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最抢手

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最抢手

一、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需求最旺(论文文献综述)

李晖[1](2021)在《城商行人才招聘新方向》文中研究表明城商行在新的金融环境之下,要坚持以人才为本,加快人才队伍建设,以满足日益金融发展需求。当前,城商行的业务日益拓展,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对于深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符合城商行的战略发展布局要求。城商行在人才布局中,高端人才、初中级人才存在短板,与实际发展不符合,人才结构单一、缺口分化严重等问题。本文从城商行的人才现状出发,分析了城商行的人才需求情况,并在此基础之上,从复合型人才、初中级人才和高端人才的招聘方面,阐述了城商行未来招聘人才的方向。

刘超,李力,李明[2](2021)在《需求侧视域下模具企业人才需求现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需求侧为视角对模具行业用人需求进行调研分析,为高校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提供理论依据,以适应模具行业的智能化、信息化发展。

李逢源[3](2020)在《需求分析视角下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很多院校都增设了英语专业。为培养优秀的英语人才,英语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需求分析是外语教学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但目前而言,国内较少有基于需求分析视角对英语专业课程设置进行的研究。邮电类院校属于行业特色学校,在通信和信息系统、信息与信息处理、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应用等信息学科上有着很大的优势,需要围绕这种特色打造邮电特色的英语专业课程。因此,本研究从需求分析视角对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展开了调查与分析,获取多方对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及实施过程的看法,并为优化课程建设建言献策。本研究主要以Dudley-Evans&St.John的需求分析理论和模式为基础,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主要以南京邮电大学为主的邮电类院校140名在校英语专业学生、32名英语专业毕业生、10名英语教师以及15名社会用人单位的招聘人员为调查对象,拟回答以下三个问题:1)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的在校生、往届毕业生、教师以及社会用人单位对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总体满意度及原因是什么?2)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的在校生、往届毕业生对英语专业课程学习需求是什么?是否得到满足及原因是什么?3)基于上述研究和《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如何进一步完善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研究发现:1)总体来讲,四类研究对象对目前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满意度一般,课程设置还没有很好地满足他们的需要;2)他们对于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的需求主要是广博的英语语言文学知识、扎实的语言技能、丰富的实践类课程以及具有邮电类院校的特色课程知识。他们认为目前的英语技能型课程基本得到满足,但是知识性课程、实践类课程以及邮电类院校特色课程尚未得到满足,还需进一步完善目前的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3)鉴于四类研究对象的需求与目前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偏差以及四类研究对象对于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建议,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首先,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应符合《国标》的要求,减少技能型课程,增加知识性课程、实践类课程以及院校特色课程。其次,课程设置应考虑学生的需求,引起学生的兴趣。再次,课程设置还应满足社会的需求,改善目前英语专业的就业形势。接着,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和大学外语课程设置加以深度的区分,增加英语专业课程的广度与深度,突出英语专业优势。然后,要构建具有邮电类院校特色的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最后,要注重对英语专业课程设置进行动态的需求分析。根据以上的研究成果,本文提出了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方案雏形,作为后续课程设置研究的参考。同时,还指出本研究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以及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袁永旭,张淑婷,赵晓婷,金鹏琛[4](2020)在《基于爬虫技术的病案管理人才需求现状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爬虫技术作为一种最快获取信息的方式,被广泛应用在各行各业,利用Scrapy爬虫技术获取医疗专业人才网上相关病案管理的招聘信息,补充获取全国事业单位招聘网的相关信息,利用Excel从区域、学历、专业3个方面统计分析数据,并绘制图表,从而找出我国病案管理人才需求规律,为我国病案管理人才的培养提出一些意见。数据结果显示病案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南方地区、华东和华南地区,三甲医院对病案人才的需求主要为硕士学历,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才严重匮乏,医学类如临床、护理等专业需求最多。医学院校应加快对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人员的培养,同时北方地区特别是东北和西北地区也要加快对病案的信息系统建设,增加高素质人才比例,满足各大医院对病案人才的需求。

张娟[5](2020)在《“智造”背景下东莞新生代农民工再教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世界工厂、制造之都的东莞,吸引了450余万外来劳动力人口。劳动密集型制造工厂,曾是许多入城农民工主要生存场域。如今其所依存外部环境,正发生产业变革与技术颠覆,工厂初阶岗位正被机器人吞噬。而东莞现有技能人才不足20%,人才积累不足以应对产业变革。该研究正是基于此,探讨新生代农民工(以下行文亦简称为“新生代”)在产业变革下之再教育问题及其突围路径。研究意义指向:唤醒新生代再教育认知,重塑产业人力资本投入共识,释放人才红利信号,赋能产业转型。该研究以质性研究掘进,通过文献分析、访谈、个案研究、问卷调查等,透视新生代所生存的产业环境——东莞“智造”,分析产业变革对人才提出新要求,以及新生代个体对自身发展需求。梳理东莞现有新生代农民工培育政策,调研再教育市场供求状况,并基于终身教育理论、生涯发展理论,探讨新生代再教育需求及其实现策略。通过研究得出,东莞“智造”提出了对高技能人才、创造性人才、复合型人才、高学习力人才的新需求;而个人生存与发展已不止步于技能依赖层面,更需融合技术、学历、人文等多重再教育修炼与持续提升,达至教育及人的完整性。在就新生代再教育需求及现状分析中,发现并归纳出以下五个维度的问题:1.觉知困境:对再教育认知不足;2.资源局限:支持要素投入不够;3.供需矛盾:教育市场供求失衡;4.系统缺失:培育体系尚待完善;5.生涯迷途:个人发展欠缺规划。该研究解决对策尝试抛开刻板,并创造性地将上述五个维度问题融入到体系化解决策略之中。基于新生代生涯发展对技能、学历、人文教育的需求为纵轴,并从横向研究与新生代相关各方的支持力量,以系统性思考探讨新生代再教育出路:1.唤醒再教育觉知,推动认知升级;2.构建体系化培育,助力生涯发展;3.探寻再教育之道,融合多维力量;4.借助新技术手段,实现灵活学习。

