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击磨料磨损性能论文-张晓东,朱晓亮

冲击磨料磨损性能论文-张晓东,朱晓亮

导读:本文包含了冲击磨料磨损性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激光熔覆,磨损,显微组织

冲击磨料磨损性能论文文献综述

张晓东,朱晓亮[1](2018)在《中锰铁基合金激光熔覆层组织和冲击磨料磨损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收割机刀片的使用寿命,采用激光熔覆工艺在45~#钢表面制备了中锰铁基合金激光熔覆层。利用扫描电镜(SEM)、光学显微镜(OM)、X射线衍射仪(XRD)、显微硬度计和MLD-10型动载磨料磨损试验机分析了熔覆层的显微组织,测试了涂层的显微硬度和冲击磨料磨损性能。结果表明:涂层与基体形成冶金结合,涂层无裂纹、气孔等缺陷。激光熔覆层的显微硬度为500~600HV,激光熔覆层与渗碳试样相比具有较高的抗冲击磨料磨损性能,能够提高收割机刀片的使用寿命。(本文来源于《应用激光》期刊2018年01期)

王军[2](2017)在《高强高韧性耐磨钢板的冲击磨料磨损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磨损是材料失效的主要形式之一。80%上的机械材料消耗于磨损,上的装备恶性事故起因于过渡的磨损和润滑失效。因此,开发高性能的耐磨钢铁材料,对减少材料磨损过程中的损失、提高机械装备的使用寿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低合金耐磨钢板作为一种重要的耐磨钢铁材料,合金含量低、综合性能良好、生产灵活方便及价格便宜等持点,被广泛的应用于工程机械、矿山机械及冶金机械等设备的生产制造。本文主要以Cr-Ni-Mo、Mo-Ti-B高强韧性马氏体钢、不同形变强化的高氮奥氏体钢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实验材料最大变形区域垂直切表面金相组织、显微硬度与磨损面的SEM、TEM组织及EBSD大小角晶界取向分布特征等进行研究,综合讨论了材料强化硬化及磨损失效机理。(1)对Cr-Ni-Mo、Mo-Ti-B马氏体钢进行冲击磨损实验,并对磨损亚表面硬化程度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随着冲击时间的增加,在2.5J的冲击功作用下,Mo-Ti-B钢耐磨性逐步下降,在3.5J的冲击功作用下,Cr-Ni-Mo钢耐磨性比Mo-Ti-B钢的耐磨性要好。在低中冲击载荷作用下,Cr-Ni-Mo钢在较硬硬质磨料(白刚玉)磨损量较大,而在高冲击载荷下其磨损量相当。亚表层的硬度明显高于基体的硬度,随亚表层深度增加,加工硬化程度逐渐降低。(2)通过对材料基体以及2.5J冲击时间为2h的冲击磨损试验EBSD研究分析,实验结果表明:Cr-Ni-Mo钢的大小角度晶界冲击前后分别63.6%、36.4%,47.4%、52.6%;Mo-Ti-B钢的大小角度晶界冲击前后分别59.1%、40.9%,61.2%、38.8%。Cr-Ni-Mo钢小角度密度晶界提高导致材料强度不断提高,使材料的耐磨性提高。而Mo-Ti-B钢的大小角度晶界变化不明显。(3)在3.5J冲击功作用下,Cr-Ni-Mo钢耐磨性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对亚表面最大变形区进行SEM、TEM观察,实验结果表明:基体组织呈现低温回火特性,马氏体组织逐步分解成为铁素体基体以及大量的尺寸在500nm的硬质碳化物,通过TEM衍射花样标定,析出相为ε-碳化物,碳化物在基体组织中起到骨架支撑作用,减少基体与磨料之间的接触,从而提高材料的耐磨性能。而Mo-Ti-B钢在2.5J冲击功,冲击2h时,在磨损表面区域马氏体基体快速分解为铁素体与渗碳体,随着磨损时间的进一步增加,碳化物不断的长大,与基体脱离共格关系,碳化物与基体之间连接薄弱,有利于微裂纹的形成,降低材料的耐磨性。(4)针对不同形变强化的高氮奥氏体钢的冲击磨损硬化机制进行讨论,主要从切表面的显微硬度变化,金相组织的变化,以及磨损面的磨损形貌等方面讨论。研究结果表明:在1.5J、2.5J、3.5J冲击载荷后,10mm高氮钢亚表面硬化范围在438.45HV~497.09HV,硬化深度在1400μm左右;而50mm高氮钢412HV~494HV硬化深度在1000μm左右。随着冲击能量的提高加工硬化程度得到提升,切削痕、犁沟变少疲劳剥落坑变多。EBSD统计结果表明:10mm高氮钢经过3.5J冲击载荷后,10mm高氮钢小角度晶界由59.4%增加到73.7%,50mm高氮钢小角度晶界由68.6%增加到73.6%,通过位错缠结起到位错强化或晶界强化作用,耐磨性均有提升的趋势。50mm高氮钢基体大角度晶界所占比例相对于10mm高氮钢减小,材料的韧性有所降低。(本文来源于《昆明理工大学》期刊2017-05-01)

