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

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论文文献综述)

孙璐,陈仙度,张莹[1](2022)在《地西他滨方案治疗中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的病态造血变化及预后价值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地西他滨方案治疗中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的病态造血变化及预后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8年6月本院收治的60例中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均接受地西他滨方案治疗,分析地西他滨方案治疗的临床疗效、病态造血及变化、预后影响因素。结果 60例患者中,完全缓解17例,部分缓解4例,骨髓完全缓解5例,血液学改善13例,总有效率为65.0%(39/60)。其中男性患者的总有效率显着低于女性(P<0.05),年龄≥60岁患者的总有效率显着低于<60岁患者(P<0.05),骨髓原始细胞数<5%患者的总有效率显着低于5%~9%、10%~19%患者(P<0.05);粒系病态造血有变化患者的总有效率显着低于无变化患者(P<0.05)。地西他滨方案治疗中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包括骨髓原始细胞、粒系病态造血及染色体核型(P<0.05)。结论中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地西他滨方案治疗的预后影响因素包括骨髓原始细胞、粒系病态造血,可作为临床参考依据。

王庚,田执梁[2](2022)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是一组影响骨髓造血干细胞、祖细胞的克隆性疾病。近年来,随着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产生了许多新型药物。目前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治疗的药物包括缺氧诱导因子脯氨酰羟化酶抑制剂、端粒酶抑制剂、剪切体抑制剂、异柠檬酸脱氢酶抑制剂、新型去甲基化剂、免疫检测点抑制剂、针对TP53突变药物、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抗CD47的单克隆抗体。对这些药物的作用机制、临床使用情况进行了总结,为患者治疗药物的选择提供参考。

黄俍键,代娣,申小惠[3](2021)在《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究黄芪-党参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作用机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构建黄芪-党参活性成分-作用靶点网络,分析其作用通路,探究黄芪-党参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搜集黄芪、党参的主要活性成分,利用Uniprot、Swiss Target Prediction获取黄芪、党参活性成分对应的靶点基因;运用GeneCard、OMIM、Drugbank检索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相关作用靶点,将黄芪-党参活性成分作用的靶点基因与疾病靶点取交集,可得黄芪-党参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有效作用靶点。通过Cytoscape 3.8.0软件构建活性成分-作用靶点蛋白网络图,并运用String数据库得到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图,应用DAVID数据库对相关作用靶点进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富集分析和基因本体论富集分析,结合相关文献分析归纳黄芪-党参治疗骨髓异常综合征的作用机制。结果:筛选获得黄芪活性成分28个,党参活性成分18个,相关作用靶点共638个,结果显示黄芪-党参可能通过肿瘤蛋白P53(Tumor Protein P53,TP53)、趋化因子受体4(C-X-C Motif Chemokine Receptor 4,CXCR4)、MYC原癌基因(MYC Proto-Oncogene, MYC)、RUNX家族转录因子1(RUNX Family Transcription Factor 1,RUNX1)等关键基因,参与JAK/STAT途径、Wnt信号通路等来发挥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作用。结论:本研究体现了黄芪-党参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作用特点,揭示了黄芪-党参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可能的作用机制,可为中医药干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为后续机制研究提供新思路和方法。

朱亚男[4](2021)在《88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病例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吉林省人民医院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MDS患者年龄、血细胞分析、染色体核型、基因突变与MDS不同诊断亚型及预后分层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15.01-2020.12在吉林省人民医院诊治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性别、年龄、临床表现、诊断亚型、预后分层、血常规、淋巴细胞亚群、骨髓形态学检查、骨髓活检、流式、染色体、基因突变等资料,应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本研究纳入MDS患者共88例,其中男性55例,女性33例,男女比例:1.66:1。2、88例MDS患者中,临床表现以贫血为首发症状,占89.77%,且多数为中重度贫血。各诊断亚型中,MDS-MLD亚型患者最多,MDS-U亚型患者最少。预后评估中,IPSS预后评分系统中危-1组患者42例最多,高危组患者3例最少;IPSS-R预后评分系统:极高危组患者21例最多,极低危组患者1例最少。3、本研究88例MDS患者平均年龄65.88岁,发病年龄高峰位于61-70岁。诊断亚型中,MDS-EB-2亚型组患者年龄较其他亚型组小。IPSS预后评分系统中,高危组患者年龄明显小于其他危险组,具有统计学意义。4、分析88例MDS患者血常规,结果显示,血象以两系、三系减少为主。各诊断亚型中MDS-EB-2患者血小板计数较低。IPSS-R预后评分系统中极高危组患者血小板计数明显较其他危险组减低,具有统计学意义。5、分析88例MDS患者骨髓染色体核型,结果显示染色体异常发生率为43.84%。各诊断亚型中,MDS-MLD患者染色体异常占37.5%最高。IPSS预后评分系统中,中危-1患者染色体异常占50%最多,低危患者染色体异常占3.125%最少。6、88例MDS患者39例行基因突变检测,结果显示基因突变率为84.6%,突变基因中剪接因子(42.42%)和表观遗传因子(39.4%)突变率较高,其中ASXL1,U2AF1,SF3B1为突变频率较高的基因,SF3B1基因突变主要见于MDS-RS亚型。各诊断亚型中,MDS-MLD患者基因突变占30.3%最高。IPSS预后评分系统中,中危-1患者基因突变占39.39%最高。结论:1、MDS以老年人发病多见,贫血为其主要临床表现。2、血细胞的减少,尤其是血小板减低对MDS的诊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3、染色体核型及基因突变检测是MDS诊断、预后评估的重要手段。

