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大气浓度论文-赵汉斌

古大气浓度论文-赵汉斌

导读:本文包含了古大气浓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化石,CO,青冈,二氧化碳浓度,气孔指数,二氧化碳分压,维管植物,频度,叶片气孔,海拔梯度

古大气浓度论文文献综述

赵汉斌[1](2019)在《古大气CO_(2)浓度多高?青冈化石藏答案》一文中研究指出科技日报昆明7月21日电(赵汉斌)二氧化碳是公认的温室气体,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与气候变化紧密相关。21日从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获悉,该园研究人员在古大气二氧化碳浓度重建的代理指标研究上获进展,研究不仅反映了地质时期的古环境和古气候情况,还为未来(本文来源于《科技日报》期刊2019-07-22)

胡瑾瑾,星耀武,周浙昆[2](2018)在《栎属青冈组植物气孔频度与大气CO_2浓度关系及在重建古大气CO_2浓度上的新尝试》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球变暖问题是当今人类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不断升高的CO_2浓度被认为是导致气候变暖的重要因素。地质历史时期大气CO_2浓度与气候变化之间就存在相关性,可为现代的气候变化研究提供参考依据,因而重建古大气CO_2浓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气孔频度方法是目前重建古大气CO_2浓度的一种重要手段,即利用C3植物叶片的气孔频度(气孔密度SD和/或气孔指数SI)与大气CO_2分压(p CO_2)的相关关系建立校准曲线,再将相应的化石植物的气孔频度应用于校准曲线中估算古大气CO_2浓度。然而,气孔频度与大气p CO_2的关系具有高度的种间特异性:大部分植物的气孔频度与p CO_2的关系呈负相关,有些植物无明显相关性,而少数植物呈正相关。因此,应用气孔频度方法进行古大气CO_2浓度重建前必须先确定化石的一个最近现生亲缘种(nearest living relative,NLR)的气孔频度与大气p CO_2的相关性,具有一定的相关关系才可用于重建古大气CO_2浓度。目前尚未有研究将几种植物的气孔频度合并探讨其与p CO_2的关系并应用于古大气CO_2浓度的重建。本研究以中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叁种优势植物——青冈(Quercus glauca)、滇青冈(Q.schottkyana)和黄毛青冈(Q.delavayi)(隶属于壳斗科栎属青冈组)为研究对象,分别采集了青冈海拔跨度142–1555米的14个采样点、滇青冈海拔跨度1684-2520米的11个采样点、黄毛青冈海拔跨度1431–2630米的15个采样点的标本,尝试将这叁种植物的气孔频度合并建立其与大气p CO_2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叁种植物合并的气孔频度与大气p CO_2呈显着负相关,且合并建立的校准曲线相关性优于叁者单独的相关性。青冈组化石是东亚新生界地层的常见类群,是重建古大气CO_2浓度的理想材料。这叁种青冈组植物亲缘关系紧密,叁者的最近亲缘化石形态相似不易区分,叁者合并建立校准曲线是一个新的尝试,为利用青冈组化石进行古大气CO_2浓度重建提供了很大的便利。由于SI重建古大气CO_2浓度比SD更可靠,利用文献中已发表的青冈组化石的SI对叁种青冈组植物合并建立的校准曲线进行验证,将Jia等(2015)中的青冈亲缘化石Q.paraglauca(晚中新世)、贾慧等(2009)中的黄毛青冈亲缘化石Q.aff.delavayi(中新世)和胡茜等(2013)中的黄毛青冈亲缘化石Q.tenuipilosa(晚上新世)的SI应用于合并建立的校准曲线中,估算出古大气CO_2浓度分别为365 ppm(晚中新世)、359 ppm(中新世)和218 ppm(晚上新世)。该结果与前人重建的古大气CO_2浓度结果十分吻合,说明叁种青冈组植物合并建立的校准曲线在古大气CO_2浓度重建上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学会八十五周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93-2018)》期刊2018-10-10)

