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射用藤黄酸论文-胡海霞,王效山

注射用藤黄酸论文-胡海霞,王效山

导读:本文包含了注射用藤黄酸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药物代谢动力学,新藤黄酸包合物,高效液相色谱法

注射用藤黄酸论文文献综述

胡海霞,王效山[1](2014)在《注射用新藤黄酸包合物在大鼠体内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考察大鼠注射新藤黄酸包合物后的药动学行为。方法两组大鼠分别单次注射新藤黄酸包合物(受试样品)及新藤黄酸(参比样品),HPLC法测定不同时间的血药浓度,采用3p97药动学软件拟合药动学参数。结果受试样品中新藤黄酸的C0,T1/2,AUC0-80分别为(1 502.2±283.8)mg/L、(1.76±0.84)min、(3 815.2±1 468.2)(mg/L·min);参比样品中新藤黄酸的C0,T1/2,AUC0-80分别为(346.6±64.7)mg/L、(2.32±1.16)min、(1 160.1±380.2)(mg/L·min)。结论注射新藤黄酸后大鼠血浆药时曲线符合一室模型。建立的测定方法适用于体内新藤黄酸的定量测定及药动学研究。(本文来源于《中成药》期刊2014年03期)

依荷芭丽·迟,詹晓凯,杨林,崔成旭,王金万[2](2009)在《注射用藤黄酸(THS)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的开放、随机、对照、多中心Ⅱa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注射用藤黄酸是从中药藤黄(Gamboge)经提取、纯化、精制而成的抗肿瘤药物。80年代以后,中国曾组织区域性协作研究,首先发现并经多次实验重复证明藤黄具有抗癌作用。近年来,多项藤黄的活性成分藤黄酸的研究,发现藤黄酸可诱导凋亡、抑制血管生成和前列腺肿瘤生长、抑制人拓(本文来源于《第叁届中国肿瘤内科大会教育集暨论文集》期刊2009-07-23)

