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动小麦论文-王宝婷,郭祯祥,郭嘉,冯春露,林江涛

萌动小麦论文-王宝婷,郭祯祥,郭嘉,冯春露,林江涛

导读:本文包含了萌动小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气流分级,萌动小麦粉,粒度,制品

萌动小麦论文文献综述

王宝婷,郭祯祥,郭嘉,冯春露,林江涛[1](2019)在《气流分级对萌动小麦粉制品品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气流分级对萌动小麦粉制品品质的影响,以正常粉、萌动粉和F1为原料蒸制馒头,并比较其馒头的比容、高径比、色差、感官评价及质构;以2种市售蛋糕专用粉、F2为原料烤制蛋糕胚;以2种市售油条专粉、F3为原料炸制油条,并比较其制品在感官评价、质构方面的差别。结果表明,虽然F1馒头颜色较暗,但内部品质与正常粉无异,说明F1可以作为馒头粉使用;F2蛋糕胚、F3油条与市售专用粉制品对比分析可知,其外观及内部品质至少与一种市售专用粉无显着差异,说明F2、F3可以分别作为蛋糕粉、油条粉使用。(本文来源于《食品科技》期刊2019年07期)

冯春露[2](2019)在《萌动小麦粉气流分级产品品质分析和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萌动后,小麦内部部分品质变差,食用价值降低,造成无法正常应用等问题,本课题研究萌动小麦粉气流分级后产品品质分析和应用,探索气流分级后面粉(F1>45μm、F2为20-45μm、F3<20μm)的淀粉特性、蛋白特性、面团特性及面制品的变化,系统分析气流分级后萌动小麦粉品质的差异。研究结果如下:通过萌动小麦粉气流分级后产品淀粉特性的分析可以得出,分级后,与萌动粉相比,F1和F2的α-淀粉酶活性降低,F3升高;降落数值随粒度的减小而显着降低;F1破损淀粉和还原糖含量降低,F2和F3增高;F1的A、B淀粉及直/支比与萌动粉相似,F2的A淀粉、支链淀粉最多,F3的B淀粉最多;由淀粉糊化性质可知,F1淀粉的粘度和回复值较萌动粉显着升高,F3显着降低;且与萌动粉相比,F1的溶解度显着降低,F2和F3显着升高;F1和F2凝沉性和冻融稳定性降低,F3相反;由淀粉的糊化温度以及差示扫描量热(DSC)特性知,糊化温度为F3>F2>F1>萌动粉>正常粉。通过萌动小麦粉气流分级后产品蛋白特性的分析可以得出,分级后,与萌动粉相比,F1与F2的蛋白酶活性降低,F3增高;且F1、F3的总蛋白含量升高,F2降低;F1、F2的清蛋白和球蛋白含量降低,F3增加,且F1的醇溶蛋白增加,F2、F3无显着差异;F1、F2的二硫键含量显着升高,F3降低;通过面筋质量可知,F1为中筋粉,F2为低筋粉,F3蛋白含量虽高,但面筋质量较差;由麦谷蛋白大聚体(GMP)粒度及粘弹性可知,随着粒度的减小,GMP整体粒度下降,且粘弹性减小;由面粉SDS-PAGE电泳图知,随着粒度的减小,部分亚基条带颜色明显变浅,且没有新条带产生;通过对面筋蛋白的功能特性测定,F1、F2的持水性、持油性、起泡性较萌动粉降低,F3相反,且F1的乳化性较萌动粉增加,F2、F3降低。通过萌动小麦粉气流分级后产品面团特性的分析可以得出,观察面团网络微观结构可知,F1的面团网络结构较萌动粉明显改善,F2孔洞最大最多,F3面团孔洞较多,但结构细密;由粉质特性可知,较萌动粉的形成时间、稳定时间、粉质指数相比,F1显着升高,F2、F3显着降低;由拉伸特性可知,除延伸度外,F1和F2的拉伸面积、拉伸阻力、拉伸比例均高于萌动粉,F3相反;由发酵特性可知,随着粒度的减小,面团的最大高度、最终高度以及总产气量降低,且出现孔洞的时间延后;由水分分布可知,分级后,随着面粉粒度的减小,面团的结合水含量降低,半结合水含量增多。通过萌动小麦粉气流分级后产品制品品质的分析可以得出,虽然分级后F1馒头色泽较暗,但内部品质与正常粉无显着差异,即F1可作为馒头粉使用;通过感官评价以及质构评价市售蛋糕粉和F2的蛋糕胚以及市售油条粉和F3的油条证明,外观及内部品质至少与其中一种市售粉无显着差异,说明F2、F3可分别作为蛋糕粉、油条粉使用。综上,气流分级是一种可提高萌动小麦粉利用率的有效物理措施,可为萌动小麦粉的应用提供技术支持。(本文来源于《河南工业大学》期刊2019-05-01)

