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谢弗论文-陶倩妮

彼得谢弗论文-陶倩妮

导读:本文包含了彼得谢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彼得·,谢弗,舞台,剧作,库斯

彼得谢弗论文文献综述

陶倩妮[1](2014)在《论彼得·谢弗剧作《上帝的宠儿》与《伊库斯》的两度改编创作》一文中研究指出引言改编,是戏剧以及影视剧创作的重要创作方式之一,很大一部分是基于现有素材改编而来的作品。为了与"体裁之间的转换"改编手法相区分,这里的"现有素材",并不归类于一个已完成的文学和戏剧作品,它可以是一则新闻(如黄哲伦的《蝴蝶君》改编自红极一时的法国外交家与中国戏曲演员时佩璞的丑闻)、一个传说(如《白蛇传》)、甚至是一首歌曲带来的灵感(如《布达佩斯之恋》)等等。判断是否为根据"现有素材"的改编,(本文来源于《新世纪剧坛》期刊2014年06期)

孙伯翰[2](2014)在《浅谈彼得·谢弗剧本《伊库斯》中“艾伦”的异化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彼得·谢弗剧本《伊库斯》中的艾伦是一个令人惊讶的人物,我们好奇,一个青少年,是如何成为一个刺瞎马的问题少年的。艾伦的问题到底谁来负责?是如文中他母亲所说是他自己变成了魔鬼?还是因为他的家庭冲突?亦或是有更深刻的社会原因。而剧本中医生对艾伦的治疗也并非是针对艾伦刺瞎马的行为,而是将艾伦的信仰纠正,使其成为一个"正常"的少年。但是,如果艾伦没有刺瞎马的眼睛,他的这种不同于社会的异化了的行为显然还是不能被社会所接受的。(本文来源于《戏剧之家》期刊2014年15期)

鄢小凡[3](2014)在《以彼得·谢弗剧作为例分析戏剧中影视手法的介入》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目前的戏剧表演中,越来越多的影视手法开始应用到其中。文章主要以彼得·谢弗剧作为案例来进行分析,并对定格手法和蒙太奇效果的应用展开了详细的分析。(本文来源于《科技展望》期刊2014年10期)

张辰鸿[4](2014)在《史实与剧作 谈彼得·谢弗笔下的莫扎特》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于音乐天才莫扎特被宫廷乐师萨利瑞谋害致死的野史在欧洲久有流传,据此敷衍成的文艺作品也不在少数。早在1830年,也就是萨利瑞刚刚死去五年之后,俄国大诗人普希金就写了一部原名《嫉妒》的两场景戏剧《莫扎特与萨利瑞》,探讨了萨利瑞对莫扎特强烈的忌妒心理。时至今日,挖掘莫扎特题材的文艺新作仍时有出现,但(本文来源于《上海戏剧》期刊2014年04期)

朱玉宁[5](2013)在《戏剧中影视手法的介入——以彼得·谢弗剧作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代戏剧中,影视手法的介入有逐步增多的趋势,彼得·谢弗的剧作中定格手法的运用以及蒙太奇效果的实现,成为这种结合的典范之作。(本文来源于《艺苑》期刊2013年06期)

朱玉宁[6](2013)在《历史化与新奇化——彼得·谢弗剧作的选材》一文中研究指出彼得·谢弗剧作在时间选择方面的独特性及其他剧作技巧的成功运用,使其剧作具有巨大的影响力。而他在剧作时间上历史化与新奇化的特点,并不是要引起莫名的新奇感,而是体现出其戏剧内容的普适性。(本文来源于《艺苑》期刊2013年05期)

范浩[7](2013)在《论彼得·谢弗的戏剧文本叙事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分析当代英国着名戏剧家彼得·谢弗如何在创作中借鉴和改写了19世纪传统情节剧中的二元对立体系,指出谢弗使用大众喜闻乐见的叙事技巧揭示严肃主题,并将情节剧提升至近乎悲剧的境界,为作品注入独特的魅力。(本文来源于《当代外国文学》期刊2013年04期)

