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处理对混合精细牧草改良草地的效果比较

不同处理对混合精细牧草改良草地的效果比较

一、不同处理方式混播优良牧草对草地改良效果的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刘锦昉[1](2021)在《中国混播草地生产力及牧草营养品质的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

彩黎干[2](2021)在《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经济分析与优化路径研究》文中提出面临我国草地生态恢复保护、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升级及优质饲草料资源短缺的局势,我国草牧业发展必须生态与效益统筹兼顾。在中央及各级政府支持下,以草地资源合理利用、人工草地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法律体系初步建立,10余项重大草原生态建设政策陆续制定实施,以生态改善为基础的人工草地建设项目陆续推广,草地畜牧业逐渐从“生态唯一”的保护方式向“生态优先、生产发展”观念转变,人工草地建设必将成为践行新时代生态文明理念和贯彻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实践。发展放牧型人工草地能够在实现生态保护基础上,实现草畜系统生产力提升与可持续发展。然而由于我国放牧型人工草地发展起步较晚,相关研究有待深入开展,为推动放牧型人工草地发展、促进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可持续、推动西北地区草牧业高质量发展,本研究分析了我国放牧型人工草地分布、规模、生产力、模式特征及问题;以西北地区为例,测度分析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的比较效益;选取祁连县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为研究对象,深入研究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生产生态协同性及可持续性问题;在上述基础上探索实现生态经济共赢的优化路径,为西北草牧业发展提供科学规划依据,为推动放牧型人工草地发展提供科学支撑。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我国人工草地发展较为缓慢,面积占全国可利用草地总面积比重小,近年来我国放牧型人工草地多作为生态恢复治理的产物,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云南、广西、青海等荒漠化、石漠化及草地退化严重区,发挥着巨大效益,同时也面临监管体系缺失导致草地可持续利用水平不高、效益认知不足抑制政府和农牧民推广积极性以及“政策-模式-草地”关系失调抑制效益水平提升等问题。(2)以西北地区为例,草地资源不足制约西北草牧业综合发展,而发展放牧型人工草地具有促进草牧业发展、推进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比较优势;放牧型人工草地具有经济可推广性,净收益达2019元/hm2,具有低成本及高收益率的比较优势。(3)以祁连县野牛沟乡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为例,短期来看,放牧型人工草地缓解了当前饲草资源短缺现状,遏制了草地生态与经济收入的劣化趋势;长期来看,随着牧区生产规模的增加,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生态生产仍无法实现可持续的发展。(4)开放禁牧政策和组织牧户合作经营管理有助于实现生态生产的协同及可持续发展,建议人工草地放牧时间增加1个月,增强24%暖季天然草场的生产力,冷季购进12.6×106 kg可食牧草,建议畜种结构为羊数量284只、牛数量44头。基于上述结论,提出如下政策建议:(1)加强草地保护并增加草地建设的投入,积极采取轮牧封育、补播改良等措施,科学转变禁牧、退牧等保护草地的措施,将用于草原生态奖补资金适当向草地改良、人工草地建植方面转移。(2)科学发展放牧型人工草地,重视气候环境的适宜性和区域草地的生物群落稳定性问题,注重区域布局、种植区划、放牧管理、经营决策等战略问题。(3)开发推广应用草畜系统智慧动态支持决策系统,并匹配适应性放牧管理策略,建立家畜与环境的动态平衡达到生态保护与畜牧经济协同发展。(4)因地制宜合理评定草地封育、禁牧年限;鼓励发展牧区合作经济组织,设计完善内部运行机制及原则;发展西北草牧业优势精品产业,增加畜产品附加值,降低牧户对扩畜增收的依赖度,实现草牧业经济生态共赢。

江舟[3](2021)在《淮河生态经济带人工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农业生产从提升粮食和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向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推进绿色生态循环农业过渡。草地资源在自然与社会生态系统衍生与发展过程中,形成草地农业生态系统,给人类带来生态与经济利益。通过建立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生产模式,对人工草地进行生态系统价值评估,对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及农业供给侧改革具有促进意义。(1)本文首先对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农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选取安徽省蚌埠市,江苏省盐城市,江苏省扬州市作为淮河生态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对淮河生态经济带的草业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利用AHP层次分析法对淮河生态经济带人工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功能分类与选择评估指标(2)通过熵权法分别对燕麦、金花菜、箭筈豌豆、毛苕子进行适应性评价,测定牧草产量与品质,并分析牧草种植对土壤肥力的影响。(3)利用田间试验比较研究不同牧草生产模式对牧草品质、牧草产量以及对土壤养分的影响,以建立适宜在淮河生态经济带推广的牧草生产模式。(4)依据田间试验数据以及文献,利用当量因子法、价格替代法、评估淮河生态经济带内天然草地与人工牧草地的生态服务价值,采用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分析淮河生态经济带内牧草种植与小麦种植的经济效益进行对比,从而为淮河生态经济带内草地农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淮河生态经济带农业转型为草地农业发展提供种植生产机遇”、“大众对于生态环保意识加强为草地农业发展提供社会认知机遇”、“农业食品安全的要求导致饲料粮需求增加为草地农业发展提供市场机遇”是影响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权重分析分别达到0.2141、0.1279、0.1078。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中,“提供畜牧产品功能(供应草产品)”、“为人类提供食用价值”、“土壤改良”是最为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指标,权重分别为0.3 102、0.1154、0.0876,以此作为淮河生态经济带人工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重要指标。(2)依据淮河生态经济带牧草适应性评价结果,燕麦品种牧乐斯牧草产量与品质表现最好,干草产量达到1664.35 g·m-2,粗蛋白含量为11.49%、相对饲用价值为137.02,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提高15%,豆科牧草中,润扬白箭筈豌豆收获干草产量最高为1041.59 g·m-2,淮扬金花菜在参试品种中牧草品质最高,粗蛋白含量达到27.81%,相对饲用价值为176.24。金花菜对提升土壤养分效果最为显着,土壤中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含量,分别平均提升56.25%、49.34%、24.47%、57.19%。(3)建立了“燕麦-金花菜”间作的南方牧草生产模式,可以提高80%的土地利用率,可收获较高的燕麦干草产量与总干草产量2177.42 g·m-2,与燕麦单播相比干草产量增加了 28%。间作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土壤养分,间作模式中土壤碱解氮含量、有机质含量显着高于燕麦单播,比燕麦单播平均提高了 22.34%、63.88%。(4)在大丰地区盐碱地条件下,“燕麦-箭筈豌豆”间作模式中,干草产量最高达到2116.42 g·m-2,土地当量比最高达到1.70,燕麦粗蛋白含量比单播燕麦提升16.76%。“燕麦-箭筈豌豆”间作、混播与燕麦单播相比,对于土壤碱解氮、速效钾、有机质含量有促进作用,分别提升了 15.42%~34.05%、2.15%~7.33%、28.71%~50.24%。(5)依据当量因子法,2020年淮河生态经济带天然草地生态服务价值为1123.05亿元人民币(Chinese Yuan,CNY),其中“土壤形成与保护”的价值在各草地生态服务价值指标中最高,达到302.49亿元CNY,娱乐文化功能的价值最低,仅为6.20亿元CNY。淮河生态经济带内人工牧草地生态服务价值评估中,牧草间作、混播生产模式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明显高于牧草单播模式。“燕麦-金花菜”间作模式在扬州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642544.38 CNY·hm-2,“燕麦-箭筈豌豆”混播模式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651198.68 CNY.hm-2。(6)经过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分析,在淮河生态经济带内进行苜蓿生产,种子费与农机费的弹性系数最大,分别为0.574 6、0.5923,即每增加1%的种子费与农机费投入,苜蓿收益分别可以增加0.574 6%、0.592 3%。在淮河生态经济带苜蓿生产总成本为10178.67元·hm2,与小麦生产成本相比增加了10.58%,然而毛利润增加了 175%。苜蓿、燕麦、金花菜生产肥料费用与小麦相比分别下降了 58.05%、24.62%、58.06%。

