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焊逆变电源论文-段瑞,罗震

点焊逆变电源论文-段瑞,罗震

导读:本文包含了点焊逆变电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点焊逆变电源,Pspice仿真,IGBT

点焊逆变电源论文文献综述

段瑞,罗震[1](2013)在《点焊逆变电源焊接电流控制方式优化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电阻焊焊接时间控制精度的问题,利用Pspice电路仿真软件对采用IGBT进行可控整流的逆变电源变压器二次侧进行深入研究。建立了变压器二次输出电压和IGBT驱动信号的元件模型,并进行了分析和讨论,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中频逆变点焊电源可以将点焊过程中电流时间的控制精度提高到0.1 ms。本研究的设计和仿真实验对将来中频逆变点焊电源设计和制造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电焊机》期刊2013年07期)

缪明学[2](2013)在《基于STM32中频逆变电源点焊控制系统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逆变电源由于具有许多其他电源所不具备的优点,如:电源的体积小、重量轻,功率因素高,控制精度高等,目前已经成为电阻点焊电源的主要研究发展方向。随着工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设备之间的信息传递问题已经越来越突出,大大的限制了车间的自动化程度。CAN总线的出现,很好的解决了信息孤岛问题。本文将CAN总线引入到点焊控制系统中,解决点焊控制器和上位机之间的数据通信问题,以实现点焊过程的自动化控制及多参数信息检测和处理,最终实现点焊车间网络化生产,对实现逆变点焊机的焊接过程及焊点质量的智能控制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工程实用价值。本文完成了以STM32为核心的外围电路的设计,其中包括IGBT驱动电路、焊接启动电路、焊接电流检测及处理电路、水压启动电路、下位机CAN控制器的通信电路及上位机CAN接口卡PCI-6820的硬件电路。经过对点焊控制系统的分析,设计了基于插值算法的模糊控制器,以实现点焊恒流控制,以MATLAB软件进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控制器具有相应速度快、稳态精度高、超调量小等优点,比传统的模糊控制器具有更好的控制效果。本控制系统软件的设计是采用模块化设计思想,主要分为叁个模块:STM32F103ZET6的在片CAN控制器的初始化及节点报文的接收与发送程序;上位机CAN接口卡PCI-6820适配卡的程序设计及PC机可视化操作界面;焊接电流的检测及数据处理等程序。研究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基于CAN总线的逆变点焊控制系统,已经达到了点焊过程控制的要求。本文的研究成果对于实现点焊过程的智能化、网络化生产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本文来源于《南昌航空大学》期刊2013-06-01)

周玉燕[3](2012)在《基于DSP的点焊逆变电源智能控制系统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逆变式焊接电源具有体积小、重量轻、节能省材、效率高、电气性能好、易于实现智能化控制等诸多优点,成为焊接电源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通过对目前国内外点焊逆变式电源发展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提出了软开关点焊逆变电源主电路拓扑结构和数字化、智能化的控制方法,为点焊逆变电源向着高效率、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当前实际生产应用中点焊逆变电源的主电路多采用硬开关方式,功率开关器件开关应力大,损耗高,从而降低了电源的利用效率,对此,软开关技术大大缓解了这一难题。本文对软开关点焊逆变电源主电路的多种拓扑结构进行了对比分析,选用移相全桥零电压零电流(PS-FB-ZVZCS)软开关主电路,详细介绍了其软开关实现过程,并给出了电路模型和关键元器件的参数设计。选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作为主电路控制核心,在系统的工作过程中,实时采集负载电流值(在硬件电路中转换为电阻两端的电压值),通过控制算法计算,输出相应的移相PWM驱动波形,通过调节对角线上两个功率开关同时导通的时间实现电源的恒电流控制。针对当前手动PID调节的弊端,提出了模糊神经网络PID智能控制方法,模糊神经网络根据其输入量,通过网络计算输出该时刻相匹配的PID参数进行PID控制,同时根据控制指标不断修正连接权值,使下一时刻的系统输出量更接近期望值,如此反复的运行,在线优化控制参数,实现输出量的实时调整,最终根据系统运行状态实现点焊逆变电源的恒电流控制。本文搭建了点焊逆变电源的系统模型,实现了模糊神经网络PID的智能化控制方法。利用实验室条件模拟了逆变电源模型,设计了PWM驱动电路及电路采样板并给出了具体的工作原理分析,利用DSP产生相应的移相PWM波驱动桥式电路,实现了逆变电源的恒电流控制。实验证明,模糊神经网络PID能根据系统运行状态在线优化PID参数,实现电源的恒电流控制,对点焊逆变电源智能化控制技术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来源于《江苏科技大学》期刊2012-12-12)

