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混交林论文-李宪,廖良宁,杨海鹏,黄永珍,李远发

人工混交林论文-李宪,廖良宁,杨海鹏,黄永珍,李远发

导读:本文包含了人工混交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杉木,米老排,人工混交林,种间关联

人工混交林论文文献综述

李宪,廖良宁,杨海鹏,黄永珍,李远发[1](2019)在《杉木与米老排人工混交林群落木本植物空间格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该研究在全面踏查广西大青山实验场杉木-米老排人工混交林群落的基础上,采用典型样方法选择1块90 m×110 m的永久固定样地,测量每株活立木中心位置坐标,检尺每株活立木胸径(地径)、树高、冠幅等,并采用径级代替龄级和空间点格局分析方法的Ripley's L(r)函数,分析杉木-米老排人工混交林的种群动态以及群落内主要木本植物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和主要种群的种间关联,以探讨杉木-米老排人工混交林群落内物种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保持种群稳定与演替规律,为亚热带人工混交林培育的树种选择、空间结构调整及抚育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样地内胸径≥1 cm的活立木共计49个树种、 3 361株,其中杉木、米老排、叁桠苦、红椎、九节、对叶榕、水锦树7个树种重要值都在4%以上,占有较大优势,是林分的主要树种。(2)杉木-米老排人工混交林群落内所有活立木(DBH≥1 cm)在0~40 m的尺度上表现出聚集分布,其中:幼树(1 cm≤DBH<5 cm)在0~40 m的尺度上的聚集程度较群落内所有活立木聚集程度高;小树(5 cm≤DBH<10 cm)在0~5 m的尺度上呈现随机分布,在6~40 m尺度上的聚集程度较弱;大树(DBH≥10 cm)在小于5 m的尺度上表现出均匀分布,在5~40 m尺度上服从于随机分布。(3)群落内7个主要种群除米老排和红椎接近随机分布外,其他种群皆服从聚集分布,且随尺度增加聚集程度增强。(4)样地内大树与小树之间相互独立,而小树与幼树、大树与幼树之间在研究尺度范围内存在正关联关系。(5)研究区群落内主要种群(21个种对)之间以无关联和负关联为主,只存在少量种群(5个种对)之间呈正关联,表明广西大青山实验场杉木-米老排人工混交林群落结构的稳定性较弱,尚未达到群落演替的顶级阶段。(本文来源于《西北植物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卢正茂[2](2019)在《人工阔叶红松混交林生物量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辽东山区人工阔叶红松混交林为研究对象,以红松(Pinus koraiensis)纯林为对照,调查分析了红松-白桦(Betula platyphylla Suk.)、红松-色赤杨(Alnus tinctoria)、红松-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红松-刺楸(Kalopanax septemlobus)、红松-紫椴(Tilia amurensis)人工阔叶混交林的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及总生物量。结果表明:人工阔叶红松混交林总生物量的大小与混交林中与红松伴生的阔叶树种生长速度有关,如果伴生树种生长速度快于同龄红松生长,林地总生物量明显大于红松纯林;反之小于红松纯林。并且红松纯林内灌木层、草本层生物量低于各类型的阔叶红松混交林。(本文来源于《林业科技通讯》期刊2019年09期)

胡雄军[3](2019)在《试析人工混交林营林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指出了培育人工混交林是我国林业发展的现实需求,也是推进森林管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简要分析了人工混交林营林的主要作用,以某区域为实例,从混交树种选择、混交比例设定、混交方法把控、造林时间调整、协调种间关系5个层面探讨了人工混交林营林技术的具体要点,以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绿色科技》期刊2019年17期)

陈杰[4](2019)在《白桦+红松人工混交林生态效益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白桦+红松块状混交试验林与红松纯林土壤理化性质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白桦+红松人工针阔混交林能有效改善土壤化学性质,降低土壤酸性,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及土壤肥力,并能大幅增强水源涵养功能;在森林生物量及碳汇方面,白桦+红松混交林类型优于红松纯林。营建白桦+红松人工针阔混交林不仅能有效地解决红松纯林地力衰退问题,又能提升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本文来源于《防护林科技》期刊2019年09期)

张莉[5](2019)在《杉木-厚朴人工混交林与杉木纯林生物量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19年生的杉木-厚朴单行混交林和杉木纯林的生物量进行测定研究,结果表明:与杉木纯林相比,杉木-厚朴混交林乔木层生物量增加16.97t/hm~2,灌木层生物量增加1.3448t/hm~2,草本层生物量增加0.1132t/hm~2,凋落物层生物量增加0.9182t/hm~2,下层总生物量增加了2.3762t/hm~2;总生物量增加了7.7%。杉木与厚朴混交,不仅有利于杉木形成良好干材,而且改善了林分生态环境。(本文来源于《安徽农学通报》期刊2019年09期)

