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维放疗论文-尚东平

四维放疗论文-尚东平

导读:本文包含了四维放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肺肿瘤,四维CT,位移模型,放射治疗

四维放疗论文文献综述

尚东平[1](2019)在《基于四维CT肺内孤立性肿瘤位移模型的构建与放疗临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随着恶性肿瘤发病率的逐年升高,我国肺癌的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均已上升至恶性肿瘤之首。手术治疗是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首选的治疗手段,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高于传统的非手术治疗。由于早期肺癌症状隐匿,不易早期及时发现和明确诊断,一旦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后,大约85%的肿瘤已达Ⅲ期以上,只有部分患者能够获得手术治疗的机会。对失去手术机会、手术无法根治性切除的NSCLC患者和由于严重的内科疾病不能耐受手术或拒绝手术的临床Ⅰ、Ⅱ期肺癌患者,放射治疗是重要的局部治疗手段。64.3%的NSCLC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不同阶段需要接受放射治疗,45.4%的小细胞肺癌患者在明确病理诊断后就要接受放射治疗。传统放射治疗模式下肺癌局部控制率仅为50%左右,造成局部控制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放射治疗过程中由于肿瘤的位移和形变而导致的肿瘤“脱靶”和(或)靶区照射剂量不足,其次是因为正常肺组织和危及器官对射线的敏感性限制了肿瘤靶区剂量的提升。临床剂量学研究显示提高肿瘤的照射剂量有望改善肿瘤局部控制率和提高患者生存率,近年来放射治疗技术的发展为提高肿瘤靶区的照射剂量和降低放射性肺损伤带来了希望。随着计算机技术、医学影像学、放射物理学和放射生物学的发展,叁维适形放疗、调强放疗已成为放射治疗的主流技术,肺癌放射治疗进入了影像引导的精确放疗时代,尤其是经过多年技术革新的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tereotactic body radiotherapy,SBRT)技术已经发展成为高精度的肿瘤放疗技术,其优点为体位固定重复性好,靶区剂量分布高度适形,高剂量区覆盖肿瘤及亚临床病灶,通过在线和离线图像引导确保精准施照,更好地保护正常肺组织,SBRT技术已逐渐成为非手术治疗的早期NSCLC和肺寡转移瘤的标准治疗手段,对早期孤立性肺癌的治疗效果与手术相当。模拟定位是精确放疗的首要环节,直接影响计划靶区(planning target volume,PTV)的精度及放射治疗的疗效。然而肺内孤立性肿瘤是受呼吸运动、心脏及大血管搏动等生理活动影响较大的肿瘤,肿瘤和正常器官在呼吸周期内存在位置和形态变化,尤其是双肺下叶肿瘤在头足方向的位移最为显着。目前,肺内孤立性肿瘤模拟定位通常采用平静呼吸状态下叁维CT(3DCT)螺旋扫描,探测器对肿瘤运动信息的采集是在呼吸周期内瞬间完成的,3DCT所采集的图像仅代表呼吸周期内某一时刻肿瘤的位置和形态,基于3DCT扫描图像所构建的大体肿瘤靶区(gross tumor volume,GTV)和临床靶区(clinical target volume,CTV)无法包含肿瘤在呼吸周期内的全部运动信息,模拟定位时肿瘤位置和形态的改变可能会造成图像采集、靶区构建及计划设计的误差,使计划靶区与放射治疗时肿瘤的实际位置发生偏移而“脱靶”,放射肿瘤科医生需要根据肿瘤在呼吸周期内的位移将CTV外扩一定的安全边界形成内靶区(internal target volume,ITV)来补偿呼吸运动等生理活动导致的肿瘤位移和形变。因此,准确判断肺内孤立性肿瘤叁维方向的位移是肺部肿瘤靶区构建和计划设计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国内外学者曾采用多种方法测量肿瘤叁维方向的位移,如体外标记法、内置标记点测量法、吸气末+呼气末双时相扫描技术、普通模拟透视技术、四维CT(4DCT)技术等。体外标记法是通过间接方式来测量肿瘤的位移,并不能代表肿瘤真实的运动幅度。内置标记点测量法是通过有创性辅助手段来实现肿瘤位移的测量,技术难度高,部分患者难以接受。吸气末+呼气末双时相技术存在分次间肿瘤位置的误差。4DCT技术是在3DCT技术的基础上加上时间因素,可以动态观测肿瘤在呼吸周期内的运动轨迹,精确测量肿瘤在叁维方向的位移。但受经济和技术条件的限制,4DCT模拟定位在很多基层医院和欠发达地区尚未广泛应用。