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外动脉硬化论文-杨京东,宋焱

颅内外动脉硬化论文-杨京东,宋焱

导读:本文包含了颅内外动脉硬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脑白质疏松,磁共振成像,缺血性卒中,动脉粥样硬化

颅内外动脉硬化论文文献综述

杨京东,宋焱[1](2019)在《脑白质疏松与缺血性卒中及颅内外动脉硬化关系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脑白质疏松(LA)是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主要发病原因是深部脑实质的穿支动脉异常,与认知功能减退、抑郁、缺血性卒中、大动脉粥样硬化等均具有一定相关性。近年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对其评估由视觉评分发展为定量评估。就LA的影像学评估方法、LA与急性缺血性卒中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关系,以及LA与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关系予以综述。(本文来源于《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任艳艳,安金,李小旋,吕佩源[2](2018)在《颅内外动脉硬化与认知障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就颅内外大小动脉硬化与认知障碍之间的关系进行总结,并论述其发生的可能机制,以增进对认知障碍的进一步认识。一、认知障碍的定义认知障碍是指记忆力、注意力、语言能力、执行功能、计算力、定向力等多功能领域受损,常发生于老年人群,主要包括轻度认知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和痴呆两种类型。对于认知障碍患者,尤其是痴呆患者来说,目前缺少有效的医疗措施来治疗认知障碍的发生发展~([1]),所(本文来源于《脑与神经疾病杂志》期刊2018年10期)

赵莹莹,武珊珊,陈珺,丁永芹,高凤玲[3](2018)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特点及危险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peripheral artery disease,PAD)并发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危险因素以及与临床症状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7年7月PAD患者共155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PAD临床症状根据Fontaine分类分为I期无症状,II期间歇性跛行,III期静息痛,IV期足趾溃疡、坏疽。根据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结果将颅内外动脉狭窄程度分为无狭窄、轻中度狭窄(<70%)和重度狭窄或闭塞(≥70%)。分析颅内/外动脉狭窄在PAD患者中的发生率,PAD合并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以及PAD下肢缺血程度及围手术期卒中发生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关系。结果本研究中合并颅内和/或颅外动脉狭窄的PAD患者共99例(63.9%),其中颅外段动脉狭窄与颅内段动脉狭窄分别为66例(42.6%)和67例(43.2%)。PAD合并颅外段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27例(17.4%),合并颅内段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4例(2.6%)。年龄[比值比(odds ratio,OR)1.041,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004~1.080,P=0.030]和吸烟(OR 2.728,95%CI 1.125~6.619,P=0.026)是PAD合并颅外段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糖尿病(OR 2.196,95%CI 1.079~4.470,P=0.030)是PAD合并颅内段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吸烟(OR 3.57,95%CI 1.078~11.411,P=0.037)是PAD合并颅内/外段动脉重度狭窄的危险因素。与无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相比,PAD合并颅内动脉狭窄患者更容易发生严重下肢缺血症状(Ⅱ期和Ⅲ期)(67.2%vs 50.0%,P=0.032)。与轻中度颅外段动脉狭窄相比,PAD合并颅外段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患者更容易发生围手术期卒中(17.4%vs 1.1%,P=0.006)。结论 PAD合并颅内/外动脉狭窄发病率较高,颅内动脉狭窄患者PAD临床症状更严重,而颅外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则可能导致围手术期卒中发生率升高。(本文来源于《中国卒中杂志》期刊2018年05期)

