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一年生紫花苜蓿

澳大利亚一年生紫花苜蓿

一、澳大利亚一年生苜蓿(论文文献综述)

娄珊宁[1](2021)在《河西绿洲栽培草地-绵羊放牧系统的生产力及其评价》文中认为放牧是草地经济、高效、绿色的利用方式之一,栽培草地是世界主要的食物生产基地之一,栽培草地的放牧利用是保障国家食物安全和生态安全的有效途径,我国栽培草地的放牧管理研究不充分。为此,在河西绿洲建立栽培草地—绵羊放牧系统,通过9年的放牧试验,研究植物与家畜生产力的特征及其形成机制,从生态系统的视角进行综合评价。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绵羊轮牧对栽培草地牧草生产的作用(1)轮牧对牧草产量的作用绵羊轮牧大麦、黑麦和小麦单播草地、苜蓿+高羊茅、苜蓿+无芒雀麦和苜蓿+无芒雀麦+高羊茅混播草地多年平均产草量为5.61、11.33、5.20、4.25、8.98和4.71 t/ha,粗蛋白产量分别为1.50、1.40、1.38、0.65、1.33和0.79 t/ha,代谢能产量分别为146.44、147.41、136.28、31.77、54.54和40.15 GJ/ha。轮牧草地6年平均产草量比刈割收获干草分别变化(+为增加,-为降低,下同)19.38%、46.10%、-11.79%(P>0.05)、-3.44%(P>0.05)、13.97%(P>0.05)和41.90%,粗蛋白产量分别变化204.32%、432.79%、324.38%、-2.03%(P>0.05)、27.77%和42.40%,代谢能产量分别变化200.55%、239.91%、-0.49%(P>0.05)、24.73%、和117.93%。小麦和苜蓿+高羊茅和苜蓿+无芒雀麦混播草地产草量的年际波动较大。放牧对一年牧草的增产贡献率更大。多年生牧草的产量受放牧和利用年限的综合作用。(2)轮牧对牧草品质的作用绵羊轮牧大麦、黑麦和小麦单播草地、苜蓿+高羊茅、苜蓿+无芒雀麦和苜蓿+无芒雀麦+高羊茅混播草地多年平均粗蛋白(CP)含量分别为11.53%、10.73%、10.60%、11.77%、9.63%和10.43%,中性洗涤纤维(NDF)含量平均分别为47.28%、39.26%、47.61%、47.99%、41.63%和47.06%,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分别为23.26%、20.72%、25.75%、22.05%、18.89%和26.13%,干物质消化率(DMD)分均分别为71.72%、74.19%、68.55%、70.78%、72.76%和68.84%。与刈割收获干草相比,轮牧区6年平均CP含量分别提高0.83%、49.26%、24.51%、0.83%(P>0.05)、46.03%和13.63%(P>0.05),NDF含量分别变化0.80%(P>0.05)、-18.61%、8.89%、0.80%(P>0.05)、-20.51%和7.91%,ADF含量分别变化-0.99%、-29.78%、9.27%(P>0.05)、-0.99%(P>0.05)、-31.64%和10.17%(P>0.05),DMD分别变化0.24%(P>0.05)、9.18%、-2.46%(P>0.05)、0.24%(P>0.05)、10.26%和-2.52%(P>0.05)。多年生牧草品质的年际波动大于一年生牧草。放牧对一年生牧草品质的提升作用更明显。放牧与利用年限对多年生牧草品质的交互作用显着。(3)轮牧对栽培草地资源利用效率的作用绵羊轮牧大麦、黑麦和小麦单播草地、苜蓿+高羊茅、苜蓿+无芒雀麦和苜蓿+无芒雀麦+高羊茅混播草地的多年平均氮肥利用效率(NUE)分别为22.62%、35.52%、29.32%、9.32%、17.73%和9.03%,产草量的水分利用效率(WUEDM)分别为10.92、21.65、16.01、8.86、17.49和9.20 kg/ha/mm,粗蛋白生产的水分利用效率(WUECP)分别为1.21、1.90、1.56、1.02、1.94和0.99 kg/ha/mm。6年平均NUE,轮牧草地分别比刈割收获干草增多34.97%、49.85%、128.34%、18.95%(P>0.05)、40.88%和10.30%,WUEDM分别变化34.70%、1.18%(P>0.05)、69.29%、16.49%、21.24%和-11.47%(P>0.05),WUECP分别增长35.39%、49.67%、127.82%、19.31%、41.44%和11.38%。放牧对一年生草地氮肥利用效率和水分利用效率的促进作用更显着,多年生混播草地的氮肥利用效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受利用年限与利用方式的交互作用显着。结构方程模型(SEM)表明,降水对一年生栽培草地的产草量和氮利用效率有直接的正向作用,对多年生混播草地的产草量和氮利用效率的直接作用不显着;≥0℃积温对一年生栽培草地的产草量有直接负作用,对多年生混播草地的产草量有直接正向作用;≥0℃积温对一年生栽培草地和多年生混播草地的氮利用效率有直接正向作用。降水与≥0℃积温对牧草的蛋白含量没有显着性直接影响。多年生混播草地的氮利用效率还受到土壤温度的直接作用。放牧主要通过增加一年生和多年生栽培草地的产草量和CP产量来增加WUEDM和WUECP。2绵羊轮牧对家畜生产的作用(1)对放牧行为的作用绵羊的采食速度、觅食速度、采食量、采食时间/反刍时间和能耗随着时间与气温变化呈“驼峰”曲线变化,在全天气温最高时绵羊进行卧息反刍。成年母羊的采食行为对气温的敏感性较小。绵羊对单个食团的咀嚼次数、咀嚼时间及两个食团之间的咀嚼间隔时间随着时间和气温的增加而下降。绵羊的采食速度与一年生栽培草地的牧草产量正相关;成年母羊的采食行为随牧草量的变化波动较小。一年生草地放牧成年母羊的单个食团的咀嚼次数、咀嚼时间及两个食团之间的咀嚼间隔时间随牧草产量变化波动较小。多年生混播草地放牧成年母羊的单个食团的咀嚼次数、咀嚼时间及两个食团之间的咀嚼间隔时间随牧草产量的增加而下降。绵羊轮牧大麦、黑麦、小麦、苜蓿+高羊茅混播草地、苜蓿+无芒雀麦混播草地和苜蓿+无芒雀麦+高羊茅混播草地放牧的采食能耗占采食能的4.7%-4.9%,觅食能耗0.3%-0.8%。(2)对瘤胃发酵参数和微生物的作用放牧与栽培草地类型对绵羊瘤胃液的p H、氨态氮、丁酸、戊酸摩尔比例和乙酸:丙酸无显着性差异。一年生单播草地放牧绵羊的瘤胃液总挥发性脂肪酸含量、乙酸比例、丙酸比例和异丁酸比例分别高于多年生混播草地13.9%、3.0%、0.1%和0.7%。多年生草地放牧绵羊的Shannon指数相比一年生草地放牧增加了17.32%(P<0.05)。多年生草地放牧绵羊的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的相对含量相比一年生草地放牧分别增加了0.28%和30.18%(P<0.05)。多年生草地放牧绵羊的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软壁菌门(Tenericutes)的相对含量相比一年生草地放牧降低了1.02%、40.72%和26.69%(P<0.05)。(3)对血清生理生化指标的作用栽培草地类型和放牧管理对绵羊血清中的球蛋白和免疫球蛋白IGG、IGA以及IGM含量无显着性影响;不同栽培草地类型和放牧管理对绵羊血清中的β-羟丁酸含量、游离脂肪酸含量和碱性磷酸酶无显着性影响;小麦栽培草地放牧绵羊血清中的SOD含量和GSH-px含量最高。(4)对绵羊活体增重的作用多年生混播草地放牧绵羊的体增重大于一年生草地。轮牧绵羊的干物质采食量与牧草的粗蛋白含量呈正相关关系,与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呈“单驼峰”曲线变化,与牧草的代谢能呈正相关关系。绵羊的体增重随着气温的变化先增加后减少。成年母羊的体重受气温变化的波动较小。一年生草地轮牧绵羊的日增重与采食速度呈正相关关系,多年生混播草地轮牧绵羊的日增重与采食速度为“驼峰”型变化。一年生草地轮牧绵羊的日增重与觅食速度呈负相关关系,多年生混播草地轮牧绵羊的日增重与采食速度呈“驼峰”曲线变化。一年生草地与多年生混播轮牧绵羊的日增重与采食时间/反刍时间呈“马鞍”曲线变化。3栽培草地—绵羊放牧系统的生产力与生态效益评价(1)食物当量评价放牧系统的生产力轮牧草地牧草的食物当量(Food equivalent unit,FEU)及其产量分别高于刈割收获干草8.62%和2.98%。其中,轮牧大麦、黑麦、小麦、苜蓿+高羊茅、苜蓿+无芒雀麦和苜蓿+无芒雀麦+高羊茅混播草地的食物当量产量相比收获干草增加了0.40、1.43、0.15、0.07、0.07和0.21倍。放牧一年生栽培草地的食物当量生产能力是15.20 FEU/ha,放牧多年生栽培草地的食物当量生产能力是21.23FEU/ha。(2)放牧系统的碳平衡根据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四个生产层、三个界面的碳输入和碳输出分析方法,放牧系统的碳平衡为碳汇,收获干草系统的碳平衡为碳源。四个生产层的碳平衡对放牧系统碳平衡的贡献率分别为0.1%、84.6%、-0.5%和-17.0%;对刈割收获干草系统碳平衡的贡献率为0.1%、49.7%、0.0%和-51.1%。放牧系统和收获干草系统的动物生产层和后生物生产层碳排放分别占系统碳排放的3.95%、96.05%、0%和100%。三个界面的碳平衡对放牧系统和收获干草系统碳平衡的贡献率为84.7%、49.8%、-0.5%、0.0%、-17.0%和-51.1%。刈割收获干草的碳排放来自于生产过程中的化肥、灌溉投入与牧草产品加工、流通过程中的碳排放,约是放牧系统的3倍。放牧系统的减排需关注动物生产层,从草地—家畜界面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干草生产系统则需重视后生物生产层,从草畜系统—人类活动界面降低产品加工、流通过程的碳排放与碳输出。(3)基于生态系统视角的牧草评价基于草地生态系统多尺度与关键因素对一年生牧草综合评价。在农场(Farm)尺度,大麦的营养品质与产量优于黑麦与小麦,大麦的CP含量、产草量显着高于黑麦和小麦,NDF含量与ADF含量、干物质消化率与黑麦和小麦无显着性差异;大麦的经济效益显着高于黑麦,生态效益优于黑麦;大麦单位产草量的CO2当量排放显着低于小麦;大麦的能量产投比、可持续发展指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黑麦、小麦无显着性差异。在小区(Plot)尺度,黑麦与小麦的产草量高于大麦,黑麦单位产草量的CO2当量排放低于大麦和小麦,其他营养品质、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无显着性差异。在生态区域(Eco-region)尺度,黑麦的经济效益与能量产投比高于大麦和小麦,干物质消化率低于大麦和小麦,小麦的可持续发展指数高于大麦和黑麦。综合评价,大麦相对适宜于研究区放牧利用。西北内陆干旱区栽培草地—绵羊生产系统的优化模式建议重视一年生栽培草地与多年生混播栽培草地的面积比例、家畜放牧与收获干草的比例(即放牧与补饲结合),目标是植物和家畜生产力高,碳排放少。

