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化硼基复合型壳论文-刘宏葆,沈彬,周星,朱明,毛协民

氮化硼基复合型壳论文-刘宏葆,沈彬,周星,朱明,毛协民

导读:本文包含了氮化硼基复合型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氮化硼,复合型壳,Ti-6Al-4V钛合金,界面反应

氮化硼基复合型壳论文文献综述

刘宏葆,沈彬,周星,朱明,毛协民[1](2008)在《Ti-6Al-4V钛合金与氮化硼基复合型壳精铸时的界面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主要研究了一种新型钛合金精铸用型壳——氮化硼基复合型壳与铸造钛合金Ti-6Al-4V之间的界面反应。研究中,氮化硼基复合型壳的面层是由经过预处理的六方氮化硼,少量氧化钇和钇熔胶粘结剂构成。试验中使用了水冷铜坩埚来熔炼Ti-6Al-4V合金,合金的浇注温度为1750℃;通过使用电子探针(EPMA)等仪器对铸件表面进行检测,以便研究型壳与钛合金TC4之间的反应。研究发现,这种型壳与1750℃铸造钛合金Ti-6Al-4V的反应层大约为30~50μm,铸件表面"沾污层"大约为180~200μm。最后还对氮化硼基复合型壳与钛合金Ti-6Al-4V反应的机理进行了研究。(本文来源于《铸造》期刊2008年11期)