范浩[8](2013)在《构建世俗教堂:彼得·谢弗的戏剧观念与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英国着名当代戏剧家彼得·谢弗(1926—)笔耕四十余年,几乎囊括了英美所有的重要戏剧奖项。他的作品多次创造票房奇迹,是严肃戏剧中的异数。然而,现有研究资料大多为剧评,学术论文相对较少,多集中于几部知名剧作,且多数论者采用的仍是从主题、人物、语言切入的传统文本分析方法。虽然这对解读谢弗作品大有助益,但单一的文本细读难免遮蔽其独有的剧场感染力。本论文主要讨论谢弗的戏剧观念对其创作实践的影响,对其艺术特点进行整体研究。研究方法上不囿于文本分析,力图通过对剧本、剧作家随笔、访谈、与之合作的导演和演员回忆录、观众反馈的梳理和比照,多方面、多角度揭示谢弗戏剧特色。谢弗的戏剧观念和实践深受宗教影响。他认为现代社会的主要问题是精神贫瘠、信仰缺失,戏剧是唯一可以重振信仰的公共艺术形式。而要启迪大众,宗教仪式中激发信众共鸣的手法颇可借鉴。因此,他常把剧场比作教堂,剧作家比作牧师,在创作中也广泛运用宗教主题和表现手法。但是,他对宗教传统中常见的盲信和教会的威权非常反感,他的作品中也呈现出对宗教既借鉴又背离的倾向。从这个意义上说,他构想的剧场教堂兼具宗教和世俗特征:一方面,拥有强大的精神感召力,另一方面,扬弃盲从,鼓励个体思考。基于这一理念和长期实践,谢弗的戏剧创作形成了鲜明的特色:第一,对于大众观众群的高度重视。与许多当代戏剧家不同,谢弗非常注意观众的接纳度,多方调动他们的兴趣,同时积极启发思考。譬如,他常常选取具有时效性或争议性的题材吸引观众,但在呈现这些题材时巧妙运用反讽、对照等手法,颠覆观众预期。再如,在叙事技巧趋于边缘化的当代背景中,他借鉴大众喜闻乐见的通俗文学叙事手段,设计悬念迭起的情节,激发观众的兴趣,同时通过对叙事结构的改编和既定角色的倒置,启发观众对主流价值观的质疑和反思。第二,综合运用舞台资源表达精神追寻的主题。多数当代戏剧家的创作目的是智性讨论,主要表现手法是语言,对舞台资源的使用极尽简约之能事,而谢弗则提出要"让壮观回归剧场,并以精神内涵使之丰富"。精神和情感领域需要直觉和顿悟,而语言作为智性讨论的媒介,常常力有未逮。相反,舞台资源营造的视听震撼可以直接诉诸观者的感官和情感。谢弗借鉴了宗教仪式中对色彩、服装、仪式的运用,熔合多种舞台表现手法,营造了眩目壮观的戏剧效果。此外,他还灵活运用音效描摹、模拟人物的主观世界,使观众身临其境。但是,他的目的不仅仅是编排感官盛宴:夸张的仪式、哑剧和面具,表现的是个人对神性的独立追寻,而非臣服教会指引;色彩鲜明对比强烈的服装,意在重新界定传统中泾渭分明的道德两极观念。第叁,充分拓展演员的创造性空间。许多戏剧家在创作中并不把演员纳入考虑范畴。还有部分戏剧家认为给予演员自由度会喧宾夺主,因而刻意压缩他们的表现空间。而谢弗则认为,演员在演出中替代戏剧家执行牧师职责,对传递作品主题、调动剧场气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给予演员表现空间,可使其在戏剧演出中更有效地与观众互动,加强剧本的感染力。同时,演员的个性化诠释也常常赋予剧本更丰富的内涵。因此,他竭力创造可信而有挑战性的人物、设置多义场景,并将戏剧主题和个体演员风格有机结合。这些方法不仅激发了演员的创造性,也激起观众的热烈反响。多位与谢弗合作的导演和演员都在回忆录中提到,谢弗戏剧的演出现场气氛热烈,有如"足球比赛"。另一方面,他也注意抑制演员过分重视剧场价值,凌驾于戏剧家和戏剧主题之上的倾向。谢弗对于大众观众群的关注,舞台资源的娴熟调度,以及对演员创造性空间的拓展,筑就了光彩夺目的"世俗教堂"。正是这一特质,不仅使他在当代英美戏剧家中独树一帜,也令他的作品跨越国界、文化的疆域,在世界各地长演不衰。(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3-05-01)

