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叶束论文-殷霈瑶,魏彪,王淑杰

针叶束论文-殷霈瑶,魏彪,王淑杰

导读:本文包含了针叶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红松,针叶束,嫁接方法,促萌技术

针叶束论文文献综述

殷霈瑶,魏彪,王淑杰[1](2019)在《不同嫁接及管理技术对红松针叶束嫁接效果影响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不同嫁接及管理技术对红松针叶束进行嫁接的试验结果表明,韧皮块嵌接法最好,合理采用促萌技术和管理技术,可显着改善嫁接效果,综合处理最佳组合为:当年叶+摘心+环束+砧木截顶+砧木侧枝抹芽。(本文来源于《林业科技》期刊2019年01期)

殷霈瑶,魏彪[2](2018)在《不同接穗及砧木对红松针叶束嫁接效果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不同接穗和砧木进行红松针叶束嫁接试验的结果表明:选用樟子松、赤松为砧木进行嫁接,成活率略低于红松同砧嫁接,萌芽率和成苗率显着高于同砧嫁接。当年生针叶嫁接效果最好,不同无性系对成活率影响显着。采穗宜选用树龄60年以下的母树,在树冠中、上部采穗,可以获得较高的萌芽率和成苗率。(本文来源于《林业科技》期刊2018年06期)

陈丽英,李保进,苗杰,祁树安,路兆军[3](2017)在《黑松针叶束水培生根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黑松针叶束为试材,研究母树年龄、采叶时间、生长调节剂处理及营养液对针叶束水培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2 a生母树针叶束生根率最高;2月份为最佳采叶时间;最适的生长调节剂为200 mg/L IAA+IBA(1∶1),处理15 h;营养液配方以H_3BO_3 50 mg/L+NH_4NO_3 60 mg/L+VB_1 30 mg/L+KH_2PO_4 40 mg/L为最佳。(本文来源于《江西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2期)

王晓荣,杜超群,刘勇清,杜业云,李立叁[4](2016)在《25年生湿地松针叶束水培无性系木材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25 a生湿地松针叶束水培无性系试验林为研究对象,通过生长量调查、木材纤维特性以及化学成分研究,比较分析了不同无性系之间及其与实生林木材特性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湿地松无性系树高、胸径和单株蓄积较实生林分别高9.10%,17.50%和50.80%;各无性系间纤维长度和纤维宽度存在极显着差异,无性系内无显着差异,纤维长度低于对照3.70%,纤维宽度高于对照约12.73%,长宽比小于对照14%;各无性系的综纤维素含量为73.05%~78.22%,木质素含量22.40%~28.82%,1%氢氧化钠抽出物含量12.30%~22.70%,均达到纸浆材材性要求;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各无性系中最优的无性系为S-4,无性系S-8和S-11综合品质较优。(本文来源于《湖北林业科技》期刊2016年04期)

许业洲,杜超群,许秀环,杨代贵,涂俊杰[5](2013)在《湿地松针叶束水培无性系生长特性遗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国营荆门市彭场林场25年生湿地松针叶束水培无性系试验林为研究对象,通过生长量调查和树干解析,比较分析了不同无性系之间及与实生林木之间的生长规律和差异,并对无性系的树高、胸径和材积性状进行了遗传参数估算。结果表明:树高、胸径和材积在湿地松无性系之间均差异极显着,无性系内差异不显着;无性系平均树高、胸径、材积分别比实生林木高9.1%、17.5%和50.8%,比速生丰产林标准值高34.0%、15.9%和74.7%;湿地松无性系主要经济性状中树高、胸径和材积的重复力分别为0.44、0.85和0.85,遗传增益分别为4.18%、14.66%和43.18%。(本文来源于《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3年05期)

何富全,魏春生,朱永春[6](2013)在《火炬松针叶束育苗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水培促进生根,设定合适温度,正确采叶,合理切茎,幼苗移栽等方面介绍了火炬松针叶束育苗技术。(本文来源于《农技服务》期刊2013年08期)

吴惠姗,张华通,赵奋成,李义良[7](2012)在《湿加松针叶束水培生根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湿加松扦插起源的2,3,5,8a生以及实生起源的3,8a生树木的针叶束作为试验材料,研究母树树龄、针叶束叶龄、营养液配方及NAA浓度对针叶束水培生根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针叶束生根率随母树树龄增加而下降,其中,以A2(3a生,扦插起源)母树针叶束的生根率最高;夏梢针叶束的生根率高于春梢针叶束;NAA浓度在50~100 mg/kg范围内促进生根的效果显着,其中又以100 mg/kg(B2)的效果最好;培养液以C1(75 mg/kg H3BO4+40 mg/kg NH4NO3+20 mg/kg VB1)配方最佳。叁个因素综合分析结果表明,A2B2C1为最佳组合,其针叶束生根率达91.96%。(本文来源于《广东林业科技》期刊2012年06期)

杨造林,施义芳[8](2012)在《国外松针叶束水剂培根育成苗造林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南京市溧水县林场于1986年春利用1年生国外松针叶束水剂培根育成苗与1年生国外松种子繁育苗进行了双行造林对比试验,通过26年来对生长情况进行的观察与调查,结果表明:国外松水剂培根育成苗在溧水县林场造林后生长正常,与国外松种子繁育苗造林生长情况无明显差异。(本文来源于《绿色科技》期刊2012年10期)

