响
        3.2.3 抗氧化剂处理对种子活力的影响
        3.2.4 无机盐处理对种子活力的影响
        3.2.5 磁场处理对种子活力影响
        3.2.6 高压静电场处理对种子活力影响
        3.2.7 提高种子活力方法比较
    3.3 辣椒种子活力提高后生理生化指标
        3.3.1 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
        3.3.2 丙二醛含量变化
        3.3.3 抗氧化酶系统活性变化
    3.4 辣椒种衣剂配方的研究
        3.4.1 不同配方种衣剂对菌的防治效果
        3.4.2 种衣剂对辣椒种子活力影响
4 讨论
    4.1 种子活力的评价
    4.2 种子活力提高的可行性
        4.2.1 高分子渗透剂处理对辣椒种子活力影响
        4.2.2 植物激素处理对种子活力影响
        4.2.3 抗氧化剂处理对种子活力影响
        4.2.4 无机盐处理对种子活力影响
        4.2.5 磁场与电场处理对种子活力影响
    4.3 种子活力提高的机理
        4.3.1 贮藏物质与种子活力
        4.3.2 膜脂过氧化与种子活力
        4.3.3 酶类与种子活力
    4.4 种衣剂配方的研究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齐民要术》所载传统种业技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要术》所载种业基础理论方面知识
    1.1 气候因素
    1.2 土壤因素
2《要术》所载种业应用技术方面知识
    2.1 种子生产
    2.2 种子加工
    2.3 种子贮藏
    2.4 种子检验
    2.5 种艺措施
3 结语