周宁,王永栋,Jennifer,C.McElwain[3](2018)在《早侏罗世托阿尔期古大气CO_2浓度重建及古气候演变——以华南湖北西部植物化石为例(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In the early Toarcian stage of early Jurassic(~183 million years ago(Ma)),a marine mass extinction took place,represented by the T-OAE(Toarcian Ocean Anoxic Event).This event was marked by a rapid and ample(2.5-7‰) negative carbon-isotope excursion,the worldwide deposition of organic black shale,indicating anoxia.At this time,a period of global warming has been recognized based on faunal,floral and sedimentary evidence.Although the T-OAE is well studied in the marine realm,accompanying climatic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 on the terrestrial ecosystem is poorly understood.Here we use foliar morphologies,leaf mass per area(LMA) and CO_2 concentration change associated with global mean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GMLST) to reconstruct th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during Toarcian based on South China Xiangxi Flora materials from Hubei Province.GMLST evidences showed that coincident with the negative carbon-isotope excursion p CO_2 is drawn down by 900-1175 ppm and then elevated by 1,259-1441 ppm,and infer a global lower temperature and then higher temperature of 4.43-5.46 °C and 5.74-6.28 °C.LMA and foliar morphologies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limate of Bed B11 of the XIangxi Formation is a hot dry condition,beds A2,B10,B12 are warm and humid conditions.Beds A-B is hot and Bed B9 is a warm condition.In addition,both the pCO_2 and temperature trends during the Toarcian in the eastern Danish and southern China showed a generally agreement with each other.However,based on the GMLST from Hubei Province,we did not recognize a global cooling episode during the initial part of the carbon isotopic excursion.(本文来源于《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9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09-17)

雷向通,杜圳,王森,李爱静,杜宝霞[4](2018)在《白垩纪中期古大气CO_2浓度重建及其古气候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西北地区白垩纪地层发育,保存有较好的植物化石,为研究我国西北地区白垩纪植物群面貌、古环境变化及古大气状况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本文利用甘肃酒泉盆地,宁夏六盘山盆地白垩纪中期地层内保存的掌鳞杉科植物(Brachyphyllum和Pseudofrenelopsis)枝叶化石角质层气孔参数、有机碳同位素组成等重要参数,借助光合气体交换机械模型对甘肃玉门和宁夏六盘山地区白垩纪中期(Aptian~Albian)古大气CO_2浓度进行了定量重建,恢复得到古大气CO_2浓度值分别为651~756 ppmv和584~851 ppmv。当前结果低于利用传统的气孔比率法重建的同层位的浓度值,且与利用最新标准重建的结果(甘肃玉门为641~531 ppmv,宁夏六盘山为548~660 ppmv)相近,而低于石炭纪标准重建的古大气CO_2浓度值(甘肃玉门为1060~882 ppmv,宁夏六盘山为914~1063 ppmv),这个结论也为今后重建中生代古大气CO_2浓度的方法选择提供一定参考。此外,利用光合气体交换机械模型重建的浓度值在全球碳循环模型GEOCARB II及GEOCARB III的误差范围之内,且变化趋势与其它生物化学模型和碳同位素模型重建得到的白垩纪中期大气CO_2浓度变化趋势相近。本文重建的甘肃玉门四个连续层位的浓度值反映了大气CO_2浓度在晚Aptian~早Albian期具有一个明显的降低过程,这一现象可能与白垩纪中期(晚Aptian~早Albian期)发生的大洋缺氧事件(OAE1b)及气候骤冷事件(Cold snap)具有较好的响应关系。综合前人重建结果,发现白垩纪中期(Aptian~Cenomanian)全球CO_2浓度变化在晚Aptian~早Albian呈现降低趋势;Albian中晚期的古大气CO_2浓度值较稳定,变化不大,从古气候的角度来看,这一时期的古环境也较为稳定,没有发生全球性的气候事件。但从Albian晚期至Cenomanian早期,大气CO_2浓度值大幅上升,这一趋势与白垩纪中期温室气候的加强相对应,因此可以认为,植物光合气体交换机械模型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气候事件与古大气CO_2浓度之间的响应关系。(本文来源于《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9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09-17)