李运筹[6](2019)在《南亚热带马尾松x红锥人工混交林红锥的天然更新特征与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天然更新是森林生态系统自身不断完善与自我修复的重要方式。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完好的天然更新是森林健康发展的重要体现,它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以及生物多样性的维持起着重要作用。在林学与森林生态研究领域,了解和认识森林天然更新机制一直都是林学与森林生态工作者孜孜以求的目标,已成为相关研究领域的热点。作为人工林森林生态系统不断完善与健全的重要保障,人工林的天然更新就是林业产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助力剂,一直以来深受林业工作者的重视。因此,森林天然更新研究的深入开展从根本上来说对林业产业的长足进步、对生态环境建设和发展都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本研究选择南亚热带地区广西凭祥市中国林科院热带实验中心的马尾松X红锥人工混交林为对象,基于红锥的天然更新状况、林分结构环境以及林地土壤的理化因子等大量调查数据,较全面地开展了红锥天然更新特征与季节性动态、红锥天然更新的分布格局以及红锥天然更新的影响因子等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在南亚热带的马尾松X红锥人工混交林中,干、湿季天然更新的红锥平均总密度分别达到了 148250株/ha和194300株/ha,而且干湿两季的红锥天然更新苗均表现出随着高度级的增加相应密度呈明显下降趋势。在干湿两季,红锥更新苗的SⅠ高度级的均占了很高比例,分别为总密度的51.33%和49.72%,SⅤ级占比最少,分别为4.18%和4.30%。在不同高度级中,除SⅠ、SⅤ两个高度级外,SⅡ(F=5.39,P=0.032)、SⅢ(F= 5.26,P=0.017)、SⅣ(F=4.854,P= 0.008)3个高度级的更新苗密度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且干湿季更新苗的总密度更是达到了极显着水平(F=9.695,P=0.001;P<0.01)。(2)在南亚热带的马尾松X红锥人工混交林中,干湿两季红锥天然更新苗的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有随高度级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并且湿季各级更新苗的地上、地下生物量均高于干季。双侧T检验发现,干湿两季地上、地下的总生物量存在极显着差异(P<0.01),除了 SⅠ和S Ⅴ两个高度等级外,SⅡ、SⅢ的地上与地下生物量达到了显着差异水平(P<0.05),而SⅣ级则达到了极显着性差异(p<0.01)。(3)南亚热带的马尾松X红锥人工混交林红锥更新苗种群干季和湿季的存活曲线基本一致,均趋向于Ⅰ型结构即对角线形存活曲线,表明更新苗种群目前表现出比较稳定的消长率。通过负二项参数(K)、Morisita分布格局指数(I)、Cassie指标(CA)和方差均值比率法(C)、丛生指数法(Ii)等5种方法验证表明,红锥更新苗在干、湿两季的总体空间分布格局及各高度级更新苗的空间分布格局均呈聚集分布,但更新苗湿季的总体空间分布格局聚集强度要稍为强于干季的聚集度。此外,无论干季或湿季,SⅣ高度级更新苗的聚集度均比SⅠ、SⅡ、SⅢ、SⅤ级弱。(4)在研究的25个环境因子中,一些因子与各级更新苗密度存在显着或极显着的相关性,可能对红锥的天然更新有影响。其中SⅠ级与土壤全钾量、近地层叶面积指数显着相关,与土壤全磷量、pH、海拔、近地层透光系数呈极显着相关;SⅡ级与土壤全磷量显着相关,与海拔、上层平均叶倾角呈极显着相关;SⅢ级与土壤全磷、海拔呈极显着相关,和上层与近地层的平均叶倾角显着相关;SⅣ级与土壤全氮量、近地层透光系数、硝态氮含量显着相关,而与近地层叶面积指数、更新苗的地上地下生物量的相关性极显着;SⅤ级与土壤全磷显着相关,与土壤铵态氮、更新苗的地上地下生物量、海拔的相关性极显着。(5)冗余度(RDA)分析表明,25个环境因子组合对红锥天然更新苗密度空间格局变异的解释率达到66.01%,解释效果显着(F=2.0229;P=0.027,<0.05)。从排序轴的信息量看,前4个排序轴占了近2/3的总信息量,因此,红锥天然更新状况可以由前面4个排序轴来进行解释。通过解释变量与排序轴相关关系表及相应排序图的综合信息,发现在土壤全磷、海拔、林分上层平均叶倾角、土壤pH、近地层叶面积指数、近地层透光系数等6个因子中,前3个对红锥更新苗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达到了极显着水平(P<0.01),后3个达到了显着水平(P<0.05),因此可以确定这6个因子均为主要影响因子,而土壤全磷、海拔、林分上层平均叶倾角则为最重要的关键影响因子。(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9-05-01)

易延伟[7](2019)在《简论人工混交林的营林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森林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森林资源的价值也逐步被开发利用。但不可否认的是,天然林的数量正在减少,我们需要加强人工林的种植,以形成一种人工混合物,以便继续恢复已经被破坏的森林资源。本文详细探讨了人工混交林的营林技术,希望能够更好地了解混合用途森林开发的技术方面。随着我们的森林资源长期遭到破坏,我国的环境质量越来越差。然而,现在还处于落后状态,目前正在森林资源的保障,恢(本文来源于《农民致富之友》期刊2019年11期)