邵田田[2](2021)在《草原露天煤矿排土场植被恢复适宜植物种筛选》文中研究表明露天煤矿的开采对原本生态脆弱的草原地区带来了极其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开采过程中所产生的剥离废弃物形成的排土场,占据了大面积草原、破坏了植被景观、扰乱了生态系统。因此,需要对排土场选择适宜的植物种进行植被重建工作。本试验以锡林浩特乌煤锗矿和胜利煤田西二露天煤矿排土场为研究对象,植被重建工作于2007年开始,在多年生态恢复的基础上于2020年9月继续进行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研究工作。通过对排土场不同坡向(东、西、南、北)及3种处理措施(生物笆+人工混合播种、单纯人工混合播种、沙障+人工混合播种)植物高度、频度、密度、盖度、生物量进行样方调查,分析植物群落在植被重建后演替度、植物种生存状态、多样性、生态位及种间关联,同时以矿区周边草原10个方向植被状况做对比,其主要结果如下:1.排土场不同坡向及不同处理措施植物群落演替度远远低于顶级群落,属于演替初级阶段。植物盖度平均达到50%,东坡盖度最大,生物笆+混合播种处理>单纯混合播种处理>沙障+混合播种处理,人工处理措施增加了排土场坡面的覆盖率。2.排土场人工种植灌木半灌木小叶锦鸡儿、柠条锦鸡儿、达乌里胡枝子,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花苜蓿、沙打旺、紫花苜蓿、扁蓿豆、披碱草,一年生植物芸薹生长比较稳定。侵入种所占比例较大,主要以禾本科,菊科为主。3.在排土场植物群落中西坡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较高,南坡、沙障+混合播种处理与矿区周边无显着差异;西坡Margalef丰富度指数较高,东坡、南坡、北坡与矿区周边无显着差异,生物笆+人工混合播种处理、沙障+混合播种处理较高;南坡Pielou均匀度指数较高,3种处理与矿区周边无显着差异。4.排土场不同坡向及不同处理措施植物存在竞争关系,多年生与一年生植物竞争较大,多年生与多年生竞争次之。西坡、南坡、北坡及3种处理植物种间呈负关联,但不显着;东坡植物种间呈正关联,矿区周边植物呈显着性正关联。5.在排土场坡面可以选择灌木小叶锦鸡儿、柠条锦鸡儿、一年生植物芸薹、波斯菊、大籽蒿、多年生植物沙打旺、草木樨状黄芪播种,沙障措施中可增加黄花苜蓿与达乌里胡枝子播种。在植被重建初期,可选择加入沙蓬和莜麦播种,生物笆的覆盖有利于前期人工播种植物的生长及为后期侵入植物提供较好的生存环境。在植物种配比中,可选择东坡植物播种比例灌木半灌木﹕多年生植物﹕一二年生植物为6?2?2作为参考。

侯帅君[3](2021)在《多次刈割对青藏高原栽培草地生产力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补饲是解决草原生态系统牧草供给与家畜需求这一根本性矛盾的主要措施。刈割是栽培草地的主要收获方式之一,通过刈割提升栽培草地的生产和生态效应,在青藏高原尤为迫切。为此,在兰州大学玛曲草地农业试验站,以一年生(黑麦、燕麦、兰箭1号、兰箭2号、兰箭3号)和多年生(同德老芒麦、青海中华羊茅、垂穗披碱草、青海草地早熟禾、青海扁茎早熟禾)栽培草地为研究对象,探讨两种利用模式(多次刈割和生长末期一次刈割收获干草)对青藏高原栽培草地生产力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多次刈割下,2019年和2020年平均值,黑麦、燕麦、兰箭1号、兰箭2号、兰箭3号、同德老芒麦、青海中华羊茅、垂穗披碱草、青海草地早熟禾、青海扁茎早熟禾产草量分别为10478 kg/ha、10418 kg/ha、9150 kg/ha、8700 kg/ha、9539 kg/ha、9011 kg/ha、7906 kg/ha、8377 kg/ha、6792 kg/ha、4939 kg/ha,较生长末期一次刈割收获干草分别增加102.23%、113.24%、102.23%、89.37%、88.59%、104.21%、174.76%、365.46%、414.64%、154.03%;多次刈割下,黑麦、燕麦、兰箭1号、兰箭2号、兰箭3号、同德老芒麦、青海中华羊茅、垂穗披碱草、青海草地早熟禾、青海扁茎早熟禾粗蛋白含量分别为8.45%、9.51%、21.81%、21.93%、22.36%、13.38%、12.38%、15.69%、12.37%、14.84%,较生长末期一次刈割收获干草分别提高36.56%、43.86%、16.36%、6.86%、21.25%、145.15%、122.84%、194.86%、182.15%、264.94%;多年生牧草产草量和品质比一年生牧草对多次刈割的响应更敏感。两年中,多次刈割下,黑麦、燕麦、兰箭2号、青海草地早熟禾、垂穗披碱草、青海中华羊茅的可溶性糖含量在12月份分别为7.8%、7.7%、7.4%、7.3%、7.2%、7.0%,较生长末期一次刈割收获干草分别增加25.24%、26.92%、28.81%、24.85%、25.56%、27.47%;较生长末期一次刈割收获干草,多次刈割导致黑麦、燕麦、兰箭1号、兰箭2号、兰箭3号、同德老芒麦、青海中华羊茅、垂穗披碱草、青海草地早熟禾、青海扁茎早熟禾牧草生长期分别延长58天、59天、42天、40天、39天、51天、56天、52天、50天、50天;可能原因是多次刈割显着增加土壤表层(0-10 cm)的温度和提高栽培牧草抗寒物质的含量。较生长末期一次刈割收获干草,土壤表层温度在多次刈割下增加约1.2℃。2019年,多次刈割下,黑麦、燕麦、兰箭2号、青海中华羊茅、同德老芒麦、垂穗披碱草CO2累计排放量分别为5264 g C/m2/year、3184 g C/m2/year、6659 g C/m2/year、23566 g C/m2/year、12184 g C/m2/year、9033 g C/m2/year,较生长末期一次刈割收获干草分别降低24.57%、2.86%、22.18%、12.18%、6.86%、15.57%。多次刈割提高一年生草地CO2通量对土壤温度的敏感性,生态效益优于收获干草。综上,多次刈割下,一年生牧草中黑麦产量最高、兰箭3号营养品质最好、燕麦生长期最长,多年生牧草中同德老芒麦产量最高、垂穗披碱草营养品质最好、青海中华羊茅生长期最长。

