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寒区奶牛饲养环境对产奶量的影响及不同胎次与产奶性能的关系

北方寒区奶牛饲养环境对产奶量的影响及不同胎次与产奶性能的关系

一、北方寒区奶牛饲养环境对产奶量的影响及不同胎次与产奶性能相互关系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赵卿尧[1](2021)在《荷斯坦奶牛异常行为与其产奶性能和生理指标的关联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在集约化饲养条件下,奶牛异常行为频发,这常常指示了动物不良的福利水平,但异常行为的发生是否会对动物造成影响尚不清楚,其发生原因和生理机制也有待探索。本论文调研了规模化养殖场中荷斯坦奶牛异常行为的发生情况,并将其与奶牛产奶性能和生理生化指标进行关联分析,拟从中探索异常行为对奶牛的影响及潜在的生理机制,以期为奶牛的精细化管理提供依据。论文由以下试验组成:试验一:规模化养殖场荷斯坦奶牛异常行为发生情况调研在饲养管理相似的5家规模化奶牛场进行行为观测试验。在每个牛场,均分别选择出1个断奶犊牛群、育成牛群、泌乳牛群进行切片式观察,每天观测8次,连续观测3天,对有异常行为的奶牛进行记录统计。结果表明:1)荷斯坦奶牛部分异常行为发生率由断奶犊牛经育成牛到泌乳牛呈现明显的递减规律,其中异食、过度自我梳理、互相梳理、互相吮吸发生率,断奶犊牛极显着高于育成牛(P<0.01),育成牛又极显着高于泌乳牛(P<0.01);卷舌和过度蹭痒发生率断奶犊牛与育成牛差异不显着(P>0.05),但极显着高于泌乳牛(P<0.01)。2)荷斯坦奶牛异常行为发生率日变化波动幅度,断奶犊牛显着大于育成牛(P<0.05),育成牛又显着大于泌乳牛(P<0.05);3)采食期间荷斯坦奶牛卷舌发生率相较采食前后显着降低(P<0.05),过度梳理发生率相较采食前后有升高趋势(P=0.08)。综上所述,荷斯坦奶牛异常行为发生率及其日变化波动幅度由断奶犊牛、育成牛到泌乳牛显着降低,并受到采食行为的影响。试验二:荷斯坦泌乳牛产奶性能与其异常行为的关联性分析在试验一的基础上选择4家生产性能数据准确的牛场,观察期间记录泌乳牛3天的日产奶量,并获取观测牛群的个体DHI数据。利用GLM模型分析荷斯坦奶牛产奶性能与其异常行为发生的变化规律,所用固定模型考虑了牛场、泌乳期、胎次、温热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1)卷舌行为奶牛日产奶量显着高于不发生卷舌行为奶牛(P<0.05),过度梳理行为奶牛乳脂率和乳蛋白率均显着高于不发生该行为奶牛(P<0.05),过度蹭痒行为奶牛乳蛋白率显着高于不发生该行为奶牛(P<0.05);2)整体上看,随奶牛异常行为发生频次增加产奶性能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由此得出,异常行为的适度表达可提高荷斯坦奶牛的产奶性能,但异常行为发生过于频繁时,产奶性能则会下降,表明奶牛健康受到了影响。试验三:卷舌与非卷舌断奶犊牛行为、肠道微生物及生理生化指标差异分析在调研基础上选择异常行为发生率最高的牛场,对饲养在同一圈舍内的断奶犊牛(5月龄),连续观察7d,每天观察6h,每小时切片观察3次,每次观察约10min,记录卷舌行为牛的牛号及发生频次,选取发生频次靠前或不发生卷舌等异常行为的健康断奶犊牛各15头,进行行为录像,并采血样、粪样、唾液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卷舌发生频次与饮水频次显着正相关(P<0.05),与饮水持续时间和吃料频次有正相关趋势:2)卷舌犊牛血液免疫指标lg A、TNF-α、IL-6、IL-10含量显着低于非卷舌犊牛(P<0.05);卷舌犊牛血液应激指标NE、E、DA、HSP-70、LD、CK含量显着低于非卷舌犊牛(P<0.05);3)两组犊牛肠道微生物Alpha多样性ace指数和coverage指数差异显着(P<0.05),且两组牛微生物菌群结构也存在显着差异,卷舌组犊牛厚壁菌门比例下降,拟杆菌门比例上升,且红蝽菌目、酵母菌目、阿托波菌科和奥森氏菌属显着富集,而非卷舌犊牛组双歧杆菌目和放线菌纲显着富集。综上,犊牛能够通过表达卷舌行为来释放压力,卷舌犊牛应激激素水平更低,且卷舌犊牛与非卷舌犊牛的肠道微生物组成显着不同,某些菌可以作为潜在的生物标记物。

张运杰[2](2021)在《影响奶牛繁殖力的因素及提高繁殖力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本文研究季节、胎次、产犊难易度、体况等因素对奶牛群繁殖力的影响和预同期与双同期技术、配种时机选择、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等提高牛群繁殖力技术的应用效果,主要结果如下:1.对夏、秋、冬季共计8934头奶牛的繁殖力指标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夏季牛群受胎率、发情鉴定率和21天怀孕率均低于秋、冬季,说明夏季高温热应激显着影响牛群繁殖力。情期受胎率(P=0.031)、发情鉴定率(P=0.024)三个季节间差异显着,21天怀孕率(P<0.01)的季节间差异极显着。2.对2928头1胎牛、2694头2胎牛和3312头3胎及以上牛繁殖力的分析表明,不同胎次牛群的繁殖力存在差异。分析发现胎次间情期受胎率差异显着(P<0.05),依次为54.37%、48.98%和41.70%。发情鉴定率差异极显着(P=0.005),1胎牛与2胎牛差异不显着,分别为75.17%和72.25%,3胎以上牛的发情鉴定率较低,为68.42%;胎次间21天怀孕率差异极显着(P<0.01),依次为40.42%、34.83%和27.42%。3.难产奶牛的受胎率低于顺产牛。对8934头牛的分娩按助产情况进行分级,分别为1(顺产)、2(较顺产)、3(轻度难产)、4(难产),其受胎率分别为49.61%、43.15%、42.04%和33.03%,四组数据差异极显着(P<0.01),但难度为2和3的差异不显着(P=0.21)。4.配种时牛的体况影响奶牛繁殖力。对该牧场2020年11月27日到2021年2月18日配种的3382头进行BCS评分,统计其情期受胎率,BCS评分为3.25牛只受胎率最高,平均为56.20%;BCS为3.5牛只较低,为49.32%,;BCS为3.75牛只最低,为41.50%,三组数据差异极显着(P<0.01)。5.对379头预同期处理和555头双同期处理奶牛的受胎率进行了统计,受胎率分别是48.75%和56.25%,两组数据差异显着(P=0.04),说明双同期处理效果优于预同期处理。6.比较了两种配种制度对受胎率的影响。制度一:全天观察发情,观察到的发情牛于12h后配种,共5080头;制度二:每天上午进行发情揭发并当场配种,共4365头。33天后统计两种制度的受胎率、发情鉴定率和21天怀孕率,发现两种制度受胎率、发情鉴定率和21天怀孕差异不显着(P值均大于0.05)。7.奶牛配种后5天肌肉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显着提高受胎率,与未处理牛只比较,情期受胎率提高9.55%,两组数据差异显着(P=0.02)。本研究发现热应激、体况、难产等因素会影响牛群繁殖力,采用双同期处理、配后5天肌注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和改善配种制度能有效提高牛群繁殖力。本研究结果为加强和改善奶牛繁殖管理提供了参考依据。