赵一军[4](2021)在《不同利用年限禾草/白三叶草地植被和土壤演变特征研究》文中指出禾草/白三叶草地是我国南方主要刈牧地之一,在当地草牧业生产中具有重要作用。因其管理不当,易发生退化,而适时改良,会形成不同利用年限草地。以往对其土草特征研究,多为不同时间尺度单项分析,跨长时间尺度分析相对缺乏,且对草地利用年限敏感的关键土草指标及其演变规律尚未明晰。本研究以不同利用年限(长期、中期和短期)牛/羊放牧禾草/白三叶草地为对象,定量分析了草地群落植物物种重要值、植物多样性、生物量构成、主要禾草和白三叶种群数量特征、土草养分,以及植物多样性与其生物量和牧草养分的相关性等,以筛选出对草地利用年限敏感和惰性的土草指标,明晰草地演变趋势,确定不同家畜放牧草地适宜利用年限。主要结果如下:牛放牧草地,鸭茅和白三叶重要值为中期>短期和长期,植物科丰富度和Shannon-wiener指数为长期>中期>短期;鸭茅和多年生黑麦草地上生物量比例为,中期和短期>长期,非播种禾草地上生物量比例为长期>短期>中期。长期和中期利用草地鸭茅分蘖密度和小株丛比例低,属衰退型种群,短期利用草地鸭茅分蘖密度和小株丛比例高,属增长型种群;白三叶匍匐茎密度为,短期和长期<中期。牧草全磷(TP)含量为长期<短期<中期。土壤全氮(TN)和土壤有机质(SOM)含量在年际间波动大,TP和速效磷(AP)为短期与中期>长期。p H值为短期>中期>长期。羊放牧草地,鸭茅和白三叶重要值为中期>长期和短期,杂类草生物量比例为长期和短期>中期。鸭茅分蘖密度为长期<中期和短期,株丛质量和分蘖质量为长期>中期和短期。牧草TP含量为中期>短期>长期;土壤TN和SOM含量为短期>中期>长期,其AP和p H为短期和中期>长期。研究得知,随利用年限增加,牛/羊放牧禾草/白三叶草地整体呈退化趋势,表现为播种禾草植株老化及其种群数量和生物量比例降低,牧草品质降低,土壤酸化。牛/羊放牧草地对利用年份的敏感指标为土草全P含量和土壤p H,惰性指标为牧草品质;牛/羊放牧草地适宜时期均为中期。

胡廷花[5](2021)在《黔西北区禾草/白三叶草地质量评价及稳定性管理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禾草/白三叶草地高产、优质,在南方喀斯特地区广为种植,已成为当地畜牧业重要牧草资源。草地利用时间延长及管理不当,易造成其质量下降、群落稳定性降低。因此,草地管理是草地质量和稳定性维持的关键。由于其为偏途演替群落,有强烈人为干预和建植目的,所以其稳定性评价与天然草地有差异。本研究通过对贵州威宁灼圃草场4种管理模式禾草/白三叶草地(样地Ⅰ:前期长期割草+后期放牧;样地Ⅱ:连续放牧;样地Ⅲ:轮牧为主,轮牧不足时放牧1-2次;样地Ⅳ:连续放牧,地形为典型小山头)和天然草地(样地V:连续放牧)进行质量评价,明晰人工草地稳定性评价要素构成,比较确定研究区4类人工草地中相对适宜的管理模式。主要结果如下:禾草/白三叶草地质量评价指标是植被结构(播种与非播种牧草生物量比例、白三叶与播种禾草生物量比例)、牧草适口性指数和养分(粗蛋白(CP)、有机物质及其代谢能(ME)、样品饲料相对价值(RFV)、粗饲料分级指数(GI)),以及土壤p H和养分(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速效磷)。各样地土壤p H值为4.67-5.24,处较低水平,牧草养分低于或偏离最适值,但土壤养分较高。基于牧草和土壤特征数据,采用赋值加权法,对草地质量进行综合评价。草地质量为样地Ⅲ和样地Ⅰ较高,样地Ⅱ和样地Ⅳ较低,样地V最低。人工草地群落稳定性是生产稳定性(产量)、生态稳定性(物种数)和质量稳定性(质量)的平衡。生态稳定性常用物种多样性、演替度结果衡量;样地Ⅲ生态稳定性较好,样地IV较差。禾草/白三叶草地受不当管理干扰,易退化,样地Ⅰ、Ⅲ退化程度最大;样地Ⅱ、Ⅳ较大;样地V养分含量较低,但总体较稳定。质量较好的草地稳定性维持难,草地质量与其稳定性相关,受地形影响。研究区禾草/白三叶草地管理方式整体较粗放,前期长期割草+后期放牧及轮牧为主的管理模式相对较利于草地质量维持。未来草地管理中,建议适时施石灰、氮磷肥配施,并精准制定刈牧制度及强度,以利于禾草/白三叶草地稳定性维持。

蔺伟虎[6](2020)在《中华羊茅—内生真菌共生体生态学特性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华羊茅(Festuca sinensis)是我国北方高寒地区广泛分布的禾本科优良牧草,其与内生真菌(Epichlo?sinensis)形成共生体,显着增加植物的抗逆性。最近的研究表明,该菌为内生真菌新种,对于其与中华羊茅的作用机理尚不明确。本研究以带菌(E+)和不带菌的(E-)中华羊茅为材料,通过温室和田间试验,探究了中华羊茅-内生真菌共生体的产碱特性,混播和刈割对共生体特性影响,以及内生真菌-共生体-土壤微生物三者间的相互关系。旨在为合理利用中华羊茅-内生真菌共生体提供理论基础。获得主要结果如下:(1)在不同季节(春、夏、秋、冬),对6个生态型(41、57、84、99、111和141)中华羊茅内生真菌共生体产生的3种生物碱(波胺、震颤素和麦角碱)均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共生体产生的波胺含量为18.51 ppm~112.47 ppm,震颤素含量为0.38 ppm~1.15 ppm和麦角碱含量为0.36 ppm~1.13 ppm。在田间和温室条件下,6个生态型中华羊茅内生真菌共生体波胺含量均由春季到秋季呈显着下降(P<0.05);其含量在春季最高,秋季最低。中华羊茅内生真菌共生体产生的波胺含量高于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内生真菌共生体。在田间条件下,5个生态型的中华羊茅内生真菌共生体产生的震颤素含量在秋季最高(P<0.05),春季最低;其麦角碱含量在夏季最高,春季最低。在温室条件,5个生态型中华羊茅内生真菌共生体产生的震颤素含量夏季最高,春季最低(P<0.05);其麦角碱的变化趋势与其在田间的结果一致。中华羊茅内生真菌共生体产生的震颤素和麦角碱含量均低于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内生真菌共生体。(2)在温室(单播,2:8,4:6,6:4,8:2)和田间(单播,2:8,4:6)对中华羊茅(57)与垂穗披碱草进行混播试验。在温室和田间混播比例下,混播均显着促进了中华羊茅和垂穗披碱草的生长(P<0.05);4:6混播比例较其他混播比例显着增加了中华羊茅和垂穗披碱草的株高、分蘖、茎粗和根长(P<0.05);且内生真菌的存在显着增加了中华羊茅和垂穗披碱草的株高和分蘖(P<0.05)。在温室混播比例下,中华羊茅内生真菌共生体波胺含量在8:2混播比例达到最小值,且显着小于其他混播比例(P<0.05),而在田间混播比例下,中华羊茅内生真菌共生体波胺含量在4:6混播比例最低。在温室混播比例下,中华羊茅内生真菌共生体震颤素的含量无显着差异(P>0.05),而在田间条件下,中华羊茅内生真菌共生体震颤素含量在2:8混播比例时最高,且显着高于其他混播比例(P<0.05)。(3)在温室条件下,对不同种群E+和E-中华羊茅(111)分别连续刈割了三次结果表明,刈割次数对中华羊茅的营养和品质均有显着影响(P<0.05),在连续1~2次刈割时中华羊茅的营养和品质无显着差异(P>0.05),但在第3次刈割时会显着下降(P<0.05)。除总有机碳含量外,内生真菌的存在能够显着增加中华羊茅的氮、磷、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P<0.05)。(4)内生真菌显着增加了中华羊茅的株高、根长、茎粗、根直径、分蘖、叶宽、地上干重和根干重,以及地上氮、根氮、地上磷和根磷含量(P<0.05)。内生真菌显着增加了中华羊茅根系分泌的总氨基酸含量和胆胺含量,显着降低了中华羊茅根系分泌的丙三醇含量(P<0.05)。内生真菌显着增加了中华羊茅根际土壤全氮、全磷、铵态氮、硝态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但显着降低了中华羊茅根际土壤有机碳含量和p H(P<0.05)。内生真菌的存在显着降低了中华羊茅根际土壤真菌和细菌群落多样性(P<0.05);中华羊茅根际土壤中,相对丰度最高的真菌群落门是子囊菌门,相对丰度最高的细菌群落门是变形菌门。在种植第二年时,中华羊茅根际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显着降低,而细菌群落多样性增加(P<0.05)。总体而言,内生真菌对中华羊茅生态型(99)的影响较生态型(111)更为显着。中华羊茅根际土壤理化性质、根系分泌物与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有显着(P<0.05)相关关系,即根系分泌物总酚酸、总氨基酸、总核酸相对含量与根际土壤真菌多样性呈显着(P<0.05)负相关关系,而与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呈显着(P<0.05)正相关。内生真菌影响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可能与根系分泌物和土壤理化性质有关。