彩黎干[4](2021)在《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经济分析与优化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面临我国草地生态恢复保护、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升级及优质饲草料资源短缺的局势,我国草牧业发展必须生态与效益统筹兼顾。在中央及各级政府支持下,以草地资源合理利用、人工草地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法律体系初步建立,10余项重大草原生态建设政策陆续制定实施,以生态改善为基础的人工草地建设项目陆续推广,草地畜牧业逐渐从“生态唯一”的保护方式向“生态优先、生产发展”观念转变,人工草地建设必将成为践行新时代生态文明理念和贯彻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实践。发展放牧型人工草地能够在实现生态保护基础上,实现草畜系统生产力提升与可持续发展。然而由于我国放牧型人工草地发展起步较晚,相关研究有待深入开展,为推动放牧型人工草地发展、促进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可持续、推动西北地区草牧业高质量发展,本研究分析了我国放牧型人工草地分布、规模、生产力、模式特征及问题;以西北地区为例,测度分析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的比较效益;选取祁连县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为研究对象,深入研究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生产生态协同性及可持续性问题;在上述基础上探索实现生态经济共赢的优化路径,为西北草牧业发展提供科学规划依据,为推动放牧型人工草地发展提供科学支撑。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我国人工草地发展较为缓慢,面积占全国可利用草地总面积比重小,近年来我国放牧型人工草地多作为生态恢复治理的产物,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云南、广西、青海等荒漠化、石漠化及草地退化严重区,发挥着巨大效益,同时也面临监管体系缺失导致草地可持续利用水平不高、效益认知不足抑制政府和农牧民推广积极性以及“政策-模式-草地”关系失调抑制效益水平提升等问题。(2)以西北地区为例,草地资源不足制约西北草牧业综合发展,而发展放牧型人工草地具有促进草牧业发展、推进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比较优势;放牧型人工草地具有经济可推广性,净收益达2019元/hm2,具有低成本及高收益率的比较优势。(3)以祁连县野牛沟乡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为例,短期来看,放牧型人工草地缓解了当前饲草资源短缺现状,遏制了草地生态与经济收入的劣化趋势;长期来看,随着牧区生产规模的增加,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生态生产仍无法实现可持续的发展。(4)开放禁牧政策和组织牧户合作经营管理有助于实现生态生产的协同及可持续发展,建议人工草地放牧时间增加1个月,增强24%暖季天然草场的生产力,冷季购进12.6×106 kg可食牧草,建议畜种结构为羊数量284只、牛数量44头。基于上述结论,提出如下政策建议:(1)加强草地保护并增加草地建设的投入,积极采取轮牧封育、补播改良等措施,科学转变禁牧、退牧等保护草地的措施,将用于草原生态奖补资金适当向草地改良、人工草地建植方面转移。(2)科学发展放牧型人工草地,重视气候环境的适宜性和区域草地的生物群落稳定性问题,注重区域布局、种植区划、放牧管理、经营决策等战略问题。(3)开发推广应用草畜系统智慧动态支持决策系统,并匹配适应性放牧管理策略,建立家畜与环境的动态平衡达到生态保护与畜牧经济协同发展。(4)因地制宜合理评定草地封育、禁牧年限;鼓励发展牧区合作经济组织,设计完善内部运行机制及原则;发展西北草牧业优势精品产业,增加畜产品附加值,降低牧户对扩畜增收的依赖度,实现草牧业经济生态共赢。

江舟[5](2021)在《淮河生态经济带人工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农业生产从提升粮食和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向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推进绿色生态循环农业过渡。草地资源在自然与社会生态系统衍生与发展过程中,形成草地农业生态系统,给人类带来生态与经济利益。通过建立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生产模式,对人工草地进行生态系统价值评估,对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及农业供给侧改革具有促进意义。(1)本文首先对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农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选取安徽省蚌埠市,江苏省盐城市,江苏省扬州市作为淮河生态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对淮河生态经济带的草业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利用AHP层次分析法对淮河生态经济带人工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功能分类与选择评估指标(2)通过熵权法分别对燕麦、金花菜、箭筈豌豆、毛苕子进行适应性评价,测定牧草产量与品质,并分析牧草种植对土壤肥力的影响。(3)利用田间试验比较研究不同牧草生产模式对牧草品质、牧草产量以及对土壤养分的影响,以建立适宜在淮河生态经济带推广的牧草生产模式。(4)依据田间试验数据以及文献,利用当量因子法、价格替代法、评估淮河生态经济带内天然草地与人工牧草地的生态服务价值,采用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分析淮河生态经济带内牧草种植与小麦种植的经济效益进行对比,从而为淮河生态经济带内草地农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淮河生态经济带农业转型为草地农业发展提供种植生产机遇”、“大众对于生态环保意识加强为草地农业发展提供社会认知机遇”、“农业食品安全的要求导致饲料粮需求增加为草地农业发展提供市场机遇”是影响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权重分析分别达到0.2141、0.1279、0.1078。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中,“提供畜牧产品功能(供应草产品)”、“为人类提供食用价值”、“土壤改良”是最为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指标,权重分别为0.3 102、0.1154、0.0876,以此作为淮河生态经济带人工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重要指标。(2)依据淮河生态经济带牧草适应性评价结果,燕麦品种牧乐斯牧草产量与品质表现最好,干草产量达到1664.35 g·m-2,粗蛋白含量为11.49%、相对饲用价值为137.02,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提高15%,豆科牧草中,润扬白箭筈豌豆收获干草产量最高为1041.59 g·m-2,淮扬金花菜在参试品种中牧草品质最高,粗蛋白含量达到27.81%,相对饲用价值为176.24。金花菜对提升土壤养分效果最为显着,土壤中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含量,分别平均提升56.25%、49.34%、24.47%、57.19%。(3)建立了“燕麦-金花菜”间作的南方牧草生产模式,可以提高80%的土地利用率,可收获较高的燕麦干草产量与总干草产量2177.42 g·m-2,与燕麦单播相比干草产量增加了 28%。间作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土壤养分,间作模式中土壤碱解氮含量、有机质含量显着高于燕麦单播,比燕麦单播平均提高了 22.34%、63.88%。(4)在大丰地区盐碱地条件下,“燕麦-箭筈豌豆”间作模式中,干草产量最高达到2116.42 g·m-2,土地当量比最高达到1.70,燕麦粗蛋白含量比单播燕麦提升16.76%。“燕麦-箭筈豌豆”间作、混播与燕麦单播相比,对于土壤碱解氮、速效钾、有机质含量有促进作用,分别提升了 15.42%~34.05%、2.15%~7.33%、28.71%~50.24%。(5)依据当量因子法,2020年淮河生态经济带天然草地生态服务价值为1123.05亿元人民币(Chinese Yuan,CNY),其中“土壤形成与保护”的价值在各草地生态服务价值指标中最高,达到302.49亿元CNY,娱乐文化功能的价值最低,仅为6.20亿元CNY。淮河生态经济带内人工牧草地生态服务价值评估中,牧草间作、混播生产模式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明显高于牧草单播模式。“燕麦-金花菜”间作模式在扬州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642544.38 CNY·hm-2,“燕麦-箭筈豌豆”混播模式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651198.68 CNY.hm-2。(6)经过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分析,在淮河生态经济带内进行苜蓿生产,种子费与农机费的弹性系数最大,分别为0.574 6、0.5923,即每增加1%的种子费与农机费投入,苜蓿收益分别可以增加0.574 6%、0.592 3%。在淮河生态经济带苜蓿生产总成本为10178.67元·hm2,与小麦生产成本相比增加了10.58%,然而毛利润增加了 175%。苜蓿、燕麦、金花菜生产肥料费用与小麦相比分别下降了 58.05%、24.62%、58.06%。

甄玉鑫[6](2021)在《陇东旱塬区一年生饲草作物产量与水氮利用效率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陇东旱塬(也指董志塬)是黄土高原最大的塬面,也是甘肃省重要的粮产区。但是当地传统单一的粮食种植业结构已逐渐不能满足居民食物结构多元化的需求,也难以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优化种植业结构、实施草田轮作、协同发展粮草畜产业,是提升农业生产系统经济效益和生态效应的重要途径。但是陇东地区雨水资源不足,种植饲草对土壤水分养分平衡的影响效应还不确定。因此,本研究以陇东地区常用的4种一年生饲草作物(饲用玉米(Zea mays)、谷子(Panicum milliaceum)、燕麦(Avena sativa)和箭筈豌豆(Vicia sativa))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作物及播种方式对土壤水氮分布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大田试验于2019-2020年在甘肃庆阳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开展;试验设置5个处理,分别为饲用玉米单作、谷子单作、燕麦单作、箭筈豌豆单作和燕麦/箭筈豌豆混播;测定并分析了饲草干物质产量、粗蛋白产量、土壤水分、土壤氮素、水分利用效率和氮素利用效率等指标。主要结果如下:(1)试验表明C4作物(饲用玉米和谷子)的干物质产量和粗蛋白产量显着高于C3作物(燕麦、箭筈豌豆和燕麦/箭筈豌豆混播)(P<0.05)。2019和2020年饲用玉米的干物质产量分别为28.6和24.5 t hm-2,粗蛋白产量分别为2.3和1.8t hm-2,为所有处理中最高。2019年C3作物中燕麦的干物质产量最高,比箭筈豌豆和燕麦/箭筈豌豆混播分别高3.5和2.9 t hm-2,而燕麦、箭筈豌豆和燕麦/箭筈豌豆混播的粗蛋白产量之间没有显着差异;2020年燕麦/箭筈豌豆混播的干物质产量最高,比燕麦和箭筈豌豆高1.7和1.9 t hm-2,箭筈豌豆单播的粗蛋白产量最高。(2)2019年饲草作物生长季末期,燕麦/箭筈豌豆处理0-200 cm土层的平均土壤含水量最高,比饲用玉米、谷子、燕麦和箭筈豌豆高5.9%、4.7%、1.2%和0.6%。2020年饲用玉米土壤含水量依然为最低,比谷子、燕麦、箭筈豌豆和燕麦/箭筈豌豆混播处理的土壤含水量低30.0%、25.9%、22.5%和28.9%。2019年饲用玉米的耗水量与干物质水分利用效率均最高,分别为469.6 mm和61.1 kg hm-2 mm-1;燕麦的粗蛋白水分利用效率最高(6.9 kg hm-2 mm-1)。燕麦/箭筈豌豆混播处理的耗水量比燕麦和箭筈豌豆单作分别降低18.4%和20.0%,水分利用效率均介于燕麦单作和箭筈豌豆单作之间。2020年饲用玉米的耗水量与干物质水分利用效率依然为最高,分别334.1 mm和74.7 kg hm-2 mm-1;箭筈豌豆的粗蛋白产量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为6.4 kg hm-2 mm-1。燕麦与箭筈豌豆混播的干物质水分利用效率和粗蛋白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比单作燕麦提高19.4%和35.1%。(3)2019年燕麦的氮肥偏生产力最高,为242.2 kg kg-1,比饲用玉米、谷子、箭筈豌豆以及燕麦/箭筈豌豆混播分别高27.1%、120.6%、61.1%和45.6%。2020年燕麦/箭筈豌豆混播处理的氮肥偏生产力最高,为200.6 kg kg-1,谷子最低(88.8 kg kg-1)且显着低于其他作物(P<0.05)。2019年氮素利用效率最高的是燕麦-箭筈豌豆混播,为96.8 kg kg-1,其次是谷子(83.5 kg kg-1)、箭筈豌豆最低(33.5 kg kg-1)。燕麦/箭筈豌豆混播显着高于燕麦单播和箭筈豌豆单播(P<0.05)。2020年氮素利用效率最高的同样是燕麦/箭筈豌豆混播(87.0 kg kg-1),其次是饲用玉米(84.4 kg kg-1),箭筈豌豆单播最低。燕麦/箭筈豌豆混播的氮素利用效率比燕麦和箭筈豌豆单作分别高34.5和52.4 kg kg-1。综上,本试验研究的几种一年生饲草作物在饲草生产、水分利用和氮素利用方面各有优势,可以用于陇东旱塬区粮草轮作系统的构建和种植结构的调整。玉米干物质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但耗水需肥量大,可能会对后茬粮食作物的生长造成不利影响;燕麦-箭筈豌豆混播与单作相比可在增加产量的同时提高水氮利用效率。实际应用中,应根据不同粮食作物的水肥消耗特征选择与之相匹配的饲草作物,农业系统尺度不同饲草与粮食作物的轮作效应及粮草轮作模式优化还需通过试验和模型模拟等手段进一步深入研究。