李晓宁,陈梦琦,桑元峰[6](2020)在《服务“一带一路”法商复合型留学生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推进过程中,法商复合型管理人才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合作发展的急需人才。法商复合型留学生人才培养是以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为目标导向,通过制定有针对性的留学生人才培养方案得以体现,应建立商科与法学交叉的课程培养体系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环节,采取多种培养途径,为"一带一路"建设培养更多的具有法商管理思维能力的复合型留学生人才。

李小丽[7](2020)在《英国专业博士学位教育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专业博士学位是一种以实践为导向的应用型博士学位,具有和哲学博士学位同等的水平和地位,旨在通过群组形式的课程学习和对专业实践问题的研究,培养能够对专业知识和实践做出独创性贡献的高层次专业人员。英国专业博士学位教育发轫于1992年,至今历经了三代的转型发展,形成了以职业性为主导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传统哲学博士学位教育相互补充、相得益彰。本文以英国专业博士学位教育为研究对象,主要以教育史的学科视角,运用文献研究、历史研究、个案研究、比较分析等方法,梳理英国专业博士学位教育发展的历史脉络,剖析其产生发展的背景和动因,归纳其发展演进的主要特点,从而为改进和完善我国专业博士学位教育提供经验借鉴。英国最早的博士学位教育可追溯到13世纪,当时的博士学位教育是神学、医学、法学三科的专业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性。1917年哲学博士学位制度的引入,标志着英国现代博士学位教育的开端。哲学博士学位教育以学术研究为中心,主要培养大学教师和科研人员,呈现出鲜明的学术性。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英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变革,高等教育大众化、市场化步伐加快,学术之外的行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发展和哲学博士学位并行的应用型博士学位成为大势所趋。1992年,布里斯托尔大学设立了英国第一个专业博士学位——教育博士,标志着英国专业博士学位教育的开端。一般把1992年至2000年的英国专业博士学位教育称为第一代专业博士学位教育。英国第一代专业博士学位教育的培养模式可概括为“修课模块+学位论文”,和哲学博士学位教育最大的区别在于学位命名方式的不同和模块化课程的引入。英国第一代专业博士学位教育因模仿哲学博士学位教育而与之大体趋同,其价值取向仍以学术性为主导,理论和实践之间的鸿沟依然存在。进入21世纪,职业专业化的深入发展、知识生产模式的变革以及新工党政府的高等教育改革,都对英国专业博士学位教育产生了深刻影响,学界对第一代专业博士学位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也逐渐形成共识。2000年召开的第三届专业博士学位国际会议,对“混合课程”进行了构建,标志着英国专业博士学位教育发展至第二代。英国第二代专业博士学位教育的培养模式可概括为“混合课程+成果组合”,其中“混合课程”的实施密切了大学、专业和工作场所之间的联系,档案包式的成果组合使学习评价更为灵活而综合。英国第二代专业博士学位教育不再以研究训练为中心,而是更加关注职业生活和专业实践,其职业性、实践性明显增强,但也存在大学和工作场所结合不够紧密以及导师指导不足等问题。2004年召开的第五届专业博士学位国际会议,对英国“基于工作的”专业博士学位教育达成肯定性共识,标志着英国专业博士学位教育迈向第三代。此后,英国专业博士学位教育和工作场所的联系日益紧密,加之受“普职融合”理念、博洛尼亚进程以及政府政策的推动,英国专业博士学位教育在实践中形成了“工作场所+自我反思”培养模式。第三代专业博士学位教育重点关注学生在工作场所开展实践和研究,强调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批判性反思不断改进实践,进而解决复杂的专业实际问题。其主要特点为基于工作场所的实践、批判性反思贯穿始终以及知识生产的跨学科性,其价值取向呈现出鲜明的职业性为主导、学术性和职业性相融合的特征。目前,英国专业博士学位教育主要存在内涵认识分歧、缺乏单列的评价标准以及专业设置过细过多等问题,仍处于不断发展完善之中。英国专业博士学位教育的发展演进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变革动力主要来自政府、市场和大学三方共同作用和相互博弈;二是价值取向从学术性为主导到职业性为主导;三是质量保障从外部监控为主到“内部监控为主、外部监控为辅”。在此基础上,就英国专业博士学位教育发展进程中的权力博弈、价值取向、模式变迁等重大问题,运用高等教育学中的认识论和政治论哲学观、高等教育系统整合论等有关理论,作了进一步深入分析。借鉴英国专业博士学位教育经验教训,我国应在相关法律法规中进一步明确专业博士学位教育地位,构建职业性为主导的培养模式,完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跨机构联合培养机制,建立职业导向的质量保障机制,适度拓展学科门类和招生规模。