陈磊[7](2020)在《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林草优化配置与健康养猪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喀斯特地区植被盖度降低,水土流失速率加快,基岩大面积裸漏,生态系逆向演替趋势严峻且难以挽回,石漠化与生态系统的破坏愈演愈烈。林草优化配置与猪的健康养殖是草地畜牧业的关键部分,是解决石漠化地区农户生存压力的有效方式。林草优化配置与健康养猪业的有机结合能够有效缓解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的社会经济矛盾、人地矛盾、资源与环境的矛盾,提高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增加物种多样性,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降低失业率。采用林草优化配置与健康养猪相结合的现代绿色生态产业模式,及精确的技术监测手段是高效治理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的重要举措。依据有关自然地理学、生物学、土壤学、农学、植物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生态学、营养学等原理,以生态修复理论、生态养殖理论、耦合效应理论、区域经济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为理论基础。于2017-2020年以毕节撒拉溪喀斯特高原山地潜在-轻度石漠化综合防治混农林业示范区或研究区和关岭-贞丰花江喀斯特高原峡谷中-强度石漠化综合治理与生态产业示范区或研究区为研究区,采用文献分析法、室内与室外实验分析法、综合分析法、调查分析法、定量与定性分析法、相关分析法、单因素方差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通过筛选适宜的经济林和牧草进行不同比例的单播与混播,研究林草优化配置与健康养猪的机理,机制,技术及示范验证。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探索林草优化配置过程中牧草鲜草及干草产量变化特征,筛选石漠化地区牧草产量最高的林草优化配置方式。撒拉溪喀斯特高原在核桃林基础上选取满足适地条件与健康养猪的牧草最优配置方式:多年生黑麦草、白三叶、鸭茅进行单播与混播的配置试验。鲜草产量最高的是白三叶+黑麦草(3:2)组合,为9458.2kg/hm2,最低的是白三叶+黑麦草(2:3)组合,仅为6716.5 kg/hm2,干草产量最高的是鸭茅,为2452.1 kg/hm2,最低的是白三叶,为1177.7kg/hm2。花江基于石漠化自然背景及原有经济林(李子树),选取适宜牧草紫花苜蓿、菊苣、金荞麦,进行单播与混播的配置试验,鲜草产量最高的是金荞麦,为60446kg/hm2,最低的是紫花苜蓿,为10858kg/hm2。干草产量最高的是金荞麦,为9083.73 kg/hm2,最低的是紫花苜蓿+菊苣(3:2),为1530.8 kg/hm2。(2)不同林草优化配置方式下牧草养分存在显着性差异。核桃树下3种牧草不同播种方式之间的营养成分差异显着,白三叶的水分(Moisture)、粗蛋白(CP)、木质素(Lignin)、非纤维碳水化合物(NFC)、钾(K)、磷(P)、钙(Ca)含量显着高于于其他牧草(P<0.05),而粗灰分(Ash)、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显着低于其他组合(P<0.05),说明其营养价值较好。三种混播方式下组合之间差异性不显着(P<0.05)。李子树下3种牧草不同播种方式之间的营养成分存在一定的差异,单播紫花苜蓿的Moisture含量显着低于其他牧草(P<0.05),而干物质(DM),Ash,CP,Ca,ADF的含量显着高于菊苣、金荞麦、以及紫花苜蓿+菊苣三种混播方式下的含量(P<0.05)。三种混播中,紫花苜蓿含量越高则CP含量越高,三种混播方式下紫花苜蓿+菊苣(2:3)的整体效果与其它2种混播相比较差。(3)在石漠化地区通过利用天然草地、人工建植草地来“以草养猪”,促进石漠化脆弱生境的改善,同时兼顾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实现了农户脱贫致富与生态建设的耦合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石漠化地区“以草养猪”在1-2年内可显着提高农户可支配收入,该区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良天然草质资源及进行人工草地建植的立地气候生境,“以草养猪”具有巨大的潜力优势和可观的市场前景效益。林草有机结合优化配置形成不同的模式,为林农生产生活提供物质基础,带动农、林、牧、副及相关产业的连锁反应,归根结底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4)林草优化配置中不同牧草组合对猪的日增重及增重成本具有不同响应,示范效果明显。潜在-轻度石漠化治理示范区财万生猪养殖示范点,猪的增重成本由大到小为对照组7(3.72元/kg)>试验组3(2.89元/kg)>试验组6(2.85元/kg)>试验组2(2.81元/kg)>试验组4(2.77元/kg)>试验组1(2.72元/kg)>试验组5(2.71元/kg)。从经济效益和增重成本看,对照组7的增重成本最高,试验组5的增重成本最低,较对照组7饲料成本可节约96.63元,平均每头猪可节约16.11元,增重成本可节约1.01元/kg。中度-强度石漠化治理示范区任万松生猪养殖示范点,猪的增重成本由大到小为对照组7(3.83元/kg)>试验组1(2.90元/kg)>试验组6(2.84元/kg)>试验组3(2.83元/kg)>试验组2(2.81元/kg)>试验组4(2.77元/kg)>试验组5(2.74元/kg)。从经济效益和增重成本看,对照组7的增重成本最高,试验组5的增重成本最低,较对照组7饲料成本可节约96.25元,平均每头猪可节约16.04元,增重成本可节约1.06元/kg。(5)基于不同石漠化背景实施针对性的林草优化配置方式,对石漠化植被恢复、林草群落生态稳定性、水源涵养、保水保肥等均具有正向作用。以草养猪能改善林草生态系统,促进植被生长,并能改善猪肉风味与品质,通过林草优化配置的混播牧草来饲喂猪,其饲料消耗率降低了33%,猪的出栏成活率保持在96%左右,农户可支配收入显着提高。在喀斯特生态畜牧业推进中应提高林草资源利用率,结合天然林与人工草地建值,构建“牧草资源为辅+饲料为主”的现代健康养猪饲用生产格局。林草优化配置与健康养猪可以推进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生态与区域经济质的飞跃,对贫困县区精准扶贫工作的推进具有重要价值。未来要整合现有林草资源发展规模化、机械化的健康养猪,构建健康养猪品牌效应。

