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水论文-李廷超

混合水论文-李廷超

导读:本文包含了混合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38CrMoAl钢,混合水射流喷丸,离子渗氮,残余应力

混合水论文文献综述

李廷超[1](2019)在《38CrMoAl钢混合水射流喷丸和离子渗氮复合处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离子渗氮能有效提高钢铁等金属零件的硬度、耐磨性、疲劳强度等性能,在现代制造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离子渗氮目前存在渗速低、工艺周期长和渗层较浅等不足,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和改进相关技术来提高离子渗氮效率。国内外关于表面形变预处理促进渗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喷丸、超声冲击、机械研磨等预处理手段,但关于混合水射流喷丸处理技术和离子渗氮复合处理的研究几乎没有。本文以38CrMoAl钢为试验材料,研究混合水射流喷丸预处理和离子渗氮复合处理对材料组织和性能的影响,探索混合水射流喷丸与离子渗氮复合处理的材料表面强化的方法。本文首先对38CrMoAl钢离子渗氮的工艺参数进行优化,通过渗氮层的金相显微组织、硬度梯度、XRD物相以及试样表层残余应力等确定最佳的离子渗氮工艺参数。然后,探究了混合水射流喷丸对38CrMoAl调质钢组织性能的影响。最后,对不同水压下混合水射流预处理的38CrMoAl钢进行离子渗氮处理,探究混合水射流喷丸预处理对离子渗氮的影响。主要结论有:(1)渗氮工艺参数中温度对离子渗氮层的质量具有较大的影响,试验发现38CrMoAl钢的在气压200 Pa、渗氮时间36 h下离子渗氮的最佳温度在550℃左右。该最佳工艺参数下试样表面白亮层厚度为11μm,渗氮层深度达405μm,具有平缓过渡的硬度梯度分布,同时粗糙度也在可接受范围内。试样表面不含α相,全由Fe_(2-3)N、Fe_4N相构成。(2)在喷嘴直径1 mm、靶距10 mm、喷嘴移动速度400 mm/min、磨料直径为0.1 mm的不锈钢丸的条件下进行混合水射流喷丸处理的最佳水压为150MPa。在此最佳试验参数下混合水射流喷丸处理引起试样表面的硬化层厚度最厚,同时能够产生较大的残余压应力层深,而且试样表面粗糙度也在可接受范围。(3)38CrMoAl钢复合处理的最佳的混合水射流喷丸预处理水压为150 MPa。在此条件下的复合处理试样的白亮层和扩散层厚度均最大,分别达到15μm和500μm,同时渗氮层中脉状氮化物最少。和单一150 MPa水射流处理试样相比,复合处理试样最大残余应力提高了44.7%,残余应力层深提高了163%。和单一离子渗氮相比,复合处理后试样的最大残余应力和残余应力层深也均有所提高。(4)混合水射流喷丸能够降低材料的摩擦系数,提高材料表面的耐磨性。基体和混合水射流喷丸试样摩擦磨损过程中均有磨粒磨损、粘着磨损和氧化磨损,其中基体有较严重的粘着磨损和氧化磨损。离子渗氮后试样的耐磨性显着提高,同时混合水射流喷丸和离子渗氮复合处理试样的耐磨性比单一离子渗氮试样的更高。单一渗氮处理和复合处理试样摩擦磨损过程中均有磨粒磨损、粘着磨损和氧化磨损,其中单一渗氮处理试样有较严重的白亮层剥落。(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9-05-01)

