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山山前断裂论文-郭瑞,黄强兵,郑波,刘志强

霍山山前断裂论文-郭瑞,黄强兵,郑波,刘志强

导读:本文包含了霍山山前断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活动断裂,地铁隧道,变形,内力

霍山山前断裂论文文献综述

郭瑞,黄强兵,郑波,刘志强[1](2019)在《骊山山前断裂对西安地铁临潼线隧道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西安地铁临潼线穿越骊山山前断裂为研究背景,采用数值模拟方法,通过建立地铁隧道-断裂-地层叁维有限元模型,研究了骊山山前断裂错动作用下隧道结构的变形受力特征,以此揭示了骊山山前断裂错动作用对西安地铁临潼线的影响机制以及重点设防位置,确定了地铁临潼线的设防范围,提出了相应防治建议措施。研究结果表明:断裂错动作用造成地铁隧道沿纵向发生弯曲变形,大致可分为3个变形区域:下盘稳定区、剪切拉张区和整体沉降区。断裂附近地层竖向应力和隧道拱底接触压力均表现为上盘减小而下盘增大,而隧道拱顶接触压力在上盘增大下盘减小。同时,沿纵向隧道顶部结构在上盘受压而下盘受拉,底部结构受力刚好相反,在上盘受拉下盘受压;隧道受剪区范围随断裂位错量变化基本保持不变,且最大值均出现在与断裂相交位置处。最后,综合确定了西安地铁临潼线跨越骊山山前断裂的纵向设防长度至少为80 m,并给出了跨断裂西安地铁临潼线的防治措施。研究结果可为西安地铁临潼线跨越骊山山前断裂带设计及其病害防治提供科学参考。(本文来源于《工程地质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徐良鑫,卞菊梅,呼楠,田勤虎,田伟新[2](2019)在《骊山山前断裂华清池以西段晚更新世以来的活动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骊山山前断裂位于骊山北侧,其华清池以西段向渭河盆地延伸,该断裂的几何展布和活动习性是准确认识渭河盆地东部区域地震构造及地震安全性评价的重要依据。跨断裂推测位置布设高密度电法、人工浅层地震及联合钻孔剖面并通过探槽开挖等多种手段进行探测,所得结果显示,华清池以西段的走向由其西段的近EW向变为N60°W,断裂由2支次级正断层构成,倾向NE,倾角约75°。其中,南支次级断层自晚更新世以来没有明显的活动证据,北支次级断层最新活动时代为全新世。人工浅层地震探测揭示断裂附近的地层产状整体倾向S,推测与骊山断块自新生代以来向S掀斜运动有关;联合钻探剖面揭示北支断层自中更新世晚期以来古土壤层S_2断错位移量约10m;晚更新世早期以来古土壤层S_1垂直错距最大约7. 8m。探槽剖面揭示西延段断裂自马兰黄土沉积((32 170±530) Cal a BP)以来至少发生过3次古地震事件,并造成马兰黄土最大总错距约3. 0m。其中,断裂最新一次活动使全新世早期的黄土层L_0((8 630±20) Cal a BP)产生了约0. 9m的垂直错距,并在全新统黑垆土地层S_0((4 390±20) Cal a BP)中形成了明显的张裂缝。最终分析得到骊山山前断裂西延段全新世((8 630±20) Cal a BP)以来的垂直活动速率为0. 11~0. 19mm/a,推测单次事件产生的垂直位错量约0. 9m。(本文来源于《地震地质》期刊2019年03期)

邹俊杰,何宏林,石峰,魏占玉,苏鹏[3](2019)在《利用灰岩断层面形貌特征识别罗云山山前断裂古地震信息》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山西地堑系罗云山山前断裂的基岩断层面为例,用陆基Li DAR扫描获取了断层面形貌学数据,采用各向同性变差函数法计算了断层面形貌的分维值。结果显示,断层面形貌在高度上具有显着的分带性,每个分带的特征分维值随断层面高度的增加呈阶跃式变化。分析认为这种形貌特征可能反映了断层面与多次地震相关的间歇式出露方式。分带高度指示了约3m和1m的2组同震倾滑位移量,各分带之间的分维值过渡带是断层面缓慢剥露的结果。与片麻岩区的断层面形貌学研究结果相比,灰岩断层面形貌学分维值随着暴露时间的增加而减小,2种岩性区的断层面分维值D与断层面高度H呈现类似镜像的关系,在气候构造条件大致相同的情况下,考虑为岩性差异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地震地质》期刊2019年02期)

