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向动力学论文-谢琨

转向动力学论文-谢琨

导读:本文包含了转向动力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地铁,动车,转向架构架,有限元分析软件

转向动力学论文文献综述

谢琨[1](2019)在《上海8号线动车转向架构架瞬态动力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上海地铁8号线(杨浦线)C型动车转向架构架为例,运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在静强度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对转向架的构架结构进行瞬态动力学分析,找出构架结构中的薄弱环节,为国内的转向架的设计生产提供经验及数据。(本文来源于《机械研究与应用》期刊2019年05期)

牛晋云[2](2019)在《复杂工况下掘进机转向动力学的仿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Bekker沉降理论为基础,对掘进机在不同倾角工况下履带的动力学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地面倾角越大,掘进机在转向过程中履带上所承受的张力越大,越容易发生断裂事故,且掘进机在转向过程中的稳定性越差。(本文来源于《机械管理开发》期刊2019年09期)

陆海英,王文华,任利惠,冷涵[3](2019)在《基于耦合转向架的跨坐式单轨列车及其动力学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实现跨坐式单轨列车既有低地板车辆结构优势,同时又能提高曲线通过性能,本文基于跨坐式单轨车辆耦合转向架,在相邻车体下部采用耦合转向架,端部车辆采用带有摇枕的单轴转向架,提出了跨坐式单轨列车总体方案。仿真分析表明:新型跨坐式单轨列车的端部转向架和两车之间的耦合转向架在圆曲线上基本能够处于径向位置,消除了走行轮的侧偏力和回正力矩,同时减小了导向轮的径向力。(本文来源于《机车电传动》期刊2019年05期)

邵亚堂,黄运华,许红江,张隶新[4](2019)在《动车组变轨距转向架方案设计及其动力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简要概述了国外变轨距转向架的发展现状,设计出一种基于标准动车组的变轨距转向架结构方案,对锁紧机构和转向架各部件进行了分析和说明,并对1 435mm和1 520mm两种轨距情况下车辆的运行平稳性和曲线通过性能进行了仿真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变轨距转向架车辆在两种轨距线路的直线运行平稳性和曲线通过安全性能指标均满足相关技术标准,所设计的变轨距转向架方案具有较强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铁道机车车辆》期刊2019年04期)

罗志骁[5](2019)在《ZMC080型转向架动力学分析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据动力学分析理论,结合仿真试验分析方法,模拟了ZMC080型转向架在使用过程中的边界条件,仿真计算了蛇行临界速度、平稳性、脱轨系数和轮重减载率。基于仿真分析的基础上,在实际线路上对ZMC080型转向架的动力学性能进行测试,验证了脱轨系数、轮重减载率、轮轴横向力、横向加速度、平稳性等指标均满足标准及设计要求。(本文来源于《电力机车与城轨车辆》期刊2019年04期)

张明康,李晓峰,程贤栋[6](2019)在《低地板独立车轮转向架设计及动力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并分析了独立旋转车轮转向架在车辆动力学性能上的优势,设计一种基于轮毂电机驱动的独立车轮转向架,并利用SIMPACK多体动力学仿真软件对该转向架的曲线通过性及运行稳定性进行分析。(本文来源于《机械设计》期刊2019年07期)

周橙,池茂儒,梁树林,王湘涛,周飞[7](2019)在《城市轻轨车辆带摇枕转向架的结构方案设计和动力学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轨道交通应用范围越来越广,除市内运行要求外,目前还出现了市郊运行(运行速度达到120 km/h)需求。为解决目前城市轻轨列车的跨线提速运营能力不足问题,提出一种跨线提速带摇枕轻轨转向架结构方案,并对其动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该方案主要在车体与构架之间增加了摇枕结构,以实现车体构架摇头运动约束解耦与回转阻尼的非线性。在对转向架结构分析的基础上,对于无摇枕转向架与带摇枕转向架构架、摇枕与车体进行受力分析,并建立5模块低地板轻轨列车动力学模型,分析两种转向架新轮、磨耗轮状态下的稳定性、平稳性、安全性(包括R350大半径曲线与R50小半径曲线)与回转阻力系数。结果表明:由于转向架摇枕带来的回转阻力的非线性特性,带摇枕转向架的稳定性、平稳性与大、小半径下曲线通过安全性均优于无摇枕转向架。该转向架既可胜任市郊高速运行的要求(保证120 km/h运行),又能胜任市内小半径曲线安全通行的要求(安全通过R50),为跨线提速运营提供了保障。(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14期)

史炎[8](2019)在《统一转向架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统一转向架是一项原创设计,集牵引和制动于一身,充分利用动力分散的优势首次从理论上实现了车钩不受力,同时解决了动车与拖车制式不同带来的设计制造、使用的一系列问题。动力学研究表明,统一转向架列车编组的车钩力只受线路不平顺的影响,明显改善了车钩的工作条件。统一转向架的动力学性能介于动车与拖车之间。(本文来源于《铁道机车车辆》期刊2019年03期)