赵乐川[2](2019)在《后混合水射流入射角度对18CrNiMo7-6表面变质层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表层改性技术是抗疲劳制造研究中的关键环节。水射流作为一种能量集中的改性手段,日益受到重视和关注。水射流喷丸强化的目的是利用水流的高速动能带动丸粒实现高速运动,水和丸粒共同作用在材料表层,实现表层的塑性变形,构筑残余应力场。在此过程中,射流入射角度是重要参数之一,直接影响到射流的改性效果。由于实际应用当中,零件常存在各种弯窄、狭小部位,造成射流无法垂直入射,因此研究非垂直入射条件下的射流工艺有重要意义。本文以18CrNiMo7-6渗碳合金钢作为改性材料,展开了水射流喷丸在非垂直入射条件下的改性机理及相关试验研究,主要完成了以下研究内容:1在理论研究方面,构建了非垂直射流的几何模型,对不同入射角度射流冲击力进行了理论推导,得出冲击力与入射角度之间的解析关系;2展开了水射流射流工艺参数的研究。通过正交试验分析了影响改性后试样残余应力的因素的权重,结果表明水射流压力所占的权重最大,喷射靶距和喷嘴移动速度权重最小,两者对残余应力的影响可以忽略,并且通过极差分析得到了最优的工艺参数为喷射压力300 MPa、入射角度75°、喷射次数3次、喷射移动速度400 mm/min和喷射靶距70 mm,在该条件下试样残余压应力可以达到-1292.14 MPa;3展开了喷射次数与最终残余应力的研究,结果表明在300 MPa的水压下,入射角度75°~90°时,一次喷射可以形成-1300 MPa左右的残余压应力,增加喷射次数对于残余应力的提升效果不明显;入射角度小于75°时,形成残余应力值会显着降低,但通过增加喷射次数,最终残余应力与垂直喷射条件下的值比较接近;对于45°以下入射角,喷射次数的作用不显着,在实际应用当中不建议采用;4研究了喷嘴和丸粒的尺寸之间的最优组合关系,结果表明,1.2 mm直径喷嘴搭配0.2 mm直径丸粒,1.5 mm直径的喷嘴搭配0.1 mm丸粒直径所得到的残余压应力值较优,残余应力峰值可以达到-1347.87 MPa,而其他喷嘴与丸粒的组合残余应力达不到峰值;5研究了喷射后试样硬度变化的规律。经过表层改性后试样硬度在近表层0-500μm中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20μm处峰值达到67.9 HRC,在300-500μm稳定到了60 HRC。试验表明两次射流强化可以明显提升表层硬度,但叁次强化后的硬度值无明显变化,从而证明了当前条件下,材料的硬度存在极值,采用多次射流改性的方法可以有效提升材料的硬度。(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9-05-01)

王折折[3](2019)在《生物质叁组分混合水热碳化特性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热碳化技术是生物质提质和高效清洁转化的有效途径之一,对能源减压、环境污染改善以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都有重要的影响。本文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湿解环境下生物质湿解残液中碳元素的迁移固存机制研究”的延续性研究,旨在通过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相互混合以及葡萄糖与叁组分相互混合的水热碳化试验进一步阐释水热碳化反应机理,结合元素分析、XRD、FTIR和热重分析仪对水热焦的元素组成、化学结构、微晶结构及其热稳定性进行分析测定。具体如下:(1)将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近似按照小麦秸秆中相应组分的质量比进行两两混合及叁组分混合,将其混合物在220℃、120 min的水热环境下,进行水热碳化试验,研究了叁组分相互混合的水热碳化行为及组分之间的交互作用。研究结果发现,叁组分混合的水热焦炭中C元素的质量百分数最高,约为55.35%;叁组分混合后由于相互之间的影响,有利于整个水热碳化反应过程,进一步提高了水热焦炭的芳香化程度,也具有更好的热稳定性。(2)为研究水热碳化中间产物葡萄糖对生物质叁组分水热碳化反应的协同影响,在220℃、120min和液固比30的水热环境下,将生物质叁组分分别与葡萄糖按照10:(0.5,1,2,4)g的质量比混合进行水热碳化试验研究,分析了不同含量的葡萄糖在水热环境下对生物质组分反应路径的影响。研究发现,葡萄糖含量由0.5g增大到4g时,纤维素存在的混合物其水热焦炭的产率不断增加,且碳元素质量分数明显增加,水热焦炭的羧基官能团吸收峰峰值最高,其水热焦也具有更好的热稳定性;而葡萄糖含量超过2g后,对木聚糖与木质素存在的混合物发生的扩散和降解反应有一定程度的阻碍作用。(3)根据前期的研究结果,模拟麦秆反应溶液中还原糖浓度,选择2g葡萄糖分别与4g木聚糖+6g纤维素、4g木聚糖+2g木质素、6g纤维素+2g木质素及4g木聚糖+6g纤维素+2g木质素混合进行水热碳化试验,研究了葡萄糖在生物质叁组分水热碳化过程所起的作用。结果表明,除2g葡萄糖与4g木聚糖+6g纤维素混合外,加入葡萄糖后,其产物水热焦的产率均呈现上升趋势,可见葡萄糖的存在对含有木质素成分的混合物,有着很大的影响;由水热焦的FTIR分析和XRD分析可知,葡萄糖的加入,并未明显改变各混合组分在水热碳化过程中的反应路径。(本文来源于《中原工学院》期刊2019-04-01)

