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变抑制剂论文-卢绪娟,祝叁强

褐变抑制剂论文-卢绪娟,祝叁强

导读:本文包含了褐变抑制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红叶石楠,扦插,褐变

褐变抑制剂论文文献综述

卢绪娟,祝叁强[1](2018)在《褐变抑制剂在红叶石楠硬枝扦插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红叶石楠当年生茎段为接穗,以活性炭(AC)、抗坏血酸(Vc)和次氯酸钠(NaClO)为褐变抑制剂,对红叶石楠当年生硬枝扦插过程中褐变抑制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适宜浓度的AC、Vc和NaClO对红叶石楠接穗褐变均有显着抑制效果;先用0.05%NaClO浸泡接穗24h,再用AC包裹接穗横切面,是褐变抑制的最佳措施。(本文来源于《农村科学实验》期刊2018年16期)

张莉会,乔宇,廖李,汪超,钟晓凌[2](2018)在《不同酶抑制剂对控制鲜切山药褐变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延缓鲜切山药的褐变,采用不同酶抑制剂对其进行处理,研究贮藏期间山药褐变情况。将鲜切山药用不同浓度谷胱甘肽、半胱氨酸和亚硫酸钠3种酶抑制剂浸泡,贮藏期间测定山药理化指标及营养成分。结果表明, 3种酶抑制剂可显着降低鲜切山药褐变度、总酚的损失(p<0.05),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其中0.5 mmol/L谷胱甘肽、0.1 mmol/L半胱氨酸以及0.06%亚硫酸钠处理的鲜切山药效果较好,3种酶抑制剂相比, 0.5 mmol/L谷胱甘肽效果最好,贮藏5 d后,褐变度为2.29、总酚含量为0.224 mg/g、多酚氧化酶(PPO)活性为0.219 U/(min·g)、过氧化氢酶(POD)活性为47.81 U/(min·g),能有效延缓鲜切山药褐变程度,且褐变度与总酚、PPO和POD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因此, 3种酶抑制剂中0.5 mmol/L谷胱甘肽能最大程度的控制鲜切山药褐变,延长其贮藏期。(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期刊2018年10期)

赵嫚,李华,任飞[3](2018)在《几种天然抑制剂对鲜切甘薯酶促褐变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褐变度为指标,研究甘薯加工过程中几种天然抑制剂对甘薯组织中多酚氧化酶(PPO酶)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在5种天然抑制剂中,单一使用植酸对鲜切甘薯酶促褐变的抑制效果最好,且当质量浓度≥0.4%时,可有效抑制鲜切甘薯酶促褐变,最佳抑制效果的添加浓度为1%;通过正交优化试验进行复合抑制剂的优化组合,其最佳抑制褐变条件为:0.4%植酸、0.6%L-赖氨酸、0.2%壳聚糖、0.3%菠萝酶。(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期刊2018年05期)

连文绮,樊迎,张丹[4](2018)在《不同褐变抑制剂对鲜切苹果保鲜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鲜切苹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柠檬酸、抗坏血酸、亚硫酸钠、氯化钙4种单一褐变抑制剂及其复配后在同一条件(温度4℃,浸泡时间15 min,储藏时间10 d)下,对鲜切苹果保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鲜切苹果经过4种褐变抑制剂处理后,褐变程度都得到了明显改善,其各自抑制褐变的最佳质量浓度分别为:柠檬酸4 mg/m L、抗坏血酸3 mg/m L、亚硫酸钠25 mg/m L、氯化钙15 mg/m L;柠檬酸、抗坏血酸和氯化钙复配后的最佳组合为4.0 mg/m L柠檬酸+2.5 mg/m L抗坏血酸+15 mg/m L氯化钙。(本文来源于《山西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02期)

常大伟,魏送送,刘树兴,罗仓学[5](2016)在《抑制剂对梨浊汁酶促褐变的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酶促褐变是梨汁加工和贮藏过程中的主要技术难题之一,其严重影响梨汁的外观、风味等品质。文章以酥梨为试验材料,考察抗坏血酸(AA)、氯化钙、柠檬酸、β-环糊精(β-CD)、乙二胺四乙酸(EDTA)5种抑制剂及其组合对梨浊汁酶促褐变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在所选浓度范围内,单一抑制剂对多酚氧化酶相对酶活的抑制强弱顺序为:AA>氯化钙>柠檬酸>β-CD>EDTA,当AA、β-CD、EDTA 3种抑制剂结合使用时具有协同作用。通过正交试验设计得出最佳抑制剂组合为:0.10%AA+0.4%β-CD+0.08%EDTA,不仅能够较好地保存果汁中的酚类物质,而且可以使梨汁中多酚氧化酶活性降至未添加防褐变剂时的9.6%,获得色值较好的梨汁产品。(本文来源于《食品与机械》期刊2016年02期)

