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结增生症论文-张金英,黄银辉,陈雅芳,林智强,李弥弥

淋巴结增生症论文-张金英,黄银辉,陈雅芳,林智强,李弥弥

导读:本文包含了淋巴结增生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窦组织细胞增生症伴巨淋巴结病,中枢神经系统,病理学,影像学

淋巴结增生症论文文献综述

张金英,黄银辉,陈雅芳,林智强,李弥弥[1](2019)在《1例颅内窦组织细胞增生症伴巨淋巴结病的案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窦组织细胞增生症伴巨淋巴结(Rosai-Dorfman)病是一种良性组织细胞增生性疾病,因大多发生于淋巴结内,又称窦组织细胞增生伴巨淋巴结病,发病率低,且25%~43%发生于淋巴结外,如眼眶、皮肤、呼吸道、软组织、颅内、脊柱等。原发于中枢神经系统的Rosai-Dorfman病在该病中所占构成比低于4%,主要表现为幕上累及硬脑膜的实性肿块,术前多误诊为脑膜瘤,发生于脑实质内较为罕见,易误诊为淋巴瘤、脑转移瘤~([1])。其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某些病毒感染有关,如人疱疹病毒6、EB病毒、HIV等,但尚未证实~([2])。本研究对1例颅内Rosai-Dorfman病案例进行了分析,现报道如下。(本文来源于《检验医学与临床》期刊2019年14期)

王卫东[2](2019)在《胸腹部巨大淋巴结增生症的CT和MR诊断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胸腹部巨大淋巴结增生症的CT和MR的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从而更好开展该病的影像学研究。方法方便选择该院在2017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4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胸腹部巨大淋巴结增生症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这些患者的CT和MR的影像学表现。结果扫描结果显示,肿块为单发孤立的圆形或卵圆形,具有光滑的边缘,而且可以清晰的辨别其与周围结构的边界。局限性肿块均具有超过3.0 cm的直径,其中最大的达到了6.0 cm;多发性肿块则具有1.0~4.0 cm的直径。胸内肿块的分布如下:7例位于右侧肺门,6例位于左侧肺门,4例位于右侧气管旁,4例位于右侧奇静脉隐窝,2例位于左侧主、肺动脉窗,3例多发性。腹内肿块的分布如下:5例位于右侧肾上腺区域,3例位于后腹膜,6例多发性。CT表现如下:病理表现为透明血管型,平扫呈现出等密度的特点,相对比较均匀;MRI表现如下:肿块在SE序列T1WI上表现出等信号的特点,在T2WI表现出高信号的特点。结论胸腹部巨大淋巴结增生症的病理变化情况与其CT和MR的表现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诊断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外医疗》期刊2019年15期)

赵嵌嵌,韩群,姜慧峰,刘炜,李秋尧[3](2019)在《结外窦组织细胞增生症伴巨大淋巴结病2例并文献复习》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窦组织细胞增生症伴巨大淋巴结病(sinus histiocytosis with massive lymphadenopathy,SHML,或Rosai-Dorfman disease,RDD)在淋巴结外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对2例结外RDD进行常规病理学检查、苏木素-伊红染色(HE)及免疫组化染色,分析其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并通过复习相关文献进行概括并探讨。结果镜下可见浓染区和淡染区相互间隔,浓染区由大量的炎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的浸润,并伴有大量纤维化,伴有特征性的窦组织细胞(Rosai-Dorfman细胞)增生和淋巴细胞的"伸入运动"。免疫组化显示吞噬性组织细胞CD68(+),S-100(+),不表达CD1a。结论结外RDD有较典型的病理学特征,组织学上应与Ig G4相关性疾病、感染性肉芽肿、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炎性假瘤等进行鉴别。(本文来源于《泰山医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刘东明[4](2019)在《巨淋巴结增生症11例多排螺旋CT影像学表现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巨淋巴结增生症又称为Castleman病(简称为CD),是一种比较少见的淋巴结增殖性疾病[1]。该病最早于1954年由研究者在1例长期发热、虚弱及干咳患者的X线片中发现了一个巨大的纵隔肿块,手术切除后病理证实为不寻常的淋巴组织增生,并伴有滤泡形成;随后又在其他患者中发现了这种病的存在,最终将此类型疾病命名为CD病[2]。目前有关CD的发病原因及机制仍不明确,有报道称与机体的免疫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物与临床》期刊2019年03期)