孙琳琳,李青,陈利容,李晓月,龚魁杰[3](2017)在《萌动对小麦全粉工艺品质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小麦萌动过程营养成分变化的分析,确定小麦萌动时间为16 h。以CK,G-16和挤压麦麸为原料进行糊化特性、揉混特性、馒头比容和感官评价的分析,最终确定挤压麦麸回填到萌动小麦粉G-16的效果最佳,此时挤压麦麸添加量6%,馒头比容2.09±0.10 m L/g,感官评价总分47.84±0.19分,因此小麦适度萌动和适量麦麸均利于小麦全粉的品质。(本文来源于《农产品加工》期刊2017年20期)

常柳,段晓亮,欧阳姝虹,方秀利,张佳灵[4](2017)在《不同芽萌动状态对小麦粉和馒头品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旨在研究穗发芽小麦对加工利用的影响。以2个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小麦品种为材料,控制发芽条件获得鼓泡、萌动、发芽3种不同芽萌动状态的小麦籽粒,按不同比例与正常小麦籽粒分别进行配麦和制粉。研究了不同芽萌动比例下面团的流变学特性和发酵特性,以及馒头的结构和感官品质。随着3种状态小麦比例的增加,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粉质质量指数无显着变化;F4参数中面团发酵参数中的最大发酵高度和终点发酵高度和产生气体总体积均增加;面团整体发酵体积增大,产气能力提高,持气能力变弱;馒头比容和韧性减小,黏性增加,馒头切片气孔逐渐粗糙,感官评分逐渐降低。综合考虑混合小麦粉品质和馒头感官评价结果,当鼓泡、萌动、发芽小麦的比例分别50%、20%、3%时,对馒头品质影响不显着。(本文来源于《中国粮油学报》期刊2017年09期)