朱玉宁[9](2013)在《彼得·谢弗总体戏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彼得·谢弗是英国当代戏剧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剧作家,他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戏剧创作,90年代完成最后一部剧作《戈尔贡的礼物》,创作生涯横跨40余载。虽然他的剧作技巧之高有目共睹,但学界对其剧作却一直缺乏应有的关注,尤其缺乏对其剧作的剧场性与文学性在内的艺术成就的全面解读。本论文以彼得·谢弗剧作为研究对象,主要以他最着名的“叁部曲”《皇家太阳猎队》、《伊库斯》、《上帝的宠儿》为论述重点,兼及《五指练习曲》、《黑暗中的喜剧》、《戈尔贡的礼物》、《莱蒂斯与拉维记草》等剧。就研究角度与方法而言,笔者拟从“总体戏剧”角度来探讨。“总体戏剧”并非一种创作手法,而是由戏剧家对戏剧概念以及戏剧各要素重要性的不同理解而产生的戏剧理念。彼得·谢弗提倡在与戏剧文本结合的同时,戏剧的每种要素都具有独立的审美品格,在戏剧整体中能够发挥出各自的重要性。本文分六个部分说明彼得·谢弗的总体戏剧观。绪论概括彼得·谢弗的创作历程以及学者、评论家对其剧作的评价情况。第一章回溯总体戏剧的发展历程,并阐明彼得·谢弗的总体戏剧理想以及他与瓦格纳、阿尔托等人在总体戏剧观念上的异同。第二章由剧场性要素入手,分析彼得·谢弗戏剧中对服装、化妆、灯光、道具、舞台布景等造型要素、音乐要素以及对影视艺术要素表现手法的重视。这些要素既与戏剧文本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又具有各自独立的审美品格,具有重要的作用。第叁章从戏剧结构方面,分析彼得·谢弗剧作与传统剧本结构的不同之处。他在剧作中引入了第一人称叙事者;为了叙事的方便,彼得·谢弗采取了多场次的结构方式;他充分利用戏剧的假定性,借助观众的想象与灯光、布景等的密切配合,顺利的实现了场面的切换,在戏剧时空方面呈现出立体复合、多层次的特征。第四章着重分析彼得·谢弗剧作中的人物塑造。“父亲”形象在彼得·谢弗戏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他通过对生父、“教父”与“天父——上帝”这叁种父亲形象的塑造,构筑起剧作多层次的内涵,但叁种或潜在或缺失的父亲形象的崩塌,预示着西方世界面临的问题以及剧中人注定的悲剧。第五章揭示彼得·谢弗剧作的文化意蕴。彼得·谢弗的剧作体现出跨文化思想并具有强烈的仪典特征,这是其剧中人进行身份确认的一种方式,也是彼得·谢弗剧作中剧场性的一种体现方式;最后,彼得·谢弗剧作中常常出现看似对立实则精神相通的两种人物,他们作为日神精神与酒神精神的代表,在剧作中体现出两种善的对立与冲突,这两种人物在西方文化中具有原型性意义。(本文来源于《上海戏剧学院》期刊2013-03-01)