李阳[3](2008)在《注射用藤黄酸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肺癌是目前世界上发病率和病死率最高的癌症之一,每年世界范围内诊断的新病例超过了50万例,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约占所有肺癌的80%~85%,而约有70%的NSCLC病人在确诊时已为晚期,失去了手术的机会,虽经积极治疗,其中位生存期仍为6~10个月。目前,晚期NSCLC的一线化疗效果已处于治疗平台,且化疗引起的不良反应使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生物制剂包括多种免疫调节剂、基因治疗和分子靶向药物价格昂贵,在总体生存率方面无明显优势。可见,为晚期NSCLC患者寻找出合适有效的治疗方案成为摆在肿瘤学家面前的当务之急。中医药治疗肺癌注重整体与局部的关系,通过扶正与祛邪相结合,辨病与辨证相统一的方法,达到稳定瘤体,延长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的目的。一些临床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在稳定瘤体,减轻化疗毒副反应,提高晚期肺癌生存质量方面有一定的优势,而一些晚期肺癌患者经多次手术、放疗、化疗,体力状况差,合并症多,肝肾储备功能下降,难以耐受常规剂量的放化疗,故中医药在晚期肺癌的临床治疗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是,通过对文献进行复习表明,中医药对晚期肺癌的治疗研究,大样本的随机对照的临床报道较少。中医认为,肺癌的发生是在人体正气不足,阴阳气血失调的基础上,或因禀赋、或因六淫、或因饮食、或因邪毒,使脏腑经络的功能发生障碍,肺失宣降,气机不利,血行瘀滞,津液不布,滞留于肺,生成瘀血痰浊等病理产物,邪胜正衰,日久形成肿块而成。晚期肺癌患者正气亏虚,毒邪祗张,在机体一派虚象中邪毒肆虐侵凌而导致一系列的并发症和兼症,临床上表现为虚、痰、热、瘀的病理特点。藤黄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消肿的作用,临床常用于治疗胰腺癌、乳腺癌等癌瘤中属热毒瘀血积聚者。注射用藤黄酸是从中药藤黄经提取、纯化、精制而成的药物,其对肿瘤细胞体外生长抑制作用的研究结果表明,其对人肺腺癌SPC-A1细胞株等的体外生长有显着的抑制作用,临床上试用于多种恶性肿瘤,具有一定的疗效。根据中医对肺癌病因病机认识,结合晚期肺癌的发病特点,用注射用藤黄酸对晚期的非小细胞肺癌进行进一步的深入临床研究。通过前瞻性的研究方法,以瘤体大小、体重、ECOG、血液毒性、肝肾功能等为观察指标,观察注射用藤黄酸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上的疗效及安全性,探索晚期NSCLC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法。研究目的:以进展期或转移的NSCLC作为研究对象,观察注射用藤黄酸的疗效及安全性,以及其与NP方案联合应用中的增效减毒作用,为晚期NSCLC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对象与方法:采用前瞻性的试验设计,进展期或转移的NSCLC经常规疗法失败或复发的患者进入中医组,采用无对照的试验;进展期或转移的非小细胞肺癌未经过其他治疗者进入中西医组/西医组,采用随机对照试验。共纳入2006年11月—2008年3月期间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住院的进展期或转移的NSCLC病人23例,其中中医组10例,中西医组7例,西医组6例。中医组给予注射用藤黄酸治疗,45mg/m~2,中心静脉滴注,连续5天,每2周为1个周期,连续给药4周期后评价安全性及疗效。西医组,化疗方案为NP方案,诺维本25mg/m~2 d1 d8,顺铂80mg/m~2分叁天给予,每21天为一个周期。中西医组的中医治疗同中医组方案,西医治疗化疗同西医组。中西医组和西医组治疗2个周期后评价疗效,疗效为CR、PR、SD者继续给予2周期的治疗后,再次评价疗效及安全性。观察指标包括近期疗效、体重变化、ECOG变化、血液毒性及肝肾功能改变等。结果:瘤体大小研究结果表明,中医组靶病灶最长径治疗前4.53±2.53cm,治疗后6.34±3.73cm,有显着性差异(P<0.05),中医组无CR、PR病例,稳定率是33.3%;中西医组和西医组治疗后靶病灶最长径之和缩小,但与治疗前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中西医组和西医组的有效率分别是66.7%、75%,稳定率分别是66.7%、100%,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叁组在ECOG评分的改善方面,中医组ECOG分值增加,中西医组与西医组ECOG分值下降,但与治疗前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中西医组与西医组进行组间比较,两组在ECOG改变上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体重变化方面,中医组与中西医组体重均有所增加,西医组体重下降,但比较各组治疗前后体重,无显着性差异(P>0.05)。叁组中,中医组体重下降发生率最低,为11.1%,中西医组体重下降发生率为33.3%,西医组体重下降发生率最高,达75%,但中西医组与西医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西医组治疗期间发生1例严重不良事件,患者化疗后出现Ⅳ度骨髓抑制及消化道出血而死亡。中医组及中西医组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在血液毒性方面,叁组均发生WBC或HGB下降,WBC、NEU或PLT下降发生率,中西医组低于西医组,但两者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肝肾功能及恶性呕吐方面,叁组均发生GGT升高及恶心呕吐,GGT升高发生率,中西医组高于西医组,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恶心呕吐发生率,西医组高于中西医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进展期或转移的非小细胞肺癌经常规疗法失败或复发的患者,THS单独使用抑瘤效果欠佳,但可稳定患者的ECOG评分;能稳定晚期肺癌患者体重,改善体质状态,可能具有增加体重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对于初治的进展期或转移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THS与NP方案联合治疗,能较好地控制肿瘤生长,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拮抗化疗的毒副反应,能较好地稳定ECOG评分、保持体重稳定等,在控制肿瘤生长、提高生存质量方面均可达到较好的效果。注射用藤黄酸安全性好,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对其有良好的耐受性。本研究病例数少,需进一步扩大病例数,延长观察时间,以期能对THS的近期疗效、生存期及安全性进行较准确的评价。(本文来源于《广州中医药大学》期刊2008-05-01)

健康时报,王志胜[4](2008)在《注射藤黄酸“饿死”肿瘤》一文中研究指出中草药藤黄中含有的藤黄酸,可以通过抑制肿瘤血管新生,切断肿瘤生长的营养供给,从而让肿瘤“饿死”,这一成果有望成为继手术、化疗、放疗后的第四种肿瘤疗法。这是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和美国得克萨斯农工大学联合研究的最新发现,该成果已发表在国际权威杂志《癌症研究》上。(本文来源于《健康时报》期刊2008-04-07)