赵凯[5](2017)在《早播条件下低温处理小麦萌动种子对生育期及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对小麦需求越来越多,如何提高小麦产量是小麦研究者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四川盆地小麦以稻麦两熟的种植模式为主,8月底水稻收获,10月底或11月初进行小麦播种,致使土地从九月份开始空闲从9月初到10月底空闲近两个月时间,光热等自然资源均未能充分利用。因此选育早播型小麦是利用这段时间的一种有效方式。据此,本课题组历经10年以上,选育成了一系列能在10月中旬播种的早播型小麦新品系。在选育过程中发现,这些早播型品种(系)中有部分在早播条件下抽穗时间依然较晚。相关研究显示,低温处理小麦萌动种子能够促进小麦抽穗,在此基础之上为了提前这些抽穗时间较晚品系的抽穗时间,在2014-2016年两个生长季内,采用低温处理小麦萌动种子的方式进行了试验。其目的是(1)探究在早播条件下低温处理对不同品种(系)小麦生育期的影响。(2)研究低温处理对小麦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其意义是(1)在早播品种选育过程中可以保留抽穗较晚但表现优异的品系,用这种处理方式提前这些品系的抽穗时间。(2)在培育和推广高产的早播型小麦品系过程中用这种处理方式与选育工作结合,为选择更加高产的早播型小麦提供一种新的方式。其材料与方法如下:本研究选取早播型小麦选育中的材料为研究对象,选取GZ25、31966、TZ3425、R801、R802、P177、20828-11、Q35、川农 27、川重组 125 等 10 个品种(品系)进行第一年实验。目的是筛选低温处理后能有效提前其抽穗时间且田间表现优秀的品种(系)。将这些材料分为2组,其中一组进行低温处理,另一组未进行低温处理作为对照。低温处理时间为7d,在其他条件完全相同的情况下,于10月15日(早播条件)同时播种,通过观察其生育期及各项产量指标,从中选取GZ25、31966、TZ3425、R801、R802这5种材料进行后续实验。第二年选取GZ25、31966、TZ3425、R801、R802和周麦22这6个品种(系),再次进行重复实验。并定期调查了处理下各小麦品种的叶龄及苗情动态与对照的差异,各品种最终的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差异等。实验结果如下1.这种处理方式能够提前小麦抽穗时间,因品种(系)春冬性不同,提前天数有所差异,其中春性越强抽穗时间越早,低温处理效果越不显着。第一年材料中,31966、TZ3425、R801经过处理后抽穗时间提前了 3-4天,较其他材料效果更加显着。剩余材料中GZ25、R802田间表现比其他材料优异,其千粒重、单位穗数和穗粒数均显着高于其他材料,故选取GZ25、31966、TZ3425、R801、R802进行第二年实验。2.各品种(系)主茎总叶片数处理与对照之间没有显着差异。对于同一品种(系)来说,处理后的材料在同一时间所测的叶龄在达到最大叶龄之前显着高于对照。3.各品种(系)分蘖变化在达到田间最大分蘖数之前,在同一时间处理后分蘖数显着高于对照。最终田间有效穗数处理与对照之间差异不显着,不同品种之间分蘖数则有显着差异。4.这种处理能够提高一定产量。单独来看,R801经过处理后产量为7126.8kg/hm2,较对照6666.0kg/hm2极显着提高了 6.9%;R802处理后产量为6639.2kg/hm2较对照6543.5kg/hm2增加了 1.4%,但是差异不显着;TZ3425处理后产量为6392.7kg/hm2,较对照6059.3kg/hm2显着提高了 5.5%;GZ25处理后产量为7036.3kg/hm2较对照6825.5kg/hm2显着提高了 3.1%;周麦22处理后产量为4258.8kg/hm2,较对照产量3777.4kg/hm2极显着提高了 12.7%。总体来看,处理后产量为6340.2kg/hm2,较对照6091.1kg/hm2 显着提高了 4.1%。5.处理对产量构成因素影响有所不同,对单位面积穗数影响没有显着差异,对穗粒数影响没有显着差异,对千粒重影响有显着差异。综上:在早播条件下(10月15日播种),低温处理小麦萌动种子对小麦抽穗有促进作用,能够使小麦抽穗提前,由于抽穗时间的提前,使粒重有显着增加,最终增加了产量。总体来看,通过处理能显着提高产量,这种增产效果在产量较低水平的情况下更加明显,以这种处理方式实现突破四川盆地现有小麦品种产量潜力是可行的。(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7-05-01)

魏红艳,李改婵,孙晓勇,张抵抗,巩智利[6](2017)在《萌动粒对小麦加工品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研究小麦不同发芽程度萌动粒加工品质的变化,了解小麦的加工品质指标如小麦粉湿面筋含量、面筋吸水率、降落数值、面团粉质特性、拉伸特性等随生芽程度的变化规律,为指导小麦收购和储藏及加工品质提供一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随着小麦生芽程度的增加,小麦的加工品质总体变差,即萌动粒与出芽粒均会不同程度影响各项[1]加工品质。(本文来源于《粮食加工》期刊2017年02期)