李薪茹[8](2020)在《面向产业需求的我国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研究 ——以人工智能(类)专业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新一轮智能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席卷全球,智能经济、数字经济以及技术经济正在深刻改变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基于云计算、区块链以及大数据的人工智能产业在催生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同时,驱动基础产业链条向应用高级链条转变,对传统产业结构引起重大变革,推动社会生产力整体飞速发展,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动能。面对智能产业的新需求,我国高职院校在专业结构调整中开展了系列行动及措施,但为何仍出现专业结构与产业需求之间适配性不足的问题?那么,我国高职院校对专业结构应如何进行调整?这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职业教育发展中永恒和经典问题。基于此,本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以产业需求为背景和前提,探讨我国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中适配性不足的问题。笔者围绕要研究的问题,进一步细化为若干子问题:(1)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的动力是什么?(2)高职院校开展专业结构调整包括哪几个层面?主要表现形式有几种及具体内容包括什么?(3)高职院校开展专业结构调整的基本原则是什么?(4)如何形成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的动态模型及院校规则?行进中的我国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何以通过制度创新实现发展和超越?如何实现其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对接?围绕上述问题,基于概念分析和研究设计,解释和剖析产业需求与专业结构调整之间的适配关系,在此基础上基于适配理论构建了本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本研究运用历史文献法、案例研究法以及跨学科研究法开展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分为总-分-总三个部分,第三章为第一大部分(总),从宏观整体上分析了我国整个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与产业需求之间的适配关系及程度,从高职院校内部、内外部、外部三个层面出发,深入分析“专业-职业岗位群”“专业类-行业”“专业大类-产业”三种适配关系,在此基础上分析产业需求与专业结构适配性不足的根源。第四章到第七章为第二大部分(分),为研究的便利性和可操作性选取了人工智能(类)专业作为案例,通过访谈、问卷调查、大数据统计分析等方式,分别从“专业-职业岗位群”“专业类-行业”“专业大类-产业”三个层面探讨我国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的理念、方式及特征。第八章为第三大部分(总),通过深入的案例研究,总结规律性经验及原则,构建我国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的动态模型,以及专业结构调整中应遵循的逻辑、采取的措施。本研究致力于对我国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行为如何同时产生经济和教育绩效的问题作出解释,推动专业结构调整研究在解决产教适配问题上做出应有的贡献。本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从我国高职院校专业结构整体调整来看,其宏观政策为产业需求发展以及专业结构调整提供了系统全面的支持。第二,我国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现实之殇的根源是临界的失衡。具体表现在政府、市场及高职院校三个层面。第三,我国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行动呈现专业结构调整逐渐趋于理性和客观、专业结构调整正在向中高职衔接与普职融通多轨并行转变以及专业结构调整中采取“非均衡”的调整方式的特征。第四,从我国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的实践动态来看,未来我国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呈现以下几种趋势和走向,一是学科交叉融合和专业空间的多维拓展将成为今后专业结构调整的主流趋势;二是从产业发展方式来看,继续加强我国高职院校专产学研合作促进知识应用与转化的力度;三是中小城市和职业教育资源薄弱地区在未来几年职业教育将迎来较好的发展趋势。

陈效[9](2020)在《航空服务与管理人才培养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民航业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持续推动下,行业规模、技术水平、服务能力、安全水平等都有了大幅度提升,在整个国民经济建设中,民航业起到重要作用。2005年,我国航空运输周转量排名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正式进入民航大国行列。预计到2029年,我国将成为世界第一航空大国,航空业对航空服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的要求也将大大提升,而目前我国民航业服务人员普遍学历水平较低,多为高职、高中学历,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从业人员较少。2019年,为满足航空企业对高素质服务与管理人才的需求,教育部批准了2018年备案的“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专业,规范了航空服务与管理人才培养的体系。此专业的单独设置不仅仅是航空服务专业高等教育的提升,也满足了我国未来对航空服务与管理人才的全面性与综合性要求。航空服务与管理人才目前的培养呈现出多元化的学科归属,没有统一的培养标准,如何满足航空企业对服务与管理人才的需求,就成为了当务之急。本文立足于此,通过文献法、座谈法、对比法等调研方法,对航空服务与管理人才在培养规模、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方式、师资力量、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分析,找出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从宏观层面上来说,我国尚未出台有关政策建立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从微观层面,高层次航空服务与管理人才培养规模跟不上企业需求、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内容与市场脱节、培养方式存在局限性、师资力量薄弱、评价机制不完善等。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强化政府建立完善的培养政策,实施多元化主体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提高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契合度,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等对策,培养适应于航空业发展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陈超[10](2020)在《跨境电商人才需求问题的统计研究 ——基于中小型企业的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跨境电商行业的高速发展以及与国际市场的快速接轨,跨境电商人才的短缺问题逐渐凸显,且已成为制约我国跨境电商中小型企业发展的核心问题。本文基于234家企业的微观数据,采用广义线性模型、多元回归模型对我国人才需求、人才流失问题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有:(1)通过统计分析,发现80%以上的中小型跨境电商企业存在人才缺口,调研的234家企业人才需求总缺口高达2010人,平均每家企业的人才缺口8.6人,且呈扩大之势。进一步地,通过对跨境电商人才缺口建立服从Gamma分布的广义线性模型,发现企业现有人才数量、离职率、合作的科研院校数量和人均受教育年限等4个变量是跨境电商企业人才需求的共性影响因素。最后结合实证分析结果,发现规模越大的企业,人事制度与薪资福利体系较为健全,人才流动性相对较低;合作的科研院校数量越多,企业能通过联合培养或定向输送满足人才缺口;跨境电商产业中高端人才匮乏,使得高学历人才占比越大的企业对人才需求程度越小。(2)据整理的数据显示,跨境电商企业人才需求结构矛盾突出,营销及运营策划类的岗位需求量最大,占人才总需求的56.45%;商务类的人才需求量次之,约占15.8%。另外,因技术和产品类、风控类以及通关类人才匮乏,造成相应岗位的人才需求总量虽不大(对应的占比分别为14.93%、7.26%和5.56%),但企业无法通过市场得到有效满足。(3)跨境电商交易企业“留人难”问题逐步加剧,跨境电商交易企业、平台企业、服务企业平均的人才流失率分别为36.5%、23.81%、50.43%。通过构建人才流失影响因素模型,实证结果表明员工的薪资水平、企业的制度、企业前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才流失,其中,薪资水平对员工是否选择离职的影响最大。最后,本文从政府、企业、高校以及人才自身四个维度出发,结合分析结论,提出合理性建议。