郭涛[8](2020)在《基于传统文化的喀斯特石漠化草地承载力与牛羊健康养殖技术调控》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南方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面积广阔,地表崎岖不平,过去落后的经济与环境致使交通落后、文化相对保守;如今随着人口的增加,人地矛盾日益突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系统日益简单化,面临着文化、生态和经济上的多重困境,形成特殊的喀斯特“文化脆弱性”。根据人文地理学、生态学、植物学、畜牧养殖学理论基础,在代表中国南方喀斯特石漠化环境总体结构的贵州高原山区,选取毕节撒拉溪、关岭-贞丰花江和施秉喀斯特3个典型研究区,在2017-2020年对草地土壤理化性质、牧草产量与品质以及对示范区两次社会经济调查的基础上,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和皇竹草(Pennisetumsinese)等2种牧草的三块样地,进行牧草收集试验。收集采用草地刈割与不同放牧强度的处理方式,计算得出对现有草地牧草的产量与品质的影响,对实验所得的数据采用对比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法方法分析所得数据,用简单明了的实验数据对比传统种植方式与草地畜牧业对土壤理化性质、牧草产量与品质的影响,促进示范区内农户转变落后的文化思想,构建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新局面。(1)不同石漠化等级地区对待草地畜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文化思想、文化观念等问题也不尽相同,撒拉溪示范区对利用文化思想转变,改变传统种植方式不乐观的比例最高,施秉示范区次之,花江示范区最低。喀斯特地区草地畜牧业主要存在的文化思想方面的问题,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和相关人员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有利于改变传统思想文化、生态意识提高、改变传统耕种方式及技术的内涵,并进行相应的文化思想转变宣传。提高农户对文化的认知水平,而不是一味的“劝说”,提倡种草养畜的方式,需要简单明了的措施与方式带动农户的生产积极性,真正改变本区阻碍草地畜牧业发展的保守文化思想、文化观念等。(2)石漠化地区大多不愿意采取圈养牛羊的方式,主要原因是圈养方式浪费时间与精力。目前,喀斯特地区草地畜牧业主要存在农户对文化的影响认知不足,以及生态意识与养殖经营热情不高等文化思想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导致草地承载力无法满足牛羊对营养与能量的需求,进一步阻碍了示范区内的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针对这些问题,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有利于改变传统思想文化、生态意识提高、改变传统耕种方式及技术,并进行相应的文化思想宣传。提高农户对文化的认知,有利于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生态环境的修复与草地畜牧业的发展。(3)牛羊放牧后的土壤物理性质主要呈现的是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土壤物理性质变化越大。重度放牧除了土壤容重随之增加外,其余指标均随之放牧强度的增加而显着降低,土壤含水量随放牧强度增加呈降低趋势,而土壤容重正相反。TN、TP在中度放牧含量最高,SOC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放牧后TN、TP在中度放牧含量最高,在放牧后TP变化最为显着,SOC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而重度放牧的各个指标均处于最低,重度放牧不仅造成牧草的品质下降,还造成土壤营养流失严重,严重破坏牧草的产量,加重石漠化的产生。中度放牧使土壤养分含量更高,保持中度放牧,以防止土壤肥力加速流失、加剧产生石漠化。(4)皇竹草留茬高度在14cm时,牧草的鲜重和干重产量最高,且显着高于其他两组(P<0.05),随着刈割次数的增加牧草的鲜重和干重产量随之增加。留茬高度为14cm时,皇竹草的CP含量最高,刈割留茬高度为18cm时,CF含量最低。中-强度石漠化地区不适宜采取放牧形式,且皇竹草长势高大,采取刈割留茬高度不同试验,发现皇竹草刈割留茬高度为14cm时,牧草的鲜重和干重产量最高,牧草的营养成分更为充足,更能保证牛羊所需的营养和能量,而通过最简单直接的刈割留茬方式能够直接带动农户种草养畜的积极性,从生产生活中改变农户的传统种植思想。(5)受本区的文化因素与自然因素影响,为提高草地承载能力与牛羊养殖效益,在种草养畜方式的基础上,选择优质牧草品种、种植牧草的技术与管理等更要贴合本区环境的特点。提出适合于石漠化治理区提升草地承载力与牛羊健康养殖的关键技术,并对取得的成果进行示范验证。基于传统文化的喀斯特石漠化草地承载力与牛羊健康养殖现有技术,提出草地混播技术、草地刈割技术、土壤粉粹筛选技术、牛羊圈粪便收集装置、牛羊用伸缩食槽关键创新技术,并对关键创新技术进行示范验证,示范效果明显。

