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早幼粒白血病论文-黄杨子

急早幼粒白血病论文-黄杨子

导读:本文包含了急早幼粒白血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血液科,上海交通大学,远程会诊,雪域高原,血液病,日喀则市,早幼粒细胞,王振义,黄杨子,门诊检查

急早幼粒白血病论文文献综述

黄杨子[1](2020)在《沪藏接力,“上海方案”惠及雪域高原》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黄杨子)“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对于24岁的藏族姑娘琼达和她的家人来说,是个极其陌生的医学词汇。但琼达为此经历一个月煎熬,在2019年末终于重获新生。医疗创新落地西藏,将生命奇迹绽放在雪域高原。12月初,日喀则已入深冬,琼达因乏力(本文来源于《解放日报》期刊2020-01-06)

牛亚娜,刘文君[2](2019)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对全反式维甲酸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髓系白血病中,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对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 retinoic acid,ATRA)特别敏感。几乎所有APL患者对ATRA治疗都有反应,ATRA通过刺激白血病细胞分化,诱导APL患者缓解。然而,随着长期单用ATRA,ATRA耐药已成为APL患者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对ATRA耐药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本文将从信号通路、基因、蛋白和酶问题来阐述其耐药机制。(本文来源于《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田轩瑜,路明,杨荟圆,周晋,张迎媚[3](2019)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早期致死性出血预测因素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APL)是一种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特征性临床表现为在疾病早期即有严重的出血倾向,治疗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早期致死性出血。评估早期致死性出血发生风险,给予分层的凝血紊乱救治措施,可能减少APL患者早期出血死亡。目前,有关APL早期致死性出血预测因素的研究较少。本文就APL早期致死性出血预测因素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本文来源于《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王卓,沈树红,汤燕静,薛惠良,胡文婷[4](2019)在《SCMC APL-2010方案治疗44例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总结》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SCMC APL-2010方案治疗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疗效。方法收集2010年4月至2016年7月采用SCMC APL-2010方案治疗的44例APL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评估患儿的无事件生存(EFS)率和总生存(OS)率。结果 44例APL患儿中,42例(95%)经1个疗程达完全缓解(CR),1例经2个疗程达CR,总CR率为98%,9年EFS率为96%±3%,OS率为97.7%±2.2%。不良事件中,发生感染41例(93%),粒细胞减少29例(66%),分化综合征12例(27%,其中死亡1例),肝功能异常16例(36%),胃肠道不良反应12例(27%),QT间期延长7例(16%),睾丸炎1例(2%),无第二肿瘤发生。结论 SCMC APL-2010方案治疗儿童APL预后好,可获得长期生存,但治疗相关感染较多。[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9,21(11):1073-1078](本文来源于《中国当代儿科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秦英[5](2019)在《研究联合应用维A酸和亚砷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APL患者联合应用维A酸(ATRA)+亚砷酸治疗,并分析其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7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1例初治及复发APL患者,所有患者均联合应用ATRA+亚砷酸化疗。结果:本组11例患者经过治疗后均获得C R,平均获得C R时间(28.78±5.64)d,C R率为100%。7例患者复查MRD阴性,4例复查阳性,继续进行小剂量化疗。随访至2019年5月末,平均随访时间(3.55±0.74)年,患者均无病生存。结论:对APL患者联合应用ATRA+亚砷酸化疗可获得高C R率,是APL巩固及维持治疗的可靠方案。(本文来源于《人人健康》期刊2019年22期)

[6](2019)在《首次攻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一文中研究指出1986年全反式维甲酸治愈小患者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是最为凶险、病情恶化最快、致死率最高的一种白血病。如果不及时治疗,有90%的病人将在半年内死亡,最快的甚至只要3天。1978年,上海瑞金医院王振义教授开始对这一疾病进行研究。当时,国际上治疗的主流方法是化疗,但患者化疗后的5年存活率只有10%~15%。王振义提出用诱导分化的理论让癌细胞"改邪归正"。经过8年探索,最终发现全反式维甲酸可以在体外将癌细胞(本文来源于《中国卫生》期刊2019年11期)

许蕾,冯佳,徐海婵[7](2019)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预防性鞘内注射化疗疗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将预防性鞘内注射化疗用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探究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8年7月收治的64例APL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n=32)与对照组(n=32)。观察组行预防性鞘内注射化疗,对照组未行预防性鞘内注射治疗,对两组进行30个月的随访,观察两组CNSL发生率及复发率。结果:观察组复发率、CNSL发生率分别为3.13%、0,与对照组的18.75%、12.50%相比,相对更低(P<0.05);观察组治疗期间出现短期下肢麻木3例,头晕4例,胸闷1例,无一例长期不良反应。结论:对APL患者而言,实施预防性鞘内注射化疗可有效预防CNSL,降低白血病复发率,且不良反应较少。(本文来源于《北方药学》期刊2019年11期)