二、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需求最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需求最旺(论文提纲范文)

(1)城商行人才招聘新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当前城商行人才现状
    ●人才质量提高,但人才结构单一
    ●人才流失严重,人才吸纳力欠缺
    ●人才管理冗余,人才激励不足
当前城商行人才需求情况
    ●初中级人才需求量大,是人才“主体”
    ●复合型人才需求增长,成为新趋势
    ●高端人才紧缺,人才“缺口”分化
城商行未来招聘人才方向
    ●合理优化人才结构,注重复合型人才招聘
    ●改善初中级人才占比,强化业务型人才招聘
    ●提高人才队伍素质,布局高端人才招聘

(2)需求侧视域下模具企业人才需求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模具行业人才需求现状
    1.1 专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1.2 高水平复合型人才紧缺
    1.3 人员流动性高
    1.4 用人需求缺口增大
2 模具行业人才培养的展望与思考
    2.1 加深校企合作,建立双向培养机制
    2.2 弘扬中国制造,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2.3 开展专项培养,加强本土人才培养

(3)需求分析视角下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专用术语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标
    1.3 研究意义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课程设置概念界定
        2.1.1 课程设置定义
        2.1.2 课程设置模式
    2.2 国内外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相关研究
        2.2.1 国外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研究综述
        2.2.2 国内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研究综述
    2.3 需求分析理论
        2.3.1 需求的定义
        2.3.2 需求分析的定义
        2.3.3 需求分析模型
        2.3.4 对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启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对比分析
    3.1 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目标的比较
    3.2 课程设置原则的比较
    3.3 课程设置结构比较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调查研究
    4.1 研究问题
    4.2 研究对象
    4.3 研究方法
    4.4 研究工具
    4.5 研究步骤
    4.6 结果与讨论
        4.6.1 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满意度分析
        4.6.2 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需求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问题及建议
    5.1 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主要问题
        5.1.1 课程设置没有很好地符合《国标》的要求
        5.1.2 课程设置没有很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5.1.3 课程设置没有很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
        5.1.4 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与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区别不够明显
        5.1.5 课程设置不具备院校特色
        5.1.6 课程设置没有注重动态的需求分析
    5.2 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建议
        5.2.1 根据《国标》要求设置英语专业课程
        5.2.2 根据学生的需求设置英语专业课程
        5.2.3 根据社会需求设置英语专业课程
        5.2.4 增加课程广度与深度,突出英语专业优势
        5.2.5 构建特色的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
        5.2.6 重视动态的需求分析
    5.3 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方案雏形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与展望
    6.1 总结
    6.2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6.3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邮电类院校调查问卷及访谈提纲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致谢

(4)基于爬虫技术的病案管理人才需求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爬虫环境与Scrapy框架的建立
    1.1 Scrapy爬虫原理
    1.2 框架设计思路
2 爬虫数据的保存
3 数据分析
    3.1 总体情况
    3.2 区域需求分析
    3.3 学历需求分析
    3.4 专业需求分析
4 病案管理人才需求现状
    4.1 地区差异性
    4.2 技能专业性
    4.3 培养急迫性
5 改进意见
    5.1 缩小地区病案管理的差异化
    5.2 加快培养病案专业人才

