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群论文-赵汉斌

微生物群论文-赵汉斌

导读:本文包含了微生物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普洱茶,生物群,微生物,茶产业发展,食品发酵,发酵机,复发酵,代谢物,云南农业大学,澳门科技大学

微生物群论文文献综述

赵汉斌[1](2019)在《微生物群影响普洱茶发酵机制基本摸清》一文中研究指出科技日报昆明12月3日电 (赵汉斌)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群直接影响发酵食品的质量,因而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商业价值。3日从云南农业大学获悉,该校龙润普洱茶学院赵明、吕才有教授团队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潘映红研究员、澳门科技大学伍建林教授合作(本文来源于《科技日报》期刊2019-12-04)

金博[2](2019)在《食管微生物群与胃食管反流疾病》一文中研究指出人体内微生物的研究是近年来生物医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人体的许多部位都有微生物存在,如皮肤、胃肠道、胆道、口腔黏膜、唾液、乳腺、精液、胎盘、子宫、卵泡、肺、唾液、眼结膜等,这些人体内存在的微生物种类包括细菌、古生菌、真菌、原生生物及病毒。微生物组(microbiome)这个词是指"占据我们身体空间的互利共生(symbiotic)、偏利共生(commensal)及病原性(pathogenic)微生物组成(本文来源于《中华保健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张梦然[3](2019)在《微生物群改变可能影响记忆学习能力》一文中研究指出科技日报北京10月24日电(张梦然)英国《自然》杂志23日发表的一项医学研究称,美国科学家团队详述了肠道菌群的破坏会如何影响学习行为。此前有研究认为,微生物群的改变与行为调节存在关联,但其作用机制一直不甚明了。这一最新研究发现了微生物来源的信号,可以(本文来源于《科技日报》期刊2019-10-25)

余仁强,C.Linda,Campbell,李凤芝,周勤,陈道桢[4](2019)在《白藜芦醇对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小鼠脂代谢及肠道微生物群的调控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天然抗氧化剂白藜芦醇的生物利用度低,食用后能到达结肠,可与肠道微生物生态系统发生作用。已有研究发现摄取高脂饮食的同时食用白藜芦醇可预防肠道微生物群紊乱。然而,白藜芦醇是否可重塑已因肥胖饮食引起肥胖小鼠的肠道微生物群,并减轻肥胖相关疾病仍有待研究。本研究旨在探讨白藜芦醇干预高脂诱导肥胖的作用,及其与氧化应激和肠道微生物群调节的关系。研究方法:将雄性C57BL/6小鼠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始终饲喂低脂对照饲料;另外4组为高脂饲料(HFD,60%能量由猪油提供)饲喂组,分别为HFD对照组和叁个剂量白藜芦醇干预组(50、75和100mg/kg,饮水给予),高脂饲料喂养8周后给予8周的白藜芦醇干预。研究结果:中、高剂量白藜芦醇干预显着抑制过度体增重、肝重指数和脂肪组织指数(p<0.05)。所有剂量显着抑制了HFD所致血清甘油叁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葡萄糖和内毒素异常升高(p<0.05)。中、高剂量干预也抑制了以血清IL-1和TNF-α过量为标志的慢性炎症(p<0.05),并通过诱导过氧化物酶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抑制肝脏和脑组织氧化应激(p<0.05)。所有剂量都抑制了HFD诱导组织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升高(p<0.05)。相对于HFD对照组,中、高剂量白藜芦醇处理显着升高了肠道菌群α多样性(Chao1指数和香浓指数)(p<0.05)。对于β多样性分析,仅中剂量组引起了明显的菌群构成改变(PCA分析)。高剂量组显着抑制了HFD引起红蝽菌科(Coriobacteriaceae)和脱硫弧菌科(Desulfovibrionaceae)细菌过度增殖(p <0.05)。这两个科的细菌与体重呈显着正相关关系(r> 0.8, p <0.00)。结论:HFD诱导的肥胖小鼠饮用白藜芦醇后,内毒素血症、氧化应激和肠道菌群紊乱得到了抑制。(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2019年全国学术会议暨学会成立四十周年论文集》期刊2019-10-24)

沈思嘉,李丽,黄欣,程文静,王明晓[5](2019)在《肠道微生物群与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主要影响结肠和直肠的炎性疾病。据研究,遗传因素、宿主免疫系统疾病、肠道菌群失调和环境因素都可以促成UC的发病。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群,如益生菌或粪菌移植术(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可改善肠黏膜屏障及免疫系统功能,有利于恢复肠道免疫性生态失调,已被越来越多地用于治疗UC[1],但由于疗效尚未确定,它们的使用存在争议。UC的病(本文来源于《吉林医学》期刊2019年10期)

杜喜风,胡志辉[6](2019)在《肠道微生物群与桥本氏甲状腺炎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肠道微生物群在维持胃肠道平衡、维持宿主的营养、代谢和免疫稳态中发挥重要作用。微生物群落和宿主之间的稳态和共生关系发生破坏即肠道菌群失调,机体可能出现一系列的自身免疫系统疾病。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可能会因肠道微生物组成的变化或明显的菌群失调而受到显着影响。桥本氏甲状腺炎是目前最常见的甲状腺自身免疫性疾病,研究其与肠道微生物群相互关系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对肠道微生物群和桥本氏甲状腺炎之间相互关系进行综述,可能为临床桥本氏甲状腺炎的诊治提供新思路。(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9年80期)