王世宝[4](2019)在《固井附属设备混合水柜安全设施推荐做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附属设备混合水柜作为成套固井设备的关键设备之一,应用于海上平台和陆地固井作业,主要负责配备固井作业混合水,利用率、周转率高。混合水柜的加料作业在设备的顶部,考虑人员安全,需要安装安全防护栏。搅拌器电机也在顶部,考虑设备和人员安全,需要安装防护罩。设备冬季作业,设备防冻还需要配备管线及离心泵的电伴热保温。一系列的安全设施的建设还要考虑设备的操作和运输,本文简单介绍了个人在实际工作中的安全设备建设情况,推荐下设备安全设施的合理做法。(本文来源于《石化技术》期刊2019年02期)

王林[5](2018)在《东海大陆架高度混合水中颗粒有机物的来源及动力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之前在2013年夏季东海区域叶绿素最大值层中的颗粒有机物研究分析表明颗粒有机物主要受到浮游植物生产力的支配,但是,在秋季,由于受到强烈冬季风的影响,东海大陆架水体高度混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对颗粒有机物的动力学研究,对颗粒有机物中碳氮稳定同位素的研究,以及对它们的控制机制研究都知之甚少。东海大陆架宽广且比较浅,这些颗粒有机物由不同的来源组成,包括陆源有机物以及海源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有机物,要区分这些来源是十分困难的,但是对于要详细了解边缘海在全球碳循环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来说又是至关重要的。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包括两方面:(一)秋季颗粒有机物的组成成分特征,(二)在东海区域碳氮稳定同位素的动力学特征。为了了解颗粒有机物的来源,分布特征以及在整个水域环境中的变化过程,2013年秋季,在东海大陆架上30米深水层总共采集了 27个悬浮颗粒物样品。所有的这些悬浮颗粒物样品都被用来分析颗粒有机碳,颗粒有机氮以及它们的碳氮稳定同位素特征。同时,我们也参照了东海在秋季的水文参数特征,主要包括,温度,盐度,浊度以及叶绿素值。这四个水文参数清楚地表明在秋季的东海水域内水体高度混合。颗粒有机碳与叶绿素的比值(几乎全部小于200 gg-1)以及碳氮元素比值(2.4-6.5)共同证明在东海大陆架30米深水层,浮游植物在颗粒有机物的来源中占支配地位。分析结果显示碳稳定同位素的变化范围为-24.3到-21.3‰,氮稳定同位素的变化范围由2.3到7.4‰。这一结果充分证明了碳同位素值更多的受到了当地的微生物以及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影响,同时这也表明有机碳是陆源有机碳和海源有机碳混合的产物。氮稳定同位素主要受到不同无机氮源的影响(包括陆源河流输入以及上升流氮稳定同位素值)以及再矿化作用的影响。通过利用一个简单的两端元模型,计算出在秋季40%的有机碳来源于陆源,其它的来源于海洋。(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18-06-30)

