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公明论文-史伟明

卢公明论文-史伟明

导读:本文包含了卢公明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传教士,闽都,丧葬习俗,民间信仰

卢公明论文文献综述

史伟明[1](2015)在《从来华传教士卢公明眼中的中国丧葬习俗看晚清闽都民间信仰》一文中研究指出19世纪中叶,美国公理会传教士卢公明来华传教,并在福州逗留14余年,其《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一书详细地记载了福州社会生活与习俗的方方面面,尤其在详尽地描绘了晚清闽都的丧葬习俗。作为他者对异质文化的考察,卢公明的考察与书写为研究晚清闽都的民间信仰状况提供了较为翔实的史料,也从另一视角为研究者审视本者文化提供了线索。(本文来源于《湖北函授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高永伟[2](2012)在《卢公明和他的《英华萃林韵府》》一文中研究指出西方传教士在我国双语词典编纂史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美国公理会牧师卢公明步马礼逊、麦都思、卫叁畏等人后尘,编写了旨在帮助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英华萃林韵府》。然而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以及双语词典编纂史方面,这部词典很少被提及。文章从词典的宏观和微观结构出发对这部词典进行详细的评述。(本文来源于《辞书研究》期刊2012年06期)

林金水[3](2007)在《评《美国传教士卢公明与晚清福州社会》》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上,传教士曾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他们输入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西方文明的政治、科技、文化等产物,并形成了中国近代史上中外文化交流的大潮。所以,今天的清史、民国史研究,离不开对传教士的整体或个案研究。当前,国内对传教士的研究不乏成果,(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7年02期)

[4](2006)在《《美国传教士卢公明与晚清福州社会》出版》一文中研究指出本书由福建师范大学林立强副教授撰写,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卢公明是1850年来福州传教的美国美部会传教士,与教会史上的其他重要人物相比,并不起眼,但很有代表性。在西方汉学界,他以两部巨着《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和《英华萃林韵府》而着称于世,为人们研究中国近代经济史、文化史、教育史、民俗史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历史资料。(本文来源于《教育评论》期刊2006年02期)

高黎平[5](2006)在《晚清入闽美国传教士卢公明的西学翻译》一文中研究指出19世纪中叶在中国门户开放的情势下,福州成为对外通商的重要口岸,美国传教士蜂拥而来,他们在传经布道的同时从事大量文化交流等活动,其中卢公明在西学翻译方面做出其他入闽美国传教士难以比肩的贡献,他译介的西学客观上对晚清福建社会产生相当的影响。(本文来源于《闽江学院学报》期刊2006年01期)

林立强[6](2005)在《卢公明与福州基督教教育的发端》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人卢公明在福州传教十余载,是最早在福州创办 教会学校的传教士之一。他与夫人在19世纪50年代初创 办男塾与女塾,这两所寄宿学校后来分别发展为格致学校 和文山女中,是福州早期基督教教育发端阶段较有影响的 教会学校。笔者收集了现存于美国哈佛大学、汉密尔顿大 学等涉及福州早期教会办学内容的卢氏书信和日记手稿, 以期对他与福州基督教教育的发端关系作一探讨,以求教 于同行。(本文来源于《教育评论》期刊2005年06期)

林立强[7](2005)在《茶叶·福音·传教——十九世纪来华传教士卢公明弃教从商个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武夷山是近代世界红茶的主要产地,而临近武夷茶区的福建省会福州是晚清最早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和近代东南沿海重要的传教基地。美国新教传教士卢公明(JustusDoolittle,1824-1880)在华传教十余载,其传教活动的进行与福州茶叶贸易发展的兴衰紧密相连。后来他一度放弃传教,在福州茶叶贸易兴盛期问担任美商琼记洋行(AugustineHeard&Co.)的茶商翻译。直接参与晚清茶叶贸易的全过程。本文以卢公明的传教活动为主线,通过他与茶叶关系的个案研究,对传教士从商现象以及茶叶与福音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5年05期)