李学博[9](2020)在《饲用油菜高粱混播结合施肥对饲草产质量及土壤特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针对内蒙古饲草产质量低,以及盐碱地面积大、利用率较低的现状,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五原县万亩盐碱地试验田,于2018-2019年小麦收获后进行复种饲用油菜(饲油2号,R)高粱(内农1号,S)试验研究,设3种混播比例R:S=7:3、R:S=3:7、R:S=5:5,2种单作处理R、S,以及施化肥、施有机肥、不施肥3个水平,通过测定饲草产量、品质及土壤特性,探究施肥及不同混播比例对饲草产质量的影响,旨在筛选出适宜河套平原地区的饲草混播模式。结果表明:1.两年混作RS3:7模式在施化肥处理下饲草鲜草产量最高,分别达到55250 kg/hm2、49625 kg/hm2。相同施肥处理下,混作RS3:7模式两年鲜草LER值最大分别达到1.17和1.51。干草产量则是混作RS5:5模式施化肥处理下效果最好,较单作油菜提高了 44.92%%、95.90%。RS5:5的土地当量值皆高于其他混作处理,两年干草LER 值分别为 1.62、1.96。2.两年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均是混作RS3:7模式施化肥处理下最高。在相同施肥处理下,两年RS3:7施化肥处理粗蛋白含量分别较RS7:3和RS5:5增加了9.57%-19.77%、6.40%-20.91%;粗脂肪含量增加了 6.15%-7.81%、10.14%-22.67%。RFV2018年RS3:7模式施有机肥处理高于施化肥和不施肥处理,2019年则是混作RS3:7模式施化肥处理最高,达到196.96。3.两年混作RS3:7模式在施有机肥处理下可有效降低土壤含盐量,该模式施化肥处理土壤碱性下降最有效。混作RS3:7模式施化肥处理有机质含量最高,两年分别较其他两种混播比例增加了 5.88%-20.00%、1.43%-15.96%。两年施化肥处理下RS3:7土壤碱解氮含量分别较单作油菜和单作高粱提高了 16.39%和7.58%、7.58%和2.90%。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也是混作RS3:7模式在施化肥处理下最高。4.混作RS3:7模式施化肥处理对土壤酶活性提高效果最优。相同施肥处理下,2018年和2019年混作RS3:7模式施化肥处理的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较其他两种混播比例增加了 4.41%-5.49%、0.71%-1.71%;土壤蔗糖酶活性增加了 5.33%-2.15%、9.29%-30.63%;土壤脲酶活性增加了 15.58%-29.94%、11.11%-17.65%;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增加了 8.07%-13.41%、11.76%-28.09%。总之,RS3:7结合施化肥为最佳栽培措施,其鲜草产量可达到49625-55250 kg/hm2。本研究可为河套地区发展麦后复种提供技术支撑,对农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彭艳[10](2020)在《西藏那曲退化草地的植被特征与人工牧草建植研究》文中提出人工草地建植是缓解高寒天然草地退化,提高草地生产力的有效手段。为探究藏北不同退化阶段高寒草甸的植物群落特征、土壤特征相关性、植被恢复过程中人工牧草主要农艺性状、营养价值与产量关系及不同牧草的生产特性对有机肥和氮磷耦合技术的响应机制。以那曲县那玛切村的轻度退化高寒草地(LD)、中度退化高寒草地(MD)和重度退化高寒草地(SD)为研究对象,采用冗余分析(RDA)试图揭示不同退化阶段高寒草地环境因子与植被因子的相互作用;在那玛切重度退化草地上乡建植人工牧草,设置不施肥(CK)、尿素75 kg/hm2(N)、磷酸二铵375kg/hm2(NP)、有机肥22500 kg/hm2(OM),尿素75 kg/hm2+磷酸二铵375kg/hm2+有机肥22500 kg/hm2(NPOM)5种处理,应用4种评价模型对藏北人工草地进行综合评价,并对不同的17个性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植物共有15科31属36种,生态适应性较强的植物主要集中在豆科、莎草科、禾本科、菊科和蔷薇科,其中以紫花针茅(Stipa purpurea),弱小火绒草(Leontopodium pusillum),高山嵩草(Kobresia pygmaea)为优势种轻中度退化草地演替为以二裂委陵菜(Potentilla bifurca)、肉果草(Lancea tibetica)、白苞筋骨草(Ajuga lupulina)为优势种重度退化草地,不同退化阶段高寒草地杂类草在均占据重要地位,生活型以多年生草本为主。不同退化阶段高寒草地植被群落特征9月初出现峰值,在生长季(6月~9月)随着温度和降水变化呈现出滞后性的“单峰”曲线,随着高寒草地退化地上生物量、高度、密度、频度、总盖度整体呈现递减趋势。不同退化高寒草地植被群落α多样性指数呈现“M”型,“N”型或“V”型变化趋势,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指数、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Simpson指数、Evenness指数表现为LD>MD>SD,Dominance表现为SD>MD>LD,β多样性指数呈现“N”型或“V”型变化,不同退化草甸的Sorensen指数,Jaccard相似度指数在8月11日~9月5日最小,Cody指数最大;6月22日~9月5日的Sorensen指数、Jaccard相似度指数LD~MD>MD~SD、Cody指数MD~SD>LD~MD,9月30日反之;不同时期Cody指数均表现为LD>MD>SD。不同退化草地的气温、降水与植被密度、地上生物量、盖度呈正相关,且LD及MD的气候因子对植被生长贡献率最高是降水,SD的气候因子对植被生长贡献率最高是气温。温度和降水是影响植被群落演替的主要因素。2)随着退化程度加重(LD~SD),土壤养分均呈现降低的趋势,p H值、土壤容重增加,土壤水分、总孔隙度下降;土壤砾石含量、土壤黏粒、粉粒含量升高,砂粒含量下降,土壤粒径分形维数增大;土壤团聚体的平均重量直径、几何平均直径呈现出下降趋势。不同退化草地的p H值与土壤粒径分形维数、土壤黏粒、粉粒呈正相关关系,与砂粒呈负相关关系。不同退化草地土壤速效磷、全磷、土壤总孔隙度与物种多样性指数呈正相关关系,群落植被地上生物量与土壤全氮密切相关,土壤水稳性团聚体、速效氮与植被高度、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呈正相关,且对植被贡献率最高的土壤物理及化学性质分别粉粒含量、黏粒含量、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几何平均直径及速效氮、全氮、p H值。土壤化学特征对物理特征贡献率最高分别为全磷、全氮。因此,藏北退化高寒草甸施氮磷肥不仅可以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而且可以促进植被生长发育。3)在人工牧草生长季(6~9月),其株高和盖度均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与未施肥(CK)相比,其余4种处理均提高了人工草地的生产性能和营养价值,使牧草的主要物候期提前1~12 d。主成分分析法、隶属函数分析法、灰色关联分析法、相似优先比法综合评价表明单播牧草以青稞、燕麦、藏豌豆最佳,混播牧草以绿麦+藏豌豆,燕麦+藏豌豆,燕麦+箭舌豌豆最佳。NPOM处理下的绿麦+藏豌豆、青稞以及NP处理饲用油菜、青稞、燕麦综合评价最好。其中以NPOM处理、NP处理的人工草牧草综合评价最好。简单相关和偏相关分析相关分析表明对人工草地产量影响最大的是盖度、茎粗、分蘖/枝数,而盖度、分蘖/枝数与株高、茎粗与鲜干比、株高与生长速率均呈现极显着正相关。不同退化草甸与土壤中氮磷含量密切相关,植被恢复过程中氮磷耦合能够提高那那玛切人工草地的产量,改善牧草品质。

二、不同处理方式混播优良牧草对草地改良效果的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同处理方式混播优良牧草对草地改良效果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2)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经济分析与优化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综述
        1.2.1 人工草地放牧利用研究
        1.2.2 草畜系统生态经济效益研究
        1.2.3 草畜系统管理仿真模拟研究
        1.2.4 草畜系统生产优化研究
        1.2.5 文献评述
    1.3 研究目标与意义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拟解决关键问题
        1.4.1 研究内容
        1.4.2 拟解决关键问题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技术路线
    1.6 理论基础
        1.6.1 生态经济理论
        1.6.2 系统理论
        1.6.3 外部性理论
    1.7 研究创新
第二章 我国人工草地发展现状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人工草地
        2.1.2 放牧型人工草地
        2.1.3 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
    2.2 人工草地发展措施
        2.2.1 重大工程项目
        2.2.2 主要政策措施
        2.2.3 主要法规
    2.3 人工草地发展成效
        2.3.1 人工草地的分布、规模及生产力
        2.3.2 放牧型人工草地的分布、规模及生产力
        2.3.3 典型放牧型人工草地的模式特征
    2.4 放牧型人工草地面临的问题
        2.4.1 监管体系缺失导致草地可持续利用水平不高
        2.4.2 效益认知不足抑制政府和农牧民推广积极性
        2.4.3 “政策-模式-草地”关系失调抑制效益水平提升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效益分析
    3.1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3.1.1 数据来源与说明
        3.1.2 研究方法
    3.2 放牧型人工草地成本收益分析
        3.2.1 典型草地成本构成分析
        3.2.2 典型草地收益构成分析
    3.3 草牧业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3.4 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综合效益分析
        3.4.1 经济效益分析
        3.4.2 社会效益分析
        3.4.3 生态效益分析
        3.4.4 综合效益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仿真模拟
    4.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4.1.1 调研区概况
        4.1.2 数据来源
        4.1.3 模型框架
    4.2 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仿真模型构建
        4.2.1 模型说明
        4.2.2 草地产草量-家畜体重模块
        4.2.3 家畜生产管理模块
        4.2.4 牧户经营收入模块
    4.3 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仿真模拟结果
        4.3.1 基准情景
        4.3.2 未建植放牧型人工草地情景
        4.3.3 模型有效性检验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优化路径
    5.1 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情景设置
    5.2 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政策管理优化
        5.2.1 开放禁牧政策情景
        5.2.2 牧民合作经济组织情景
        5.2.3 组合政策管理情景
    5.3 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生产决策优化
        5.3.1 饲草季节性平衡
        5.3.2 畜种结构调整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结论
    6.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A 人工草地放牧利用牧户调查问卷
附录B 仿真模型程序
致谢
作者简历