雷华,江宗泽,杨丽平,李鱼,陈科宇[4](2018)在《脉压指数与颅内外动脉硬化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脉压指数与颅内外动脉硬化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血管病、周围性眩晕、头痛等患者255例。根据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及头颈部CT血管成像检查分为正常组99例,斑块组53例,轻度狭窄组53例(狭窄率<30%),中度狭窄组29例(狭窄率30%~69%),重度狭窄组21例(狭窄率70%~99%),根据不同程度狭窄组又分为颅内狭窄组68例及颅外狭窄组35例。记录患者一般情况及血液学指标,完善动态血压,计算平均脉压指数。结果与正常组比较,轻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和重度狭窄组脉压指数明显升高(0.41±0.08、0.41±0.05 vs 0.38±0.06,P<0.01;0.43±0.05 vs 0.38±0.06,P<0.05)。颅内狭窄组与颅外狭窄组脉压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41±0.06 vs 0.40±0.05,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颅内外动脉硬化与脉压指数、高血压、年龄呈正相关(P<0.01),与性别、糖尿病、TC、TG和LDL-C不相关(P>0.05)。结论脉压指数与颅内外动脉硬化具有相关性。(本文来源于《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期刊2018年05期)

刘洋,郭阳[5](2016)在《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与颅内外动脉硬化狭窄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中国人群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与颅内外动脉硬化狭窄的关系。方法选急性脑梗死266例为实验组,同期入院无脑动脉硬化65例为对照组,比较组间一般临床特征,将P<0.05各变量纳入多元回归分析。据动脉硬化部位、程度及斑块类型将实验组分为不同亚组,比较组间non-HDL-C水平。结果颅内外动脉硬化各组non-HDL-C与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nonHDL-C在校正其它相关危险因素后(OR值=3.8,95%CI:2.21-6.54,P<0.001);不同动脉硬化部位、硬化程度组间non-HDL-C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颈动脉不同斑块类型组间non-HDL-C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non-HDL-C是颅内外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可能成为颅内动脉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non-HDL-C与颅内外动脉硬化部位及程度无相关性;non-HDL-C与颈动脉硬化斑块稳定性有关。(本文来源于《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期刊2016年10期)

孙凌瑜,谭琦,黄灿,李哲,胡宗继[6](2016)在《H型高血压患者颅内、外段动脉硬化相关危险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H型高血压患者颅外动脉硬化及颅内动脉硬化的相关因素,为H型高血压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一级预防、二级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2012年中山大学附属东华医院诊断为H型高血压病合并脑梗死患者173例的临床资料,其中以颅外动脉硬化为主者114例,以颅内动脉硬化为主者59例,二者均存在者24例。研究变量包括性别、既往病史(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房颤、高血压心脏病、烟雾病、偏头痛)、家族史、长期吸烟、长期饮酒、胆固醇、叁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C反应蛋白、血糖、血同型半胱氨酸、血尿酸。结果颅外段动脉硬化患者和颅内段动脉硬化患者的糖尿病、冠心病、家族史、吸烟、酗酒及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血糖、血尿酸、血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颅外段动脉硬化患者和颅内段动脉硬化患者的年龄、高血压心脏病、叁酰甘油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性别(男性)、年龄、高血压心脏损害的出现与颅外段动脉硬化有显着相关性(P<0.05);年龄(≥60岁)、性别(男性)、吸烟均与颅内动脉硬化有显着相关性(P<0.05)。结论对于H型高血压病患者,年龄(≥60岁)、性别(男性)是颅内及颅外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高血压心脏损害的出现及高叁酰甘油血症对H型高血压颅外段动脉硬化的发生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导报》期刊2016年11期)

周华东[7](2015)在《颅内外动脉硬化影像学与临床诊断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影像学的发展对颅内外动脉硬化的观察越来越细致,同时,脑血管介入技术的发展也使脑血管病的防治手段有了显着的提升,对颅内外动脉硬化的认识逐渐加深。目前影像学关于颅内外动脉硬化的描述比较详细,但是临床诊断却过于简单,临床和影像学需要制定统一明确的颅内外动脉硬化的诊断标准。首先,根据部位分为颅内动脉硬化和颅外动脉硬化。颅(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上)》期刊2015-09-18)