目前,放射肿瘤科医生主要采用两种方法确定CTV到ITV的外扩安全边界,一种是根据临床经验结合文献报道,按同一肺叶同一方向大部分肿瘤的运动情况进行外扩。由于呼吸运动的形式和幅度个体差异很大,同一肺叶不同病人肿瘤的位移存在差异,同一病人不同肺叶肿瘤的位移也不相同,所以这种依据经验群体化外扩安全边界的方法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另一种外扩安全边界的方法是根据普通模拟机透视下肿瘤在叁维方向的运动幅度进行外扩,这种个体化测量肿瘤位移的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外扩安全边界过大或过小的概率,但受普通模拟机密度分辨率的限制,透视下难以清晰显示体积较小、密度低的肿瘤。其次,当肿瘤与椎体、心脏、纵隔内大血管等结构重迭时,透视下至少一个方向上不能清晰显示肿瘤的位移。所以,仅根据临床经验、文献报道或模拟透视外扩安全边界难以满足肺部肿瘤个体化靶区构建的需要,精确放疗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实施,呼吸运动等生理活动导致的肿瘤位移和形变已成为制约肿瘤靶区剂量提升、改善放射治疗疗效的瓶颈。由于4DCT技术尚未广泛应用,其他多种影像技术难以准确测量肺部肿瘤在呼吸周期内的位移,因此,建立肺内孤立性肿瘤的位移模型,准确评估不同肺段肿瘤的位移、实现个体化靶区构建有利于降低正常肺组织的照射剂量,减少放射性肺损伤,对提高肿瘤的照射剂量,改善肿瘤局部控制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部分基于四维CT肺内孤立性肿瘤位移的比较及位移模型的构建SBRT技术在肺内孤立性肿瘤放疗中的应用要求靶区勾画更加精确,研究证明不同肺叶肿瘤的位移存在差别,而解剖学将每个肺叶又分为不同的肺段,明确不同肺段肿瘤位移的差异有利于提高肿瘤靶区构建的精度,建立肺内孤立性肿瘤的位移模型可以为3DCT模拟定位条件下的个体化靶区构建提供参考。目的基于4DCT技术测量肺内孤立性肿瘤叁维方向的位移,比较同一肺叶不同肺段肿瘤位移的差异,分析肿瘤位移的相关因素并建立不同肺叶孤立性肿瘤叁维方向的位移模型。方法入组2015年9月至2017年5月在山东省肿瘤医院拟行放射治疗的290例肺内孤立性肿瘤患者进行分析,所有患者均在平静呼吸状态下完成4DCT模拟定位和屏气状态下3DCT螺旋扫描。基于4DCT技术测量不同肺段孤立性肿瘤叁维方向的位移,在屏气状态CT图像上勾画肿瘤体积GTV屏,平静呼吸状态下采用普通模拟机测量患侧膈肌头足方向的运动幅度,使用肺功能仪测量患者的肺活量及潮气量,采集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呼吸频率、肿瘤所在肺叶、肺段等信息。采用One-Way ANOVA比较同一肺叶不同肺段孤立性肿瘤位移的差异,SIV与SV段肿瘤位移(两样本)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肺叶为单位,采用Partial Correlations分析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潮气量、肺活量、呼吸频率、肿瘤体积(GTV屏)、位置(肿瘤所在肺段)、膈肌的运动幅度等因素与肿瘤位移的相关性,采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建立不同肺叶孤立性肿瘤叁维方向的位移模型,并分析模型中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排除多重共线性变量。结果1.上叶孤立性肿瘤左右、头足和前后方向的位移分别为1.03±0.95mm、2.39±1.86mm和1.19±0.82mm。在左右方向上,不同肺段肿瘤的位移无统计学差异(P=0.690),头足方向上差异明显(P<0.001),前后方向上亦有统计学差异(P=0.002)。膈肌运动幅度与上叶孤立性肿瘤叁维方向的位移均存在相关性,患者潮气量与肿瘤左右、头足方向的位移存在相关性,肿瘤所在肺段与头足、前后方向的位移存在相关性。上叶孤立性肿瘤左右方向的位移模型为:X 上叶=-0.267+0.002*TV+0.446*DM,头足方向的位移模型为Y上叶=-1.704+0.004*TV+0.725*DM+2.250*SⅡ+1.349*SⅢ,前后方向的位移模型为Z上叶=0.043+0.626*DM+0.599*SⅡ+0.519*SⅢ。(TV:潮气量,DM:膈肌运动幅度,SⅡ:后段,SⅢ:前段,下同)2.SⅣ+SV段孤立性肿瘤左右、头足和前后方向的位移分别为1.51±0.97mm、4.84±3.10mm、2.14±1.51mm。在叁维方向上,SⅣ与SV段孤立性肿瘤的位移均无统计学差异(P左右=0.367,P头足=0.724,前后=0.575)。膈肌运动幅度与SⅣ+SV段肿瘤左右、头足、前后方向的位移均存在相关性,患者潮气量与肿瘤头足方向的位移存在相关性。