艾珂欣[5](2021)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合并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临床与实验室特征及全外显子测序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与目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是一组起源于造血干/组细胞的异质性恶性克隆性疾病,且高风险向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转化。MDS患者的髓系细胞发育异常,主要表现为无效造血及难治性血细胞减少。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Large granular lymphocyte leukemia,LGLL)是一种少见的克隆性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2016年WHO将其归类于成熟T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肿瘤。MDS合并LGLL发病率低,近20年来,仅31例患者被报道患有MDS并发LGLL(MDS-LGLL)。与MDS患者相比,MDS-LGLL患者血红蛋白水平更低,红系发育不良更为常见。目前,MDS-LGLL患者的基因突变数据非常有限,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中,我们不仅描述了 10例MDS-LGLL病例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而且通过全外显子测序技术(Whole-exome sequencing,WES)对MDS-LGLL患者的突变基因进行了更深入和全面的分析。研究目的:提高对MDS-LGLL病例临床、实验室特征的认识,通过全外显子测序技术分析MDS-LGLL病例的基因突变特征。方法:1.描述10例MDS-LGLL患者的临床指标及实验室检查结果;2.描述10例MDS-LGLL患者的病理特征及免疫、分子表型;3.通过二代测序技术对10例MDS-LGLL患者DNA进行检测,报告了与血液系统疾病发生密切相关的114个基因的突变情况;4.对单例MDS-LGLL患者分别在早期诊断为MDS时期及确诊为MDS-LGLL时期的两份骨髓样本进行全外显子测序,分别对突变基因及进行Gene ontology(GO)富集分析、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分析及差异基因富集分析;5.分别对三例MDS-LGLL患者的骨髓样本进行全外显子测序,对三例患者的共有突变基因进行GO分析、KEGG分析和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分析,筛选出特征突变及对突变基因进行功能预测。结果:1.描述了 1 0例MDS-LGLL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2.10例MDS-LGLL患者的二代测序显示:在与血液系统疾病发生密切相关的114个基因中,共发现了 37个基因的突变。其中,组蛋白修饰基因ASXL1(3/10,30%)和粘连蛋白复合物基因STAG2(3/10,30%)突变率最高;3.单例MDS-LGLL不同时期样本全外显子测序对比显示:MDS进展到MDS-LGLL的过程中,H3K4单甲基化通路富集明显增加、ZAP-70易位通路富集明显减少。4.对三例MDS-LGLL全外显子测序数据分析发现:MF组突变基因富集最明显的通路主要集中于ATP结合、DNA结合转录因子活性通路,为RNA聚合酶2特异性、组蛋白结合、组蛋白去甲基化酶结合、H3K4组蛋白甲基转移酶活性等通路;BP组突变基因富集最明显的通路是主要集中于RNA聚合酶2负性转录调控通路、DNA模板转录调节、细胞分化调控、组蛋白H3K4单甲基化、二甲基化、T细胞分化正向调节等通路;在CC组,突变集中富集最明显的通路在细胞核、细胞质膜、线粒体、转录调节复合物、组蛋白甲基转移酶复合物等。KEGG富集分析显示突变基因富集最多的通路是:代谢相关通路、肿瘤相关通路、PI3K-AKT通路、MAPK通路、Th17、Th1、Th2细胞分化、PD-L1表达和PD-1检查点通路等。5.用三个在线蛋白质功能预测网站Provean,Sift,Polyphen-2对筛选出的50个突变频率最高的共有突变进行突变功能预测,发现CCL3L1c.272T>C位点和RGPD5c.3131C>G位点基因突变在三个网站均显示为有害突变。通过Sanger测序验证,10例MDS-LGLL患者CCL3L1 c.272T>C位点和RGPD5 c.3131C>G位点的突变率分别为 50%、70%。结论:MDS和LGLL可以共同发生,但发病率较低且机制尚未明确。MDS-LGLL患者中,最多见的MDS亚型为MDS-MLD,所有MDS-LGLL患者均发生了贫血和红系发育不良。组蛋白修饰基因ASXL1(3/10,30%)和粘连蛋白复合物基因STAG2(3/10,30%)是114个基因中突变率最高的基因。MDS进展到MDS-LGLL的过程中,H3K4单甲基化相关基因富集增加,但ZAP-70易位相关基因富集减少。CCL3L1c.272T>C位点和RGPD5c.3131C>G位点突变均为有害突变,在10例MDS-LGLL患者的突变率为50%、70%。

