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质草地论文-张岩松,雷泽勇,于东伟,于德良,周晏平

沙质草地论文-张岩松,雷泽勇,于东伟,于德良,周晏平

导读:本文包含了沙质草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科尔沁沙地,草地造林,樟子松,土壤容重

沙质草地论文文献综述

张岩松,雷泽勇,于东伟,于德良,周晏平[1](2019)在《沙质草地营造樟子松林后土壤容重的变化及其影响因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试验相结合,以辽宁省章古台地区不同生长阶段(包括幼龄林、中龄林、成熟林和过熟林)的20块樟子松人工固沙林样地(以临近的7块天然草地为对照)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沙质草地营造樟子松人工林后不同生长阶段0—100 cm土层土壤容重的变化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天然沙质草地营造樟子松人工固沙林后,不同生长阶段樟子松林在0—10 cm土层土壤容重变化的变异系数为78%,其他土层变异系数范围为1.08%—4.35%。随着樟子松人工林林龄的增加,土壤容重变化量在0—20 cm和60—100 cm层逐渐降低,在20—60 cm层先降低,到37年左右后逐渐升高,过熟林较成熟林显着增大。林龄对不同土层容重变化的决定系数由大到小依次为40—60、60—80、20—40、10—20、0—10、80—100 cm层。土壤容重变化在60—80 cm层与土壤粗颗粒(粒径>0.05 mm)含量、在0—10、20—40 cm和60—80 cm层与土壤全氮含量、在0—10、20—60 cm和80—100 cm层与土壤全磷含量、在20—40 cm和80—100 cm层与土壤全钾含量显着负相关,且土壤全氮和全磷含量对土壤容重的影响效果随土层深度的增加逐渐降低,土壤容重变化在10—20 cm层与土壤含水率、在20—40 cm层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呈显着的正相关。总体上,沙质草地营造樟子松人工林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质量,建议采取封育禁牧等营林措施增加樟子松林下枯落物积累,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同时对37年樟子松人工林逐渐进行更新。(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19期)

林力涛,韩潇潇,于占源,孙学凯,黄月[2](2019)在《施氮处理下植物光合对沙质草地土壤呼吸的调控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科尔沁沙质草地为对象,探讨施氮对沙质草地土壤CO_2排放影响的光合调控机制.结果表明:施氮可通过增加地上植物光合改变输送到地下的光合同化产物数量,进而对土壤呼吸速率产生调控作用.植物光合速率与土壤呼吸速率呈显着正相关,施氮后二者拟合函数斜率由0.236降至0.161,拟合方程截距差值(0.51μmol·m~(-2)·s~(-1))与施氮后夜间土壤呼吸速率提升值(0.52μmol·m~(-2)·s~(-1))相近.5—10月,施氮后光合速率改变值(比率)与土壤呼吸变化值(比率)呈显着正相关,偏相关分析显示,施氮后光合速率的改变值是影响土壤呼吸速率变化的有效解释因素(P<0.05).夜间土壤呼吸速率变化仍与地上植被活动存在重要联系,日均生态系统总光合是影响夜间土壤呼吸速率变化(ΔR_s)的重要因素(P<0.01).植物光合而非温度条件是影响施氮后土壤呼吸速率变化的主要因素,因而,结合植物光合的同化产物控制途径为施氮对土壤呼吸影响机制研究提供新的重要补充.(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吕林有,赵艳,陈曦,刘慧林,关冰[3](2019)在《围封对退化沙质草地地下繁殖体库恢复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明围封对退化沙质草地地下繁殖体库(种子库和芽库)恢复的影响,试验以长期放牧退化沙质草地为对照,通过种子萌发法和鉴定观测法,研究了不同围封年限(1年、3年和5年)的地下种子库和芽库物种种类、数量以及二者间转换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对长期放牧退化沙质草地实施围封措施能显着增加地下繁殖体库物种种类和数量,促进芽库向深层土壤扩展;围封对地下繁殖体恢复作用存在时间效应,随着围封年限的增加,土壤种子库一年生物种比例逐渐减小,多年生物种比例逐渐增加,而围封1年对芽库恢复作用不强,围封3~5年是地下繁殖体库存储转换地上植被群落的过渡期,外界适度刺激有利于地下芽库储备及芽体类型转换。(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畜牧兽医》期刊2019年13期)

