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银鱼论文-杨立,张波涛,邵凤娟

新银鱼论文-杨立,张波涛,邵凤娟

导读:本文包含了新银鱼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太湖新银鱼,矿物元素,非必需氨基酸,营养评价

新银鱼论文文献综述

杨立,张波涛,邵凤娟[1](2018)在《巢湖太湖新银鱼营养成分分析及营养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taihuensis)隶属于胡瓜鱼目(Osmeriformes)、银鱼科(Salangidae)、新银鱼属(Neosalanx),浮游动物食性,生命周期一般一年,是长江中下游及其附属水体重要的小型经济鱼类。太湖新银鱼是巢湖银鱼中最主要的品种,年捕获量达数千吨。目前国内对太湖新银鱼的研究大部分在生物遗传学、种质资源、移植养殖等方面,周彦锋等人对河南陆浑水(本文来源于《科学养鱼》期刊2018年08期)

赵丽爽,程飞,张磊,王欣,张胜宇[2](2018)在《洪泽湖大银鱼和太湖新银鱼的生长、死亡参数及资源利用状况》一文中研究指出2015年7月至2016年6月采用银鱼拖网对洪泽湖大银鱼和太湖新银鱼进行周年逐月采样,确定单位水体面积(1 km2)捕捞渔获量,估算种群生长和死亡相关参数;利用平衡产量模型评估获得最高单位补充量渔产量时的最适开捕时间,并设定为优化的管理方案;构建单位补充量产卵群体生物量(Spawner biomass perrecruitment;SBR)模型,评估洪泽湖银鱼资源在当前和优化管理方案下的捕捞利用状况,为其资源管理提供指导。研究结果表明,大银鱼体长和体重分别为29.0—182.6 mm和0.10—34.79 g,世代周期中存在2个快速生长阶段,即4—6月和8—11月;最适生长方程为von Bertalanffy方程,Lt=173.35×[1–e–1.972(t–0.092)];捕捞死亡系数和自然死亡系数分别为8.583/year和3.292/year。太湖新银鱼体长和体重分别为20.4—82.7 mm和0.04—3.40 g,整个世代周期持续生长,最适生长方程为Logistic方程,Lt=66.82/[1+e–5.386(t–0.124)];捕捞死亡系数和自然死亡系数分别为7.006/year和1.146/year。平衡产量模型结果显示,当大银鱼开捕年龄为0.593 year,太湖新银鱼开捕年龄为0.420 year时,即将银鱼开捕时间由现行的8月9日,推迟20d,并取消现行的5月一周捕捞,可以获得最大总渔产量。SBR模型评估结果显示,在当前管理模式下,大银鱼SBR残存量相当于未开发状态的20.23%,优化管理方式后可达到36.72%,能有效缓解大银鱼的捕捞压力;在优化管理方式后,大湖新银鱼的SBR残存量从现行管理方式下相当于未开发状态的7.50%,提升至12.86%,但仍低于20%。(本文来源于《水生生物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史芳磊,丁梅,张保卫,张洁[3](2017)在《陈氏新银鱼自然种群和移植种群群体遗传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陈氏新银鱼Neosalanx tangkahkeii属于辐鳍鱼亚纲Actinopterygii胡瓜鱼目Osmeriformes银鱼科Salangidae新银鱼属Neosalanx,是中国的特有的一年生小型鱼类,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及其支流,是我国重要的经济鱼类。自从陈氏新银鱼成功移植到云南滇池,目前全国超过20个省市进行广泛移植。银鱼的移植成功给当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移植种群不可避免地对当地的生态和环境(本文来源于《第十叁届全国野生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学术研讨会暨第六届中国西部动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7-10-27)

刘红艳,李存耀,熊飞[4](2016)在《入侵地和原产地太湖新银鱼群体遗传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讨太湖新银鱼快速适应新环境和快速入侵的遗传学机制,本研究利用10个微卫星位点对5个入侵地和2个原产地的群体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遗传多样性参数结果显示,入侵地滇池、邛海、抚仙湖和叁峡库区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比原产地高,入侵地洱海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低于原产地太湖而高于巢湖群体,原产地巢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最低。遗传距离和UPGMA聚类结果表明邛海群体和其他群体的遗传关系最远,太湖与抚仙湖的遗传关系最近。ANOVA显示大多数遗传变异存在于太湖新银鱼群体内(95.78%),群体间的遗传变异为4.22%,固定系数(Fst=0.0422)显着,表明太湖新银鱼群体间存在显着的小尺度遗传分化,两两遗传分化指数也证实了这一点。MVSP主成分分析显示邛海、叁峡库区、巢湖和滇池群体有明显的分化。由此推断,高水平的遗传多样性和显着的遗传结构差异性可能是太湖新银鱼成功入侵的重要原因。(本文来源于《水产学报》期刊2016年10期)

