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林退化论文-李勇,赵柒新

人工林退化论文-李勇,赵柒新

导读:本文包含了人工林退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杨树人工林,退化,恢复,策略

人工林退化论文文献综述

李勇,赵柒新[1](2019)在《杨树人工林退化及恢复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杨树人工林的概况及人工林退化的相关概念,分析了杨树人工林退化的原因,提出了杨树人工林的生态恢复策略,以期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绿色科技》期刊2019年11期)

肖成宝[2](2019)在《琅琊山风景名胜区退化黑松人工林自然演替规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琅琊山风景名胜区是江淮丘陵地区石灰岩分布相对集中的山地,岩石裸露、土壤瘠薄,加上四季交替和雨水分布极不均匀形成的易旱易涝气候特征,以及不合理的人工造林等原因,导致出现较大规模的黑松人工林退化现象,生态和景观功能降低。本文针对退化的人工黑松林中稀疏的落叶阔叶树种群,提出加强封禁保护措施,进一步促进退化黑松林地的自然演替,破解风景名胜区石灰岩山地退化林更新造林难题,促进自然生态修复,实现森林景观的稳定性和可持续经营目标。(本文来源于《安徽林业科技》期刊2019年03期)

孙立博,余新晓,陈丽华,贾国栋,常晓敏[3](2019)在《坝上高原杨树人工林的枯落物及土壤水源涵养功能退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坝上高原不同退化程度杨树人工林对枯落物及土壤水源涵养功能退化的影响,于2016年7—9月在张北县进行样地调查,对不同退化程度杨树人工林地枯落物及土壤水源涵养功能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林下枯落物储量表现为轻度退化(24.68t/hm~2)>中度退化(13.43t/hm~2)>重度退化(3.66t/hm~2),枯落物有效拦蓄量表现为轻度退化(29.28t/hm~2)>中度退化(23.18t/hm~2)>重度退化(3.30t/hm~2),最大持水量为轻度退化(34.90t/hm~2)>中度退化(24.13t/hm~2)>重度退化(3.86t/hm~2),最大持水率表现为轻度退化(228.80%)>中度退化(228.70%)>重度退化(119.94%),枯落物持水量、持水速率与浸水时间分别符合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2)不同退化程度土壤容重范围为1.65~1.80g/cm~3,毛管孔隙度为27.42%~33.64%,总孔隙度为29.97%~38.57%;(3)林地土壤入渗速率与入渗时间呈幂函数关系,稳渗速率表现为中度退化(3.32mm/min)>轻度退化(2.58mm/min)>重度退化(2.44mm/min)。坝上高原退化杨树人工林的枯落物及土壤的水源涵养能力处在较低水平,随退化程度增大而显着下降。因此,在森林经营中应注意合理的树种选择,对退化较严重的林地通过补植其他树种或促进更新进行修复。研究结果可为当地杨树人工林退化评价及相关恢复重建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及参考。(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宋贤冲,王会利,秦文弟,邓小军,田红灯[4](2019)在《退化人工林不同恢复类型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评价华南退化人工林生态系统的不同恢复类型,本研究以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为对象,探讨恢复林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差异及影响因子.在研究区内选取代表性的近自然经营杉木林(CF)和毛竹林(MB),以天然次生林(NF)为对照,采集表层土壤样品.运用Biolog-Eco微平板技术,对3种林分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恢复林分的植物多样性差异显着,NF植物多样性指数显着高于MB和CF,而MB的植物多样性指数显着高于CF;不同林分类型的土壤pH和容重差异显着,其他土壤理化性质差异不显着;不同林分类型土壤微生物的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为NF>MB>CF,不同林分对6种类型碳源底物的利用也有相似规律;NF的土壤微生物群落Shannon多样性指数、Shannon丰富度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和McIntosh指数最高,MB次之,CF最低;主成分分析表明,从31种碳源类型提取的主成分1和主成分2分别能解释变量方差的60.0%和12.4%,在主成分分异中起主要贡献作用的是羧酸类、碳水化合物类和氨基酸类碳源;相关性分析表明,植物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土壤容重与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指数之间存在显着相关关系,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具有重要影响.NF土壤微生物的碳源利用效率高于人工林,而MB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效率高于CF.