王翌翀[3](2021)在《北京地区奶牛场生产性能分析及优化方案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旨在利用奶牛养殖过程中记录的数据对奶牛产奶性能和繁殖性能进行分析。按照国际标准收集北京地区5个牧场2019年1月-2020年12月牛只个体信息、DHI测定记录和繁殖记录,利用SPSS25.0单因素方差Duncan模型及T检验进行显着性分析,对奶牛生产性能进行计算(平均值±标准差);使用一般线性多变量模型对代表性牧场2号牧场和4号牧场胎次、产犊季节对空怀天数、输精次数进行研究;利用课题组自主研发的《奶牛场智能管理系统》对DHI数据、繁殖记录进行整理;使用Excel 2016绘制折线图和柱状图。经研究获得如下结果:2020年,5个牧场年均产奶量较2019年均有所增加。2020年,1、3、5号牧场产奶量显着高于2号和4号牧场(P<0.05)。5个牧场乳蛋白水平均处于3.21-3.58%,2号牧场乳脂率显着(P<0.05)低于其他牧场,3号和5号牧场乳脂率>4.8%牛只比例较大,4号牧场乳脂率<2.5%比例较大。1、2、4、5号牧场脂蛋比<1.10比例较高,存在酸中毒风险,3号牧场脂蛋比>1.40比例较高,存在酮病风险。5个牧场各季节MUN均在10-18mg/dL之间,其中1号和2号牧场个别月份MUN>18mg/dL比例较高,3号和4号牧场个别月份MUN<10mg/dL比例较高。2020年3号牧场SCC显着低于其他牧场(P<0.05),1、2、5号牧场SCC显着(P<0.05)增加。2号牧场产犊间隔超过理想值。5个牧场产后第一次配种平均天数均超过理想水平。5号牧场始配天数最合理,3号牧场泌乳150d配准率最高,5号牧场首配妊娠率最佳。综上所述,5个牧场两年校正奶量综合排名:3号>5号>1号>2号>4号。1号牧场应加强泌乳后期管理,关注奶牛瘤胃健康,及时调整奶牛精粗饲料比、蛋白组成。2号牧场关注热应激对牛只产奶量的影响,头胎牛的瘤胃健康,经产牛酮病及能量负平衡发生,加强同期发情操作及奶牛发情鉴定工作。3号牧场应注意头胎牛冷应激,应加强营养调控,提高首配妊娠率较低,注意饲料能氮比,规避牛只能量负平衡问题。4号牧场关注温度对奶牛产奶量的影响,关注奶牛乳房健康,谨防瘤胃酸中毒现象发生。5号牧场应适当补充蛋白质,并预防酮病、能量负平衡的发生,关注奶牛乳房健康。

侯宇[4](2021)在《不同持续时间热应激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及热应激预警模型的建立》文中认为奶牛热应激是奶牛养殖业的核心问题之一。过去普遍认为奶牛热应激期间产奶量和乳品质的下降是采食量的剧烈下降导致的。然而最近几年的多项研究表明热应激期间采食量的下降只能解释产奶量下降量的35%~61%。为了研究热应激期间奶牛产奶量下降的其他原因,本研究利用环境控制舱对比研究了短期热应激(Short-term heat stress,STHS)和长期热应激(Long-term heat stress,LTHS)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从生理指标、生产性能指标、血液代谢指标、瘤胃发酵参数、瘤胃微生物区系和反刍行为学等多个方面系统研究了热应激对奶牛的危害。为了准确预警奶牛热应激的出现,本研究探索了奶牛出现热应激时的多个环境因子和9个最为常见的温热指数的阈值并研究了它们的准确性。此外,由于热应激会导致奶牛反刍时间(Ruminant time,RT)的下降,所以本研究以反刍时间的变化为依据,基于机器学习技术,构建了一种新的奶牛热应激预警模型。研究结果如下:1.与STHS相比,LTHS导致奶牛产奶量和干物质采食量分别下降了17.2%和12.6%,表明LTHS造成产奶量和干物质采食量的下降更为严重。与STHS相比,LTHS导致乳蛋白浓度和乳蛋白产量分别下降了6.8%和22.4%。与STHS相比,LTHS降低了血液中葡萄糖(11.6%)和NEFA(13.6%)的浓度以及瘤胃VFA的浓度(29.7%),但升高了MUN(15.1%)、BUN(8.6%)和肌酐(15.4%)的浓度。牛奶酪蛋白的产量与血液中Ile,Met和Tyr的浓度极显着正相关,酪蛋白浓度和血液中Ile的浓度呈显着正相关。血液中Ile、Leu、Val、Met和Tyr的浓度与DMI显着正相关。此外,LTHS导致瘤胃内Bacteroidetes、Prevotellaceae、Bacteroidaceae和Prevotella相对丰度下降。结果说明,DMI的下降可能是STHS奶牛产奶量下降的主要原因,而瘤胃代谢受损和脂肪组织动员受抑制可能是LTHS导致产奶量进一步下降的主要原因。此外,热应激期间乳蛋白浓度和产量的下降与DMI下降造成的血液中Ile、Leu、Met和Tyr的浓度下降有关。2.在牧场收集到的13741组总反刍时间(Total ruminant time,TRT)和对应的环境因子数据,通过分段回归分析,结果发现热应激会导致TRT下降。TRT的下降可以作为热应激出现的标志。当夏季的日平均温度超过23oC,或日平均相对湿度超过67%,黑球日平均温度超过24oC,日最高辐射强度超过500 W/m2,日累计辐射值超过19MJ/m2,奶牛就会发生热应激。此外,在现有的温热指数中,温湿指数(Temperature humidity index,THI)与TRT的相关性最高,当THI高于71,奶牛会出现热应激。与其他温热指数相比,THI更适宜作为中国北方奶牛热应激的评价指数。高温环境中白天反刍时间(Day ruminant time,DRT)的下降是导致TRT下降的原因,夜间反刍时间(Night ruminant time,NRT)不会受到热应激的影响。3.利用牧场收集到的8436组TRT和气象数据,在MATLAB平台通过机器学习技术中的K最近邻(K nearest neighbour,KNN)算法来进行TRT、NRT和DRT预测建模。本试验中TRT,NRT和DRT的K值分别标定为58,48,45。经验证,KNN对TRT,NRT和DRT的预测准确度分别是0.6171,0.2798和0.8138。根据热应激导致的TRT的下降程度,可将热应激分为以下四类:当TRT≥534 min/d,奶牛无热应激;当506 min/d≤TRT<534 min/d,奶牛轻度热应激;当469 min/d≤TRT<506 min/d,奶牛中度热应激;当TRT<469 min/d,奶牛重度热应激。KNN算法适用于TRT和DRT的预测,通过KNN对TRT的预测可实现对热应激的预警。