刘凯,段金荣,徐东坡,周彦锋,徐跑[5](2016)在《怀洪新河太湖新银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生境及渔业群落多样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2014年6月和12月在怀洪新河太湖新银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现场调查数据,对保护区生境及渔业群落进行了研究。保护区主要水质指标达到Ⅲ类标准,TN为制约因素。保护区共分布有水生维管束植物24种,其中沉水植物、挺水植物、漂浮植物和浮叶植物分别占41.67%、33.33%、16.67%和8.33%。现场调查共采集到鱼、虾类37种,包括鱼类33种、虾类4种,分别隶属于8目15科35属。群落结构以淡水定居性物种及杂食性物种占优,夏季优势种为日本沼虾、红鳍原鲌和刀鲚,冬季为鲫、鲢和鳙。夏季各种网具中采集的渔获物均重变幅为0.12~114.32 g,冬季为4.07~696.70 g。保护区成鱼(虾)资源密度为20.18万尾/km2和10 440.8 kg/km2,幼鱼资源密度为534.58万尾/km2和587.8 kg/km2。冬季资源密度显着低于夏季,数量及重量密度仅分别为夏季的6.94%和30.93%。基于渔获尾数的多样性特征值为:丰富度指数(R)3.812 0,信息指数(H’)1.496 0,优势度指数(D)0.409 9,均匀度指数(E)0.124 0。克氏原螯虾在保护区内广泛分布,对其危害性应加以重视。(本文来源于《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期刊2016年03期)

曾亚英,王晓清,戴振炎,胡亚洲,吴含含[6](2015)在《五强溪太湖新银鱼春群和秋群生长特性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2011年7月至2012年6月,对五强溪水库太湖新银鱼不同繁殖群体的生长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用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描述其生长特性,得到不同群体的体长-体重关系式分别为:春群W=0.003 4 L3.027 2(n=538,r=0.956 6),秋群W=0.001 7 L3.379 1(n=590,r=0.958 5),由此表明该水库太湖新银鱼属于等速生长类型;并由生长方程推导出体长和体重的生长速度方程及生长加速度方程,得出太湖新银鱼春群的生长拐点为5.77月龄,秋群的生长拐点为3.97月龄,确定五强溪水库太湖新银鱼的合理捕捞期为9~10月.(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李进村[7](2015)在《霍邱城东湖太湖新银鱼资源保护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放养资料、捕捞量情况及城东湖饵料生物现状,对城东湖鱼产力、鲢鳙鱼蕴藏量、银鱼产卵群体量进行估算,确定鲢、鳙鱼投放比例、投放规格及投放量,确定银鱼合理捕捞量,并进行银鱼资源保护措施探讨。研究表明,城东湖每年可投放鲢、鳙鱼种25万kg合300万尾为宜,鲢、鳙比例为5:1,2014年东湖银鱼合理捕捞量为12.4万kg。(本文来源于《湖泊湿地与绿色发展——第五届中国湖泊论坛论文集》期刊2015-09-22)

曾亚英,王晓清,戴振炎,秦溱,吴含含[8](2015)在《五强溪水库太湖新银鱼时空格局及渔业利用》一文中研究指出2011年7月至2012年6月,在五强溪水库设置6个采样点,采取灯光诱捕方法,调查太湖新银鱼的资源量和时空格局分布。在五强溪水库周年均能捕到银鱼,平均体重最小0.02 g、最大1.15 g。春群在9月捕捞到的数量最多(1 689尾),4月捕捞到的数量最少(仅24尾);秋群在2月捕捞到的数量最多(2 532尾),11月捕捞到的数量最少(135尾)。春群和秋群资源量在时间上无显着差异。6个采样点春群和秋群的出现率均达88.68%,各采样点分布不均,非网箱养殖区比养殖区银鱼资源量丰富。五强溪水库银鱼资源量限制的主要因素是饵料保证程度不高,对肉食性鱼类翘嘴鲌、鳜、鳡、乌鳢等捕捞力度不够,以及过度捕捞和滥用密网捕捞。合理利用银鱼资源的措施包括禁止在繁殖高峰期(3-5月,9-11月)捕捞银鱼、禁止使用密眼网(网目小于2~3 mm)捕捞、控制捕捞强度和划定繁殖保护区。(本文来源于《水生态学杂志》期刊2015年03期)

李存耀,刘红艳,熊飞[9](2015)在《太湖新银鱼微卫星位点的分离与序列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开发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taihuensis)的微卫星分子标记,采用生物素标记探针(AC)12、(AAC)10、(AAG)10和(GATA)8对其微卫星位点进行了筛选,并对其序列特征进行了分析。共获得490个微卫星序列,筛选的总效率为78.09%。筛选出725个微卫星位点,其中完美型592个,占81.66%;混合型82个,占11.31%;非完美型51个,占7.03%。探针(AC)12富集到的微卫星重复次数大多集中在14~26次,最高44次;探针(AAC)10和探针(AAG)10富集得到的微卫星重复次数主要集中在8~20次,最高42次;探针(GATA)8富集得到的微卫星重复次数一般在6~15次,最高32次。探针(AC)12、(AAC)10、(AAG)10和(GATA)8的杂交效率分别为85.19%、60.19%、5.16%和10.64%。筛选得到的725个微卫星位点中,二碱基重复位点390个(53.79%),叁碱基重复位点284个(39.17%),四碱基重复位点47个(6.48%),五碱基重复位点1个(0.14%)和六碱基重复位点3个(0.42%)。根据二碱基重复核心序列进行引物设计,对抚仙湖24尾太湖新银鱼样本进行PCR扩增,电泳结果显示部分微卫星位点有较高的多态性,同时本研究获得的叁碱基、四碱基、五碱基和六碱基重复位点也可为长重复单元微卫星引物的开发提供基础。(本文来源于《水生态学杂志》期刊2015年02期)