王兰静[8](2015)在《建立颅内外动脉硬化临床诊断分类标准》一文中研究指出数据显示,中国脑卒中发病率居世界第一,每年因患脑卒中死亡的人数超过200万,年增长率达8.7%,且已上升为我国居民的第一位死因。全国现存的3/4脑卒中患者患有不同程度的残疾,每年的社会经济负担高达400亿元。因此,研究脑卒中的发病机理,预防和治疗脑卒中已(本文来源于《科技日报》期刊2015-06-11)

王峻峰,郁可,钟婷婷,周华东[9](2015)在《90岁以上高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外动脉硬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90岁以上高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外动脉硬化的分布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连续回顾2009年7月至2014年7月在该院住院诊断为缺血性卒中且已行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检查的患者。年龄大于或等于90岁者设为研究组,年龄小于90岁者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CTA影像形态学特点及差异,分析两组患者既往病史、体质量指数、血压、血糖、尿酸、血脂等危险因素与颅内外动脉硬化发生的关系。结果研究组的颅内外动脉狭窄、斑块发生率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中既往有高血压、冠心病病史者多于对照组(P<0.05),收缩压、舒张压水平也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90岁以上高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颅内外动脉硬化严重程度及发生率均明显增加。(本文来源于《重庆医学》期刊2015年13期)

周华东,杨珩,贾晓军,陈阳,许志强[10](2015)在《老年颅内外动脉硬化危险因素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老年颅内外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对象和方法随机选择65岁以上病人21 15人进行了现状调查,经DSA、CTA诊断颅内外动脉硬化。结果在2115名老年人中,311人(14.70%)存在颅内外动脉硬化,用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年龄(RR=1.02,95%CI=1.12-1.66)、糖尿病(RR=1.02,95%CI=1.12-1.66)、高尿酸血症(RR=1.02,95%CI=1.12-1.66)、高血压病(RR=1.02,95%CI=1.12-1.66)、高脂血症(RR=1.02,95%CI=1.12-1.66)与颅内外动脉硬化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第十五次中国脑血管病大会2015论文汇编》期刊2015-04-10)

颅内外动脉硬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就颅内外大小动脉硬化与认知障碍之间的关系进行总结,并论述其发生的可能机制,以增进对认知障碍的进一步认识。一、认知障碍的定义认知障碍是指记忆力、注意力、语言能力、执行功能、计算力、定向力等多功能领域受损,常发生于老年人群,主要包括轻度认知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和痴呆两种类型。对于认知障碍患者,尤其是痴呆患者来说,目前缺少有效的医疗措施来治疗认知障碍的发生发展~([1]),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颅内外动脉硬化论文参考文献

[1].杨京东,宋焱.脑白质疏松与缺血性卒中及颅内外动脉硬化关系的研究进展[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9

[2].任艳艳,安金,李小旋,吕佩源.颅内外动脉硬化与认知障碍[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18

[3].赵莹莹,武珊珊,陈珺,丁永芹,高凤玲.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特点及危险因素[J].中国卒中杂志.2018

[4].雷华,江宗泽,杨丽平,李鱼,陈科宇.脉压指数与颅内外动脉硬化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8

[5].刘洋,郭阳.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与颅内外动脉硬化狭窄的关系[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6

[6].孙凌瑜,谭琦,黄灿,李哲,胡宗继.H型高血压患者颅内、外段动脉硬化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6

[7].周华东.颅内外动脉硬化影像学与临床诊断研究进展[C].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上).2015

[8].王兰静.建立颅内外动脉硬化临床诊断分类标准[N].科技日报.2015

[9].王峻峰,郁可,钟婷婷,周华东.90岁以上高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外动脉硬化研究[J].重庆医学.2015

[10].周华东,杨珩,贾晓军,陈阳,许志强.老年颅内外动脉硬化危险因素的研究[C].第十五次中国脑血管病大会2015论文汇编.2015

标签:;  ;  ;  ;  

颅内外动脉硬化论文-杨京东,宋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