姜明明[5](2020)在《饲养密度和免疫增强剂对围产期奶牛健康指标和生产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围产期奶牛的饲养管理是奶牛饲养中的热点问题。围产期奶牛的饲养管理非常重要,不适宜的饲养管理将对奶牛以及犊牛的健康和生产性能产生不良影响。提高饲养密度是集约化牧场通用的管理措施,然而高饲养密度被认为是影响奶牛健康和生产性能的高风险因子。产后奶牛机体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免疫力降低就是其中之一。我国牧场集约化发展很快,但未见关于饲养密度对围产期奶牛影响的研究;给围产期奶牛饲喂免疫增强剂已有报道,但免疫增强剂多为单一成分。本研究选定规模化牧场,以经产奶牛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行为、免疫、代谢、健康和生产性能等指标,探明围产前期饲养密度和饲喂复合免疫增强剂对母牛和犊牛的影响,并探索其发生机制;将对围产期奶牛饲养管理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共包括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选择健康的48头经产荷斯坦奶牛,设80%组、100%组和120%组三个密度梯度。对行为学、血液生化指标、生产性能指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围产前期随着饲养密度增加,奶牛的躺卧时间和反刍时间都减少。80%组的奶牛有更多的躺卧时间和反刍时间(P<0.05),80%组比100%组躺卧时间增加了1.2 h,80%组比100%组反刍时间增加了0.54 h。(2)尽管研究发现围产前期不同饲养密度对产奶量、乳成分、平均产犊日期及初乳质量和产量均没有影响,但80%组第一个泌乳月的产奶量显着高于100%和120%组。(3)围产前期不同饲养密度有影响奶牛血钙浓度的趋势(P<0.1),血液皮质醇、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总蛋白、尿素氮和钙随着分娩时间的临近差异显着(P<0.05)。(4)围产前期饲养密度对瘤胃发酵参数没有影响,但是时间效应有影响。乙酸和氨态氮浓度随着分娩临近而降低,而戊酸、异丁酸和异戊酸浓度则随着分娩临近而升高。第二部分,对第一部分中三个密度梯度的48头经产奶牛所产健康犊牛进行体尺、体重和血液生化指标检测。结果表明:(1)围产前期不同饲养密度对犊牛血液中皮质醇、尿素氮、钙和总蛋白无显着影响,但80%密度组母牛所产犊牛血液中皮质醇浓度(58.3 mmol/L)比100%密度组(65.8 mmol/L)和120%密度组(61.0 mmol/L)稍低。(2)出生后第1 d和第7d的体长、体高、胸围和腹围无差异,但犊牛体重在此期间增加明显(P<0.01)。第三部分,选择健康的48头经产荷斯坦奶牛作为试验动物,使用复合免疫增强剂(compound immunomodulator,CI),设CI0、CI60和CI90三个试验组,对应每头每天CI的添加量分别为0 g、60 g和90 g。试验期从产前-60 d到产后35 d。在产前-60 d、-28 d、-14d、-7 d和产后1 d、7 d、14 d和28 d,分析干物质采食量(DMI)、体重、生产性能、血液生化指标、中性粒细胞吞噬能力和外周血白细胞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表明:(1)CI添加对DMI无影响。DMI随分娩时间而变化,在分娩前降低,分娩后增加,各组差异不显着。(2)CI添加量对围产期奶牛体重影响显着。产前-7d CI0组的体重变化百分(PWC)与CI60组的差异显着(P<0.01);产后第14d,CI0组的PWC显着大于CI60(P<0.01)和CI90组(P<0.05)的。(3)产后35 d内,CI添加对生产性能指标影响差异显着。产奶量、4%标准乳产量和所有乳成分均存在时间效应(P<0.01);各组牛奶体细胞数差异显着(P<0.01),CI0组在产后第7 d至第28 d显着高于CI60和CI90组(P<0.05);对初乳产量和质量无影响,与CI0组相比,CI90组Ig G有增加趋势(P<0.1)。(4)CI添加量对血液生化指标影响较大。产前产后不同剂量CI对皮质醇、非酯化脂肪酸(NEFA)和β-羟丁酸(BHB)含量有影响;在产犊时,随着CI添加量的增加,结合珠蛋白浓度下降(P<0.1),其中CI0组浓度高于CI90组(P<0.05);CI添加对血清总蛋白含量无影响,但在围产后期,血清总蛋白随着CI添加量的增加有上升趋势(P<0.1);血清白蛋白浓度在产前随着CI的补充而降低(P<0.05),在产前-14 d显着降低(P<0.05),其中CI0组的浓度高于CI60和CI90组(P<0.05);随CI添加的增加,CI60和CI90组中血清球蛋白浓度增加(P<0.05),CI0组球蛋白浓度在围产前期低于CI60(P<0.05),在围产后期低于CI90(P<0.05);血清钙浓度在产前降低(P<0.05),但在产后有增加趋势(P<0.1),CI0组产前-28 d钙浓度高于CI60和CI90组(P<0.05),但产后-7 d低于CI60(P<0.05)和CI90(P<0.1)组,CI60和CI90组产前-28d血清钙浓度降低(P<0.05),而产后第7 d血清钙浓度升高(P<0.05)。(5)中性粒细胞(NEUT)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吞噬能力受围产期不同时间点和试验处理的影响(P<0.05)。NEUT对大肠杆菌的吞噬能力,在泌乳第1 d和第7 d,各组差异显着(P<0.05),产后-1 d,CI60组最高(P<0.01),产后-7 d,CI90和CI60组高于CI0组,产后-35 d,CI60组高于CI0(P<0.05);NEUT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吞噬能力,产后-1 d,CI60组最高(P<0.01),产后-35 d,CI60和CI90组相似,均高于CI0组(P<0.05)。(6)CI添加量对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CXCL8)和L-选择素(SELL)的表达有显着影响(P<0.05)。在-14 d和35 d,CI0组的CXCL8表达低于CI60组(P<0.05)。SELL表达受时间影响显着(P<0.01),各组在-14 d和35 d表达显着增强(P<0.05);此外,从-60 d至28 d有增强趋势(P<0.1),其中CI60组高于CI0组(P<0.01);在-14 d,CI60组高于CI0组(P<0.05);在35 d,CI90组最高(P<0.05)。第四部分,分别从第一部分中80%组和120%组,以及第三部分中CI0组和CI60组中奶牛各3头,采外周血,收集外周血中的免疫细胞,提取总RNA和总蛋白,分别进行转录组和蛋白组测序分析。结果表明,(1)在饲养密度对比组中,共测得基因12237个,80%组和120%组共有基因10334个,占总测得基因的84.4%,其中表达无差异基因7351个,占共有基因的71.1%,上调(表达倍数≧1.5)基因1732个,占共有基因的16.8%,下调(表达倍数≦0.67)基因1251个,占共有基因的12.1%;共测得蛋白9290个,80%组和120%组共有蛋白8006个,占总蛋白的86.2%,其中表达无差异的蛋白6112个,占共有蛋白的76.3%,上调的蛋白1108个,占共有蛋白的13.8%,下调的蛋白846个,占共有蛋白的9.9%;转录组和蛋白组共有的上调基因456个,占总上调基因的19.1%,下调基因412个,占总下调基因的24.5%。(2)在CI对比组中,共测得基因11175个,CI0组和CI60组共有基因9164个,占总测得基因的82.0%,其中表达无差异基因7542个,占共有基因的82.3%,上调基因669个,占共有基因的7.3%,下调基因953个,占共有基因的10.4%;共测得蛋白9135个,CI0组和CI60组共有蛋白7546个,占总蛋白的82.6%,其中表达无差异蛋白6308个,占共有蛋白的83.6%,上调蛋白567个,占共有蛋白的7.51%,下调蛋白为671个,占共有蛋白的8.89%;转录组和蛋白组共有的上调基因289个,占总上调基因的30.5%,下调基因367个,占总下调基因的29.2%。(3)对各组对比中差异基因进行GO注释和KEGG pathway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基因所涉及到的功能和通路相似,主要涉及的信号通路有炎症相关通路(如Jak/Stat通路、NF-κB通路、MAPK通路)、代谢相关通路(如萄糖代谢、能量代谢、脂多糖代谢)和免疫相关通路(如Toll样受体通路、B细胞受体通路、T细胞受体通路)。综上所述,围产前期饲养密度为80%的奶牛有更长的躺卧和反刍时间,对奶牛健康和福利更有益,而对哺乳期犊牛的生长性能和免疫无显着影响。在围产期开始补充CI可缓解能量负平衡和免疫抑制,调节与分娩有关的炎症反应,利于产后恢复及健康的改善,推荐量饲喂60克/头/天。围产前高密度主要通过抑制奶牛细胞中与代谢、炎症和免疫相关的基因及通路而影响奶牛的生产性能和机体健康,补充CI则可通过激活细胞中与代谢和免疫相关的基因及其通路,平衡机体的物质代谢、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增进奶牛的生产性能和健康。高密度饲养影响围产期奶牛生产性能及健康的整体调控机制及其应对策略及CI提高和调节奶牛代谢和免疫的具体通路和机制等相关工作仍在研究中,未来有望通过多组学测序及其整合分析手段,从分子细胞水平到机体整体水平深入揭示调节机制。

