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芝软珊瑚论文-陆昊,李卫东

肉芝软珊瑚论文-陆昊,李卫东

导读:本文包含了肉芝软珊瑚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微塑料,肉芝软珊瑚,虫黄藻,叶绿素

肉芝软珊瑚论文文献综述

陆昊,李卫东[1](2019)在《长时间微塑料环境暴露对肉芝软珊瑚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海洋微塑料对海洋生物的生存及人类的健康已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为探究微塑料对我国海南岛近海珊瑚礁常见珊瑚肉芝软珊瑚的影响,本实验将肉芝软珊瑚长时间暴露于微塑料环境中,测定在此过程中的虫黄藻密度,叶绿素含量,以及部分关键酶的活性。结果显示:在微塑料胁迫后,共生虫黄藻的密度在第1天开始显着下降,并在15天后达到最低值(1.52±0.06) x 106 cell/cm2(p <0.05);叶绿素含量在50天内显着下降,在第50天时达到最低值3.45±0.35μg/cm2;SOD活性和CAT活性在3天内显着升高,并在第叁天达到最高值,分别为34.39±1.33U/mg prot和34.80±1.51 U/mg prot,此后显着下降;同样GST活性也迅速上升,在第1天和第15天出现两个峰值,分别是1.22±0.04 U/mg prot和1.33±0.04U/mg prot;而ACP与AKP活性也有迅速下降趋势。本实验为研究微塑料环境对珊瑚礁的影响提供数据支持。(本文来源于《第叁届现代海洋(淡水)牧场学术研讨会摘要集》期刊2019-10-17)

周洋,杨超杰,王沛政,王海山,徐云升[2](2019)在《海南岛附近海域肉芝软珊瑚的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肉芝软珊瑚属(Sarcophyton)是珊瑚礁生态系统中常见的软珊瑚,具有极强的药用价值.我国肉芝软珊瑚种类资源十分丰富,但目前国内对此种珊瑚的分类研究处于停滞状态,肉芝软珊瑚外部形态差异较小,难以直接进行种类鉴定.本研究采集海南省叁亚市西瑁岛、万宁市甘蔗岛和大洲岛珊瑚礁区的26个肉芝软珊瑚样品,根据骨针形态学初步鉴定,并分析线粒体msh1基因和COI基因序列进行种类鉴定.结果显示:所有采集的26个样品,鉴定为5个种,分别为:Sarcophyton cherbonnieri、Sarcophyton crassum、Sarcophyton trocheliophorum、Sarcophyton glaucum和Sarcophyton ehrenbergi.其中S. cherbonnieri和S. crassum为我国新纪录种.本研究为海南岛附近海域肉芝软珊瑚的鉴定提供参考,并为我国软珊瑚种类鉴定和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本文来源于《应用海洋学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王沛政,李卫东[3](2019)在《海南肉芝软珊瑚msh1基因的系统进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在分子水平上对软珊瑚进行分类和鉴定,以海南32份肉芝软珊瑚(Sarcophyton)与目前已知的Sarcophyton种msh1基因序列进行系统进化树构建.结果在msh1碱基比对中发现,海南样本msh-11在序列717位置缺失单碱基;样本msh-50在序列632和652位置插入单碱基T;其余样品未见碱基插入和缺失.在所有已知Sarcophyton种中,Sarcophyton pauciplicatum和Sarcophyton buitendijki 2个种分化时间最早;有6组其每组内Sarcophyton种msh1序列一致;海南样本msh-5与Sarcophyton cinereum和Sarcophyton crassocaule序列相同;样本Msh-6与Sarcophyton cherbonnieri亲缘关系最近.样本msh-21和msh-17与Sarcophyton buitendijki亲缘关系最近.样本msh-44与Sarcophyton boettgeri亲缘关系最近;样本msh-30和样本msh-38与Sarcophyton ehrenbergi亲缘关系最近;其中样本msh-8、msh-7、msh-12、msh-5、msh-9和msh-40与其他Sarcophyton种亲缘关系较远.(本文来源于《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雷玲芳,胡谷平,刘炳新,邓芸,张翠仙[4](2014)在《南海肥厚肉芝软珊瑚Sarcophyton crassocaule化学成分的研究Ⅲ》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采自中国南海海域的肉芝软珊瑚Sarcophyton crassocaule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层析和HPLC等分离手段从南海肉芝软珊瑚的乙酸乙酯提取部位分离得到单体化合物,采用现代波谱技术、物理常数对照以及化学方法对单体化合物的结构进行研究。结果从肉芝软珊瑚Sarcophyton crassocaule中分离得到4个单体化合物。应用化学方法、物理常数对照和现代波谱分析技术对其结构进行解析,确定为:氢醌双苄醚(1)、N-正十六烷酰基-十八碳-4(E)-烯神经鞘氨醇(2)、Δ4,5(E),Δ8,9(E)-鞘胺醇-正十六碳酰胺(3)、(2S,3S,4R)-N-2-(1,3,4-叁羟基-十八烷基)-十八酰胺(4)。结论化合物1为首次得到的天然氢醌双苄醚类化合物;化合物2~4为神经酰胺类化合物。(本文来源于《广东药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3期)

