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面肌痉挛论文-赵春雷,宋玉鸿,白文红

原发性面肌痉挛论文-赵春雷,宋玉鸿,白文红

导读:本文包含了原发性面肌痉挛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3D-FIESTA,3D-TOF-MRA,血管性神经压迫,磁共振成像

原发性面肌痉挛论文文献综述

赵春雷,宋玉鸿,白文红[1](2019)在《磁共振3D-FIESTA和3D-TOF-MRA序列对面肌痉挛和原发性叁叉神经痛血管因素病因的诊断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磁共振3D-FIESTA与3D-TOF-MRA序列的联合应用对面肌痉挛及原发性叁叉神经痛的诊断价值及对微血管减压术术前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18年1月于本院进行诊治的41例临床诊断血管压迫性面肌痉挛或原发性叁叉神经痛的患者,进行磁共振3D-FIESTA序列联合3D-TOF-MRA序列扫描,观察两种序列中神经与邻近血管的位置关系,分析其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结果 41例患者中,症状侧面神经或叁叉神经存在血管接触或压迫39例,无接触的为2例,阳性率为95.1%。结论 3D-FIESTA序列及3DTOF MRA序列的联合应用可准确判断责任血管及其与面神经、叁叉神经的关系,明确责任血管来源,有助于制定手术方案,为微血管减压手术术前评估提供全面准确的影像学资料。(本文来源于《当代医学》期刊2019年27期)

王凤伟,杨金庆,薛勇[2](2019)在《神经电生理监测在原发性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监测下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47例原发性面肌痉挛的临床资料。均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神经内镜下进行微血管减压术,25例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及侧方扩散效应(LSR)监测(监测组),22例无术中电生理监测(对照组)。47例术后随访3个月。结果监测组术前均引出LSR波;剪开硬脑膜后LSR波消失2例;打开桥小脑角池时LSR波消失1例;垫入Teflon棉片减压后LSR波消失19例,LSR波幅明显下降2例;手术结束后仍不消失1例。术中BAEP监测可见Ⅰ、Ⅲ、Ⅴ波波幅降低,潜伏期延长,以Ⅲ波消失、Ⅴ波波幅下降>50%、潜伏期>1 ms居多。术后2周,监测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100.0%vs. 95.5%;P>0.05)。监测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0%)明显低于对照组(18.2%;P<0.05)。监测组术后复发率(0%)明显低于对照组(9.1%;P<0.05)。结论原发性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中应用电生理监测,有助于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08期)

葛书慧[3](2019)在《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应用针灸治疗的临床效果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应用针灸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方法方便选择2016年3月—2017年3月该院收治的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100例纳入该次研究工作,参考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分为两组,命名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有5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西医治疗,研究组接受针灸治疗。比较分析治疗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平均针刺次数、平均治疗时间及临床效果。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6.00%,高于对照组(χ~2=9.490 2,P<0.05);研究组平均针刺次数为(7.45±3.15)次,平均治疗时间为(9.60±5.35)d,短于对照组(t=5.321 0,4.939 7,P<0.05);治疗前研究组的整体健康评分为(53.95±10.30)分,生理功能评分为(60.95±10.33)。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97 9,0.039 6,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整体健康评分为(73.65±12.30)分。生理功能、躯体疼痛、活力、社会功能、精神健康评分分别为(75.35±14.35)分、(69.85±11.35)分、(80.65±14.25)分、(81.35±14.60)分和(76.20±13.65)分,均高于对照组(t=4.250 6、4.926 9、4.169 1、4.838 1、4.026 3、4.915 7,P<0.05)。结论应用针灸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的临床效果确切。(本文来源于《中外医疗》期刊2019年17期)