赵欣,张恒,王庆良,王斐[3](2014)在《热轧高锰钢Mn13的冲击磨料磨损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热轧高锰钢Mn13为材料,在MLD-10动载磨料磨损试验机上研究了Mn13钢板以石英砂为磨料时,不同冲击功条件下的冲击磨料磨损性能,利用XRD和SEM分析了其组织转变及磨损机制.实验结果表明:Mn13钢板冲击磨料磨损的磨损失重和磨损率随冲击功的增大而减小,加工硬化程度随冲击功的增大而提高,冲击磨损硬化层中马氏体转变量也随冲击功的增大而增加,马氏体转变是其发生加工硬化的主要原因.Mn13钢板的磨损破坏形式主要表现为塑变堆积和凿削坑,局部存在犁削破坏,其磨损机制表现为多次塑变导致的疲劳断裂.(本文来源于《徐州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04期)

刘英,刘亦文,李卫[4](2014)在《不同冷却方式对ZG35Cr2NiMoVTi钢硬韧性与冲击磨料磨损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显微组织观察、力学性能测试研究了不同冷却方式对热处理后ZG35Cr2NiMoVTi铸钢的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并与高锰钢(Mn13)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ZG35Cr2NiMoVTi钢炉冷组织为少量铁素体+珠光体,空冷、风冷组织为少量铁素体+珠光体+贝氏体,油淬、水淬组织为板条马氏体+少量残留奥氏体;其硬度随冷速提高而增加,水淬后硬度达最高值52 HRC;冲击韧性随冷速提高先增加后下降,风冷时最佳,油淬、水淬时较低。在冲击功为4.5 J的冲击磨料磨损条件下,其耐磨性随着硬韧性的增加而提高,炉冷最差,空冷、风冷后逐渐提高,油淬、水淬时较好;油淬、水淬时的耐磨性已优于高锰钢(Mn13)。(本文来源于《材料热处理学报》期刊2014年02期)

陈连喜,刘英,李卫[5](2013)在《回火温度对中碳低合金钢ZG30Cr2SiMnMo显微组织、硬韧性及冲击磨料磨损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淬火后不同回火温度对中碳低合金耐磨钢ZG30Cr2SiMnMo的显微组织、硬韧性及冲击磨料磨损性能影响。结果表明:ZG30Cr2SiMnMo钢回火组织为回火马氏体;随回火温度的升高,ZG30Cr2SiMnMo钢的硬度和冲击韧度先升高后降低,250℃回火时最高硬度为52.4 HRC,冲击韧度最佳,V型缺口冲击试样的冲击吸收功为23 J;在冲击功为4.5 J时冲击磨料磨损条件下,随回火温度的升高,ZG30Cr2SiMnMo钢的耐磨性有下降趋势,350℃回火时耐磨性明显下降。ZG30Cr2SiMnMo钢具有较好的冲击磨料磨损性能,在200、250和300℃回火条件下其耐磨性与高锰钢(Mn13)接近,其主要磨损机制为疲劳剥落磨损和切削磨损。(本文来源于《热加工工艺》期刊2013年22期)