丁宇斌[6](2021)在《青黄散调控TRIF信号通路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提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是一组异质性明显的恶性克隆性造血干细胞疾病,特征为髓系造血细胞发育异常,外周血细胞一系或多系减少,高风险进展为急性髓系白血病,MDS患者骨髓内恶性克隆的扩增可能与其免疫妥协的病理机制密切相关。青黄散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已获得确切明显的疗效,能够在改善外周血象的同时降低骨髓恶性克隆负荷。前期研究表明青黄散作用于人MDS细胞株MUTZ-1能够促进TRIF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mRNA和蛋白表达,增加细胞因子Ⅰ型干扰素(interferon,IFN)的表达,提示青黄散可能通过调控TRIF信号通路增强机体对骨髓恶性克隆的免疫杀伤而发挥临床疗效。本研究首先探索和分析了青黄散对临床MDS患者的骨髓细胞内TRIF信号通路相关基因和表观遗传调控基因的mRNA表达的影响。TRIF信号通路的激活可能是青黄散发挥临床疗效的重要机制之一,有必要在细胞实验中进一步探索哪些因素可能影响青黄散对TRIF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因此本研究以青黄散的有效成分明雄黄和靛玉红处理人MDS细胞株MUTZ-1,进行了细胞实验研究。临床研究表明青黄散的临床疗效与治疗时间相关,提示作用时间可能影响青黄散对TRIF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因此本研究在细胞实验中首先探索了同一配比的明雄黄和靛玉红在不同处理时间下对MUTZ-1细胞的TRIF信号通路的活化效应。临床实践发现不同配比的青黄散具有的临床疗效不尽相同,提示配比关系可能影响青黄散对TRIF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因此本研究在细胞实验中随后探索了不同配比的明雄黄和靛玉红在同一处理时间下对TRIF信号通路的活化效应。第一部分青黄散调控TRIF信号通路治疗MDS的临床研究研究目的:探索青黄散对MDS患者骨髓细胞内TRIF信号通路相关基因和表观遗传调控基因的mRNA表达的影响。研究方法:本研究纳入于2018年09月至2019年12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血液科接受治疗的患者共计48例,其中39例为MDS患者,9例为非恶性血液病患者。所有患者均行髂骨骨髓穿刺术抽取骨髓液样本,使用qPCR测定TRIF信号通路相关基因和表观遗传调控基因的mRNA表达量,分为以下三组:未治疗组,16例MDS患者在未服用青黄散时取样测定,取样后开始服用青黄散;已治疗组,23例MDS患者在已服用青黄散3个月时取样测定;对照组,9例非恶性血液病患者治疗过程中无需服用青黄散。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三组目的基因mRNA表达差异。研究结果:(1)TRIF信号通路相关基因mRNA表达的组间差异①与对照组相比:未治疗组IRF3基因的mRNA表达量显着性降低(P<0.01),TRIF、TRAF3、IFN基因的mRNA表达量均降低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已治疗组TRIF、TRAF3、IRF3、IFN基因的mRNA表达量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②与未治疗组相比:已治疗组IRF3、IFN基因的mRNA表达量均显着性升高(P<0.01),TRIF基因的mRNA表达量升高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TRAF3基因的mRNA表达量降低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2)表观遗传调控基因mRNA表达的组间差异①与对照组相比:未治疗组 IDH1、IDH2、SF3B1、ZRSR2、U2AF1、RUNX1、EZH2、BCOR基因的mRNA表达量均显着性降低(P<0.01,P<0.01,P<0.01,P<0.05,P<0.01,P<0.01,P<0.01,P<0.05),其余表观遗传调控基因的 mRNA 表达量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已治疗组SRSF2基因的mRNA表达量显着性升高(P<0.01),U2AF1基因的mRNA表达量显着性降低(P<0.05),其它表观遗传调控基因的mRNA表达量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②与未治疗组相比:已治疗组DNMT3A、IDH1、IDH2、SF3B1、ZRSR2、TP53、RUNX1、EZH2、BCOR基因的mRNA表达量均显着性升高(P<0.05,P<0.01,P<0.01,P<0.05,P<0.05,P<0.05,P<0.001,P<0.01,P<0.01);其余表观遗传调控基因的mRNA表达量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研究结论:(1)MDS患者骨髓细胞存在TRIF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mRNA表达下调,青黄散可能促进TRIF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mRNA表达;(2)青黄散可能促进DNA甲基化修饰(DNMT3A、IDH1、IDH2)、组蛋白修饰(EZH2)、DNA 转录(RUNX1、TP53、BCOR)、mRNA 前体剪切(SF3B1、ZRSR2)等多个表观遗传调控基因的mRNA表达。第二部分不同处理时间下明雄黄和靛玉红对人MDS细胞株TRIF信号通路的影响研究目的:探索明雄黄和靛玉红在不同处理时间下对人MDS细胞株MUTZ-1的TRIF信号通路各基因表达的调控效应。研究方法:本研究使用同一配比的明雄黄和靛玉红(35μg/L明雄黄+70μg/L靛玉红)处理人MDS细胞株MUTZ-1,分别处理48h、72h和96h,每个处理时间点均设立药物处理组和空白对照组。运用qPCR和Western Blot实验测定上述6组在处理后TRIF信号通路基因和抗氧化应激NQO1基因的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运用ELISA实验测定细胞因子Ⅰ型IFN的表达情况。研究结果:(1)氧化应激相关产物测定结果:在48h、72h、96h三个时间点GSH、MDA的含量和SOD的活力在药物处理组均较对照组显着增加(P<0.01),且均在72h显着高于48h和96h(P<0.05);(2)qPCR实验结果:在药物处理组中,TRAF3、IRF3、IFN-β基因的mRNA表达量在48h达到最大值(P<0.05),TBK1、IKKε、NQO1基因的mRNA表达量在72h达到最大值(P<0.05),TRIF、IFN-α基因的mRNA表达量在96h达到最大值(P<0.05);(3)Western Blot 实验结果:在药物处理组中,TRIF、TRAF3、TBK1、IKKε、IRF3的蛋白杂交强度相对值均在48h达到最大值(P<0.05),NQO1的蛋白杂交强度相对值在96h达到最大值(P<0.001);(4)ELISA实验结果:IFN-α和IFN-β的相对含量在96h均高于在48h和72h的相对含量(P<0.05),且在48h、72h、96h三个时间点IFN-β的相对含量均明显高于IFN-α(P<0.01)。研究结论:青黄散可能引起细胞内氧化应激并活化TRIF信号通路,促进TRIF、TRAF3、TBK1、IKKε和IRF3基因的mRNA表达和蛋白表达,细胞因子Ⅰ型IFN的表达可能具有时间依赖性,随时间增加而不断增强,且在活化前期以IFN-β表达为主。第三部分不同配比的明雄黄和靛玉红对人MDS细胞株TRIF信号通路的影响研究目的:探索不同配比的明雄黄和靛玉红对人MDS细胞株MUTZ-1的TRIF信号通路各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研究方法:本研究使用不同配比的明雄黄和靛玉红处理人MDS细胞株MUTZ-1,共设置10个处理组:A组(空白对照组),B组(35 μg/L明雄黄),C组(70μg/L靛玉红),D组(35μg/L明雄黄+35μg/L靛玉红)、E组(35μg/L明雄黄+52.5μg/L靛玉红)、F组(35μg/L明雄黄+70μg/L靛玉红)、G组(35μg/L明雄黄+315μg/L靛玉红)、H组(175μg/L明雄黄+70μg/L靛玉红)、I组(350μg/L明雄黄+70μg/L靛玉红),J组(抗氧化组,35μg/L明雄黄+70μg/L靛玉红+抗氧化剂NAC)。在处理72h后运用qPCR和Western Blot实验测定上述各组TRIF信号通路基因和抗氧化应激NQO1基因的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运用ELISA实验测定细胞因子I型IFN的表达情况。研究结果:(1)氧化应激相关产物测定结果:GSH含量在F组达到了最大值(P<0.001),在加入抗氧化剂的J组低于B-I组(P<0.001);MDA含量在H组达到了最大值(P<0.001),在J组最低(P<0.001);SOD活力在B组达到了最大值(P<0.05),在 J 组最低(P<0.05);(2)qPCR实验结果:TRIF基因的mRNA表达量在E组最高(P<0.01);IKKε、IRF3、IFN-β 基因的 mRNA 表达量在 B 组最高(P<0.05);TRAF3、TBK1基因的mRNA表达量在F组最高(P<0.05);IFN-α基因的mRNA表达量在C组最高(P<0.05);NQO1 基因的 mRNA 表达量在 D 组最高(P<0.05);TBK1、IKKε、IRF3、IFNα、IFNβ、NQO1基因的mRNA表达量在加入抗氧化剂的J组均明显低于其它各组(P<0.05);TRIF和TRAF3基因的mRNA表达量在J组均明显低于A-G组的表达量(P<0.01)但与H组和I组无明显差异(P>0.05);(3)WesternBlot实验结果:TRIF、TRAF3、TBK1蛋白表达量在C组高于其它各组(P<0.05),IKKε和NQO1蛋白表达量在D组高于其它各组(P<0.05),IRF3蛋白表达量在F组高于其它各组(P<0.001)。TRIF蛋白表达量在E组低于其他各组(P<0.01),TRAF3蛋白表达量在A组低于其他各组(P<0.01),TBK1蛋白表达量在G组低于其他各组(P<0.01),IKKε蛋白表达量在J组低于其它各组(P<0.01),IRF3蛋白表达量在H组低于其它各组(P<0.01),NQO1蛋白表达量在A组低于其它各组(P<0.01);(4)ELISA实验结果:IFN-α和IFN-β在H组达到最大值(P<0.05,P<0.01),且在H组IFN-β的相对含量明显高于IFN-α(P<0.01);(5)TOPSIS综合评价分析结果:TRIF信号通路各基因的mRNA表达总体上在F组最高,在J组最低;TRIF信号通路各基因的蛋白表达总体上在D组最高,在I组最低,J组与I组相接近。研究结论:(1)明雄黄和靛玉红在配比为1:1时可能最大程度地促进TRIF信号通路各基因的蛋白表达;(2)明雄黄和靛玉红所致细胞氧化应激可能激活TRIF信号通路级联反应并促进细胞因子Ⅰ型IFN的表达;(3)明雄黄和靛玉红所致细胞氧化应激可能影响TRIF信号通路及其终端细胞因子IFN-α和IFN-β的表达量。