林立强[8](2005)在《美国公理会传教士卢公明与晚清福州民间信仰》一文中研究指出福建福州地区民间信仰源远流长,自古有“好巫尚鬼”之风尚。19世纪中期来华的美国公理会传教士卢公明在福州传教14年,撰汉学着作《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一书,对当时清人熟视无睹的百姓宗教信仰现象进行思考研究,于东西方文化比较之中,再现了清末福州地区民间信仰的真实面貌,对我们研究当时乃至现在福建地区人民的宗教生活提供了多视角的、第一手的珍贵资料,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本文来源于《世界宗教研究》期刊2005年02期)

林立强[9](2004)在《美国传教士卢公明与晚清福建社会》一文中研究指出卢公明(Justus Doolittle 1824-1880),美国汉学家、美部会传教士。他在华活动20余载,参与了美部会在福州的开创性工作。他创办了格致中学、文山女中,出版了第一部系统介绍中国人社会生活的着作《中国人的社会生活》(Social Life of the Chinese)及编撰了中英文字典《英华萃林韵府》(Vocabulary and Hand-Book of the Chinese Language),是一位具传奇色彩的美国来华传教士。对于这样一位重要的传教人物,由于各种原因,国内学术界尚未见对其进行专门的研究。本文在充分搜集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汉密尔顿大学图书馆中有关卢公明的英文原始资料以及国内相关论着零星见载的中文资料的基础上,对卢公明来华活动的历史全貌进行了整体的窥探,通过这一晚清传教士与中国社会各层面发生反应的个案,进而讨论了由传教所透射出的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层内涵。文章认为:作为晚清时期来华传教士群体的一员,卢公明颇具代表性,从他身上反映了传教士们对传教事业的追求,然而其中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崎岖曲折,不仅有来自中国社会环境造就的外在压力,还面临他们所属差会及其自身因素等内部障碍,在这双重困境下,传教局面很难取得突破。卢公明这一个案还反映了传教士群体在宗教性及世俗性双层面上的“福音事业”最终流产,其本人最后被迫放弃了传教工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西两种异质文化的激烈排斥、难以调和导致了这一结果。(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04-04-01)

林立强[10](2004)在《美国传教士卢公明眼中的清末科举》一文中研究指出清代科举盛行。一位来华传教士——一卢公明,以其自身见闻和亲身感受,在其着述中对晚清科举考试制度(主要为福建省福州地区)作了大量的渲染和相关的评论。由此,我们得以从外国传教士的视野考察晚清科举考试的详情及其得失。本文从这一角度阐述了美国传教士卢公明对当时中国考试制度的描绘和揭露,进而引发这一问题对于国人的思考和启示。(本文来源于《国际汉学》期刊2004年01期)

卢公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西方传教士在我国双语词典编纂史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美国公理会牧师卢公明步马礼逊、麦都思、卫叁畏等人后尘,编写了旨在帮助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英华萃林韵府》。然而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以及双语词典编纂史方面,这部词典很少被提及。文章从词典的宏观和微观结构出发对这部词典进行详细的评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卢公明论文参考文献

[1].史伟明.从来华传教士卢公明眼中的中国丧葬习俗看晚清闽都民间信仰[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

[2].高永伟.卢公明和他的《英华萃林韵府》[J].辞书研究.2012

[3].林金水.评《美国传教士卢公明与晚清福州社会》[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

[4]..《美国传教士卢公明与晚清福州社会》出版[J].教育评论.2006

[5].高黎平.晚清入闽美国传教士卢公明的西学翻译[J].闽江学院学报.2006

[6].林立强.卢公明与福州基督教教育的发端[J].教育评论.2005

[7].林立强.茶叶·福音·传教——十九世纪来华传教士卢公明弃教从商个案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

[8].林立强.美国公理会传教士卢公明与晚清福州民间信仰[J].世界宗教研究.2005

[9].林立强.美国传教士卢公明与晚清福建社会[D].福建师范大学.2004

[10].林立强.美国传教士卢公明眼中的清末科举[J].国际汉学.2004

标签:;  ;  ;  ;  

卢公明论文-史伟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