吴政协[6](2018)在《后混合水射流喷丸对18CrNiMo7-6渗碳钢表层改性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疲劳失效是重要零部件的常见失效形式之一。表层改性是抗疲劳制造中的关键技术环节,其目的是通过外界能量的转换,在零件表层形成具有一定深度和幅值的残余应力场,从而有效提高零件的疲劳性能。当前,重要零部件经过现有改性方法处理后,所表现出的抗疲劳性能离材料本身的疲劳极限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并且改性手段和工艺参数等离工程实际应用也存在一定的差距。本论文采用基于水射流的后混合改性工艺对常用齿轮钢18CrNiMo7-6淬硬表面进行表层改性的研究,主要开展了如下研究工作。在理论研究方面,运用有限元模型对喷嘴内、外部流场进行仿真分析,得出了仿真流体的速度、压力及流线的分布云图和相应的变化曲线,提取出射流冲击压力并通过试验进行了验证,表明本有限元模型对射流仿真具有可行性。在表面质量研究方面,研究了喷射压力、喷射靶距和喷嘴移动速度对试样表面粗糙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改性后试样表面粗糙度随着喷射压力的增加而增大,随着喷射靶距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随着喷嘴移动速度的增加而减小;通过对试验数据运用极差分析可得,叁因素引起试样表面粗糙度变化的权重不同,从大到小依次为:喷射压力>喷嘴移动速度>喷射靶距。在残余应力研究方面,研究了喷射压力、喷射靶距、喷嘴移动速度、喷嘴直径、喷嘴移动间距、丸粒直径及喷射次数对试样残余应力分布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改性后试样能够在层深0~500μm范围内引入一定量的残余压应力,并且所引入的残余压应力随着层深的增加都是先增大后减小,呈现勺子形分布;不同的试验参数下试样所对应的?_(sr) _s、?_(mcrs)和Z_m有所不同,预测了试样所能引入的残余压应力存在固有最大值?_(mirs),定义为屈服残余应力极限。在材料组织研究方面,研究了改性前后试样的金相组织结构和显微硬度、残余奥氏体含量及X射线衍射峰半高宽等沿层深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改性后试样内部晶粒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细化;残余奥氏体向马氏体进行了转变;试样在近表层发生了循环硬化,且试样的显微硬度与X射线衍射峰半高宽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8-05-01)

张远西[7](2018)在《混合水射流冲击强化不同几何特征表面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混合水射流冲击强化技术是一种表层改性技术,其利用混合射流束中的丸粒喷射到金属零部件表面,使零部件表层材料在再结晶温度下产生塑性形变,呈现理想的组织结构(组织强化)和残余应力分布(应力强化),从而提高金属零部件的疲劳寿命。与传统喷丸不同,混合水射流能够通过单丸粒实现局部强化,这为强化齿根、轴肩等复杂狭窄且存在高应力集中的不同几何特征表面提供了可能。因此,本文以具有不同几何特征表面的靶材为对象,研究混合水射流冲击工艺参数以及靶材的几何参数对冲击强化效果的影响,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1)分别建立了混合水射流冲击强化具有不同几何特征表面(凹槽面、凹坑面、圆柱面、球面)的靶材所形成残余应力的数学模型,并通过有限元模拟对数学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所建数学模型能准确计算混合水射流冲击强化具有不同几何特征表面的靶材所形成的残余应力。(2)采用ABAQUS软件建立了混合水射流冲击强化平面靶材的有限元模型。研究了丸粒速度、丸粒半径和丸粒搭接率对靶材残余应力场和表面形貌的影响规律。研究发现,随着丸粒速度的增大,靶材表面残余压应力?_(scrs)、残余压应力最大值?_(mcrs)和残余压应力层深度z_0均随着丸粒速度增大,先增大然后保持不变,最大残余压应力深度z_m变化较小。随着丸粒半径增大,z_0和z_m增大,但?_(scrs)和?_(mcrs)几乎不变。可以通过设置合理的丸粒搭接率,在靶材表层获得较为均匀的残余压应力层。此外,增大丸粒速度和半径都会在靶材表面形成较大较深的弹坑,而提高丸粒搭接率,有利于减轻弹坑对靶材表面形貌的影响。(3)采用ABAQUS软件分别建立了混合水射流冲击强化具有不同几何特征表面(凹槽面、凹坑面、圆柱面、球面)的靶材的有限元模型。研究了曲率半径对不同几何特征的靶材的残余应力场的影响规律。研究发现,冲击强化球面和圆柱面靶材时,随着靶材半径的增大,?_(scrs)、?_(mcrs)、z_m和z_0逐渐增大,而z_m变化较小。冲击强化凹坑面和凹槽面靶材时,随着靶材半径的增大,?_(scrs)、?_(mcrs)、z_m和z_0均逐渐减小,而z_m变化较小。(4)当丸粒速度、丸粒半径和靶材的曲率半径相同时,单丸粒和多丸粒冲击强化不同几何特征靶材形成的残余应力场的?_(scrs)、?_(mcrs)、z_m和z_0大小顺序为凹坑面、凹槽面、平面、圆柱面、球面。当不同几何特征靶材的曲率半径较小时,冲击强化形成的残余应力场与冲击强化平面靶材形成的残余应力场差别较大,当靶材半径较大时二者基本相同。(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8-05-01)

