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万金论文-张万年

伊万金论文-张万年

导读:本文包含了伊万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意识形态,翻译的操控,骆驼祥子,赞助人

伊万金论文文献综述

张万年[1](2018)在《从意识形态操控的视角看伊万·金译《骆驼祥子》》一文中研究指出"五四运动"以后,老舍在左翼思潮的影响下,创作了反映底层劳动人民生活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由于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作者于1957年进行了改写,体现了老舍在思想上由爱国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化;而伊万·金在把这部小说译成英文时,为了迎合目标语文化读者,逢迎美国的主流价值观,重写了小说的结局,并虚构了一些人物和情节,这是与英语文化的强势地位和美国的社会意识形态密不可分的;伊万·金译《骆驼祥子》表明目标语文化的意识形态在翻译过程中对赞助人、主流诗学等有重要影响。(本文来源于《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闫天天[2](2017)在《以伊万金和施晓菁的《骆驼祥子》英译本为例从翻译适应选择论角度分析译者主体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译者是翻译过程中最为活跃但又最容易被忽视的主体。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西方译学界出现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不仅开阔了翻译研究的新视野,而且开拓了翻译研究的新空间,从而使译者的主体性问题渐渐受到译学界的重视,关于译者地位的研究也随之展开。但由于起步晚,研究成果相对较少。胡庚申教授借鉴达尔文进化论的核心“适应和选择”,建立了翻译适应选择论,并提出“译者为中心”的翻译观。他认为翻译是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多维度适应和多维度选择的结果。译者在翻译活动中一方面受客观环境包括自身客观条件的制约,另一方面也在积极地进行着适应与选择,积极地发挥着译者主体性。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看,无论是译者的适应还是选择,都与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休戚相关。本文以胡庚申教授的翻译适应选择论为理论框架,采用了归纳分析,对比分析和个案研究的实证研究方法,首先对之前研究《骆驼祥子》英译本、翻译适应选择论和译者主体性的作品进行统计归类,然后以Evan King和施晓菁两位译者的《骆驼祥子》英译本为例来分析两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译者主体性。Evan King和施晓菁两位译者的《骆驼祥子》英译本是他们对翻译生态环境的积极适应和选择的结果。在文本选择阶段,两位译者积极适应生存的需要,个人兴趣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社会环境的需要和两位译者的双语能力。在重建阶段,他们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叁个方面做出适应性选择。在语言维层面上,两位译者主要从词汇和句法方面进行阐释,在文化维和交际维方面,译者充分考虑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目标读者的接受能力,在翻译时做出适当的调整。整个翻译过程充分体现了译者的主观能动性。(本文来源于《西安外国语大学》期刊2017-06-30)

房慧敏[3](2017)在《勒弗菲尔改写理论视角下的伊万·金《骆驼祥子》英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古以来翻译被认为是语言之间的转换。忠实于原文与否也成为判断翻译好坏的重要标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翻译研究的重点从语言层面转移到文化层面,翻译研究产生了文化转向。一群代表性的学者出现了,如伊文·佐哈尔,吉迪恩·图里,西奥·赫曼斯,安德烈·勒菲弗尔和苏姗·巴斯内特。他们超越语言翻译把翻译放到更为宏大的社会文化语境和历史环境中去审视。安德烈·勒菲弗尔认为,翻译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而是受语言层面以外的社会和文化因素的影响,如意识形态,诗学,赞助人等。从1945年到2010年,《骆驼祥子》共出现了四个英语版本。第一个英语版本是1945年出版的伊万·金的Rickshaw Boy,此译本一经出版,便收到了很多的好评,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老舍也因此获得了“美国最受欢迎的中国作家”的称号。但是,与原着相比,伊万·金译本做了很多的改动,如任意删除或添加情节。因此,本文将从改写理论的角度分析伊万·金《骆驼祥子》的译本,以分析伊万·金做出什么样的改写,是什么原因促使他做出这样的改动,以及为什么伊万·金翻译的《骆驼祥子》可以取得很大的成功的原因。与以往的研究相比,本文将分别从改写理论的叁个方面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进行讨论。此外,在意识形态方面,本文将补充译者的个人意识形态对其翻译策略的影响,以便更清楚地分析和解释伊万·金对文本的改写。研究发现,人力车夫主要五个方面进行了明显的改写:1)删除情节;2)着重描述性情节;3)把悲惨的结局变成大团圆结局;4)重写阮明的形象;5)添加两个新人物。经研究发现伊万·金改写的原因是其翻译受到当时美国的主流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的影响。因此,为了符合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伊万·金做出了很多改写,不仅满足了目标读者的需求,而且传播了中国文化。据此,Rickshaw Boy取得的巨大的成功是不可避免的。同时本论文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骆驼祥子》伊万·金译本,还能启发我们在翻译及译文质量评估过程中,为了做出合适的翻译决定要充分考虑到历史、社会、文化等因素。(本文来源于《西安外国语大学》期刊2017-06-30)