(5)“智造”背景下东莞新生代农民工再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追寻都市美好生活,实现职业价值
        1.1.2 制造工厂,新生代入城初始生存地
        1.1.3 制造业转型与人才升级之双重困局
        1.1.4 新生代再教育,成为破局的新选择
    1.2 选题意义
        1.2.1 个体意义:唤醒新生代再教育认知
        1.2.2 产业意义:重塑人力资本投入共识
        1.2.3 社会意义:开启人才红利希望曙光
        1.2.4 理论意义:丰富终身教育现实内涵
    1.3 文献综述
        1.3.1 聚焦:多样视角聚向其必要性
        1.3.2 洞察:不同维度探析存在问题
        1.3.3 对策:多方向度探寻突围路径
        1.3.4 评述:研究切入之创造性思考
    1.4 核心概念厘定
        1.4.1 东莞“智造”
        1.4.2 新生代农民工
        1.4.3 再教育
    1.5 理论支持
        1.5.1 人力资本理论
        1.5.2 终身教育理论
        1.5.3 职业生涯理论
    1.6 研究设计
        1.6.1 思路与方法
        1.6.2 创新与限制
第二章 农民工代际变化与新生代之新
    2.1 两代农民工之基本概况
        2.1.1 全国视角下之两代农民工结构
        2.1.2 东莞市域数据下之农民工结构
        2.1.3 企业调研样本下之新生代构面
    2.2 新旧交替的代际特征比较
        2.2.1 受教良好,关心教育
        2.2.2 频密跳槽,职涯沉浮
        2.2.3 价值多元,心态开放
        2.2.4 注重消费,追逐潮流
        2.2.5 重视权益,维权增强
        2.2.6 迷恋城市,疏离农村
第三章 “智造”背景下东莞新生代农民工再教育需求
    3.1 东莞“智造”变革和个人升级的必要性
        3.1.1 “世界工厂”的危机及困局
        3.1.2 东莞“智造”救赎东莞制造
        3.1.3 东莞“智造”倒逼个人转型
    3.2 东莞“智造”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新要求
        3.2.1 从重劳力到重脑力的高技能人才
        3.2.2 从制造到“智造”的创造性人才
        3.2.3 从单一型人才到高阶复合型人才
        3.2.4 从失调到升级同步的高学力人才
    3.3 新生代农民工个人发展对再教育的需求
        3.3.1 立足:技能习得确保安身立命
        3.3.2 发展:学历提升推动职业进阶
        3.3.3 融入:人文教育增进人城契合
第四章 新生代农民工再教育现状及问题分析
    4.1 新生代再教育的东莞实践及现状
        4.1.1 东莞市对产业人才培育的政策支持
        4.1.2 教育机构对产业变革的感知与响应
        4.1.3 工厂对新生代再教育的态度与动因
        4.1.4 新生代个体对再教育的认知与行动
    4.2 “智造”背景下东莞新生代再教育问题探析
        4.2.1 觉知困境:对再教育认知不足
        4.2.2 资源局限:支持要素投入不够
        4.2.3 供需矛盾:教育市场供求失衡
        4.2.4 系统缺失:培育体系尚待完善
        4.2.5 生涯迷途:个人发展欠缺规划
第五章 新生代之道及其再教育之策
    5.1 唤醒再教育觉知,推动认知升级
        5.1.1 提升再教育认知
        5.1.2 打造学习型社会
        5.1.3 构建学习型企业
    5.2 构建体系化培育,助力生涯发展
        5.2.1 职业技能培训——从漂泊到稳定,构筑生存基石
        5.2.2 高阶学历教育——助力职涯发展,推动职业进阶
        5.2.3 城市人文修炼——完成城市融入,切换身份标识
    5.3 探寻再教育之道,融合多维力量
        5.3.1 个人行动计划——新生代再教育实现的策略参考
        5.3.2 企业培训构建——人力资本竞争下的再教育实践
        5.3.3 政府政策支持——学习型社会的再教育实施保障
        5.3.4 借助机构力量——更切合实际需要的再教育行动
    5.4 借助新技术手段,实现灵活学习
        5.4.1 移动互联网技术,提供即时性课堂
        5.4.2 VR技术教学应用,增强沉浸式学习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基本结论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东莞制造业新生代农民工再教育情况访谈提纲
附录二 东莞制造业新生代农民工再教育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服务“一带一路”法商复合型留学生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文献综述
2 服务“一带一路”法商复合型留学生人才的培养目标
    2.1 以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发展为导向
    2.2 以培养法商复合型留学生人才为目标
    2.3 通过制定留学生人才培养方案落实人才培养目标
3 服务“一带一路”法商复合型留学生人才培养体系
    3.1 建立商科与法学交叉的课程培养体系
    3.2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环节
4 服务“一带一路”法商复合型留学生人才培养途径
    4.1 向留学生实施英语小班教学授课
    4.2 打造法商复合型的留学生师资队伍
    4.3 采取法商融合的案例教学方式进行授课
    4.4 督促留学生参加专业综合知识竞赛
    4.5 推行留学生导师制,聘请企业经理人作为留学生实务导师
5 结语

