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郊型村庄论文-曹燕,成亮

城郊型村庄论文-曹燕,成亮

导读:本文包含了城郊型村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殡葬用地,集中化,城郊型村庄,认可度

城郊型村庄论文文献综述

曹燕,成亮[1](2019)在《城郊型村庄殡葬用地集中化空间模式认可度调查研究——以榆中县李家庄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殡葬用地作为一种特殊的用地形式,因其涉及社会、民俗、文化等方面传统因素的影响而不易改变,且有较强的外部影响性。近年来,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部分地区现有的殡葬用地已不能满足目前的社会需要,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意识观念发展比较落后,仍采取传统的浪费耕地资源的分散式殡葬用地模式。城郊型村庄由于邻近城镇建成区,往往位于城镇建设范围内,但同时又保留着传统村庄的丧葬传统。因此殡葬用地集中化空间模式对于城郊型村庄而言更为迫切,也势在必行。通过社会调查方法聚焦城郊型村庄,尝试通过调查村民对殡葬用地集中化空间模式的认可度,提出情感观念因素影响下的认可渐变、经济水平因素影响下的认可互动、空间距离因素影响下的认可趋同的村民认可度特征,认为殡葬用地集中化空间模式优化应该顺从情感观念、从渐变到演变,提升经济水平、从互动到均衡,优化空间距离、从趋同到认同。本文通过系统研究以期为城郊型村庄殡葬用地改革提供前期调查基础和前瞻性思考,为未来殡葬用地集中安排工作开展及动员工作的推进提供一定的借鉴。(本文来源于《2019城市发展与规划论文集》期刊2019-08-27)

刘林,关山,李建伟,刘科伟,杨海娟[2](2018)在《城郊型村庄空间生产过程与机理——铜川市3个村庄的案例实证》一文中研究指出构建研究框架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城郊乡村空间生产的过程和机理。城郊村庄在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再向以旅游为主的现代服务业的转型中,物质空间生产经历了从"生活空间"到"生产空间"再到"消费空间"为主导的过程,多投资主体生产出复合的权力空间。农户作为新经济活动的参与主体被纳入到空间生产环节,收入水平大幅提升的同时,失去了开展社会活动的时间和诉求,社会关系日益简化,这与不断被压缩的社会空间相匹配,对物质空间生产起到巩固作用。空间生产过程中,政府、企业和村集体结成利益联盟,村长作为代理人,推动了城郊村庄空间的资本化进程,实现了混合经济下的空间生产,产生了混合的空间结构。农户并未表现出基于"日常生活的反抗"的"差异空间"的生产,标志了资本对空间侵占方式的"隐蔽化"转向。(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1期)

叶杰,张俊杰,湛冬梅[3](2017)在《基于全域风景化的城郊型村庄规划策略探讨——以广州增城东西境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的持续推进,以及美丽乡村建设的进一步开展,城乡之间日益交融。作为城乡过渡地带的城郊型村庄,一方面面临更多城市要素的渗入而带来自身乡土特色被同化甚至消失的压力;另一方面发展动力后继不足,内生机制缺失,发展被边缘化。文章依托全域风景化战略新思路,就城郊型村庄自治发展及其规划方法进行了梳理,从"风景化"的自然资源风景、生态产业风景、精致聚落风景、本土文化风景四个方面,结合广州东西境村规划案例,探讨了全域风景化视角下规划的相关对策,以期为同类乡村发展转型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本文来源于《持续发展 理性规划——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8乡村规划)》期刊2017-11-18)

曾晔,熊伟[4](2016)在《“互联网+”指引下的城郊型村庄产村融合构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互联网+"代表一种新兴的经济形态,城郊型村庄依托各类城市,是解决我国叁农问题、实现产村融合的支点之一。本文以"互联网+"为核心点,以产业、空间、网络的融合为基础,探讨建立以产业为先导、空间均衡、网络互通等叁元耦合为基础模式的城郊型村庄的产村融合方式,以期为"互联网+"时代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村庄建设提供有益的思路。(本文来源于《规划60年:成就与挑战——201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5乡村规划)》期刊2016-09-24)