王明明,刘新平,李玉霖,车力木格,罗永清[4](2019)在《不同植被盖度沙质草地生长季土壤水分动态》一文中研究指出水分是干旱半干旱沙地生态系统最大的限制因子,研究植被盖度和土壤水分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沙地生态恢复和保护。基于生长季科尔沁沙质草地不同植被盖度下土壤水分动态和降水的观测试验,分析了沙质草地植被盖度和土壤水分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在土壤剖面上土壤水分存在明显的分层结构,依次为水分剧变层(0~40 cm)、缓变层(40~100 cm)和稳定层(100~180 cm);植被盖度对土壤水分有很大影响,不同植被盖度下土壤含水量存在显着差异,土壤水分与盖度之间呈倒"V"型关系,土壤水分状况在28%的盖度下最优;不同的植被盖度下土壤水分对降水的响应也存在差异,在13%盖度下响应最敏感,28%和46%的盖度下响应微弱,后二者的土壤水分也相对稳定。在沙地生态恢复建设过程中合理的植被盖度配置可提高降水利用效率,并能使土壤水分和植被达到一种良好的平衡状态,从而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本文来源于《中国沙漠》期刊2019年05期)

董文宇[5](2019)在《围封和放牧对彰武地区沙质草地植被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选择彰武地区放牧和围封8年的沙质草地进行研究,分析了围封与放牧对沙质草地植被的影响。结果表明:围封比放牧总植物数提高了61%,同时植物种类也较多。围封区物种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分别比放牧区提高了542%、106%、和37%。说明围封提高了草原的物种多样性,稳定性不断提高。(本文来源于《防护林科技》期刊2019年01期)

陈银萍,牛亚毅,李伟,李玉强,龚相文[6](2019)在《科尔沁沙地自然恢复沙质草地生态系统碳通量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科尔沁沙地围封后自然恢复的沙质草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基于全年运行的涡动相关系统,观测分析了2017年该生态系统净CO_2通量(NEE)在不同时间尺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日尺度上,NEE呈"单峰型",其中生长季(5—9月)出现明显的吸收峰,而非生长季(10月至次年4月)出现明显的排放峰;季节尺度上,NEE表现为吸收峰值和释放峰值交替出现,生长季为碳汇(净吸收202.11 g·m~(-2)),非生长季为碳源(净释放298.13 g·m~(-2));全年尺度上,NEE表现为碳源(净释放96.02g·m~(-2)·a~(-1))。(2) NEE在生长季与温度(空气温度和土壤温度)呈显着(P<0.01)线性负相关关系,而在非生长季反之;NEE与土壤含水量在生长季和非生长季均呈显着(P<0.01)线性正相关关系;温度和土壤含水量的协同作用对NEE亦有重要影响。(本文来源于《高原气象》期刊2019年03期)

孙学凯,林力涛,于占源,黄月,曾德慧[7](2019)在《施氮对沙质草地生态系统碳交换特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系统碳交换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关键环节,氮沉降是草地生态系统常见扰动因素之一。本研究应用静态箱法对科尔沁沙质草地碳交换通量进行测定,探讨施氮对生态系统碳交换特征及其与温度、水分响应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对不同生长时期净生态系统交换(NEE)、生态系统呼吸(ER)和总生态系统生产力(GEP)日动态的影响表现出一致的趋势,但其影响幅度存在差异,仅在植被生长最旺盛时期的影响达到显着水平(P<0.05); NEE与日照时长、温度无显着相关关系(P>0.05),而与生物量和水分存在显着线性正相关关系(P<0.05),施氮提高了NEE对土壤含水量变化响应敏感度,由0.18增至0.37; ER和GEP与日照时长、温度间存在极显着指数相关关系(P <0.01),施氮提高了ER和GEP对日照时长、温度变化的响应敏感度;生长季初期ER和GEP与生物量间呈较好的线性相关关系,施氮导致生物量变化可能是施氮对草地生态系统碳交换特征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9年01期)