王凯[4](2019)在《扶正调神法针刺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心脾两虚证)的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对比扶正调神法针刺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心脾两虚证)与常规针刺疗法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比较两种方法的差异,并进行医学统计分析,从而得出扶正调神法针刺治疗能达到更好的临床治疗效果的目的,并初步阐述扶正调神法针刺治疗本病的优越性,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将搜集到的来我院就诊并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扶正调神法针刺组(治疗组)和常规针刺组(对照组),每组各30例患者。其中治疗组应用扶正调神法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疗法治疗。治疗4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并对相关数据进行医学统计学分析,得临床疗效对比分析结论。结果:1.治疗组:无效4例,好转4例,显效12例,痊愈10例,治疗组总有效率86.67%。对照组:无效6例,好转14例,显效5例,痊愈5例,对照组总有效率80.00%。经SPSS统计检验后得出P<0.05,说明两组治疗方法有效率有显着性差异,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2.治疗后频度评定:治疗组0级16例,Ⅰ级10例,Ⅱ级1例,Ⅲ级3例;对照组0级8例,Ⅰ级12例,Ⅱ级6例,Ⅲ级4例。经分析,两组频度数据有显着差异P<0.05,说明两组患者痉挛频度均得到改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强度评定:治疗组0级13例,Ⅰ级9例,Ⅱ级5例,Ⅲ级0例,Ⅳ级3例。对照组0级8例,1级5例,Ⅱ级7例,Ⅲ级5例,Ⅳ级5例。经分析,两组强度数据有显着差异P<0.05,说明两组患者痉挛强度均得到改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本研究表明扶正调神法针刺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心脾两虚证)具有很好的疗效,且疗效高于常规针刺疗法治疗组,得临床推广。(本文来源于《长春中医药大学》期刊2019-06-01)

杨绍华[5](2019)在《患侧毛刺与健侧交替针刺配合头针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临床研究,对比两种针刺方法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差异,其中治疗组采用患侧毛刺与健侧交替针刺配合头针方法,对照组采用面肌痉挛针灸常规,探索更高效的面肌痉挛针灸治疗方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0例病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患侧毛刺与健侧交替针刺配合头针方法,对照组采用面肌痉挛针灸常规(取穴参考高树中主编《针灸治疗学》面肌痉挛针灸处方)。针灸治疗隔日一次,治疗组隔次健患侧交替取穴,十次为一个疗程,共治疗叁个疗程。选用Cohen面肌痉挛强度分级、Penn面肌痉挛频度分级改善评定量表,评估治疗前(即收治日)、第一个疗程后、第二个疗程后、第叁个疗程后痉挛强度和频度变化。在治疗叁个疗程后进行疗效对比。所有数据运用SPSS 17.0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与分析。结果:1.基线资料:治疗前对比两组病例的一般资料(含性别、年龄、证型、病程)及面肌痉挛强度、频度,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基线资料具备可比性。2.组内对比:第一个疗程结束后(治疗10次)(1)治疗组痉挛强度、频度与治疗前相比,均为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第一疗程结束后痉挛强度、频度较前明显改善。(2)对照组痉挛强度、频度与治疗前相比,均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对照组第一疗程结束后痉挛强度、频度较前有改善。第一个疗程结束后(治疗10次)两组痉挛强度、频度比较,均为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治疗一个疗程后痉挛强度、频度的改善无明显差异。第二个疗程结束后(治疗20次)两组痉挛强度、频度比较,均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治疗二个疗程后痉挛强度、频度组间比较有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第叁个疗程结束后(治疗30次)两组痉挛强度、频度比较,均为P<0.01,有显着性差异,说明两组治疗叁个疗程后痉挛强度、频度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4.疗效对比(叁个疗程后治疗30次)叁个疗程结束后,治疗组31例病例中,治愈9例,显效11例,有效8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90.32%;对照组32例病例中,治愈4例,显效9例,有效13例,无效6例,有效率为81.25%。(1)总疗效对比:两组治疗叁个疗程后疗效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治疗叁个疗程后疗效对比有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疗效按病程分布对比:分组按病程分布对比疗效,均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按病程分布对比疗效有差异,病程越短疗效越好。5.随访结果:通过复诊、微信等方式,随访治愈病例3个月后情况,治疗组9例中,轻度复发2例。对照组4例中,复发1例,其余无异常情况。3.组间对比:结论:1.两种治疗方法均能改善风寒外袭型、阴虚风动型面肌痉挛患者症状,患侧毛刺与健侧交替针刺配合头针方法优于常规针刺疗法,且该方法起效早,显效快,治疗周期短,复发率低。2.两种治疗方法均能改善原发性面肌痉挛的痉挛频率及痉挛强度,患侧毛刺与健侧交替针刺配合头针法优于常规针刺疗法,且该方法改善痉挛强度及频度的速度相对较快。3.患侧毛刺与健侧交替针刺配合头针方法较常规针刺疗法临床疗效更高,且病程越短疗效越好,值得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云南中医药大学》期刊2019-05-01)

