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尾松阔叶混交林论文-尹维彬

马尾松阔叶混交林论文-尹维彬

导读:本文包含了马尾松阔叶混交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混交林,生物量,养分特征

马尾松阔叶混交林论文文献综述

尹维彬[1](2012)在《马尾松阔叶混交林生物量及矿质养分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国南方分布着较大面积的天然林,也营造了大面积的人工林,长期的纯林经营使林地存在着生态系统的退化特征,如物种多样性减少、群落结构不稳定、地力衰退、蓄持水分功能差等。为了更好的发挥森林的多功能效益,提高林分的抗逆性和稳定性,营造混交林是当前国内外人工造林的共同趋势。本研究选择皖南地区绩溪的镇头林场内马尾松-枫香,马尾松-光皮桦两种混交类型为研究对象,就其生物量和矿质养分特征进行了分析,并以马尾松纯林作为对照,探讨混交类型、林龄以及矿质养分含量对针阔混交林生物量的影响,以期为我国亚热带针阔混交林的科学经营提供理论基础。生物量研究表明:不同林分在不同林龄阶段的总生物量分别为:马尾松纯林为32.32t·hm~(-2)(10年生)、39.69t·hm~(-2)(15年生)、59.37t·hm~(-2)(20年生);马尾松-枫香混交林为34.42t·hm~(-2)(10年生)、56.37t·hm~(-2)(15年生)、65.09t·hm~(-2)(20年生);马尾松-光皮桦混交林为63.07t·hm~(-2)(10年生)、73.82t·hm~(-2)(15年生)、77.09t·hm~(-2)(20年生)。各林龄阶段混交林的生物量均显着高于纯林,研究表明,马尾松枫香混交林能提高纯林生物量的6.5%~42.03%,而这一数值在马尾松光皮桦混交林中为29.85%~95.51%。乔木层地上部分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比重最大,达到68.9%~84%之多,其次为根生物量﹥地被层生物量﹥林下植被生物量。干材生物量占乔木层地上部分的比重最大,占总生物量的69.8%~80.1%。其他组分所占比例枝(10%~14.8%)大于叶(6.3%~10.1%)。纯林较之于混交林干材比重最大,而枝叶所占比重最小。相同林龄的混交林较之于纯林乔木层地上部分、根、地被层生物量有显着增加,同时地被层L层占地被层总量的比率在混交林内变低,混交林地凋落物分解速率加快。林下植被生物量与郁闭度相关性较高。在各混交群落的乔木层中,5种营养元素的含量大小趋势均表现为:N>Ca>K> Mg> P,而在马尾松纯林中其大小顺序稍有变化(N>K>Ca>Mg>P)。在各群落的森林地被层中,其含量趋势表现一致: N>Ca>Mg>K>P。林下植被层中,5种养分元素含量的规律性不明显。但P和Mg的含量大小顺序一致,为Mg>P,而且两者的含量都小于N、K、Ca的含量。N、Ca、Mg在马尾松纯林及混交林乔木层中的含量最小,而在地被层、林下植被层中则普遍较高。对于P、K来说,其含量大小依群落类型而异,但其平均值表现为:林下植被层>乔木层>地被层。养分在不同树种、不同器官间差异表现为:N、Ca、Mg在阔叶树中含量高于针叶树,K、P在针阔叶树之间差异表现不明显,树叶、树根中各养分含量均较高,树干养分含量在几种器官中均最低,Ca在树皮中含量最高。几种矿质元素含量差异与林龄关系不明显。针叶纯林与针阔混交林在土壤养分上差异较大,除K以外,土壤养分含量在各林分类型中均表现为0-10cm﹥10-30cm﹥30-50cm。同一林龄下Ca、N、速效磷、NH_4~+-N元素在针阔混交林土壤中含量大于纯林,速效磷、NH_4~+-N等元素在阔叶林内表现为随着林龄增加含量增加的趋势。研究表明针阔混交林能显着提高林分生物量,对改善土壤养分状况意义重大,马尾松-光皮桦混交模式在林分生物量、林地养分含量上均表现较为优秀,在亚热带地区开展对马尾松-光皮桦混交模式的研究,具有现实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大学》期刊2012-05-01)

莫江明,彭少麟,方运霆,郁梦德,孔国辉[2](2001)在《鼎湖山马尾松针阔叶混交林土壤有效氮动态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用离子交换树脂袋法测定了鼎湖山生物圈保护区马尾松针阔叶混交林土壤有效氮变化情况。鼎湖山马尾松针阔叶混交林土壤各季节平均总有效氮 (铵态氮 +硝态氮 )在 1 8.87~ 93.2 0μg/d· g干树脂之间 ,且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点。然而 ,这些季节性变化根据土层和有效氮组分的不同而异。总有效氮主要由铵态氮组成 ( >90 % )。总有效氮和铵态氮在土层 0~ 1 0 cm和 1 0~ 2 0 cm之间各个季节均无显着的差异 ,但硝态氮在春、夏两季差异较大 ,尤其在夏季两土层之间的差异达显着水平 ( P<0 .0 5)。在本研究样地中 ,硝化速率受铵态氮供应的影响不甚明显。与同一地区的马尾松纯林和阔叶混交林比较 ,硝态氮为 :针叶纯林 <针阔叶混交林 <阔叶混交林 ;铵态氮则为 :针阔叶混交林〉针叶纯林 >阔叶混交林。(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01年03期)

李飞,陈永瑞[3](1999)在《人工马尾松阔叶混交林矿质营养循环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面积为21370m2的天然小流域,研究了人工马尾松阔叶混交林内K、P、Ca、Mg、Zn、Cu、Fe、Mn8种矿质元素1993~1995年间积累、留存、淋溶、归还、吸收等养分的迁移、循环过程。通过分析矿质元素伴随天然降雨的输入与地表径流的输出,得出该生态系统养分收支状况在总体上处于盈余状态;并且有较高的利用系数和循环系数等。(本文来源于《林业科学》期刊1999年03期)

马尾松阔叶混交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用离子交换树脂袋法测定了鼎湖山生物圈保护区马尾松针阔叶混交林土壤有效氮变化情况。鼎湖山马尾松针阔叶混交林土壤各季节平均总有效氮 (铵态氮 +硝态氮 )在 1 8.87~ 93.2 0μg/d· g干树脂之间 ,且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点。然而 ,这些季节性变化根据土层和有效氮组分的不同而异。总有效氮主要由铵态氮组成 ( >90 % )。总有效氮和铵态氮在土层 0~ 1 0 cm和 1 0~ 2 0 cm之间各个季节均无显着的差异 ,但硝态氮在春、夏两季差异较大 ,尤其在夏季两土层之间的差异达显着水平 ( P<0 .0 5)。在本研究样地中 ,硝化速率受铵态氮供应的影响不甚明显。与同一地区的马尾松纯林和阔叶混交林比较 ,硝态氮为 :针叶纯林 <针阔叶混交林 <阔叶混交林 ;铵态氮则为 :针阔叶混交林〉针叶纯林 >阔叶混交林。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马尾松阔叶混交林论文参考文献

[1].尹维彬.马尾松阔叶混交林生物量及矿质养分特征[D].安徽农业大学.2012

[2].莫江明,彭少麟,方运霆,郁梦德,孔国辉.鼎湖山马尾松针阔叶混交林土壤有效氮动态的初步研究[J].生态学报.2001

[3].李飞,陈永瑞.人工马尾松阔叶混交林矿质营养循环的研究[J].林业科学.1999

标签:;  ;  ;  

马尾松阔叶混交林论文-尹维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