刘宏葆[2](2008)在《氮化硼基精铸复合型壳及制备工艺》一文中研究指出钛合金是一种性能优异、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熔模精密铸造工艺是钛合金成型的重要方法之一。当前,钛合金熔模精密铸造技术发展的关键,仍在于寻找出一种低成本,工艺性能好,与钛合金反应较小的钛合金熔模精密铸造用的制壳材料,并探索与之配套的制备技术,生产出性能优异的钛合金铸件。论文围绕着这一目标,通过对稳定化氧化锆、高纯热压氮化硼与熔融钛界面反应的比较研究,发现六方氮化硼是一种与钛合金反应较小的耐火材料。在此基础上,尝试将氮化硼作为钛合金精密铸造用型壳的面层造型材料,并开发了一种新型钛合金精密铸造型壳——氮化硼基复合型壳和其制备工艺。在此型壳体系中,面层和次面层以经过预处理的六方氮化硼和少量氧化钇作为造型材料,钇溶胶作为粘结剂;而型壳的背层则使用普通钢熔模精密铸造的造型材料即硅溶胶和莫来石。通过对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各种氮化硼包括t-BN、高纯氮化硼等各种氮化硼粉体性能特性进行了考察比较,发现这些氮化硼存在比表面积大、流动性差、成本昂贵等问题,无法用于熔模精铸型壳的造型材料。我们探索了一种对普通氮化硼进行热压预处理工艺,使得氮化硼粉体形状得到明显改善,比表面积大幅降低,氮化硼在粘结剂中的含量大幅增加。这种既能节约成本又能有效改善氮化硼粉体在溶剂中流动性的预处理工艺,使普通氮化硼用于钛合金熔模精铸型壳的造型材料成为可能。论文还开发了一种由氮化硼、氧化钇和钇溶胶组成的新型氮化硼基复合涂料,并对含有不同比例的氮化硼和氧化钇复合涂料的基本性质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氮化硼基复合涂料具有熔模精密铸造涂料所需的屈服性、剪切稀释等流变性特点。本文还研究了一种新型脱蜡工艺——微波脱蜡。并研究了型壳的背层数量和型壳在微波场中的放置方式等各种因素对微波脱腊效果的影响,确定了微波脱腊的最佳工艺。该工艺不仅解决了大部分钛合金熔模精密铸造用粘结剂(如钇溶胶粘结剂)干燥后遇水回溶的难点,也避免了溶剂脱蜡中所使用的有机溶剂对人体的危害。微波脱蜡是一种用于钛合金熔模精密铸造中很有发展潜力的脱蜡工艺。在型壳制备工艺中,焙烧是重要的工序之一,为了研究氮化硼基复合型壳在焙烧过程中面层发生的物理化学变化,本文通过使用失重分析(TG)、差热分析(DSC)、扫描电镜(SEM)和强度分析等多种检测手段,对经过不同焙烧工艺的氮化硼基复合型壳的表面形貌、内部成分、残余强度等性质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发现氮化硼基复合型壳在空气中高温加热(≥800℃)时候,面层中的氮化硼与氧化钇之间会发生反应,反应生成了低熔点YBO_3。YBO_3的生成可以改善氮化硼基复合型壳的表面质量,提高型壳高温残余强度但可能会影响型壳对钛液的“惰性”。因此在充分考虑型壳制备成本、型壳表面质量和型壳强度等因素的情况下,氮化硼基复合型壳的焙烧工艺分为两个阶段。在低于900℃时,采用在空气中焙烧;当加热温度高于900℃时,采用在氮气保护下焙烧,提高加热温度至1000℃保温1~2个小时(具体看型壳大小)。型壳随炉冷却,当炉内温度低于800℃时,才停止氮气保护。此外,为了验证氮化硼基复合型壳在精密铸造中的可用性,本文还进行了型壳与TiNi合金以及Ti-6Al-4V合金之间的浇铸试验和界面反应机理研究。试验中分别使用了真空感应熔炼和真空水冷铜感应熔炼两种不同的熔炼方法,并通过使用扫描电镜(SEM),电子探针(EPMA)等检测方法,对型壳与熔融钛合金之间的反应界面进行了研究。氮化硼基复合型壳与TiNi合金界面反应研究发现,这种型壳用于铸造TiNi合金时,具有良好的铸造性能和耐火度;即使浇铸温度高达1600℃(300℃过热度),型壳与钛镍合金反应仍然较小,铸件表面反应层和扩散层都仅为几个微米。而氮化硼基复合型壳与高温下的Ti-6Al-4V合金反应较为严重,当浇铸温度为1750℃以上时,铸件表面的“沾污层”厚度为180~200μm,其中反应层厚度约为30~50μm,由N原子和少量B原子扩散入钛基体形成的硬化层(扩散层)大约为150μm。本文还对TiNi合金和铸造钛合金Ti-6Al-4V的活度进行了计算,并研究了两种钛合金与氮化硼基复合型壳界面反应机理。研究发现TiNi合金的活度要低于Ti-6Al-4V合金,由于钛合金与型壳之间的反应是一个双向迁移的过程,钛合金的种类、浇铸温度和型壳内表面质量是对此过程有巨大的影响。总之,氮化硼基复合型壳为主线的熔模精铸工艺技术路线是一条很有发展潜力的钛合金熔模精铸生产的技术路线。它不仅具备当前常规的钛合金熔模精铸工艺对其他各种成形工艺的优势,而且与当前常规的钛合金熔模精铸工艺相比,还有鲜明的成本低、环境友好型的特色。但是,应该看到,我们的工作还没有结束,还需要进一步改进这种氮化硼基复合陶瓷型壳的性能,完善其制备工艺,并对其在钛合金精铸件产业化生产应用的作出系统评估。只有这样,才能使这氮化硼基复合型壳钛合金熔模精铸生产工艺技术路线推向产业化,有一个扎实可靠的基础。一旦能够在它的产业化转化获得突破,那么它就有可能成为当前氧化钇型钛合金熔模精铸工艺的替代技术,大幅降低钛合金零件的生产成本,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高效、优质、环境友好型的钛合金零件的生产技术路线,大大拓展钛合金工业生产领域,扩大钛合金的用途,为真正实现钛合金从军用到民用的转变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上海大学》期刊2008-07-01)

沈彬,刘宏葆,孔淳,毛协民,李重河[3](2008)在《钛合金熔模精密铸造用氮化硼基复合型壳的探索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六方氮化硼作为钛合金熔模精密铸造中面层造型材料的可行性。以高温高压下预处理的氮化硼作为型壳面层中的主要耐火材料,钇溶胶作为黏结剂并适当加入少量氧化钇,制备氮化硼基复合型壳。研究了氰化硼涂料的密度、黏度等性质,通过热重分析探讨了氮化硼基复合型壳的烧结工艺。研究表明:面层涂料具有剪切稀释性,涂料的表观黏度随剪切速率的升高而降低。当型壳焙烧温度高于800℃时应采用N_2保护加热。TiNi合金与型壳的反应较小,在TiNi合金铸件中没有出现夹杂氧化钇颗粒。(本文来源于《硅酸盐学报》期刊2008年S1期)