游惠,王锋,陈贵全[6](2019)在《针灸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原发性面肌痉挛症状表现为面神经支配的肌肉呈无痛性、发作性和阵挛性收缩,可由眼轮匝肌波及口轮匝肌,甚至同侧颈阔肌和整个面肌,对患者工作和生活带来严重影响。我科近来针灸治疗1例原发性面肌痉挛的患者,报道如下。(本文来源于《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22期)

杨明娜,苏俊辉,张小龙,潘有贵,肖莉彬[7](2019)在《原发性与面瘫后面肌痉挛患者面部异常运动A型肉毒毒素的治疗效果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botulinum toxin type A,BoNT-A)治疗原发性及面瘫后面肌痉挛患者痉挛及伴随联带运动的疗效差异。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8年7月具有联带运动的面瘫后面肌痉挛患者12例,按照1∶2配比性别无差异且具有联带运动的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24例,分析2组BoNT-A治疗后痉挛严重程度以及伴随联带运动的改善差异。结果面瘫后及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在起效时间[(4.38±2.17)vs.(4.67±4.14)d],维持时间[(3.83±2.94)vs.(4.96±2.48)d],注射剂量[(31.35±12.30)vs.(26.98±8.75)U]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原发性面肌痉挛组患者满意度显着较高(84.79±19.81vs.64.17±31.54,P<0.05)。2组痉挛改善有效率均高于90%,组间无明显差异(91.67%vs.95.83%,P>0.05)。2组联带运动均有改善,但无明显差异(83.33%vs.58.33%,P>0.05)。5个自主动作相关联带运动改善方面仅发现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噘嘴引起联带运动的改善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BoNT-A可以显着改善原发性与面瘫后面肌痉挛患者的痉挛严重程度,在联带运动严重程度改善方面有一定疗效。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噘嘴引起的联带运动在BoNT-A治疗后显着改善。(本文来源于《卒中与神经疾病》期刊2019年01期)

张谦,姜磊,冯兆海,石鑫,买买提江·卡斯木[8](2018)在《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原发性高血压病与左侧延髓头端腹外侧区血管压迫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原发性面肌痉挛(HFS)患者原发性高血压病与左侧延髓头端腹外侧区(RVLM)血管压迫(NVC)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7年10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就诊的符合研究标准原发性HFS患者205例作为原发性HFS组,其中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80例。原发性HFS组患者再分为左侧HFS亚组(n=110)和右侧HFS亚组(n=95),其中分别包含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35、45例。按照性别、年龄匹配的原则,另选取同期在本科室就诊的颅神经疾病患者205例作为对照组,其中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60例。患者均行头颅内听道核磁共振(MRI)3D薄层扫描成像,通过MRI扫描成像对RVLM NVC情况进行评估。比较对照组、左侧HFS亚组、右侧HFS亚组有无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RVLM NVC情况,以及对照组与左、右侧HFS亚组有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左侧RVLM NVC情况。结果对照组中有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左侧、双侧RVLM NVC率高于无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右侧RVLM NVC率低于无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P<0.05);对照组中有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RVLM NVC率为71.7%(43/60),高于无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的35.9%(52/145)(χ~2=21.879,P<0.001)。左侧HFS亚组中有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左侧RVLM NVC率高于无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P<0.05);左侧HFS亚组中有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RVLM NVC率为91.4%(32/35),高于无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的46.7%(35/75)(χ~2=20.081,P<0.001)。右侧HFS亚组中有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左侧RVLM NVC率高于无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P<0.05);右侧HFS亚组中有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RVLM NVC率为77.8%(35/45),高于无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的46.0%(23/50)(χ~2=10.058,P=0.002)。左侧HFS亚组有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左侧RVLM NVC率高于对照组(χ~2=10.140,P=0.001)。对照组与右侧HFS亚组有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左侧RVLM NVC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917,P=0.088)。结论左侧RVLM NVC在左侧原发性HFS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中更为常见,且其与原发性HFS患者发生原发性高血压病存在一定关系。(本文来源于《中国全科医学》期刊2018年36期)