曾晔,熊伟,黄奕曼[5](2016)在《“互联网+”介入下的城郊型村庄产村融合规划策略——以桃江县杨家湾村美丽乡村规划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互联网+"代表一种新兴的经济形态,城郊型村庄依托各类城市,是解决我国叁农问题、实现产村融合的支点之一。本文以"互联网+"为核心点,以产业、空间、网络的融合为基础,探讨建立以产业为先导、空间均衡、网络互联等叁元耦合为基础模式的城郊型村庄产村融合方式,以期为"互联网+"时代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村庄建设提供有益的思路。(本文来源于《小城镇建设》期刊2016年08期)

王雪[6](2016)在《城郊型村庄用地发展问题研究——以2002—2014年莱芜市高庄坡草洼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城镇化快速演进的背景下,我国建设用地扩展导致耕地面积减少已成为学界共识。农民对城镇化进程成本支付能力低,土地成为来分享财富用于城镇化的工具,导致农村地区频频出现村庄"空壳化"、城镇人口"两头占地"、土地利用粗放等现象。作为城郊型村庄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环境优势和资源优势,不断诱发村庄建设用地扩展、延伸,使土地集约利用的趋势更为严峻。该文通过研究坡草洼村近12年的村庄形态的演变进程,挖掘造成村庄土地利用混乱、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人均建设用地不断增加的原因。在保障农民土地财产权的前提下,应让静态的土地"流"起来,使沉睡的资源"活"起来,不仅能解决"就地城镇化"的土地瓶颈问题,还能让村民生活质量真正的"市民化"。(本文来源于《山东国土资源》期刊2016年02期)

杨思远[7](2015)在《城郊型村庄经济结构及其发展趋势》一文中研究指出代营是河南省南阳市社旗县城郊乡的一个行政村,近年依靠城乡结合部的区位优势,经济社会发展较为迅速,走出了一条城郊型经济发展道路,形成了以四大经济支柱建构的城郊型村庄经济特有结构,在"叁离"村庄经济发展趋势中,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可就地务工经商。(本文来源于《学习论坛》期刊2015年10期)

胡厚国,单虎,王文超,徐涛松[8](2013)在《新型城镇化导向的都市城郊型村庄布点规划研究——以合肥市包河区美好乡村田园都市布点规划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二十一世纪以来,大城市的集聚与扩散作用日趋明显,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张必然伴随着乡村地区的整合与重构,构建出适应都市城郊型村庄的发展道路是大城市在空间拓展过程当中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城郊型村庄往往由于城市建设用地的拓展与重大项目的布局而迅速面临空间的重组、用地的置换与人口的迁移,其发展模式与发展方向显着区别于远郊村庄和县域村庄,村民的去留与保障同样是新型城镇化进程的重中之重。本文通过对合肥市包河区村庄布点规划的实证研究,跳出传统村庄布点规划的中心村—自然村体系模式,提出了动态化、分阶段的美好乡村布点思路和分类别、渐进式的村庄建设模式;以田园生态社区——都市绿色社区来构建包河区美好乡村田园都市布局体系,依据合肥市城市建设的总体时序,提出了整存拆迁、旧村整治和保留提升叁类村庄建设模式;同步编制了美好乡村建设导则,针对性指导下一步的村庄建设与整治工作。(本文来源于《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2-小城镇与城乡统筹)》期刊2013-11-16)

荣虎成[9](2008)在《城市规划控制区内的“城郊型”村庄规划初探——以湘潭市国强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和城市化进程的强势挺进,新的城乡规划法的实施。很多原来城市规划控制区范围内的"城郊型"村庄也要求进行村庄规划。规划的农村因为物质条件较好,建设的愿望十分强烈,但是农村建设受到了城市建设的压抑。城市地域范围不断扩大,很多"城郊型"的村庄将变成明天的城市,此类村庄往往处于城市规划控制区范围内,村民的生产建设受到很多城市有关法规的限制。本文以湘潭市为例,探讨解决此类村庄规划的技术思路。(本文来源于《科技信息》期刊2008年33期)