刘宏葆,周星,沈彬,孔浡,朱明[4](2008)在《氮化硼基复合型壳与钛镍合金界面反应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一种新型钛合金精密铸造用型壳——氮化硼基复合型壳及其与钛镍合金的界面反应和反应层的形成机制。氮化硼基复合型壳的面层主要由预处理后的六方氮化硼粉体、氧化钇粉体和粘结剂钇熔胶组成。试验中,使用氧化钙坩埚来熔炼钛镍合金,钛镍合金的浇铸过程在真空感应加热炉中完成;利用扫描电镜、电子探针等检测手段对钛镍合金铸件表面反应层进行了研究;对钛镍合金精密铸造时形成反应层的机制作了讨论。结果表明,在1470℃浇铸温度下,钛镍合金铸件表面光洁,基本没有粘砂现象;在极端过热(浇铸温度1600℃)时,这种型壳与钛镍合金有一定的反应,但铸件表面反应层不超过10μm。(本文来源于《热加工工艺》期刊2008年05期)

刘宏葆,沈彬,毛协民,李重河[5](2007)在《氮化硼基复合型壳及其与钛合金Ti-6Al-4V的界面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六方氮化硼作为钛合金 Ti-6Al-4V 熔模精密铸造中面层造型材料的可行性。在型壳制备过程中除了使用氮化硼作为面层造型材料外,用钇溶胶作为粘结剂,同时通过加入少量的氧化钇来改善氮化硼基复合型壳的性能。并通过扫描电镜、能谱等方法考察了这种氮化硼型壳和 Ti-6Al-4V 钛熔体的反应。实验表明,氮化硼基复合面层与钛熔体的反应较小,氮化硼基复合料作为钛合金的精铸型壳面层材料是可行的,有望成为氧化钇、氧化锆或钨粉等钛合金熔模精密型壳面层材料的替代品。(本文来源于《2007高技术新材料产业发展研讨会暨《材料导报》编委会年会论文集》期刊2007-05-01)