刘英,刘亦文,李卫[6](2013)在《不同冷却方式对中碳低合金钢ZG35Cr2NiMoVTi硬韧性与冲击磨料磨损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显微组织观察、硬度测试、冲击试验与冲击磨料磨损试验等研究了炉冷、空冷、风冷、油淬、水淬等不同热处理冷却方式对铸钢ZG35Cr2NiMoVTi的组织、硬韧性和冲击磨料磨损性能的影响,并与高锰钢(Mn13)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ZG35Cr2NiMoVTi钢炉冷组织为少量铁素体+珠光体,空冷、风冷组织由少量铁素体+珠光体+贝氏体组成,油淬、水淬组织为板条马氏体+少量残余奥氏体,高锰(本文来源于《2013广东材料发展论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新材料科技创新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3-11-20)

隋育栋[7](2012)在《合金粉末对WC/钢复合材料组织和冲击磨料磨损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WC/钢基表层复合材料已逐步成为一种高性价比的新型材料,但是在研究及应用的过程中发现,其仍然存在着一些诸如冲击磨料磨损性能较低等问题。论文就是针对冲击问题,首先对WC/钢基表层复合材料的冲击磨料磨损进行简单分析,从而设计材料的组织和结构,然后优化制备工艺参数,研究碳化钨颗粒增强高铬钢基表层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并对制备材料的冲击磨料磨损性能及磨损机制进行测试和分析。论文重点研究了预制层中合金粉末添加的种类和体积分数对复合材料组织、界面、硬度以及冲击磨料磨损性能的影响。通过在预制层中添加一定量的镍基自熔合金粉末(Ni60WC25)和Co粉,成功制备了碳化钨颗粒增强高铬钢基表层复合材料,复合层中的空洞及夹渣等缺陷较少,界面过渡平缓,无微观裂纹。组织研究结果表明:(1)、预制层中添加镍基自熔合金粉末(Ni60WC25)后表层复合材料中基体组织为珠光体、马氏体、碳化物及残余奥氏体,随着镍基自熔合金粉末含量的升高,碳化物从网状改变为块状;(2)、预制层中添加Co粉后表层复合材料中基体组织为珠光体、马氏体及碳化物等,随着Co粉含量的升高,含钨碳化物呈增加趋势。论文对两类复合材料的硬度也进行了测试,得出预制层中添加一定体积分数的Ni60WC25和Co粉后,复合层的平均硬度与基材相比,提高了2倍以上,从基材至复合层外表面,洛氏硬度呈现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磨损研究得出:在不同的冲击载荷下,两类表层复合材料均表现出较好的耐磨性,为高铬铸铁的2-3倍。在相同磨损实验条件下,预制层中合金粉末的种类和体积分数对复合材料的耐磨性有较大的影响。当材料受到的冲击功较小(0.5J和1J)时,预制层中添加2%Co粉的表层复合材料耐磨性较好,而当材料受到的冲击功较大(2.5J)时,预制层中添加5%Co粉的表层复合材料的耐磨性较好。磨损机制研究得出:表层复合材料的冲击磨料磨损是基体对碳化钨颗粒有效支撑以及碳化钨颗粒对基体的有效保护共同作用的结果。低冲击载荷下,表层复合材料的冲击磨料磨损主要以磨损为主;高冲击载荷下,表层复合材料的磨损是冲击和磨损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来源于《昆明理工大学》期刊2012-05-01)