张勇,方飞,李慧敏,李翔,谢红霞[4](2012)在《点焊逆变电源的恒峰值电流控制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一种点焊逆变电源恒峰值电流控制方法。其中包括信号调理电路完成对中频焊接变压器原边交变电流信号的全量程整流和调理;DSP事件管理器(EV)模块,结合软件编程,可实现点焊逆变电源主电路开关管PWM驱动信号死区时间和移相角的调节;EV模块中的定时器采用连续增/减计数模式,在比较中断中,对经过整流、调理后的电流信号峰值进行准确采样;增量式PID数字控制算法,实时调节PWM驱动信号的移相角,实现电流恒峰值反馈控制。实验结果表明,设计的硬件电路和软件算法可以准确产生带死区的移相PWM信号,实现了点焊逆变电源的恒峰值电流控制,保证了焊接电流的对称性,使焊接电源能够长期稳定工作。(本文来源于《测控技术》期刊2012年03期)

方飞,张勇,谢红霞[5](2011)在《点焊逆变电源的恒峰值电流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为核心设计了点焊逆变电源恒峰值电流控制系统。应用精密整流电路完成中频焊接变压器原边交变电流信号的全量程精确整流和调理;基于DSP事件管理器(EV)模块,结合软件编程,实现点焊逆变电源主电路开关管PWM驱动信号死区时间和移相角的调节;EV模块的定时器采用连续增/减计数模式,在比较中断中,对经过精密整流和调理后的中频焊接变压器原边电流峰值信号进行准确采样;设计带限幅处理的增量式PID数字控制算法,实时调节PWM驱动信号的移相角,实现电流恒峰值的闭环反馈控制。实验结果表明,设计的硬件电路和软件算法可以准确产生带死区的移相PWM信号,实现点焊逆变电源的恒流控制,有效抑制全桥逆变器中焊接变压器的偏磁现象,焊接电源能够长期稳定工作。(本文来源于《第十六次全国焊接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1-10-20)

唱志强[6](2010)在《软开关电阻点焊逆变电源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相对传统点焊电源,逆变点焊电源具有很多优点,成为电阻焊领域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采用软开关技术的逆变点焊电源,可减小开关损耗、电磁干扰及对电路寄生参数的敏感性,并从根本上改善电路的输出特性,提高电路的效率、稳定性和可靠性。论文分析了带辅助网络的ZVS PWM DC/DC全桥变换器以及带阻断电容的ZVZCS PWM DC/DC全桥变换器的工作原理,利用MATLAB软件中的Simulink模块进行仿真研究,主要对超前桥臂和滞后桥臂的软开关过程,功率变压器的工作波形及整流换流过程进行了详细的仿真分析,并重点讨论了滤波电容、逆变器的谐振电感以及负载变化对电路的影响。设计了全桥逆变主电路,包括整流滤波电路、IGBT全桥逆变电路以及基于UCC3895和IR2110的PWM触发电路,研制了以AT89C51为核心的控制电路,包括基于ZLG7290的显示与键盘管理电路、AT24C02的数据存储电路;进行了相关软件设计,包括系统主程序、PWM移相控制信号程序、键盘管理程序、焊接时序程序。通过仿真结果与软开关点焊逆变器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得到了如下主要结论:(1)滤波电容的选取,应使整流电路输出电流呈断续脉冲式,由整流器和滤波电容在电压高峰和低谷之间轮流向负载供电,此时输出电压较为平滑;当滤波电容较小时,整流电路输出电流保持为小幅波动的正值,此时输出电压近似于无电容滤波时的全波整流输出,波动较大;(2)ZVS电路中,变压器漏感越大,滞后臂越容易实现零电压开关,但是大的漏感也使变压器的通态损耗增加,降低了软开关逆变器的效率;(3)ZVZCS电路中,变压器漏感不能太大,否则原边电流从峰值衰减到零的时间增大,滞后臂软开关范围减小,在阻断电容一定且能实现滞后臂零电流开关的条件下,变压器漏感越大,滞后臂IGBT电压尖峰越高。(本文来源于《南昌航空大学》期刊2010-06-01)

