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素颗粒论文-李怡然

黑素颗粒论文-李怡然

导读:本文包含了黑素颗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褪黑素,StAR,双调蛋白,人颗粒细胞

黑素颗粒论文文献综述

李怡然[1](2019)在《褪黑素在人颗粒细胞调控StAR生成的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性激素属于类固醇甾体类激素,主要包括雌激素、雄激素和孕激素,成年女性体内性激素的分泌呈现周期性变化。性激素的生成过程包括一系列复杂的酶促反应。在反应的第一个酶促步骤中,类胆固醇作为合成类固醇甾体类激素的原料之所以能够实现从线粒体外膜至线粒体内膜的转运,主要是受到了类固醇激素合成急性调节蛋白(Steroidogenic acute regulatory,StAR)的作用。这是甾体类激素生成的重要步骤,也是限速步骤。因此StAR被称为类固醇激素生成的限速酶。在此限速步骤之后,受到胆固醇侧链裂解酶(The cholesterol side-chain cleavage enzyme,P450scc)的作用,进入线粒体内的胆固醇则会转变为孕激素、雄激素和雌激素等性激素合成的前体物质——孕烯醇酮。褪黑素(N-乙酰-5-甲氧色胺,Melatonin)是由松果体分泌的一种吲哚类神经内分泌激素,参与很多重要的生理功能,并且能够调控与昼夜节律和生殖相关的多种中枢和外周活动。植物与动物中均存在褪黑素受体(Melatonin receptor,MT),在哺乳动物中已被克隆的褪黑素膜表面受体为MT1(又称Mel 1a)和MT2(又称Mel 1b),均为具有7个跨膜段的G蛋白耦联受体。褪黑素通过MT介导cAMP(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IP3及cGMP(cyclic guanosine monophosphate)信号转导通路参与相应的生理病理过程。生殖系统中褪黑素受体存在于子宫、卵巢和乳腺上皮细胞、黄素化的颗粒细胞。褪黑素具有抗氧化和抗凋亡的作用,在人卵泡液中高表达,能够刺激卵母细胞成熟促进因子的启动和胚泡的破裂。此外,它还参与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和生殖内分泌活动的调节。大量研究表明褪黑素对生殖系统的作用因物种种类、生理状态不同而表现出抑制、促进或无作用的多重性。生殖系统中已知的参与调控StAR表达的主要信号通路为cAMP-PKA(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Protein kinase A)信号通路。除此之外,也有很多其他的激素、生长因子或细胞因子可以通过激活不同的胞内信号通路参与调控StAR的表达。其中在颗粒细胞中LH/hCG(Luteinizing hormone/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hin)可以调控StAR的表达。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相关家族因子及受体在生殖系统广泛分布,与多种生殖过程相关。其中体内及体外实验均已经证实,AREG(Amphiregulin)作为LH/hCG峰后卵泡液内表达量最多的EGF家族成员,具有LH样作用,即促进卵母细胞成熟、促进卵丘复合体(Cumulus oocyte complex,COC)扩张、通过调控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的表达调控排卵的发生。已有的研究也证实了AREG同样在StAR的生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在人颗粒细胞中,AREG已被证实可以通过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结合而活化ERK1/2信号通路上调StAR的表达。褪黑素及其受体在LH/hCG峰后也急速上升,且同样可以促进卵母细胞成熟、促进排卵。此外,褪黑素已被证实参与调控cAMP-PKA信号通路。但其是否影响StAR的表达以及褪黑素与AREG是否具有协调作用来一起参与调控StAR的表达尚不十分清楚。因此,本文旨在研究褪黑素是否参与调控StAR表达以及是否与AREG具有协调作用来一起参与调控StAR的表达,并进一步深入研究其中可能的作用机制。目的:证实在人颗粒细胞中,褪黑素是否参与调控StAR表达生成及其调控机制以及褪黑素是否与AREG具有协调作用可以一起参与调控StAR的表达及其中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我们以人原代颗粒细胞为研究模型,探究褪黑素是否参与调控StAR表达生成及其中相关的调控机制。主要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 time-qPCR,RT-qPCR)和western blotting技术对颗粒细胞中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进行了检测。对卵泡液内褪黑素的浓度以及血清内孕激素的浓度进行了检测,分别应用了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Electrochemiluminescence immunoassay,ECLIA)的检测方法。结果:在人颗粒细胞中,褪黑素可以增强StAR表达,这种的上调作用具有时间与剂量依赖性且这种上调作用可被其受体抑制剂Luzindole所阻断;褪黑素可通过活化PKA/CREB信号通路调控StAR的表达,且这种调控作用可被PKA抑制剂H89所阻断;褪黑素可增强AREG作用下StAR的表达;褪黑素通过与EGFR结合活化ERK1/2信号通路增强AREG作用下StAR的表达;褪黑素对AREG的这种协同增强作用可被EGFR抑制剂AG1478所阻断;此外,卵泡液内褪黑素的浓度与hCG日、取卵日(Oocyte pick up,OPU)血清内孕激素的浓度存在正相关关系。结论:1.在人颗粒细胞中,褪黑素可通过与其受体MT结合活化PKA/CREB信号通路直接调控StAR的表达;2.在人颗粒细胞中,褪黑素可通过与EGFR结合活化ERK1/2信号通路协同增强AREG作用下的StAR表达;3.卵泡液内褪黑素的浓度与血清内孕激素的浓度呈正相关。(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9-05-01)