张晓东,董世运,徐滨士,闫世兴,王志坚[8](2011)在《St6钴基合金激光熔覆层显微组织及冲击磨料磨损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磨损是机械零件的主要失效方式之一,在矿山、冶金和电力等工业领域,有很多设备都是在服役环境异常恶劣的冲击磨料磨损条件下进行工作的。为了在廉价的钢材上制备出性能优异的抗磨料磨损性能的涂层,采用激光熔覆工艺在45~#钢表面制备了St6钴基合金激光熔覆层。利用扫描电镜(SEM)、光学显微镜(OM)、X射线衍射仪(XRD)、显微硬度计和MLD-10型动载磨料磨损试验机分析了熔覆层的显微组织,测试了涂层的显微硬度和冲击磨料磨损性能。结果表明:涂层与基体形成了冶金结合,涂层无裂纹、气孔等缺陷;激光熔覆层的显微硬度为700~715 HV,激光熔覆St6钴基合金层有效提高了45~#钢零件的抗冲击磨料磨损性能。(本文来源于《应用激光》期刊2011年01期)

陈跃,刘赛业,张国赏[9](2010)在《Fe-B-C合金冲击磨料磨损性能及磨损机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Fe-B-C合金是近十儿年来出现的新钢种,以硼为主要合金添加元素,不加或仅加入微量其他合金元素。硼化物(Fe2B,FeB)本身硬度高,经过合适的变质处量和热处理后,能使沿晶界分布的硼化物变成粒状、块状、团球状弥散分布,从而提高其韧性和耐磨性能。(本文来源于《中国建材报》期刊2010-10-19)

张晓东,董世运,徐滨士,王志坚,闫世兴[10](2010)在《D577合金激光熔覆层组织及冲击磨料磨损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磨损是机械零件的主要失效方式之一,在矿山、冶金和电力等工业领域,有很多设备都是在服役环境异常恶劣的冲击磨料磨损条件下进行工作的。为了在廉价的钢材上制备出性能优异的抗磨料磨损性能的涂层,采用激光熔覆工艺在45钢表面制备了D577合金激光熔覆层。利用扫描电镜(SEM)、能谱(EDS)、X射线衍射仪(XRD)、显微硬度计和MLD–10型动载磨料磨损试验机分析了熔覆层的显微组织,测试了涂层的硬度和冲击磨料磨损性能。结果表明:涂层与基体形成冶金结合,涂层无裂纹、气孔等缺陷;D577激光熔覆层的硬度为630~650 HV,激光熔覆层有效提高了45钢基体抗冲击磨料磨损性能。(本文来源于《第八届全国表面工程学术会议暨第叁届青年表面工程学术论坛论文集(二)》期刊2010-04-25)