张校辉,邢江涛,张玉娜,李建英,苗蕊[8](2019)在《变异性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伴CD14、CD7高表达的变异性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形态学改变情况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提高对APL的诊断正确率。方法收集伴CD14、CD7高表达的APL患者的所有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并进行分析。结果 APL患者细胞形态学与急性髓系白血病(AML)-M5有相似之处,核扭曲折迭比较明显,胞浆中颗粒细小,双核异常早幼粒细胞多见。免疫抗原:常规表达CD13、CD33、CD117和细胞质髓过氧化物酶(cMPO),高表达CD14、CD7。白血病基因定性筛查:PML-RARα融合基因为阳性,NPM-MLF1融合基因为可疑阳性。结论 APL易与AML-M2、AML-M5混肴。有些APL细胞形态较规则,似AML-M2,可通过PML-RARα融合基因阳性、细胞遗传学t(15;17)(q22;q21)易位排除AML-M2;有些APL细胞形态扭曲,折迭明显,胞质中颗粒细小,似AML-M5,可通过细胞化学染色(过氧化物酶强阳性、特异性酯酶阳性)排除AML-M5。综合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可对APL作出诊断,伴有相关抗原表达以及变异性融合基因不影响对APL的诊断。(本文来源于《检验医学》期刊2019年10期)

王萍,廖存香[9](2019)在《FLT3-ITD调控TGF-β信号通路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发生发展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FLT3-ITD突变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PCR检测人急性早幼粒细胞(NB4)中FLT3-ITD基因突变情况;细胞侵袭实验检测FLT3-ITD突变对NB4细胞侵袭的影响;采用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FLT3-ITD突变后NB4细胞中E-cad、α-SMA、FN、Vi、TGF-β和Smad2的表达情况。结果在FLT3-ITD突变后,NB4细胞的形态呈梭状,与对照组相比NB4细胞侵袭能力明显增加。FLT3-ITD突变组中α-SMA、Vi和FN mRNA和蛋白表达量均明显高于未突变组(均P<0.05),E-cad mRNA和蛋白表达量明显低于未突变组(均P<0.05),同时TGF-β和Smad2的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高于未突变组(均P<0.05)。在沉默TGF-β后,FLT3-ITD突变组和未突变组中Smad2、E-cad、α-SMA、Vi和FN表达均明显下降(均P<0.05),而FLT3-ITD突变组Smad2、E-cad、α-SMA、Vi和FN表达较未突变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FLT3-ITD突变后能够通过促进TGF-β信号通路增加NB4细胞发生上皮间质转化和侵袭,FLT3-ITD可能成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治疗靶点。(本文来源于《西部医学》期刊2019年10期)

赖斌斌,牧启田,张艳丽,陈莹,欧阳桂芳[10](2019)在《以亚砷酸为主的维持治疗下染色体核型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预后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在以亚砷酸为主的维持治疗体系下染色体核型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预后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12年内本院住院治疗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并选取其中以亚砷酸为主的方案维持治疗且可随访的患者,分为单纯t (15; 17)组,t (15; 17)伴有附加染色体异常组,正常核型组并探讨附加染色体异常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同时进一步探讨复杂核型对预后的意义。结果:单纯t (15; 17)组患者共57例,早期死亡8例,其早期死亡率为14.0%。附加染色体异常组患者21例,其早期死亡4例,死亡率19.0%。正常染色体组15例,早期死亡5例,其死亡率33.3%, 3组间早期死亡率无统计学差异。其余76例患者均达到完全血液学缓解。对76例患者进行长期随访,中位随访43.9个月,其中单纯t (15; 17)组患者复发2例,复发率3.5%,附加染色体异常组患者复发1例,复发率4.2%,正常染色体组无病例复发。3组间总生存率、无病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进一步分析显示,复杂染色体核型的患者无复发生存率较低,但总体生存率未显示显着区别。结论:以亚砷酸为主的维持治疗体系,附加染色体异常总体上不影响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预后,但是复杂染色体核型可能会降低患者的无复发生存率。(本文来源于《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急早幼粒白血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髓系白血病中,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对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 retinoic acid,ATRA)特别敏感。几乎所有APL患者对ATRA治疗都有反应,ATRA通过刺激白血病细胞分化,诱导APL患者缓解。然而,随着长期单用ATRA,ATRA耐药已成为APL患者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对ATRA耐药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本文将从信号通路、基因、蛋白和酶问题来阐述其耐药机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急早幼粒白血病论文参考文献

[1].黄杨子.沪藏接力,“上海方案”惠及雪域高原[N].解放日报.2020

[2].牛亚娜,刘文君.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对全反式维甲酸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9

[3].田轩瑜,路明,杨荟圆,周晋,张迎媚.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早期致死性出血预测因素的研究进展[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9

[4].王卓,沈树红,汤燕静,薛惠良,胡文婷.SCMCAPL-2010方案治疗44例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总结[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9

[5].秦英.研究联合应用维A酸和亚砷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效果[J].人人健康.2019

[6]..首次攻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J].中国卫生.2019

[7].许蕾,冯佳,徐海婵.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预防性鞘内注射化疗疗效研究[J].北方药学.2019

[8].张校辉,邢江涛,张玉娜,李建英,苗蕊.变异性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J].检验医学.2019

[9].王萍,廖存香.FLT3-ITD调控TGF-β信号通路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发生发展的影响[J].西部医学.2019

[10].赖斌斌,牧启田,张艳丽,陈莹,欧阳桂芳.以亚砷酸为主的维持治疗下染色体核型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9

标签:;  ;  ;  ;  ;  ;  ;  ;  ;  ;  

急早幼粒白血病论文-黄杨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