敖叁叁[7](2009)在《中频点焊逆变电源的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点焊逆变电源是电阻焊电源的主要研究方向及发展趋势。本文采用了计算机辅助设计手段,利用PSpice电路仿真软件对带缓冲电路的硬开关方式的全桥逆变主电路进行深入研究。建立了逆变电路仿真模型,确定了电路特点和元器件工作参数。采用模块化设计思想,针对每个模块各自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元器件,做了大量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这些模块性能稳定,达到了逆变电源技术性能要求。在点焊变压器的设计上,采用了铁基非晶合金;同时对变压器的各个参数进行详细计算;另外在变压器上增加了冷却和温度检测辅助系统,保证了变压器工作的安全可靠性。本文在控制方面,采用32位高端ARM芯片替代了传统的8位单片机;在显示方面用流行的LCD替代传统LED;在输入方面,用触摸屏替代传统的键盘输入;这样整个控制器系统处理速度更快,系统参数的输入显示更方便快捷,适用于工业生产要求。在软件的实现方面,采用了实时操作系统uC/OS-II,并在该系统之上移植了目前图形界面开发方面的uC/GUI软件,实现LCD的图形界面的显示,使整个系统可视性更强,更人性化。(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09-05-01)

张勇,贺有旭,王瑞,马铁军,谢红霞[8](2008)在《点焊逆变电源与机器人控制系统的通信》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点焊机器人系统通信原理,建立了点焊机器人与点焊逆变电源之间通信的信号约定关系和工作时序,基于数字信号处理器和可编程逻辑器件设计了通信接口电路,给出了仿真结果。(本文来源于《焊接技术》期刊2008年05期)

朱燕丛[9](2008)在《点焊逆变电源控制系统的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点焊在汽车工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国外大批量生产的汽车厂(美、日)将中频点焊机器人和伺服技术点焊机器人应用于轿车车身装焊线。据统计,一辆轿车车身上大约有4000~6000个焊点需要点焊来完成,因此点焊机和多点焊机器人在车身焊接生产线上所占的比例就体现了该生产线的自动化程度。而在汽车制造业主要使用50-75kVA的移动式点焊机,这种点焊机要求机身的体积小、重量轻,因此,整体控制系统小型化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国内的逆变电阻焊机与国外先进技术相比,与国民经济要求相比,还有很大的距离,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小型化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本文针对传统的点焊控制器或电参数检测系统存在的参数检测精度不够高、实时性较差、电路复杂等缺点,提出了合理、简单、可靠的硬件电路及软件设计,实现对焊接电流、焊接方式、焊接时间的精确控制。同时简化了控制系统的电路。本文首先分析了国内外点焊焊接控制系统的研究现状,阐明了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分析了现代逆变焊接电源的结构,确定了焊接电源装置的整体框架。本课题研制了点焊焊接电源装置的中心控制系统部分。此中心控制系统采用单片机控制,分为过程控制部分和人机交互部分。通过软硬件的灵活合理配合,一方面实现单片机控制时序过程,按要求给定焊接电流、焊接延时时间,从而控制合理的焊接功率输出;另一方面,实现面板显示和控制,通过面板调节焊接中的各项参数,界面友好。本课题设计了逆变点焊电源装置中以单片机ADuC812为核心的中心控制电路、单片机外为接口电路、人机交互界面等电路;分析了主程序、设定程序、数据处理程序的设计思想并且对系统的抗干扰措施进行了介绍。控制系统采用模块化编程。文章最后对系统的键盘输入、显示及焊接过程的模拟检测结果进行了调试和分析,实现了合理的点焊焊接方式、时序过程以及人机交互。设计的电阻焊微机控制系统具有结构简单、运算速度快等特点,能够满足逆变电阻点焊电源控制的需要,具有焊接参数设置、参数显示等功能,可实现电阻点焊过程多参数信息检测及处理。对实现逆变电阻焊机的点焊过程及质量的智能化控制有一定的工程实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北京工业大学》期刊2008-04-21)