张佳灵[7](2015)在《芽萌动对小麦粉品质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针对我国小麦生产流通及加工过程中因小麦发芽萌动超出现有国家标准规定的比例而导致的农民难售卖、企业不愿收购等问题,以小麦农大399为原料,利用人工发芽的方式处理小麦,通过测定其降落数值判断α-淀粉酶的含量,合理鉴定小麦萌动与发芽的不同阶段,并通过配比设定含有不同比例、不同芽萌动状态的小麦样品,研究了小麦籽粒为材料进行萌动发芽与小麦穗为材料进行萌动发芽对全麦粉降落数、面筋含量、粗蛋白、RVA糊化特性的影响,并通过布勒实验磨粉机制粉测定小麦面粉的各项品质指标(出粉率、灰分、破损淀粉、降落数、面筋、粗蛋白、RVA糊化特性、粉质特性),综合分析不同比例的发芽和萌动样品对混合小麦粉品质指标、食品(馒头、面条)加工特性的影响。论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降落数值判断α-淀粉酶活性及小麦在芽萌动过程中外观的变化综合判定划分小麦萌动发芽的叁种阶段为:鼓泡、露白、发芽。正常的小麦籽粒降落数为249.0±3.0s,穗上正常的小麦降落数为297.0±6.0s;鼓泡状态的小麦为小麦胚部膨出但未破开种皮的状态,此时籽粒发芽鼓泡状态的小麦降落数值为99.0±2.0s(下降了60.24%),穗发芽鼓泡状态的小麦降落数值为109.0±3.0s(下降了63.30%);露白状态的小麦为胚部破开种皮,仅分化出一到两个胚点的状态,籽粒发芽露白状态的小麦降落数值为71.5±2.5s(下降了71.29%),穗发芽露白状态的小麦降落数值为81.0±2.0s(下降了72.73%);发芽状态的小麦为小麦胚部的尖已经突破种皮或多个胚点被分化出来,且芽或幼根的长度不超过籽粒的状态,籽粒发芽和穗发芽的小麦降落数值均为62.0±0.0s(籽粒发芽下降75.1%,穗发芽下降了79.12%)左右。这四种状态小麦制备的全麦粉降落数有显着差异。2、本文中小麦的鼓泡状态、露白状态和发芽状态均符合GB1351-2008中对小麦生芽粒的定义。小麦的鼓泡状态属于小麦的萌动阶段;小麦的发芽状态属于小麦的发芽阶段;小麦的露白状态属于萌动与发芽阶段中间的过渡状态。3、将穗发芽和籽粒发芽两种发芽方式处理得到的生芽粒叁种状态的样品分别与原小麦按不同比例混合后磨制全麦粉,试验发现两种发芽方式的混合全麦粉在降落数值、粗蛋白、RVA淀粉糊化特性、面筋含量上的变化趋势一致,综合试验操作性,选用籽粒发芽做为后续试验的发芽方式。4、在模仿工业化制粉的条件下,随着生芽粒添加量的增加,出粉率呈降低趋势、灰分显着降低。随着鼓泡状态小麦添加量的上升,破损淀粉含量无显着变化;随着露白状态小麦和发芽状态小麦添加量的上升,破损淀粉含量显着升高。这是由于小麦萌发时角质会逐渐变为粉质,粒型不规则、表皮萎缩,胚乳含量减少,使出粉率呈降低趋势。而小麦鼓泡阶段,籽粒硬度减小,淀粉颗粒之间的排列结构致密度减小,在碾磨的过程中未对破损淀粉含量造成影响。对混合粉的理化特性分析发现,随着小麦生芽粒的增加,小麦粉的降落数值、蛋白含量、面筋含量、RVA糊化特性峰值粘度显着下降。5、结合感官评价与物性白度分析评价芽萌动对馒头和面条品质的影响鼓泡比例大于10%,露白比例大于5%,发芽比例大于1%,制作出的馒头与正常小麦粉制作出馒头的差距可以被人为感知。当鼓泡状态小麦达到50%,露白状态小麦达到20%,发芽状态小麦达到5.0%时,面条品质的劣化能被人为感官感知。本课题研究发现,以小麦生芽粒的叁种状态为参考,添加不同小麦生芽粒样品制备的小麦粉在馒头和面条生产中是可行的。在馒头的生产中,添加鼓泡状态小麦比例10%以内,露白状态小麦比例5%以内,发芽状态小麦比例1.0%以内,馒头的人为感官品质不会劣化;在面条的生产中,添加鼓泡状态小麦比例50%以内,露白状态小麦20%以内,发芽状态小麦5.0%以内,面条的人为感官品质不会劣化。(本文来源于《武汉轻工大学》期刊2015-05-30)