梁水清,苏涛,李楠[5](2018)在《系统发育关系对气孔频度法重建古大气CO_2浓度的影响分析——以苏铁属(Cycas)植物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气孔是植物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重要场所之一。部分陆生维管植物气孔频度与大气CO_2浓度具有相关关系(正相关或负相关),利用这种相关性,以化石植物的现生最近亲缘种作为代理种,则可重建地质历史时期的大气CO_2浓度。尽管这一方法在研究古大气CO_2浓度变化历史中广泛应用,但是该方法尚存在不确定性:气孔频度对大气CO_2浓度变化的响应关系具有高度的种间特异性,目前对于同一属的植物对CO_2浓度变化响应的异同及其规律还不清楚。这些不确定性可能导致利用气孔频度法时,选择不同现生代理种重建相同地质历史时期的大气CO_2浓度值,其结果出现明显的差异。作为叶片的重要性状之一,气孔频度不仅受到环境因子(主要是大气CO_2浓度)的影响,而且有可能受到显着的系统发育关系的影响,目前还缺乏相关的研究。本实验以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版纳园)及深圳仙湖植物园(仙湖园)栽培种植的16和25种苏铁属(Cycas)植物为研究材料(其中C.pectinata,C.segmentifida,C.micholitzii,C.guizhouensis,C.hainanensis,C.panzhihuaensis,C.sexseminifera,C.szechuanensis,C.fairylakea,C.parvula,C.siamensis,C.rumphii,C.hongheensis 13个种为两地共有种),每个种选取3个成熟个体并于植株朝南向阳处选择3个成熟羽叶,在每个羽叶中部位置采集1枚羽片作为一个样品。每样品剪取羽片中部位置制作角质层光镜切片,每样品统计3个视野的气孔频度值(包括气孔密度和气孔指数),使用Blomberg’s K值法进行系统发育信号检测。结果显示,版纳园和仙湖园苏铁属气孔密度变化范围分别为50(C.guizhouensis)-82 (C.siamensis)个/mm2和47(C.segmentifida)-95(C.taitungensis)个/mm2;两园气孔指数的范围为4.97(C.guizhouensis)-7.76(C.siamensis)%和4.69(C.seemanni)-7.66(C.siamensis)%。对于同种植物,两园有11个种的气孔密度和6个种的气孔指数在统计学上存在显着差异(P<0.05)。系统发育信号检测结果发现,两园的苏铁属植物气孔频度受系统发育影响均不显着。结果证明气孔频度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因而能够用于古大气CO_2浓度重建,但是需要注意不同种对于大气CO_2浓度响应的差异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9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09-17)

伊海生,季长军,陈兰,伊帆,夏国请[6](2018)在《西藏高原双湖地区早侏罗世Toarcian期沉积有机质碳同位素变化与古大气PCO2浓度重建》一文中研究指出西藏羌塘地区毕洛错一带发育一套富有机质的油页岩,根据采获的菊石化石鉴定结果,地层时代划归下侏罗统Toarcian阶(伊海生等,2003;阴家润等,2006)。这一套黑色泥页岩地层,厚度250m,下伏白色膏盐岩,中上部间夹薄层泥灰岩和黑褐色油页岩,顶部为石英砂岩覆盖,它是羌塘盆地油气勘探重要的烃源岩层位,因而受到广泛关注。我们最早提出,它的沉积时代可与欧洲Posidonia Shale对比,是Toarcian阶大洋缺氧事件沉积(陈兰等,2005)。嗣后,关于这一套油页岩地层发表了大量的研究成果,特别是碳同位素异常和布氏海螂蛤类双壳类化的发现(苏新等,2015;伊帆等,2016),进一步证实了毕洛错油页岩是全球Toarcian期大洋缺氧事件(T-OAE)出现在亚洲特提斯海域的典型标志(Jenkyns,2010)。但是,缺氧环境仅涉及有机质的保存条件,我们提出生物有机质富集可能与温室气候的出现有重要的联系。(本文来源于《第十五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8-09-14)

李军[7](2018)在《甘肃华亭中侏罗世银杏类化石与古大气CO_2浓度重建》一文中研究指出甘肃华亭中侏罗统保存大量植物化石,前人曾对该地区的部分属种进行过研究,但大多是对单个属种的简单介绍,尤其缺少银杏类植物化石的系统研究。现代银杏作为“孑遗植物”,目前只有一个现存种——银杏,但在地史时期,尤其是中生代,银杏类是地球上的重要植物组成部分。银杏类植物由于其在演化上的“迟滞性”、清晰的谱系关系以及叶片气孔对大气CO_2浓度的敏感性,被众多学者用来重建地史时期的古大气CO_2浓度。探知地史时期古大气CO_2浓度的变化规律,对于认识未来大气CO_2浓度走向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对华亭中侏罗世延安组中的银杏类化石进行了详细的形态学和解剖学研究,共鉴定和描述银杏纲银杏目4属12种、茨康纲茨康目2属5种。通过对中侏罗世的化石裂片宽度与气孔参数分析,发现气孔参数与裂片宽度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尤其当化石裂片宽度较小时,气孔指数与裂片宽度呈现出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并且,气孔指数变化与化石的分类位置无明显相关;气孔密度与化石裂片宽度之间的相关性较小。分析认为,在利用银杏类化石通过气孔比率法进行CO_2浓度重建时,选取叶宽较大(>5 mm)、叶脉间距大且为气孔下生型的化石叶片更为准确。选取裂片宽度>5 mm的所有银杏类植物化石(系统上分别为银杏属、似银杏属及拟刺葵属),基于气孔比率法重建了华亭地区中侏罗世大气CO_2浓度。利用银杏属/似银杏属重建华亭地区中侏罗世的古大气CO_2浓度在1037–1396 ppmv之间,平均值为1228±116 ppmv。通过拟刺葵属重建的古大气CO_2浓度为1243±75ppmv,两个重建结果比较接近,表明叶片宽度较大的拟刺葵属植物也是古大气CO_2浓度重建的良好材料,并综合推测华亭地区中侏罗世大气CO_2浓度为1228–1243 ppmv。通过统计分析中国西北地区的植物化石重建的古大气CO_2浓度数据,并结合本文结果,归纳出西北地区从晚叁迭世至中侏罗世古大气CO_2浓度有先降后升的趋势。根据植物群组成分子对环境的指示意义,推测华亭地区在中侏罗世是一种较为湿润、温暖的气候。(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8-05-01)