从植被多样性及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来看,近自然经营的MB人工林更有利于退化人工林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与提升.(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张杰,张海燕,赵姣,金晓芳,龚磊[5](2018)在《樟树人工林对湘东退化红壤性质及微生物碳源利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湘东红壤丘陵区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人工林林下与林间土壤进行配对采样与分析,研究樟树人工林对退化红壤性质及微生物碳源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林间土壤相比,林下土壤的pH增加0.95个单位,全磷、全钾和含水量分别提高14.8%,16.8%和45.6%,容重降低8.1%,均达到显着水平。樟树人工林显着增加林下土壤微生物的平均颜色变化率(average well color development,AWCD),林间土壤微生物对碳水化合物、氨基酸、羧酸、聚合物和酚酸类碳源的利用强度依次仅相当于林下土壤微生物的27.6%,19.2%,23.4%,47.1%和3.5%,但二者对胺类碳源的利用没有明显变化。樟树人工林显着增加林下土壤微生物的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主成分分析发现,樟树人工林改变土壤微生物的碳源利用模式;相关性分析表明,樟林恢复后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善是造成微生物碳源利用能力和多样性指数提升的主要原因,而土壤pH是其中的首要驱动因素。综上,樟树人工林有助于提高湘东退化红壤的微生物生态功能,樟树是进行退化红壤生态修复和重建的适宜树种。(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王成军[6](2018)在《退化红壤区湿地松人工林树干CO_2释放速率及水分利用效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分利用效率(WUE)是植物水分生理的一个重要指标,反映了叶片光合作用固定CO_2与蒸腾耗水之间的关系。树木作为森林生态系统水分传输的主体,其蒸腾作用和光合作用是生态系统水循环与碳循环的重要环节,两者通过气孔行为密切联系在一起。本研究通过对退化红壤区湿地松人工林树干CO_2释放速率、水分利用效率动态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的测定与分析,不仅可以了解湿地松对该地区碳收支的贡献,预测其在减缓全球气候变暖中的作用,还可以反映生态恢复过程中优势植物的水分利用策略及其对生境的适应对策,为该区域植被重建提供重要参考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3个径级湿地松树干CO_2释放速率与树干温度呈现一致的单峰型季节变化,生长季树干CO_2释放速率显着大于非生长季,且随着径级的增大,树干CO_2释放速率也随之增加。(2)3个径级湿地松树干CO_2释放速率和树干温度间存在良好的自然指数回归关系,树干温度能解释湿地松树干CO_2释放速率季节变化的88.9%~92.1%。中径级湿地松树干CO_2释放速率与树干温度指数相关性最高,大径级湿地松指数相关性最低。(3)在整个生长季,湿地松树干CO_2释放速率与水汽压差呈极显着的指数相关关系,与光合有效辐射呈极显着的线性相关关系,与空气相对湿度不存在显着的相关关系。在生长季,湿地松树干CO_2释放速率与土壤湿度呈显着的相关关系,而在非生长季两者关系不显着。(4)湿地松叶片水分利用效率的季节变化为双峰型曲线,水分利用效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不同生长季叶片水分利用效率日变化呈单峰型或双峰型曲线,非生长季叶片水分利用效率显着大于生长季。(5)湿地松叶片水分利用效率与蒸腾速率、空气温度、叶片温度、气孔导度和胞间CO_2浓度均呈极显着或显着的负相关关系,其中胞间CO_2浓度和蒸腾速率对叶片水分利用效率影响较大。(6)不同生长季湿地松树干CO_2释放速率与树干液流的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只有在生长季两者间呈极显着的线性负相关关系,而在非生长季两者间不存在显着相关性。对不同生长季湿地松树干CO_2释放速率模拟值和实测值的比较结果表明,生长季湿地松树干CO_2释放速率的实测值是模拟值的85%,而非生长季湿地松树干CO_2释放速率的实测值是模拟值的96%。(本文来源于《南昌工程学院》期刊2018-12-01)

霍锐波[7](2018)在《麦积区人工林退化成因及修复措施》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麦积区人工林摸底调查,就区属范围内人工林退化情况进行了考究与成因分析,初步掌握了林分退化原因。结合区情实际,针对林分结构特点,准确把握修复原则,归纳总结出了修复措施。(本文来源于《花卉》期刊2018年20期)