吴旭东,蒋齐,俞鸿千,王占军,何建龙[8](2018)在《沙质草地植物群落及土壤质地对补播和翻耕措施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3个翻耕模式(深翻、浅翻及免耕),以未补播的原生沙质草地为对照(CK),分析不同模式下禾-豆混播草地土壤颗粒组成、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数量特征,研究退化沙质草地土壤质地及植物群落对翻耕和补播措施的响应。结果表明:深翻、浅翻、免耕及CK对应的草地群落物种丰富度分别为9、9、5种和8种,机械扰动和补播牧草降低了游击型克隆植物的繁殖与扩展能力,提高了补播牧草在群落中的优势度,深翻处理下多年生禾本科及豆科牧草优势度最为明显,翻耕及补播后草地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明显增大,生态优势度与物种多样性变化趋势正好相反,其中浅翻处理下补播草地群落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最高,游击型克隆植物提高了原生草地生态优势度;补播草地群落地上生物量大小表现为:深翻(348.39 g·m~(-2))>浅翻(285.77 g·m~(-2))>免耕(242.08 g·m~(-2))>CK(141.83 g·m~(-2)),且与原生草地存在极显着性差异(P<0.01);补播草地土壤颗粒组成主要以50~250μm的细沙粒为主,深翻、浅翻及补播牧草显着提高了0~20 cm土层土壤黏粉粒含量和土壤颗粒体积分形维数(P<0.01),土壤质地改善效果明显,土壤整体稳定性明显提高。(本文来源于《干旱地区农业研究》期刊2018年04期)

林力涛,孙学凯,雷倩,于占源,曾德慧[9](2018)在《光合速率与光合条件对沙质草地土壤呼吸的调控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光合作用可通过为土壤呼吸提供底物来影响土壤呼吸,逐渐引起学者们的重视,因此光合与土壤呼吸的关联性成为模型构建中需要考虑的因素。本研究以科尔沁沙质草地为对象,探究沙质草地光合对土壤呼吸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温度是沙质草地生态系统土壤呼吸速率最主要影响因素,呈极显着指数相关关系,不同光合条件下温度敏感性Q10值存在差异,夜间(3.03)>昼间(2.12),日平均(2.41)>8:00—10:00时(2.32);偏相关分析表明,光合作用是影响土壤呼吸变化的重要因素(r=0.72,P<0.01),土壤呼吸随光合速率增加而增加,呈极显着线性正相关关系(R~2=0.49,P<0.01),响应敏感系数为0.24;加入光合速率变量的多因素回归模型极显着提高了土壤呼吸拟合的R~2值,由0.73~0.75增至0.81~0.85,在拟合函数模型选择中,幂函数+指数、线性+指数、指数+指数等形式均具有较好的拟合效果。(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8年07期)

董兴[10](2018)在《污泥施用对沙质草地土壤溶解性有机碳淋溶过程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越来越快,工业发展迅速,污泥的产生量也随之快速增长,据国家统计每年城乡污水处理厂排放的含水率达80%的湿污泥就已增长到3000万t。污泥中虽然含有大量会对土壤造成污染从而危害人体健康的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但其中也同时富含有机质及氮、磷等土壤所必须的营养元素,去除重金属等污染物的污泥可回收利用,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例如可以利用污泥的营养源和能源改善贫瘠的沙质土壤,恢复退化沙地生态系统,同时可以部分避免污泥中有毒有害物质进入食物链最后危及人类的健康。溶解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是具有水溶解性、易在土壤中移动、生物活性高、易被微生物分解等特点的土壤有机碳中重要的成分之一,其含量在土壤中的动态平衡与土壤有机碳循环过程紧密相关。淋溶过程是物质迁移的一种重要途径。进入土壤的溶解性有机碳由于吸附作用,在土壤淋溶过程中数量和质量不断变化,而且在不同的溶液化学性质和土壤矿物组分的条件下,不同土壤层次中溶解性有机碳的吸附行为不同。因此,开展污泥施用对沙质草地土壤溶解性有机碳淋溶过程的影响研究,对预测污泥改良沙土过程中土壤有机碳变化具有实际意义。研究样地选取在中科院沈阳生态所大青沟生态试验站,野外采集原状土壤,污泥来源为某城市污水处理厂,根据试验样地的降雨特征设计不同降雨条件,进行实验模拟研究污泥施用对土壤DOC的淋溶过程的影响。通过对施入污泥土柱和对照土柱进行的淋溶实验,对于各层土壤样品的溶解性有机碳含量进行分析测定:施入污泥后的土柱DOC含量极显着高于先前DOC含量(p<0.01),在施入雨量为150 mL、300 mL和450 mL的条件下施用污泥的土柱中DOC含量相比未施用污泥的土柱提高的百分比分别为35%、72%和90%,降雨强度在1.75 mm·h~(-1)、3 mm·h~(-1)和4.75 mm·h~(-1)的条件下施用污泥相比对照提高的百分比分别为79%、80%和90%;土柱DOC含量与土壤层次显着相关(p<0.05);随着降雨量和降雨强度增大土壤中DOC的含量都极显着升高(p<0.01)。淋溶液中DOC含量与降雨量条件、降雨强度条件以及施入污泥情况均表现为极显着相关(p<0.01)。通过对原状土柱进行全年降雨模拟,分析其各个土层以及淋溶液的DOC组分和DOC含量可得:施入污泥的各层土壤DOC含量和淋溶液含量均极显着高于未施入污泥组(p<0.01);随着模拟淋溶实验的推进,淋溶液中的DOC含量有逐次降低的趋势。(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期刊2018-05-01)