冯伟[10](2012)在《论彼得·谢弗剧中暴力与主体性建构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英国剧作家彼得·谢弗在当代英美剧场中十分活跃,赢得过诸多大奖和极好的票房,其后期剧作尤其出色,因此已有的批评大多关注谢弗的后期剧作,着重探讨剧中的形而上之思考和对社会的批判。同时,谢弗主要剧作中人物虽然各有特点,但几乎都能归入日神(即狄萨医生、萨列里和皮萨罗等)和酒神(即艾伦、莫扎特和阿塔瓦尔帕等)的类型。于前者而言,后者独具魅力,不啻于精神理想化身,但后者又因其不合于俗的姿态给居于社会主导地位的前者和背后的权力机构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因而拥有权力优势的前者对后者进行了压迫和迫害。本文认为,二者是主体和他者的关系。前者为何会对理想他者施暴,众多批评家并未涉及。本文试图以弗洛伊德的理论将谢弗《伊库斯》《上帝的宠儿》《皇家太阳猎队》中形而上与社会批判的关照统一起来,探讨主体和他者之间的微妙关系,分析主体对他者施暴的具体原因、过程及其后果。叁部剧分别发生在现代、启蒙主义时期和殖民主义早期,恰是追溯人类史上对他者处理手段的发展的良好例子。第一章分析边缘化的他者的境遇及其对主体带来的威胁。剧中作为主体的人物均是有一定社会地位、依附于某种权力机构(现代精神治疗结构、18世纪奥地利宫廷、16世纪西班牙皇室、军队和教会)的中年人士。虽然他们得益于依附的权力机构,但其无意识深处潜藏着弑父情结般的颠覆冲动。作为他者的人物因为自身的颠覆精神,令主体意识到了自己的冲动,如反抗精神医疗机构、反抗上帝和反抗王权与教权。此外,他者因为自身原因,也伤及了主体精神上和物质上的追求。因此,无论是对个体还是权力机构而言,他者都是一个威胁性的不安因素。第二章分析主体是如何借助权力机构来对他者施暴的。权力机构为了维护自身的稳定,而主体也需要保障自身的利益和地位,于是主体就利用权力机构对他者采取了暴力措施。现代社会中精神和信仰状况与众不同且带来了破坏力的艾伦遭到了精神治疗结构的治疗,使其失去原有的激情和信仰,成为可以融于现代社会的行尸走肉;音乐大胆创新、藐视贵族秩序的莫扎特在精神上与物质上遭到了双重压迫,终究穷困一生、英年早逝;令教会汗颜的印加帝国几乎从精神上瓦解西班牙征服者,但最终遭到了种族屠杀和领袖处死的结果。通过惩罚他者,主体内心的焦虑得到缓解,权力机构的正当性也得到了维护,但这只是表面现象。长久来看,主体遭到了影响的主体性并不能回到从前。第叁章探讨通过施暴于他者,主体的主体性的恢复情况。现代精神治疗手段将艾伦正常化了,但这反倒加深了狄萨医生对这种医疗制度的质疑,同时也让他对自己作为医生的素质失去了信心。萨列里虽然除掉了劲敌莫扎特,却没能得到功成名就的结局,反倒是被时代和众人遗忘。教会和军队在秘鲁的大屠杀和贪婪让对骑士制度充满幻想的马丁彻底失望,而他的幻灭感其实对应了皮萨罗将军年轻时的感受。阿塔瓦尔帕最后的结局也剥夺了试图寻找超越时间之术的老朽皮萨罗最后一丝希望。他们没有意识到的是,被除掉的他者都是自我人格的一部分,而他者的消灭也意味着对自我的伤害,因而到头来主体精神也出现了分裂。他们责罚自己对他者的迫害,又同情自己的精神困境,始终找不到出路。因此,通过消灭他者来建构主体性的做法宣告失败。虽然谢弗的剧作多以悲剧结尾,但其主旨却积极乐观。他并非单方面肯定日神或者酒神精神,而是要在二者中寻找一种平衡。对于陷于社会压迫和信仰缺失的现代人,谢弗希望他们能在现世和精神世界里寻找到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位置,以此来对抗权力结构和社会的控制。(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2-05-01)

彼得谢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彼得·谢弗剧本《伊库斯》中的艾伦是一个令人惊讶的人物,我们好奇,一个青少年,是如何成为一个刺瞎马的问题少年的。艾伦的问题到底谁来负责?是如文中他母亲所说是他自己变成了魔鬼?还是因为他的家庭冲突?亦或是有更深刻的社会原因。而剧本中医生对艾伦的治疗也并非是针对艾伦刺瞎马的行为,而是将艾伦的信仰纠正,使其成为一个"正常"的少年。但是,如果艾伦没有刺瞎马的眼睛,他的这种不同于社会的异化了的行为显然还是不能被社会所接受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彼得谢弗论文参考文献

[1].陶倩妮.论彼得·谢弗剧作《上帝的宠儿》与《伊库斯》的两度改编创作[J].新世纪剧坛.2014

[2].孙伯翰.浅谈彼得·谢弗剧本《伊库斯》中“艾伦”的异化问题[J].戏剧之家.2014

[3].鄢小凡.以彼得·谢弗剧作为例分析戏剧中影视手法的介入[J].科技展望.2014

[4].张辰鸿.史实与剧作谈彼得·谢弗笔下的莫扎特[J].上海戏剧.2014

[5].朱玉宁.戏剧中影视手法的介入——以彼得·谢弗剧作为例[J].艺苑.2013

[6].朱玉宁.历史化与新奇化——彼得·谢弗剧作的选材[J].艺苑.2013

[7].范浩.论彼得·谢弗的戏剧文本叙事策略[J].当代外国文学.2013

[8].范浩.构建世俗教堂:彼得·谢弗的戏剧观念与实践[D].南京大学.2013

[9].朱玉宁.彼得·谢弗总体戏剧研究[D].上海戏剧学院.2013

[10].冯伟.论彼得·谢弗剧中暴力与主体性建构的关系[D].南京大学.2012

标签:;  ;  ;  ;  ;  

彼得谢弗论文-陶倩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