俞庆,孙鹏,刘宝姝,汤华,张文[5](2014)在《肉芝软珊瑚属中二萜类化合物的化学及生物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二萜类化合物是肉芝软珊瑚(Sarcophyton)的特征性次生代谢产物,其多变的化学结构及广泛的生物学活性引起了化学及药理学研究领域的广泛关注,已成为海洋天然产物的研究热点之一。1997年印度学者对肉芝软珊瑚相关研究已经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综述,本文对该属珊瑚1998年之后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包括来自12种已鉴定和13种未鉴定珊瑚的143个化合物,涵盖了1998年至今的54篇文献。(本文来源于《第二军医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2期)

蔡丰源,孙鹏,刘宝姝,汤华,张文[6](2014)在《中国南海圆盘肉芝软珊瑚中的甾醇类成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中国南海圆盘肉芝软珊瑚的甾醇类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正相硅胶、Sephadex LH-20凝胶、半制备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等多种分离手段对圆盘肉芝软珊瑚的乙醚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利用现代波谱技术结合文献报道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圆盘肉芝软珊瑚的乙醚提取部位共分离得到5个甾醇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4S)-麦角甾-3β,5α,6β,25-四醇(1)、(24S)-麦角甾-1β,3β,5α,6β,25-四羟基-25-单乙酸酯(2)、胆甾-1β,3β,5α,6β-四醇(3)、(24S)-麦角甾-1β,3β,5α,6β-四醇(4)、麦角甾-24(28)-烯-1β,3β,5α,6β-四醇(5)。结论化合物2~5均为首次从圆盘肉芝软珊瑚中分离得到。(本文来源于《广东药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1期)

梁林富,郭跃伟[7](2013)在《中国南海圆盘肉芝软珊瑚(Sarcophyton trocheliophorum Marenzeller)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开发利用我国海洋资源,寻找具有重要生物活性和药用前景的海洋天然产物,我们对采自我国海南叁亚亚龙湾海域的圆盘肉芝软珊瑚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从中共分离得到25个二萜化合物(16个为新化合物),其中2个二萜属于一种全新骨架,1个比较少见的两个二萜单体以酯键聚合的二萜二聚体,另外23个二萜属于软珊瑚中代表性的西松烷二萜。新骨架化合物的绝对构型被我们采用国际上流行的液态ECD/TDDFT量子化学计算法确定。我们还成功地得到了2个西松烷二萜的晶体,分别应用铜靶单晶衍射(X-ray)这种方法,得出这2个化合物的绝对构型。这是首次确定了含有七元内酯环(α,β-不饱和ε-内酯)的西松烷二萜的绝对构型。(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博士生学术年会(生物医药专题)论文集(上册,大会报告)》期刊2013-10-18)

李玉芬,梁林富,萧伟,梁敬钰,郭跃伟[8](2013)在《肉芝软珊瑚属中二聚西松烷型二萜化合物的化学和生物活性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二聚西松烷型二萜(biscembranoid)是一类骨架新颖、结构复杂、罕见的海洋天然产物,主要存在于肉芝软珊瑚属珊瑚生物中.这类化合物多具有显着的生物活性,尤其表现为抗炎、抗肿瘤等.对近年来报道的肉芝软珊瑚属中的二聚西松烷型二萜化合物的化学及生物活性进行综述,并对其药用前景作出展望.(本文来源于《有机化学》期刊2013年06期)