李婷婷,许业洲,沈宝仙,杜超群,周心铁[9](2010)在《湿地松针叶束水培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者旨在总结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找出导致湿地松水培烂根问题的原因,以1a生湿地松当年生针叶束为材料,利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方法,研究了不同水培方式和不同针叶束基部处理方式对湿地松针叶束水培生根的影响,用SAS对测得数据做分析处理,试验结果表明:湿地松烂根的主要原因不是缺氧,3种培养方式中静止培养生根率极显着高于循环培养,静止培养生根量显着高于摇床培养;针叶束基部处理对其生根率和生根量的影响不显着;静止培养中,每瓶培养40根针叶束的培养效果最好。(本文来源于《湖北林业科技》期刊2010年06期)

吴敏[10](2009)在《柴松针叶束水培生根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柴松(Pinus tabulaeformis f.shekannesis)又称陕甘油松,是油松在黄土高原发生的变异类型,陕西省特有的优良用材树种。为了增加柴松优质苗木的来源,开展无性系造林,缩短造林良种化进程,加强柴松在生产中的推广,本研究以2a、3a、5a生柴松母树中部的针叶束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母树年龄、采叶时间、采叶部位、沙藏时间、生长调节剂类型和营养液等因素对柴松针叶束水培愈伤组织形成和生根的影响,探索了柴松针叶束适宜的生根条件。取得如下结果:柴松针叶束水培10 d左右在切口表面形成愈伤组织;18 d以后,针叶束愈伤组织分生加快,基部可见明显的愈伤组织团;水培30 d以后,针叶束产生不定根;35 d以后,针叶束生根速度加快,且根系迅速伸长,多数可达2~3 cm。针叶束水培生根:(1)母树年龄: 2 a生母树中部的针叶束为最佳水培材料,生根率可达40.0%。(2)采叶时间及部位:12月采集母树中部针叶束生根率明显高于同一时期或不同时期母树上部和基部的生根率。生根率可达54.5%。(3)沙藏时间:4℃沙藏35 d,生根率可达37.1%。(4)切基:切基可以提高生根率,生根率可达55.5%,但对水培生根影响不显着。(5)生长调节剂及营养液配方:温度控制在16~24℃,用浓度为80 mg·L~(-1)的萘乙酸处理针叶束24 h,对其根系的形成有显着的促进作用。用营养液为70 mg·L~(-1)硼酸+ 50 mg·L~(-1)硝酸铵+ 30 mg·L~(-1)维生素B1 + 20 mg·L~(-1)磷酸二氢钾水培针叶束生根效果显着,生根率达62.0%。0.2%~1%的蔗糖溶液不利于针叶束生根。移栽成活:(1)混合基质:蛭石和泥炭以2:3配制,并用0.3%高锰酸钾消毒,有利于柴松移栽苗的成活。(2)pH值:pH 7.5比6.5和8.0移栽混合基质成活率高。(3)温度、空气湿度及基质中水分:温度维持在16℃~24℃,移栽前7 d保持空气中湿度达90%,成活率为33.33%。柴松针叶束水培生根、移栽成活的适宜方案: 12月份采集柴松2 a生母树枝条中部针叶束,4℃沙藏35 d,切基, 80 mg·L~(-1)萘乙酸处理促进生根,营养液(70 mg·L~(-1)硼酸+ 50 mg·L~(-1)硝酸铵+ 30 mg·L~(-1)维生素B1 + 20 mg·L~(-1)磷酸二氢钾)中扦插水培生根,温度控制在16℃~24℃。pH 7.5的蛭石和泥炭(2:3)混合基质中移栽。(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09-04-01)

针叶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不同接穗和砧木进行红松针叶束嫁接试验的结果表明:选用樟子松、赤松为砧木进行嫁接,成活率略低于红松同砧嫁接,萌芽率和成苗率显着高于同砧嫁接。当年生针叶嫁接效果最好,不同无性系对成活率影响显着。采穗宜选用树龄60年以下的母树,在树冠中、上部采穗,可以获得较高的萌芽率和成苗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针叶束论文参考文献

[1].殷霈瑶,魏彪,王淑杰.不同嫁接及管理技术对红松针叶束嫁接效果影响试验[J].林业科技.2019

[2].殷霈瑶,魏彪.不同接穗及砧木对红松针叶束嫁接效果的影响研究[J].林业科技.2018

[3].陈丽英,李保进,苗杰,祁树安,路兆军.黑松针叶束水培生根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7

[4].王晓荣,杜超群,刘勇清,杜业云,李立叁.25年生湿地松针叶束水培无性系木材特性研究[J].湖北林业科技.2016

[5].许业洲,杜超群,许秀环,杨代贵,涂俊杰.湿地松针叶束水培无性系生长特性遗传分析[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6].何富全,魏春生,朱永春.火炬松针叶束育苗技术[J].农技服务.2013

[7].吴惠姗,张华通,赵奋成,李义良.湿加松针叶束水培生根研究[J].广东林业科技.2012

[8].杨造林,施义芳.国外松针叶束水剂培根育成苗造林试验[J].绿色科技.2012

[9].李婷婷,许业洲,沈宝仙,杜超群,周心铁.湿地松针叶束水培的初步研究[J].湖北林业科技.2010

[10].吴敏.柴松针叶束水培生根技术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

标签:;  ;  ;  ;  

针叶束论文-殷霈瑶,魏彪,王淑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