杨有福[2](2018)在《Wnt/β-catenin协同褪黑素、PI3K信号通路对猪卵巢颗粒细胞发育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Wnt/β-catenin通路参与机体许多重要生理活动,包括细胞命运决定、胚胎早期发育、神经系统发育、生殖系统发育以及肿瘤发生等,在卵泡发育、颗粒细胞生长和卵母细胞成熟过程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卵巢颗粒细胞的增殖、凋亡以及类固醇激素的分泌依赖于Wnt/β-catenin通路的调控。褪黑素(Melatonin)作为一种重要的吲哚胺类激素,在神经系统发育、卵巢卵泡发育和抗肿瘤中体现出色功能。褪黑素在卵巢颗粒细胞的发育中扮演重要的调控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证实Wnt/β-catenin通路参与了褪黑素在机体多个重要生理活动中的调节,但是否参与了褪黑素对卵巢颗粒细胞发育的调控仍需研究证实。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3-kinase,PI3K)通路参与了细胞命运决定,调控高等生物神经系统发育和卵巢发育等重要生长发育活动,同时也与一些人类疾病,包括糖尿病、阿尔茨海默病甚至癌症等紧密关联。Wnt/β-catenin通路与PI3K/Akt通路在肿瘤形成和许多其它生理活动中的互作被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证实,但目前尚无文献报道Wnt/β-catenin通路与PI3K/Akt通路在调控卵巢发育活动中的互作关系。本试验通过特异的小分子通路抑制剂调控Wnt/β-catenin通路和PI3K/Akt通路信号,利用Western Blot、实时定量PCR、CCK-8法等多种检测方法,着重探究Wnt/β-catenin通路与褪黑素、Wnt/β-catenin通路与PI3K/Akt通路在猪卵巢颗粒细胞增殖、凋亡和类固醇激素分泌等生理活动中的关系与功能,证实猪卵巢颗粒细胞发育中新的调控方式,为后续具体调控机制的研究做好先期验证和理论参考。试验主要获得如下结果:1.Wnt/β-catenin通路对猪卵巢颗粒细胞的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添加不同浓度(DMSO,1,5,10,20,30μM)Wnt/β-catenin通路抑制剂IWR-1-endo处理猪卵巢颗粒细胞48 h,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Western Blot检测细胞β-catenin蛋白含量,实时定量PCR检测基因表达。结果揭示,5μM IWR-1-endo处理颗粒细胞,显着地降低细胞活力,降低β-catenin蛋白含量;显着地抑制细胞周期蛋白基因CCNA2、CCNB1和p34表达,但上调了CCND2基因的表达;提高炎症反应和凋亡相关基因TNFAIP6、PTSG2和Caspase3表达。这表明抑制Wnt/β-catenin通路,导致细胞周期的阻滞,提高了细胞凋亡。2.FSH信号参与Wnt/β-catenin通路基因表达调控分别在含FSH(0.1 IU/mL)培养体系和不含FSH体系中添加5μM IWR-1-endo处理猪卵巢颗粒细胞。结果显示,在FSH信号存在时,Wnt/β-catenin通路的抑制诱导了类固醇激素合成相关基因CYP19A1和StAR表达的明显提高;显着上调了FSHR和LHCGR基因的表达,降低ESR2基因的表达。在无FSH信号时,IWR-1-endo抑制Wnt/β-catenin通路,明显地降低CYP19A1、StAR和CCND2基因表达,提高FSHR基因的表达。本试验结果显示Wnt/β-catenin通路调控了猪卵巢颗粒细胞雌激素等类固醇激素的分泌和多种促性腺激素受体的表达,FSH信号通过Wnt/β-catenin通路下游的β-catenin/TCF转录因子调控了FSH靶基因的表达。3.褪黑素对Wnt/β-catenin通路的调控诱导颗粒细胞增殖和基因表达不同浓度褪黑素(DMSO,0.01,0.1,1,10,100 ng/mL)处理猪卵巢颗粒细胞48h,显着提高了细胞活力,其中0.1 ng/mL褪黑素处理效果最佳。0.1 ng/mL褪黑素上调了Wnt/β-catenin通路表达水平,提高周期蛋白基因CCNA2和CCNB1表达,下调CCND2表达;升高类固醇激素合成相关基因CYP19A和StAR的表达;削减炎症相关与凋亡相关基因TNFAIP6、PTSG2和Caspase3表达,抑制细胞凋亡。本试验结果表明褪黑素能通过诱导Wnt/β-catenin通路激活,提高细胞周期活动,抑制细胞凋亡,并能促进雌激素等类固醇激素合成。4.Wortmannin抑制PI3K通路对Wnt/β-catenin通路的影响不同浓度(DMSO,0.1,1,1.5,3,5μM)Wortmannin处理猪卵巢颗粒细胞48 h,结果证明不同浓度的Wortmannin处理颗粒细胞,抑制β-catenin蛋白含量,对应地降低了颗粒细胞活力。其中5μM Wortmannin表现出最佳的抑制作用。5μM Wortmannin处理猪卵巢颗粒细胞48 h,qRT-PCR检测基因表达。结果显示5μM Wortmannin显着降低了类固醇激素合成激酶基因CYP11A1和CYP19A1的表达,调控了类固醇激素分泌;下调LHCGR和FSHR的表达,上调了ESR2的表达;增加了PTSG2和Caspace3表达量,促进了细胞凋亡。结果说明,Wortmannin抑制PI3K通路,进而抑制Wnt/β-catenin通路,并抑制细胞活力,促进细胞凋亡,减少了颗粒细胞性腺激素受体LHCGR和FSHR表达,表明PI3K通路与Wnt/β-catenin通路通过相互协作,调控了颗粒细胞的发育。综上叙述,在猪卵巢卵泡发育过程中,Wnt/β-catenin通路调控颗粒细胞发育过程中重要的生理活动,褪黑素和PI3K通路与Wnt/β-catenin通路紧密协作,调控颗粒细胞发育活动,保证卵巢发育活动的正常进行。本研究的前期探究结果将为后续的Wnt/β-catenin通路机制分析研究提供可靠科学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8-04-01)