王新洋[8](2016)在《皖东石灰岩丘陵地退化人工林自然演替过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皖东丘陵地区分布有相对集中的石灰岩山地,岩石裸露、土壤瘠薄,加上易旱易涝的气候特征和不合理的人工造林等原因,导致人工林出现较大规模的退化现象,形成稀疏的落叶阔叶疏林地或灌木林地,造成林地浪费,土地利用率较低。笔者对退化的人工林中稀疏的落叶阔叶树资源采取封禁保护措施,促进退化林地的自然演替,破解石灰岩山地更新造林难题,促进生物多样性和自然生态修复,实现稳定的、可持续经营的目标。(本文来源于《安徽林业科技》期刊2016年04期)

李志,袁颖丹,郭晓敏,张文元,刘苑秋[9](2015)在《亚热带退化红壤区人工林补植树种成活率与生长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木荷、樟树、刨花楠、闽楠、湿地松、枫香等亚热带适生树种,在典型退化红壤区江西省泰和县20年人工马尾松林下进行了林木补植,分析了野外生长一年后各补植树种的成活率和地径、树高、冠幅等生长量状况,为退化红壤区人工林生态恢复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人工林下补植树种中成活率最好的是木荷(100%)及湿地松(81.88%),最差的是樟树(46.67%)和刨花楠(46.67%);生长量方面,湿地松综合长势最好,冠幅(1 708.14cm2)、地径(1.82cm)、株高(71.73cm)均优于其他单一补植树种,闽楠的冠幅(158.79cm2)、地径(0.37cm)、株高(16.73cm)等相对最差。成活率与株高具有显着相关性(P=0.04),冠幅、地径、株高等生长量之间呈极显着相关(P=0)。说明在该区域内开展林下补植的适生树种为湿地松和木荷。(本文来源于《绿色科技》期刊2015年12期)

吴秋芳,王景顺,路志芳[10](2015)在《杨树人工林退化及恢复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近年来国内外杨树人工林生态退化和恢复领域的研究,归纳了杨树人工林的生态退化的主要表现在土壤退化、生产力下降和生物多样性减弱3个方面,分析了生态退化的主要原因为病虫害爆发、人类不合理活动和杨树的化感作用;提出了杨树人工林的生态恢复的具体措施:必须采取科学的技术对策,加强杨树生态系统的管理、保护生物多样性和调控林地生产力,从而使退化的杨树人工林恢复良性的生态循环,实现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为杨树人工林的持续经营及客观、科学地评价其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一定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5年31期)

人工林退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琅琊山风景名胜区是江淮丘陵地区石灰岩分布相对集中的山地,岩石裸露、土壤瘠薄,加上四季交替和雨水分布极不均匀形成的易旱易涝气候特征,以及不合理的人工造林等原因,导致出现较大规模的黑松人工林退化现象,生态和景观功能降低。本文针对退化的人工黑松林中稀疏的落叶阔叶树种群,提出加强封禁保护措施,进一步促进退化黑松林地的自然演替,破解风景名胜区石灰岩山地退化林更新造林难题,促进自然生态修复,实现森林景观的稳定性和可持续经营目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人工林退化论文参考文献

[1].李勇,赵柒新.杨树人工林退化及恢复策略研究[J].绿色科技.2019

[2].肖成宝.琅琊山风景名胜区退化黑松人工林自然演替规律的研究[J].安徽林业科技.2019

[3].孙立博,余新晓,陈丽华,贾国栋,常晓敏.坝上高原杨树人工林的枯落物及土壤水源涵养功能退化[J].水土保持学报.2019

[4].宋贤冲,王会利,秦文弟,邓小军,田红灯.退化人工林不同恢复类型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9

[5].张杰,张海燕,赵姣,金晓芳,龚磊.樟树人工林对湘东退化红壤性质及微生物碳源利用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8

[6].王成军.退化红壤区湿地松人工林树干CO_2释放速率及水分利用效率研究[D].南昌工程学院.2018

[7].霍锐波.麦积区人工林退化成因及修复措施[J].花卉.2018

[8].王新洋.皖东石灰岩丘陵地退化人工林自然演替过程的研究[J].安徽林业科技.2016

[9].李志,袁颖丹,郭晓敏,张文元,刘苑秋.亚热带退化红壤区人工林补植树种成活率与生长量分析[J].绿色科技.2015

[10].吴秋芳,王景顺,路志芳.杨树人工林退化及恢复的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15

标签:;  ;  ;  ;  

人工林退化论文-李勇,赵柒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