(10)基于收获期土壤测试和施肥位置优化的旱地小麦减肥增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旱地小麦施肥与栽培
        1.2.1 旱地小麦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
        1.2.2 旱地小麦施肥
        1.2.3 旱地小麦栽培
    1.3 施肥与覆膜栽培对旱地小麦产量与水肥利用的影响
        1.3.1 对旱地小麦产量的影响
        1.3.2 对旱地小麦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1.3.3 对旱地小麦肥料利用效率的影响
        1.3.4 对旱地麦田土壤硝态氮的影响
    1.4 旱地小麦施肥优化研究
        1.4.1 肥料效应函数法
        1.4.2 土壤测试法
        1.4.3 目标产量法
        1.4.4 小麦养分专家系统
        1.4.5 理论施氮量
        1.4.6 施肥位置优化
        1.4.7 肥料种类优化
    1.5 选题依据
    1.6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6.1 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于收获期硝态氮测试的优化施肥对旱地小麦产量和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地点及其土壤养分和降水量分布特征
        2.2.2 试验设计与田间管理
        2.2.3 田间样品采集与测定
        2.2.4 数据计算
        2.2.5 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对旱地小麦施肥量的影响
        2.3.2 对旱地小麦产量的影响
        2.3.3 对旱地小麦氮磷钾养分含量的影响
        2.3.4 对旱地小麦地上部养分积累量和收获指数的影响
        2.3.5 对旱地小麦养分生理效率的影响
        2.3.7 对旱地小麦肥料偏生产力的影响
        2.3.8 对旱地小麦经济效益和土壤硝态氮残留的影响
    2.4 讨论
        2.4.1 小麦施肥量、籽粒产量和经济效益对优化施肥的响应
        2.4.2 小麦养分利用效率对优化施肥的响应
        2.4.3 小麦收获期硝态氮残留对优化施肥的响应
    2.5 结论
第三章 基于收获期有机质测试的优化施肥对旱地小麦产量和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地点及其土壤养分和降水量分布特征
        3.2.2 试验设计与田间管理
        3.2.3 田间样品采集与测定
        3.2.4 数据计算
        3.2.5 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对旱地小麦肥料用量的影响
        3.3.2 对旱地小麦产量的影响
        3.3.3 对旱地小麦经济效益的影响
        3.3.4 对旱地小麦不同器官养分含量的影响
        3.3.5 对旱地小麦地上部养分积累量和养分收获指数的影响
        3.3.6 对旱地小麦养分生理效率和肥料偏生产力的影响
        3.3.7 优化施肥的氮磷钾回收率和农学效率
        3.3.8 对旱地小麦生产体系中氮磷钾平衡的影响
        3.3.9 对旱地小麦收获期土壤硝态氮残留的影响
    3.4 讨论
        3.4.1 旱地小麦测土施肥技术优化
        3.4.2 小麦产量、效益和肥料利用效率对优化施肥的响应
        3.4.3 小麦收获期土壤硝态氮残留对优化施肥的响应
    3.5 结论
第四章 基于施肥位置优化的膜侧施肥对旱地小麦产量、效益和水分利用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地块土壤养分和降水量分布特征
        4.2.2 试验设计与田间管理
        4.2.3 土壤水分和小麦耗水量测定方法
        4.2.4 小麦植株干物质积累量测定方法
        4.2.5 籽粒产量、经济效益及水分利用效率测定方法
        4.2.6 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对旱地小麦产量的影响
        4.3.2 对小麦经济效益的影响
        4.3.3 对旱地小麦群体茎蘖数和地上部生物量的影响
        4.3.4 对旱地小麦田水分消耗、恢复的影响
    4.4 讨论
        4.4.1 旱地小麦产量和经济效益对膜侧施肥的响应
        4.4.2 旱地麦田水分利用和贮蓄对膜侧施肥的响应
    4.5 结论
第五章 基于施肥位置优化的膜侧施肥对旱地小麦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地块土壤养分和降水量分布特征
        5.2.2 试验设计与田间管理
        5.2.3 土壤硝态氮测定方法
        5.2.4 植株氮磷钾测定方法
        5.2.5 数据计算
        5.2.6 统计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对旱地小麦籽粒氮磷钾含量的影响
        5.3.2 对旱地小麦氮磷钾积累、转运和分配的影响
        5.3.3 对旱地小麦氮磷钾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
        5.3.4 对旱地麦田土壤硝态氮的影响
        5.3.6 对土壤氮素表观平衡的影响
    5.4 讨论
        5.4.1 旱地小麦籽粒氮磷钾含量对膜侧施肥的响应
        5.4.2 旱地小麦氮磷钾吸收利用对膜侧施肥的响应
        5.4.3 旱地麦田土壤硝态氮对膜侧施肥的响应
    5.5 结论
第六章 主要结论、创新点及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小麦种子播前处理技巧(论文参考文献)

  • [1]花后喷施DA-6对小麦种子活力的影响与作用机理[D]. 许晨. 山东农业大学, 2020(01)
  • [2]深松分层施肥机施肥监控系统研究[D]. 吴月. 河北农业大学, 2020(01)
  • [3]“腾格里”无芒隐子草种子丰产技术研究[D]. 陶奇波. 兰州大学, 2020(01)
  • [4]五谷丰素和玉黄金配施对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D]. 宫磊. 东北农业大学, 2019(01)
  • [5]不同底墒水平下播种密度对覆膜小麦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D]. 叶玉莲.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08)
  • [6]推迟播期提高冬小麦氮素利用效率的生理机制研究[D]. 尹立俊.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1)
  • [7]辣椒种子前处理技术的研究[D]. 姚美妮. 东北农业大学, 2018(02)
  • [8]《齐民要术》所载传统种业技术分析[A]. 江绪文,王宝卿. 《第九届中华农圣文化国际研讨会》会议论文选, 2018
  • [9]《齐民要术》所载传统种业技术分析[J]. 江绪文,王宝卿. 中国科技史杂志, 2017(04)
  • [10]基于收获期土壤测试和施肥位置优化的旱地小麦减肥增效研究[D]. 黄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02)

标签:;  ;  ;  ;  ;  

小麦播种前处理技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