SⅣ+SV段孤立性肿瘤左右方向的位移模型为X 中叶=0.539+0.758*DM,头足方向的位移模型为Y 中叶=-2.3 16+2.707*DM+0.009*TV,前后方向的位移模型为Z中叶=0.717+1.112*DM。3.下叶孤立性肿瘤在左右、头足和前后方向的位移分别为2.30±1.35mm、8.86±4.23mm和2.40±1.60mm。在左右方向上,不同肺段肿瘤的位移无统计学差异(P=0.810),头足方向上位移差异明显(P=0.032),前后方向上无统计学差异(P=0.803)。膈肌运动幅度和患者潮气量均与肿瘤左右、头足、前后方向的位移存在相关性,肿瘤所在肺段与头足方向的位移存在相关性,呼吸频率与头足方向的位移存在负相关关系。下叶孤立性肿瘤左右方向的位移模型为:X下叶=-0.425+0.004*TV+0.857*DM,头足方向的位移模型为Y 下叶=4.691+4.817*DM+0.005*TV-0.307*RR+3.148*SIX+2.655*SX,前后方向的位移模型为Z下叶=0.177+0.003*TV+0.908*DM。(RR:呼吸频率,SIX:外侧底段,SX:后底段)结论肺内孤立性肿瘤位移模型显示影响肿瘤位移的主要因素为膈肌运动幅度、患者潮气量、肿瘤所在肺段和呼吸频率。同一肺叶不同肺段孤立性肿瘤的位移并不完全相同,提示肺内孤立性肿瘤靶区构建时CTV的外扩安全边界应根据肿瘤所在肺段的不同而有所差别。第二部分基于四维CT肺内孤立性肿瘤位移模型的验证目前,4DCT技术是测量呼吸运动引起的肺部肿瘤位移和实现个体化靶区构建最好的方法,本研究第一部分基于4DCT测量并比较了不同肺段孤立性肿瘤叁维方向的位移,建立了肿瘤叁维方向的位移模型,但该模型的计算结果与4DCT所测量的肿瘤位移是否相同并不明确。目的比较位移模型法计算的肺内孤立性肿瘤的位移与4DCT法测量的肿瘤位移的差异,探讨位移模型法预测肺内孤立性肿瘤叁维方向位移的准确性。方法入组2017年5月至2018年4月在山东省肿瘤医院拟行放射治疗的108例肺内孤立性肿瘤作为位移模型的验证样本,患者在平静呼吸状态下完成4DCT模拟定位,并基于4DCT技术测量肿瘤叁维方向的位移。在模拟透视下测量患侧膈肌头足方向的运动幅度,采用肺功能仪测量患者潮气量,记录平静呼吸状态下患者的呼吸频率,根据肿瘤所在肺叶和肺段信息,利用肺内孤立性肿瘤的位移模型计算肿瘤叁维方向的位移。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比较位移模型法计算的肺内孤立性肿瘤位移与4DCT法所测量的肿瘤位移的差异。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位移模型法计算的上叶孤立性肿瘤左右、头足和前后方向的位移分别为0.98±0.37mm、2.25±1.11mm和 1.34±0.43mm。4DCT法测量的肿瘤叁维方向的位移分别为1.20±0.68mm、2.62±1.60mm和1.19±0.67mm。在叁维方向上,两种方法测量的上叶肿瘤的位移均无统计学差异(P 左右=0.149,头足=0.061,P前后=0.252)。2.位移模型法计算的SIV+SV段孤立性肿瘤左右、头足和前后方向的位移分别为1.75±0.49mm、4.68±1.13mm和1.98±0.47mm。4DCT法测量的肿瘤叁维方向的位移分别为1.60±0.66mm、4.39±1.71mm、2.21±0.83mm。两种方法测量的SⅣ+SV段肿瘤的位移无统计学差异(P左右=0.073,P头足=0.229,P前后=0.104)。3.位移模型法计算的下叶孤立性肿瘤左右、头足和前后方向的位移分别为2.50±1.13mm、9.89±2.95mm和2.74±0.70mm。4DCT法测量的肿瘤叁维方向的位移分别为2.30±1.19mm、9.31±4.41mm和2.52±1.01mm。两种方法测量的下叶孤立性肿瘤的位移无统计学差异(P左右=0.157,P头足=0.194,P前后=0.176)。结论位移模型法计算的肺内孤立性肿瘤的位移与4DCT法测量的肿瘤位移无明显差异,肿瘤位移模型能够较好地个体化预测不同肺段孤立性肿瘤叁维方向的位移。在尚未开展4DCT技术模拟定位的地区,位移模型的计算结果可以为3DCT模拟定位条件下肺内孤立性肿瘤个体化靶区构建提供参考。第叁部分肺内孤立性肿瘤位移模型在放疗临床中的应用临床剂量学研究表明肺部肿瘤放射治疗的疗效与接受的照射剂量有明确的量效关系,然而正常肺组织对射线较为敏感,放射性肺损伤与放射剂量学因素的相关性同样得到广泛认可,所以肿瘤靶区处方剂量的提升受到正常肺组织耐受剂量的限制。本研究第一部分基于4DCT技术建立了肺内孤立性肿瘤的位移模型,第二部分验证了该模型计算的肺内孤立性肿瘤位移的准确性。在保证肿瘤靶区照射剂量的基础上,利用该位移模型进行个体化靶区构建和计划设计是否可以降低正常肺组织的照射剂量,减少放射性肺损伤是评价该模型应用价值的重要方面。目的比较基于传统经验法、位移模型法和4DCT法构建的靶区体积的差异,并比较基于叁种方法设计的放疗计划中PTV及正常肺组织照射剂量的差异,探讨位移模型在肺内孤立性肿瘤靶区构建和计划设计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入组2018年4月至2018年11月在山东省肿瘤医院接受放射治疗的孤立性周围型肺癌或肺转移瘤52例,平静呼吸状态下行3DCT和4DCT模拟定位。