董绍鹏,张培震,郑文俊,余中元,雷启云[4](2018)在《河套地区狼山山前断裂的古地震研究——构造及地震危险性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位于鄂尔多斯西北缘的、狼山和河套盆地之间的狼山山前断裂是1条全新世活动断裂。沿狼山山前断裂,从北向南开挖了3个古地震探槽,分别为东升村探槽(TC1)、青山镇探槽(TC2)和乌兰哈少探槽(TC3)。由TC1限定的3次古地震事件(ED1、ED2、ED3)的发震时间可相应地限定为(6±1. 3) ka BP、(9. 6±2) ka BP和(19. 7±4. 2) ka BP;由TC2揭露的古地震事件EQ1的发震时间可以限定为(6. 7±0. 1) ka BP;由TC3限定的3次古地震事件(EW1、EW2、EW3)的发震时间可相应地限定为(2. 3±0. 4) ka BP、(6±1) ka BP和7ka之前。结合前人的研究,可以确定狼山山前断裂晚更新世以来的古地震序列为2.3~2.43ka BP(E1)、 4.41~3.06ka BP(E2)、 6.71~6.8ka BP(E3)、 7.6~9.81ka BP(E4)和(19.7±4.2) ka BP(E5)。虽然由于事件E5可能包含了多次古地震事件,导致晚更新世以来古地震漏记的可能性仍然无法剔除,但仍可认为狼山山前断裂在全新世期间的古地震历史应该是完整的,强震平均复发周期约为2 500a。与古地震事件E1、E3和E4相关的地震同震位移值明显较其他事件更大,表明这3次古地震事件可能是震级为7. 5~8级甚至>8级的破裂断裂全段的古地震事件,而古地震事件E2可能是较小一点的、仅破裂部分断裂段的古地震事件。狼山山前断裂在乌兰哈少点自15ka BP以来的滑动速率应该大于但接近于0. 66mm/a。狼山山前断裂的古地震研究结果显示,断裂现今是1条倾向于在地表破裂事件中全段破裂的不分段断裂。假设约2 500a的强震复发周期成立,则自最近1次强震事件以来的离逝时间接近或者已经超过了强震复发周期,狼山地区再发生强震事件的危险性是非常大的。(本文来源于《地震地质》期刊2018年06期)

徐良鑫,卞菊梅,呼楠,段蕊[5](2018)在《骊山山前断裂西段晚更新世以来断裂活动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众多研究实例表明,受构造运动强度衰减和后期地表过程改造的影响,活动断裂尾端地表附近的断裂形迹和活动性等特征明显减弱(Aki, 1989;邓起东,张培震, 1995;丁国瑜, 1990;冉勇康等,2014;冉勇康,汪一鹏, 1995;张培震,邓起东, 1995),给断裂相应古地震学参数的获取带来了诸多困扰。发育于渭河盆地东南缘黄土台塬及冲积扇体上的骊山山前断裂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彭建兵,(本文来源于《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专题19:活动构造、构造地貌的高精度定量研究、专题20:活动断层、深部结构与地震复发习性》期刊2018-10-21)

毕丽思,何宏林,徐岳仁,魏占玉,石峰[6](2017)在《山西霍山山前断裂冲沟S-A双对数图、凹曲指数与陡峭指数的构造响应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能够反映构造隆升作用与河流下切侵蚀作用之间关系的河流水力侵蚀模型,以小流域性的霍山山前断裂为实验区,基于高分辨率DEM数据,分析了64条横跨断裂发育的冲沟的S-A双对数图、凹曲指数(θ)与陡峭指数(logks);研究了它们对霍山山前断裂构造活动的响应特征:1)冲沟的S-A双对数图基本都呈现出明显的上凸特征,这是对断裂区域构造隆升速率大于河流下切侵蚀速率的直观响应;2)冲沟的凹曲指数θ值均<0.35,平均值仅为0.223,远低于均衡河道的经验平均值(0.49),这是冲沟纵剖面下凹程度低的直接的量化表达,反映了冲沟的发育是很年轻的,而其原因主要是霍山山前断裂频繁而强烈的构造运动使冲沟没有足够的时间通过下切侵蚀作用来调整剖面形态;3)冲沟的陡峭指数logks值呈现出老爷顶一带最高,南北两侧较低,而且北部比南部高的分布特征;这在一定程度上指示了霍山山前断裂在老爷顶一带隆升速率最大,南北两侧较低,而且北部隆升速率比南部高。(本文来源于《地震地质》期刊2017年06期)

