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山杂岩论文-任留东,王彦斌,杨崇辉,赵子然,郭进京

麻山杂岩论文-任留东,王彦斌,杨崇辉,赵子然,郭进京

导读:本文包含了麻山杂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变质作用,花岗岩,锆石年龄,麻山杂岩

麻山杂岩论文文献综述

任留东,王彦斌,杨崇辉,赵子然,郭进京[1](2012)在《麻山杂岩的两种变质作用及其与花岗岩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黑龙江佳木斯地块麻山杂岩中识别出麻山杂岩中具有两种类型的变质作用:早期局部的麻粒岩相变质作用(M1)和伴随的无水深熔作用(>530Ma),即狭义的麻山群高级变质作用,变质岩多以残留块体形式散布于后期混合岩或花岗岩之中;麻粒岩相变质之后由于广泛的岩浆活动,造成了强烈的混合岩化作用(500Ma)和相应大范围的晚期角闪岩相变质作用(M2)。角闪岩相和麻粒岩相变质并非带状递进变化,而是在时空上均有差异的两种变质作用。混合岩化过程中的富水流体对早期"干"岩石进行了明显的退变质改造,从而造成高级变质岩变质结构的复杂性。此外,含水花岗岩的侵位对先期麻粒岩相变质成因锆石同位素体系有重置作用,使得早期的变质年龄难以测定。麻山杂岩的变质-花岗岩关系与东南极普里兹带有类似之处,在变形-变质之后迅速发生了构造体系的转换,出现了新的岩浆活动,只是花岗岩发育强度有所不同,反映了两地构造演化细节上的差异。西伯利亚古陆南缘及中亚造山带内部的一些微陆块发生了与冈瓦纳陆块内泛非事件类似的构造-热-岩浆事件,因此,中亚造山带内部的佳木斯地块及其他类似的微陆块与冈瓦纳古陆边缘活动带具有相似的构造性质。(本文来源于《岩石学报》期刊2012年09期)

任留东,王彦斌,杨崇辉,韩娟,颉颃强[2](2010)在《麻山杂岩的变质-混合岩化作用和花岗质岩浆活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黑龙江佳木斯地块麻山杂岩中可分别有高级和中级变质作用部分,两处均可见混合岩化作用。通过混合岩浅色脉体或花岗质脉体中的长石自形晶、斜长石周围的钠长石净边、黑云母向角闪石的转化等现象表明混合岩化作用主要表现为深部岩浆的注入,而不仅是高级变质之后的近原地深熔作用所致,高级变质与相关的深熔作用所致混合岩化在区域上的分布是有限的,集中于西麻山的高级区;而注入式混合岩化是普遍的,其产出可遍布所有麻山杂岩的出露区,在麻粒岩相和角闪岩相部位均可出现。早期麻粒岩相变质与后期混合岩化作用应是相互独立的构造或热事件;注入式混合岩化引起了中级变质作用和高级区的退变质作用,注入混合岩化作用的时代约为500Ma;中级变质作用是注入混合岩化的结果,而不是混合岩化的原因。与注入混合岩相关的花岗岩虽然表现出一些S型花岗岩的特征,但根据矿物组合、地化性质的综合分析,更可能是富钾及钾长石斑晶的钙碱性花岗岩类,属于I型花岗岩,形成于挤压向引张转化的过程中。麻山杂岩的变质与混合岩化特征表明,以西伯利亚古陆为中心的南部边缘发生了与冈瓦纳陆块内泛非事件类似的构造活动,只不过这里的规模略小,在变质之后迅速发生了构造体系的转换,而形成大量花岗质岩浆活动。(本文来源于《岩石学报》期刊2010年07期)

Simon,A,Wilde,吴福元,张兴洲[3](2001)在《中国东北麻山杂岩晚泛非期变质的锆石SHRIMP年龄证据及全球大陆再造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东北地区佳木斯地块南部麻山杂岩正、副片麻岩 7个样品的锆石 SHRIMP年龄数据首次明确地表明 ,东北地区存在 500 Ma的晚泛非期高级变质作用事件。峰期麻粒岩相变质导致柳毛地区 (502± 10)Ma (2σ )深熔花岗岩的形成。正、副片麻岩变质年龄的一致性表明它们已在变质前发生了构造迭置。西麻山副片麻岩中含有在后期麻粒岩相变质过程中未重结晶的碎屑锆石,由此形成从协和一致的 550 Ma到弱不一致 1 900 Ma的较大 207Pb/206Pb年龄变化范围,表明其原岩具有从新元古代到中元古代-古元古代的年龄。柳毛地区变质的片麻状闪长岩中所含的古老锆石的 207Pb/206Pb年龄为 546~ 1 460 Ma表明,该闪长岩大约在 1 400 Ma就位,并受到 500 Ma变质事件的影响,从而说明柳毛地区存在中元古代基底。然而,与以前的认识相反,麻山杂岩不存在具有太古宙基底的同位素证据。晚泛非期变质事件年龄的确定对重塑晚前寒武纪-显生宙早期麻山杂岩和佳木斯地块的古地理位置具有重要意义。根据目前获得的有关证据,认为佳木斯地块可能曾经位于冈瓦纳大陆北缘的华北克拉通附近。(本文来源于《地球化学》期刊2001年01期)

麻山杂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黑龙江佳木斯地块麻山杂岩中可分别有高级和中级变质作用部分,两处均可见混合岩化作用。通过混合岩浅色脉体或花岗质脉体中的长石自形晶、斜长石周围的钠长石净边、黑云母向角闪石的转化等现象表明混合岩化作用主要表现为深部岩浆的注入,而不仅是高级变质之后的近原地深熔作用所致,高级变质与相关的深熔作用所致混合岩化在区域上的分布是有限的,集中于西麻山的高级区;而注入式混合岩化是普遍的,其产出可遍布所有麻山杂岩的出露区,在麻粒岩相和角闪岩相部位均可出现。早期麻粒岩相变质与后期混合岩化作用应是相互独立的构造或热事件;注入式混合岩化引起了中级变质作用和高级区的退变质作用,注入混合岩化作用的时代约为500Ma;中级变质作用是注入混合岩化的结果,而不是混合岩化的原因。与注入混合岩相关的花岗岩虽然表现出一些S型花岗岩的特征,但根据矿物组合、地化性质的综合分析,更可能是富钾及钾长石斑晶的钙碱性花岗岩类,属于I型花岗岩,形成于挤压向引张转化的过程中。麻山杂岩的变质与混合岩化特征表明,以西伯利亚古陆为中心的南部边缘发生了与冈瓦纳陆块内泛非事件类似的构造活动,只不过这里的规模略小,在变质之后迅速发生了构造体系的转换,而形成大量花岗质岩浆活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麻山杂岩论文参考文献

[1].任留东,王彦斌,杨崇辉,赵子然,郭进京.麻山杂岩的两种变质作用及其与花岗岩的关系[J].岩石学报.2012

[2].任留东,王彦斌,杨崇辉,韩娟,颉颃强.麻山杂岩的变质-混合岩化作用和花岗质岩浆活动[J].岩石学报.2010

[3].Simon,A,Wilde,吴福元,张兴洲.中国东北麻山杂岩晚泛非期变质的锆石SHRIMP年龄证据及全球大陆再造意义[J].地球化学.2001

标签:;  ;  ;  ;  

麻山杂岩论文-任留东,王彦斌,杨崇辉,赵子然,郭进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