李兴军,姜平,路子显[8](2014)在《萌动小麦生化指标及Mixolab糊化特性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萌动小麦游离氨基酸、蛋白质、水溶性糖类和破损淀粉含量及Mixolab面团糊化特性的变化。小麦萌动后游离氨基酸总量显着增加,蛋白质含量(干基)也增加,Mixolab仪测定的C2稠度谷值、C3淀粉糊化黏度峰值、C4淀粉糊化黏度谷值、C5淀粉回生终点值均减小。小麦萌动前后,水溶性总糖含量、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蛋白酶(含内切和外切酶)降解产生的游离氨基酸含量对试验的6个品种差异不显着;除1个品种外,试验的其他5个品种水溶性还原糖含量及Aspergillus melleus蛋白酶(仅含内切酶)酶解产生的游离氨基酸含量显着增加。不同品种小麦萌动前后破损淀粉含量增减不一致。结论为小麦发芽后游离氨基酸总量增加、Mixolab面团蛋白质网络弱化程度加大、淀粉糊化峰值和谷值均降低,可以作为芽麦检测的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粮油学报》期刊2014年02期)

吴存荣,王艳艳,唐怀建,卞科,杜政[9](2010)在《萌动小麦在常规储藏过程中降落数值变化趋势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选用采自河北、河南、山东、安徽及新疆5个省区不同年度生产的9个小麦样品为材料,对萌动小麦常规储藏过程中降落数值的变化情况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小麦发芽后降落数值比未发芽时平均降幅达31%,芽麦粉α-淀粉酶的活性明显增强;在常规储藏过程中,控制萌动小麦的水分含量在13.5%以内,其降落数值基本保持稳定,α-淀粉酶活性受到抑制。(本文来源于《粮食与饲料工业》期刊2010年12期)

李毅念,卢大新,丁为民,胡志超,谢焕雄[10](2006)在《萌动小麦重力分选效果的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模拟田间小麦籽粒受雨害情况,培养了不同萌动时间的小麦籽粒,培养时间分别为8h、16h和24h,3个培养时间段的小麦籽粒分别以整体混合比例45%和24%与未萌动籽粒混合进行重力分选试验。结果表明,3个培养时间段的小麦籽粒以一定混合比例与未萌动籽粒混合后,重力分选效果与各培养时间段的混合比例及培养时间有关,培养时间越长,分选效果越好;混合比例越小,分选效果的趋势越好,但效率将越低。对萌动小麦进行二次重力分选的试验表明,二次重力分选仍然具有分选效果,但各口分选效果有差异。从各分选口获选率结果分析表明,各种分选情况下各口分选物的获选率基本一致。(本文来源于《农业机械学报》期刊2006年07期)