杨宁伟,张志强[4](2017)在《译者行为批评视域下的“译内效果”和“译外效果”——以《骆驼祥子》伊万·金译本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最近几年,译者行为研究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译内效果"和"译外效果"这两个术语对理性评价译者行为和译文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骆驼祥子》伊万·金译本为例,从"翻译内"和"翻译外"两个角度对译本的"译内效果"和"译外效果"进行讨论,肯定了译者翻译策略的合理性,进一步检验了译者行为批评理论的适用性,并认为开展译者行为批评研究对我国翻译批评的发展具有较大意义。(本文来源于《翻译论坛》期刊2017年01期)

熊茂蓉[5](2016)在《《骆驼祥子》伊万·金英译本的创造性叛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文化的表达形式。同样地,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也包含着文化之间的传递。在翻译过程中,存在着两种不同文化的融合与碰撞。《骆驼祥子》是老舍语言艺术成熟期的作品,语言既保留了民间口语的活泼生动,又具有艺术语言的简洁明快。老舍善于准确地运用北京话表现人物、描写事件,使作品具有浓郁的色彩和强烈的生活气息。伊万·金于1945年将《骆驼祥子》翻译出版,该译作《洋车夫》在国际上享有盛名。凭借着对中国的语言文化、风土人情的了解,他在翻译过程中对原作进行了一定的创造性叛逆。本论文主要从以下叁个方面分析伊万·金译本中的创造性叛逆,即归化与异化,误译与省译以及改编与增加。在传达中国文化的过程中,伊万·金采用了归化或异化的翻译策略。译文中大多使用了异化。有时异化的使用使得译文缺乏可理解性,但也隐约显现了原语的文化痕迹。一些地方也使用了归化,增强了句子的理解性与可读性,但弱化了文化因素的表达。翻译策略的选用是译者主体性的表现形式之一,反映了译者在多大程度上将异域文化呈现给目标语读者。误译现象主要从有意误译和无意误译两方面来探讨。有意误译是译者为达到某种目的,有意造成的对于原作的误译。无意误译主要体现在文化、逻辑以及多义词的理解上,主要是源于译者背景知识的缺乏和理解的偏差。至于译作中出现的省译,从表现手法上看,主要是说明和描写方面的省略。说明和描写在原文本中起铺垫和烘托作用,译文中对一些部分进行了删减,减弱了上下文的表达力度。误译尤其是有意误译和省译也体现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译作中的创造性叛逆也体现在对原作的改编和增添上。受意识形态、读者期待、语言习惯等的影响,译作中有对原文进行的概括,甚至对结尾进行了改写。由于中文是主题突出型语言,重意合,而英文是主语突出型语言,重形合,与原文相比,译文中往往增加了人称和连接词的使用。译者对源文本的改编及增添也体现着译者的主体性。创造性叛逆是译者主体意识的体现,对其的研究可以揭示译作的真正价值。(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6-06-12)

任阳鑫[6](2015)在《翻译诗学视角下《骆驼祥子》英译本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诞生于20世纪末的翻译操纵理论开启了文学翻译向文化转向的研究新境界,使人们从历史、文化、政治意识形态和诗学规范等众多外部因素来对翻译进行研究,以安德烈·勒菲夫尔为代表的操纵学派便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分支。翻译操纵理论,由安德烈·勒菲夫尔提出,其认为,文学翻译主要受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这叁方面因素的影响。但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叁个因素中的意识形态上,鲜有人从勒菲夫尔诗学角度进行研究。勒菲夫尔在其着作《翻译,改写以及对文学名声的控制》中提到诗学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文学技巧,体裁,主题,原型人物以及象征等,一部分是文学的社会作用和意义。由此可见,诗学对翻译的操纵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对文本层面的操纵,即翻译策略,翻译语言以及表现手法;另一层面是文本外的操纵,体现在翻译选材,翻译目的等方面。《骆驼祥子》是中国现代小说家老舍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写实主义小说,真实地反映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城市贫民的思想,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不公正。小说取得了巨大成功,不仅赢得了本国广大读者的热爱,并且被译成各国文字享誉世界。不同的译本迄今为止多达叁十八种。本文基于安德烈·勒菲夫尔的操纵理论,对伊万·金和施晓菁的译本进行比较研究,来探究造成两种译本异同的翻译诗学,以及这些翻译诗学是如何影响译者对翻译策略的选择的。本文包括引言和结论在内共六部分。引言部分首先提出了研究问题,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第二章和第叁章分别介绍了文献综述和理论框架,第四、五章为本文的主体部分,主要从两方面进行分析。第四章首先从文本外的层面进行分析,探究主流诗学和译者个人诗学对文本的选择,读者接受的影响。第五章从文本层面进行分析,分别从词汇,句法以及篇章叁个层面探究诗学对于文学翻译的操纵。最后,作者得出结论,由于二者翻译诗学的不同,伊万·金倾向于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施晓菁则更青睐于归化。通过详细的分析比较,作者从诗学角度对两者的翻译进行了客观性描述,分析两个译者翻译的合理性,得出两译本的差异性是不同时代背景下主流诗学和个人诗学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来源于《青岛科技大学》期刊2015-06-12)