(7)英国专业博士学位教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二)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三)文献述评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五、主要研究内容
        (一)主要分期依据
        (二)各章研究内容
    六、创新之处
第一章 英国“修课模块+学位论文”专业博士学位教育的初创(1992—2000)
    第一节 英国专业博士学位教育产生的背景
        一、英国传统博士学位教育的发展与困境
        二、知识经济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驱动
        三、高等教育大众化倒逼英国博士学位教育多样化
        四、英国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强力推动
        五、对美、澳等国专业博士学位教育的学习借鉴
    第二节 英国“修课模块+学位论文”专业博士学位教育的产生
        一、英国第一个临床心理学博士计划的探索
        二、英国专业博士学位教育的初创:布里斯托尔大学等四所大学专业博士学位的设立
        三、“修课模块+学位论文”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
        四、案例:金斯顿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博士项目
    第三节 英国第一代专业博士学位教育的勃兴
        一、项目数量和学科领域快速增加
        二、在教育等五个学科领域分布最为集中
        三、新学科和子学科不断涌现
        四、从主要由“老大学”开办向全国辐射
    第四节 英国第一代专业博士学位教育评析
        一、英国第一代专业博士学位教育的主要特点
        二、英国第一代专业博士学位教育的主要问题
        三、英国第一代专业博士学位教育的主要影响
第二章 英国“混合课程+成果组合”专业博士学位教育的兴起(2000-2004)
    第一节 英国“混合课程+成果组合”专业博士学位教育产生的背景
        一、产业结构变迁和职业专业化的推动
        二、知识生产模式变革的影响
        三、三螺旋理论的引入
        四、新工党政府高等教育改革的影响
    第二节 英国“混合课程+成果组合”专业博士学位教育的产生
        一、第三届专业博士学位国际会议对“混合课程”的建构
        二、伦敦大学教育博士学位的率先转型
        三、“混合课程+成果组合”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
        四、案例:利物浦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项目
    第三节 英国第二代专业博士学位教育的扩张
        一、数量规模持续扩大
        二、学科专业领域加速拓展
        三、“新大学”直追“老大学”
    第四节 英国第二代专业博士学位教育评析
        一、第二代专业博士学位教育的主要特点
        二、第二代专业博士学位教育的主要问题
        三、第二代专业博士学位教育的主要影响
第三章 英国“工作场所+自我反思”专业博士学位教育的发展(2004至今)
    第一节 英国“工作场所+自我反思”专业博士学位教育产生的背景
        一、工作场所学习实践探索的不断深化
        二、“普职融合”理念的影响日益深刻
        三、博洛尼亚进程的持续推动
        四、2004年之后英国高等教育相关政策的影响
    第二节 英国“工作场所+自我反思”专业博士学位教育的产生
        一、2004年第五届专业博士学位国际会议的召开
        二、密德萨斯大学“基于工作的”专业博士学位教育的实践
        三、“工作场所+自我反思”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
        四、案例:索尔福德大学建筑环境专业博士项目
    第三节 英国第三代专业博士学位教育的发展
        一、数量规模从大幅扩张到平稳增加
        二、学科专业领域更趋细化
        三、学科领域分布明显不均衡
        四、“新大学”专业博士项目数超过“老大学”
        五、入学和完成人数状况
    第四节 英国第三代专业博士学位教育评析
        一、英国第三代专业博士学位教育的主要特点
        二、英国第三代专业博士学位教育的主要问题
        三、英国第三代专业博士学位教育的主要影响
第四章 英国专业博士学位教育的演进特点及启示
    第一节 英国专业博士学位教育的主要演进特点
        一、变革动力:三方主体共同作用和相互博弈
        二、价值取向:从学术性为主导到职业性为主导
        三、质量保障:从外部监控为主到“内部监控为主、外部监控为辅”
    第二节 对英国专业博士学位教育历史发展的追问与反思
        一、哲学的视角:认识论和政治论的融合
        二、权力的博弈:基于高等教育系统整合理论的分析
        三、探讨的中心:理论与实践的平衡
    第三节 英国专业博士学位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一、在相关法律法规中明确专业博士学位教育的地位
        二、构建职业性为主导的培养模式
        三、完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机制
        四、建立职业导向的质量保障机制
        五、适度拓展学科门类和招生规模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8)面向产业需求的我国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研究 ——以人工智能(类)专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和问题提出
        一、研究缘起
        二、问题提出
    第二节 概念界定
        一、高职院校
        二、专业结构调整
        三、产业需求
        四、人工智能(类)专业
    第三节 已有研究梳理与述评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述评
    第四节 研究意义与创新点
        一、研究意义
        二、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和不足
    第五节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图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产业需求与专业结构调整的理论基础及分析框架
    第一节 适配理论
        一、适配理论的缘起
        二、适配理论模型的构建
    第二节 产业需求与专业结构调整适配理论的学理分析
        一、产业需求与专业结构调整适配理论的学理引入
        二、产业需求与专业结构调整适配层次分析
    第三节 产业需求与专业结构调整的理论分析框架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面向产业需求的我国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的现实审思
    第一节 面向职业岗位群的我国高职院校专业的调整
        一、我国职业岗位群变化分析
        二、我国高职院校专业的调整
        三、我国高职院校专业与职业岗位群适配性分析
    第二节 面向行业需求的我国高职院校专业类的调整
        一、我国行业分布变化分析
        二、我国高职院校专业类的调整
        三、我国高职院校专业类与行业需求适配性分析
    第三节 面向三次产业需求的我国高职院校专业大类的调整
        一、我国三次产业规模发展的变化
        二、我国高职院校专业大类的调整
        三、我国高职院校专业大类与三次产业需求适配性分析
    第四节 面向产业需求的我国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的现实之殇
        一、专业结构调整与市场需求脱节、对口率不髙
        二、专业结构调整机制不健全,盲目跟风缺乏品牌特色
        三、专业结构与产业需求宏观有序与局部失序