患者膈肌运动幅度、呼吸频率及潮气量的测量方法均与本研究第一部分相同。基于传统经验法、位移模型法和4DCT法分别进行靶区构建。传统经验法靶区构建是在传统3DCT图像上勾画GTVcon,根据肿瘤病理类型,在GTVcon的基础上腺癌外扩8mm,鳞癌外扩6mm、转移瘤外扩5mm亚临床病灶区构建CTVcon,在CTVcon的基础上,根据传统经验在左右和前后方向上外扩5mm安全边界、上叶和中叶肿瘤在头足方向上外扩10mm、下叶肿瘤头足方向外扩15mm的安全边界构建传统经验法计划靶区PTVcon。位移模型法靶区构建是利用位移模型计算的肺内孤立性肿瘤叁维方向的位移作为GTV外扩肿瘤运动范围的依据,在GTV的基础上构建内运动大体肿瘤靶区(internal GTV,IGTV)IGTVmodel。4DCT法靶区构建是在4DCT技术重建的10个序列图像上分别勾画GTVo,GTV10......GTV90,将10个序列GTV融合成IGTV4D。在IGTVmodel和IGTV4D的基础上根据上述不同肿瘤病理类型分别外扩亚临床病灶区构建ITVmodel和ITV4D,根据我院经验在ITVmodel和ITV4D的基础上分别外扩系统误差和摆位误差(3mm)构建位移模型法计划靶区PTVmodel和4DCT法计划靶区PTV4D。分别基于PTVcon、PTVmodel和PTV4D设计放疗计划(PLANcon、PLANmodel和PLAN4D),处方剂量均为6000cGy,600cGy/次,共1 0次。PTVeon、PTVmodel分别与PTV4D进行匹配,匹配指数分别为MIcon和MImodel。不同方法构建的IGTV、PTV体积的比较及叁种放疗计划中正常肺组织剂量学参数的比较均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匹配指数MIcon与MImodel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LANcon、PLANmodel和PLAN4D靶区剂量学参数的比较采用FriedmanA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基于位移模型法与4DCT法构建的IGTV体积的比较。IGTVmodel的体积为29.65±16.73cm3,IGTV4D的体积为25.61±9.94cm3,两种方法构建的IGTV体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叁种方法构建的PTV体积的比较。PTVeon的体积为59.07±21.45cm3,PTVmodel体积为51.33±18.22cm3,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TV4D的体积为43.44±17.55cm3,PTVcon与PTVmodel的体积均明显大于PTV4D(P<0.001)。3.匹配指数MIeon与MImodel的比较。PTVcon与PTV4D的匹配指数MIcon为0.62±0.10,PTVmodel与PTV4D的匹配指数MImodel为0.66±0.11,MIcon与MImode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4.叁种放疗计划中正常肺组织剂量学参数的比较。PLANrnodel中全肺和患肺的平均肺剂量(mean lung dose,MLD)、V5Gy、V10Gy、V20Gy、V30Gy均低于PLANco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LANcon、PLANmodel中全肺和患肺MLD、V5Gy、V10Gy、V20Gy、V30Gy均高于PLAN4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5.叁种放疗计划中PTV剂量学参数的比较。PLANcon、PLANmodel和PLAN4D中 PTV 的 Dmean、D2%、D98%、适形度(conformity index,CI)和均匀度(homogeneity index,HI)均无统计学差异(PDmean=0.227,PD2%=0.375,PD98%=0.219,PCI=0.491,PHI=0.199)。结论位移模型法构建的计划靶区PTVmodel的体积小于传统经验法构建的PTVcon,而且PTVmodelPTV4D的匹配指数更高,PTVmodel比PTVcon减小了接受高剂量照射的正常肺组织的体积,有利于提升PTV的照射剂量。在保证靶区照射剂量的基础上,PLANmodel比PLANcon减少了正常肺组织的照射剂量,降低了放射性肺损伤。因此,位移模型法在肺内孤立性肿瘤靶区构建和计划设计中优于传统经验法,该模型在肺内孤立性肿瘤放射治疗中具有可行性。(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19)