苏禹帆,杨伟,颜宇,李垚[9](2019)在《基于FSAE车辆动力学的转向系统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保证FSAE方程式赛车的操纵稳定性,文章综合车辆动力学建模仿真,设计出一套符合赛事并且性能优良的转向系统。仿真结果表明:设计得到的转向系统消除了绝大部分轮跳转向,转向梯形的优化也达到较好的效果,有效提高整车操控性能。(本文来源于《江苏科技信息》期刊2019年16期)

张博文[10](2019)在《轮壤接触动力学模型修正与六轮驱动转向火星车建模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月球探测取得的巨大成就,提高了人类对地球以外星球的认识水平,同时在世界上又掀起了利用轮式机器人(星球车)对火星进行探测的热潮。目前,中国、美国、俄罗斯与欧空局均公布了2020火星探测计划,这就要求星球车能够在更加富有挑战性的松软崎岖地形上正常运行。轮壤接触动力学模型的研究对星球车设计、导航控制系统设计、性能评价与星球车动力学仿真等具有很大的帮助。目前,在研究过程中主要是应用传统车辆地面力学的研究成果。但星球车的运行环境、结构尺寸、控制方式等与地面车辆有很大差异,同时在地球上很难完全模拟其他星球环境进行星球车移动性能实验。因此对星球车轮壤接触动力学模型进行研究以及对星球车进行动力学仿真是极其必要的。对传统车辆地面力学模型进行修正是研究星球车地面力学模型的重要手段。通过分析对比Bekker模型、Wong-Reece模型与Janosi模型,选择Bekker模型为修正对象。对比Bekker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确定了模型修正方向,得到了考虑滑转沉陷影响的模型。基于上述成果,对模型进行了叁维扩展,同时为了使模型能够应用于仿真中,进一步对其进行了修正。为了建立准确的火星车动力学模型,采用了多体动力学理论基于ADAMS建立火星车动力学模型的方法。由于在ADAMS不能直接建立特殊机构动力学模型、电机驱动力矩模型以及轮壤接触力,因此提出了特殊机构、电机驱动力矩及轮壤接触力的建模方法,建立了火星车整车动力学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建立火星车运动仿真平台是实现火星车动力学仿真的重要途径。基于火星车动力学模型,提出了火星车运动仿真平台总体设计思路,并建立了仿真平台。该仿真平台基于ADAMS软件建立,主要有动力学生成模块、动力学计算模块、主控程序模块、导航指令模块、后处理模块。经验证,仿真平台能够实现实时仿真,目前已应用于我国火星探测型号任务。结合车辆地面力学的基础知识,给出了一系列的火星车性能评价指标。基于仿真平台,进行了火星车平面地形、坡面地形、转向、蠕动、抬轮等典型工况的仿真分析,结合性能评价指标对各种工况的仿真进行了分析,最终实现自然地形长时间大范围仿真。(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9-06-04)

转向动力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Bekker沉降理论为基础,对掘进机在不同倾角工况下履带的动力学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地面倾角越大,掘进机在转向过程中履带上所承受的张力越大,越容易发生断裂事故,且掘进机在转向过程中的稳定性越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转向动力学论文参考文献

[1].谢琨.上海8号线动车转向架构架瞬态动力学分析[J].机械研究与应用.2019

[2].牛晋云.复杂工况下掘进机转向动力学的仿真分析[J].机械管理开发.2019

[3].陆海英,王文华,任利惠,冷涵.基于耦合转向架的跨坐式单轨列车及其动力学性能[J].机车电传动.2019

[4].邵亚堂,黄运华,许红江,张隶新.动车组变轨距转向架方案设计及其动力学分析[J].铁道机车车辆.2019

[5].罗志骁.ZMC080型转向架动力学分析及应用[J].电力机车与城轨车辆.2019

[6].张明康,李晓峰,程贤栋.低地板独立车轮转向架设计及动力学分析[J].机械设计.2019

[7].周橙,池茂儒,梁树林,王湘涛,周飞.城市轻轨车辆带摇枕转向架的结构方案设计和动力学性能[J].机械工程学报.2019

[8].史炎.统一转向架动力学研究[J].铁道机车车辆.2019

[9].苏禹帆,杨伟,颜宇,李垚.基于FSAE车辆动力学的转向系统设计[J].江苏科技信息.2019

[10].张博文.轮壤接触动力学模型修正与六轮驱动转向火星车建模仿真[D].北京交通大学.2019

标签:;  ;  ;  ;  

转向动力学论文-谢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