冲击磨料磨损性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磨损是材料失效的主要形式之一。80%上的机械材料消耗于磨损,上的装备恶性事故起因于过渡的磨损和润滑失效。因此,开发高性能的耐磨钢铁材料,对减少材料磨损过程中的损失、提高机械装备的使用寿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低合金耐磨钢板作为一种重要的耐磨钢铁材料,合金含量低、综合性能良好、生产灵活方便及价格便宜等持点,被广泛的应用于工程机械、矿山机械及冶金机械等设备的生产制造。本文主要以Cr-Ni-Mo、Mo-Ti-B高强韧性马氏体钢、不同形变强化的高氮奥氏体钢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实验材料最大变形区域垂直切表面金相组织、显微硬度与磨损面的SEM、TEM组织及EBSD大小角晶界取向分布特征等进行研究,综合讨论了材料强化硬化及磨损失效机理。(1)对Cr-Ni-Mo、Mo-Ti-B马氏体钢进行冲击磨损实验,并对磨损亚表面硬化程度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随着冲击时间的增加,在2.5J的冲击功作用下,Mo-Ti-B钢耐磨性逐步下降,在3.5J的冲击功作用下,Cr-Ni-Mo钢耐磨性比Mo-Ti-B钢的耐磨性要好。在低中冲击载荷作用下,Cr-Ni-Mo钢在较硬硬质磨料(白刚玉)磨损量较大,而在高冲击载荷下其磨损量相当。亚表层的硬度明显高于基体的硬度,随亚表层深度增加,加工硬化程度逐渐降低。(2)通过对材料基体以及2.5J冲击时间为2h的冲击磨损试验EBSD研究分析,实验结果表明:Cr-Ni-Mo钢的大小角度晶界冲击前后分别63.6%、36.4%,47.4%、52.6%;Mo-Ti-B钢的大小角度晶界冲击前后分别59.1%、40.9%,61.2%、38.8%。Cr-Ni-Mo钢小角度密度晶界提高导致材料强度不断提高,使材料的耐磨性提高。而Mo-Ti-B钢的大小角度晶界变化不明显。(3)在3.5J冲击功作用下,Cr-Ni-Mo钢耐磨性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对亚表面最大变形区进行SEM、TEM观察,实验结果表明:基体组织呈现低温回火特性,马氏体组织逐步分解成为铁素体基体以及大量的尺寸在500nm的硬质碳化物,通过TEM衍射花样标定,析出相为ε-碳化物,碳化物在基体组织中起到骨架支撑作用,减少基体与磨料之间的接触,从而提高材料的耐磨性能。而Mo-Ti-B钢在2.5J冲击功,冲击2h时,在磨损表面区域马氏体基体快速分解为铁素体与渗碳体,随着磨损时间的进一步增加,碳化物不断的长大,与基体脱离共格关系,碳化物与基体之间连接薄弱,有利于微裂纹的形成,降低材料的耐磨性。(4)针对不同形变强化的高氮奥氏体钢的冲击磨损硬化机制进行讨论,主要从切表面的显微硬度变化,金相组织的变化,以及磨损面的磨损形貌等方面讨论。研究结果表明:在1.5J、2.5J、3.5J冲击载荷后,10mm高氮钢亚表面硬化范围在438.45HV~497.09HV,硬化深度在1400μm左右;而50mm高氮钢412HV~494HV硬化深度在1000μm左右。随着冲击能量的提高加工硬化程度得到提升,切削痕、犁沟变少疲劳剥落坑变多。EBSD统计结果表明:10mm高氮钢经过3.5J冲击载荷后,10mm高氮钢小角度晶界由59.4%增加到73.7%,50mm高氮钢小角度晶界由68.6%增加到73.6%,通过位错缠结起到位错强化或晶界强化作用,耐磨性均有提升的趋势。50mm高氮钢基体大角度晶界所占比例相对于10mm高氮钢减小,材料的韧性有所降低。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冲击磨料磨损性能论文参考文献

[1].张晓东,朱晓亮.中锰铁基合金激光熔覆层组织和冲击磨料磨损性能研究[J].应用激光.2018

[2].王军.高强高韧性耐磨钢板的冲击磨料磨损性能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7

[3].赵欣,张恒,王庆良,王斐.热轧高锰钢Mn13的冲击磨料磨损性能研究[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4].刘英,刘亦文,李卫.不同冷却方式对ZG35Cr2NiMoVTi钢硬韧性与冲击磨料磨损性能的影响[J].材料热处理学报.2014

[5].陈连喜,刘英,李卫.回火温度对中碳低合金钢ZG30Cr2SiMnMo显微组织、硬韧性及冲击磨料磨损性能的影响[J].热加工工艺.2013

[6].刘英,刘亦文,李卫.不同冷却方式对中碳低合金钢ZG35Cr2NiMoVTi硬韧性与冲击磨料磨损性能的影响[C].2013广东材料发展论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新材料科技创新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3

[7].隋育栋.合金粉末对WC/钢复合材料组织和冲击磨料磨损性能的影响[D].昆明理工大学.2012

[8].张晓东,董世运,徐滨士,闫世兴,王志坚.St6钴基合金激光熔覆层显微组织及冲击磨料磨损性能[J].应用激光.2011

[9].陈跃,刘赛业,张国赏.Fe-B-C合金冲击磨料磨损性能及磨损机制的研究[N].中国建材报.2010

[10].张晓东,董世运,徐滨士,王志坚,闫世兴.D577合金激光熔覆层组织及冲击磨料磨损性能[C].第八届全国表面工程学术会议暨第叁届青年表面工程学术论坛论文集(二).2010

标签:;  ;  ;  

冲击磨料磨损性能论文-张晓东,朱晓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