李雨蒙[7](2021)在《含砷中药复方青黄散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基因靶向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基于二代基因测序技术、检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的基因突变,分析MDS基因突变类型以及基因功能组,深入探讨MDS的分子学发病机理;了解MDS患者基因突变与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分析基因突变在不同人群中的分布特点;分析复方青黄散治疗MDS疗效与基因突变的关系,寻找复方青黄散发挥治疗作用的基因靶点,为中医药个体化治疗MDS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观察性研究方法。纳入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接受复方青黄散治疗的MDS患者72例,应用二代基因测序检测MDS的基因突变,分析MDS患者基因突变类型以及基因突变与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分析复方青黄散治疗MDS疗效与基因突变的关系,探索复方青黄散发挥治疗作用的基因靶点。结果1.MDS患者基因突变72例患者中,46例(63.89%)MDS患者检出基因突变。多个基因(≥2个)突变比例显着高于单个基因突变(67.39%vs 32.61%,P<0.05)。按发生率前五位从高到低依次为:SF3B1 14 例(19.44%)、U2AF1 12 例(16.67%)、ASXL1 10 例(13.89%)、TET2 9例(12.50%)、TP53 6例(8.33%),各功能组均有基因突变,最常见的突变基因功能组依次是RNA剪切组(40.28%),其次是染色质重塑组(22.22%)和DNA甲基化组(19.44%)。2.MDS患者基因突变与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①按照年龄将患者分为<51岁(35例)和≥51岁(37例)两组,年龄≥51岁组患者伴随基因突变比例(27/37,72.97%)显着高于年龄<51岁组(19/35,54.29%)(P<0.05);与<51岁组比较(10/35,28.57%),≥51岁组多个基因突变比例(21/37,56.76%)显着增高(P<0.05);与<51岁组比较,≥51岁组患者RNA剪切组(59.46%vs 18.92%)和信号转导组(18.92%vs 8.57%)基因突变率显着增高(P<0.05)。②按性别分组,男女两组患者的基因突变比例(67.44%vs 48.28%)无显着性差异(P>0.05)。与女性(9/29,31.03%)比较,男性(22/43,51.16%)多个基因突变比例更高(P<0.05)。男性RNA剪切组突变率(22/43,51.16%)显着高于女性(7/29,24.14%)(P<0.05)。③按骨髓原始细胞比例分组,分为原始细胞<5%组(59例)与原始细胞≥5%组(13例),两组患者基因突变比例无显着差异(P>0.05)。骨髓原始细胞≥5%患者伴随≥2个基因突变比例(8/13,61.53%)显着高于骨髓原始细胞<5%患者(23/59,38.98%)(P<0.05)。与骨髓原始细胞<5%患者相比较,骨髓原始细胞≥5%患者伴随突变ASXL1比例更高(23.08%vs 11.86%,P<0.05),两组患者各个基因功能组突变率无显着差异(P>0.05)。④中医证型:按中医证型分组,脾肾阳虚、毒瘀阻滞证组(36/55,65.45%)与气阴两虚、毒瘀阻滞证组伴随基因突变的患者比例(10/17,58.82%)无显着性差异(P>0.05)。脾肾阳虚、毒瘀阻滞证多基因突变占总突变人数比例显着高于气阴两虚、毒瘀阻滞证(72.22%vs 50%)(P<0.05)。脾肾阳虚、毒瘀阻滞证患者中伴随ASXL1突变的患者比例均显着高于气阴两虚、毒瘀阻滞证(16.36%vs 5.88%)(P<0.05),脾肾阳虚、毒瘀阻滞证患者RNA剪切组突变率(27/55,49.09%)显着高于气阴两虚、毒瘀阻滞证(2/17,11.76%)(P<0.05)。3.复方青黄散治疗MDS患者疗效与基因突变的关系①外周血细胞计数:60例患者完成治疗,与治疗前相比,复方青黄散治疗后患者中性粒细胞(ANC)计数显着升高(1.64±1.36 ×109/L vs 1.29±0.94 ×109/L,P<0.05),血红蛋白(HGB)水平显着升高(92.33±46.34 g/Lvs 74.15±22.16 g/L,P<0.05),而血小板(PLT)计数无显着变化(P>0.05)。②血液学反应:治疗后,38.33%(23/60)MDS患者获得红系反应,30%(18/60)MDS患者获得粒系反应,18.33%(11/60)MDS患者获得血小板反应。③基因突变与疗效:复方青黄散治疗后,80%(48/60)MDS患者获得血液学进步或疾病稳定。有基因突变患者获得HGB反应比例显着低于无基因突变者(34.21%vs 45.45%,P<0.05),获得PLT反应比例亦显着低于无突变者(10.53%vs 31.83%,P<0.05);≥2个基因突变组ANC反应率以及HGB反应率均显着低于单个基因突变组(P<0.05);RNA 剪切功能组(50.00%vs 25.00%)、DNA 甲基化组(45.45%vs 25.00%)以及肿瘤抑制组(42.86%vs 25.00%)获得血液学进步的患者比例均显着高于转录调节功能组(P<0.05).转录调节功能组疾病进展的患者比例最高(75%)。肿瘤抑制功能组无疾病进展病例,57.14%患者疾病稳定。黏合素功能组1例,疾病稳定。④疗效与中医证型:复方青黄散治疗后,脾肾阳虚、毒瘀阻滞证患者血液学进步与疾病稳定患者比例(84.09%,37/44)显着高于气阴两虚、毒瘀阻滞证患者(68.75%,11/16)(P<0.05)。4.复方青黄散治疗MDS安全性无患者出现腹痛腹泻等消化道不良反应,无患者出现心肝肾功能异常。结论1.超过60%的MDS患者存在基因突变,以多基因(≥2个)突变为主。MDS最常见的基因突变为SF3B1、U2AF1、ASXL1、TET2以及TP53。MDS突变基因功能组多见于RNA剪切组、DNA甲基化组以及染色质重塑。2.MDS基因突变的高发生率、突变的多样性以及在不同人群中分布的差异性,表明基因突变在MDS发病机制的相关性、MDS患者的异质性以及MDS患者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3.伴随 RNA 剪切(SF3B1、U2AF1)、DNA 甲基化(TET2、DNMT3A)以及肿瘤抑制(TP53)等功能组基因突变的MDS患者对复方青黄散具有较好的治疗反应,可以作为复方青黄散治疗MDS的基因靶点。4.复方青黄散治疗MDS具有很好的安全性。