赵春晓,钱锋,王健,王培良[8](2017)在《臭氧与改良A~2/O工艺联用处理制药与生活混合水中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臭氧前置与改良A~2/O联用工艺和臭氧后置与改良A~2/O联用工艺,对制药尾水与生活污水的混合水进行了中试对比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当制药废水与生活污水混合比为1:1时,臭氧作为前置与后置处理单元时,该工艺对COD、氨氮、总氮及磷酸盐均取得较好的去除效果,其中氨氮、总氮及磷酸盐经处理后,出水水质均可达到国家城镇污水排放一级A标准,生化阶段运行良好。采用高通量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对改良A~2/O系统中微生物种群群落结构进行检测分析发现,当臭氧前置时,其生化系统中微生物群落多样性高,且物种均匀度也高于臭氧后置时的物种均匀度,但臭氧后置时物种总数要大于臭氧前置。(本文来源于《201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与技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期刊2017-10-20)

瓦云超[9](2016)在《乳酸菌发酵特性对发酵混合水牛乳品质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牛乳作为中国南方特色乳资源,营养价值高,发展潜力大,但因其具有较高的固形物、蛋白质、脂肪及矿物质含量,且工艺学特性与荷斯坦牛乳有较大差异,使得水牛乳在加工及产品开发上面临许多技术问题,如:热稳定性较差和酸凝胶硬度过高等。因此,筛选出具有良好发酵特性的乳酸菌,并研究其对水牛乳与荷斯坦牛乳混合物品质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菌株产酸速率、粘丝长度进行测定,发现L978经过延滞期后的产酸速率有最大差值为18.46°T/h,而菌株V9有最小差值为1.78°T/h。S937为粘性菌株,其发酵脱脂乳粘丝长度为15.37cm。根据菌株经过生长延滞期后产酸速率变化的不同,将菌株分为爆发产酸菌株(L978,S393、k01 和 LH100)和平稳产酸菌株(Y450L、XPL、V9、S937 和 k01),根据菌株鉴定结果将菌株按代谢类型为同型乳酸发酵菌株(Y450L、k01、S393及S937)和异型乳酸发酵菌株(L978、XPL、V9及LH100),综合菌株产酸速率、代谢类型及粘丝性,最终选定S393、Y450、L978、XPL和S937为实验菌株。