    第五节 面向产业需求的我国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现实之殇的根源探寻
        一、专业结构调整中市场临界机制的失衡
        二、专业结构调整中政府临界弹性的失调
        三、专业结构调整中院校临界依赖关系的僭越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面向产业需求的我国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案例选取分析——以人工智能(类)专业为例
    第一节 理论分析及研究框架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设计
        一、案例研究方法
        二、案例选择
        三、资料收集与研究信效度
    第三节 案例描述
        一、案例背景
        二、产业需求与专业结构调整适配层次分析
    第四节 研究结论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面向职业岗位群的我国高职院校人工智能专业的调整
    第一节 面向职业岗位群的我国高职院校人工智能专业调整的基本理念
        一、学生职业能力诉求—掌握职业性创新能力
        二、高职院校及教师诉求—学科交叉思维培养“AI+复合型人才”
        三、企业职业能力诉求—高技能型、智慧型人才链的形成
    第二节 面向职业岗位群的我国高职院校人工智能专业调整的基本方式
        一、专业规模扩建与控制并行发展,满足市场弹性需求
        二、人工智能专业分布于不同院系,满足职业岗位群差异化需求
        三、拓展“异功同构”与“同功异构”的专业功能,满足消费者偏好转移性需求
    第三节 面向职业岗位群的我国高职院校人工智能专业调整的基本特征
        一、人工智能专业的调整正在向中高职衔接与普职融通多轨并行转变
        二、人工智能专业的调整逐步趋于理性化和客观化
        三、人工智能专业的调整逐步从学科交叉融合走向专业空间的多维拓展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面向行业需求的我国高职院校人工智能专业类的调整
    第一节 面向行业需求的我国高职院校人工智能专业类调整的基本理念
        一、新技术理念驱动AI行业层次结构变革
        二、新就业理念驱动AI行业技术迭代
        三、新职业理念驱动“AI+行业”与“行业+AI”形成涟漪效应
    第二节 面向行业需求的我国高职院校人工智能专业类调整的基本方式
        一、非替代性选择和扩建人工智能“新兴行业-专业类”
        二、非竞争性补贴和扶持人工智能“潜能行业-专业类”
        三、非均衡性以优带劣方式布局人工智能“优势行业-专业类”
    第三节 面向行业需求的我国高职院校人工智能专业类调整的基本特征
        一、人工智能专业类布局集中趋势明显,分布于少数专业类别
        二、人工智能专业类调整更加重视“非协同”模块化发展方式
        三、人工智能专业类调整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多样化模式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面向三次产业需求的我国高职院校人工智能专业大类的调整
    第一节 面向三次产业需求的我国高职院校人工智能专业大类调整的基本理念
        一、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业态赋能产业全链条应用场景落地实施
        二、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政策助力产业技术革命
        三、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指数驱动产业集聚效应最大化
    第二节 面向三次产业需求的我国高职院校人工智能专业大类调整的基本方式
        一、增设人工智能专业大类办学点,扩大产业规模效应
        二、增加人工智能专业大类类别,扩大产业多元效应
        三、布局人工智能专业大类梯形空间,扩大产业联动效应
    第三节 面向三次产业需求的我国高职院校人工智能专业大类调整的基本特征
        一、依靠增设专业大类和专业点数量的方式扩建规模
        二、调整理念逐步从规模效应向层次效应转变
        三、开设院校增量向中小城市和职业教育资源薄弱地区延伸
    本章小结
第八章 面向产业需求的我国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动态模型构建及对策
    第一节 面向产业需求的我国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基本原则
        一、调整理念:坚持多学科、多领域“融通、跨界”的原则
        二、调整目标:坚持培养复合型技术人才的原则
        三、调整过程:坚持产业需求与人力资源诉求协同发展的原则
        四、调整行动:坚持政策引领,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原则
    第二节 面向产业需求的我国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动态模型构建
    第三节 面向产业需求的我国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的对策
        一、设定专业结构调整目标流程
        二、完善专业结构调整外部需求环境调研机制
        三、制定专业结构调整内部要素衔接计划
        四、建立专业结构调整质量评价反馈与诊改体系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我国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学科负责人、团队建设人员及专业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2 我国高职院校人工智能(类)专业学科负责人、团队建设人员及 、专业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3 高职院校人工智能(类)专业毕业生就业调查(学生版)
附录4 高职院校人工智能(类)专业毕业生就业调查(学院版)
附录5 高职院校人工智能(类)专业毕业生就业调查(学校版)
附录6 高职院校人工智能(类)专业毕业生就业调查(企业版)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9)航空服务与管理人才培养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民航强国急需专业素养的航空服务人才
        1.1.2 民航业的发展急需大批量航空服务人才
        1.1.3 航空企业急需具备创新性航空服务人才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评述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2 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
        2.1.1 航空服务与管理
        2.1.2 人才培养
        2.1.3 航空企业需求
    2.2 理论基础
        2.2.1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2.2.2 服务管理理论
        2.2.3 新公共管理理论
3 航空服务与管理人才应具备的核心素质
    3.1 端正的职业道德素养
    3.2 牢固的安全理念
    3.3 精湛的服务技能
    3.4 良好的管理能力
    3.5 较强的团队协作精神
    3.6 熟练的语言应用能力
    3.7 强健的身心素质
4 航空服务与管理人才培养现状
    4.1 发展历史
    4.2 专业现状
    4.3 课程设置现状
5 航空服务与管理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5.1 培养政策体系不够完善
    5.2 培养规模满足不了需求
    5.3 培养目标与定位不准确
    5.4 培养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
        5.4.1 课程设置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5.4.2 实习实践与社会需求脱节