应为红,张理梅,李嫦嫦[3](2017)在《中药祛斑霜对黄褐斑豚鼠模型皮肤中SOD、MDA和黑素颗粒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中药祛斑霜对雄性棕黄色豚鼠皮肤中超氧化物岐化酶(SOD)、丙二醛(MDA)和黑素颗粒的影响。方法将40只雄性棕黄色豚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中药祛斑霜组4组,每组10只。在各组豚鼠背部取3 cm×3 cm皮肤进行隔日脱毛1次。除空白组以外,其他各组以波长为320 nm的中波紫外线每日照射1次,每次照射时间为60 min,动物与光源的距离为10 cm,连续照射4周,连续观察各组豚鼠背部脱毛部位皮肤变化情况。造模成功后,中药祛斑霜组、阳性对照组分别予相应药物外涂于各豚鼠皮损处,每日1次,每次按摩5 min。连续给药4周后,动物断颈处死,迅速取其脱毛后皮肤组织。检测皮肤中SOD活性和MDA值,通过HE染色对黑素颗粒进行镜下观察;采用免疫组化法标记黑素颗粒并测定其阳性表达区域的平均光密度,分析黑素颗粒的阳性表达水平。结果中药祛斑霜组SOD明显高于模型组和阳性对照组(P<0.05),而MDA明显低于模型组和阳性对照组(P<0.05),并且中药祛斑霜组黑色颗粒表达明显低于模型组和阳性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祛斑霜可以提高黄褐斑豚鼠模型皮肤中SOD的活性,降低MDA的含量和减少皮肤中黑素颗粒的生成。(本文来源于《上海中医药杂志》期刊2017年01期)