乔江[7](2020)在《家庭牧场草地家畜生产优化管理模型研制与验证》文中研究指明我国草地面积大、类型丰富,是重要的家畜生产和生态安全区域。在长期粗放的生产经营模式下,我国草地畜牧业生产经营处于长期落后状况,草地生态退化得不到有效缓解。家庭牧场是我国北方草地利用的主要经济体。由于历史传承、利益驱动、气候变化等原因使得超载放牧、草地退化在家庭牧场尺度上成为常态。为了缓解牧场生产经营效率低下,促进农牧民脱贫增收,摆脱恶劣环境的限制,急需通过高效、精准的生产经营模式来替代传统模式,实现草畜资源的优化配置,而模拟模型的使用是快速实现这一目标的有力工具。本文应用畜牧学原理、生态学原理,借鉴澳大利亚ACIAR系列模型StageTWO的建模方法,通过建立模拟放牧草畜代谢能平衡子模型、经济分析子模型和家畜放牧草畜平衡子模型,自主设计和开发了最优经营方式的规划求解算法。同时,本文于2011~2014年期间,在内蒙古自治区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区通过半结构式问卷调查和牧场控制性对比试验监测数据,依据家庭牧场经营模式和草地生态状况调查结果,将牧户分为实验户和对照户,基于实验户成功经营经验,将家畜生产理论与实际生产经营结合,结合前期研究成果,对自主开发的家庭牧场优化生产管理模型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1)家庭牧场优化生产管理模型的求解过程引入家畜采食限制因素和采食喜好问题,使用VC++编程,完全底层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家庭牧场优化生产模型。该模型运行于Windows系统,共有15296行代码,运行模块仅3.5 MBytes,软件无需安装,操作简单。(2)模型通过对草地、家畜、经济、环境和生产管理参数的输入设置,自主进行决策运行,确定最高经济收入时的生产经营方案。该最佳方案以图表的形式进行展现,包括不同自然气候条件的家庭牧场生产经营净收益最高时的载畜率、人工草地建植组合,家畜逐月补饲种类和数量,并基于上述优化经营方式分析家庭牧场的经济收支情况,设计出最优经营方案的家畜生产日历和家畜放牧行为。(3)通过在内蒙古不同草地类型区的家庭牧场进行验证分析表明,该模型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度高,适合于不同草地类型家庭牧场生产经营管理决策,具体优化决策结果包括:①内蒙古地区鄂温克族自治旗草甸草原、正镶白旗典型草原和四子王旗荒漠草原最适合的载畜率分别是1.2羊单位/公顷/年、1.0羊单位/公顷/年和0.7羊单位/公顷/年。②冷季补饲是家庭牧场主要支出,不同草原类型地区补饲占总支出比例在55%~63%之间,人工草地经营可以显着减少补饲支出,建议鄂温克族自治旗草(?)草原区家庭牧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发展高产人工草地。③生产优化管理可以显着提高单位家畜净收益,鄂温克族自治旗草甸草原、正镶白旗典型草原和四子王旗荒漠草原模拟值比对照户可分别提高26.6%、39.6%和 98.3%。④牧场优化管理对不同草原区喜食多年生和一年生牧草的高度、密度、生物量均有所提高,不喜食多年生牧草也有基本相同的变化趋势,但值得注意的是,不喜食多年生牧草密度和生物量在草甸草原会出现显着下降。⑤根据生产优化模型决策分析,不同草原区推迟产羔时间可以减少补饲支出,提高生产效益。

吕卉[8](2020)在《甘肃省甘草病害及其对品质和产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甘草是甘肃省乃至我国重要的道地中药材之一,具有重要的药用、饲用及其食用价值。随着大面积连续多年的栽培,病害已经成为甘草生产的主要限制性因素之一。为明确甘肃省甘草主栽产区病害的发生、发展、危害病原与治理策略,本研究以甘肃省的河西瓜州县和陇中榆中县的乌拉尔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为研究对象,于2014-2019年连续多年,开展了系列的温室、室内及田间试验,在确定病害种类及其病原菌的基础上,重点对主要病害的危害、发生规律、防治措施及其对品质和产量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获得如下主要结果。1、通过对甘肃省17个县25个乡镇的栽培甘草的病害调查,共发现15种病害,其中真菌病害14种,寄生性菟丝子病害1种。发现世界新病害1种:外亚隔孢壳叶斑病(Xenodidymella glycyrrhizae sp.nov.);世界新记录寄主病害2种:小光壳叶斑病(Leptosphaerulina australis)和田野菟丝子病害(Cuscuta campestris);我国新记录寄主病害5种:黄萎病(Verticillium dahliae)、细交链格孢黑斑病(Alternaria alternata)、极细链格孢黑斑病(A.tenuissima)、菌核病(Sclerotium sp.)和葡柄霉叶斑病(Stemphylium sp.)。确定了主要病害:锈病(Uromyces glycyrrhizae)、细交链格孢黑斑病(A.alternata)、根腐病(Fusarium solani、F.oxysporum)和外亚隔孢壳叶斑病(X.glycyrrhizae)。2、通过连续3年的调查,进一步明确了锈病、细交链格孢黑斑病、根腐病和外亚隔孢壳叶斑病的发生规律。锈病在河西瓜州县始发于5月初,高峰期为6月和9月,最大病情指数分别为69.1和49.83;而在陇中榆中县锈病的发生较晚,始发期一般在6月初,8~9月出现一次发病高峰,最大病情指数为10.73。细交链格孢黑斑病在河西瓜州县和陇中榆中县均从6月中旬开始发病,8~9月达到高峰期,两地最大病情指数分别为14.59和26.12。根腐病在瓜州县和榆中县两地均有发生,其中8~9月为瓜州县根腐的高发期,最大病情指数为22.46,而榆中县根腐病发生轻微。外亚隔孢壳叶斑病仅在榆中县发生,该病于每年5月发生,于7月时达到病害高峰,最大病情指数为36.56。3、通过对田间取样与室内测试分析,明确了锈病、叶斑病和根腐病等主要病害对甘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随着三种病害严重度的增加,其株高、根长、地上干重和地下干重均呈下降趋势,最高损失达45.3%、70.3%、75.7%和66.6%;与粗蛋白含量呈显着负相关(P<0.05),最高可减少43.7%;而与粗纤维、中性和酸性洗涤纤维均呈显着正相关(P<0.05),最高分别可增加44.0%,44.3%,50.2%;与根部甘草酸的含量呈显着负相关(P<0.05),与根腐病根部甘草苷含量呈显着负相关(P<0.05)。不同病害的发生,对18种氨基酸的含量影响存在差异。4、通过室内杀菌剂筛选和田间评定,初步明确了主要病害的化学防治措施。室内杀菌剂筛选结果表明,30%苯甲·丙环唑EC对3种甘草叶斑类病原菌A.alternata,X.glycyrrhizae和L.australis的生长抑制作用最好,抑菌率达72%以上,其毒力EC50<0.2 mg/L。50%多菌灵对2种甘草根腐类病原F.oxysporium和F.solani的生长抑制效果较好,抑菌率均能达80%以上。在大田防治试验发现,25%粉锈宁WP2000~2500倍液、25%嘧菌酯SC1000倍液和43%戊唑醇SC3000倍液对甘草锈病防治率达81%以上;30%苯甲·丙环唑EC2000倍液、25%吡唑醚菌酯EC1500倍液、25%嘧菌酯SC1000倍液对黑斑病防治率达80%以上。