闻书雅[8](2021)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医证型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回顾MDS患者的临床资料,对MDS患者的中医证型进行研究,探讨其与患者年龄、性别、病程、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疾病分型、原始细胞比例、IPSS-R积分、染色体及基因突变的关系,以期为MDS的中医辨证论治提供一定依据。方法:按照本研究的病例纳入标准选取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明确诊断为MDS的患者,共112例,西医诊断分型标准依据2019年版《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国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医诊断标准、中医分型标准依据陈信义、杨文华教授主编的2019版《中医血液病学》和2018版《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根据患者的临床资料,四诊合参,将患者分为气阴两虚、毒瘀阻滞证,脾肾两虚、毒瘀阻滞证和邪热炽盛、毒瘀阻滞证三个证型以及虚实夹杂证(气阴两虚、毒瘀阻滞证和脾肾两虚、毒瘀阻滞证)和邪实证(邪热炽盛、毒瘀阻滞证)两个证型。运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采用SPSS 21进行数据的分析处理,分析中医证型与患者一般情况、病程、血常规、原始细胞比例、疾病分型、预后积分、染色体及基因之间的关系。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112例患者,男性62例,女性50例,最大年龄88岁,最小年龄21岁,中位年龄66.5岁。中医证型情况:气阴两虚、毒瘀阻滞证38例,脾肾两虚、毒瘀阻滞证40例,邪热炽盛、毒瘀阻滞证34例。(2)三个证型患者的中位年龄数值差距较小,其中中位年龄最大的为脾肾两虚、毒瘀阻滞证,最小的为气阴两虚、毒瘀阻滞证,中位年龄三组证型的年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根据对MDS患者中医证型与性别的统计分析,三个证型的患者在性别上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3)患者病程方面依据病程不足1年、1-<2年、2-<5年、5-<10年和10年及以上进行分级,经统计分析得出,不同证型之间的病程分布情况未见统计学差异。(4)以患者的中医证型不同为分组,分析患者的中医证型与血红蛋白的关系,脾肾两虚、毒瘀阻滞证组患者的中位血红蛋白数值最大,邪热炽盛、毒瘀阻滞证组最小,三组的血红蛋白数值上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5)112例患者的中位血小板数值为42×109/L,脾肾两虚、毒瘀阻滞证的患者中位血小板数值最大,为52×109/L,气阴两虚、毒瘀阻滞证的患者中位血小板数值最少为32.5×109/L,经统计分析后,不同证型与血小板计数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6)通过对三个证型与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的分析发现,脾肾两虚、毒瘀阻滞证组的患者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的中位值最大,为1.44×109/L,邪热炽盛、毒瘀阻滞证组的中位值最小,为0.81×109/L,经统计分析后可知,三个证型的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7)将骨髓原始细胞<5%和≥5%分为2类,探讨中医证型与其相关性,共收集到110例,其中原始细胞比例<5%77例,原始细胞比例≥5%33例,三个证型中原始细胞比例≥5%占各自证型的百分比最高的为邪热炽盛、毒瘀阻滞证,占38.2%,占比最少的为脾肾两虚、毒瘀阻滞证,占25%,但三个证型之间的骨髓原始细胞增多程度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8)按WHO(2016)标准分型将所有患者归类为MDS-EB型和非MDS-EB型,探究中医证型与WHO分型的关系共纳入106例,其中MDS-EB型37例,非MDS-EB型69例。邪热炽盛、毒瘀阻滞证的MDS-EB型所占比例高于其他两组,但经统计后三个证型的分型情况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9)预后积分参考IPSS-R预后积分,纳入的为入组时有具体原始细胞数目、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染色体检查的患者,符合的患者共有94例。预后积分不同证型之间的IPSS-R积分存在统计学差异,遂将三组证型与预后积分的差异进行两两比较,经统计分析得出,气阴两虚、毒瘀阻滞证和脾肾两虚、毒瘀阻滞证与邪热炽盛、毒瘀阻滞证之间的预后积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0)本研究所纳入的病例中包含染色体检查的有94例,依据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IPSS-R中的染色体分级分为极好、好、中等、差、极差5个等级,其中极好3例,好55例,中等21例,差3例,极差12例,经比较不同证型之间染色体分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为明确各组之间的具体差异,遂将该资料进行两两比较,经比较后可知,邪热炽盛、毒瘀阻滞证与另外两组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11)本研究纳入的基因检测患者52例,因患者所选检查项目不同,各个基因的检测数目各有差异,本部分研究以证型为分组,分析各个证型与突变基因之间的相关性,三个证型在TP53基因突变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在其他基因突变上的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为进一步明确中医证型与TP53基因之间的关系,对三个证型的TP53基因突变情况进行两两分析,经分析后得,不同证型之间的TP53基因突变情况未见明显差异。将气阴两虚、毒瘀阻滞证及脾肾两虚、毒瘀阻滞证合为1组(虚实夹杂证)探究其与邪热炽盛、毒瘀阻滞证(邪实证)的TP53基因得关系,经统计分析后,虚实夹杂证与邪实证在TP53基因突变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据本研究所得结果,本研究所应用的中医证型与IPSS-R预后积分、染色体分级、TP53基因突变有相关性。并且邪热炽盛、毒瘀阻滞证患者预后差,染色体分级不佳,邪实证(邪热炽盛、毒瘀阻滞证)患者易发生TP53突变。

