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夏之辩论文-刘东升

夷夏之辩论文-刘东升

导读:本文包含了夷夏之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夷夏之辩,夷夏之防,华夷一体,民族融合

夷夏之辩论文文献综述

刘东升[1](2017)在《排斥与凝聚:春秋战国时期夷夏之辩内涵》一文中研究指出夷夏之辩不仅是辨别华夷的观念,更是统治阶层处理族群关系的政治理论。在不同时期,随着民族形势的变化,夷夏之辩强调的标准虽各有不同,但其宗旨都是为捍卫"中国"的政治主导地位和华夏文化的主体地位。夷夏之辩的理想境界并不是严夷夏之防,将华夷固化;而是通过文化输出,"进夷狄于中国",实现华夷一体。夷夏之辩的这种开放性,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源泉,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大融合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期刊2017年05期)

邹明军,张叁夕[2](2012)在《异域文明对话中的“精、气、神”从“夷夏之辩”、“王道理想”再到“协和万邦”的价值取向》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华文明在与异质文明或异域文明长期交往中,逐步形成了自己主流的对话模式。其最为突出的特性是包容性,即在承认对方存在的前提下与对方对话,吸收对方的长处,包容对方,崇尚用和平方式进行文明融合。具体而言,它包括叁个方面:一是基于夷夏之辩的尊王攘夷;二是在王道(本文来源于《祖国》期刊2012年08期)

周建强[3](2009)在《顾欢《夷夏论》及其夷夏之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分裂的时代,也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其时各种思想都得到了自由发展,多元文化格局正在逐步形成。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顾欢创作了《夷夏论》,力图拒斥佛教在文化上对夏的侵蚀。由于《夷夏论》大有退佛教回天竺之意,这关乎其在夏生存与发展的命运,所以顾欢此论一出,立即招致了佛教一方的猛烈反驳。历史上,佛、道之间第一次大规模的论战爆发,史称夷夏之辩。夷夏之辩在中国宗教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上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重点考察顾欢《夷夏论》及其夷夏之辩,全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考察顾欢生平与《夷夏论》创作的历史背景。简要介绍顾欢生平,指出其精通儒、道,又借用佛教的思维方法对“道”做出新的解释;其大部分时光是在刘宋一朝度过的;指出《夷夏论》的创作有其特定的社会政治条件,思想来源和文化背景。第二章:考察和分析《夷夏论》的主要内容。考察《夷夏论》的现存情况,主要依据《南齐书·顾欢传》分析《夷夏论》的主要内容,概括出《夷夏论》的叁个主要论点:道先佛后,夏道夷佛,道优佛劣。第叁章:研究夷夏之辩及其主要论题。简要介绍夷夏之辩的概况;之后研究夷夏之辩中佛道的主要论题:圣典之辩、佛之适夏之辩、佛道同异之辩、佛道优劣之辩。第四章:讨论夷夏之辩的主要论题。在论辩中,由于辩论双方受各自观点、立场、利益所缚,使得主要论题的辩论,有时难免有失公允。因此,在考察夷夏之辩的主要论题之后,本文从第叁者的角度来讨论夷夏之辩的主要论题,分析究竟佛道哪一方的论辩更为合理、更切合实际。第五章:考察夷夏之辩的历史影响。夷夏之辩主要在叁个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一,影响了后世佛道之间的辩论;其二,影响了后世佛道进一步的发展;其叁,影响了中国社会。(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09-04-28)

陈文远[4](2008)在《从《弘明集》中“夷夏之辩”看初传佛教中国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弘明集》是中国佛教历史上第一部护法弘教的文献汇编,是研究初传时期佛教中国化和叁教关系的重要史料。本文主要以《弘明集》为限,研究狭义的“夷夏之辨”对早期佛教中国化的影响。全文共分叁部分。第一部分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夷夏之辨”进行梳理,其主要内容包括“夷夏有别”和“夷夏一家”两个命题,从而形成“用夏变夷”和“夷夏互变”两个方法论原则,就其本质而言是“人禽之辨”。第二部分,阐述《弘明集》中围绕“夷夏之辩”展开的的排佛与护佛之争。第叁部分,剖析“夷夏之辩”对佛教中国化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08-03-25)

李养正[5](1998)在《顾欢《夷夏论》与“夷夏”之辩述论(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论述了顾欢生平及其儒道思想,对《夷夏论》的主要内容作了分析介绍,并描述了佛与儒道"夷夏"论争的来龙去脉。(本文来源于《宗教学研究》期刊1998年04期)

李养正[6](1998)在《顾欢《夷夏论》与“夷夏”之辩述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论述了顾欢生平及其儒道思想,对《夷夏论》的主要内容作了分析介绍,并描述了佛与儒道“夷夏”论争的来龙去脉。(本文来源于《宗教学研究》期刊1998年03期)

许抗生[7](1996)在《南朝佛教论中印文化之同异──析宋齐之际佛道两教的夷夏之辩》一文中研究指出南朝佛教论中印文化之同异──析宋齐之际佛道两教的夷夏之辩许抗生“夷夏之辩”出来已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即有夷夏之论,有所谓“用夷变夏”或“用夏变夷”之说。所谓夏即指华夏族,夷指四夷族(四方夷族),也就是中原地区的华夏民族和四方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所谓...(本文来源于《世界宗教研究》期刊1996年02期)

夷夏之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华文明在与异质文明或异域文明长期交往中,逐步形成了自己主流的对话模式。其最为突出的特性是包容性,即在承认对方存在的前提下与对方对话,吸收对方的长处,包容对方,崇尚用和平方式进行文明融合。具体而言,它包括叁个方面:一是基于夷夏之辩的尊王攘夷;二是在王道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夷夏之辩论文参考文献

[1].刘东升.排斥与凝聚:春秋战国时期夷夏之辩内涵[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7

[2].邹明军,张叁夕.异域文明对话中的“精、气、神”从“夷夏之辩”、“王道理想”再到“协和万邦”的价值取向[J].祖国.2012

[3].周建强.顾欢《夷夏论》及其夷夏之辩研究[D].西南大学.2009

[4].陈文远.从《弘明集》中“夷夏之辩”看初传佛教中国化[D].吉林大学.2008

[5].李养正.顾欢《夷夏论》与“夷夏”之辩述论(下)[J].宗教学研究.1998

[6].李养正.顾欢《夷夏论》与“夷夏”之辩述论[J].宗教学研究.1998

[7].许抗生.南朝佛教论中印文化之同异──析宋齐之际佛道两教的夷夏之辩[J].世界宗教研究.1996

标签:;  ;  ;  ;  

夷夏之辩论文-刘东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