马占仓[9](2020)在《准噶尔盆地南部城乡离瓣花类杂草植物区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准噶尔盆地南部城乡作为北疆经济发展尤其是农业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垦区和其他生产生活用地面积不断扩大,农林牧渔等各行各业与国内外交流越来越密切,造成传统的杂草还没来得及全面认识和治理,垦区和其他生产生活用地面积扩张致使荒漠绿洲区的一些土着植物也频繁出现在人类生活集中区,且外来杂草不断传入、归化的局面,使得准噶尔盆地南部城乡杂草治理明显力不从心、顾此失彼。本团队从2017年秋季至2020年夏季针对准噶尔盆地南部地区的城乡的离瓣花类杂草进行全面系统的野外实地考察,理清准噶尔盆地南部城乡离瓣花类杂草种类和具体地理分布,分析其区系组成与物种多样性特点,以标本和彩色图片的形式,为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等杂草的识别与防除,为植物出入境检验检疫、农产品加工与贸易、城乡绿化与环境保护、生态安全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益的服务与技术支持,也为新疆杂草的基础植物学研究提供新的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准噶尔盆地南部城乡离瓣花类杂草有24科95属202种,其中常见杂草有62种,该研究区离瓣花类杂草中没有典型的恶性杂草或外来入侵种。在该研究区发现3个新疆外来杂草新记录属,分别是十字花科Cruciferae诸葛菜属Orychophragmus、大戟科Euphorbiaceae铁苋菜属Acalypha和千屈菜科Lythraceae水苋菜属Ammannia;发现7种新疆外来杂草新记录种,分别是绿穗苋Amaranthus hybridus、北美苋Amaranthus blitoides、皱果苋Amaranthu s viridis、糖芥Erysimum amurense、诸葛菜Orychophragmus violaceus、铁苋菜Acalypha aus tralis、长叶水苋菜Ammannia coccinea。2.科的组成特点从科的属级水平数量结构看,本区内离瓣花类杂草单属科和寡属科共19科,所占比例最高(79.16%),但所含属数少。中等科和多属科虽然只占到总科数的20.83%,但所含属数多,占总属数的62.14%,构成了本区内属级数量结构的主体,分别是十字花科Crucifera e(23)、豆科Leguminosae(14)、藜科Chenopodiaceae(9)、石竹科Caryophyllaceae(7)、伞形科Umbelliferae(6)。从科的种级水平数量结构看,本区内离瓣花类杂草单种科和寡种科有20科,所含种数共72种,占到总种数的35.64;中等科和多种科虽然只有4科,但是所含种数占到总种数的64.36%,是该区的主体,它们分别是藜科Chenopodiaceae(43)、十字花科Cruciferae(37)、豆科Leguminosae(33)和蓼科Polygonaceae(17)。因此,藜科Chenopodiaceae(9/43)、十字花科Cruciferae(23/37)、豆科Leguminosae(14/33)、蓼科Polygonaceae(2/17)是本区离瓣花类杂草的优势科。3.属的组成特点从属内种级水平数量结构看,该区离瓣花类杂草属的分化程度高,小型属和单种属包含的杂草种类达70%,也可以认为该区离瓣花类杂草植物区系属的组成是以单种属为主体的,而在该区系种的组成上则是以小型属所包含的杂草种类作为主体的。其中种类较多的属有蓼属Polygonum(11)、猪毛菜属Salsola(11)、藜属Chenopodium(10)、碱蓬属Suaeda(8)、独行菜属Lepidium(7)、苋属Amaranthus(7)、酸模属Rumex(6)。4.生活型特点:有3种类型,一或二年生草本植物优势明显,有129种,占离瓣花类杂草总种数的63.86%;其次多年生草本,有65种;半灌木有4种。5.生态型特点:有3种类型,以中生杂草为主,有165种,其次为湿生杂草,有32种,旱生杂草只有5种。6.区系地理成分特点:准噶尔盆地南部城乡离瓣花类杂草区系地理成分有9个分布区类型和9个变型,其组成相对比较复杂。世界分布的有22属,地中海、西亚至中亚分布及其变型所含属数和北温带分布及其变型、旧世界温带分布及其变型所含属数分别是22属、21属和15属,分别占除世界分布的30.24%、28.75%和20.53%;泛热带分布及其变型有6属,占除世界分布的9.57%;中亚分布及其变型有5属,占除世界分布的6.84%;温带亚洲分布、中国至喜马拉雅分布和中国至日本分布分别有1属。其中比较典型的温带分布类型共有37属,占到除世界分布属的50.68%,包括北温带分布及其变型、旧世界温带分布及其变型和温带亚洲分布,说明本区离瓣花类杂草区系温带成分明显(50.64%),同时与地中海、西亚至中亚分布及其变型联系紧密(30.24%),泛热带分布及其变型(9.57%)和中亚分布及其变型(6.83%)也有联系,其他类型也有渗入。7.根据杂草在本区域内各地区的分布广泛与否将202种离瓣花类杂草分为广域分布(常见)杂草和狭域分布杂草,分别有62种、140种。8.本区离瓣花类杂草中并未发现有检疫杂草和对各行各业造成严重困扰的恶性杂草,进一步筛选出有害杂草有26种,其余176种杂草危害很小。此外7种新发现的新疆新分布种内,糖芥Erysimum amurense、诸葛菜Orychophragmus violaceus、皱果苋Amaranthus viridis和绿穗苋Amaranthus hybridus在本区内暂时没有危害;铁苋菜Acalypha australis低危害杂草;北美苋Amaranthus blitoides中等危害杂草;长叶水苋菜Ammannia coccinea为高危害杂草,相关部门应该重视对其的跟踪监测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治。

任子春[10](2020)在《基于Maxent模型在全球变暖条件下菟丝子属全寄生植物及其寄主的潜在分布预测》文中提出菟丝子属植物是典型的茎全寄生植物,其叶与根退化,生长发育所需营养物质全部来自于寄主植物。菟丝子属植物对寄主植物的危害极大,轻则引起寄主植物植株矮小、发育迟缓、枯萎,重则导致寄主死亡。如何防控菟丝子属寄生植物已成为农业上的一个研究重点。目前尚未见菟丝子属全寄生植物及其寄主生态位模型分析及全球分布预测的相关研究。在现有的生态位模型(ENMs)工具中,最大熵(Maxent)方法是应用最广泛的物种分布预测方法之一,在国内外已应用于多方面研究。本研究利用Maxent模型,探讨在气候因素以及土壤因素影响下,菟丝子属5个主要物种及其豆科2个主要寄主植物在全球范围内的潜在分布,预测菟丝子属主要物种与寄主共同的适生区区域,预测菟丝子属物种主要会给寄主植物带来风险的区域,以为菟丝子属植物的防控以及寄主植物的保护及管理提供重要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气候因子对菟丝子属5个主要物种及豆科植物2个物种分布的影响较大,而土壤因子对菟丝子属5个主要物种及豆科植物2个物种分布的影响不大。其中年平均气温和等温性是影响它们分布的重要气候因子。2.从末次冰盛期到全新世中期再到1960-1990年预测研究结果表明,最高适生区(>0.75)中国菟丝子、欧洲菟丝子和苜蓿菟丝子全新世中期的区域是三个时期面积最大的,说明在全新世中期菟丝子属植物分布较多。豆科植物大豆及紫花苜蓿预测的高适生区在末次冰盛期面积最大,说明在末次冰盛期豆科植物分布较多。3.从末次冰盛期到全新世中期再到1960-1990年苜蓿菟丝子与紫花苜蓿的预测的适生区面积都是增加,使大豆产生病害的菟丝子主要为中国菟丝子和欧洲菟丝子两种,从末次冰盛期到全新世中期再到1960-1990年欧洲菟丝子与大豆预测的适生区的面积都是先减少后增加,从末次冰盛期到全新世中期中国菟丝子与大豆预测的适生区的面积都是减少,可以说明寄主与寄生植物的分布是有联系的。4.在未来,中国菟丝子、欧洲菟丝子以及大豆生存适宜性较高(0.5-1)的总面积最大的情景都是RCP2.6,并且在RCP2.6、RCP4.5、RCP6.0和RCP8.5情境下,中国菟丝子与大豆较高的适宜区(0.5-1)面积均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中国菟丝子和欧洲菟丝子是主要寄生大豆并危害大豆的两种菟丝子,其较适宜生存的情景一致,并且在RCP2.6、RCP4.5、RCP6.0和RCP8.5情境下,中国菟丝子与大豆较高的适宜区(0.5-1)面积的变化也是一致的,说明寄生植物与寄主的分布是相互影响的。5.预测在未来RCP2.6、RCP4.5、RCP6.0和RCP8.5的4个情景下菟丝子属5个主要物种及大豆、紫花苜蓿的适生区重叠区域及面积,为了更好地保护大豆及紫花苜蓿,在未来RCP2.6的情境下,在全球尼泊尔、缅甸、越南、朝鲜、韩国、日本、新西兰、老挝、马达加斯加东部、印度西北部、欧洲西部各国家、非洲西北部、伊朗北部、美国西北部和南部、加拿大西南部和东部以及中国的北部、中部、东部和南部加强对菟丝子属植物的防治。

二、澳大利亚一年生苜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澳大利亚一年生苜蓿(论文提纲范文)