何瀚,黄荣[2](2018)在《PET/CT联合四维CT在配合度较差食管癌患者放疗中的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PET/CT联合四维CT(4DCT)方法在呼吸困难、配合度较差食管癌患者放疗中的优势。方法选取82例确诊为食管癌的患者,分别进行3DCT、4DCT和PET/CT胸部定位扫描,经过图像配准,迭加4DCT各个时相采集到的靶区得到10个时相下的肿瘤靶区IGTV_(10),在PET图像上基于标准摄取值(SUV)≥2.5、20%SUV_(max)及30%SUV_(max)分别得到靶区IGTV_(PET2.5)、IGTV_(PET20%)和IGTV_(PET30%)。根据患者的靶区运动范围将其分为<0.5 cm、~1 cm、~1.5 cm、~2 cm以及>2 cm五组,分别对5组患者采用PET/CT+3DCT和PET/CT+4DCT进行定位,计算各组患者不同定位方式下的体积比和适形指数(CI),探究PET/CT+4DCT定位方法的最佳适用范围。结果患者叁维运动矢量3D-vector在<0.5 cm、~1 cm、~1.5 cm、~2cm以及>2 cm这5个区间的样本量分别为4例、13例、15例、31例和19例,分别占总人数的比例为4.88%、15.85%、18.29%、37.80%和23.17%。当靶区运动范围<1 cm时,PET图像/3DCT图像和PET图像/4DCT图像两种方法的体积比和CI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靶区运动范围≥1 cm时PET图像/4DCT图像的体积比和CI均优于PET图像/3DCT图像(P<0.05),且SUV阈值为2.5时与4DCT结合方法最优。结论患者靶区运动范围在1 cm以上时,运用PET/CT联合4DCT的定位方法具有明显优势。选取合适的SUV值,通过PET/CT联合4DCT可以准确勾画对配合度较差的食管癌患者靶区,消除PET/CT空间分辨率不足,同时包含了靶区空间的运动信息。(本文来源于《广东医学》期刊2018年06期)