汪丽[6](2020)在《奶牛全基因组甲基化频率与泌乳性能关系及其受热应激的影响》文中认为随着对奶牛研究的不断深入,表观遗传学逐渐被重视,作为可能影响奶牛泌乳功能调控的重要分子机制之一。表观遗传主要的修饰类型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及非编码RNA。在不同生理状态和健康体况下,奶牛的乳蛋白的表达会受到DNA甲基化的调控。表观遗传受遗传和环境两大因素影响,奶牛的管理环境、饲养条件通过某种机制改变机体的表观遗传修饰特性,并且能将这一改变遗传给后代。热应激会使得奶牛在高温高湿环境中处于应激状态,进而影响产奶性能和机体健康,是制约我国奶牛业养殖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本研究旨在从表观遗传角度研究奶牛生产性能的内在机制,同时探明环境对于表观遗传和生产性能的影响,为奶牛血液DNA整体表观遗传提供基础数据和研究方向。本研究首先分析了奶牛生产性能与血液基因组DNA甲基化频率的关联,探究相同饲养环境下奶牛生产性能的差异与血液基因组DNA甲基化频率的关系;同时分析热应激环境下奶牛生产性能和生理状态的变化,探究热应激环境对奶牛血液的基因组DNA甲基化和生理状态的影响。1.相同环境下奶牛血液DNA甲基化与生产性能的关系(试验一)。选择相同环境下饲喂的196头泌乳中期荷斯坦奶牛,连续三天记录奶产量,在第三天收集血液和牛奶样品,用试剂盒分析血液基因组DNA甲基化频率,并分析牛奶成分。研究获得了奶牛血液基因组DNA甲基化频率分布数值,平均为12.4%(范围:3.5%-22.6%)。通过比较不同奶产量奶牛的血液基因组DNA甲基化频率发现;奶产量、乳蛋白产量与血液基因组DNA甲基化频率呈现负的相关关系。这些结果提示,产量不一的泌乳奶牛可能存在着不同的遗传调控机制。2.热应激环境下奶牛血液基因组DNA甲基化及生产性能的变化(试验二)为了探究热应激对奶牛生产、生理生化的影响及其与血液基因组DNA甲基化频率的关系,选择18头高产荷斯坦奶牛,在夏季高温环境下连续记录其六周的采食量和奶产量,记录试验期间环境温湿度(用于计算温湿度指-THI)和奶牛直肠温度。在轻度热应激(72<THI<78)和中度热应激(78<THI<88)两个环境下中午饲喂前采集血液样品,分析血液指标,检测热应激蛋白的含量,同时提取血液DNA,检测DNA甲基化频率。结果显示:中度热应激时直肠温度显着高于轻度热应激(P<0.01),干物质采食量相比轻度热应激下降了 3.5 kg/日,产奶量显着下降3.9 kg/日。中度热应激环境下中午时血液DNA甲基化频率显着降低(P<0.01),过氧化物歧化酶浓度和总抗氧化能力显着上升,血液中γ-球蛋白浓度显着提高(P<0.01),四种热应激蛋白在两个时期无显着差异。表明中度热应激可严重影响奶牛的泌乳性能,甲基化频率降低,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其内在机制有待于深入探究。综上所述,在奶牛日常生理代谢中,血液DNA会发生甲基化类型的表观遗传修饰,并会对奶产量和乳蛋白产量产生影响;不同程度热应激会对奶牛生理、生产产生影响,同时血液DNA甲基化也会发生变化,所以热应激有可能会通过表观遗传调控影响生产性能。

马腾月[7](2019)在《江苏省部分牧场奶牛生产性能测定及综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当今,影响中国奶牛产业迅速发展的关键原因之一就是奶牛的良种选配工作。DHI体系作为现在全世界最科学的奶牛饲养工具,可以有效帮助育种工作者进行良种奶牛的选育工作。本研究对依托于江苏省DHI中心的部分规模化牧场奶样进行了采集与测定,从而得到奶牛的产奶量信息及牛奶中各种乳成分的含量;再根据测定结果分析奶牛的各种生产性能指标,研究胎次、季节等因素对产奶量、乳成分的影响,进行一些相关规律的分析,从而指导和帮助牧场工作人员提高饲养管理水平。本研究还分析了 TMR饲料营养成分含量,比较各种营养成分与生产性能的相关性,探究改良TMR配方的途径,最终可以显着提高奶牛的生产性能。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牧场间奶牛生产性能的差异是极显着的(P<0.01)。2018年进行测定的6个牧场,奶牛日均产奶量最高为32.68 kg,乳脂率均在3.70%以上,乳蛋白率在3.10%以上,体细胞数均在40万个/mL以下。2)奶牛胎次对于生产性能的影响极显着,季节因素同样极显着影响奶牛的生产性能(P<0.01)。奶牛日产奶量在第3胎达到最高,为31.9 kg;乳脂率第2胎最高(4.14%),乳蛋白率第1胎最高(3.27%);随着奶牛胎次的升高,体细胞数也跟着增加。夏季时,由于江苏地区奶牛受到热应激影响,奶牛产奶量、乳脂率和乳蛋白率都比较低;而体细胞数则是最高的,且显着高于其它三个季节(P<0.05)。3)TMR饲料中粗蛋白、粗脂肪和洗涤纤维的含量与奶牛的生产性能极显着相关(P<0.01)。在保证泌乳奶牛的营养需求前提下,应该合理的降低饲料中粗蛋白、粗脂肪与酸性洗涤纤维比例。通过DHI测定可以及时调整TMR配方,保证奶牛的营养与健康,减少热应激对于奶牛所造成的影响。DHI报告可以帮助牧场工作人员及时发现解决问题,提高饲养管理水平,最终增加牧场的经济收益。

张慢[8](2018)在《四季温热变化对围产期奶牛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有高产奶牛在妊娠晚期至泌乳初期的围产期,为满足胎儿生长和乳腺发育的高能量和高营养需要,会受到严重的代谢压力,这阶段额外的环境应激,尤其是温热环境应激会对围产期奶牛的机体、胎儿以及之后的生产能力产生不利影响。一直以来,温热环境对泌乳奶牛的影响被广泛报道,其对围产期奶牛的影响却鲜有研究。而找出围产期奶牛适宜的温热环境范围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本试验在春(4-5)、夏(7-9)、秋(10-11)、冬(12-1)试验期内,测定产前共335头、产后共315头健康围产期荷斯坦奶牛的呼吸频率、心率、直肠温度(RT),采集产前共97头、产后共101头健康围产期荷斯坦奶牛的血浆,测定其生化指标。探讨四季温热变化对围产期奶牛的影响。旨在找出南方围产期奶牛适宜的温热环境范围。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温热环境对围产期奶牛生理指标的影响围产期奶牛四季呼吸频率差异显着(P<0.05),且夏季呼吸频率、RT显着高于其它三个季节。奶牛的呼吸频率和RT分别与温湿指数(THI)呈显着(P<0.05)或极显着(P<0.01)相关,这可作为围产期奶牛对温热环境应答的敏感指标。围产期奶牛在夏季呼吸频率低于泌乳中期奶牛,而RT高于泌乳中期奶牛。2.温热环境对围产期奶牛生化指标的影响围产期奶牛和泌乳中期奶牛总抗氧化能力(T-AOC)在夏、秋季节降低。高温高湿加剧了围产期奶牛和泌乳中期奶牛的氧化应激。3.温热环境对围产期奶牛免疫指标的影响夏季围产期奶牛免疫抑制程度增加,除夏季外,泌乳中期奶牛免疫能力高于围产期奶牛。4.温热环境对围产期奶牛内分泌指标的影响通过对四季围产期奶牛血浆中内分泌指标的测定,发现夏、冬季节,围产期奶牛孕酮(P4)和皮质醇(Cort)分泌量均增加,且四季各分泌量差异显着(P<0.05),血浆甲状腺激素T4和催乳素(PRL)浓度在夏、秋季节较低。结果表明:夏季不利于围产期奶牛产犊和发情。5.围产期奶牛适宜温热环境范围的初步确定通过对围产期奶牛呼吸频率的回归分析,初步确立了围产期奶牛适宜温热环境限值范围,围产期奶牛温热环境上限THI在59-64之间;围产前期奶牛温热环境下限在50-52之间,围产后期在49-50之间。