(2)为研究不同发酵特性菌株对混合发酵乳品质的影响,使用筛选出的5株不同发酵特性的菌株对不同比例混合的混合乳进行发酵,通过质地剖面分析(TPA)、激光共聚焦显微镜(LSCM)及顶空SPEMGC/MS对其质构特性、微观结构及挥发性成分进行测定,结果发现,粘性菌株S937发酵混合乳的硬度和咀嚼性显着低于(P<0.05)其他四种菌株发酵混合乳,而其内聚性和胶黏性显着高于(P<0.05)其他四组;爆发产酸的菌株S393和L978发酵的各比例混合乳的硬度和咀嚼性皆显着高于(P<0.05)平稳产酸的菌株Y450L和XPL发酵的各比例混合乳;发酵混合乳的硬度、弹性、胶黏性及咀嚼性皆随着水牛乳添加量降低而显着降低(P<0.05)。随着混合乳中水牛乳含量的减少,其发酵乳样品孔洞数量增加而孔径变小,凝胶结构紧密,其中,S393发酵的混合乳凝胶结构较为细腻且连接紧密。S937发酵纯水牛乳样品的挥发性物质种类最少,仅为26种,而S393发酵混合乳样品的挥发性物质种类最多为36种;对发酵混合乳样品的挥发性物质相对百分比进行聚类分析发现,同型乳酸发酵的菌株S393和Y450L发酵的各比例样品挥发物质相对丰度更为相似,异型乳酸发酵菌株L978和XPL发酵的样品的挥发物质相对丰度也具有相似性,但二者都会因具体菌株的产酸速率不同而具有差异性。(3)研究不同发酵特性菌株对混合发酵乳在贮藏期内持水性变化,并分析其与质构的相关性,利用LF-NMR技术对发酵混合乳样品在贮藏期内的氢质子密度进行测定,发现同型乳酸发酵菌株中,爆发产酸菌株S393制备混合乳氢质子密度的变化幅度均大于平稳产酸菌株Y450L,其中S393发酵的纯脱脂荷斯坦牛乳氢质子变化幅度最小为336.74,Y450L发酵的含有50%水牛乳的混合乳变化幅度最大为1907.41;而异型乳酸发酵菌株中,爆发产酸菌株L978在贮藏期内具有较好的持水性能,其发酵的纯脱脂荷斯坦牛乳氢质子变化幅度最小为608.96,而平稳产酸菌株XPL发酵的纯水牛乳变化幅度最大为2128.72;各菌株发酵的混合乳持水性随水牛乳含量的降低呈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趋势;粘性菌株对贮藏期内发酵混合乳的持水性有良好的改善作用,其发酵的纯水牛乳氢质子变化仅为272.45。各菌株发酵混合乳样品的硬度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其中S393发酵纯水牛乳在21d时硬度最大为1.968N。Y450L和XPL较菌株S393和L978发酵各比例混合乳的硬度变化幅度更小;粘性菌株发酵混合乳样品的内聚性在贮藏期内变化幅度较大;各菌株发酵混合乳样品的弹性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其中S937发酵的纯脱脂荷斯坦牛乳在21d时的弹性最小为34.64mm;此外,在贮藏期内,爆发产酸菌株S393和L978的胶黏性的变化幅度大于平稳产酸菌株发酵混合乳,而粘性菌株发酵混合乳的胶黏性则受到样品中蛋白含量及蛋白结构影响。对发酵混合乳在贮藏期内的持水性和质构特性进行双侧相关分析发现,菌株发酵混合乳的硬度与氢质子密度呈双侧负相关,且相关性随混合乳中水牛乳添加量的降低而降低。(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6-12-01)