(1)河西绿洲栽培草地-绵羊放牧系统的生产力及其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作物―家畜综合生产系统的类型
        1.2.2 栽培草地-家畜综合生产系统的生产力研究
        1.2.3 放牧对栽培草地生产力的影响
        1.2.4 放牧对家畜生产力的影响
    1.3 研究的目的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2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1.3.3 研究目标
        1.3.4 研究内容
        1.3.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设计
        2.2.1 栽培草地种植
        2.2.2 放牧管理
    2.3 观测指标、样品收集及相关参数的测定与计算
        2.3.1 饲草生产力
        2.3.2 家畜生产力
        2.3.3 粪便及凋落物分解
        2.3.4 栽培草地—绵羊放牧系统的综合评价
    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4.1 饲草生产
        2.4.2 家畜生产
第三章 栽培草地—绵羊放牧系统的植物生产力特征
    3.1 放牧对一年生栽培草地产量和品质的作用
    3.2 放牧对多年生牧草产量和品质的作用
    3.3 栽培草地的农学特征
        3.3.1 籽实产量
        3.3.2 栽培草地的农学特征与产量和品质的关系
        3.3.3 栽培草地产量与营养品质的结构方程模型
    3.4 放牧对一年生牧草水氮利用效率的作用
    3.5 放牧对多年生牧草水氮利用效率的作用
    3.6 水氮利用效率的结构方程模型
    3.7 讨论
        3.7.1 放牧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3.7.2 气候因素对栽培草地生产力的影响
        3.7.3 栽培草地的生产力形成机制与优化管理
    3.8 小结
第四章 栽培草地—绵羊放牧系统的家畜生产力
    4.1 放牧行为与能耗
        4.1.1 采食行为
        4.1.2 反刍行为
        4.1.3 行为能耗
        4.1.4 放牧行为与牧草产量的关系
    4.2 家畜采食量
        4.2.1 干物质采食量动态
        4.2.2 采食量与牧草品质的关系
    4.3 家畜日增重
        4.3.1 活体日增重动态
        4.3.2 放牧行为与日增重的关系
    4.4 瘤胃发酵参数
    4.5 瘤胃微生物
    4.6 血清生理生化指标
    4.7 讨论
        4.7.1 栽培草地—绵羊放牧系统的放牧行为特征
        4.7.2 栽培草地—绵羊放牧系统的瘤胃发酵参数与微生物
        4.7.3 栽培草地—绵羊放牧系统的血清生理生化指标
    4.8 小结
第五章 基于栽培草地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评价
    5.1 基于栽培草地农业生态系统的食物当量计算
        5.1.1 植物生产的食物当量
        5.1.2 栽培草地的食物生产能力
    5.2 基于栽培草地农业生态系统的多尺度与关键因子牧草评价(MSDF)
        5.2.1 牧草品质/饲料价值评价
        5.2.2 社会经济评价
        5.2.3 生态评价
    5.3 讨论
        5.3.1 牧草食物当量的影响因素
        5.3.2 牧草的多尺度评价
    5.4 小结
第六章 栽培草地—绵羊放牧系统的碳平衡分析
    6.1 栽培草地—绵羊放牧系统中的羊粪与枯落物分解特征
    6.2 栽培草地—绵羊放牧系统的碳平衡分析
        6.2.1 基于4 个生产层的碳平衡计算
        6.2.2 栽培草地—绵羊放牧系统3 个界面的碳平衡分析
        6.2.3 栽培草地—绵羊放牧系统碳平衡分析的输入/输出法
    6.3 讨论
        6.3.1 放牧对碳平衡的影响
        6.3.2 影响碳平衡分析的其他因素
    6.4 小结
第七章 主要结论
    7.1 研究结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草原露天煤矿排土场植被恢复适宜植物种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矿区植被恢复研究现状
    1.4 植物演替研究概况
    1.5 植被恢复植物物种选择研究进展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地选取
    2.3 试验区恢复措施研究内容
    2.4 数据分析
        2.4.1 植物群落优势度分析
        2.4.2 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分析
        2.4.3 植物群落生态位分析
        2.4.4 植物演替度分析
        2.4.5 植物关联性分析
    2.5 数据处理软件
3 结果与分析
    3.1 排土场群落植物演替度分析
    3.2 排土场植物群落盖度分析
    3.3 排土场植物群落多样性分析
    3.4 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分析
    3.5 排土场植物群落优势度分析
        3.5.1 排土场人工种植植物种优势度分析
        3.5.2 排土场侵入植物种优势度分析
    3.6 排土场植物群落生态位分析
        3.6.1 不同坡向植物种生态位宽度分析
        3.6.2 不同处理措施植物生态位宽度分析
    3.7 植物群落生态位重叠分析
        3.7.1 不同坡向生态位重叠分析
        3.7.2 不同处理措施生态位重叠分析
    3.8 排土场植物群落关联性分析
        3.8.1 排土场植物总体关联性分析
        3.8.2 排土场植物种间关联性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3)多次刈割对青藏高原栽培草地生产力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栽培草地概述
        1.1.2 多次刈割对生产力的影响
        1.1.3 多次刈割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1.2 科学问题
    1.3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方法
    2.3 指标测定
    2.4 统计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多次刈割对青藏高原栽培草地生产力的影响
        3.1.1 产草量
        3.1.2 牧草营养品质
    3.2 多次刈割对青藏高原栽培草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3.2.1 草地土壤CO_2排放日动态
        3.2.2 草地土壤CO_2累计排放量
        3.2.3 草地土壤CO_2通量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3.3 多次刈割对青藏高原栽培草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3.3.1 土壤速效磷
        3.3.2 土壤硝态氮
    3.4 产草量、营养成分之间的相关性
        3.4.1 一年生牧草产草量、营养成分之间的相关性
        3.4.2 多年生牧草产草量、营养成分之间的相关性
第四章 讨论
    4.1 多次刈割对青藏高原栽培草地生产力的影响
        4.1.1 产草量
        4.1.2 营养品质
    4.2 多次刈割对青藏高原栽培草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经济分析与优化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综述
        1.2.1 人工草地放牧利用研究
        1.2.2 草畜系统生态经济效益研究
        1.2.3 草畜系统管理仿真模拟研究
        1.2.4 草畜系统生产优化研究
        1.2.5 文献评述
    1.3 研究目标与意义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拟解决关键问题
        1.4.1 研究内容
        1.4.2 拟解决关键问题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技术路线
    1.6 理论基础
        1.6.1 生态经济理论
        1.6.2 系统理论
        1.6.3 外部性理论
    1.7 研究创新
第二章 我国人工草地发展现状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人工草地
        2.1.2 放牧型人工草地
        2.1.3 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
    2.2 人工草地发展措施
        2.2.1 重大工程项目
        2.2.2 主要政策措施
        2.2.3 主要法规
    2.3 人工草地发展成效
        2.3.1 人工草地的分布、规模及生产力
        2.3.2 放牧型人工草地的分布、规模及生产力
        2.3.3 典型放牧型人工草地的模式特征
    2.4 放牧型人工草地面临的问题
        2.4.1 监管体系缺失导致草地可持续利用水平不高
        2.4.2 效益认知不足抑制政府和农牧民推广积极性
        2.4.3 “政策-模式-草地”关系失调抑制效益水平提升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效益分析
    3.1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3.1.1 数据来源与说明
        3.1.2 研究方法
    3.2 放牧型人工草地成本收益分析
        3.2.1 典型草地成本构成分析
        3.2.2 典型草地收益构成分析
    3.3 草牧业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3.4 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综合效益分析
        3.4.1 经济效益分析
        3.4.2 社会效益分析
        3.4.3 生态效益分析
        3.4.4 综合效益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仿真模拟
    4.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4.1.1 调研区概况
        4.1.2 数据来源
        4.1.3 模型框架
    4.2 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仿真模型构建
        4.2.1 模型说明
        4.2.2 草地产草量-家畜体重模块
        4.2.3 家畜生产管理模块
        4.2.4 牧户经营收入模块
    4.3 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仿真模拟结果
        4.3.1 基准情景
        4.3.2 未建植放牧型人工草地情景
        4.3.3 模型有效性检验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优化路径
    5.1 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情景设置
    5.2 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政策管理优化
        5.2.1 开放禁牧政策情景
        5.2.2 牧民合作经济组织情景
        5.2.3 组合政策管理情景
    5.3 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生产决策优化
        5.3.1 饲草季节性平衡
        5.3.2 畜种结构调整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结论
    6.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A 人工草地放牧利用牧户调查问卷
附录B 仿真模型程序
致谢
作者简历