何长久,马腾,张珍珍,王静,杨明辉[4](2016)在《褪黑素及其受体MT1作为促黄体素下游分子参与颗粒细胞黄体化调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引言/目的黄体形成过程的本质是促黄体素(LH)刺激下的颗粒细胞与卵泡膜细胞分化,主要包括4个事件:细胞周期停止与分化、细胞外基质重塑、细胞迁徙以及血管形成。大量的LH下游信号参与了黄体化过程的调控,包括LH/cAMP/PKA,PI3K/Akt,Focal adhesion等信号通路。ROS能够抑制黄体细胞类固醇合成酶以及胆固醇载体蛋白的表达,进而抑制孕酮的合成,而褪黑素己被证明可以通过抗氧化作用提高黄体分泌孕酮的能力。这表明褪(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繁殖学分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暨中日韩第四届动物繁殖学术交流会论文集》期刊2016-08-18)

李孟奇[5](2016)在《番茄中油菜素内酯缓解氧化锌纳米颗粒胁迫及褪黑素在硒诱导镉胁迫抗性中的作用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人类活动和工业迅猛发展的影响,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日益严重。这不仅影响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也会直接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此外,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新型的金属纳米颗粒进入环境当中,它们除了自身的金属特性外,还具有许多特有的物理化学特性,对环境和人类的带来了新的威胁。植物在长期进化的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复杂的对抗重金属胁迫的机制。植物可以通过调控体内激素平衡和物质代谢缓解重金属毒害作用。因此,剖析植物激素和物质代谢对重金属及金属纳米颗粒胁迫抗性的调控机制,运用激素和有益物质物质处理等手段增强蔬菜作物对重金属及金属纳米颗粒胁迫的抗性,提高蔬菜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以及建立可持续农业皆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和现实意义。本文以番茄(SolanumlycopersicumL.)为植物材料,研究了油菜素内酯(BR)在缓解氧化锌纳米颗粒(ZnO NPs)毒害中的作用;通过处理不同形态硒(Se)元素,研究了 Se对番茄生长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最后,利用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技术(VIGS)研究了褪黑素在Se介导的番茄Cd胁迫抗性中的作用机制。所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BR在缓解ZnO对番茄毒害中的作用。随着ZnONPs浓度(10~100 mg/L)的增加,幼苗体内Zn含量逐渐增加,幼苗的生长、生物量和根系活力逐渐下降。5 nMBR显着缓解了 50 mg/L ZnO NPs引起的生长抑制。通过染色和定量的方法发现,ZnO NPs大量增加了幼苗H202的积累,并造成幼苗膜脂过氧化,引起了氧化胁迫。BR处理之后明显缓解了 ZnO NPs的氧化胁迫。与单独ZnO NPs处理相比,BR添加之后进一步加强了抗氧化物酶SOD、APX、CAT和GR的活性,提高了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的含量及GSH:GSSG的比例。与之对应,在ZnO NPs胁迫下,BR显着提高了抗氧化相关基因Cu/Zn SOD,CAT1,GSH1和GR1的表达。此外,BR还显着减少了 ZnO NPs胁迫下番茄幼苗体内Zn积累。这些结果充分表明,BR可以有效缓解ZnONPs对番茄幼苗的毒害。2.研究不同形态Se对番茄生长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3μM不同形态Se化合物硒代半胱氨酸(Se-Cys)、Na2Se03和Na2Se04处理均提高了番茄的光合速率,促进了番茄植株的生长和生物量的积累,而对照的含硫化合物3μM半胱氨酸(Cys)、Na2S03和Na2SO4对番茄生长的影响并不明显。番茄根系对不同形态Se的吸收差异不大,但与Se-Cys和Na2SeO4处理相比,番茄对Na2SeO3的吸收效率较低,Na2SeO3处理后番茄叶片中的Se含量显着低于Se-Cys和Na2SeO4处理。不同类型Se处理通过提高GPX的活性、GSH的含量以及GSH:GSSG的比例提高了番茄植株的总抗氧化能力,其中Se-Cys的作用最为显着。不同类型Se处理显着提高了褪黑素合成基因的表达和番茄内源褪黑素以及其前体物质色胺和5羟色胺的含量。这些结果充分表明,不同形态Se处理促进了番茄植株的生长,提高了植物的抗氧化能力,并且Se-Cys处理效果最优,Na2SeO3处理效果最弱。3.研究褪黑素在Se介导的番茄镉(Cd)胁迫抗性中的作用机理。Se-Cys、Na2SeO3和Na2SeO4叁种不同形态的Se都缓解了番茄Cd胁迫,其中Se-Cys对缓解番茄Cd毒害效果最好。此外,外源添加Se-Cys和褪黑素通过提高内源褪黑素水平显着增强了番茄植株Cd抗性,缓解了 Cd胁迫引起的生长抑制,光抑制和电解质溢出。然而,色氨酸脱羧酶基因(TDC)沉默抑制了 Se介导的番茄植株Cd抗性。Se-Cys处理提高了对照植株体内谷胱甘肽(GSH)和植物螯合肽(PCs)的含量以及GSH和PCs合成基因GSH1和PCS的表达,但是Se-Cys的作用在TDC沉默植株中被抑制。我们的结果表明褪黑素通过调控Cd的解毒,参与了Se介导的番茄Cd胁迫抗性。(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6-06-01)