王臻,王一平,秦连伟,朱丽[10](2016)在《基于光伏-光催化混合水处理系统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并建立具有光伏发电和污水处理双重功能的光伏-光催化混合水处理(SOLWAT)系统,实验考察太阳辐照度约950 W/m~2、环境温度约33℃及风速约3 m/s条件下温度和模拟废水的光谱吸收对光伏组件发电效率的影响,研究该系统对3种模拟机污染物:亚甲基蓝(MB)、酸性红26(AR26)和对氯苯酚(4-Cp)的降解性能。结果表明:SOLWAT系统的电池组件工作温度低于仅具有单一光伏发电功能的参比系统,但其发电效率因模拟废水的光谱吸收作用而低于参比系统。SOLWAT系统对上述3种模拟有机污染物的降解率均达99%,模拟污染物光催化降解反应动力学的反应级数均为一级,矿化率达80%以上。(本文来源于《太阳能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混合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表层改性技术是抗疲劳制造研究中的关键环节。水射流作为一种能量集中的改性手段,日益受到重视和关注。水射流喷丸强化的目的是利用水流的高速动能带动丸粒实现高速运动,水和丸粒共同作用在材料表层,实现表层的塑性变形,构筑残余应力场。在此过程中,射流入射角度是重要参数之一,直接影响到射流的改性效果。由于实际应用当中,零件常存在各种弯窄、狭小部位,造成射流无法垂直入射,因此研究非垂直入射条件下的射流工艺有重要意义。本文以18CrNiMo7-6渗碳合金钢作为改性材料,展开了水射流喷丸在非垂直入射条件下的改性机理及相关试验研究,主要完成了以下研究内容:1在理论研究方面,构建了非垂直射流的几何模型,对不同入射角度射流冲击力进行了理论推导,得出冲击力与入射角度之间的解析关系;2展开了水射流射流工艺参数的研究。通过正交试验分析了影响改性后试样残余应力的因素的权重,结果表明水射流压力所占的权重最大,喷射靶距和喷嘴移动速度权重最小,两者对残余应力的影响可以忽略,并且通过极差分析得到了最优的工艺参数为喷射压力300 MPa、入射角度75°、喷射次数3次、喷射移动速度400 mm/min和喷射靶距70 mm,在该条件下试样残余压应力可以达到-1292.14 MPa;3展开了喷射次数与最终残余应力的研究,结果表明在300 MPa的水压下,入射角度75°~90°时,一次喷射可以形成-1300 MPa左右的残余压应力,增加喷射次数对于残余应力的提升效果不明显;入射角度小于75°时,形成残余应力值会显着降低,但通过增加喷射次数,最终残余应力与垂直喷射条件下的值比较接近;对于45°以下入射角,喷射次数的作用不显着,在实际应用当中不建议采用;4研究了喷嘴和丸粒的尺寸之间的最优组合关系,结果表明,1.2 mm直径喷嘴搭配0.2 mm直径丸粒,1.5 mm直径的喷嘴搭配0.1 mm丸粒直径所得到的残余压应力值较优,残余应力峰值可以达到-1347.87 MPa,而其他喷嘴与丸粒的组合残余应力达不到峰值;5研究了喷射后试样硬度变化的规律。经过表层改性后试样硬度在近表层0-500μm中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20μm处峰值达到67.9 HRC,在300-500μm稳定到了60 HRC。试验表明两次射流强化可以明显提升表层硬度,但叁次强化后的硬度值无明显变化,从而证明了当前条件下,材料的硬度存在极值,采用多次射流改性的方法可以有效提升材料的硬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混合水论文参考文献

[1].李廷超.38CrMoAl钢混合水射流喷丸和离子渗氮复合处理的研究[D].郑州大学.2019

[2].赵乐川.后混合水射流入射角度对18CrNiMo7-6表面变质层的影响研究[D].郑州大学.2019

[3].王折折.生物质叁组分混合水热碳化特性的试验研究[D].中原工学院.2019

[4].王世宝.固井附属设备混合水柜安全设施推荐做法[J].石化技术.2019

[5].王林.东海大陆架高度混合水中颗粒有机物的来源及动力学分析[D].厦门大学.2018

[6].吴政协.后混合水射流喷丸对18CrNiMo7-6渗碳钢表层改性的试验研究[D].郑州大学.2018

[7].张远西.混合水射流冲击强化不同几何特征表面的研究[D].郑州大学.2018

[8].赵春晓,钱锋,王健,王培良.臭氧与改良A~2/O工艺联用处理制药与生活混合水中试研究[C].201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与技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2017

[9].瓦云超.乳酸菌发酵特性对发酵混合水牛乳品质影响研究[D].扬州大学.2016

[10].王臻,王一平,秦连伟,朱丽.基于光伏-光催化混合水处理系统的实验研究[J].太阳能学报.2016

标签:;  ;  ;  ;  

混合水论文-李廷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