汪晓悠[9](2021)在《阿扎胞苷联合HAG方案对老年髓系血液肿瘤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阿扎胞苷联合HAG方案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和(或)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临床疗效并对安全性进行分析。方法依据国内诊疗指南诊断标准,纳入41例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和(或)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其中25例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随机分为AZA-HAG组和DAC-HAG组,每组分别有13例和12例。AZA-HAG组采用阿扎胞苷75mg/m2,皮下注射,1次/天,d1-7;联合HAG方案:高三尖杉酯碱1mg/(m2·d),静脉滴注,1次/天,d1-14;阿糖胞苷10mg/(m2·d),皮下注射,q12h,d1-14;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200ug/(m2·d),皮下注射,d0-14;28天为1个疗程。DAC-HAG组把阿扎胞苷更换为地西他滨DAC)10mg/m2·d),静脉滴注,1次/天,d1-5,联合HAG方案。而16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全部给予AZA-HAG方案治疗。观察41例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ORR)、完全缓解率(CR),同时观察所有患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随访事件为2019年7月至2021年2月。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25.0软件,采用非参数秩序和检验进行组间疗效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阿扎胞苷联合HAG方案治疗29例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和(或)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的总有效率(ORR)86.20%、完全缓解率(CR)75.86%。对13例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16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的总有效率(ORR)及完全缓解率(CR)分别为84.61%、76.92%及87.50%、75.00%。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中分别对原发性或继发性、预后较好组或预后不良组、M5型或非M5型以及>70岁或≤70岁患者进行组间疗效比较,每组总有效率(ORR)及完全缓解率(CR)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中分别对初诊性或复发性、RAEB型或非RAEB型以及(IPSS)预后较好组或预后不良组进行组间疗效比较,每组总有效率(ORR)及完全缓解率(CR)均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中对比AZA-HAG方案组与DAC-HAG方案组间总有效率(ORR)及完全缓解率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AZA-HAG方案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但发生率低为59.12%,早期死亡患者1例(3.44%)。结论阿扎胞苷联合HAG方案治疗老年急性白血病和(或)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可以显着提高患者的缓解率,且不良反应发生少,耐受性较好。

欧阳丹[10](2021)在《江西省老年髓系恶性血液肿瘤证型分布规律回顾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总结江西省老年髓系恶性血液肿瘤常见的中医证型分布及疾病特征,以期更好的指导临床诊治。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120例居住生活在江西省内老年髓系恶性血液肿瘤患者的病史资料,所有患者的中医四诊资料经副主任中医师及以上职称的医师复核,建立病历资料数据库,采用SPPS26.0软件对患者的居住地、年龄、性别、常见症状、舌象、脉象、证型、外周血象、骨髓增生情况、既往合并疾病、病程、中药用药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本课题研究的120例患者均来自江西省内各地市,其中男性71例(59.17%),女性49例(40.83%),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平均年龄在70.36±6.80岁。(2)在120例患者中,脾虚痰湿证有46例,气血两虚证26例,气阴两虚证20例,瘀毒内结证20例,脾虚痰湿证所占比例最高(38.33%)。(3)中医证型与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血红蛋白计数无统计学意义(P>0.05)。白细胞低于正常值所占比例最多,其中以气血两虚证所占比例最多(80.77%),高白细胞所占比例最低。血小板低于正常值的比例均超过一半以上,其中以气阴两虚证所占比例最多(95.83%)。脾虚痰湿证、气阴两虚证、瘀毒内结证中度贫血所占比例均超过一半以上,其中气血两虚证以重度贫血所占比例最多(46.15%),可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参考。(4)中医证型与骨髓增生情况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骨髓增生情况均以活跃或明显活跃最多,符合该疾病的特征。(5)120例患者临床常见症状出现的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头晕乏力、食少纳呆、出血症状、口干口苦、形体消瘦、发热、汗出气短、心悸失眠、手足心热、周身疼痛,其中头晕乏力、食少纳呆、出血症状所占的比例较多,符合该疾病的临床表现。(6)在120例患者中,既往合并疾病以心脏疾病、高血压病、糖尿病、脑血管疾病、肺系疾病出现例数较多。将中医证型与合并疾病进行比较,中医证型与合并疾病的关系无统计学意义(P>0.05)。气血两虚证在心脏疾病所占的比例最多(44.68%),气阴两虚证在高血压病(38.46%)和糖尿病(38.46%)中所占的比例较多,因病例数相对较少,可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做进一步的临床研究。(7)中医证型与病程之间的关系具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01),在120例患者中,病程>6月有82例,病程≤6月有38例,其中病程>6月的患者中以脾虚痰湿证者多见,有40例,占比48.78%,占总例数的33.33%。瘀血内结证在病程≤6月的例数最多,有21例,占比52.26%,占总例数的87.5%。江西省老年髓系恶性血液肿瘤病程短者多为急性起病,传变快,见于瘀毒内结证,病程长者多见于脾虚痰湿证。(8)在120例患者中有116例(96.67%)患者服用中药汤剂,有4例患者未服用中药汤剂,116例患者应用中药共204味,按其出现的频次由高到低排在前20位的分别为炒白术(58.62%)、黄芪(51.72%)、当归(44.83)、茯苓(41.38)、党参(34.48%)、法半夏(32.76%)、白芍(31.90%)、柴胡(31.03%)、仙鹤草(30.17%)、太子参(26.72%)、陈皮(25.86%)、炙甘草(24.14%)、山药(22.41%)、桔梗(19.83%)、茜草(18.97%)、升麻(17.24%)、薏苡仁(17.24%)、炒枳壳(16.38%)、肿节风(14.66%)、鸡血藤(12.93%)。使用的中药主要以益气补血、健脾化湿、理气化痰等功效为主。结论:(1)江西省老年髓系恶性血液肿瘤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平均年龄在70.36±6.80岁。(2)常见的中医证型以脾虚痰湿证较多、其次为气血两虚证、气阴两虚证、瘀毒内结证。(3)常见的临床表现排在前六位的有头晕乏力、食少纳呆、出血症状、口干口苦、形体消瘦、发热。(4)既往合并疾病以心脏疾病、高血压病、糖尿病、脑血管疾病、肺系疾病出现例数较多。(5)白细胞低于正常值以气血两虚证多见,高白细胞以瘀毒内结证较多见;气血两虚证以重度贫血多见;血小板低于正常值以气阴两虚证多见。(6)病程长者多见于脾虚痰湿证,病程较短者多见于瘀毒内结证。(7)使用的中药以益气补血、健脾化湿、理气化痰等功效为主。本研究对中医证型分布及疾病特征的认识可以为江西省老年髓系恶性血液肿瘤的中医辨证分型及诊治提供参考。