江艳云[10](2008)在《宜良万家凹村发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进入21世纪,我国的城市化进程的全面推进。城乡空间随之快速地发展演变。处于城市扩张的最前沿的城郊型村庄在城市化的冲击下面临着产业重构、环境变更等一系列问题,并以多种模式发展演变着。论文从城郊村庄发展的动力因素和相关条件出发,总结归纳了我国普遍存在的四类一般发展演变模式。在此基础上,针对云南省昆明市宜良县万家凹村的产业特点和地域特色,提出特殊的城郊型村庄发展模式——花园生态村。论文第一部分首先对“城郊型村庄”的概念和特征进行剖析界定;在阐述了城郊型村庄发展背景和动力因素的基础上,总结归纳我国目前普遍出现的四类发展演变模式,分析各模式演变特征和发展问题,并用典型实例分别进行论证。第二部分,对论文主题宜良万家村的区位、历史沿革、人口社会、经济产业特征、自然和人居环境特色进行详细论述,分析村庄在面临城市化冲击下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第叁部分,首先分析了影响万家凹村未来发展的因素;其次利用帕累托经济学模型和改革策略等论证其发展花卉产业的优势,并提出发展的具体措施;再次用ASEB格栅分析法对万家凹村发展郊区旅游业进行分析,并依据分析结果作出相应的发展策略;最后对村庄的景观环境塑造和人居环境建设提出新的模式。第四部分,论文依据万家凹村这个特殊案例,提出了特殊的城郊型村庄发展模式——花园生态村,并对其有别于一般发展演变模式的各类构成要素进行阐述;同时,对我国城市化和城乡协调发展进行反思,阐述花园生态村对城郊型村庄发展的启示意义。(本文来源于《昆明理工大学》期刊2008-05-01)

城郊型村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构建研究框架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城郊乡村空间生产的过程和机理。城郊村庄在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再向以旅游为主的现代服务业的转型中,物质空间生产经历了从"生活空间"到"生产空间"再到"消费空间"为主导的过程,多投资主体生产出复合的权力空间。农户作为新经济活动的参与主体被纳入到空间生产环节,收入水平大幅提升的同时,失去了开展社会活动的时间和诉求,社会关系日益简化,这与不断被压缩的社会空间相匹配,对物质空间生产起到巩固作用。空间生产过程中,政府、企业和村集体结成利益联盟,村长作为代理人,推动了城郊村庄空间的资本化进程,实现了混合经济下的空间生产,产生了混合的空间结构。农户并未表现出基于"日常生活的反抗"的"差异空间"的生产,标志了资本对空间侵占方式的"隐蔽化"转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城郊型村庄论文参考文献

[1].曹燕,成亮.城郊型村庄殡葬用地集中化空间模式认可度调查研究——以榆中县李家庄村为例[C].2019城市发展与规划论文集.2019

[2].刘林,关山,李建伟,刘科伟,杨海娟.城郊型村庄空间生产过程与机理——铜川市3个村庄的案例实证[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3].叶杰,张俊杰,湛冬梅.基于全域风景化的城郊型村庄规划策略探讨——以广州增城东西境村为例[C].持续发展理性规划——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8乡村规划).2017

[4].曾晔,熊伟.“互联网+”指引下的城郊型村庄产村融合构建研究[C].规划60年:成就与挑战——201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5乡村规划).2016

[5].曾晔,熊伟,黄奕曼.“互联网+”介入下的城郊型村庄产村融合规划策略——以桃江县杨家湾村美丽乡村规划为例[J].小城镇建设.2016

[6].王雪.城郊型村庄用地发展问题研究——以2002—2014年莱芜市高庄坡草洼村为例[J].山东国土资源.2016

[7].杨思远.城郊型村庄经济结构及其发展趋势[J].学习论坛.2015

[8].胡厚国,单虎,王文超,徐涛松.新型城镇化导向的都市城郊型村庄布点规划研究——以合肥市包河区美好乡村田园都市布点规划为例[C].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2-小城镇与城乡统筹).2013

[9].荣虎成.城市规划控制区内的“城郊型”村庄规划初探——以湘潭市国强村为例[J].科技信息.2008

[10].江艳云.宜良万家凹村发展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

标签:;  ;  ;  ;  

城郊型村庄论文-曹燕,成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