董绍鹏[7](2017)在《狼山山前断裂的晚第四纪活动习性与古地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的活动正断层主要发育在鄂尔多斯周边和高喜玛拉雅南部的正断层系这两大区域。高喜玛拉雅南部的正断层系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加上断裂发育地区人烟稀少,现实防震减灾需求不强烈,目前对该系统的研究程度并不高,仅有零星的工作,而且多以定性研究为主。鄂尔多斯块体东缘和南缘(山西地堑系和渭河盆地)由于位于黄土地区,严重的黄土覆盖大大加大了获取活动断裂定量数据的难度。鄂尔多斯块体西缘的银川—吉兰泰盆地由于人类长期活动干扰和古黄河严重的侧蚀作用,也导致获取活动断裂的定量数据非常困难。相比之下,鄂尔多斯北缘的河套盆地是活动正断层研究的理想地区。河套盆地北缘控盆断裂系自西向东由北东向狼山山前断裂、东西向色尔腾山山前断裂、乌拉山山前断裂和大青山山前断裂组成。相比之下,狼山山前断裂构造位置更为敏感、断裂地貌现象极其丰富、现实防震减灾需求强烈、研究也更为薄弱。因此,本研究将狼山山前断裂作为研究对象。目前的研究成果显示,对鄂尔多斯周边活动正断层的工作主要是定性的、描述性的研究,定量的研究工作较少。虽然后来也有学者从古地震学、断裂滑动速率等角度进行过一些定量研究,但并不成体系。而且对河套地区的活动正断层的研究,也多集中在大青山山前断裂和色尔腾山山前断裂,对狼山山前断裂涉及较少。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手段,之前的定量研究工作大量基于热释光(TL)的结果。该方法对沉积物定年的不稳定性已经被学界公认。以北东走向长约160km,断裂地貌极其明显的狼山山前断裂为目标断裂,利用构造地貌学和活动构造学的研究手段,开展了断裂几何学、运动学、古地震学和构造地貌学的定量研究工作,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狼山山前断裂的构造演化模型,对狼山山前断裂的地震危险性进行了分析,并针对获得的认识,对未来河套地区的活动构造研究指出了研究方向和目标,获得以下认识和新进展:(1)在地貌遥感解译及野外调查的基础上,认为狼山山前断裂是一条以正断活动为主的断裂,控制着鄂尔多斯西北缘的构造形态和地貌特征,并在活动性调查的基础上完善了断裂的几何结构,提出了断裂几何分段模型可以达巴图庙为界,分为南北两段,各断裂段性质存在一定的差异。断裂整体形迹简单,连贯性好,主要只发育一条主断裂,不发育大规模阶区;(2)以遥感解译、地貌调查及测年为基础,对山前发育的洪积地貌面进行了分期,认为狼山山前普遍发育有多期晚更新以来形成的洪积地貌面,并通过这些洪积地貌的断错特征定量研究,获得了断裂不同位置的垂直滑动速率,并发现断裂不同位置、不同时段的滑动速率存在明显的不均一性,可能反映了断层活动的不均一;(3)对狼山山前断裂地貌特征分析认为,在断裂开始活动前,狼山山前已经存在一些先成河流(冲沟),断裂的活动使河流(冲沟)的形态,特别是,陡峭指数发生了改变,而裂点的迁移和形成也可能是断裂活动及不同段落连通的结果;狼山山前断裂现今河道的陡峭指数很好地指示了狼山地区滑动速率分布的"M"形特征,与狼山山前断裂的几何学分段模型有非常好的吻合。这种分段模型可能代表了狼山山前断裂贯通前的分段样式。狼山山前断裂中段的分段点已经进入贯通阶段,北东端的活动性要明显强于西南端的活动性;(4)探槽古地震揭露的结果认为,自晚更新世晚期以来至少发生了5次地表破裂型古地震事件,由新到老依次为2.3~2.43ka BP(E1),4.41~3.06ka BP(E2),6.71~6.8ka BP(E3),7.6~9.81ka BP(E4)和19.7±4.2ka BP(E5),其中至少有3次地震事件E1,E3和E4发生了断裂全段破裂,估算震级为7.5~8级,同时提出狼山山前断裂可能是一条以不分段破裂为主要强震活动特征的断裂,其强震危险性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5)对比研究和区域综合分析认为,鄂尔多斯北缘存在强震活动的危险,但需要综合区域的主要断裂活动及深部构造特征,综合分析河套地区的强震危险性。(本文来源于《国际地震动态》期刊2017年09期)