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论文提纲范文)

(1)地西他滨方案治疗中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的病态造血变化及预后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3 方法
        1.3.1 临床特点和评价指标
        1.3.2 骨髓形态学评估指标
    1.4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地西他滨方案治疗中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的影响因素分析
    2.2 地西他滨方案治疗中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预后影响因素的Cox回归模型分析
3 讨论

(2)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HIF脯氨酰羟化酶抑制剂
2 端粒酶抑制剂
3 剪切体抑制剂
4 IDH抑制剂
5 新型去甲基化剂
6 免疫检测点抑制剂
7 针对TP53突变药物
8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9 抗CD47的单克隆抗体
1 0 结语

(3)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究黄芪-党参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黄芪、党参活性成分的收集
    1.2 主要活性成分对应靶点信息的获取
    1.3 疾病靶点的获取
    1.4 成分-靶点网络构建
    1.5 PPI网络构建
    1.6 靶点基因富集分析
    1.7 分子对接验证
2 结果
    2.1 黄芪-党参活性成分筛选
    2.2 黄芪-党参活性成分作用靶点的预测
    2.3 构建活性成分-靶点网络图
    2.4 黄芪-党参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关键靶点筛选及PPI网络构建
    2.5 关键靶点KEGG分析与GO富集分析
    2.6 分子对接验证结果
3 讨论

(4)88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病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基因突变及相关病因研究
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对象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2 实验方法
        2.1 资料采集
        2.2 数据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一般临床情况
        3.1.1 性别
        3.1.2 年龄
        3.1.3 临床表现
        3.1.4 诊断亚型分布情况
        3.1.5 预后分层情况
        3.2 实验室检查
        3.2.1 血常规分析
        3.2.2 淋巴细胞分析
        3.3 专科检查
        3.3.1 骨髓形态学检查
        3.3.2 骨髓活检及流式
        3.3.3 染色体核型分析
        3.3.4 基因突变分析
        3.4 治疗
    4 讨论
        4.1 年龄
        4.2 血常规分析
        4.3 染色体核型
        4.4 基因突变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5)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合并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临床与实验室特征及全外显子测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合并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临床及实验室特征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材料、试剂与仪器
        2.2 研究对象
        2.3 实验步骤及方法
        2.4 MDS-LGLL诊断标准
    3. 结果
        3.1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合并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检查
        3.2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合并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病理和免疫表型特征
        3.3 二代测序
    4. 讨论
    5. 结论
    6.不处
第二章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合并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全外显子测序分析及基因突变筛选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材料、试剂与仪器
        2.2 研究对象
        2.3 实验步骤及方法
    3. 结果
        3.1 单例患者不同时期全外显子测序结果分析
        3.2 三例MDS-LGLL患者全外显子测序结果分析
        3.3 突变基因筛选
        3.4 突变基因功能预测
        3.5 Sanger测序验证
    4. 讨论
    5. 结论
    6.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对照表
致谢

(6)青黄散调控TRIF信号通路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青黄散调控TRIF信号通路治疗MDS的临床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主要材料
        1.2 qPCR实验方法
        1.3 治疗方法
        1.4 统计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病例信息
        2.2 样本信息
        2.3 临床基线特征分析
        2.4 目的基因mRNA表达的组间差异
    3. 讨论
        3.1 青黄散可能促进TRIF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mRNA表达
        3.2 青黄散可能影响多个表观遗传调控基因的mRNA表达量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不同处理时间下明雄黄和靛玉红对人MDS细胞株TRIF信号通路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1.1 主要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细胞增殖抑制试验(CCK-8法)
        2.2 氧化应激相关产物的测定
        2.3 qPCR检测TRIF信号通路各基因和NQO1的mRNA表达情况
        2.4 Western Blot检测TRIF信号通路各基因和NQO1的蛋白表达情况
        2.5 ELISA检测细胞因子IFNα和IFNβ的相对含量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不同配比的明雄黄和靛玉红对人MDS细胞株TRIF信号通路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1.1 主要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氧化应激相关产物的测定
        2.2 qPCR检测TRIF信号通路各基因和NQO1的mRNA表达情况
        2.3 Western Blot检测TRIF信号通路各基因和NQO1的蛋白表达情况
        2.4 ELISA检测细胞因子IFNα和IFNβ的相对含量
    3. 讨论
        3.1 不同配比的明雄黄和靛玉红对TRIF信号通路的影响
        3.2 氧化应激对TRIF信号通路的影响
        3.3 从氧化应激探讨青黄散的药性功效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一 青黄散治疗MDS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MDS的先天免疫应答异常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创新点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