谯飞,何家全,任海波,冯浩,陈兵[9](2018)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的结果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HFS)患者的疗效和术后相关并发症。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01—2017-02在川北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接受MVD治疗的HFS患者105例为研究对象,基于患者术后1a面肌痉挛有无缓解,将患者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比较2组年龄、性别、痉挛部位、病程、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责任血管与预后的关系,并收集患者术后并发症的相关资料。结果 1a后96例(91.4%)患者面肌痉挛明显缓解或治愈。在无效组中,患者多与病程长和合并椎动脉复合血管压迫有关。术后发生面瘫5例,听力下降4例,眩晕2例,皮下积液10例,颅内感染2例,无颅内出血和死亡病例。结论 MVD是面肌痉挛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患者在药物或肉毒素治疗无效或反复时,需及时考虑MVD治疗的可能。术前准确的评估和熟练细致的操作可以提高有效率,并且降低并发症。(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期刊2018年19期)

戴振火,陈春美,陈跃平,徐玉琴[10](2018)在《磁共振T_1WI-3D-FFE成像对原发性面肌痉挛的诊断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磁共振T_1WI-3D-FFE序列显示脑池段面神经神经及其周围血管,探讨其在面肌痉挛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80例临床诊为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行T_1WI-3D-FFE序列扫描,评价其显示患侧面神经与责任血管的效果,。结果 80例面肌痉挛患者图像得分2分29例、3分51例,其中患侧发现神经血管压迫77例,阳性率为96. 25%,健侧发现面神经根部存在血管接触或压迫11例,阳性率为13. 75%; MR T_1WI-3D-FFE成像评估面肌痉挛患者神经血管压迫敏感度为87. 3%、特异度为83. 9%。结论 T_1WI-3D-FFE成像能同时显示脑池段面神经周围血管,是诊断面神经血管压迫性病变的可靠方法。(本文来源于《泰山医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12期)

原发性面肌痉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监测下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47例原发性面肌痉挛的临床资料。均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神经内镜下进行微血管减压术,25例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及侧方扩散效应(LSR)监测(监测组),22例无术中电生理监测(对照组)。47例术后随访3个月。结果监测组术前均引出LSR波;剪开硬脑膜后LSR波消失2例;打开桥小脑角池时LSR波消失1例;垫入Teflon棉片减压后LSR波消失19例,LSR波幅明显下降2例;手术结束后仍不消失1例。术中BAEP监测可见Ⅰ、Ⅲ、Ⅴ波波幅降低,潜伏期延长,以Ⅲ波消失、Ⅴ波波幅下降>50%、潜伏期>1 ms居多。术后2周,监测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100.0%vs. 95.5%;P>0.05)。监测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0%)明显低于对照组(18.2%;P<0.05)。监测组术后复发率(0%)明显低于对照组(9.1%;P<0.05)。结论原发性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中应用电生理监测,有助于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原发性面肌痉挛论文参考文献

[1].赵春雷,宋玉鸿,白文红.磁共振3D-FIESTA和3D-TOF-MRA序列对面肌痉挛和原发性叁叉神经痛血管因素病因的诊断价值[J].当代医学.2019

[2].王凤伟,杨金庆,薛勇.神经电生理监测在原发性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9

[3].葛书慧.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应用针灸治疗的临床效果探讨[J].中外医疗.2019

[4].王凯.扶正调神法针刺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心脾两虚证)的临床观察[D].长春中医药大学.2019

[5].杨绍华.患侧毛刺与健侧交替针刺配合头针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的临床研究[D].云南中医药大学.2019

[6].游惠,王锋,陈贵全.针灸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1例[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

[7].杨明娜,苏俊辉,张小龙,潘有贵,肖莉彬.原发性与面瘫后面肌痉挛患者面部异常运动A型肉毒毒素的治疗效果对比研究[J].卒中与神经疾病.2019

[8].张谦,姜磊,冯兆海,石鑫,买买提江·卡斯木.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原发性高血压病与左侧延髓头端腹外侧区血管压迫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8

[9].谯飞,何家全,任海波,冯浩,陈兵.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的结果评价[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8

[10].戴振火,陈春美,陈跃平,徐玉琴.磁共振T_1WI-3D-FFE成像对原发性面肌痉挛的诊断价值[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8

标签:;  ;  ;  ;  

原发性面肌痉挛论文-赵春雷,宋玉鸿,白文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