黄华生,胡瑾瑾,苏涛,周浙昆[8](2016)在《鹤庆栎(Quercus heqingensis n.sp.)的发现及其在古大气CO_2浓度重建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云南鹤庆上上新统叁营组中发现大量壳斗科栎属高山栎组植物(Quercus sect.Heterobalanus)叶片化石.这些标本主脉呈"Z"字微弯,基部粗壮,至叶尖变细,二级脉羽状互生,且互相平行,在近叶缘1/3~1/2处分叉;上表皮有单、多细胞毛基,无气孔,表皮细胞多为近四边形;下表皮只有单细胞毛基和环列型气孔器,表皮细胞为近四边形或五边形.这些特征虽然与毛脉高山栎(Q.rehderiana)、帽斗栎(Q.guyavifolia)及古帽斗栎(Q.preguyavifolia)等现生种和化石种比较相似,但仍与它们存在叶表皮毛密度和毛基类型的差异,故将其定为新种——鹤庆栎(Quercus heqingensis n.sp.).将鹤庆栎的气孔指数应用于已建立的其现存最近亲缘类群(Nearest Living Relatives,NLRs)——帽斗栎的气孔指数与大气pCO_2的关系式,定量重建出晚上新世时期的古大气CO_2浓度分别为263.42±24.86 ppm(沿海拔梯度采集样品重建结果)和234.25±22.49 ppm(历史标本样品重建结果),与前人结果相比基本一致,经过海拔校正后则十分吻合.同时进一步证明了晚上新世时期的古大气CO_2浓度低于现代水平,为利用现存最近亲缘类群作为代理(proxies)重建古大气CO_2浓度提供了可靠的证据.(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16年12期)

王浩飞,王文佳,李瑞云,徐小慧,杨国林[9](2015)在《甘肃永昌早二迭世两种科达叶的微细构造及古大气CO_2浓度重建》一文中研究指出角质层微细构造是鉴定植物属种的重要特征之一,近年来又在古气候恢复中得到广泛应用。从甘肃永昌下二迭统采获了角质层保存较好的两种科达叶化石,详细分析了表皮微细构造特征,并结合其外形特征进行了属种鉴定:其中一种鉴定为淮南科达(Cordaites huainanensis Chen),另建立了一新种,命名为永昌科达(Cordaites yongchangensis sp.nov.)。本文选取与化石标本的宏观形态和角质层微观形态较为相似的长叶竹柏(Podocarpus fleuryi Hickel)作为其现存最近对应种,初次尝试利用化石气孔特征重建了甘肃永昌早二迭世的古大气CO2浓度。(本文来源于《微体古生物学报》期刊2015年03期)

[10](2015)在《古大气二氧化碳浓度重建研究取得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重建古大气CO_2浓度不仅能反映地质时期的古环境和古气候情况,还能为未来的气候变化提供一定的参考。利用植物叶片气孔频度(stomatal frequency)与大气CO_2浓度的相关性重建古大气CO_2浓度是一种重要的古大气CO_2浓度研究方法。气孔频度主要包括气孔密度(stomatal density,SD)和气孔指数(stomatal index,SI)这两个参数。若气孔频度与CO_2浓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即可应用于相应的植物化石中以重建古大气(本文来源于《前沿科学》期刊2015年01期)