沙质草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研究以科尔沁沙质草地为对象,探讨施氮对沙质草地土壤CO_2排放影响的光合调控机制.结果表明:施氮可通过增加地上植物光合改变输送到地下的光合同化产物数量,进而对土壤呼吸速率产生调控作用.植物光合速率与土壤呼吸速率呈显着正相关,施氮后二者拟合函数斜率由0.236降至0.161,拟合方程截距差值(0.51μmol·m~(-2)·s~(-1))与施氮后夜间土壤呼吸速率提升值(0.52μmol·m~(-2)·s~(-1))相近.5—10月,施氮后光合速率改变值(比率)与土壤呼吸变化值(比率)呈显着正相关,偏相关分析显示,施氮后光合速率的改变值是影响土壤呼吸速率变化的有效解释因素(P<0.05).夜间土壤呼吸速率变化仍与地上植被活动存在重要联系,日均生态系统总光合是影响夜间土壤呼吸速率变化(ΔR_s)的重要因素(P<0.01).植物光合而非温度条件是影响施氮后土壤呼吸速率变化的主要因素,因而,结合植物光合的同化产物控制途径为施氮对土壤呼吸影响机制研究提供新的重要补充.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沙质草地论文参考文献

[1].张岩松,雷泽勇,于东伟,于德良,周晏平.沙质草地营造樟子松林后土壤容重的变化及其影响因子[J].生态学报.2019

[2].林力涛,韩潇潇,于占源,孙学凯,黄月.施氮处理下植物光合对沙质草地土壤呼吸的调控作用[J].应用生态学报.2019

[3].吕林有,赵艳,陈曦,刘慧林,关冰.围封对退化沙质草地地下繁殖体库恢复的影响[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9

[4].王明明,刘新平,李玉霖,车力木格,罗永清.不同植被盖度沙质草地生长季土壤水分动态[J].中国沙漠.2019

[5].董文宇.围封和放牧对彰武地区沙质草地植被影响[J].防护林科技.2019

[6].陈银萍,牛亚毅,李伟,李玉强,龚相文.科尔沁沙地自然恢复沙质草地生态系统碳通量特征[J].高原气象.2019

[7].孙学凯,林力涛,于占源,黄月,曾德慧.施氮对沙质草地生态系统碳交换特征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19

[8].吴旭东,蒋齐,俞鸿千,王占军,何建龙.沙质草地植物群落及土壤质地对补播和翻耕措施的响应[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8

[9].林力涛,孙学凯,雷倩,于占源,曾德慧.光合速率与光合条件对沙质草地土壤呼吸的调控作用[J].生态学杂志.2018

[10].董兴.污泥施用对沙质草地土壤溶解性有机碳淋溶过程的影响[D].辽宁大学.2018

标签:;  ;  ;  ;  

沙质草地论文-张岩松,雷泽勇,于东伟,于德良,周晏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