肖秋生[8](2017)在《骊山山前断裂的展布与活动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骊山山前断裂是渭河盆地内次级构造骊山凸起的北边界,也是渭河盆地内东部地区固市凹陷的南部边界断裂之一。尽管以往对该断裂做了一些工作,但对该断裂的平面展布细节、新活动迹象等都还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该论文围绕该断裂的几何展布特征、构造地貌及活动性开展深入研究,对系统认识该断裂的新活动性及其在区域演化中的控制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对陕西省的防震减灾工作也具有一定的应用参考价值。本论文在分析、整理和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遥感综合解译、野外地质调查、浅层地震勘探及钻孔联合钻探相结合的方法来分析断裂的几何展布和活动性,得到一些新的认识,取得新的见解,获得新的成果。1.几何展布骊山山前断裂大致分为叁段:盆地段由任家村到华清池;西段由华清池向东,经凤王沟、黑嘴沟、庞家沟、山孙村南到玉川水库;东段在玉川水库分叉分别经龙骨堆、穆寨村到土门村和经田庙村到东坡村西,然后由东坡村,经黄义湾、柳树沟到岳杨村形成阶区,最后由湾渠村、庙湾、安岭、过沋河与华山西缘断裂相交。断裂全长40km,断裂总体走向为NNW—NEE—NWW。其中在玉川水库附近由玉川水库东-土门,为新发现的断裂展布。2.活动性骊山山前断裂在区域构造应力场下表现为正断层特征。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和整理分析前人资料得出:盆地段,任家村探槽中,断层两边L0顶面高差1.5m,时间距今3840a BP,平均活动速率为0.39mm/a;西段,黑嘴沟剖面揭露断层全新世以来的活动性,平均活动速率为0.15mm/a;东段,庙湾断层剖面S1断距10m,晚更新世平均活动速率为0.1mm/a。3.相关问题骊山山前断裂在任家村进入渭河盆地,可能向西北向继续延伸,断裂很有可能经过在任家村北西6km的西泉镇断点。通过浅层地震和钻孔联合剖面探测表明,西泉镇存在逆断层。逆断层处在渭河盆地NNW-SSE的引张应力场的作用地区,在这一地区可能产生倾滑的附加应力场。由这两种复合的构造应力场的作用,西泉镇断点表现为逆断层,同时又为骊山山前断裂向西北向延伸提供了动力条件。(本文来源于《防灾科技学院》期刊2017-06-01)

龙建宇,何仲太,张浩,马保起[9](2017)在《色尔腾山山前断裂大后店—瓦窑滩段的地貌特征与分段》一文中研究指出色尔腾山山前断裂位于阴山山脉的中西段,控制着临河凹陷的北缘,在晚第四纪以来有着强烈的活动。通过对色尔腾山山前断裂大后店—瓦窑滩段进行地貌调查和测量,认为该段并不是一条向NE方向突出的单一弧形断裂,而是由走向为EW向的红旗村段(大后店—乌不浪口)和走向为NW向的圐圙补隆段(乌不浪口—瓦窑滩)组成。整条断裂共发育4级台地,T3台地的形成时代在距今5万至7万年以前,是河套古大湖的湖滨相沉积;T2的形成时代在距今2万至3万年以前。而全新世T1台地在该两段上的分布并不相同,红旗村段和圐圙补隆段T1台地的平均高度分别为5.37 m和8.1 m,测得的台地年龄分别为6.23 ka和12.36 ka,沉积物均为冲洪积砂砾。两段断裂全新世的滑动速率分别为0.86 mm/a和0.65 mm/a。这两段在几何展布、构造地貌、断层运动学性质方面有不同的特征,属于不同的活动断裂分段,其分段边界的类型为断裂交汇处的T型结点。(本文来源于《现代地质》期刊2017年01期)