邹海哲,杨照民[3](2016)在《四维放射治疗技术4D-CT重建技术在肝癌精确放疗定位的应用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四维放射治疗技术4D-CT重建技术在肝癌精确放疗定位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性地选择2010年7月至2015年7月期间来我院肿瘤科接受治疗并自愿接受本次实验的52例肝癌患者,使其成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均采取放疗治疗,并将其四维放射治疗技术4D-CT重建技术应用在放疗手段中,疗程完成后,对患者的临床里疗效进行观察与分析。结果通过治疗后,患者的病情均得到了有效的控制,通过比较得知,3D-CT靶区的体积是(245.7±120.6)cm3,4D-CT靶区的体积是(150.8±127.8)cm3,两个靶区的体积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数据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另外3D-CT靶区以及4D-CT靶区在X、Y、Z坐标轴上比较,数据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四维放射治疗技术4D-CT重建技术在肝癌精确放疗定位的应用效果比较明显,可对其靶区体积进行准确地判断,降低靶区丢失的发生率,使其外扩范围得到有效的减少,对其临床疗效的提高有着显着的意义,临床价值较高,具有广泛推广的价值。(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6年95期)

李毅,唐丰文,张晓智[4](2016)在《基于四维CT和锥形束CT确定非小细胞肺癌放疗靶区外放边界》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放疗靶区外放边界的确定。方法:首先随机抽取14例做体部立体定向放疗(SBRT)的NSCLC患者,所有患者序贯行平扫3DCT和四维CT(4DCT)扫描,采用4DCT定位和锥形束CT(CBCT)治疗前扫描评估放疗靶区随呼吸运动的位移和摆位误差,然后结合呼吸运动位移和摆位误差数据计算出NSCLC放疗靶区外放边界。结果:肿瘤中心点左右、前后、上下方向位移分别为(0.18±0.11)、(0.21±0.14)、(0.86±0.85)cm。肿瘤边界3个方向位移分别为(0.48±0.30)、(0.59±0.44)、(0.50±0.33)cm。摆位系统误差3个方向分别为(0.03±0.24)、(0.02±0.43)、(0.02±0.26)cm。利用肿瘤中心点、边界和摆位位移得出NSCLC肿瘤外放边界3个方向最大为0.72、0.74、1.30 cm。结论:放射治疗肿瘤组织(RTOG)推荐肺部肿瘤外放边界为左右、前后0.50 cm,上下1.00 cm,与之相比,利用本研究方法计算各个方向的外放边界比原来RTOG提出的外放标准更加精确,给个体化放疗外放边界的选取提供了很好的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期刊2016年09期)

刘进,孙菁[5](2016)在《四维CT确定肝癌放疗内靶区的临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四维CT(four-dimensional computed tomography,4DCT)扫描的勾画方法,以及其在快速确定肝脏肿瘤内靶区(internal target volume,ITV)中的作用。方法:2011年1月至2013年8月,便利抽样选择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放疗的17例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4DCT扫描。采用5种方法确定内靶区,即ITV_(AllPhase)、ITV_(2Phase)、ITV_(MIP)、ITV_(MinIP)和ITV_(2M)。将ITV_(AllPhase)作为参考标准计算靶区,其他4种方法生成的ITV与之比较,得出体积的百分比、适形指数(matching index,MI)、低估的体积百分比。同时评估了肿瘤大小/呼吸幅度比值对4种ITVs的影响。结果:肿瘤的呼吸运动幅度在上下方向最显着,为(8.4±3.5)mm。ITV_(2M)的体积大小最接近参考体积(ITV_(AllPhase)),其次是ITV_(2Phase),最差的是ITV_(MinIP)和ITV_(MIP)。ITV_(2M)的MI为(0.93±0.03);其次是ITV_(2Phase),为(0.89±0.05);最差的为ITV_(MinIP)和ITV_(MIP),分别为(0.81±0.10)和(0.82±0.10)。经过分析ITV_(2Phase)的MI和肿瘤大小与呼吸幅度的比例正相关,(r=0.524,P=0.031)。ITV_(2M)与参考体积(ITV_(AllPhase))低估的体积百分比最小,为(0.07±0.03);其次是ITV_(2Phase),为(0.12±0.06);最差的是ITV_(MinIP)和ITV_(MIP),分别为(0.18±0.10)和(0.18±0.12)。肿瘤大小与呼吸幅度的比例与ITV_(2M)的低估值无相关性(r=-0.34,P=0.18);但与ITV_(2Phase)的低估值负相关(r=-0.539,P=0.024)。结论:ITV_(2M)法可以可靠快速地确定肝癌内靶区,值得推广。(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医学》期刊2016年03期)