(5)淮河生态经济带人工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英文缩略词)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1.1 淮河生态经济带的提出和发展规划
        1.1.2 草地农业发展对淮河生态经济带的意义
        1.1.3 淮河生态经济带草业发展状况
    1.2 南方草地农业系统的建立与人工草地利用模式的形成
        1.2.1 牧草的引种应用和适应性评价
        1.2.2 淮河流域牧草的引种与品种比较适应性评价
        1.2.3 国外草地农业的利用模式对淮河经济带草业发展的借鉴作用
        1.2.4 草地生态农业模式的技术应用
    1.3 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进展
    1.4 草地生态服务价值评估方法
        1.4.1 当量因子法
        1.4.2 功能价值法
        1.4.3 遥感技术
        1.4.4 草地生态服务价值研究的问题
    1.5 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生态服务价值的研究意义
第2章 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农业发展战略分析
    2.1 研究方法
        2.1.1 AHP分析法步骤
        2.1.2 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农业战略分析矩阵构建
        2.1.3 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农业战略分析层次构建
        2.1.4 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农业战略分析因素评价
        2.1.5 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农业战略层次分析
        2.1.6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农业发展AHP分析
        2.2.2 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统层重要性分析
        2.2.3 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生态服务价值指标层重要性分析
        2.2.4 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资源生态服务价值总层次排序
    2.3 讨论
        2.3.1 利益相关者对于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农业发展模式的认知
        2.3.2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于草地农业发展的影响
        2.3.3 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农业的发展模式
        2.3.4 淮河生态经济带草业发展领域的扩展
    2.4 结论
第3章 淮河生态经济带牧草适应性的评价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地概况
        3.1.2 试验材料与设计
        3.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3.1.3.1 牧草生产性能
        3.1.3.2 牧草品质
        3.1.3.3 土壤肥力测定
        3.1.3.4 淮河生态经济带牧草适应性的综合评价
        3.1.5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淮河生态经济带燕麦生产性能的适应性评价
        3.2.2 淮河生态经济带燕麦牧草品质比较
        3.2.3 燕麦种植对于淮河生态经济带土壤肥力的影响
        3.2.4 淮河生态经济带箭筈豌豆、毛苕子、金花菜的生产性能比较
        3.2.5 淮河生态经济带箭筈豌豆、毛苕子金花菜牧草品质比较
        3.2.6 淮河生态经济带箭筈豌豆、毛苕子、金花菜对土壤肥力影响
        3.2.7 淮河生态经济带牧草适应性的综合评价
    3.3 讨论
        3.3.1 燕麦在淮河生态经济带生产效益与生态效益评价
        3.3.2 豆科牧草在淮河生态经济带生产效益与生态效益表现
        3.3.3 豆科牧草对淮河流域土壤肥力的影响
    3.4 结论
第4章 淮河生态经济带不同牧草生产模式的建立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地概况
        4.1.2 试验材料与设计
        4.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4.1.4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淮河生态经济带金花菜与燕麦生产模式对牧草生长的影响
        4.2.2 淮河生态经济带燕麦与箭筈豌豆间作对牧草生长的影响
        4.2.3 淮河生态经济带不同牧草生产模式对牧草产量的影响
        4.2.4 淮河生态经济带不同间作模式对燕麦牧草品质的影响
        4.2.5 淮河生态经济带间作对金花菜与箭筈豌豆牧草品质的影响
        4.2.6 淮河生态经济带不同间作模式对于土壤肥力的影响
        4.2.7 “燕麦-金花菜”间作与“燕麦-箭筈豌豆”间作的综合评价
    4.3 讨论
        4.3.1 间作对金花菜、箭筈豌豆与燕麦生长发育的影响
        4.3.2 不同间作比例对牧草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4.3.3 牧草间作对于土壤肥力的影响
    4.4 结论
第5章 淮河生态经济带不同牧草生产模式对牧草生产性能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地概况
        5.1.2 试验材料与设计
        5.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燕麦-箭筈豌豆”牧草生产模式对于牧草产量的效应影响
        5.2.2 箭筈豌豆与燕麦间作与混播对于牧草品质的影响
        5.2.3 箭筈豌豆与燕麦间作混播对于土壤肥力的影响
        5.2.4 “燕麦-箭筈豌豆”间作与混播的综合评价
    5.3 讨论
        5.3.1 不同因素对牧草混播、间作模式中牧草产量的影响
        5.3.2 不同牧草种植模式对牧草品质的影响
        5.3.3 不同牧草种植模式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5.4 结论
第6章 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6.1 材料与方法
        6.1.1 研究区域
        6.1.2 数据来源
        6.1.3 淮河生态经济带天然草地生态服务价值计算
        6.1.4 淮河生态经济带人工草地生态服务价值计算
    6.2 结果与分析
        6.2.1 淮河生态经济带天然草地生态服务价值估算
        6.2.2 淮河生态经济带人工草地间接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估算
        6.2.3 淮河生态经济带人工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估算
    6.3 讨论
        6.3.1 淮河生态经济带天然草地生态服务价值变化趋势
        6.3.2 淮河生态经济带天然草地生态服务价值意义
        6.3.3 人工牧草生产对淮河生态经济带的生态与生产意义
        6.3.4 合理的淮河生态经济带人工草地生产模式
    6.4 结论
第7章 淮河生态经济带牧草生产经济效益分析与比较
    7.1 材料与方法
        7.1.1 试验地概况
        7.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7.1.3 分析模型及方法
        7.1.4 数据分析
    7.2 结果与分析
        7.2.1 淮河生态经济带牧草生产与小麦生产的成本和收益比较
        7.2.2 淮河生态经济带牧草种植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分析
    7.3 讨论
        7.3.1 淮河生态经济带牧草生产的优势
        7.3.2 影响淮河生态经济带牧草生产成本的因素
        7.3.3 淮河生态经济带牧草生产前景
    7.4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陇东旱塬区一年生饲草作物产量与水氮利用效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黄土高原农业系统
        1.2.2 草地农业系统
        1.2.3 饲草的生产现状
        1.2.4 种植模式对一年生饲草作物的影响
        1.2.5 水分和氮素对一年生饲草作物的影响
        1.2.6 还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设计与材料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作物品种及田间管理
    2.4 测定项目
        2.4.1 株高和叶面积指数
        2.4.2 干物质产量
        2.4.3 植株氮含量
        2.4.4 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
        2.4.5 土壤体积含水量
    2.5 指标计算
        2.5.1 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2.5.2 粗蛋白水分利用效率的计算
        2.5.3 硝态氮积累量的计算
        2.5.4 氮肥偏生产力的计算
        2.5.5 氮肥利用率的计算
        2.5.6 地上部分吸氮量的计算
        2.5.7 氮素利用效率的计算
    2.6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第三章 饲草作物的生产力
    3.1 作物生长季气象条件
    3.2 饲草作物的株高动态
    3.3 饲草作物的叶面积指数动态
    3.4 饲草作物干物质动态
    3.5 饲草作物地上干物质分配
    3.6 饲草作物的含氮量
    3.7 饲草作物的粗蛋白产量
    3.8 小结
第四章 土壤含水量及水分利用效率
    4.1 土壤含水量
    4.2 土壤贮水量
    4.3 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4.4 小结
第五章 饲草作物的氮素利用效率
    5.1 土壤铵态氮与硝态氮含量
    5.2 硝态氮积累量
    5.3 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生产效率
    5.4 作物吸氮量和氮素利用效率
    5.5 小结
第六章 讨论
    6.1 饲草作物的株高与叶面积指数
    6.2 饲草作物的干物质产量和粗蛋白产量
    6.3 土壤含水量及其水分利用效率
    6.4 饲草作物的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生产效率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家庭牧场草地家畜生产优化管理模型研制与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草原管理研究进展
        1.2.2 家庭牧场生产优化管理研究进展
        1.2.3 家庭牧场模型模拟研究进展
    1.3 科学问题及研究内容
        1.3.1 科学问题
        1.3.2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草甸草原研究区概况
        2.1.1 草甸草原研究区地理位置
        2.1.2 草甸草原研究区气候特征
        2.1.3 草甸草原研究区植被特征
        2.1.4 草甸草原研究区社会经济概况
    2.2 典型草原研究区概况
        2.2.1 典型草原研究区地理位置
        2.2.2 典型草原研究区气候特征
        2.2.3 典型草原研究区植被特征
        2.2.4 典型草原研究区社会经济概况
    2.3 荒漠草原研究区概况
        2.3.1 荒漠草原研究区地理位置
        2.3.2 荒漠草原研究区气候特征
        2.3.3 荒漠草原研究区植被特征
        2.3.4 荒漠草原研究区社会经济概况
3 实验设计及测定方法
    3.1 实验设计
    3.2 试验内容及步骤
    3.3 实验方法
        3.3.1 牧户调研及模型参数的确定
        3.3.2 牧户对比试验
        3.3.3 基础数据收集
    3.4 模型原理与方法
        3.4.1 模型基本原理
        3.4.2 家畜生产优化管理建模方法
        3.4.3 家畜生产优化管理模型建立流程图
    3.5 数据处理及分析
4 家庭牧场生产经营参数的表达
    4.1 家庭牧场参数
        4.1.1 天然草地参数
        4.1.2 人工草地参数
        4.1.3 气候特征参数
        4.1.4 其他参数
    4.2 市场经营参数
        4.2.1 经营性收入参数
        4.2.2 经营性支出参数
    4.3 家庭牧场家畜生产参数
        4.3.1 不同载畜率放牧家畜基础数据
        4.3.2 放牧家畜生产节律
5 家畜生产优化管理模型建立
    5.1 不同载畜率模拟放牧草畜代谢能平衡子模型
        5.1.1 不同载畜率模拟放牧家畜代谢需求
        5.1.2 不同载畜率水平模拟放牧家畜代谢供给
        5.1.3 不同载畜率模拟放牧家畜代谢能平衡子模型
    5.2 不同载畜率水平家庭牧场经济分析子模型
        5.2.1 不同载畜率水平家庭牧场生产经营收入
        5.2.2 不同载畜率水平家庭牧场生产经营支出
        5.2.3 不同载畜率水平家庭牧场经济分析子模型
    5.3 不同载畜率水平家庭牧场草畜平衡子模型
        5.3.1 不同草场不同种类牧草逐月干物质产量
        5.3.2 不同载畜率畜群采食干物质逐月需求量
        5.3.3 不同载畜率放牧家畜天然草地逐月采食量
        5.3.4 不同载畜率放牧家畜粗饲料逐月补饲量
        5.3.5 不同载畜率不同草地逐月干物质逐月现存量
        5.3.6 不同载畜率不同草地不同种类牧草逐月干物质可利用量
        5.3.7 草地生态平衡子模型建立
    5.4 家庭牧场优化生产管理模型的建立
        5.4.1 目标函数
        5.4.2 决策变量
        5.4.3 约束条件
        5.4.4 初始条件
    5.5 家庭牧场生产最优经营方式求解
        5.5.1 最优解算法流程图
        5.5.2 家庭牧场生产最优经营方式模型求解步骤
    5.6 模型的改进
        5.6.1 原有模型的缺陷
        5.6.2 现有模型的改进
6 家畜优化生产管理模型开发及模拟结果
    6.1 开发平台
        6.1.1 开发平台
        6.1.2 运行环境
    6.2 模型使用概述
    6.3 模型运行结果
        6.3.1 不同载畜率水平模拟放牧实验结果列表
        6.3.2 不同载畜率水平模拟放牧实验结果图示
        6.3.3 不同载畜率水平模拟放牧实验结果报表
7 家畜生产优化管理模型结果验证
    7.1 不同类型草原家畜生产优化管理验证
        7.1.1 不同类型草原家畜载畜率优化管理验证
        7.1.2 不同类型草原家畜生产日历优化管理验证
        7.1.3 不同类型草原家畜补饲优化管理验证
    7.2 不同类型草原放牧草地优化管理验证
        7.2.1 草甸草原放牧草地优化管理验证
        7.2.2 典型草原放牧草地优化管理验证
        7.2.3 荒漠草原放牧草地优化管理验证
    7.3 不同类型草原家庭牧场经济收入验证
        7.3.1 草甸草原家庭牧场经济收入验证
        7.3.2 典型草原家庭牧场经济收入验证
        7.3.3 荒漠草原家庭牧场经济收入验证
8 讨论
    8.1 模型设计
    8.2 模型算法
    8.3 模型功能
    8.4 模型创新点
    8.5 模型评价与验证
        8.5.1 模型评价与验证的原则和方法
        8.5.2 模型的应用与验证
    8.6 模型的不足及后续优化
9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8)甘肃省甘草病害及其对品质和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写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甘草的概述
        2.1.1 甘草的命名和分类
        2.1.2 甘草的形态特征和分布
        2.1.3 甘草的生态学特性
        2.1.4 甘草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
        2.1.5 甘草的用途
        2.1.6 甘草的栽培
    2.2 甘草真菌病害的研究进展
        2.2.1 甘草真菌病害的研究历史
        2.2.2 甘草真菌病害及其病原种类
        2.2.3 其它潜在微生物
        2.2.4 甘草病害的发生与发展规律
        2.2.5 甘草属病害防治
第三章 甘草病害调查和病原鉴定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调查地点
        3.2.2 病害调查和采样
        3.2.3 病原菌的分离纯化
        3.2.4 病原菌的鉴定
        3.2.5 致病性测定
        3.2.6 其它病害
    3.3 结果
        3.3.1 甘草病害种类
        3.3.2 甘草主要病害和病原
        3.3.3 其它菌株对甘草影响
    3.4 讨论
第四章 甘草主要病害发生规律
    4.1 前言
    4.2 材料和方法
        4.2.1 病害及定点调查点的选择
        4.2.2 气象数据收集
        4.2.3 病害调查
        4.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4.3 结果
        4.3.1 甘草锈病的发生规律
        4.3.2 甘草黑斑病的发生规律
        4.3.3 甘草根腐病的发生规律
        4.3.4 甘草外亚隔孢壳叶斑病的发生规律
        4.3.5 甘草主要病害发生和环境因素的相关性
    4.4 讨论
第五章 主要病害对甘草产量、品质的影响
    5.1 前言
    5.2 材料和方法
        5.2.1 样地及采集病株
        5.2.2 株高和生物量的测定
        5.2.3 常规营养成分的测定
        5.2.4 无机元素的测定
        5.2.5 甘草酸和甘草苷的测定
        5.2.6 氨基酸的测定
        5.2.7 数据分析
    5.3 结果
        5.3.1 病害对甘草株高、根长及生物量的影响
        5.3.2 病害对甘草常规营养成分的影响
        5.3.3 病害对甘草无机元素含量的影响
        5.3.4 病害对甘草酸和甘草苷的影响
        5.3.5 不同病害甘草产量和品质的变化率
        5.3.6 病害对甘草氨基酸的影响
    5.4 讨论
第六章 杀菌剂防治甘草病害的初步研究
    6.1 前言
    6.2 材料和方法
        6.2.1 室内杀菌剂筛选
        6.2.1.1 供试菌株
        6.2.1.2 供试杀菌剂
        6.2.1.3 杀菌剂及培养基的配制
        6.2.1.4 测量方法
        6.2.2 田间杀菌剂药效试验
        6.2.3 数据分析
    6.3 结果
        6.3.1 室内杀菌剂筛选
        6.3.2 田间杀菌剂筛选
    6.4 讨论
第七章 结论与创新
    7.1 主要结论与讨论
    7.2 创新点
    7.3 后续工作
附录
参考文献
资助项目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获得奖励
致谢