(7)含砷中药复方青黄散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基因靶向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含砷中药雄黄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DS)的研究概况
        1 含雄黄复方中药治疗MDS的临床研究
        2 含雄黄中药及雄黄活性成分(As_2S_2)治疗MDS的机制研究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基因突变及预后研究进展
        1 RNA剪切基因
        2 DNA甲基化基因
        3 染色质重塑基因
        4 转录调节、肿瘤抑制和信号转导基因
        5 粘合素基因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含砷中药复方青黄散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基因靶向性研究
    前言
    研究方案
        1 研究目的及内容
        2 研究对象
        3 试验设计
        4 统计学方法
        5 患者临床特征
        6 研究结果
    讨论
        1 MDS基因突变情况
        2 MDS基因突变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
        3 MDS基因突变与靶向治疗
        4 含砷中药复方青黄散治疗MDS具有靶向性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医证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1.2.3 中医分型标准
        1.3 病例纳入标准
        1.4 病例排除标准
    2.研究方法
        2.1 收集并整理病例
        2.2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一般资料
    2.症状情况
    3.中医证型情况
        3.1 中医证型与年龄
        3.2 中医证型与性别
        3.3 中医证型与病程
        3.4 中医证型与血常规
        3.4.1 中医证型与血红蛋白
        3.4.2 中医证型与血小板计数
        3.4.3 中医证型与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
        3.5 中医证型与原始细胞增多程度
        3.6 中医证型与WHO(2016)分型
        3.7 中医证型与预后积分
        3.8 中医证型与染色体
        3.9 中医证型与突变基因
讨论
    1.症状分布情况分析
    2.中医病因病机分析
    3.中医证型分析
        3.1 中医证型与一般情况
        3.2 中医证型与病程
        3.3 中医证型与血常规
        3.4 中医证型与原始细胞增多程度
        3.5 中医证型与患者疾病分型和预后积分
        3.6 中医证型与染色体
        3.7 中医证型与基因突变
    4.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一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医证型研究概况
    1.中医对于髓毒劳病因病机的认识
    2.现代中医血液学家对中医证型的认识
    3.中医证型与其他各因素之间的研究
        3.1 中医证型与病程
        3.2 中医证型与西医分型、预后积分及危险分层
        3.3 中医证型与实验室检查
        3.3.1 中医证型与血常规
        3.3.2 中医证型与原始细胞比例
        3.3.3 中医证型与染色体检查
        3.3.4 中医证型与基因检查
        3.3.5 中医证型与其他指标
        3.3.6 中医证型与生存期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细胞遗传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现状
    1.细胞遗传学
        1.1 del(5q)
        1.2 -7 和del(7q)
        1.3 17 号染色体异常
        1.4 del(20q)
        1.5 复杂核型
    2.分子生物学
        2.1 表观遗传学调控因子
        2.1.1 DNA甲基化
        2.1.2 组蛋白调节基因
        2.2 剪切因子
        2.2.1 SF3B1
        2.2.2 SRSF2
        2.2.3 U2AF1
        2.3 转录因子
        2.3.1 RUNX1
        2.3.2 TP53
        2.3.3 BCOR
        2.3.4 SETBP1
        2.4 RAS通路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阿扎胞苷联合HAG方案对老年髓系血液肿瘤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设计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
    1-5 统计学方法
2.研究结果
    2-1 研究对象分析
    2-2 疗效分析
    2-3 不良反应分析
    2-4 随访结果
3.讨论
4.结论
参考文献
阿扎胞苷联合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及骨髓增生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s)
致谢

(10)江西省老年髓系恶性血液肿瘤证型分布规律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历史回顾
1.研究资料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纳入标准
    1.4 病例排除标准
    1.5 病历收集方法
    1.6 统计学方法
2.研究结果
    2.1 江西省老年髓系恶性血液肿瘤患者一般信息分布
    2.2 江西省老年髓系恶性血液肿瘤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2.3 中医证型分布与血常规的关系
    2.4 中医证型分布与骨髓增生情况的关系
    2.5 临床常见症状分布情况
    2.6 既往合并疾病情况
    2.7 中医证型分布与既往合并疾病的关系
    2.8 中医证型分布与病程的关系
    2.9 江西省老年髓系恶性血液肿瘤中药应用情况
3.分析与讨论
    3.1 脾虚与痰湿的关系
    3.2 江西省老年髓系恶性血液肿瘤患者一般信息分析
    3.3 江西省老年髓系恶性血液肿瘤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分析
    3.4 中医证型与血常规的关系分析
    3.5 中医证型与骨髓增生情况分析
    3.6 临床常见症状分布情况分析
    3.7 既往合并疾病情况分析
    3.8 中医证型与既往合并疾病的关系分析
    3.9 中医证型与病程的关系分析
    3.10 老年髓系恶性血液肿瘤中药使用情况分析
4.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四、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论文参考文献)

  • [1]地西他滨方案治疗中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的病态造血变化及预后价值分析[J]. 孙璐,陈仙度,张莹. 当代医学, 2022(06)
  • [2]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J]. 王庚,田执梁. 现代药物与临床, 2022(02)
  • [3]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究黄芪-党参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作用机制[J]. 黄俍键,代娣,申小惠. 中医临床研究, 2021(28)
  • [4]88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病例分析[D]. 朱亚男.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合并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临床与实验室特征及全外显子测序研究[D]. 艾珂欣. 南方医科大学, 2021(02)
  • [6]青黄散调控TRIF信号通路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作用机制研究[D]. 丁宇斌.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7]含砷中药复方青黄散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基因靶向性研究[D]. 李雨蒙.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8]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医证型的临床研究[D]. 闻书雅.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阿扎胞苷联合HAG方案对老年髓系血液肿瘤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的研究[D]. 汪晓悠. 汕头大学, 2021(02)
  • [10]江西省老年髓系恶性血液肿瘤证型分布规律回顾性研究[D]. 欧阳丹.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