石神炳[9](2017)在《不同泌乳天数和胎次奶牛DHI及血液生化指标动态数据分析》文中指出本试验选取福建省南平市某规模化养殖基地的两个牧场,数据选取2015年3月至2017年7月期间29个月份中共计43403个泌乳牛的生产报告,以及2015年7月的两个牧场1042头泌乳牛的血液生化指标的检测报告。分析不同胎次、泌乳天数和自然月份对奶牛DHI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不同胎次对泌乳牛生产性能的结果分析中,可以看出胎次对于日产量有显着影响,并且在第2胎次中的日产量显着高于其他组;体细胞数随着胎次的增多逐渐上升,第6胎次时体细胞数显着高于其他组;在各项乳成分之间,除体细胞和干物质外,其他任意两者间存在极显着的线性正或负相关关系;胎次对于血液中各项生化指标有显着影响,其中三碘甲状原氨酸和甲状腺素的含量在第6胎次时显着低于其他组。2、自然月份对大部分的乳产量之间的差异性显着,在1~2月有较高值;干物质率在9月、10月显着高,并且有升高的趋势;体细胞数变化趋势由升高到降低,在9月份达到最高;在各项乳成分之间,除蛋白含量和自然月份,体细胞与干物质之外,其他各任意两项间差异极显着,说明任意两者间存在极显着的线性正或负相关关系。3、随着泌乳天数的增加,除了日产量之外脂肪、乳蛋白、乳糖和体细胞皆是有升高的趋势,随着泌乳天数的增加,日产量反而存在有下降的趋势;在各项乳成分之间,除体细胞与干物质之外,其他各任意两项间差异极显着,说明任意两者间存在极显着的线性正或负相关关系。

李胜利[10](2017)在《黄梅县中国荷斯坦奶牛产奶量和乳成分的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迄今,国内外有关奶牛乳成分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报道虽然很多,但是,结果差异很大。由于湖北黄梅是新生的奶牛养殖县,奶牛饲养管理经验较少,加上当地地理环境和农业生态系统以及所引种的奶牛生产性能等因素与武汉以及中国北方差异较大。因此,为了更好地解析和推广应用DHI(奶牛群体改良)技术,提高黄梅县境内的奶牛养殖水平和牛奶质量,本文依据黄梅县奶牛饲养规模最大的牧场(湖北现代牧业公司奶牛场)在2016年的DHI记录,分析产奶量与乳成分、体细胞数、尿素氮之间、以及各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影响因素,旨在为更好地推广应用奶牛DHI技术,设计科学合理的奶牛饲养管理措施,提高当地奶牛生产水平和产品质量提供理论依据。目的是分析2016年的DHI数据,指导2017年的奶牛饲养管理,以进一步提高单产水平和乳品质量及养牛经济效益。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一、奶牛产奶量和乳成分的相关性产奶量与乳脂率、乳蛋白率、体细胞分、总固形物率呈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168,-0.249,-0.095,-0.179,p<0.05)。与尿素氮、乳糖率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050,0.153,p<0.05)。二、乳成分之间的相关性乳糖与总固形物率(相关系数为0.026,p<0.05)和乳蛋白率均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003,p>0.05);乳糖率与乳脂率、体细胞分、尿素氮均呈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140,-0.152,-0.030,p<0.05)。总固形物与乳脂率(相关系数为0.935,p<0.05)、乳蛋白率(相关系数为0.532,p<0.05)、体细胞分(相关系数为0.001,p>0.05)、尿素氮(相关系数为0.091,p<0.05)呈正相关关系;乳脂率与乳蛋白率(相关系数为0.270,p<0.05)、体细胞分(相关系数为0.009,p>0.05)、尿素氮(相关系数为0.195,p<0.05)呈正相关关系;乳蛋白率与体细胞分呈现极显着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097,p<0.01),与尿素氮呈极显着的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100 p<0.01)。体细胞分与尿素氮呈弱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008,p>0.05)。三、影响奶牛产奶量和乳成分的因素采样月份、采样季节、胎次、泌乳月对产奶量、乳脂率、乳蛋白率、乳尿素氮及体细胞数、总固形物、乳糖均具有显着的影响(p<0.05)。产犊季节对乳脂率的影响不显着(p>0.05),但显着影响产奶量及其他乳成分含量(p<0.05)。