何伶俐,刘海利,梁林富,张洪斌,郭跃伟[9](2013)在《中国南海圆盘肉芝软珊瑚的化学成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圆盘肉芝软珊瑚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柱层析方法分离纯化化合物并运用光谱学方法解析化合物结构。结果从中分离得到5个已知的西松烷型二萜,分别鉴定为7R*,8R*-epoxy-isoneocembrane A-16-oic methyl ester(1)、4-epithunbergol(2)、(-)-sarcophytoxide(3)、ent-sarcophine(4)、2-hydroperoxysar-cophine(5)。结论化合物1,2和5为首次从Sarcophyton属软珊瑚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对人肺腺癌细胞株A-549和人白血病细胞株HL-60具有弱的细胞毒活性,化合物4具有弱的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药物》期刊2013年02期)

郑彩娟[10](2012)在《四株南海肉芝软珊瑚共附生真菌次级代谢产物及其化学生态作用与药理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珊瑚礁生态系统是热带海洋中最大的生态系统,种类繁多,数量庞大的海底生物充分利用珊瑚礁生态系统有限的生存资源,且高压、高盐、缺氧、避光等较特殊的海洋生态环境,也使得各种生物对食物、空间的竞争异常激烈。软珊瑚等许多海洋低等无脊椎动物,固着生长,体质柔软,缺乏有效的物理防御手段,却能够在残酷的海洋环境中安然生存,正是依靠其化学防御机制。目前已经从软珊瑚中发现了一批具有拒捕食、防附着、克生、抗微生物等化学防御作用的化合物,有些具有药物开发潜力。值得关注的是,软珊瑚中的化学防御物质不仅具有重要的化学生态学意义,而且部分化合物在药理学方面也表现了较好的活性。因此探讨化学生态作用与药理活性之间的关系,对海洋的新药发现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研究发现,海洋无脊椎动物中的共附生微生物可能参与了宿主的化学生态学活性化合物的生物合成如海葵毒素,芋螺毒素等。因此,通过比较共附生微生物与宿主次级代谢产物之间的关系,来探讨共附生微生物在宿主化学防御中的作用,已成为海洋化学生态学研究的兴奋点。本研究对一种中国南海肉芝软珊瑚Sarcophyton sp.(GX-WZ-20080011)中分离获得的15株共附生真菌,在化学防御活性模型指导下,选择4株共附生真菌,链格孢属真菌(Alternaria sp.),曲霉属真菌(Aspergillus elegans和Aspergillus versicolor)和扁孔腔菌属真菌(Lophiostoma sp.),进行发酵培养。采用化学防御活性追踪分离的方法,对真菌发酵产物综合运用硅胶柱层析、凝胶柱层析与半制备HPLC等分离手段,利用理化性质和NMR, MS, IR, UV, X-ray和CD等波谱学技术,并结合化学方法,从中分离鉴定了79个化合物(1–79)的结构,其中18个为新化合物。涉及8种结构类型,包括蒽醌类化合物(24个),苯醌类化合物(5个),含氮化合物(20个),萜类化合物(5个),内酯类化合物(5个),甾体(7个),芳香族化合物(11个)和脂肪族化合物(2个)。对显示多种生物活性的蒽醌类化合物10,12和蒽醌二聚体类化合物21,22和24进行了化学修饰,通过乙酰基、甲基、苯甲酰基、苄基及脂肪链取代获得系列衍生物20个(10a–c,12a–g,20a–c,21a–d,24a–b)。通过化学方法Mosher法确定了氢化蒽醌类化合物的绝对构型;通过X-ray单晶衍射确定了化合物8和9的相对构型;发现了蒽醌二聚体类化合物新的连接方式,确定了蒽醌二聚体化合物新的连接方式;同时初步探讨了共附生真菌与宿主软珊瑚代谢产物结构及活性之间的关系。运用化学生态学活性模型(抗藤壶幼虫附着、抑藻活性、斑马鱼胚胎毒性等)对化合物进行了活性筛选,发现具有生态活性活性化合物12个,如苯醌类化合物25显示较强的抗藤壶附着活性,EC50为0.27μg/mL。并对活性化合物进行了初步构效关系的探讨。在评价化学生态活性同时进行药理活性(细胞毒、抗菌、抗病毒等)评价,并初步探讨化合物的构效关系。在活性测试中,发现化合物10,12和39等化合物不仅显示较好的化学生态学活性,而且还具有较强的药理活性。其中,蒽醌类化合物10对斑马鱼胚胎的48h尾部致畸EC50值达到2.40μg/mL,对斑马鱼72h致死IC50值达到2.91μg/mL;对米氏凯伦藻K.mikimotoi的生长抑制活性达到1.16μg/mL;同时,对5种肿瘤细胞肝癌细胞(HepG2和Hep3B),乳腺癌阿霉素耐药细胞(MCF-7/ADR),前列腺癌细胞(PC-3)和结肠癌细胞(HT-116)均显示较强的细胞毒性,IC50值达到0.70–2.85μg/mL,其中对HCT-116的IC50值达到0.70μg/mL,接近阳性对照药表阿霉素0.48μg/mL。本研究在化学生态学作用的指导下,从一种肉芝软珊瑚来源的4株共附生真菌中追踪分离获得多种结构类型的活性天然产物,并对活性蒽醌类化合物进行结构修饰获得系列衍生物;用化学方法确定氢化蒽醌类化合物绝对构型;初步探讨了共附生微生物在宿主肉芝软珊瑚化学防御中的作用,对海洋药物先导化合物的筛选和发现具有启示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期刊2012-05-22)