提恩刚,赵培飞[5](2019)在《胸腹部局灶型巨淋巴结增生症影像学表现》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胸腹部局灶型巨淋巴结增生症的影像学表现。方法选取2016年11月~2017年11月本院收治的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CT组患者均采用多层螺旋CT诊断疾病,MRI组患者均采用MRI诊断疾病。结果 CT组疾病检出率97.37%、结节位于肝门者占65.8%、位于肠系膜者占15.8%、位于腹膜后者占15.8%。单发结节占68.4%、多发结节占28.9%、结节直径(5.2±0.3)cm。与MRI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CT或MRI诊断胸腹部局灶型巨淋巴结增生症,检出率均较高。且能够明确结节的位置、数目及直径。但根据诊断技术的不同,影像学表现同样不同。临床应联合应用平扫及增强扫描,对疾病进行诊断,进一步提高检出率。(本文来源于《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杨泽锋,钟建平,张盛箭,周良平,彭卫军[6](2018)在《腹部巨淋巴结增生症的CT及MRI表现》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腹部Castleman病(CD)的CT及MR影像学特征,以期提高对本病的影像学认识。方法:对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腹部CD患者的CT及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有透明血管型(9例)和浆细胞型(1例);所有肿块边界清楚,形态规则,以椭圆形和或豌豆形居多。局灶肿块型9例,CT平扫均为等密度,3例肿块内可见钙化;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肿块明显强化,实质期5例病灶进一步持续性强化;4例强化稍退出;3例肿块周围可见扩张扭曲血管影。多发结节型1例,CT平扫呈均匀等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轻中度强化,实质期进一步强化。本组4例行MRI扫描,平扫T1WI上低信号影,T2WI上为等或稍高信号影;动态增强扫描局灶肿块型病灶(3例)均明显且持续强化,肿块周围均可见完整包膜;多发结节型病灶(1例)呈轻中度强化。结论:CT及MRI动态增强多期扫描对腹部CD具有重要诊断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期刊2018年06期)

伊军[7](2018)在《胸腹部巨大淋巴结增生症的CT和MR的临床诊断》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胸腹部巨大淋巴结增生症的CT和MR的临床诊断。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14例胸腹部巨大淋巴结增生患者,对其经过CT和MR的临床诊断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例患者行MR检查,SE序列T_1WI上肿块主要为等信号,在T_1WI、T_2WI上,有4例肿块均可见到扭曲的留空小血管;6例肿块CT检查病理上为透明血管型。6例患者CT平扫呈等密度,较为均匀。结论 CT、MRI表现有利于胸腹部巨大淋巴结增生症的鉴别诊断,值得临床关注。(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8年91期)

李萍,王正滨,房世保,赵诚,牛晓燕[8](2018)在《血管滤泡性淋巴结增生症的超声表现》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血管滤泡性淋巴结增生症(AFH)的声像图特点,提高超声对本病的诊断符合率。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血管滤泡性淋巴结增生症患者的声像图特点,结合病理学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超声结果:本组9例血管滤泡性淋巴结增生症病灶均为单发。位于在左侧盆腔2例,右上腹肠系膜根部1例,右侧肾上腺区例1例,左侧颈部2例,右侧颈部1例,左侧腮腺区1例,左侧腋窝1例。病灶最大者62mm(本文来源于《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十二届全国腹部超声医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期刊2018-10-12)