二、北方寒区奶牛饲养环境对产奶量的影响及不同胎次与产奶性能相互关系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北方寒区奶牛饲养环境对产奶量的影响及不同胎次与产奶性能相互关系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荷斯坦奶牛异常行为与其产奶性能和生理指标的关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奶牛的一般行为
    1.3 异常行为
        1.3.1 异常行为的定义
        1.3.2 异常行为的影响因素
        1.3.3 奶牛常见的异常行为
        1.3.4 异常行为的发生机制
    1.4 研究内容和目的
第二章 规模化养殖场荷斯坦奶牛异常行为发生情况调研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设计
        2.2.2 试验材料
        2.2.3 观测项目
        2.2.4 奶牛异常行为发生率的统计
        2.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2.3 试验结果
        2.3.1 荷斯坦奶牛不同生长阶段异常行为的发生率
        2.3.2 荷斯坦奶牛不同生长阶段异常行为的发生分布及占比
        2.3.3 荷斯坦奶牛异常口部行为日变规律
        2.3.4 采食前后荷斯坦奶牛异常口部行为变化规律
    2.4 分析讨论
        2.4.1 荷斯坦奶牛在不同生长阶段的异常行为发生情况分析
        2.4.2 荷斯坦奶牛异常口部行为日变规律
        2.4.3 采食对荷斯坦奶牛异常口部行为的影响
    2.5 小结
第三章 荷斯坦泌乳牛产奶性能与其异常行为的关联性分析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设计
        3.2.2 饲养管理
        3.2.3 观测项目
        3.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3.3 试验结果
        3.3.1 荷斯坦泌乳牛异常行为发生情况
        3.3.2 异常行为等因素与奶牛产奶性能关联分析
        3.3.3 异常行为发生频次与奶牛产奶性能的关联分析
    3.4 分析讨论
        3.4.1 卷舌对奶牛产奶性能的影响
        3.4.2 过度自我梳理和过度蹭痒对奶牛产奶性能的影响
    3.5 小结
第四章 卷舌与非卷舌断奶犊牛行为、肠道微生物及生理生化指标差异分析
    4.1 引言
    4.2 材料和方法
        4.2.1 试验设计与行为观察
        4.2.2 饲养管理
        4.2.3 样品采集与指标测定
        4.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4.3 试验结果
        4.3.1 卷舌与非卷舌断奶犊牛行为指标比较
        4.3.2 卷舌与非卷舌断奶犊牛生理生化指标比较
        4.3.3 卷舌与非卷舌断奶犊牛肠道微生物比较
    4.4 分析讨论
        4.4.1 荷斯坦断奶犊牛卷舌与其他行为的关联性分析
        4.4.2 卷舌行为对荷斯坦断奶犊牛免疫和应激水平的影响
        4.4.3 卷舌与非卷舌断奶犊牛的肠道微生物差异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全文结论
    5.1 主要结论
    5.2 主要创新点
    5.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影响奶牛繁殖力的因素及提高繁殖力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奶牛养殖业现状
    1.2 奶牛繁殖力
        1.2.1 评价奶牛繁殖力的主要指标
        1.2.1.1 受胎率
        1.2.1.2 发情鉴定率
        1.2.1.3 21 天怀孕率
        1.2.2 影响奶牛繁殖力的主要因素
        1.2.2.1 热应激等季节因素对繁殖力的影响
        1.2.2.2 胎次对繁殖力的影响
        1.2.2.3 产犊难易程度对繁殖力的影响
        1.2.2.4 体况对繁殖力的影响
    1.3 奶牛繁殖技术
        1.3.1 同期发情处理
        1.3.2 配种时机的选择
        1.3.3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2.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动物来源
        2.1.1 不同季节、胎次、产犊难易度和体况的动物选取
        2.1.2 不同繁殖技术牛只的选取
    2.2 试验器材及药物
    2.3 同期发情操作方法
    2.4 数据采集与统计
3.试验结果
    3.1 影响奶牛繁殖力的因素
        3.1.1 季节
        3.1.2 胎次
        3.1.3 产犊难易程度
        3.1.4 体况
    3.2 奶牛繁殖技术
        3.2.1 双同期和预同期的受胎率比较
        3.2.2 一次配种和全天配种下繁殖力的表现情况
        3.2.3 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对奶牛受胎率的影响
4.讨论
    4.1 季节对奶牛繁殖力的影响
    4.2 胎次对奶牛繁殖力的影响
    4.3 产犊难易度对受胎率的影响
    4.4 体况对奶牛受胎率的影响
    4.5 双同期和预同期对于提高奶牛受胎率的作用
    4.6 一次配种和全天配种对繁殖力的影响
    4.7 配种5天后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对奶牛受胎率的影响
5.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北京地区奶牛场生产性能分析及优化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综述部分
    引言
    1 国内外奶牛生产性能测定现状
        1.1 国内奶牛生产性能测定现状
        1.2 国外奶牛生产性能测定现状
    2 奶牛生产性能主要指标
        2.1 泌乳天数
        2.2 日产奶量
        2.3 乳脂率和蛋白率
        2.4 脂蛋比
        2.5 尿素氮
        2.6 体细胞数
        2.7 泌乳高峰日和高峰日产奶量
        2.8 泌乳持续力
        2.9 群内级别指数
    3 影响奶牛生产性能的主要因素
        3.1 遗传因素
        3.2 生理因素
        3.3 环境因素
        3.4 饲料因素
    4 奶牛繁殖性能主要指标
        4.1 繁殖率
        4.2 产犊间隔
        4.3 空怀天数
        4.4 第一次产犊日龄
        4.5 输精次数
    5 影响奶牛繁殖性能的主要因素
        5.1 遗传因素
        5.2 生理因素
        5.3 营养因素
    6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7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牧场产奶性能整体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1.2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不同年份、季节生产性状统计
        2.2 不同年份群内级别指数
        2.3 不同胎次、泌乳天数的生产性状统计
    3 讨论
        3.1 产奶量
        3.2 乳品质
    4 小结
第三章 牧场产奶性能详细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1.2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产奶量
        2.2 乳品质
    3 讨论
        3.1 产奶量
        3.2 乳脂率、乳蛋白率、脂蛋比
        3.3 尿素氮
        3.4 体细胞数
    4 小结
第四章 牧场繁殖指标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1.2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初产月龄、产犊间隔、空怀天数、输精次数、产后第一次发情、产后第一次输精
        2.2 始配天数
        2.3 配准天数
        2.4 首配妊娠率
        2.5 牧场、胎次、产犊季节对空怀天数、配种次数的影响
    3 讨论
        3.1 初产月龄
        3.2 产犊间隔
        3.3 产后第一次配种平均天数和平均空怀天数
        3.4 怀孕所需要配种次数
        3.5 始配天数
        3.6 配准天数
        3.7 首配妊娠率
    4 小结
第五章 讨论与分析
    1 牧场1的综合分析
    2 牧场2的综合分析
    3 牧场3的综合分析
    4 牧场4的综合分析
    5 牧场5的综合分析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介绍