古大气浓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全球变暖问题是当今人类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不断升高的CO_2浓度被认为是导致气候变暖的重要因素。地质历史时期大气CO_2浓度与气候变化之间就存在相关性,可为现代的气候变化研究提供参考依据,因而重建古大气CO_2浓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气孔频度方法是目前重建古大气CO_2浓度的一种重要手段,即利用C3植物叶片的气孔频度(气孔密度SD和/或气孔指数SI)与大气CO_2分压(p CO_2)的相关关系建立校准曲线,再将相应的化石植物的气孔频度应用于校准曲线中估算古大气CO_2浓度。然而,气孔频度与大气p CO_2的关系具有高度的种间特异性:大部分植物的气孔频度与p CO_2的关系呈负相关,有些植物无明显相关性,而少数植物呈正相关。因此,应用气孔频度方法进行古大气CO_2浓度重建前必须先确定化石的一个最近现生亲缘种(nearest living relative,NLR)的气孔频度与大气p CO_2的相关性,具有一定的相关关系才可用于重建古大气CO_2浓度。目前尚未有研究将几种植物的气孔频度合并探讨其与p CO_2的关系并应用于古大气CO_2浓度的重建。本研究以中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叁种优势植物——青冈(Quercus glauca)、滇青冈(Q.schottkyana)和黄毛青冈(Q.delavayi)(隶属于壳斗科栎属青冈组)为研究对象,分别采集了青冈海拔跨度142–1555米的14个采样点、滇青冈海拔跨度1684-2520米的11个采样点、黄毛青冈海拔跨度1431–2630米的15个采样点的标本,尝试将这叁种植物的气孔频度合并建立其与大气p CO_2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叁种植物合并的气孔频度与大气p CO_2呈显着负相关,且合并建立的校准曲线相关性优于叁者单独的相关性。青冈组化石是东亚新生界地层的常见类群,是重建古大气CO_2浓度的理想材料。这叁种青冈组植物亲缘关系紧密,叁者的最近亲缘化石形态相似不易区分,叁者合并建立校准曲线是一个新的尝试,为利用青冈组化石进行古大气CO_2浓度重建提供了很大的便利。由于SI重建古大气CO_2浓度比SD更可靠,利用文献中已发表的青冈组化石的SI对叁种青冈组植物合并建立的校准曲线进行验证,将Jia等(2015)中的青冈亲缘化石Q.paraglauca(晚中新世)、贾慧等(2009)中的黄毛青冈亲缘化石Q.aff.delavayi(中新世)和胡茜等(2013)中的黄毛青冈亲缘化石Q.tenuipilosa(晚上新世)的SI应用于合并建立的校准曲线中,估算出古大气CO_2浓度分别为365 ppm(晚中新世)、359 ppm(中新世)和218 ppm(晚上新世)。该结果与前人重建的古大气CO_2浓度结果十分吻合,说明叁种青冈组植物合并建立的校准曲线在古大气CO_2浓度重建上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古大气浓度论文参考文献

[1].赵汉斌.古大气CO_(2)浓度多高?青冈化石藏答案[N].科技日报.2019

[2].胡瑾瑾,星耀武,周浙昆.栎属青冈组植物气孔频度与大气CO_2浓度关系及在重建古大气CO_2浓度上的新尝试[C].中国植物学会八十五周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93-2018).2018

[3].周宁,王永栋,Jennifer,C.McElwain.早侏罗世托阿尔期古大气CO_2浓度重建及古气候演变——以华南湖北西部植物化石为例(英文)[C].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9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8

[4].雷向通,杜圳,王森,李爱静,杜宝霞.白垩纪中期古大气CO_2浓度重建及其古气候响应[C].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9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8

[5].梁水清,苏涛,李楠.系统发育关系对气孔频度法重建古大气CO_2浓度的影响分析——以苏铁属(Cycas)植物为例[C].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9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8

[6].伊海生,季长军,陈兰,伊帆,夏国请.西藏高原双湖地区早侏罗世Toarcian期沉积有机质碳同位素变化与古大气PCO2浓度重建[C].第十五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8

[7].李军.甘肃华亭中侏罗世银杏类化石与古大气CO_2浓度重建[D].兰州大学.2018

[8].黄华生,胡瑾瑾,苏涛,周浙昆.鹤庆栎(Quercusheqingensisn.sp.)的发现及其在古大气CO_2浓度重建中的应用[J].科学通报.2016

[9].王浩飞,王文佳,李瑞云,徐小慧,杨国林.甘肃永昌早二迭世两种科达叶的微细构造及古大气CO_2浓度重建[J].微体古生物学报.2015

[10]..古大气二氧化碳浓度重建研究取得进展[J].前沿科学.2015

标签:;  ;  ;  ;  ;  ;  ;  ;  ;  ;  

古大气浓度论文-赵汉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