纪超,毕志刚[6](2014)在《复方木尼孜其颗粒对小鼠B16黑素瘤细胞酪氨酸酶活性及黑素合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复方木尼孜其颗粒对小鼠B16黑素瘤细胞酪氨酸酶活性及黑素合成的影响。方法培养小鼠B16黑素瘤细胞,采用MTT法测定不同浓度复方木尼孜其颗粒对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L-DOPA氧化法测定其对细胞酪氨酸酶活性的影响,采用NaOH裂解法检测细胞黑素含量。结果复方木尼孜其颗粒高剂量组能明显抑制小鼠B16黑素瘤细胞黑素的合成,但是对酪氨酸酶活性无影响。结论复方木尼孜其颗粒能抑制小鼠B16黑素瘤细胞黑素的合成,在治疗色素性皮肤病中有一定前景。(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期刊2014年01期)

蔡莉[7](2014)在《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前后照射区浅表角质层细胞中黑素颗粒的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前后照射区浅表角质层细胞中黑素颗粒的临床变化。方法:对我院收治住院的9例白癜风患者采用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照射区浅表角质层细胞中黑素颗粒的分布、形态等变化。结果:治疗前后对称皮损复色皮肤黑素面积分布比例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结束后对称皮损复色区域内可见较多黑素颗粒分布,浅表角质层黑素颗粒含量明显增多,颜色加深,与周围正常皮肤颜色基本一致。结论:窄谱中波紫外线照射治疗能改善白癜风浅表角质层细胞中黑素颗粒的形态,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河北医学》期刊2014年01期)