(4)不同持续时间热应激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及热应激预警模型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热应激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及热应激评价指标研究进展
    1.1 热应激对奶牛生产性能影响及机制研究进展
        1.1.1 热应激对奶牛泌乳性能的影响及机制
        1.1.2 热应激对奶牛乳成分组成的影响及机制
        1.1.3 热应激对乳腺的影响及机制
    1.2 奶牛热应激评价指标研究进展
        1.2.1 多种奶牛温热环境评价指数的来源
        1.2.2 奶牛最佳温热指数的探索
        1.2.3 温热指数未来的发展方向
    1.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1.3.1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1.3.2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比较短期热应激和长期热应激对奶牛生产性能和能量代谢的影响
    2.1 材料和方法
        2.1.1 动物与试验设计
        2.1.2 样品采集及分析
    2.2 数据统计及分析
    2.3 试验结果
        2.3.1 STHS和LTHS对奶牛生理参数及干物质采食量的影响
        2.3.2 STHS和LTHS对产奶量和乳成分组成的影响
        2.3.3 STHS和LTHS对血液中代谢物的影响
        2.3.4 STHS和LTHS对奶牛饮水量和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
        2.3.5 STHS和LTHS对血液中游离氨基酸组成的影响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热应激奶牛乳蛋白浓度和血液中游离氨基酸的关系研究
    3.1 材料和方法
        3.1.1 动物与试验设计
        3.1.2 样品采集及分析
    3.2 数据统计及分析
    3.3 试验结果
        3.3.1 HS阶段和恢复阶段奶牛生理参数以及DMI的变化
        3.3.2 HS阶段和恢复阶段奶牛氮代谢相关指标的变化
        3.3.3 HS阶段和恢复阶段奶牛血液中AA和葡萄糖浓度的变化
        3.3.4 奶牛血液游离AA与生产性能的相关性
        3.3.5 奶牛血液游离AA与DMI以及蛋白质代谢相关指标的关系
        3.3.6 蛋白质生产指标和血糖浓度与DMI以及蛋白质代谢相关产物的相关性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热应激对泌乳奶牛瘤胃微生物组成的影响
    4.1 材料和方法
        4.1.1 动物与试验设计
        4.1.2 样品采集
        4.1.3 观测指标及方法
        4.1.4 生物信息分析
    4.2 数据统计
    4.3 试验结果
        4.3.1 瘤胃微生物α多样性分析
        4.3.2 不同持续时间的HS对门水平瘤胃微生物组成的影响
        4.3.3 不同持续时间的HS对科水平上瘤胃微生物组成的影响
        4.3.4 不同持续时间的HS对属水平上瘤胃微生物组成的影响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基于机器学习技术构建奶牛热应激预警模型
    5.1 原始数据采集
        5.1.1 数据采集区域和气候模式
        5.1.2 数据采集及方法
    5.2 试验动物与管理
    5.3 数据统计分析及结果
        5.3.1 数据预处理
        5.3.2 分析方法及结果
    5.4 夏季奶牛反刍时间预测模型的建立
        5.4.1 模型参数标定
        5.4.2 预测模型精度
    5.5 讨论
    5.6 小结
第六章 结论和创新点
    研究结论
    创新点
    下一步研究思路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饲养密度和免疫增强剂对围产期奶牛健康指标和生产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奶牛的围产期和主要问题
        1.1.1 奶牛的围产期
        1.1.2 围产期奶牛主要问题
    1.2 围产期常用添加剂及其调控作用
        1.2.1 能量调节剂
        1.2.2 免疫增强剂
    1.3 社会应激调控
        1.3.1 转群
        1.3.2 饲养密度
    1.4 围产期健康评价指标研究进展
        1.4.1 血液生化
        1.4.2 中性粒细胞吞噬能力
        1.4.3 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
        1.4.4 L-选择素
        1.4.5 行为
    1.5 转录组与蛋白组测序技术及其在畜牧业中的应用
        1.5.1 转录组与蛋白组测序技术
        1.5.2 转录组和蛋白组学技术在畜牧业中的应用
    1.6 研究目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1.6.1 研究目的
        1.6.2 研究内容
        1.6.3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围产前期饲养密度对奶牛行为、生产、代谢和免疫的影响
        2.1.1 试验设计
        2.1.2 试验动物饲养管理
        2.1.3 试验指标测定方法
        2.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2 围产前期饲养密度对犊牛血液生化和生产性能的影响
        2.2.1 试验设计
        2.2.2 试验动物饲养管理
        2.2.3 试验指标测定方法
        2.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3 免疫增强剂对围产期奶牛生产、代谢及健康的影响
        2.3.1 试验设计
        2.3.2 试验动物饲养管理
        2.3.3 试验指标测定方法
        2.3.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4 饲养密度和免疫增强剂对围产前与围产期奶牛免疫细胞转录组和蛋白组的影响
        2.4.1 试验设计
        2.4.2 试验动物饲养管理
        2.4.3 样品采集
        2.4.4 转录组测序
        2.4.5 iTRAQ蛋白质组测序
        2.4.6 转录组与蛋白组差异基因/蛋白整合分析
        2.4.7 差异基因/蛋白的GO注释分析
        2.4.8 差异基因/蛋白的KEGG pathway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围产前期饲养密度对奶牛行为、生产、代谢和免疫的影响
        3.1.1 躺卧和反刍
        3.1.2 生产性能
        3.1.3 血液生化指标
        3.1.4 瘤胃发酵参数
    3.2 围产前期饲养密度对犊牛血液生化和生产性能的影响
        3.2.1 血液生化指标
        3.2.2 生长性能指标
    3.3 免疫增强剂对围产期奶牛生产、血液指标及健康的影响
        3.3.1 干物质采食量和体重
        3.3.2 生产性能
        3.3.3 血液生化指标
        3.3.4 中性粒细胞吞噬能力
        3.3.5 外周血白细胞相关基因表达
        3.3.6 疾病发生率
    3.4 饲养密度和免疫增强剂对围产前与围产期奶牛免疫细胞转录组和蛋白组的影响
        3.4.1 饲养密度对围产前奶牛免疫细胞转录组的影响
        3.4.2 饲养密度对围产前奶牛免疫细胞蛋白组的影响
        3.4.3 转录组和蛋白组共有差异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3.4.4 免疫增强剂对围产期奶牛免疫细胞转录组的影响
        3.4.5 免疫增强剂对围产期奶牛免疫细胞蛋白组的影响
        3.4.6 转录组和蛋白组共有差异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4 讨论
    4.1 围产前期饲养密度对奶牛行为、生产、代谢和免疫的影响
        4.1.1 躺卧和反刍
        4.1.2 生产性能
        4.1.3 血液生化指标
        4.1.4 瘤胃发酵参数
    4.2 围产前期饲养密度对犊牛血液生化和生产性能的影响
        4.2.1 血液生化指标
        4.2.2 生长性能指标
    4.3 免疫增强剂对围产期奶牛生产、代谢及健康的影响
        4.3.1 干物质采食量和体重
        4.3.2 生产性能
        4.3.3 血液生化指标
        4.3.4 中性粒细胞吞噬能力
        4.3.5 外周血白细胞相关基因表达
        4.3.6 疾病发生率
    4.4 饲养密度和免疫增强剂对围产前与围产期奶牛免疫细胞转录组和蛋白组的影响
5 结论
    5.1 主要结论
    5.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奶牛全基因组甲基化频率与泌乳性能关系及其受热应激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写、符号清单、术语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表观遗传与DNA甲基化研究
        1.1 表观遗传与DNA甲基化
        1.2 血液DNA的甲基化
        1.3 血液DNA甲基化的检测方法与应用
    2. 营养对奶牛性状表现的表观遗传调控
        2.1 营养影响奶牛生产性能的表观遗传机制
        2.2 营养影响奶牛繁殖性能的表观遗传机制
        2.3 营养影响奶牛疾病的表观遗传机制
    3. 环境对奶牛性状的表观遗传调控
        3.1 影响奶牛性状的主要环境因素
        3.2 热应激对奶牛的影响
        3.2.1 热应激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3.2.2 热应激对奶牛繁殖性能的影响
        3.2.3 热应激对奶牛健康的影响
        3.3 热应激对奶牛的表观遗传调控
    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4.1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4.2 主要研究内容
        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奶牛血液DNA甲基化与泌乳性能的关系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与试验动物饲养管理
        1.2 样品的采集与测定
        1.2.1 饲料样品的采集
        1.2.2 奶产量及乳成分
        1.2.3 血样采集
        1.2.4 甲基化检测方法
        1.3 统计分析
    2. 试验结果
        2.1 奶牛泌乳性能
        2.2 奶牛血液DNA甲基化频率概况
        2.2.1 奶牛血液DNA甲基化频率分布情况
        2.2.2 胎次和泌乳天数与血液DNA甲基化的相关关系分析
        2.2.3 不同胎次间DNA甲基化频率的分布
        2.2.4 甲基化频率和产奶量随泌乳天数的变化曲线
        2.3 奶牛的泌乳性能与DNA甲基化频率的关系
        2.3.1 DNA甲基化与生产性能的关联关系
        2.3.2 生产性能差异与DNA甲基化的关联
    3. 讨论与分析
    4. 小结
第三章 热应激环境对奶牛的影响以及表观调控机制探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与试验动物饲养管理
        1.2 样品的采集与测定
        1.2.1 饲料样品的采集
        1.2.2 奶产量及乳成分
        1.2.3 血样采集与测定
        1.2.4 采食量的记录
        1.2.5 温湿度的记录
        1.2.6 直肠温度的测定
        1.3 统计分析
    2. 试验结果
        2.1 环境状况及直肠温度
        2.2 奶牛泌乳性能
        2.3 热应激奶牛血液DNA甲基化
        2.4 热应激奶牛生理生化参数
        2.4.1 代谢相关指标
        2.4.2 激素
        2.5 热应激奶牛应激指标
        2.5.1 热应激蛋白
        2.5.2 抗氧化指标
        2.5.3 应激相关细胞因子
    3. 讨论与分析
        3.1 奶牛泌乳性能
        3.2 血液DNA甲基化
        3.3 血液生理生化参数
    4. 小结
提示、创新点及后续展望
    提示
    创新点
    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江苏省部分牧场奶牛生产性能测定及综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绪论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奶牛产业发展形势
        1.1国际奶牛产业发展形势
        1.2 国内奶牛产业发展形势
    2 奶牛群体改良(DHI)体系
        2.1 DHI体系的研究概况
        2.2 DHI的测定指标
        2.3 DHI体系在奶牛产业的优势
    3 奶牛TMR饲喂技术的研究推广
        3.1 TMR饲喂技术的发展
        3.2 TMR饲喂技术的特点