氮化硼基复合型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钛合金是一种性能优异、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熔模精密铸造工艺是钛合金成型的重要方法之一。当前,钛合金熔模精密铸造技术发展的关键,仍在于寻找出一种低成本,工艺性能好,与钛合金反应较小的钛合金熔模精密铸造用的制壳材料,并探索与之配套的制备技术,生产出性能优异的钛合金铸件。论文围绕着这一目标,通过对稳定化氧化锆、高纯热压氮化硼与熔融钛界面反应的比较研究,发现六方氮化硼是一种与钛合金反应较小的耐火材料。在此基础上,尝试将氮化硼作为钛合金精密铸造用型壳的面层造型材料,并开发了一种新型钛合金精密铸造型壳——氮化硼基复合型壳和其制备工艺。在此型壳体系中,面层和次面层以经过预处理的六方氮化硼和少量氧化钇作为造型材料,钇溶胶作为粘结剂;而型壳的背层则使用普通钢熔模精密铸造的造型材料即硅溶胶和莫来石。通过对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各种氮化硼包括t-BN、高纯氮化硼等各种氮化硼粉体性能特性进行了考察比较,发现这些氮化硼存在比表面积大、流动性差、成本昂贵等问题,无法用于熔模精铸型壳的造型材料。我们探索了一种对普通氮化硼进行热压预处理工艺,使得氮化硼粉体形状得到明显改善,比表面积大幅降低,氮化硼在粘结剂中的含量大幅增加。这种既能节约成本又能有效改善氮化硼粉体在溶剂中流动性的预处理工艺,使普通氮化硼用于钛合金熔模精铸型壳的造型材料成为可能。论文还开发了一种由氮化硼、氧化钇和钇溶胶组成的新型氮化硼基复合涂料,并对含有不同比例的氮化硼和氧化钇复合涂料的基本性质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氮化硼基复合涂料具有熔模精密铸造涂料所需的屈服性、剪切稀释等流变性特点。本文还研究了一种新型脱蜡工艺——微波脱蜡。并研究了型壳的背层数量和型壳在微波场中的放置方式等各种因素对微波脱腊效果的影响,确定了微波脱腊的最佳工艺。该工艺不仅解决了大部分钛合金熔模精密铸造用粘结剂(如钇溶胶粘结剂)干燥后遇水回溶的难点,也避免了溶剂脱蜡中所使用的有机溶剂对人体的危害。微波脱蜡是一种用于钛合金熔模精密铸造中很有发展潜力的脱蜡工艺。在型壳制备工艺中,焙烧是重要的工序之一,为了研究氮化硼基复合型壳在焙烧过程中面层发生的物理化学变化,本文通过使用失重分析(TG)、差热分析(DSC)、扫描电镜(SEM)和强度分析等多种检测手段,对经过不同焙烧工艺的氮化硼基复合型壳的表面形貌、内部成分、残余强度等性质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发现氮化硼基复合型壳在空气中高温加热(≥800℃)时候,面层中的氮化硼与氧化钇之间会发生反应,反应生成了低熔点YBO_3。YBO_3的生成可以改善氮化硼基复合型壳的表面质量,提高型壳高温残余强度但可能会影响型壳对钛液的“惰性”。因此在充分考虑型壳制备成本、型壳表面质量和型壳强度等因素的情况下,氮化硼基复合型壳的焙烧工艺分为两个阶段。在低于900℃时,采用在空气中焙烧;当加热温度高于900℃时,采用在氮气保护下焙烧,提高加热温度至1000℃保温1~2个小时(具体看型壳大小)。型壳随炉冷却,当炉内温度低于800℃时,才停止氮气保护。此外,为了验证氮化硼基复合型壳在精密铸造中的可用性,本文还进行了型壳与TiNi合金以及Ti-6Al-4V合金之间的浇铸试验和界面反应机理研究。试验中分别使用了真空感应熔炼和真空水冷铜感应熔炼两种不同的熔炼方法,并通过使用扫描电镜(SEM),电子探针(EPMA)等检测方法,对型壳与熔融钛合金之间的反应界面进行了研究。氮化硼基复合型壳与TiNi合金界面反应研究发现,这种型壳用于铸造TiNi合金时,具有良好的铸造性能和耐火度;即使浇铸温度高达1600℃(300℃过热度),型壳与钛镍合金反应仍然较小,铸件表面反应层和扩散层都仅为几个微米。而氮化硼基复合型壳与高温下的Ti-6Al-4V合金反应较为严重,当浇铸温度为1750℃以上时,铸件表面的“沾污层”厚度为180~200μm,其中反应层厚度约为30~50μm,由N原子和少量B原子扩散入钛基体形成的硬化层(扩散层)大约为150μm。本文还对TiNi合金和铸造钛合金Ti-6Al-4V的活度进行了计算,并研究了两种钛合金与氮化硼基复合型壳界面反应机理。研究发现TiNi合金的活度要低于Ti-6Al-4V合金,由于钛合金与型壳之间的反应是一个双向迁移的过程,钛合金的种类、浇铸温度和型壳内表面质量是对此过程有巨大的影响。总之,氮化硼基复合型壳为主线的熔模精铸工艺技术路线是一条很有发展潜力的钛合金熔模精铸生产的技术路线。它不仅具备当前常规的钛合金熔模精铸工艺对其他各种成形工艺的优势,而且与当前常规的钛合金熔模精铸工艺相比,还有鲜明的成本低、环境友好型的特色。但是,应该看到,我们的工作还没有结束,还需要进一步改进这种氮化硼基复合陶瓷型壳的性能,完善其制备工艺,并对其在钛合金精铸件产业化生产应用的作出系统评估。只有这样,才能使这氮化硼基复合型壳钛合金熔模精铸生产工艺技术路线推向产业化,有一个扎实可靠的基础。一旦能够在它的产业化转化获得突破,那么它就有可能成为当前氧化钇型钛合金熔模精铸工艺的替代技术,大幅降低钛合金零件的生产成本,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高效、优质、环境友好型的钛合金零件的生产技术路线,大大拓展钛合金工业生产领域,扩大钛合金的用途,为真正实现钛合金从军用到民用的转变奠定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氮化硼基复合型壳论文参考文献

[1].刘宏葆,沈彬,周星,朱明,毛协民.Ti-6Al-4V钛合金与氮化硼基复合型壳精铸时的界面反应[J].铸造.2008

[2].刘宏葆.氮化硼基精铸复合型壳及制备工艺[D].上海大学.2008

[3].沈彬,刘宏葆,孔淳,毛协民,李重河.钛合金熔模精密铸造用氮化硼基复合型壳的探索试验[J].硅酸盐学报.2008

[4].刘宏葆,周星,沈彬,孔浡,朱明.氮化硼基复合型壳与钛镍合金界面反应的研究[J].热加工工艺.2008

[5].刘宏葆,沈彬,毛协民,李重河.氮化硼基复合型壳及其与钛合金Ti-6Al-4V的界面反应[C].2007高技术新材料产业发展研讨会暨《材料导报》编委会年会论文集.2007

标签:;  ;  ;  ;  

氮化硼基复合型壳论文-刘宏葆,沈彬,周星,朱明,毛协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