董绍鹏[10](2016)在《狼山山前断裂的晚第四纪活动习性与古地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的活动正断层主要发育在鄂尔多斯周边和高喜玛拉雅南部的正断层系这两大区域。高喜玛拉雅南部的正断层系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加上断裂发育地区人烟稀少,现实防震减灾需求不强烈,目前对该系统的研究程度并不高,仅有零星的工作,而且多以定性研究为主。鄂尔多斯块体东缘和南缘和山西地堑系和渭河盆地由于位于黄土地区,严重的黄土覆盖大大加大了获取活动断裂定量数据的难度。鄂尔多斯块体西缘的银川-吉兰泰盆地由于人类长期活动干扰和古黄河严重的侧蚀作用,也导致获取活动断裂的定量数据非常困难。因此,鄂尔多斯北缘的河套盆地是活动正断层研究的理想地区。河套盆地北缘控盆断裂系自西向东由北东向狼山山前断裂、东西向色尔腾山山前断裂、乌拉山山前断裂、大青山山前断裂组成。相比之下,狼山山前断裂构造位置更为敏感、断裂地貌现象极其丰富、现实防震减灾需求强烈、研究也更为薄弱。因此,本研究将狼山山前断裂作为研究对象。目前的研究成果显示对对鄂尔多斯周边活动正断层的工作主要是定性的、描述性的研究,定量的研究工作较少。虽然后来也有学者从古地震学、断裂滑动速率等角度进行过一些定量研究,但并不成体系。而且对河套地区的活动正断层的研究,也多集中在大青山山前断裂和色尔腾山山前断裂,对狼山山前断裂涉及较少。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手段,之前的定量研究工作大量基于热释光(TL)的结果。该方法对沉积物定年的不稳定性已经被学界公认。以北东走向长约160km,断裂地貌极其明显的狼山山前断裂为目标断裂,利用构造地貌学和活动构造学的研究手段,开展了断裂几何学、运动学、古地震学、构造地貌学的定量研究工作,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狼山山前断裂的构造演化模型,对狼山山前断裂的地震危险性进行了分析,并针对获得的认识,对未来河套地区的活动构造研究指出了研究方向和目标,获得以下认识和新进展:1.在地貌遥感解译及野外调查的基础上,认为狼山山前断裂是一条以正断活动为主的断裂,控制着鄂尔多斯西北缘的构造形态和地貌特征,并在活动性调查的基础上完善了断裂的几何结构,提出了断裂几何分段模型可以达巴图庙为界,分为南北两段,各断裂段性质存在一定的差异。断裂整体形迹简单,连贯性好,主要只发育一条主断裂,不发育大规模阶区。2.以遥感解译、地貌调查及测年为基础,对山前发育的洪积地貌面进行了分期,认为狼山山前普遍发育有多期晚更新以来形成的洪积地貌面,并通过这些洪积地貌的断错特征定量研究,获得了断裂不同位置的垂直滑动速率,并发现断裂不同位置、不同时段的滑动速率存在明显的不均一性,可能反映了断层活动的不均一;3.对狼山山前断裂地貌特征分析认为,在断裂开始活动前,狼山山前已经存在一些先成河流(冲沟),断裂的活动使河流(冲沟)的形态特别是陡峭指数发生了改变,而裂点的迁移和形成也可能是断裂活动及不同段落连通的结果;狼山山前断裂现今河道的陡峭指数很好的指示了狼山地区滑动速率分布的“M”形特征,与狼山山前断裂的几何学分段模型有非常好的吻合。这种分段模型可能代表了狼山山前断裂贯通前的分段样式。狼山山前断裂中段的分段点已经进入贯通阶段,北东端的活动性要明显强于西南端的活动性。4.探槽古地震揭露的结果认为,自晚更新世晚期以来至少发生了五次地表破裂型古地震事件,由新到老依次为2.3-2.43ka BP(E1),4.41-3.06ka BP(E2),6.71-6.8ka BP(E3),7.6-9.81ka BP(E4),和19.7±4.2ka BP(E5),其中至少有叁次地震事件E1,E3和E4发生了断裂全段破裂,估算震级在7.5-8级,同时提出狼山山前断裂可能是一条以不分段破裂为主要强震活动特征的断裂,其强震危险性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5.对比研究和区域综合分析认为,鄂尔多斯北缘存在强震活动的危险,但需要综合区域的主要断裂活动及深部构造特征综合分析河套地区的强震危险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期刊2016-06-01)