周政涛,王金万[5](2007)在《注射用藤黄酸Ⅰ期临床耐受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藤黄酸在人体的安全性,确定藤黄酸静脉给药对肿瘤患者的最大耐受剂量(MTD)及剂量限制性毒性(DLT),为Ⅱ期临床研究提供安全有效的给药剂量及方案。方法:本试验分为单次和连续给药的耐受性试验两部分。单次给药试验采用改良的F ibonacc i方法,起始剂量为10 mg.m-2,每剂量组3例,如无明显毒副反应则进入下一剂量组,直到达到剂量限制性毒性。连续给药试验递增剂量分别为10,25,35,45,60 mg.m-2;给药方法有:qd×6 d(10 mg.m-2组),每周2次,连用2周(25,35,45 mg.m-2组),qd×7 d(45 mg.m-2组调整方案一),qod×7 d(45 mg.m-2组调整方案二),qd×5 d(60 mg.m-2组);1月后评价安全性和疗效。结果:单次给药试验共有15例患者入组,在第5剂量组(70 mg.m-2)出现剂量限制性毒性(肝功能损害、疼痛),其他毒性反应有恶心/呕吐、血管刺激等,最大耐受剂量为55 mg.m-2。连续给药试验共有16例患者入组,不良反应有疼痛、恶心/呕吐、转氨酶升高,均为Ⅰ~Ⅱ度,但在60 mg.m-2剂量组(5 d)时转氨酶升高持续时间较长;疗效评价结果为稳定(SD)和进展(PD)各8例。结论:藤黄酸的剂量限制性毒性为肝功能损害、疼痛,推荐Ⅱ期临床给药方案为45 mg.m-2,qd×5 d或qod×5 d,每3~4周重复。(本文来源于《中国新药杂志》期刊2007年01期)

周政涛[6](2006)在《注射用藤黄酸Ⅰ期临床耐受性及药代动力学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藤黄酸在人体的安全性,确定藤黄酸静脉给药对肿瘤患者的最大耐受剂量(MTD)及剂量限制性毒性(DLT),同时考察藤黄酸的人体药代动力学特征,为Ⅱ期临床研究提供安全有效的给药剂量及方案。方法:本试验分为单次和连续给药的耐受性及药代动力学试验两部分:单次及连续给药试验均采用改良的Fibonacci方法,单次给药10mg/m~2为起始剂量,每剂量组3例,如无明显毒付反应则进入下一剂量组,直到达到剂量限制性毒性;用药后0—48小时定时采集血清标本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连续给药试验递增剂量分别为10mg/m~2、25mg/m~2、35mg/m~2、45mg/m~2、60mg/m~2;给药方法有:Qd×5、2/w×2周、Qd×7、Qod×7、Qd×5;1月后评价安全性和疗效,同时采集血清标本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单次给药试验共有15例患者入组,在第5剂量组(70mg/m~2)出现剂量限制性毒性(肝功能损害、疼痛),其它毒性反应有恶心/呕吐、血管刺激等,最大耐受剂量为55mg/m~2,藤黄酸在体内呈二室模型,半衰期基本不随剂量改变而改变,随着给药剂量的加大,血清峰浓度和曲线下面积有所增加,但并无线性关系。连续给药试验共有16例患者入组,不良反应有疼痛、恶心/呕吐、转氨酶升高,均为Ⅰ—Ⅱ度,但在60mg/m~2剂量组(连续给药5天)时转氨酶升高持续时间较长;疗效评价:SD 8例、PD 8例。同时药代动力学分析显示连续给药后藤黄酸在体内半衰期基本一致,血清峰浓度(C_(max))和曲线下面积(AUC)变化无剂量依赖性,在45mg/m~2剂量组时达最高峰。结论:藤黄酸的剂量限制性毒性为肝功能损害、疼痛,推荐Ⅱ期临床给药方案为45mg/m~2Qd×5或Qod×5,每2-3周重复。(本文来源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期刊2006-05-01)

注射用藤黄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背景:注射用藤黄酸是从中药藤黄(Gamboge)经提取、纯化、精制而成的抗肿瘤药物。80年代以后,中国曾组织区域性协作研究,首先发现并经多次实验重复证明藤黄具有抗癌作用。近年来,多项藤黄的活性成分藤黄酸的研究,发现藤黄酸可诱导凋亡、抑制血管生成和前列腺肿瘤生长、抑制人拓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注射用藤黄酸论文参考文献

[1].胡海霞,王效山.注射用新藤黄酸包合物在大鼠体内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J].中成药.2014

[2].依荷芭丽·迟,詹晓凯,杨林,崔成旭,王金万.注射用藤黄酸(THS)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的开放、随机、对照、多中心Ⅱa期研究[C].第叁届中国肿瘤内科大会教育集暨论文集.2009

[3].李阳.注射用藤黄酸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观察[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

[4].健康时报,王志胜.注射藤黄酸“饿死”肿瘤[N].健康时报.2008

[5].周政涛,王金万.注射用藤黄酸Ⅰ期临床耐受性研究[J].中国新药杂志.2007

[6].周政涛.注射用藤黄酸Ⅰ期临床耐受性及药代动力学试验[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6

标签:;  ;  ;  

注射用藤黄酸论文-胡海霞,王效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