谢建山,范瑞文,于秀菊,张丹瑾,申艳[8](2013)在《羊驼皮肤黑素细胞向角化细胞传递黑素颗粒的空间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皮肤黑素细胞分布在表皮和毛囊角化细胞之间,并有树枝状突起伸入角化细胞之间,向其输送黑素颗粒,羊驼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组成。表皮主要由角质层、透明层、颗粒层、棘层、基底层组成。毛囊由内鞘小皮、赫氏层、亨氏层、外根鞘和结缔组织鞘组成。Syntaxin一4存在于角化形成细胞膜上,推测其可能参与黑素小体膜或黑素细胞树突膜与角化细胞质膜融合,介导入胞运动,可作为传递黑素颗粒发生部位的标志蛋白,DCT为黑素细胞的标志性蛋白,角质素5为角化细胞的标志性蛋白。为探明羊驼皮肤及被毛色素形成中色素颗粒在表皮哪几层完成黑素颗粒的传递,在毛囊的哪些结构中完成色素颗粒的传递,进行本研究。材料与方法:采集青年白色和棕色羊驼皮肤组织进行Borin固定,和戊二醛固定,然后进行酪氨酸相关蛋白酶-2(DCT)、Syntaxin-4、角质素5免疫组化染色和黑素细胞突起的定位电镜观察,比较皮肤各层和毛囊各层中角化细胞上Syntaxin-4的分布情况,电镜下观察黑素细胞突起末端在皮肤各层和毛囊各层中的分布情况,同层中白色羊驼和棕色羊驼的分布差异。结果:在皮肤基底层和棘层角化细胞有Syntaxin-4的阳性反应,电镜观察黑素细胞突起末端在基底层和棘层有分布。在毛囊外根鞘和毛球部有Syntaxin-4的阳性反应,电镜观察黑素细胞突起末端在毛囊外根鞘和毛球部有分布。结论:黑素细胞的突起主要深入皮肤的基底层和棘层,深入毛囊的外根鞘和毛球部,黑素颗粒的传递主要发生在皮肤的基底层和棘层,毛囊的外根鞘和毛球部。(本文来源于《2013中国驼业进展》期刊2013-10-19)

李庆研[9](2013)在《白癜风真皮噬黑素细胞及色素颗粒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白癜风是一种可累及皮肤及粘膜的特发性疾病,临床特征是进行性的白斑。其在世界范围内的发病率为0.009%-2%,未见地域差异,种族差异,性别差异,多数发病年龄较早,为青少年阶段年龄。白斑对患者的影响超过了其白斑本身的意义,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及生活质量,甚至导致患者部分社会功能的丧失。白癜风发病机制研究假说纷纭。目前3种理论较为盛行。即遗传因素的影响,免疫因素尤其是细胞免疫致病学说,氧化与抗氧化系统紊乱致病学说。均具有翔实的证据。无论何种学说,最终环节均导致黑素细胞的坏死或凋亡,产生黑素颗粒减少,导致临床上可见的白斑。既往理论认为表皮存在黑素单元,即一个黑素细胞向其周围10-36个角质形成细胞伸出分支,并通过分支向周围角质形成细胞传送黑素颗粒。黑素细胞发生异常后,周围的角质形成细胞通过类似的途径,将黑素细胞吞噬进入自己的胞浆,最后上移而脱落。黑素细胞亦随之消失。目的研究白癜风真皮噬黑素细胞及色素颗粒并探讨其意义。材料与方法1.收集白癜风白斑组织38例,均来源于本院皮肤科门诊及病房患者。入选标准:①年龄14岁.45岁;②临床诊断参照《皮肤性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七版,2008年);③无高血压心脏病等严重系统性疾病;④首次治疗患者或在取材前至少4周未进行免疫抑制剂免疫调节系统治疗及2周内未进行外用药物治疗;⑤自愿参加。按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色素病学组的分类分期标准(2010年版),将其分入相应的组别。分别为寻常型进展期组,寻常型稳定期组,节段型进展期组,节段型稳定期组。正常对照选自同期整形外科正常皮肤。2.组织切片常规HE染色,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组织Melan-A表达,显微摄像储存后,用Image-pro-plus6.0软件分析。HE染色下观察真皮浅层噬黑素细胞及色素颗粒的形态及数量,显微摄像储存后,用Image-pro-plus6.0软件分析。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数据以X±S表示,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分析总体差异,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法。总体差异检验水准α=0.05,两两比较检验水准校正为α=0.05/5*(5-1)/2=0.005。结果1.各组别白癜风皮损表皮基底层Melan-A阳性细胞减少,与正常组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2.各组白癜风皮损真皮可见增多的噬黑素细胞,数量与正常组织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5)。噬黑素细胞呈现出不规则状,可有伪足或分支,部分呈柳叶形,弧形,逗点形等。寻常型稳定期组皮损真皮噬黑素细胞少于寻常型进展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节段型稳定期组噬黑素细胞少于节段型进展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3.各组白癜风皮损真皮可见增多色素颗粒,数量与正常组织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5)。寻常型稳定期组皮损色素颗粒少于寻常型进展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节段型稳定期组色素颗粒少于节段型进展期组,差异有统讦学意义(P<0.005)。结论白癜风皮损真皮内噬黑素细胞及色素颗粒增多,可能为黑素细胞破坏或损毁后的丢失途径之一。(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3-05-01)