李金星[6](2015)在《四维CT的放疗技术在肺癌叁维调强放射治疗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四维CT的放疗技术在肺癌叁维调强放射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42例肺癌患者应用四维CT的放疗技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4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其中完全缓解6例,部分缓解27例,无好转8例,进展1例,总有效率为78.57%。其中急性放射性肺损伤1级34例(80.95%),2级7例(16.67%),3级1例(2.38%),急性放射性食管炎1级34例(80.95%),2级3例(7.14%)。4D计划CTV高于3D计划,PTV小于3D计划,肺V20、MLD低于3D计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四维CT应用于肺癌叁维调强放射治疗中可行、有效,能够减少计划靶区的体积,提高放射治疗疗效。(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医学》期刊2015年05期)

卿珍,邢立刚,尹勇,王慧玲,方浩[7](2015)在《肝癌四维CT放疗计划设计方式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通过与标准流程制作的4D放疗计划剂量分布对比分析,探讨四维计划设计过程简化可行性。方法 :选取原发性肝癌患者10例,每例患者都采用两种方案进行4D放疗计划设计,分别定义为准4D计划和4D计划。两种方案基于相同的4D轮廓勾画方式、射野方向和处方剂量,准4D计划在参考时相上进行布野及射野优化,而4D计划在各个时相上各自进行优化,然后变形迭加到参考时相。最终对比分析两种方案的剂量差异。结果 :在肝癌危及器官保护和处方剂量提升方面,4D计划都略优于准4D计划,但无统计学意义差异。结论 :临床应用肝癌的四维放射治疗技术,可以对4D计划优化过程进行部分简化,提高该技术临床应用的可操作性。但对于个别呼吸幅度较大或靶区与危及器官结构相对复杂患者,需要后续研究中进一步探讨。(本文来源于《现代仪器与医疗》期刊2015年03期)

徐梅琴,戴立芬,唐丽平[8](2015)在《四维教学法在肿瘤放疗科护生带教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总结了四维教学法在肿瘤放疗科护生带教中的具体应用及效果,主要从"讲"、"问"、"做"、"说"四个方法详细介绍四维教学法。认为四维教学法在临床带教中的应用能有效提高护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也能提高护生的个人综合素质,开拓护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本文来源于《当代护士(下旬刊)》期刊2015年05期)

Fuli,Zhang,Huayong,Jiang,Weidong,Xu,Yadi,Wang,Qingzhi,Liu[9](2014)在《两种四维CT重建算法对肺癌放疗靶区勾画影响的体模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Objectiv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phase-binning algorithm and amplitude-binning algorithm for four-dimensional computed tomography(4DCT) reconstruction in lung cancer radiation therapy. Methods: Quasar phantom data were used for evaluation. A phantom of known geometry was mounted on a four-dimensional(4D) motion platform programmed with twelve respiratory waves(twelve lung patients trajectories) and scanned with a Philips Brilliance Big bore 16-slice CT simulator. The 4DCT images were reconstructed using both phase- and amplitude-binning algorithms. Internal target volumes(ITVs) of the phase- and amplitude-binned image sets were compared by evaluation of shape and volume distortions. Results: The phantom experiments illustrated that, as expected, maximum inhalation occurred at the 0% amplitude and maximum exhalation occurred at the 50% amplitude of the amplitude-binned 4DCT image sets. The amplitude-binned algorithm rendered smaller ITV than the phase-binning algorithm. Conclusion: The amplitude-binning algorithm for 4DCT reconstruction may have a potential advantage in reducing the margin and protecting normal lung tissue from unnecessary irradiation.(本文来源于《The Chinese-German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期刊2014年12期)