肉芝软珊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肉芝软珊瑚属(Sarcophyton)是珊瑚礁生态系统中常见的软珊瑚,具有极强的药用价值.我国肉芝软珊瑚种类资源十分丰富,但目前国内对此种珊瑚的分类研究处于停滞状态,肉芝软珊瑚外部形态差异较小,难以直接进行种类鉴定.本研究采集海南省叁亚市西瑁岛、万宁市甘蔗岛和大洲岛珊瑚礁区的26个肉芝软珊瑚样品,根据骨针形态学初步鉴定,并分析线粒体msh1基因和COI基因序列进行种类鉴定.结果显示:所有采集的26个样品,鉴定为5个种,分别为:Sarcophyton cherbonnieri、Sarcophyton crassum、Sarcophyton trocheliophorum、Sarcophyton glaucum和Sarcophyton ehrenbergi.其中S. cherbonnieri和S. crassum为我国新纪录种.本研究为海南岛附近海域肉芝软珊瑚的鉴定提供参考,并为我国软珊瑚种类鉴定和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肉芝软珊瑚论文参考文献

[1].陆昊,李卫东.长时间微塑料环境暴露对肉芝软珊瑚的影响[C].第叁届现代海洋(淡水)牧场学术研讨会摘要集.2019

[2].周洋,杨超杰,王沛政,王海山,徐云升.海南岛附近海域肉芝软珊瑚的鉴定[J].应用海洋学学报.2019

[3].王沛政,李卫东.海南肉芝软珊瑚msh1基因的系统进化[J].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2019

[4].雷玲芳,胡谷平,刘炳新,邓芸,张翠仙.南海肥厚肉芝软珊瑚Sarcophytoncrassocaule化学成分的研究Ⅲ[J].广东药学院学报.2014

[5].俞庆,孙鹏,刘宝姝,汤华,张文.肉芝软珊瑚属中二萜类化合物的化学及生物活性[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14

[6].蔡丰源,孙鹏,刘宝姝,汤华,张文.中国南海圆盘肉芝软珊瑚中的甾醇类成分研究[J].广东药学院学报.2014

[7].梁林富,郭跃伟.中国南海圆盘肉芝软珊瑚(SarcophytontrocheliophorumMarenzeller)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博士生学术年会(生物医药专题)论文集(上册,大会报告).2013

[8].李玉芬,梁林富,萧伟,梁敬钰,郭跃伟.肉芝软珊瑚属中二聚西松烷型二萜化合物的化学和生物活性研究进展[J].有机化学.2013

[9].何伶俐,刘海利,梁林富,张洪斌,郭跃伟.中国南海圆盘肉芝软珊瑚的化学成分研究[J].中国海洋药物.2013

[10].郑彩娟.四株南海肉芝软珊瑚共附生真菌次级代谢产物及其化学生态作用与药理活性[D].中国海洋大学.2012

标签:;  ;  ;  ;  

肉芝软珊瑚论文-陆昊,李卫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