霍山山前断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骊山山前断裂位于骊山北侧,其华清池以西段向渭河盆地延伸,该断裂的几何展布和活动习性是准确认识渭河盆地东部区域地震构造及地震安全性评价的重要依据。跨断裂推测位置布设高密度电法、人工浅层地震及联合钻孔剖面并通过探槽开挖等多种手段进行探测,所得结果显示,华清池以西段的走向由其西段的近EW向变为N60°W,断裂由2支次级正断层构成,倾向NE,倾角约75°。其中,南支次级断层自晚更新世以来没有明显的活动证据,北支次级断层最新活动时代为全新世。人工浅层地震探测揭示断裂附近的地层产状整体倾向S,推测与骊山断块自新生代以来向S掀斜运动有关;联合钻探剖面揭示北支断层自中更新世晚期以来古土壤层S_2断错位移量约10m;晚更新世早期以来古土壤层S_1垂直错距最大约7. 8m。探槽剖面揭示西延段断裂自马兰黄土沉积((32 170±530) Cal a BP)以来至少发生过3次古地震事件,并造成马兰黄土最大总错距约3. 0m。其中,断裂最新一次活动使全新世早期的黄土层L_0((8 630±20) Cal a BP)产生了约0. 9m的垂直错距,并在全新统黑垆土地层S_0((4 390±20) Cal a BP)中形成了明显的张裂缝。最终分析得到骊山山前断裂西延段全新世((8 630±20) Cal a BP)以来的垂直活动速率为0. 11~0. 19mm/a,推测单次事件产生的垂直位错量约0. 9m。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霍山山前断裂论文参考文献

[1].郭瑞,黄强兵,郑波,刘志强.骊山山前断裂对西安地铁临潼线隧道的影响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19

[2].徐良鑫,卞菊梅,呼楠,田勤虎,田伟新.骊山山前断裂华清池以西段晚更新世以来的活动性[J].地震地质.2019

[3].邹俊杰,何宏林,石峰,魏占玉,苏鹏.利用灰岩断层面形貌特征识别罗云山山前断裂古地震信息[J].地震地质.2019

[4].董绍鹏,张培震,郑文俊,余中元,雷启云.河套地区狼山山前断裂的古地震研究——构造及地震危险性启示[J].地震地质.2018

[5].徐良鑫,卞菊梅,呼楠,段蕊.骊山山前断裂西段晚更新世以来断裂活动性研究[C].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专题19:活动构造、构造地貌的高精度定量研究、专题20:活动断层、深部结构与地震复发习性.2018

[6].毕丽思,何宏林,徐岳仁,魏占玉,石峰.山西霍山山前断裂冲沟S-A双对数图、凹曲指数与陡峭指数的构造响应特征[J].地震地质.2017

[7].董绍鹏.狼山山前断裂的晚第四纪活动习性与古地震研究[J].国际地震动态.2017

[8].肖秋生.骊山山前断裂的展布与活动性研究[D].防灾科技学院.2017

[9].龙建宇,何仲太,张浩,马保起.色尔腾山山前断裂大后店—瓦窑滩段的地貌特征与分段[J].现代地质.2017

[10].董绍鹏.狼山山前断裂的晚第四纪活动习性与古地震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6

标签:;  ;  ;  ;  

霍山山前断裂论文-郭瑞,黄强兵,郑波,刘志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