陈春刚,伊丽华,胡胜杰[6](2016)在《不同干燥方式及抑制剂对小麦胚芽褐变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比较鼓风干燥、微波干燥及远红外干燥3种干燥方式,研究其对小麦胚芽褐变的影响。小麦胚芽干燥后进行糖化,过滤后取滤液,通过分光光度计测定430 nm处吸光度,并用比较测色仪测定其色度,得出远红外干燥的小麦胚芽汁色度最小。采用正交试验对褐变抑制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最佳工艺条件为鼓风干燥温度50℃,抗坏血酸添加量8 mg,处理时间6 h。(本文来源于《农产品加工》期刊2016年03期)

王春苗,陆胜民,张俊[7](2015)在《3种褐变抑制剂对柑橘罐头营养品质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抗坏血酸(V_C)、茶多酚、亚硫酸钠对柑橘罐头褐变的抑制以及营养成分的影响。[方法]在罐头中分别添加VC、茶多酚、亚硫酸钠后进行保质期加速试验,定期测定罐头中的褐变指数、5-HMF、DPPH·、ABTS+·、V_C、总酚。[结果]试验显示,抗坏血酸、茶多酚、亚硫酸钠均能减少褐变和降低5-HMF的生成,提高DPPH·、ABTS+·的清除率,减少V_C、总酚的损失;且亚硫酸钠抗褐变能力优于V_C和茶多酚,但是亚硫酸钠抗氧化营养物质的保存能力要低于后两种物质。[结论]研究可为罐头食品在保质期内提高产品品质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5年35期)

易建华,董新玲,朱振宝,赵雪萌[8](2015)在《褐变抑制剂对苹果多酚氧化酶抑制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不同褐变抑制剂对苹果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抑制机理,采用磷酸缓冲液构建苹果汁模拟体系,选取苹果中含量较多的酚类物质绿原酸作为试验对象,以磷酸缓冲液为苹果汁模拟体系,选取4-己基间苯二酚(4-HR)、草酸、苯甲酸和对甲氧基苯甲酸为抑制剂,通过模拟试验研究抑制剂对绿原酸模拟苹果汁酶促褐变特性的影响,揭示抑制剂对苹果汁PPO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抑制剂对PPO的抑制机理差异较大,其中4-HR和草酸对PPO的抑制作用为竞争性抑制,植酸为混合性抑制,而苯甲酸为非竞争性抑制。该研究可为利用抑制剂控制苹果汁褐变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食品与机械》期刊2015年04期)

周丹[9](2015)在《抑制剂对板栗酶促褐变的抑制作用及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板栗果实风味独特,很受消费者欢迎,然而在加工过程中,板栗受到机械损伤之后容易发生酶促褐变,导致颜色变深,十分影响产品的视觉感官。本文首先研究低温贮存板栗的内部和表面褐变度、多酚氧化酶活性、过氧化物酶活性以及多酚含量的变化,并从中探究褐变过程机理;然后研究了几种化合物(水杨酸、抗坏血酸、植酸、4-己基间苯二酚、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盐(EDTA-2Na)和中性蛋白酶)对板栗内部和表面褐变度、多酚氧化酶活性和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之后进行了水杨酸、抗坏血酸、植酸、4-己基间苯二酚对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的酶促动力学研究,判断这几种抑制剂对酶的抑制方式;接着使用Auto Dock4.2分析这几种化合物与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的结合位置;最后利用响应面实验确定最佳的褐变抑制剂配比并应用于制作板栗酱。具体实验结果如下:(1)板栗仁表面褐变程度较小,但褐变速度较快;而板栗仁切片的截面(即板栗仁内部)褐变程度较大,但变化相对缓慢。6天低温储存期内,板栗总酚含量在贮藏前2天下降了34%,之后变化不明显;多酚氧化酶(PPO)的酶活力在第1天增加了42%,之后迅速下降,2天之后到达了较低水平,到第4天降到13%;过氧化物酶(POD)的活力一直呈下降趋势,在1天后POD活力下降了16%,2d后POD活力下降了50%。(2)通过测定水杨酸、抗坏血酸、植酸、4-己基间苯二酚、EDTA-2Na和中性蛋白酶对板栗褐变度以及PPO和POD的影响,发现0.3g/L的水杨酸对板栗酶促褐变抑制效果最好,而且水杨酸还能够对板栗PPO有抑制作用;低于0.4.g/L的抗坏血酸会使板栗褐变加强,却对PPO的活性没有影响,但是大于0.1g/L的抗坏血酸几乎能够完全的抑制板栗POD的活性;当浓度高于0.01%(v/v)并且小于0.05%(v/v)时,植酸溶液对板栗表面褐变和内部褐变都能起到很好的抑制;4-己基间苯二酚只有在浓度为0.1g/L以内时对板栗切片的褐变有抑制作用;0.3g/L的EDTA-2Na溶液能同时抑制板栗表面和切片截面的褐变,但是浓度达到0.5g/L会影响板栗的颜色;中性蛋白酶处理时间小于30mmin时能够有效的抑制板栗表面和内部的褐变,在40℃下处理120min后,中性蛋白酶处理的PPO活性下降了96%,POD活力也仅为新鲜粗酶液中POD的32%。(3)水杨酸、抗坏血酸、植酸和4-己基间苯二酚这些褐变抑制剂对PPO和POD的动力学影响实验表明:对PPO表现出竞争性抑制作用的有水杨酸、植酸、4-己基间苯二酚,抗坏血酸为反竞争抑制剂;对于POD,抗坏血酸和植酸都是它的竞争性抑制剂,低浓度的4-己基间苯二酚对POD有反竞争性抑制作用,而水杨酸对POD的抑制作用不明显。(4)在动力学实验中水杨酸、植酸和4-己基间苯二酚都对PPO有竞争性抑制作用,通过Autodock 4.2分析发现,这叁个化合物和PPO的对接方式除了氢键还有其他的相互作用力;竞争性抑制POD活性的植酸也是由于除了氢键以外,还可以和POD之间有π-π阳离子作用,同样能够竞争性抑制POD的抗坏血酸结合了POD活性中心的丝氨酸。(5)制作板栗酱时,以水杨酸、抗坏血酸和植酸为褐变抑制剂,利用响应面分析法得出其较佳配比为:0.44g/L的水杨酸、0.6g/L的抗坏血酸和0.03%(v/v)的植酸。在此浓度下板栗能够在短时间内保持新鲜的颜色,能够满足工业生产中短期暂存而不致褐变的需要。经过此配比下的褐变抑制剂的护色和添加了抗氧化剂的板栗酱,经过高温灭菌后显示出较低的褐变度;而单独使用褐变抑制剂护色的板栗酱与空白对照相比,也对褐变有显着的抑制作用(p<0.01)。说明实验得出的护色剂作用较明显,可以考虑运用在实际生产中。(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期刊2015-05-01)