时飞跃,陈飞,林强,陈成,茹正兴[10](2014)在《四维CT技术在放疗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四维CT技术在国内肿瘤放疗中的应用现状,阐述了四维CT图像采集的软件参数设置方法和具体操作步骤,以及使用四维CT图像勾画肿瘤靶区的应用方法,以期提高诊断的准确率,更好地为临床服务。(本文来源于《医疗卫生装备》期刊2014年07期)

四维放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究PET/CT联合四维CT(4DCT)方法在呼吸困难、配合度较差食管癌患者放疗中的优势。方法选取82例确诊为食管癌的患者,分别进行3DCT、4DCT和PET/CT胸部定位扫描,经过图像配准,迭加4DCT各个时相采集到的靶区得到10个时相下的肿瘤靶区IGTV_(10),在PET图像上基于标准摄取值(SUV)≥2.5、20%SUV_(max)及30%SUV_(max)分别得到靶区IGTV_(PET2.5)、IGTV_(PET20%)和IGTV_(PET30%)。根据患者的靶区运动范围将其分为<0.5 cm、~1 cm、~1.5 cm、~2 cm以及>2 cm五组,分别对5组患者采用PET/CT+3DCT和PET/CT+4DCT进行定位,计算各组患者不同定位方式下的体积比和适形指数(CI),探究PET/CT+4DCT定位方法的最佳适用范围。结果患者叁维运动矢量3D-vector在<0.5 cm、~1 cm、~1.5 cm、~2cm以及>2 cm这5个区间的样本量分别为4例、13例、15例、31例和19例,分别占总人数的比例为4.88%、15.85%、18.29%、37.80%和23.17%。当靶区运动范围<1 cm时,PET图像/3DCT图像和PET图像/4DCT图像两种方法的体积比和CI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靶区运动范围≥1 cm时PET图像/4DCT图像的体积比和CI均优于PET图像/3DCT图像(P<0.05),且SUV阈值为2.5时与4DCT结合方法最优。结论患者靶区运动范围在1 cm以上时,运用PET/CT联合4DCT的定位方法具有明显优势。选取合适的SUV值,通过PET/CT联合4DCT可以准确勾画对配合度较差的食管癌患者靶区,消除PET/CT空间分辨率不足,同时包含了靶区空间的运动信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四维放疗论文参考文献

[1].尚东平.基于四维CT肺内孤立性肿瘤位移模型的构建与放疗临床应用[D].山东大学.2019

[2].何瀚,黄荣.PET/CT联合四维CT在配合度较差食管癌患者放疗中的价值[J].广东医学.2018

[3].邹海哲,杨照民.四维放射治疗技术4D-CT重建技术在肝癌精确放疗定位的应用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

[4].李毅,唐丰文,张晓智.基于四维CT和锥形束CT确定非小细胞肺癌放疗靶区外放边界[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16

[5].刘进,孙菁.四维CT确定肝癌放疗内靶区的临床应用[J].中国临床医学.2016

[6].李金星.四维CT的放疗技术在肺癌叁维调强放射治疗中的应用[J].黑龙江医学.2015

[7].卿珍,邢立刚,尹勇,王慧玲,方浩.肝癌四维CT放疗计划设计方式探讨[J].现代仪器与医疗.2015

[8].徐梅琴,戴立芬,唐丽平.四维教学法在肿瘤放疗科护生带教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5

[9].Fuli,Zhang,Huayong,Jiang,Weidong,Xu,Yadi,Wang,Qingzhi,Liu.两种四维CT重建算法对肺癌放疗靶区勾画影响的体模研究(英文)[J].TheChinese-GermanJournalofClinicalOncology.2014

[10].时飞跃,陈飞,林强,陈成,茹正兴.四维CT技术在放疗中的应用[J].医疗卫生装备.2014

标签:;  ;  ;  ;  

四维放疗论文-尚东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