(3)淮河生态经济带人工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英文缩略词)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1.1 淮河生态经济带的提出和发展规划
        1.1.2 草地农业发展对淮河生态经济带的意义
        1.1.3 淮河生态经济带草业发展状况
    1.2 南方草地农业系统的建立与人工草地利用模式的形成
        1.2.1 牧草的引种应用和适应性评价
        1.2.2 淮河流域牧草的引种与品种比较适应性评价
        1.2.3 国外草地农业的利用模式对淮河经济带草业发展的借鉴作用
        1.2.4 草地生态农业模式的技术应用
    1.3 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进展
    1.4 草地生态服务价值评估方法
        1.4.1 当量因子法
        1.4.2 功能价值法
        1.4.3 遥感技术
        1.4.4 草地生态服务价值研究的问题
    1.5 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生态服务价值的研究意义
第2章 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农业发展战略分析
    2.1 研究方法
        2.1.1 AHP分析法步骤
        2.1.2 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农业战略分析矩阵构建
        2.1.3 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农业战略分析层次构建
        2.1.4 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农业战略分析因素评价
        2.1.5 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农业战略层次分析
        2.1.6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农业发展AHP分析
        2.2.2 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统层重要性分析
        2.2.3 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生态服务价值指标层重要性分析
        2.2.4 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资源生态服务价值总层次排序
    2.3 讨论
        2.3.1 利益相关者对于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农业发展模式的认知
        2.3.2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于草地农业发展的影响
        2.3.3 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农业的发展模式
        2.3.4 淮河生态经济带草业发展领域的扩展
    2.4 结论
第3章 淮河生态经济带牧草适应性的评价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地概况
        3.1.2 试验材料与设计
        3.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3.1.3.1 牧草生产性能
        3.1.3.2 牧草品质
        3.1.3.3 土壤肥力测定
        3.1.3.4 淮河生态经济带牧草适应性的综合评价
        3.1.5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淮河生态经济带燕麦生产性能的适应性评价
        3.2.2 淮河生态经济带燕麦牧草品质比较
        3.2.3 燕麦种植对于淮河生态经济带土壤肥力的影响
        3.2.4 淮河生态经济带箭筈豌豆、毛苕子、金花菜的生产性能比较
        3.2.5 淮河生态经济带箭筈豌豆、毛苕子金花菜牧草品质比较
        3.2.6 淮河生态经济带箭筈豌豆、毛苕子、金花菜对土壤肥力影响
        3.2.7 淮河生态经济带牧草适应性的综合评价
    3.3 讨论
        3.3.1 燕麦在淮河生态经济带生产效益与生态效益评价
        3.3.2 豆科牧草在淮河生态经济带生产效益与生态效益表现
        3.3.3 豆科牧草对淮河流域土壤肥力的影响
    3.4 结论
第4章 淮河生态经济带不同牧草生产模式的建立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地概况
        4.1.2 试验材料与设计
        4.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4.1.4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淮河生态经济带金花菜与燕麦生产模式对牧草生长的影响
        4.2.2 淮河生态经济带燕麦与箭筈豌豆间作对牧草生长的影响
        4.2.3 淮河生态经济带不同牧草生产模式对牧草产量的影响
        4.2.4 淮河生态经济带不同间作模式对燕麦牧草品质的影响
        4.2.5 淮河生态经济带间作对金花菜与箭筈豌豆牧草品质的影响
        4.2.6 淮河生态经济带不同间作模式对于土壤肥力的影响
        4.2.7 “燕麦-金花菜”间作与“燕麦-箭筈豌豆”间作的综合评价
    4.3 讨论
        4.3.1 间作对金花菜、箭筈豌豆与燕麦生长发育的影响
        4.3.2 不同间作比例对牧草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4.3.3 牧草间作对于土壤肥力的影响
    4.4 结论
第5章 淮河生态经济带不同牧草生产模式对牧草生产性能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地概况
        5.1.2 试验材料与设计
        5.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燕麦-箭筈豌豆”牧草生产模式对于牧草产量的效应影响
        5.2.2 箭筈豌豆与燕麦间作与混播对于牧草品质的影响
        5.2.3 箭筈豌豆与燕麦间作混播对于土壤肥力的影响
        5.2.4 “燕麦-箭筈豌豆”间作与混播的综合评价
    5.3 讨论
        5.3.1 不同因素对牧草混播、间作模式中牧草产量的影响
        5.3.2 不同牧草种植模式对牧草品质的影响
        5.3.3 不同牧草种植模式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5.4 结论
第6章 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6.1 材料与方法
        6.1.1 研究区域
        6.1.2 数据来源
        6.1.3 淮河生态经济带天然草地生态服务价值计算
        6.1.4 淮河生态经济带人工草地生态服务价值计算
    6.2 结果与分析
        6.2.1 淮河生态经济带天然草地生态服务价值估算
        6.2.2 淮河生态经济带人工草地间接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估算
        6.2.3 淮河生态经济带人工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估算
    6.3 讨论
        6.3.1 淮河生态经济带天然草地生态服务价值变化趋势
        6.3.2 淮河生态经济带天然草地生态服务价值意义
        6.3.3 人工牧草生产对淮河生态经济带的生态与生产意义
        6.3.4 合理的淮河生态经济带人工草地生产模式
    6.4 结论
第7章 淮河生态经济带牧草生产经济效益分析与比较
    7.1 材料与方法
        7.1.1 试验地概况
        7.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7.1.3 分析模型及方法
        7.1.4 数据分析
    7.2 结果与分析
        7.2.1 淮河生态经济带牧草生产与小麦生产的成本和收益比较
        7.2.2 淮河生态经济带牧草种植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分析
    7.3 讨论
        7.3.1 淮河生态经济带牧草生产的优势
        7.3.2 影响淮河生态经济带牧草生产成本的因素
        7.3.3 淮河生态经济带牧草生产前景
    7.4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不同利用年限禾草/白三叶草地植被和土壤演变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禾草/白三叶草地类型及分布
    1.2 禾草/白三叶草地植物特征
        1.2.1 植物群落特征
        1.2.2 植物种群特征
    1.3 禾草/白三叶草地土壤特性
    1.4 禾草/白三叶草地群落演替及稳定性
    1.5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牛放牧禾草/白三叶草地植被和土壤特征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研究区概况
        2.1.2 试验设计
        2.1.3 测定指标和方法
        2.1.4 数据分析
    2.2 结果分析
        2.2.1 植物种重要值
        2.2.2 植物多样性
        2.2.3 植物群落特征
        2.2.4 功能群生物量构成
        2.2.5 植物多样性指数与其群落特征相关性
        2.2.6 主要禾草和白三叶种群数量特征
        2.2.7 主要禾草株丛年龄结构
        2.2.8 牧草养分
        2.2.9 植物物种多样性与牧草养分相关性
        2.2.10 功能群生物量构成与牧草养分相关性
        2.2.11 土壤理化特性
        2.2.12 草地稳定性
第三章 羊放牧禾草/白三叶草地植被和土壤特征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研究区概况
        3.1.2 试验设计
        3.1.3 测定指标和方法
        3.1.4 测定指标和方法
    3.2 结果分析
        3.2.1 植物种重要值
        3.2.2 植物多样性
        3.2.3 植物群落特征
        3.2.4 功能群生物量构成
        3.2.5 植物多样性指数与群落特征相关性
        3.2.6 主要禾草和白三叶种群数量特征
        3.2.7 主要禾草株丛年龄结构
        3.2.8 牧草养分
        3.2.9 植物多样性指数与牧草养分相关性
        3.2.10 功能群生物量与牧草养分相关性
        3.2.11 土壤理化特性
        3.2.12 草地稳定性
第四章 讨论
    4.1 草地植物群落特征
    4.2 草地植物种群特征
    4.3 牧草养分与土壤理化特性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黔西北区禾草/白三叶草地质量评价及稳定性管理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禾草/白三叶草地重要性
    1.2 禾草白三叶草地质量评价
    1.3 管理方式对禾草/白三叶草地的作用
    1.4 草地稳定性评价
        1.4.1 稳定性表现特征
        1.4.2 稳定性评价方法
    1.5 本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及样地设置
    2.2 测定指标及方法
        2.2.1 植物群落特征
        2.2.2 土样采集
        2.2.3 土草养分分析
        2.2.4 群落植被功能群划分
        2.2.5 草地质量评价
        2.2.6 生态稳定性评价
    2.3 数据分析
第三章 结果分析
    3.1 草地植物群落特征
        3.1.1 植被生物量
        3.1.2 草层高度
        3.1.3 植被群落年际均值
    3.2 草地白三叶和主要禾草种群数量特征
        3.2.1 种群数量特征年际动态
        3.2.2 种群数量特征年际均值
    3.3 植被功能群
        3.3.1 植物生活型
        3.3.2 牧草适口性指数
        3.3.3 播种与非播种牧草比
        3.3.4 牧草组分构成
    3.4 草地植被结构评价
    3.5 牧草饲用质量评价
        3.5.1 CP含量
        3.5.2 全磷含量
        3.5.3 NDF含量
        3.5.4 ADF含量
        3.5.5 有机物质
        3.5.6 饲用价值
        3.5.7 饲用质量评价
    3.6 草地土壤养分
        3.6.1 pH
        3.6.2 有机质
        3.6.3 土壤氮含量
        3.6.4 土壤磷含量
        3.6.5 土壤养分评价
    3.7 草地质量评价
    3.8 草地生态稳定性
        3.8.1 草地α多样性指数
        3.8.2 草地丰富度指数
        3.8.3 草地物种多样性指数年际均值
        3.8.4 群落演替度
第四章 讨论
    4.1 草地质量评价指标与方法
    4.2 草地稳定性
    4.3 草地管理模式探讨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中华羊茅—内生真菌共生体生态学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表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禾草内生真菌
        2.1.1 内生真菌的特性
        2.1.2 内生真菌的传播
    2.2 禾草内生真菌生物碱研究进展
        2.2.1 生物碱的种类与毒性
        2.2.2 生物碱主要生物合成途径
        2.2.3 影响生物碱种类和含量的因素
    2.3 内生真菌在草地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2.3.1 影响土壤微生物、节肢动物
        2.3.2 影响土壤养分
        2.3.3 影响植物群落
        2.3.4 影响家畜
    2.4 禾草内生真菌共生体根系分泌物与根际土壤微生物研究进展
        2.4.1 禾草内生真菌共生体根系分泌物研究进展
        2.4.2 禾草内生真菌共生体根际土壤微生物研究进展
        2.4.3 根系分泌物与根际土壤微生物相互关系
    2.5 中华羊茅植物学特征及内生真菌共生体研究进展
        2.5.1 中华羊茅植物学特性和生态意义
        2.5.2 混播和刈割对中华羊茅的影响
        2.5.3 中华羊茅内生真菌共生体研究进展
    2.6 本研究技术路线
第三章 季节变化对中华羊茅内生真菌共生体产碱的影响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中华羊茅内生真菌共生体材料
        3.2.2 生物碱的测定方法
        3.2.3 数据分析
    3.3 结果
        3.3.1 波胺含量
        3.3.2 震颤素含量
        3.3.3 麦角碱含量
        3.3.4 气候因子对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混播对中华羊茅内生真菌共生体的影响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中华羊茅和垂穗披碱草材料
        4.2.2 温室不同混播比例的建立
        4.2.3 田间不同混播比例的建立
        4.2.4 生长指标测定
        4.2.5 生物碱含量测定
        4.2.6 数据分析
    4.3 结果
        4.3.1 混播对中华羊茅和垂穗披碱生长的影响
        4.3.2 混播对中华羊茅内生真菌共生体生物碱的影响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刈割对中华羊茅内生真菌共生体的影响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中华羊茅材料
        5.2.2 刈割试验设计
        5.2.3 营养元素和品质指标测定
        5.2.4 数据分析
    5.3 结果
        5.3.1 刈割对中华羊茅内生真菌共生体生物量的影响
        5.3.2 刈割对中华羊茅内生真菌共生体营养元素和品质的影响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中华羊茅内生真菌共生体根际土壤微生物的研究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植物材料
        6.2.2 试验设计
        6.2.3 植物样品收集
        6.2.4 根系分泌物收集
        6.2.5 根际土壤收集
        6.2.6 植物C、N和P测定
        6.2.7 根系分泌物测定
        6.2.8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6.2.9 中华羊茅根际土壤真菌ITS和细菌的16S测序分析
        6.2.10 数据分析
    6.3 结果
        6.3.1 中华羊茅内生真菌共生体生长指标
        6.3.2 中华羊茅内生真菌共生体C、N和P
        6.3.3 中华羊茅内生真菌共生体根系分泌物
        6.3.4 中华羊茅内生真菌共生体根际土壤理化性质
        6.3.5 中华羊茅内生真菌共生体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
        6.3.6 中华羊茅内生真菌共生体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主成分分析(PCA)
        6.3.7 中华羊茅内生真菌共生体元素-土壤理化,土壤理化-微生物多样性间的相关性
        6.3.8 中华羊茅内生真菌共生体根系分泌物-微生物多样性-土壤理化间相关性
    6.4 讨论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论性讨论与展望
    7.1 总体性讨论与主要结论
        7.1.1 总体性讨论
        7.1.2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项目资助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在学期间的获奖情况
致谢