黎颖[7](2014)在《意识形态对翻译活动的影响——以伊万·金译本《骆驼祥子》结局改写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意义上的翻译侧重于原着及原作者,主张译文要忠实于原文,最大限度地与原文对等。然而,勒菲弗尔(Andre Lefevere)的改写理论提出译者并非在真空中从事翻译活动,一切翻译行为都必然受到一定的意识形态操控,翻译行为必然涉及对原着的改写。勒菲弗尔的文化转向使得译界将研究视野扩大到语言转换之外,与文化联系起来,从文化层面重新审视翻译活动和译着。伊万·金(Evan King)的《骆驼祥子》(Rickshaw Boy)是改写理论的代表,是意识形态操控的践行者。本文从Rickshaw Boy对原着的改写,尤其是结局的修改出发,分析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本文来源于《译苑新谭》期刊2014年00期)

贾焕杰[8](2014)在《伊万·金译本中“祥子”变形的话语历史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祥子的形象在手稿本中是一个老实勤劳的乡下小伙子,后来堕落为个人主义的自私鬼,但是,伊万·金(Evan King)为了迎合美国二战后民众心理需求以及政治审查制度,把祥子塑造成了一个敢于和黑暗现实做斗争的青年形象。本文从话语历史分析的视角解释了祥子变形的原因。一、本文的研究现状及理论对于人物形象在译本中改写的研究,胡光磊从意识形态及诗学的角度分析了李俍民的1953年《牛虻》中译本中人物形象改写的原因;方开瑞从意识形态因素角度探讨了晚清《格列佛游记》中译本人物形(本文来源于《芒种》期刊2014年09期)

胡宇涵[9](2014)在《功能对等视角下《骆驼祥子》伊万·金译本的文化因素翻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老舍,二十世纪中国当代卓越的文学代表,也是一位誉满全球的中国作家。他的作品语言风格:幽默风趣,老舍作品最重要的特点:生动形象、自然精炼。老舍作品脍炙人口的特点:富有特色的“京味”小说和独具地方色彩。他的作品大部分已被翻译成十多种语言,大大地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国内翻译界却对老舍作品的翻译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文选取了伊万·金翻译的《骆驼祥子》进行分析研究。《骆驼祥子》,老舍成为专业作家后写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社会批判意识较为明显的一部着作。该小说创作的背景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期的北京市民生活,故事的主要情节为人力车夫祥子的坎坷悲惨生活遭遇,它深刻地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控诉了统治者对劳动人民的剥削,表述了作者对劳动者的深切同情。小说取得了巨大成功,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迄今为止不同的译本达叁十八种之多。1945年,美国作家伊万·金翻译了《骆驼祥子》,该译本在美国获得了巨大成功,为美国当时的畅销书。该译本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骆驼祥子》在世界各地的传播,推动了中西方翻译的交流,中国特有的文化被传传播到了西方。与此同时该英译本也使目的语和目的语文化得到了丰富。然而,这一译本并未完全地忠实于原着,原着的结局和某些故事情节被进行了改写,译本是特殊时代和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产物,是特定文化和历史,社会原因促使伊万·金这样进行大幅度的改写,并非出于偶然。本文的主要理论框架为奈达的对等功能,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强调“功能对等”。奈达将“对等”分为两个类型,即:最高层次对等和最低层次对等。本文着重按照奈达的文化分类研究分析了《骆驼祥子》伊万·金的英译本里面文化翻译因素的现象。文化具有独特的地方色彩和明显的民族性,同时也是翻译的一大难点。奈达的文化分类为生态文化、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宗教文化和语言文化。作者根据伊万·金的英译本内容将奈达的物质文化进一步细分为饮食文化,服装文化和住房文化叁类;语言文化分为称呼语和方言;社会文化又分为生日庆典﹑婚礼和葬礼。分析研究的方法为列出原文文化因素的具体实例和伊万﹒金译本中相对应的译文。分析结果发现由于语言的差异性,译作的目的语不可能与原作完全地对等,但应在最大程度上接近对等。伊万·金的译本的有些例子具备了功能对等功能里的最高层次对等。即“译文达到高度的对等,使英译本听众或读者在理解和欣赏译文时所做出的反应,和原文听众或读者对原文的理解和欣赏所做出的反应几乎一样”(Nida,2004:58)。译本忠实,高度地体现原作的风格。虽然《骆驼祥子》英译本改写了原着中的某些情节,也出现一定的误译现象,但是该译本在某种程度上传播了中国文化,丰富了目的语和目的语文化,是一部成功的译着。(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4-04-01)