(9)准噶尔盆地南部城乡离瓣花类杂草植物区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准噶尔盆地南部城乡地理概况及简介
    1.2 杂草简介
    1.3 杂草的研究现状
    1.4 准噶尔盆地南部城乡离瓣花类杂草研究现状
第二章 准噶尔盆地南部城乡离瓣花类杂草调查研究
    2.1 研究材料及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准噶尔盆地南部城乡离瓣花类杂草名录
        2.2.2 准噶尔盆地南部城乡离瓣花类杂草分种概述
第三章 准噶尔盆地南部城乡离瓣花类杂草区系与多样性研究
    3.1 准噶尔盆地南部城乡离瓣花类杂草科属组成特点
        3.1.1 科的组成特点
        3.1.2 属的组成特点
    3.2 准噶尔盆地南部城乡离瓣花类杂草生活型特点
    3.3 准噶尔盆地南部城乡离瓣花类杂草生态型特点
    3.4 准噶尔盆地南部城乡离瓣花类杂草区系与地理成分特点
第四章 准噶尔盆地南部城乡离瓣花类杂草主要类型与危害评价
    4.1 准噶尔盆地南部城乡离瓣花类杂草主要类型
    4.2 准噶尔盆地南部城乡离瓣花类杂草危害评价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与讨论
        5.1.1 结论
        5.1.2 讨论
    5.2 展望
        (1)借助多种手段解决杂草形态学鉴定难题
        (2)重视新疆外来杂草的发现和报道
        (3)加强对杂草的认识和防控宣传力度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准噶尔盆地南部城乡离瓣花类杂草新疆新记录种彩色图集
附录二 准噶尔盆地南部城乡常见离瓣花类杂草彩色图集
作者简介
附件

(10)基于Maxent模型在全球变暖条件下菟丝子属全寄生植物及其寄主的潜在分布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菟丝子属植物研究进展
        1.1.1 菟丝子属植物简介
        1.1.2 菟丝子属植物分布
        1.1.3 菟丝子属植物研究现状
        1.1.4 菟丝子属植物的危害
        1.1.5 菟丝子属植物对入侵植物的防控
    1.2 生态位模型研究进展
        1.2.1 生态位模型预测分布相关研究进展
        1.2.2 Maxent模型的研究进展
    1.3 寄生植物生态位模型预测分布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的与主要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主要内容
        1.4.3 研究技术路线
2 菟丝子属主要物种及寄主环境变量的筛选
    2.1 研究区域
    2.2 研究数据与方法
        2.2.1 主要物种
        2.2.2 物种数据来源
        2.2.3 环境数据的收集及处理
        2.2.4 环境数据筛选方法
    2.3 研究结果
        2.3.1 菟丝子属主要物种的主要环境变量
        2.3.2 菟丝子属寄主的主要环境变量
    2.4 结论
3 模型性能及变量贡献
    3.1 研究方法
        3.1.1 Maxent模型运算
        3.1.2 模型设置
        3.1.3 模型评价指标
    3.2 研究结果
        3.2.1 模型性能
        3.2.2 变量的贡献
    3.3 讨论
    3.4 结论
4 菟丝子属主要物种及寄主地理分布预测
    4.1 研究方法
        4.1.1 物种的全球分布点
        4.1.2 潜在分布区等级分类
    4.2 研究结果
        4.2.1 菟丝子属主要物种及寄主全球分布
        4.2.2 菟丝子属及寄主主要物种在末次冰盛期、全新世中期及1960-1990时期的潜在分布区预测
        4.2.3 菟丝子属及寄主主要物种全球变暖情景下的适宜性生境分布
    4.3 讨论
    4.4 结论
5 全球气候变暖情境下菟丝子主要物种及寄主的适生区重叠预测
    5.1 研究方法
        5.1.1 Arc GIS的适生区叠合分析
    5.2 研究结果
        5.2.1 RCP2.6情境下菟丝子主要物种与寄主的适生区重叠预测
        5.2.2 RCP4.5情境下菟丝子主要物种与寄主的适生区重叠预测
        5.2.3 RCP6.0情境下菟丝子主要物种与寄主的适生区重叠预测
        5.2.4 RCP8.5情境下菟丝子主要物种与寄主的适生区重叠预测
    5.3 讨论
    5.4 结论
6 结论
    6.1 本研究主要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澳大利亚一年生苜蓿(论文参考文献)

  • [1]河西绿洲栽培草地-绵羊放牧系统的生产力及其评价[D]. 娄珊宁. 兰州大学, 2021(09)
  • [2]草原露天煤矿排土场植被恢复适宜植物种筛选[D]. 邵田田.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2)
  • [3]多次刈割对青藏高原栽培草地生产力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D]. 侯帅君. 兰州大学, 2021(09)
  • [4]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经济分析与优化路径研究[D]. 彩黎干.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
  • [5]淮河生态经济带人工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D]. 江舟. 扬州大学, 2021
  • [6]陇东旱塬区一年生饲草作物产量与水氮利用效率的研究[D]. 甄玉鑫. 兰州大学, 2021
  • [7]家庭牧场草地家畜生产优化管理模型研制与验证[D]. 乔江.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6)
  • [8]甘肃省甘草病害及其对品质和产量的影响[D]. 吕卉. 兰州大学, 2020
  • [9]准噶尔盆地南部城乡离瓣花类杂草植物区系研究[D]. 马占仓. 石河子大学, 2020
  • [10]基于Maxent模型在全球变暖条件下菟丝子属全寄生植物及其寄主的潜在分布预测[D]. 任子春.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标签:;  ;  

澳大利亚一年生紫花苜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