曾亚英,王晓清,戴振炎,胡亚洲,吴含含[10](2014)在《五强溪太湖新银鱼春群和秋群生长特性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2011年7月-2012年6月,对五强溪水库太湖新银鱼不同繁殖群体的生长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用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描述其生长特性,得到不同群体的体长-体重关系式分别为:春群W=0.0034L3.0272(n=538,r=0.9566),秋群W=0.0017L3.3791(n=590,r=0.9585),由此表明该水库太湖新银鱼属于等速生长类型;并由生长方程推导出体长和体重的生长速度方程及生长加速度方程,得出太湖新银鱼春群的生长拐点为5.77月龄,秋群的生长拐点为3.97月龄,最终确定五强溪水库太湖新银鱼的合理捕捞期为9-10月。(本文来源于《2014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4-10-29)

新银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015年7月至2016年6月采用银鱼拖网对洪泽湖大银鱼和太湖新银鱼进行周年逐月采样,确定单位水体面积(1 km2)捕捞渔获量,估算种群生长和死亡相关参数;利用平衡产量模型评估获得最高单位补充量渔产量时的最适开捕时间,并设定为优化的管理方案;构建单位补充量产卵群体生物量(Spawner biomass perrecruitment;SBR)模型,评估洪泽湖银鱼资源在当前和优化管理方案下的捕捞利用状况,为其资源管理提供指导。研究结果表明,大银鱼体长和体重分别为29.0—182.6 mm和0.10—34.79 g,世代周期中存在2个快速生长阶段,即4—6月和8—11月;最适生长方程为von Bertalanffy方程,Lt=173.35×[1–e–1.972(t–0.092)];捕捞死亡系数和自然死亡系数分别为8.583/year和3.292/year。太湖新银鱼体长和体重分别为20.4—82.7 mm和0.04—3.40 g,整个世代周期持续生长,最适生长方程为Logistic方程,Lt=66.82/[1+e–5.386(t–0.124)];捕捞死亡系数和自然死亡系数分别为7.006/year和1.146/year。平衡产量模型结果显示,当大银鱼开捕年龄为0.593 year,太湖新银鱼开捕年龄为0.420 year时,即将银鱼开捕时间由现行的8月9日,推迟20d,并取消现行的5月一周捕捞,可以获得最大总渔产量。SBR模型评估结果显示,在当前管理模式下,大银鱼SBR残存量相当于未开发状态的20.23%,优化管理方式后可达到36.72%,能有效缓解大银鱼的捕捞压力;在优化管理方式后,大湖新银鱼的SBR残存量从现行管理方式下相当于未开发状态的7.50%,提升至12.86%,但仍低于20%。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新银鱼论文参考文献

[1].杨立,张波涛,邵凤娟.巢湖太湖新银鱼营养成分分析及营养评价[J].科学养鱼.2018

[2].赵丽爽,程飞,张磊,王欣,张胜宇.洪泽湖大银鱼和太湖新银鱼的生长、死亡参数及资源利用状况[J].水生生物学报.2018

[3].史芳磊,丁梅,张保卫,张洁.陈氏新银鱼自然种群和移植种群群体遗传学研究[C].第十叁届全国野生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学术研讨会暨第六届中国西部动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7

[4].刘红艳,李存耀,熊飞.入侵地和原产地太湖新银鱼群体遗传结构[J].水产学报.2016

[5].刘凯,段金荣,徐东坡,周彦锋,徐跑.怀洪新河太湖新银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生境及渔业群落多样性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6

[6].曾亚英,王晓清,戴振炎,胡亚洲,吴含含.五强溪太湖新银鱼春群和秋群生长特性比较[J].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5

[7].李进村.霍邱城东湖太湖新银鱼资源保护初步研究[C].湖泊湿地与绿色发展——第五届中国湖泊论坛论文集.2015

[8].曾亚英,王晓清,戴振炎,秦溱,吴含含.五强溪水库太湖新银鱼时空格局及渔业利用[J].水生态学杂志.2015

[9].李存耀,刘红艳,熊飞.太湖新银鱼微卫星位点的分离与序列特征分析[J].水生态学杂志.2015

[10].曾亚英,王晓清,戴振炎,胡亚洲,吴含含.五强溪太湖新银鱼春群和秋群生长特性比较[C].2014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4

标签:;  ;  ;  ;  

新银鱼论文-杨立,张波涛,邵凤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