齐勇[8](2019)在《人工营造混交林树种的选择与配比》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林业发展中,越来越重视营造人工混交林,营造混交林可以避免因单一树种会造成病虫害爆发的可能。混交林充分利用了各种生物学和植物树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为能快速的实现造林,并减少病虫害的发生率,以及可以提高林业副产品的质量,为林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文中主要对保护植物的多样性以及人工混交林的技术要点进行的具体分析。在混交林进行培育时,最主要的是要认识到林内不同树种之间的相互关系。只有把树种之间的关系处理妥当,混交的树种才可以发挥出其独有的优越性,而不合理的混交林树种会造成会混交林种植技术失败。在混交林进行营造时必须要按照科学的方法和规律,要处理好如下环节:(本文来源于《农民致富之友》期刊2019年11期)

黄晓敏,卢昌义[9](2019)在《无瓣海桑人工混交林结构及幼苗天然更新能力》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无瓣海桑人工混交林在河口海湾的生态效应问题,采用样方法对福建省厦门市海沧湾16年生无瓣海桑与其它种类红树的人工混交林结构和幼苗天然更新扩散能力进行实地调查。结果表明:①该群落外貌简单、林相整齐、空间层次分层明显。位于乔木一层的是无瓣海桑,位于乔木二层的有无瓣海桑、秋茄、红海榄;位于灌木-小树层的有秋茄、红海榄和白骨壤;位于幼苗层的只有秋茄。②无瓣海桑在乔木层的重要值为35.1%,秋茄在乔木层、灌木-小树层和幼苗层3个不同层次的重要值均为最大。③该群落各多样性指数值均较低,灌木-小树层的各多样性指数值均比乔木层和幼苗层的多样性指数值高。④在4种不同类型样地调查幼苗扩散情况,均未发现无瓣海桑幼苗或历年生的幼树,而乡土红树植物秋茄在4种类型样地中均有幼苗自然生长,白骨壤在光滩中有发现幼苗生长。(本文来源于《福建林业科技》期刊2019年01期)

何其飞,莫冰萍[10](2019)在《人工降香黄檀杉木异龄混交林的森林动态和经营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高峰林场21. 1hm2降香黄檀+杉木异龄混交林实施生态经营并监测其与对比标准地在树种组成和多样性、林分结构和稳定性、林木生长、森林生态系统整体活力等4个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在生态经营条件下,作业标准地公顷蓄积增加了20. 5%,对照标准地公顷蓄积增加10%,增加的幅度为作业标准地的1/2;作业林分直径分布在6cm径阶达最大公顷株数417株/hm2,对照标准地的直径分布则在4cm径阶达最大值388株/hm2,作业标准地降香黄檀的径生长、高生长、断面积生长及蓄积生长均高于对照标准地,其中径生长较为显着,高出对照50%;作业标准地与对照标准地林下植被种类差异不大;土壤全氮含量上升,全磷、全钾含量呈下降趋势,作业标准地减少的幅度比对照标准地的减少幅度大。(本文来源于《农业与技术》期刊2019年05期)

人工混交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辽东山区人工阔叶红松混交林为研究对象,以红松(Pinus koraiensis)纯林为对照,调查分析了红松-白桦(Betula platyphylla Suk.)、红松-色赤杨(Alnus tinctoria)、红松-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红松-刺楸(Kalopanax septemlobus)、红松-紫椴(Tilia amurensis)人工阔叶混交林的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及总生物量。结果表明:人工阔叶红松混交林总生物量的大小与混交林中与红松伴生的阔叶树种生长速度有关,如果伴生树种生长速度快于同龄红松生长,林地总生物量明显大于红松纯林;反之小于红松纯林。并且红松纯林内灌木层、草本层生物量低于各类型的阔叶红松混交林。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人工混交林论文参考文献

[1].李宪,廖良宁,杨海鹏,黄永珍,李远发.杉木与米老排人工混交林群落木本植物空间格局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19

[2].卢正茂.人工阔叶红松混交林生物量特征[J].林业科技通讯.2019

[3].胡雄军.试析人工混交林营林技术[J].绿色科技.2019

[4].陈杰.白桦+红松人工混交林生态效益的研究[J].防护林科技.2019

[5].张莉.杉木-厚朴人工混交林与杉木纯林生物量对比[J].安徽农学通报.2019

[6].李运筹.南亚热带马尾松x红锥人工混交林红锥的天然更新特征与影响因素[D].广西大学.2019

[7].易延伟.简论人工混交林的营林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19

[8].齐勇.人工营造混交林树种的选择与配比[J].农民致富之友.2019

[9].黄晓敏,卢昌义.无瓣海桑人工混交林结构及幼苗天然更新能力[J].福建林业科技.2019

[10].何其飞,莫冰萍.人工降香黄檀杉木异龄混交林的森林动态和经营效果分析[J].农业与技术.2019

标签:;  ;  ;  ;  

人工混交林论文-李宪,廖良宁,杨海鹏,黄永珍,李远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