王瑞,张勇,怀丽,杨思乾[10](2008)在《基于DSP的点焊逆变电源硬件控制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以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为核心的逆变点焊电源的控制电路,按照系统要求对DSP进行了I/O扩展,根据实际进行了电平转换。并设计了电压电流采样、键盘及显示等外围电路,实现双闭环控制;为保护焊机的功率器件设计了过压欠压电路。硬件电路测试表明所设计的硬件系统满足要求。(本文来源于《电焊机》期刊2008年01期)

点焊逆变电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逆变电源由于具有许多其他电源所不具备的优点,如:电源的体积小、重量轻,功率因素高,控制精度高等,目前已经成为电阻点焊电源的主要研究发展方向。随着工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设备之间的信息传递问题已经越来越突出,大大的限制了车间的自动化程度。CAN总线的出现,很好的解决了信息孤岛问题。本文将CAN总线引入到点焊控制系统中,解决点焊控制器和上位机之间的数据通信问题,以实现点焊过程的自动化控制及多参数信息检测和处理,最终实现点焊车间网络化生产,对实现逆变点焊机的焊接过程及焊点质量的智能控制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工程实用价值。本文完成了以STM32为核心的外围电路的设计,其中包括IGBT驱动电路、焊接启动电路、焊接电流检测及处理电路、水压启动电路、下位机CAN控制器的通信电路及上位机CAN接口卡PCI-6820的硬件电路。经过对点焊控制系统的分析,设计了基于插值算法的模糊控制器,以实现点焊恒流控制,以MATLAB软件进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控制器具有相应速度快、稳态精度高、超调量小等优点,比传统的模糊控制器具有更好的控制效果。本控制系统软件的设计是采用模块化设计思想,主要分为叁个模块:STM32F103ZET6的在片CAN控制器的初始化及节点报文的接收与发送程序;上位机CAN接口卡PCI-6820适配卡的程序设计及PC机可视化操作界面;焊接电流的检测及数据处理等程序。研究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基于CAN总线的逆变点焊控制系统,已经达到了点焊过程控制的要求。本文的研究成果对于实现点焊过程的智能化、网络化生产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点焊逆变电源论文参考文献

[1].段瑞,罗震.点焊逆变电源焊接电流控制方式优化设计[J].电焊机.2013

[2].缪明学.基于STM32中频逆变电源点焊控制系统的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3

[3].周玉燕.基于DSP的点焊逆变电源智能控制系统的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2

[4].张勇,方飞,李慧敏,李翔,谢红霞.点焊逆变电源的恒峰值电流控制方法研究[J].测控技术.2012

[5].方飞,张勇,谢红霞.点焊逆变电源的恒峰值电流控制[C].第十六次全国焊接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1

[6].唱志强.软开关电阻点焊逆变电源的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0

[7].敖叁叁.中频点焊逆变电源的设计研究[D].天津大学.2009

[8].张勇,贺有旭,王瑞,马铁军,谢红霞.点焊逆变电源与机器人控制系统的通信[J].焊接技术.2008

[9].朱燕丛.点焊逆变电源控制系统的研制[D].北京工业大学.2008

[10].王瑞,张勇,怀丽,杨思乾.基于DSP的点焊逆变电源硬件控制系统研究[J].电焊机.2008

标签:;  ;  ;  

点焊逆变电源论文-段瑞,罗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