何洋,包清彬,李良川,李继平[10](2015)在《抑制剂防止柠檬干片褐变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优选防柠檬干片褐变的抑制剂为目的,考察了L-半胱氨酸盐酸盐(L-Cys)、山梨酸钾、双乙酸钠、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2Na)对柠檬干片褐变程度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对各影响因素进行优化。实验结果表明:L-半胱氨酸盐酸盐(L-Cys)为较优抑制剂,在浓度为0.25%、温度为40℃、浸泡时间为4 h的条件下处理柠檬能显着抑制柠檬干褐变。(本文来源于《食品科技》期刊2015年04期)

褐变抑制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延缓鲜切山药的褐变,采用不同酶抑制剂对其进行处理,研究贮藏期间山药褐变情况。将鲜切山药用不同浓度谷胱甘肽、半胱氨酸和亚硫酸钠3种酶抑制剂浸泡,贮藏期间测定山药理化指标及营养成分。结果表明, 3种酶抑制剂可显着降低鲜切山药褐变度、总酚的损失(p<0.05),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其中0.5 mmol/L谷胱甘肽、0.1 mmol/L半胱氨酸以及0.06%亚硫酸钠处理的鲜切山药效果较好,3种酶抑制剂相比, 0.5 mmol/L谷胱甘肽效果最好,贮藏5 d后,褐变度为2.29、总酚含量为0.224 mg/g、多酚氧化酶(PPO)活性为0.219 U/(min·g)、过氧化氢酶(POD)活性为47.81 U/(min·g),能有效延缓鲜切山药褐变程度,且褐变度与总酚、PPO和POD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因此, 3种酶抑制剂中0.5 mmol/L谷胱甘肽能最大程度的控制鲜切山药褐变,延长其贮藏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褐变抑制剂论文参考文献

[1].卢绪娟,祝叁强.褐变抑制剂在红叶石楠硬枝扦插中的应用[J].农村科学实验.2018

[2].张莉会,乔宇,廖李,汪超,钟晓凌.不同酶抑制剂对控制鲜切山药褐变的研究[J].食品工业.2018

[3].赵嫚,李华,任飞.几种天然抑制剂对鲜切甘薯酶促褐变的影响[J].食品工业.2018

[4].连文绮,樊迎,张丹.不同褐变抑制剂对鲜切苹果保鲜性能的影响[J].山西农业科学.2018

[5].常大伟,魏送送,刘树兴,罗仓学.抑制剂对梨浊汁酶促褐变的控制研究[J].食品与机械.2016

[6].陈春刚,伊丽华,胡胜杰.不同干燥方式及抑制剂对小麦胚芽褐变的影响[J].农产品加工.2016

[7].王春苗,陆胜民,张俊.3种褐变抑制剂对柑橘罐头营养品质影响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5

[8].易建华,董新玲,朱振宝,赵雪萌.褐变抑制剂对苹果多酚氧化酶抑制机理研究[J].食品与机械.2015

[9].周丹.抑制剂对板栗酶促褐变的抑制作用及机理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5

[10].何洋,包清彬,李良川,李继平.抑制剂防止柠檬干片褐变的研究[J].食品科技.2015

标签:;  ;  ;  

褐变抑制剂论文-卢绪娟,祝叁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