张波[9](2018)在《淋巴结增生和淋巴瘤中滤泡树突细胞网型分类及其在鉴别诊断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淋巴结增生和淋巴瘤中滤泡树突细胞网型(FDCMP)分类及其在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以采集的淋巴结标本共计60例为对象,选取时间为2017年3月到2018年5月期间,所有标本都行常规免疫组化染色外,行CD21免疫组化染色,其中的10例行IgH与TCRy基因重排检测,每例病变依据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形态进行FDCMP分类。结果:FDCMP主要分为反应性增生型FDCMP32例,包括生发中心A型、B型、极性型、裸生发中心型和变形型;不典型FDCMP15例,包括殖入型、网内增殖爆裂型、滤泡外围血管滤泡树突细胞增殖网型及结节增殖型;肿瘤性FDCMP13例。影像资料显示,反应性增生型FDCMP结构完整,边界清晰,网格规则无破坏;肿瘤FDCMP出现破坏,边界不清晰,网格破坏;非典型增生的FDCMP则介于两者之间。结论:FDCMP分为叁种类型,不同类型的结构形态存在差异,结合病理组织学和免疫表型,能为临床诊断淋巴结良性或恶性提供重要的参考标准。(本文来源于《Infection International(Electronic Edition)》期刊2018年03期)

苏国宏,张盺,柳鹏程,王根年,张有成[10](2018)在《浆细胞型巨淋巴结增生症1例并文献复习》一文中研究指出病例:患者女,54岁,因"间断右上腹部疼痛不适半年,加重10 d"于2017年2月2日收治入院。入院前腹部彩超检查示:腹腔多发低回声结节(淋巴瘤待排,性质待查);小肠内低回声结节(淋巴瘤待排,性质待查);脾肿大,腹腔多发中高回声结节(淋巴瘤待排,性质待查)。入院查体:体温36.4℃,心率90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11/65 mm Hg(本文来源于《胃肠病学》期刊2018年05期)

淋巴结增生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对胸腹部巨大淋巴结增生症的CT和MR的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从而更好开展该病的影像学研究。方法方便选择该院在2017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4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胸腹部巨大淋巴结增生症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这些患者的CT和MR的影像学表现。结果扫描结果显示,肿块为单发孤立的圆形或卵圆形,具有光滑的边缘,而且可以清晰的辨别其与周围结构的边界。局限性肿块均具有超过3.0 cm的直径,其中最大的达到了6.0 cm;多发性肿块则具有1.0~4.0 cm的直径。胸内肿块的分布如下:7例位于右侧肺门,6例位于左侧肺门,4例位于右侧气管旁,4例位于右侧奇静脉隐窝,2例位于左侧主、肺动脉窗,3例多发性。腹内肿块的分布如下:5例位于右侧肾上腺区域,3例位于后腹膜,6例多发性。CT表现如下:病理表现为透明血管型,平扫呈现出等密度的特点,相对比较均匀;MRI表现如下:肿块在SE序列T1WI上表现出等信号的特点,在T2WI表现出高信号的特点。结论胸腹部巨大淋巴结增生症的病理变化情况与其CT和MR的表现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诊断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淋巴结增生症论文参考文献

[1].张金英,黄银辉,陈雅芳,林智强,李弥弥.1例颅内窦组织细胞增生症伴巨淋巴结病的案例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9

[2].王卫东.胸腹部巨大淋巴结增生症的CT和MR诊断研究[J].中外医疗.2019

[3].赵嵌嵌,韩群,姜慧峰,刘炜,李秋尧.结外窦组织细胞增生症伴巨大淋巴结病2例并文献复习[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9

[4].刘东明.巨淋巴结增生症11例多排螺旋CT影像学表现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9

[5].提恩刚,赵培飞.胸腹部局灶型巨淋巴结增生症影像学表现[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

[6].杨泽锋,钟建平,张盛箭,周良平,彭卫军.腹部巨淋巴结增生症的CT及MRI表现[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18

[7].伊军.胸腹部巨大淋巴结增生症的CT和MR的临床诊断[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

[8].李萍,王正滨,房世保,赵诚,牛晓燕.血管滤泡性淋巴结增生症的超声表现[C].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十二届全国腹部超声医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2018

[9].张波.淋巴结增生和淋巴瘤中滤泡树突细胞网型分类及其在鉴别诊断中的作用[J].InfectionInternational(ElectronicEdition).2018

[10].苏国宏,张盺,柳鹏程,王根年,张有成.浆细胞型巨淋巴结增生症1例并文献复习[J].胃肠病学.2018

标签:;  ;  ;  ;  

淋巴结增生症论文-张金英,黄银辉,陈雅芳,林智强,李弥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