        3.3 TMR饲喂技术在奶牛产业中的优势
    4 立题依据、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4.1 立题依据及研究目的
        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不同奶牛场进行DHI测定的效果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检测牛群
        1.2 奶样采集
        1.3 主要仪器设备
        1.4 主要试剂配制
        1.5 奶样检测
        1.6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参测奶牛场不同日产奶量的奶牛分布
        2.2 参测奶牛场奶牛产奶量的变化
        2.3 参测奶牛场乳脂率、乳蛋白率与乳糖率的变化
        2.4 参测奶牛场体细胞数的变化
        2.5 参测奶牛场检测指标的差异
    3 讨论
        3.1 不同牧场间奶牛产奶量的比较
        3.2 不同牧场间乳成分的比较
    4 小结
第三章 奶牛胎次对产奶量及乳成分的影响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检测数据
        1.2 数据筛选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奶牛胎次与产奶量的关联分析
        2.2 奶牛胎次与乳脂率的关联分析
        2.3 奶牛胎次与乳蛋白率的关联分析
        2.4 奶牛胎次与体细胞数的关联分析
    3 讨论
        3.1 奶牛胎次对产奶量的影响
        3.2 奶牛胎次对乳成分的影响
    4 小结
第四章 季节对奶牛产奶量及乳成分的影响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检测牛群
        1.2 奶样检测
        1.3 数据筛选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季节与奶牛产奶量的关联分析
        2.2 季节与乳脂率的关联分析
        2.3 季节与乳蛋白率的关联分析
        2.4 季节与体细胞数的关联分析
    3 讨论
        3.1 季节对奶牛产奶量的影响
        3.2 季节对奶牛乳成分的影响
    4 小结
第五章 TMR营养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日粮养分测定
        1.3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日粮营养成分分析
        2.2 日粮中养分含量与生产性能的关联分析
    3 讨论
        3.1 日粮养分对生产性能的影响
        3.2 改善TMR配方的措施
    4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8)四季温热变化对围产期奶牛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abbreviation)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综述
        1.2.1 牛舍小气候
        1.2.2 温热环境对奶牛的影响
        1.2.3 围产期奶牛特征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牛场简介
        2.1.2 饲养管理方式
        2.1.3 试验主要仪器及试剂
    2.2 试验方法
        2.2.1 温湿度指数、风速等的测定,样品采集与处理
        2.2.2 奶牛生理指标的测定
        2.2.3 奶牛血浆指标的测定
        2.2.4 奶牛血常规的测定
        2.2.5 影响因素的确定
        2.2.6 效应水平的划分
        2.2.7 统计分析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温热环境对围产期奶牛生理指标的影响
    3.2 温热环境对围产期奶牛生化指标的影响
    3.3 温热环境对围产期奶牛免疫指标的影响
    3.4 温热环境对围产期奶牛内分泌指标的影响
    3.5 围产期奶牛呼吸频率与THI的关系
        3.5.1 产前奶牛呼吸频率与THI关系
        3.5.2 产后奶牛呼吸频率与THI关系
4 讨论
    4.1 温热环境对围产期奶牛生理指标的影响
    4.2 温热环境对围产期奶牛生化指标的影响
    4.3 温热环境对围产期奶牛免疫指标的影响
    4.4 温热环境对围产期奶牛内分泌指标的影响
    4.5 围产期奶牛呼吸频率与THI的关系
5 小结
    5.1 主要结论
    5.2 本研究的创新点
    5.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相关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1
        1.1 围产牛舍每月风速测定结果
        1.2 牛舍CO2、NH3、H2S浓度测定
        1.2.1 二氧化碳测定步骤及结果
        1.2.2 硫化氢含量测定步骤及结果
        1.2.3 氨气测定
        1.2.4 小结
        1.3 各指标与THI的回归拟合图
    附件2 湖北地区 2016 年奶牛泌乳性能数据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1.2 生态环境及饲养管理方式
        1.3 数据整理
        1.3.1 数据筛选
        1.3.2 影响因素的确定
        1.3.3 效应水平的划分
        1.4 统计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荷斯坦奶牛日产奶量与乳成分影响因素分析
        2.2 荷斯坦奶牛产奶量影响因素分析
        2.3 荷斯坦奶牛乳脂率影响因素分析
        2.4 荷斯坦奶牛乳蛋白率影响因素分析
        2.5 荷斯坦奶牛体细胞数影响因素分析
        2.6 荷斯坦奶牛尿素氮影响因素分析
        3 讨论
        3.1 胎次对泌乳奶牛产奶量和乳成分的影响
        3.2 泌乳阶段对泌乳奶牛产奶量和乳成分的影响
        3.3 产犊季节对泌乳奶牛产奶量和乳成分的影响
        3.4 采样季节和采样月份对泌乳奶牛产奶量和乳成分的影响
        3.5 牧场对泌乳奶牛产奶量和乳成分的影响
        4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9)不同泌乳天数和胎次奶牛DHI及血液生化指标动态数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词列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生产性能影响因素
    1.3 血液生化指标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动物
    2.2 试验方法
    2.3 数据收集与整理
    2.4 不同胎次、自然月份、泌乳天数数据分组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胎次对DHI及血液生化指标的显着性和相关性分析
    3.2 自然月份对DHI及血液生化指标的显着性和相关性
    3.3 泌乳天数对DHI及血液生化指标的显着性和相关性
第四章 讨论
    4.1 胎次对泌乳牛产量及乳成分的影响
    4.2 自然月份对泌乳牛产量及乳成分的影响
    4.3 泌乳天数对泌乳牛产量及乳成分的影响
    4.4 胎次和泌乳天数对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黄梅县中国荷斯坦奶牛产奶量和乳成分的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Abbreviation)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奶牛产奶量和乳成分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1.1 产奶量与乳脂率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1.2 产奶量与乳蛋白率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1.3 产奶量与体细胞数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1.4 产奶量与尿素氮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2 乳成分之间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2.1 体细胞数与尿素氮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2.2 乳脂率与乳蛋白率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2.3 体细胞数与乳糖率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2.4 体细胞数与乳蛋白率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2.5 乳脂率与体细胞数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2.6 乳脂率与尿素氮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2.7 乳糖率和乳蛋白率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2.8 乳蛋白率与尿素氮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2.9 乳糖率与乳脂率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3 奶牛产奶量和乳成分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3.1 遗传
        3.2 环境
        3.2.1 胎次
        3.2.2 产犊季节
        3.2.3 产奶季节
        3.2.4 泌乳月
        3.3 疾病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乳样来源和数量
        2.2 试验仪器
        2.3 试验方法
        2.4 生态环境及饲养管理方式
        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2.5.1 SCC的转换
        2.5.2 季节划分
        2.5.3 胎次的划分
        2.5.4 泌乳月划分
        2.5.5 数据整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奶牛产奶量与乳成分的相关性
        3.2 影响产奶量和乳成分的因素
        3.2.1 母牛胎次
        3.2.2 产犊季节
        3.2.4 产奶月份
        3.2.5 泌乳期(月)
    4 讨论
        4.1 关于产奶量与乳成分的相关性
        4.2 影响产奶量和乳成分的因素
        4.2.1 关于母牛胎次对产奶量和乳成分的影响
        4.2.2 关于产犊季节对产奶量和乳成分的影响
        4.2.3 关于产奶季节对产奶量和乳成分的影响
        4.2.4 关于产奶月份对产奶量和乳成分的影响
        4.2.5 关于泌乳期对产奶量和乳成分的影响
    5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北方寒区奶牛饲养环境对产奶量的影响及不同胎次与产奶性能相互关系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荷斯坦奶牛异常行为与其产奶性能和生理指标的关联分析[D]. 赵卿尧.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9)
  • [2]影响奶牛繁殖力的因素及提高繁殖力技术研究[D]. 张运杰.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3]北京地区奶牛场生产性能分析及优化方案研究[D]. 王翌翀. 北京农学院, 2021(08)
  • [4]不同持续时间热应激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及热应激预警模型的建立[D]. 侯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5]饲养密度和免疫增强剂对围产期奶牛健康指标和生产性能的影响[D]. 姜明明.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4)
  • [6]奶牛全基因组甲基化频率与泌乳性能关系及其受热应激的影响[D]. 汪丽. 浙江大学, 2020(01)
  • [7]江苏省部分牧场奶牛生产性能测定及综合分析[D]. 马腾月.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8]四季温热变化对围产期奶牛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D]. 张慢. 华中农业大学, 2018(02)
  • [9]不同泌乳天数和胎次奶牛DHI及血液生化指标动态数据分析[D]. 石神炳. 福建农林大学, 2017(04)
  • [10]黄梅县中国荷斯坦奶牛产奶量和乳成分的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李胜利. 华中农业大学, 2017(03)

标签:;  ;  ;  

北方寒区奶牛饲养环境对产奶量的影响及不同胎次与产奶性能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