许学丽,王洪明[10](2013)在《黑素再生颗粒的急性毒性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测定黑素再生颗粒对小鼠的急性毒性反应,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实验组以黑素再生颗粒混悬液按0.3 mL.(10 g)-1体重24 h灌胃给药3次,对照组给予同体积的生活饮用水。观察并记录小鼠在给药后的行为活动、饮食、大便等情况及急性毒性反应和死亡数,连续观察7 d。结果小鼠在给药后观察期间状态良好,未出现明显毒性反应及死亡等情况。结论实验表明黑素再生颗粒毒性极低,临床使用安全性好。(本文来源于《药学研究》期刊2013年03期)

黑素颗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Wnt/β-catenin通路参与机体许多重要生理活动,包括细胞命运决定、胚胎早期发育、神经系统发育、生殖系统发育以及肿瘤发生等,在卵泡发育、颗粒细胞生长和卵母细胞成熟过程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卵巢颗粒细胞的增殖、凋亡以及类固醇激素的分泌依赖于Wnt/β-catenin通路的调控。褪黑素(Melatonin)作为一种重要的吲哚胺类激素,在神经系统发育、卵巢卵泡发育和抗肿瘤中体现出色功能。褪黑素在卵巢颗粒细胞的发育中扮演重要的调控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证实Wnt/β-catenin通路参与了褪黑素在机体多个重要生理活动中的调节,但是否参与了褪黑素对卵巢颗粒细胞发育的调控仍需研究证实。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3-kinase,PI3K)通路参与了细胞命运决定,调控高等生物神经系统发育和卵巢发育等重要生长发育活动,同时也与一些人类疾病,包括糖尿病、阿尔茨海默病甚至癌症等紧密关联。Wnt/β-catenin通路与PI3K/Akt通路在肿瘤形成和许多其它生理活动中的互作被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证实,但目前尚无文献报道Wnt/β-catenin通路与PI3K/Akt通路在调控卵巢发育活动中的互作关系。本试验通过特异的小分子通路抑制剂调控Wnt/β-catenin通路和PI3K/Akt通路信号,利用Western Blot、实时定量PCR、CCK-8法等多种检测方法,着重探究Wnt/β-catenin通路与褪黑素、Wnt/β-catenin通路与PI3K/Akt通路在猪卵巢颗粒细胞增殖、凋亡和类固醇激素分泌等生理活动中的关系与功能,证实猪卵巢颗粒细胞发育中新的调控方式,为后续具体调控机制的研究做好先期验证和理论参考。试验主要获得如下结果:1.Wnt/β-catenin通路对猪卵巢颗粒细胞的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添加不同浓度(DMSO,1,5,10,20,30μM)Wnt/β-catenin通路抑制剂IWR-1-endo处理猪卵巢颗粒细胞48 h,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Western Blot检测细胞β-catenin蛋白含量,实时定量PCR检测基因表达。结果揭示,5μM IWR-1-endo处理颗粒细胞,显着地降低细胞活力,降低β-catenin蛋白含量;显着地抑制细胞周期蛋白基因CCNA2、CCNB1和p34表达,但上调了CCND2基因的表达;提高炎症反应和凋亡相关基因TNFAIP6、PTSG2和Caspase3表达。这表明抑制Wnt/β-catenin通路,导致细胞周期的阻滞,提高了细胞凋亡。2.FSH信号参与Wnt/β-catenin通路基因表达调控分别在含FSH(0.1 IU/mL)培养体系和不含FSH体系中添加5μM IWR-1-endo处理猪卵巢颗粒细胞。结果显示,在FSH信号存在时,Wnt/β-catenin通路的抑制诱导了类固醇激素合成相关基因CYP19A1和StAR表达的明显提高;显着上调了FSHR和LHCGR基因的表达,降低ESR2基因的表达。在无FSH信号时,IWR-1-endo抑制Wnt/β-catenin通路,明显地降低CYP19A1、StAR和CCND2基因表达,提高FSHR基因的表达。本试验结果显示Wnt/β-catenin通路调控了猪卵巢颗粒细胞雌激素等类固醇激素的分泌和多种促性腺激素受体的表达,FSH信号通过Wnt/β-catenin通路下游的β-catenin/TCF转录因子调控了FSH靶基因的表达。3.褪黑素对Wnt/β-catenin通路的调控诱导颗粒细胞增殖和基因表达不同浓度褪黑素(DMSO,0.01,0.1,1,10,100 ng/mL)处理猪卵巢颗粒细胞48h,显着提高了细胞活力,其中0.1 ng/mL褪黑素处理效果最佳。0.1 ng/mL褪黑素上调了Wnt/β-catenin通路表达水平,提高周期蛋白基因CCNA2和CCNB1表达,下调CCND2表达;升高类固醇激素合成相关基因CYP19A和StAR的表达;削减炎症相关与凋亡相关基因TNFAIP6、PTSG2和Caspase3表达,抑制细胞凋亡。本试验结果表明褪黑素能通过诱导Wnt/β-catenin通路激活,提高细胞周期活动,抑制细胞凋亡,并能促进雌激素等类固醇激素合成。4.Wortmannin抑制PI3K通路对Wnt/β-catenin通路的影响不同浓度(DMSO,0.1,1,1.5,3,5μM)Wortmannin处理猪卵巢颗粒细胞48 h,结果证明不同浓度的Wortmannin处理颗粒细胞,抑制β-catenin蛋白含量,对应地降低了颗粒细胞活力。其中5μM Wortmannin表现出最佳的抑制作用。5μM Wortmannin处理猪卵巢颗粒细胞48 h,qRT-PCR检测基因表达。结果显示5μM Wortmannin显着降低了类固醇激素合成激酶基因CYP11A1和CYP19A1的表达,调控了类固醇激素分泌;下调LHCGR和FSHR的表达,上调了ESR2的表达;增加了PTSG2和Caspace3表达量,促进了细胞凋亡。结果说明,Wortmannin抑制PI3K通路,进而抑制Wnt/β-catenin通路,并抑制细胞活力,促进细胞凋亡,减少了颗粒细胞性腺激素受体LHCGR和FSHR表达,表明PI3K通路与Wnt/β-catenin通路通过相互协作,调控了颗粒细胞的发育。综上叙述,在猪卵巢卵泡发育过程中,Wnt/β-catenin通路调控颗粒细胞发育过程中重要的生理活动,褪黑素和PI3K通路与Wnt/β-catenin通路紧密协作,调控颗粒细胞发育活动,保证卵巢发育活动的正常进行。本研究的前期探究结果将为后续的Wnt/β-catenin通路机制分析研究提供可靠科学的理论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黑素颗粒论文参考文献