萌动小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小麦萌动后,小麦内部部分品质变差,食用价值降低,造成无法正常应用等问题,本课题研究萌动小麦粉气流分级后产品品质分析和应用,探索气流分级后面粉(F1>45μm、F2为20-45μm、F3<20μm)的淀粉特性、蛋白特性、面团特性及面制品的变化,系统分析气流分级后萌动小麦粉品质的差异。研究结果如下:通过萌动小麦粉气流分级后产品淀粉特性的分析可以得出,分级后,与萌动粉相比,F1和F2的α-淀粉酶活性降低,F3升高;降落数值随粒度的减小而显着降低;F1破损淀粉和还原糖含量降低,F2和F3增高;F1的A、B淀粉及直/支比与萌动粉相似,F2的A淀粉、支链淀粉最多,F3的B淀粉最多;由淀粉糊化性质可知,F1淀粉的粘度和回复值较萌动粉显着升高,F3显着降低;且与萌动粉相比,F1的溶解度显着降低,F2和F3显着升高;F1和F2凝沉性和冻融稳定性降低,F3相反;由淀粉的糊化温度以及差示扫描量热(DSC)特性知,糊化温度为F3>F2>F1>萌动粉>正常粉。通过萌动小麦粉气流分级后产品蛋白特性的分析可以得出,分级后,与萌动粉相比,F1与F2的蛋白酶活性降低,F3增高;且F1、F3的总蛋白含量升高,F2降低;F1、F2的清蛋白和球蛋白含量降低,F3增加,且F1的醇溶蛋白增加,F2、F3无显着差异;F1、F2的二硫键含量显着升高,F3降低;通过面筋质量可知,F1为中筋粉,F2为低筋粉,F3蛋白含量虽高,但面筋质量较差;由麦谷蛋白大聚体(GMP)粒度及粘弹性可知,随着粒度的减小,GMP整体粒度下降,且粘弹性减小;由面粉SDS-PAGE电泳图知,随着粒度的减小,部分亚基条带颜色明显变浅,且没有新条带产生;通过对面筋蛋白的功能特性测定,F1、F2的持水性、持油性、起泡性较萌动粉降低,F3相反,且F1的乳化性较萌动粉增加,F2、F3降低。通过萌动小麦粉气流分级后产品面团特性的分析可以得出,观察面团网络微观结构可知,F1的面团网络结构较萌动粉明显改善,F2孔洞最大最多,F3面团孔洞较多,但结构细密;由粉质特性可知,较萌动粉的形成时间、稳定时间、粉质指数相比,F1显着升高,F2、F3显着降低;由拉伸特性可知,除延伸度外,F1和F2的拉伸面积、拉伸阻力、拉伸比例均高于萌动粉,F3相反;由发酵特性可知,随着粒度的减小,面团的最大高度、最终高度以及总产气量降低,且出现孔洞的时间延后;由水分分布可知,分级后,随着面粉粒度的减小,面团的结合水含量降低,半结合水含量增多。通过萌动小麦粉气流分级后产品制品品质的分析可以得出,虽然分级后F1馒头色泽较暗,但内部品质与正常粉无显着差异,即F1可作为馒头粉使用;通过感官评价以及质构评价市售蛋糕粉和F2的蛋糕胚以及市售油条粉和F3的油条证明,外观及内部品质至少与其中一种市售粉无显着差异,说明F2、F3可分别作为蛋糕粉、油条粉使用。综上,气流分级是一种可提高萌动小麦粉利用率的有效物理措施,可为萌动小麦粉的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萌动小麦论文参考文献

[1].王宝婷,郭祯祥,郭嘉,冯春露,林江涛.气流分级对萌动小麦粉制品品质的影响[J].食品科技.2019

[2].冯春露.萌动小麦粉气流分级产品品质分析和应用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19

[3].孙琳琳,李青,陈利容,李晓月,龚魁杰.萌动对小麦全粉工艺品质影响[J].农产品加工.2017

[4].常柳,段晓亮,欧阳姝虹,方秀利,张佳灵.不同芽萌动状态对小麦粉和馒头品质的影响[J].中国粮油学报.2017

[5].赵凯.早播条件下低温处理小麦萌动种子对生育期及产量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17

[6].魏红艳,李改婵,孙晓勇,张抵抗,巩智利.萌动粒对小麦加工品质的影响[J].粮食加工.2017

[7].张佳灵.芽萌动对小麦粉品质影响的研究[D].武汉轻工大学.2015

[8].李兴军,姜平,路子显.萌动小麦生化指标及Mixolab糊化特性的变化[J].中国粮油学报.2014

[9].吴存荣,王艳艳,唐怀建,卞科,杜政.萌动小麦在常规储藏过程中降落数值变化趋势研究[J].粮食与饲料工业.2010

[10].李毅念,卢大新,丁为民,胡志超,谢焕雄.萌动小麦重力分选效果的试验[J].农业机械学报.2006

标签:;  ;  ;  ;  

萌动小麦论文-王宝婷,郭祯祥,郭嘉,冯春露,林江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