于洋[7](2019)在《研究人员通过喂食有益菌喜欢的纤维来改变小鼠肠道微生物群》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通常根据外观、气味和口味来选择食物。而我们肠道中的微生物则使用不同的分类系统——一个基于构成不同纤维分子成分的分类系统。一项9月19日发表于《细胞》杂志上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了膳食纤维中的一些特殊成分,可以促进有益微生物在小鼠肠道中的生长和代谢。该研究旨在开发用于鉴定能够增强肠道微生物中有利于健康的代表性菌群的化合物(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张致英,梁田,李岩松,白骕,康龙丽[8](2019)在《肠道微生物群对下消化道疾病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人体肠道是由诸多复杂的肠道微生物群组成,参与机体多种正常生理功能,例如新陈代谢、营养、生理和免疫等过程,对维持人体的健康发挥着重要作用。虽然肠道微生物已经被探索了几十年,但是近年来对于肠道微生物及其产物与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肠道微生物的构成改变与某些常见的下肠道疾病有关,如假膜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UC)、克罗恩病(CD)和结肠直肠癌(CRC),人体中的肠道微生物群被认为是一种潜在的新疗法。(本文来源于《国外医学(医学地理分册)》期刊2019年03期)

谷李铭,邓辉雄,王革非[9](2019)在《流感病毒感染下呼吸道微生物群和黏膜免疫微环境的动态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流感病毒感染人体后,除引发呼吸道病毒感染外,还会引起流感相关的并发症。其中,流感病毒感染后的继发性细菌感染,在儿童中死亡率较高,成为流感患儿的重要高危因素。呼吸道菌群在维持呼吸道稳态的具有重要作用,本论文研究流感病毒感染后,肺部继发性细菌侵袭的重要走廊—气管支气管等下呼吸道菌群在不同感染时期的组成变化。使用流感病毒感染的小鼠,在症状前驱期、急性期、恢复期及痊愈期,分析了下呼吸道菌群的漂移和部分迁徙。正常小鼠下呼吸道含有一个结构相对稳定的微生物菌群,优势菌群有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流感病毒感染后,小鼠下呼吸道微生物菌群结构和物种多样性在急性期、恢复期和痊愈期均发生变化,下呼吸道α-变形菌纲优势菌向γ-变形菌纲和放线菌门漂移;极低丰度菌属增多,菌群结构变复杂,物种多样性升高,并且在痊愈期也未恢复,且链球菌属(Streptococcu)和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等致病菌属相对丰度升高,为继发性细菌感染提供了便利条件。初步筛选出与流感病毒感染时期相关的潜在特征,急性期有嗜盐菌属(Halomonas)、斯瓦尼菌属(Shewanella)和梭菌目(Clostridiales),恢复期有芽孢杆菌目(Bacillales),痊愈期有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转录组检测结果表明,流感感染诱导了细菌感染和免疫应答相关基因的表达显着差异,亦改变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部分代谢产物的变化。流感病毒感染诱导下呼吸道微生物菌群、转录组和代谢组发生改变,可能会使宿主对继发性细菌感染敏感。(本文来源于《新发与再发传染病研究论坛论文集》期刊2019-09-24)

赵熙熙[10](2019)在《剖腹产婴儿携带医院病菌》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婴儿的出生方式对他们的微生物组有着深远影响,后者是寄生在身体中的微生物群落。这是迄今为止对新生儿微生物组进行的规模最大的一项研究得出的结论,该研究提供了迄今为止最有力的证据,表明通过产道出生的婴儿携带的微生物与通过剖腹产出生的婴儿不同。$(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报》期刊2019-09-20)

微生物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人体内微生物的研究是近年来生物医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人体的许多部位都有微生物存在,如皮肤、胃肠道、胆道、口腔黏膜、唾液、乳腺、精液、胎盘、子宫、卵泡、肺、唾液、眼结膜等,这些人体内存在的微生物种类包括细菌、古生菌、真菌、原生生物及病毒。微生物组(microbiome)这个词是指"占据我们身体空间的互利共生(symbiotic)、偏利共生(commensal)及病原性(pathogenic)微生物组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微生物群论文参考文献

[1].赵汉斌.微生物群影响普洱茶发酵机制基本摸清[N].科技日报.2019

[2].金博.食管微生物群与胃食管反流疾病[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19

[3].张梦然.微生物群改变可能影响记忆学习能力[N].科技日报.2019

[4].余仁强,C.Linda,Campbell,李凤芝,周勤,陈道桢.白藜芦醇对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小鼠脂代谢及肠道微生物群的调控作用[C].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2019年全国学术会议暨学会成立四十周年论文集.2019

[5].沈思嘉,李丽,黄欣,程文静,王明晓.肠道微生物群与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J].吉林医学.2019

[6].杜喜风,胡志辉.肠道微生物群与桥本氏甲状腺炎的研究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

[7].于洋.研究人员通过喂食有益菌喜欢的纤维来改变小鼠肠道微生物群[J].中国食品学报.2019

[8].张致英,梁田,李岩松,白骕,康龙丽.肠道微生物群对下消化道疾病的影响[J].国外医学(医学地理分册).2019

[9].谷李铭,邓辉雄,王革非.流感病毒感染下呼吸道微生物群和黏膜免疫微环境的动态变化[C].新发与再发传染病研究论坛论文集.2019

[10].赵熙熙.剖腹产婴儿携带医院病菌[N].中国科学报.2019

标签:;  ;  ;  ;  ;  ;  ;  ;  ;  ;  

微生物群论文-赵汉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