[1].李怡然.褪黑素在人颗粒细胞调控StAR生成的机制研究[D].郑州大学.2019

[2].杨有福.Wnt/β-catenin协同褪黑素、PI3K信号通路对猪卵巢颗粒细胞发育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

[3].应为红,张理梅,李嫦嫦.中药祛斑霜对黄褐斑豚鼠模型皮肤中SOD、MDA和黑素颗粒的影响[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7

[4].何长久,马腾,张珍珍,王静,杨明辉.褪黑素及其受体MT1作为促黄体素下游分子参与颗粒细胞黄体化调控的研究[C].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繁殖学分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暨中日韩第四届动物繁殖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6

[5].李孟奇.番茄中油菜素内酯缓解氧化锌纳米颗粒胁迫及褪黑素在硒诱导镉胁迫抗性中的作用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6

[6].纪超,毕志刚.复方木尼孜其颗粒对小鼠B16黑素瘤细胞酪氨酸酶活性及黑素合成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4

[7].蔡莉.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前后照射区浅表角质层细胞中黑素颗粒的变化研究[J].河北医学.2014

[8].谢建山,范瑞文,于秀菊,张丹瑾,申艳.羊驼皮肤黑素细胞向角化细胞传递黑素颗粒的空间分析[C].2013中国驼业进展.2013

[9].李庆研.白癜风真皮噬黑素细胞及色素颗粒的研究[D].郑州大学.2013

[10].许学丽,王洪明.黑素再生颗粒的急性毒性实验研究[J].药学研究.2013

标签:;  ;  ;  ;  

黑素颗粒论文-李怡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