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性说论文-宋焱

心性说论文-宋焱

导读:本文包含了心性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孟子,心性说,领导干部,心理品质

心性说论文文献综述

宋焱[1](2018)在《孟子“心性说”对领导干部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民族后人、细细品味、养德修身、代代传承。孟子"心性说"即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具有一定价值的养分,尽管在其理论具有合理性的基础上也有其偏颇之处和唯心主义成分,但吸取精华,去其糟泊,足以窥知揣之感知对人之心理和德行养成并优化的益处。分析孟子"心性说"中的合理成分,联系领导干部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具有启发性和导向性的价值。(本文来源于《商业故事》期刊2018年04期)

李显峰[2](2017)在《稻盛版本心性说》一文中研究指出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说:"二十一世纪将是中华文化的世纪,能够拯救世界的只有大乘佛法和孔孟之道"。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商业时代。商业时代如何把孔孟之道、大乘佛法运用出来,这是留给现代人的一道题。这时稻盛哲学出现了。稻盛和夫先生说:"我努力学习孔子、孟子、阳明哲学等中国古代典籍,同时钻研佛陀教诲的宗教精华,努力把这些圣贤们的哲学根植自己心中。"稻盛哲学和一般商业理论的差别在于,它是完全基于中华两千五百年的优秀文化和现(本文来源于《人力资源》期刊2017年12期)

张颂华[3](2017)在《李元阳“心性说”与其诗歌创作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明代着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学者李元阳,对云南本土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作者尝试从李元阳的"心性说"切入,与他的人生经历和所处的时代背景相结合,重点探讨其"心性说"与诗歌创作的关系。(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7年11期)

徐璐[4](2015)在《成境为心——藏传佛教心性说与审美心理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藏传佛教萨迦派密教命题"成境为心",不仅是一个佛教命题,也是一个与我国古典美学思想有亲密关系的命题。它源于唯识宗,本质上是一种人心内证的修持过程,旨在强调"境"的生成是由于"心",万物皆存于"心",除"心"之外再无实有外境,人应修一颗明空双运的心以达到生死涅盘的无别之见。探索一条从藏传佛教心性学说到审美心理理论的思想道路,既有其优势,也有其不可避免的缺陷。它反映了一种以主体为本源、夸大了主体作用、完全忽略了客体作用的审美心理。这种审美心理在美学理论研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来源于《绵阳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3期)

姚文永[5](2014)在《伊斯兰教学者马注的心性说述论》一文中研究指出马注的心性说认为,心性及其德性均不是自我产生,而是来自外在的"以妈纳";心、性均具有德性、善恶等特性,均需要修养,甚至可以说心即性,但心不是理,性也不是理;心为性存在的基础,心决定性,心为信仰的起点与根本,性是人之自然质性,心、性是一体化或并存的。这与儒家心性说有较大区别。(本文来源于《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5期)

高建立[6](2012)在《论二程对佛学思想的吸收与融会——以二程心性说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北宋时期是理学的构建形成时期。作为理学创始人的二程(程颢、程颐兄弟),为改变唐末五代儒学式微的状况,以恢复发展儒学,对于儒学的改造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他们一方面极力宣扬儒家纲常伦理思想,揭露和批判佛教对儒学发展的危害,同时又在批判的过程中,暗中汲取佛学中的有利因素,尤其是佛学思想中的佛性论思想,不但大大充实了儒学的人性理论内容,而(本文来源于《二程与宋学——首届宋学暨程颢程颐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2-11-19)