(7)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林草优化配置与健康养猪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研究现状
    (一)林草优化配置与健康养猪
    (二)石漠化林草优化配置与健康养猪
    (三)研究进展及展望
        1 文献的获取与论证
        2 研究阶段划分
        3 国内外主要进展与标志性成果
        4 国内外拟解决的关键科技问题与展望
二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标与内容
        1 研究目标
        2 研究内容
        3 研究特点与科技难点和创新点
    (二)技术路线与方法
        1 技术路线
        2 研究方法
        3 试验方案
    (三)研究区选择与代表性
        1 研究区选择的依据和原则
        2 研究区基本性特征与代表性论证
    (四)材料数据获取与可信度分析
三 不同等级石漠化背景下林草优化配置机理
    (一)林草优化配置中牧草混播理论基础
    (二)林草优化配置中适生性牧草筛选机理及产量分析
        1 潜在-轻度石漠化环境牧草筛选机理及产量分析
        2 中度-强度石漠化环境牧草筛选机理及产量分析
    (三)高原山地潜在-轻度石漠化环境牧草养分差异性分析
        1 不同配置方式下白三叶、黑麦草、鸭茅养分差异性分析
        2 白三叶、黑麦草、鸭茅差异性分析
    (四)高原峡谷中度-强度石漠化环境牧草养分差异性分析
        1 不同配置方式下紫花苜蓿、菊苣、金荞麦养分差异性分析
        2 紫花苜蓿、菊苣、金荞麦差异性分析
四 石漠化环境林草优化配置与健康养猪耦合机制
    (一)“以草养猪”的效益耦合机制
        1 “以草养猪”的生态效益耦合机制
        2 “以草养猪”的经济效益耦合机制
        3 “以草养猪”的社会效益耦合机制
    (二)不同牧草对猪增重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1 潜在-轻度石漠化环境
        2 中度-强度石漠化环境
五 石漠化林草优化配置与健康养猪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验证
    (一)石漠化环境现有成熟技术
        1 生态养猪技术
        2 林草间作技术
        3 干草、青贮饲喂技术
    (二)石漠化环境共性关键技术研发
        1 牧草留茬试验剪切装置
        2 生态养猪抽屉式食槽
        3 土壤植物生长模拟试验取草装置
        4 加热功能的生态养猪食槽装置
        5 牧草存活率试验取样装置
        6 一种仔猪喂料槽
        7 潜在-轻度石漠化林草优化配置与健康养猪技术集成
        8 中度-强度石漠化林草优化配置与健康养猪技术集成
        9 石漠化林草优化配置与健康养猪技术集成对比分析
    (三)石漠化林草优化配置与健康养猪技术应用示范及验证
        1 示范点的选择与代表性论证
        2 示范点建设目标与建设内容
        3 林草优化配置与健康养猪现状评价与措施布设
        4 林草优化配置与健康养猪规划设计与应用示范过程
        5 林草优化配置与健康养猪技术应用示范成效与验证分析
六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及获奖情况
致谢