王惠萍[10](2012)在《从伊万·金的《骆驼祥子》英译本看译者的文化身份和职责》一文中研究指出伊万·金的《骆驼祥子》英译本Rickshaw Boy使老舍的作品真正走向世界,但该译本因对原作进行了大量改写而颇受争议。译者伊万·金具有多重文化身份,在其译本中既保留了较多的源语文化异质,亦有译者本土文化的移植,体现了文化的杂合性。翻译中的文化互渗、文本形象的构建等受制于权力的影响,但是译者在跨文化交流中也承担着自己的职责。译者对源语文化心理的正确感知是跨文化交流成功的关键。(本文来源于《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6期)

伊万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译者是翻译过程中最为活跃但又最容易被忽视的主体。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西方译学界出现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不仅开阔了翻译研究的新视野,而且开拓了翻译研究的新空间,从而使译者的主体性问题渐渐受到译学界的重视,关于译者地位的研究也随之展开。但由于起步晚,研究成果相对较少。胡庚申教授借鉴达尔文进化论的核心“适应和选择”,建立了翻译适应选择论,并提出“译者为中心”的翻译观。他认为翻译是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多维度适应和多维度选择的结果。译者在翻译活动中一方面受客观环境包括自身客观条件的制约,另一方面也在积极地进行着适应与选择,积极地发挥着译者主体性。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看,无论是译者的适应还是选择,都与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休戚相关。本文以胡庚申教授的翻译适应选择论为理论框架,采用了归纳分析,对比分析和个案研究的实证研究方法,首先对之前研究《骆驼祥子》英译本、翻译适应选择论和译者主体性的作品进行统计归类,然后以Evan King和施晓菁两位译者的《骆驼祥子》英译本为例来分析两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译者主体性。Evan King和施晓菁两位译者的《骆驼祥子》英译本是他们对翻译生态环境的积极适应和选择的结果。在文本选择阶段,两位译者积极适应生存的需要,个人兴趣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社会环境的需要和两位译者的双语能力。在重建阶段,他们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叁个方面做出适应性选择。在语言维层面上,两位译者主要从词汇和句法方面进行阐释,在文化维和交际维方面,译者充分考虑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目标读者的接受能力,在翻译时做出适当的调整。整个翻译过程充分体现了译者的主观能动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伊万金论文参考文献

[1].张万年.从意识形态操控的视角看伊万·金译《骆驼祥子》[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2].闫天天.以伊万金和施晓菁的《骆驼祥子》英译本为例从翻译适应选择论角度分析译者主体性[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7

[3].房慧敏.勒弗菲尔改写理论视角下的伊万·金《骆驼祥子》英译研究[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7

[4].杨宁伟,张志强.译者行为批评视域下的“译内效果”和“译外效果”——以《骆驼祥子》伊万·金译本为例[J].翻译论坛.2017

[5].熊茂蓉.《骆驼祥子》伊万·金英译本的创造性叛逆研究[D].贵州大学.2016

[6].任阳鑫.翻译诗学视角下《骆驼祥子》英译本比较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5

[7].黎颖.意识形态对翻译活动的影响——以伊万·金译本《骆驼祥子》结局改写为例[J].译苑新谭.2014

[8].贾焕杰.伊万·金译本中“祥子”变形的话语历史分析[J].芒种.2014

[9].胡宇涵.功能对等视角下《骆驼祥子》伊万·金译本的文化因素翻译研究[D].河南大学.2014

[10].王惠萍.从伊万·金的《骆驼祥子》英译本看译者的文化身份和职责[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

标签:;  ;  ;  ;  

伊万金论文-张万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