曹富美[7](2012)在《李元阳“心性说”与其诗歌创作》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明朝云南着名的学者、文学家和思想家,李元阳在发展、繁荣云南文化方面作出了卓着的贡献。直至目前,已多有专家、学者对白族文化、文学、哲学等方面进行研究,进而对李元阳作了部分的个案研究。这些研究多集中在对李元阳生平事迹的评介和考证、对其思想的研究以及对其诗文特色及艺术精神的研究,然而对李元阳“心性说”与其诗歌创作的渊源及关系却未及深入、系统地研究。本着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发扬民族文化的原则,本文以中国哲学作为切入点,从李元阳的“心性说”入手,结合其人生经历和所处的时代背景,联系明朝哲学发展状况,从外部环境和主观条件两方面分析李元阳“心性说”形成的条件,在借鉴对李元阳“心性说”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对其山水诗作、朋友唱和答赠及反映社会现实叁类诗歌的分析,着重探究其“心性说”与其诗歌创作的渊源及关系,探析其“心性说”与其诗歌艺术风格形成的关系,从而得出李元阳“心性说”的哲学思想与其诗歌创作在内容上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并与其诗歌艺术风格形成互为表里、相互印证、相互支撑的内在关系的结论。希望本论文的完成能够为丰富李元阳的研究作出有益的尝试。(本文来源于《云南大学》期刊2012-10-01)

杨晴[8](2012)在《苏辙《道德真经注》“心性说”探微》一文中研究指出苏辙《道德真经注》的心性论,在儒家学说基础上糅合道、佛两家的心性观,体现出苏氏蜀学的特征。从微观上对其心性论考察,其"性"又是建构在"道"的基础上,且赋予了比"道"更加宽广的内涵。本文通过分析其"性"之特点以及其"复性去妄"主张,揭示该书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注本,而是一种通过注解形式表达其心性论的着作。(本文来源于《安阳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1期)

刘铭[9](2009)在《儒家“心性”说对《歧路灯》写人艺术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歧路灯》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这与作者对儒家"心性"说的独特理解与创造性的运用是分不开的。《歧路灯》中对谭绍闻堕落与浪子回头的描写,形象而生动地演绎了儒家"心性"说。(本文来源于《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09年03期)

钱同舟[10](2009)在《陆象山心性说脉络及其当代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陆象山心性说沟通哲学之体与伦理之用,凸显道德规范向道德实践转化的主体性,以心性为平台实现了儒学复兴。陆象山心性说以强烈的价值理性精神,试图建构"致广大、极精微"的哲学体系,全面超越汉唐注疏,一改孔子"性与天道"的思想格局,围绕儒家道德教化和实践展开心性关注,将形而上的哲理与形而下的人心紧密结合起来,集心性伦理与心性哲理于一体,完成了世俗化伦理与思辨性哲学的结合,是对佛道心性方面挑战的积极回应,也实现了对儒学的改造,创造了儒学的再次辉煌。(本文来源于《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9年02期)

心性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说:"二十一世纪将是中华文化的世纪,能够拯救世界的只有大乘佛法和孔孟之道"。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商业时代。商业时代如何把孔孟之道、大乘佛法运用出来,这是留给现代人的一道题。这时稻盛哲学出现了。稻盛和夫先生说:"我努力学习孔子、孟子、阳明哲学等中国古代典籍,同时钻研佛陀教诲的宗教精华,努力把这些圣贤们的哲学根植自己心中。"稻盛哲学和一般商业理论的差别在于,它是完全基于中华两千五百年的优秀文化和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心性说论文参考文献

[1].宋焱.孟子“心性说”对领导干部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价值[J].商业故事.2018

[2].李显峰.稻盛版本心性说[J].人力资源.2017

[3].张颂华.李元阳“心性说”与其诗歌创作探讨[J].青年文学家.2017

[4].徐璐.成境为心——藏传佛教心性说与审美心理探索[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

[5].姚文永.伊斯兰教学者马注的心性说述论[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

[6].高建立.论二程对佛学思想的吸收与融会——以二程心性说为中心[C].二程与宋学——首届宋学暨程颢程颐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2

[7].曹富美.李元阳“心性说”与其诗歌创作[D].云南大学.2012

[8].杨晴.苏辙《道德真经注》“心性说”探微[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

[9].刘铭.儒家“心性”说对《歧路灯》写人艺术的影响[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

[10].钱同舟.陆象山心性说脉络及其当代价值[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

标签:;  ;  ;  ;  

心性说论文-宋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