(8)基于传统文化的喀斯特石漠化草地承载力与牛羊健康养殖技术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研究现状
    (一)传统文化与草地承载力
    (二)基于传统文化的石漠化草地承载力与牛羊健康养殖
    (三)传统文化下草地承载力与牛羊健康养殖研究进展及展望
二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标与内容
    (二)技术路线与方法
    (三)研究区选择与代表性
    (四)实验方案与资料数据获取可信度分析
三 文化对石漠化草地承载力的变化影响
    (一)传统文化类型及其对草地畜牧业的影响
        1 耕种文化
        2 牧养文化
        3 饮食文化
        4 风俗习惯
    (二)文化因素对草地承载力变化的影响
        1 传统生产方式的影响
        2 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
        3 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
四 石漠化草地承载力与牛羊健康养殖耦合机制
    (一)牛羊健康养殖对草地承载力的影响
        1 牛羊健康养殖对草地土壤的影响
        2 牛羊健康养殖对草地牧草的影响
    (二)草地承载力对牛羊健康养殖的影响
        1 草地承载力对牛羊健康养殖环境的影响
        2 草地承载力对牛羊养殖成本的影响
五 草地承载力与牛羊健康养殖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验证
    (一)石漠化地区现有技术及成熟技术
        1 草地播种技术
        2 草地刈割技术
        3 草地放牧技术
        4 牛羊养殖技术
    (二)石漠化地区共性关键技术创新
        1 牧草混播技术
        2 牧草刈割机装置设计
        3 粉碎筛选机装置设计
        4 牛羊圈舍收集粪便装置设计
        5 伸缩式食槽装置设计
        6 饲料破碎机装置设计
    (三)石漠化草地承载力与牛羊健康养殖技术应用示范验证
        1 示范点的选择与代表性论证
        2 示范点建设目标与建设内容
        3 畜牧业养殖现状评价与措施布局
        4 措施设计与应用示范过程
        5 示范点建设成效与验证分析
六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9)饲用油菜高粱混播结合施肥对饲草产质量及土壤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油菜高粱耐盐碱的研究
        1.2.2 混作对作物产质量的影响
        1.2.3 混作对土壤特性的影响
        1.2.4 施肥对饲草混播的影响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技术路线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设计与方法
    2.4 测试指标与方法
        2.4.1 饲草产质量
        2.4.2 土壤测试指标及方法
    2.5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肥料处理下油菜与高粱混播对饲草产量的影响
        3.1.1 油菜高粱混播对鲜草产量的影响
        3.1.2 油菜高粱混播对干草产量的影响
    3.2 不同肥料处理下油菜与高粱混播对饲草品质的影响
        3.2.1 油菜高粱混播对粗蛋白含量的影响
        3.2.2 油菜高粱混播对粗脂肪含量的影响
        3.2.3 油菜高粱混播对混合草纤维含量的影响
    3.3 不同肥料处理下油菜与高粱混播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3.3.1 油菜高粱混播对土壤含盐量的影响
        3.3.2 油菜高粱混播对土壤pH的影响
        3.3.3 油菜高粱混播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3.3.4 油菜高粱混播对土壤碱解氮含量的影响
        3.3.5 油菜高粱混播对土壤速效磷含量的影响
        3.3.6 油菜高粱混播对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影响
    3.4 不同肥料处理下油菜与高粱混播对土壤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3.4.1 油菜高粱混播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3.4.2 油菜高粱混播对土壤蔗糖酶活性的影响
        3.4.3 油菜高粱混播对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
        3.4.4 油菜高粱混播对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3.5 土地当量比(LER)
    3.6 相关性分析
        3.6.1 油菜高粱混播产量与品质相关性分析
        3.6.2 油菜高粱混播品质与土壤养分相关性分析
        3.6.3 油菜高粱混播产量与土壤养分相关性分析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不同混作模式结合施肥对饲草产质量的影响
        4.1.2 不同混作模式结合施肥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4.1.3 不同混作模式结合施肥对土壤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4.2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10)西藏那曲退化草地的植被特征与人工牧草建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西藏高寒草地的地位和作用
    1.2 西藏高寒草地退化的主要成因
        1.2.1 气候变化
        1.2.2 超载过牧
        1.2.3 鼠虫害增加
    1.3 退化高寒草地的表征
        1.3.1 土壤退化
        1.3.2 植被退化
    1.4 国内外人工草地建植研究进展
        1.4.1 人工草地建植研究现状
        1.4.2 人工草地建植发展趋势
    1.5 那曲人工草地建植意义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植被条件
        2.1.2 土壤条件
        2.1.3 气候条件
    2.2 样地调查与样品采集
        2.2.1 退化草地样地调查
        2.2.2 人工草地样品采集
    2.3 技术路线
第三章 不同退化阶段高寒草地的特征
    3.1 不同退化阶段高寒草地群落特征
        3.1.1 不同退化草地群落物种组成及结构
        3.1.2 不同退化高寒草地群落重要值
        3.1.3 不同退化草地植被物种多样性变化
    3.2 不同退化阶段高寒草地土壤特征
        3.2.1 不同退化草地土壤化学性质
        3.2.2 不同退化草地土壤物理性质
    3.3 高寒草地气候特征
    3.4 不同退化阶段草地植被因子与环境因子关系研究
        3.4.1 不同退化草地植被群落特征与土壤特征关系研究
        3.4.2 不同退化草地植被群落特征与气候特征关系研究
    3.5 小结
第四章 人工草地建植
    4.1 人工牧草物候期
    4.2 人工牧草出苗率
    4.3 人工牧草的盖度
    4.4 人工牧草的生产性能
        4.4.1 株高生长动态
        4.4.2 茎粗
        4.4.3 分蘖数或分枝数
        4.4.4 茎叶比
        4.4.5 鲜干比
        4.4.6 产量
    4.5 人工牧草的营养价值
    4.6 人工草地的土壤性质
    4.7 各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4.8 人工牧草的综合评价
    4.9 .小结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
    5.1 讨论
        5.1.1 不同退化阶段高寒草地的特征
        5.1.2 人工草地建植
    5.2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不同处理方式混播优良牧草对草地改良效果的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混播草地生产力及牧草营养品质的影响因素分析[D]. 刘锦昉.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
  • [2]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经济分析与优化路径研究[D]. 彩黎干.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
  • [3]淮河生态经济带人工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D]. 江舟. 扬州大学, 2021
  • [4]不同利用年限禾草/白三叶草地植被和土壤演变特征研究[D]. 赵一军. 兰州大学, 2021(09)
  • [5]黔西北区禾草/白三叶草地质量评价及稳定性管理模式研究[D]. 胡廷花. 兰州大学, 2021(09)
  • [6]中华羊茅—内生真菌共生体生态学特性的研究[D]. 蔺伟虎. 兰州大学, 2020
  • [7]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林草优化配置与健康养猪技术研究[D]. 陈磊. 贵州师范大学, 2020
  • [8]基于传统文化的喀斯特石漠化草地承载力与牛羊健康养殖技术调控[D]. 郭涛. 贵州师范大学, 2020
  • [9]饲用油菜高粱混播结合施肥对饲草产质量及土壤特性的影响[D]. 李学博.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10]西藏那曲退化草地的植被特征与人工牧草建植研究[D]. 彭艳. 西藏大学, 2020(12)

标签:;  ;  ;  ;  ;  

不同处理对混合精细牧草改良草地的效果比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