    5.5 培养方式存在较大局限性
        5.5.1 航空培训公司联合培养,不注重综合素质培养
        5.5.2 航空企业联合培养,停留于表面的合作
        5.5.3 高校独立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市场脱节
    5.6 专业师资力量薄弱
    5.7 培养评价机制不科学
6 航空服务与管理人才培养存在问题的原因
    6.1 缺乏明确的人才培养指导政策
    6.2 学科发展受传统培养模式的制约
    6.3 人才培养没有形成科学体系
    6.4 课程设置不注重行业需求
    6.5 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需求不够强烈
    6.6 专业教师的引进机制不灵活
    6.7 评价机制缺乏多元化评价主体
7 航空服务与管理人才培养对策建议
    7.1 建立完善的培养政策
        7.1.1 制定相应标准,明确非专业类院校扶持政策
        7.1.2 出台准入政策,推动人才培养创新发展
    7.2 高校按需自主调整专业设置与招生规模
    7.3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明确培养目标
    7.4 加强课程改革力度,构建科学课程体系
        7.4.1 通识课程模块
        7.4.2 专业技能课程模块
        7.4.3 职业技能拓展课程模块
        7.4.4 管理能力课程模块
        7.4.5 艺术素养课程模块
        7.4.6 专业外语能力课程模块
        7.4.7 民航信息化课程模块
        7.4.8 实习实践课程模块
    7.5 积极推进校企“产学研”合作
    7.6 制定相应标准,实施教师职称置换
    7.7 建立“点、线、面、体”立体型人才评价机制
8 结论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研究不足
        8.3.1 航空企业的调研样本太少
        8.3.2 能力培养的效果达成实证研究缺乏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10)跨境电商人才需求问题的统计研究 ——基于中小型企业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跨境电商发展现状
        二、跨境电商人才需求现状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际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跨境电商研究的回顾与评述
        二、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策略研究的回顾与评述
        三、跨境电商人才需求问题的回顾与评述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框架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框架
        三、创新点
第二章 跨境电商人才需求问题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跨境电商及人才概念的界定
        一、跨境电商的界定
        二、跨境电商人才的界定
    第二节 跨境电商人才的需求理论
        一、人才需求相关理论
        二、人才流失理论
第三章 跨境电商人才需求现状分析
    第一节 数据来源及说明
        一、研究对象与样本构成
        二、问卷设计与收集
        三、问卷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第二节 需求规模分析
        一、跨境电商产业需求总规模
        二、不同类型的跨境电商企业需求规模
    第三节 需求特征分析
        一、需求专业分析
        二、需求岗位分析
        三、需求技能分析
    第四节 人才流失分析
        一、人才流失率分析
        二、人才流失原因分析
    第五节 人才存在问题分析
        一、中小型交易企业人才存在问题分析
        二、中小型平台企业人才存在问题分析
        三、中小型服务企业人才存在问题分析
第四章 中小型跨境电商企业人才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变量选取及数据处理
        一、变量选取
        二、数据处理及指标解释
    第二节 模型选择及构建
        一、模型基础与选择
        二、模型构建
    第三节 中小型跨境电商交易企业人才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一、数据分布形态检验
        二、模型回归结果
        三、模型结果分析
    第四节 中小型跨境电商服务企业人才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一、数据分布形态检验
        二、模型回归结果
        三、模型结果分析
    第五节 中小型跨境电商平台企业人才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一、数据分布形态检验
        二、模型回归结果
        三、模型结果分析
第五章 中小型跨境电商企业人才流失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变量选取及数据处理
        一、变量选取
        二、指标量化与说明
    第二节 模型选择及构建
        一、模型基础
        二、模型构建
    第三节 中小型跨境电商交易企业人才流失影响因素分析
        一、模型回归结果与检验
        二、异方差、自相关检验
        三、回归结果分析
    第四节 中小型跨境电商服务企业人才流失影响因素分析
        一、模型回归结果与检验
        二、异方差、自相关检验
        三、回归结果分析
    第五节 中小型跨境电商平台企业人才流失影响因素分析
        一、模型回归结果与检验
        二、异方差、自相关检验
        三、回归结果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二、政策建议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后记

四、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需求最旺(论文参考文献)

  • [1]城商行人才招聘新方向[J]. 李晖. 人力资源, 2021(08)
  • [2]需求侧视域下模具企业人才需求现状研究[J]. 刘超,李力,李明. 模具技术, 2021(02)
  • [3]需求分析视角下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 李逢源.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2)
  • [4]基于爬虫技术的病案管理人才需求现状分析[J]. 袁永旭,张淑婷,赵晓婷,金鹏琛. 中国病案, 2020(09)
  • [5]“智造”背景下东莞新生代农民工再教育研究[D]. 张娟. 广西大学, 2020(07)
  • [6]服务“一带一路”法商复合型留学生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李晓宁,陈梦琦,桑元峰.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0(04)
  • [7]英国专业博士学位教育发展研究[D]. 李小丽. 河北大学, 2020(02)
  • [8]面向产业需求的我国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研究 ——以人工智能(类)专业为例[D]. 李薪茹. 天津大学, 2020(02)
  • [9]航空服务与管理人才培养问题与对策研究[D]. 陈效.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10]跨境电商人才需求问题的统计研究 ——基于中小型企业的视角[D]. 陈超. 浙江工商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最抢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